点开之前 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讲穿搭的综艺 ,毕竟封面的清子真的好美 ,但点开第一集 我人就开始麻了。
不是悬浮 ,是过度悬浮 ,已经假到可以掩盖其他的优点 。
女主人设可以不走寻常路,但她更像家里有矿的大小姐或是游戏人生的女疯子,总之不是现实生活中努力养活自己的打工人。
这剧继承了国产剧一贯“不好好讲故事”的特点(目前我没有看到一个很满意的故事 ,那可能是因为它剧情还没走完 ),它很着急地、没有充分剧情支撑地怼脸讲道理 ——“摔倒了干嘛急着爬起来 ,躺一会儿不也挺好 ”、“该结婚就去结婚,该单身就去单身,反正最后都是要后悔的”、“哭也好笑也好 只要我活的自由”、“我得取悦我自己”。
当然啦 ,不是不能讲道理 ,而是它空有一张“新时代独立女性 ”的皮,却没有让我这个小女生发出“哇 !
这个姐姐真的好厉害 我好想成为像她一样的人 ”的核。
若说独立 ,如果把傅首尔的人生经历拍成一部电视剧都能吊打此剧 ,她早婚早育,没有女主的剧本,NB的天赋,但她没有被婚姻束缚,也有了自己的满意的生活。
它的确有很多亮眼的地方——优秀的服化道 ,堆砌的元素,响亮的口号 ,它也成功迎合了部分人的思想、价值观念。
可它没有一个能够戳中我的东西 ,与我而言它只是一部平平无奇的都市悬浮剧。
5🌟不解释 好久没看到这么喜欢的剧了❤️看完以后简直想安利给所有人 唯一的缺点就是才12集太短了根本不够看啊!!
用荒诞喜剧的台词说着尴尬现实的人生。
人总要学会和世界和解和自己独处 纵使在黑暗中也永远要相信有光🙌没有人会永远陪你 但永远会有人陪你 愿我们都能成为榴莲这般有棱有角但又闪闪发光的女孩✨这部剧真的堪称我七月的国剧之光 小破站真有你的👍
张扬的配色像极了女主的性格
片头包括里面女主穿搭的色彩搭配都很好看这部剧每一集前面的小剧场以及引出的题目都像女主角榴莲一样有个性 都表达了这一集最想要讲的事情 特意做了一个汇总。
以及榴莲山竹yyds🙌期待第二季✌
这就是官配给我🔒死😍
三十岁的我们所面临的生活现状还是工作环境 大部分都是不如意的,我们无时无刻渴望跟这个世界建立连接,但没有方法,既不想妥协选一条既定轨道,也不想去过约定俗成的模板人生,但眼前路该如何走也并不清晰,在得不到普世价值的认同下,只能不断试错、撞墙又不断给自己打气 ,这种感受相信在很多人的不同人生阶段都曾有过。
--《突如其来的假期》编辑王佳曦
《突如其来的假期》的女主榴莲是一个不愿循规蹈矩、不按常理出牌的30岁女性,在一个既定轨道运行的世界里,总会用一种独特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既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但又不甘于现状,经过了母亲逝世,前男友要结婚的事情也会感觉到迷茫,也想积极去寻找人活在这个世界的意义,但仍坚持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打破生活中的条条框框,去凿穿那面“墙。
——王佳曦看完《突如其来的假期》,剧中采用的双线叙事,谈不上新颖,但对于剧情发展却有着很不一样的味道。
一条是关于母亲的回忆,实则是展现榴莲为什么会是今日的榴莲;
另一条线是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母亲的逝世给她带来了什么样的影 响,这场“突如其来的假期”让我们知道榴莲虽然是一个特别的主人角,但她的性格和情感不是“纸片人”角色,对于朋友,会表现出可爱与毒舌的一面,对于喜欢的人,却总在无畏与怯懦之间反复横跳,她的性格特质是带有一点尖锐和攻击性的,有时在屏幕上的某一瞬间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却也证明了这个人物立体鲜明。
为何说《突如其来的假期》是一代单身女性的缩影现实中要面临的问题网上有一句笑话,人到中年一事无成,不光是男性,如今连单身女性到了三十,都会不自觉盘算着自身的条件够不够优秀,有没有经济实力。
只是剧中的榴莲不会为房而愁,也有一定才能,只是性格不合群,再加上没什么目标,更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里。
她一直惦记着自己的亲生父亲到底是谁,自己是不是亲妈口中的“试管婴儿”以及面对母亲突然去世、留她孤身一人的问题 。
如果抛开人物设定,透过现象看本质,也能得出新结论: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每天都忙着让自己不满意的工作,爱情想去争取又没有勇气,越来越小的朋友圈,无法与他人诉说的烦恼和焦虑。
都是我们这一代单身女性要面临的现实。
近两年来不少女性题 材的电视剧,都会围绕在三十岁这个阶段,对于过去是一次总结,对于未来是一个展望,但有不少人在这个阶段突然发现自己从没想过需要的是什么,等到考虑这些问题 时,所谓的人生困扰接踵而至,尤其是单身女性要面临的现实压力,更是内外交加欲哭不得。
忍受孤独是常态,因为亲朋好友总会离开
剧中的榴莲的成长可以说是被动的,母亲的突然逝世,开始让她不断审视以前的自己,有想过放纵自己,却又无法挣脱母亲带来的影响。
失去了母亲的羁绊,无时无刻的孤独感,是她一辈子不得不继续的修行。
榴莲和山竹,就像是留恋和删除,榴莲看似性格洒脱个性却对逝去的母亲和前男友留恋不忘,而山竹性格虽然柔顺温和,却只想删除曾经的婚姻,两人相互治愈着对方,也都学会着如何成长,最后选择的方向必定截然不同。
面对相恋了八年的前男友求婚,却因为不想生小孩选择了拒绝,最后放不下想复合,前男友却要和别人结婚了。
曾经说好要一起结婚,却背叛了自己的大学闺蜜,并没邀请她来参加婚礼。
在影剧中不难发现榴莲从小到大并没有什么好朋友。
看似个性要强,却脆弱伤感。
榴莲脑内某个小剧场里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为了爱,为了理想,奉献自己的人生吧!
”但在现实生活中,她却表现不一样的行动,明明对前男友还有感觉,却一直拖到最后才敢说想要复合。
她有才能,却宁愿窝在公司里打发时间。
再没做出比“他扶女孩”更好的作品,也不想和抢走自己作品版权的曼迪喧叫主权,这和她平时的性格很不一样。
和不少新一代女性一样,脆弱伤感的表现就是不在乎,看似用一种更加强大的方式来回应被伤害过的心,反正时间久了,总会好起来的。
父亲的缺失,影响着榴莲对爱情观的看法。
最开始没有父亲是她人生变得孤独的重要原因,亲生父亲到底是谁,也一直是母女俩解不开的心结,更是直接影响了榴莲对婚姻的看法。
虽说不是什么罪都往原生家庭套,但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人生脚本或多或少都能在原生家庭中找到原由。
与自己和解,放下执念,告别曾经苦苦寻找真相的榴莲,无意中在姥爷口中得知了父亲的消息,才明白为何母亲不愿告诉父亲的事情,并不是为了要欺骗她,而是从一开始就是为保护自己。
不被这个残酷真相所伤害。
也正因为母亲良苦用心,她的童年反而拥有了不少美好时光。
榴莲的独特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她的母亲刘女士极力呵护下的结果,是天底下最为疼惜她的人,在单身时代下的女性们,想必身边至少也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极力维护过自己,才会使得我们在违背世俗秩序中艰难前进时,心底还有过那么一些勇气支撑着我们走下去。
与自己和解或许很套路,但却是最好的结局,也是我们这一代单身女性更有底气去走自己的路。
在创作《突如其来的假期》(Lady Tough)的一长段时间里,我都感觉自己跟榴莲是生活在一起的,有时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办,心里的声音会冒出来:“如果是榴莲,她会怎么做?
”;有时侯想做的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去做,心里的声音会说:“哈哈!
榴莲看不起你!
”。
这是我多年来写剧本第一次有的感受,榴莲几乎跟我形影不离,更多时候是我想成为她的样子。
时间回到2019年的夏天,我跟陈凌在成都的咖啡馆见了一面。
那时30岁的我俩所面临的,无论是生活现状还是创作环境都非常不尽如人意。
我们聊起各自喜欢的英美短剧很激动,同时也为没有这样的国产剧而感到遗憾,当时的我们迫切地感受到有话要说,于是决定行动起来,去改变现状,弥补此类短剧在市场上的空缺。
回想自己在二十几岁到三十岁的阶段,我一直有种在这个社会找不到自己位置的格格不入感,我非常渴望跟世界建立连接,但没有方法。
像一个新拳手,学了很多年仍然出不了拳。
我不想妥协去选一条既定轨道,也明白不用去过约定俗成的这几种模板人生,但自己的路要怎么走并不清晰,在得不到普世价值的认同下,只能不断去试错、撞墙又不断给自己打气。
我相信这段感受在很多人的不同人生阶段都曾有过。
在这样的原始创作冲动下,我们想到了以一个不愿循规蹈矩、不按常理出牌的30岁女性为“发动机”去驱动整个故事。
榴莲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在正常运行的世界里,发现“无意义”但有趣的事情的人。
她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但不甘现状,有时纯粹中带着笨拙。
像大多数平凡人一样,她也迷茫也在寻找生活的意义,但仍坚持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打破生活中的条条框框,去凿穿那面“墙”。
在结构上通过双线叙事,一条不断穿插的与母亲的回忆线去展现榴莲为什么是榴莲,另一条是榴莲当下的生活线带着观众一起进入她“不寻常的假期”。
两条线构建出一个完全属于榴莲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独特的,跟完全现实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但又有着无限的勾连与共鸣。
结合本剧的主题,我们创造了一个词语——她扶女孩,是tough girl的谐音。
【她扶女孩】是榴莲的插画作品,也是本剧的精神,意为Life is tough, I’m tougher(生活不易,但我更坚强)。
尽管现在的女性话题剧层出不穷,但仍然很少能看到女性多层次的丰富情感和性格,所以我们在塑造榴莲这个人物时,不仅贡献了隐性的自己,也投入了一些朋友的影子。
首先将她当成一个人来写,其次才是一个女人,可爱与毒舌、脆弱与坚韧、无畏与怯懦完全可以同时存在在一个人身上。
榴莲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不仅没有开挂的人生,还有无限烦恼,但她始终没有妥协,被生活调侃了就调侃回去,坚硬的外壳下是热爱生活的真心。
或许这就是榴莲存在的最大意义,她让我们觉得没那么孤独。
榴莲的性格中也带着一些尖锐和攻击性的特质,这点曾被质疑这个角色不讨喜。
但那时我们已经将榴莲想得很清晰了,并没有做妥协和调整,希望能打破女性角色在影视剧里的刻板印象。
我始终相信,只要这个人物足够鲜活有趣,就能让大家进入到她的世界去感受其喜怒哀乐,观众会渐渐理解她喜欢她,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讨喜。
我们的创作观也一直是不要去迎合、预设观众,因为观众永远会给我们惊喜。
在构思之初,我们就已经确定了要做的是一部幽默思辨反鸡汤的生活小品,人物状态松弛、轻松有趣不贩卖焦虑,让大家在辛苦的工作学习之余,能看上一两集当做生活的调剂,看完之后不是一笑而过,是不是还能再思考点什么?
这样的诉求让我们确信总共12集,一集25分钟(不含片头片尾)是最适合这个故事的体量。
既不会像10分钟一集的短剧蜻蜓点水,又不会像传统剧集般冗长,我们希望呈现出来是一部快节奏、有电影叙事、没有注水台词、不会倍速播放的作品。
事实上这种短剧模式在欧美已经非常成熟了,但国内的影视市场对它的接受度还是很低,面临着种种困境。
有幸我们的出品方万年影业在整个开发和制作的过程中,顶住了各方压力没有让我们去加长篇幅,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带着推动市场进步的心,它才能以最初的样式跟大家见面。
在《突如其来的假期》上线后,我看到一些评论说这是翻拍、碰瓷《伦敦生活》,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伦敦生活》是我非常喜爱的英剧,要说创作是否受其影响是有的,我们在创作期间拉了几部有代表性的英美短剧去研究它们的叙事,但无意碰瓷,完全照搬欧美的短剧模式并不适合国内市场。
这是一部生长在中国的原创作品,其中很多情节来源于我和陈凌真实的生活经历,我们有自己的语境、思考和表达,在剧作结构上也做了些风格化的尝试,比如每集的结构是开篇小剧场+正片+片尾抒情段落。
小剧场架空于现实生活之上,大部分为榴莲潜意识里的想法,独立于主情节之外,但又跟每集的主题息息相关,它比正片的风格夸张荒诞,希望能有一些好玩儿的内容让观众在进入正片前迅速热身。
正片里每一集的主题我们都结合了当下青年(也不仅限于青年)的生活现状和所关心的问题,经过了反复的思考和筛选,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最大程度地去靠近生活本身。
结尾榴莲给想象中的父亲写Email的段落是整集最温情的时刻,起到了树洞的作用,能帮助观众走进榴莲的内心以及输出一些本剧的价值观。
上线的那天晚上,我蹲在电视前刷着弹幕和评论,回溯这两年创作与制作过程中的种种不易,想起我们的制片人林锡淙老师在看完剧本初稿后的一个深夜,跟我说好剧本总是能让人找到做影视的初心和动力。
或许就是这份动力,让我们不论是在故事架构、叙事手法,还是音乐、剪辑、服装、造型上都在做新的尝试。
作品有遗憾也有不足,我们期待接下来能跟大家多多交流不断总结经验。
如果榴莲的人生态度能在充斥着焦虑的后疫情时代,给大家送去一丝安抚,我们也就没有白忙一场,毕竟——摔倒了没什么,先躺会儿,再出发!
首先,这部剧让我觉得这个时代真的还不错的。
真的是有好多想说的,但是要码字开始就不知道该从哪开始,现在就是和一年前的自己一样,丧丧地想表达一下,就当是个树洞口。
现今生活的每个女性都能在榴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吧,我觉得我和榴莲之间的区别就是,我没她好看,我没她那么豁得出去,我有爸。
其他的还真是和我太像,我也叫我妈全名,我也是最近这一年才理解她给我小时候的那些不快乐,我也原谅;我也曾觉得自己很特别,大家都说嘛,特立独行,是有一点点,但是我才理解曾经说你特别的人是喜欢和欣赏你,那是有光环,要珍惜这些人。
我也想挽回喜欢过的人,但也是最后那一集我突然清醒,早就是两条路的人,你把他拽回来干嘛,人生这条路就是孤独前行,不是什么贬义和悲观色彩,就是事实存在,大清早听我爸妈拌嘴,心里一笑,呵,结婚真的是对抗孤独最好的方式,法律帮你们捆在一起,避免在个人创造的内心世界里遁入沉沦和虚无。
精神上的沟通不是完全不可能,只是我们不愿意相信,还是想把孤独色彩留在自己身上,享受一下自己的小天地精神世界。
我也讨厌社会规则,如果可以,见面不要说你好最好了。
世俗压抑粉粹了创作小梦想,曾经好多人都觉得自己是个艺术家,但是没有给艺术家创作艺术的基地,只给了个碗,叫你自己挣米饭,还好的是曾经的艺术家们学会挣钱以后觉得这种生活也还行,可能自己也没啥艺术天分。
但是,未来的社会还有艺术创作的空间吗?
悲观现实主义到此结束,下面理想主义上场。
我觉得很神奇,我爸妈的放养造就了我,这样的我,这一年因一份不成熟感情打开的泪腺让我在正式踏入社会之前想那么通透,哲学不哲学的我都看了思考了,但还是由注定的性格决定了我的思维方式,可能在22岁那年已经成型了,三观我不知道还会不会改变,但是一切都回到一年前的原点。
为什么说这个时代还不错,现代社会和以往时代不同在于我们的国家所处阶段实在是太纠结,发展得太快,社会方式超前于人们的观念进化,独处,异乡,沟通,不婚,理想,每一个都是成年人的大难题,束缚太多,困在玻璃房里的很多人走不出去,必须找到事情消磨排解一下这种孤独,所有大家都在强调有个爱好有多重要,你看,幸运的是有些人把想法转换成行动,拍了个网剧,放送给大部分的年轻人,告诉他们,你不孤独。
b站作为这个时代里关于热爱的产物之一,拯救了好多对生活困惑的青年,所以,去行动吧,别瞎想了,生活给你的任务可不少,它会教你的。
连续看了几个好评推送才找了这部剧来看。
说实话感觉并不值得。
可以感受到编剧想做一部在国产剧中形式比较“新”的剧,在其中看到了很多剧的影子,包括但不限于《俗女养成记》(第一集大闹朋友婚礼、辞职/放假、每一集有童年part)《凪的新生活》(女主的年龄设定、开始一段不工作的新生活、交了一个新朋友)甚至是最近的《大豆田永久子和她的三个前夫》。
每一集都想加入一些对社会现象的讨论(比如女孩子要不要穿短裙,女生能不能主动,以及女二的婚姻问题等等),可现实是常常感觉自己还没有看到什么情节,主角们就开始发表演讲了。
像是没有感情的台词机器。
为了讨论而讨论,没有足够的剧情依托,所有的观点只能流于表面。
而主角台词的深度也并不能够支撑编剧试图去讨论的话题,试问现在还会有人直白地说“你穿这么短容易被欺负”(并且没有上下文)吗?
至少这不是会喜欢这部剧的观众停留的水平。
也知道编剧想要使每一集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可实际上收效甚微,看完了也不知道这集讲了什么,只能从每集最后一个镜头,也就是女主给爸爸写信知道,哦,这集结束了。
这也导致最后这个写信环节(总结本集中心思想)的设置徒有其表。
其中快速的片段式的剪辑让整部剧有种情景剧的观感(可以理解或许是为了让节奏更快,亦或迎合现在的短视频式拍摄手法),观众实际上很难从零碎的剧情中感受到连贯的主旨和情绪的力量。
(另外前面提到主角们的观点输出,也常常是零碎又和最后的总结毫无关联,也增加了割裂感。
)相比较同样这么设计的日剧韩剧,每集承载的内容量足够多,让你觉得一集之内发生了好多事情,且有头有尾,有血有肉,这时候片头/尾的独白才对观众起效。
更重要的是,整部剧的主题,也就是所谓“突如其来的假期”,它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是女主和妈妈的关系吗?
是女主对自我、对人生的认知吗?
是女主如何面对未来的人生吗?
至少到目前,我没有看出来。
仿佛接受了一堆似有而无的想法输出,但就是不知道它要说什么。
另外,部分细节的设置略显漂浮。
比如女主在路边看到的沙发,这个日剧中常用的梗,换到中国就有些水土不服。
在中国,你会在路边看到别人扔掉的沙发就直接躺上去甚至想要搬回家吗?
两个女生会在半夜坐在被人扔在路边的沙发上喝酒聊天吗?
这个点借鉴的太明显,很让人遗憾。
只能说,除了“努力想要做好”的编剧之外,能给剧加分的,还是服化道和主角生动的演技(排除个别人)。
不如把它当做一部看着开心的情景喜剧。
慎独。
榴莲是我这些国产剧里最喜欢的女主了,关于被很多人吐槽的和前男友的感情线,其实我觉得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这样吧,在原地走不出去,他就是舒适区。
但是走出去就是一片新的天地。
山竹身上我看见了自己,讨好型人格。
一开始她的所作所为我认为是我会去做的,我有点点小小的卑怯,感觉被念了身份证号。
直到后来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迈出。
我也觉得,那也是我自己。
就像是现在的我,一点点朝着榴莲靠近!
山竹捡起自己的人生,不在被婚姻束缚。
榴莲接受母亲死亡父亲抛弃还有前男友不爱自己的事实。
都在成长。
这部剧没有男主,也正是因为没有男主,所有的事女主都是随着自己的心力去做,觉得又荒诞又真实。
为什么一定要结婚,为什么一定要有家庭。
在做一个妻子,女儿,母亲的时候,其实最重要的是做自己。
即使很难,但至少一定要做到最好的地方。
或许有疑虑,徘徊,颓废。
但是一定要去成长。
表白榴莲,榴莲是我看过的国产剧里最酷的女主角了,没有女主角光环,生活的可以说是乱七八糟,但她依然是一个近三十岁的酷gril,虽然没有活成世俗里的成功女性,但却活出了自我。
羡慕她的洒脱,抓马,通透。
榴莲真的是一个反套路,特别不遵循大众规则认知的一个女性角色。
这也是编剧想要如此表现出来的。
而我get到了,并深受感动和激励。
现实生活里女性总是被各种设限。
工作职场情感伦理上等等,而榴莲用自己的方式打破了这些,在职场上她一直处于一个摸鱼状态,跟普通大众一样,为了温饱勉强从事设计工作,但不同的是榴莲有自己的底线和坚持,并有勇气不顾一切的say no所以她会在不爽的情况下给自己编理由请假,会在领导让她向她讨厌的甲方低头的时候,选择辞职。
还会很霸气的对霸凌山竹的上司来一个响亮的耳光,然后拔腿就跑。
但她又很接地气,在面对生活的时候,也不会有那种艺术家的矫情,然后说一句艺术不是奢侈品,然后五十就把自己的画买出去。
在她身上看到了好多面自相矛盾的性格。
但又无比让我感到共鸣。
因为人就是别扭的啊,总是既想要潇洒不羁,但又不得不考虑温饱问题。
还有在感情上,开始我会心疼榴莲,觉得她好孤独,而前男友那么好,为什么就不能复合在一起呢。
但冷静想一想,这是传统大结局的套路啊。
而榴莲的酷,不就在于,她虽然也发现他还爱着前男友,但是绝不会为前男友而改变自己的观点而结婚所以说榴莲的人生是没有世俗那种标准的定式,她嬉笑怒骂的做着她扶小姐,所以她真的很酷。
所以人生不一定要循规蹈矩的去完成世俗的标准,趁有生之年,该恋爱恋爱,该单身单身,想去追寻什么就赶紧去追寻。
因为无论怎样,到最后都会后悔。
而人生的意义不就是尽情的去体验嘛。
长大是一个情绪的成长历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
那些早早成家为人父母投身入成人生活的人只是拥有了成人符号,未必真的长大了;而那些无理取闹发疯发痴的人,也许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和消化这个世界,努力成长着。
前者是易祖竹,后者是刘恋。
在最后一集里,她们好像都闹累了、哭累了、玩累了,终于可以平静地接受死亡和其他形式的离别。
至此,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地成长。
第7集:忠于内心是爱的第一要务顺从内心,从爱自己做起这就是今年的七夕节原来爱一个人,并非仅仅是心跳加速这么简单我听从内心,放弃了一次恋爱山竹肿着脸告诉我,她没有回复吴为的信息,她人生第一次尽管今年的我们形单影只但至少,都比昨天更了解,也更爱自己一点第8集:操控无处不在我们只要还在呼吸就会被操控从社会这个大机器到无处不在的网络从你的上级到身边最亲密的人控制无处不在,我们也无处可逃只有清晰地知道上瘾及被操控的原因才能好好地驾驭自己艘小船以免遁入虚无我不知道性这种东西到底是与生俱来的还是成长的环境塑造出来的但是你总能发现其实你的性格,真的很适合你生长的那个环境因为你们,彼此相辅相成就像,安吉丽娜朱莉的纹身上写的培育我的也是毁灭我的但是这种恨,早晚会变成依赖与爱的,是吗?
好看!我社畜生涯的第一部剧,我会怀揣理想好好生活的!
女主像神经病
3.5
出乎意料的有意思和抽象(指剪辑过于跳跃。就是你 把我看疯了
棚拍感太明显 缺少生活气息
越是歇斯底里,内里越是空虚吧。
形式想法很好 成品出来水土不服
单身妈妈,试管婴儿的善意谎言,毫不犹豫地站在女儿这边,给女儿留存的婚嫁险……刘闵之就是我期望可以成为的那种妈妈!!
浑身带刺的榴莲看似活得通透不矫情,其实不过是她为自己没有安全感的柔软内心撑起的伪装。难过的时候还是要放纵一下,当积郁的情感顺着发泄的出口流出我们的身体,我们才会对过往的疼痛释怀。
讨好型人格的山竹与自我型人格的榴莲,完全是两种极端,同住一个屋檐下,一个善解人意在生活中琐事上照顾对方、一个打抱不平帮忙赶走前夫,彼此给对方温暖,相互扶持走出困境,这种友情深令人羡慕,好姐妹CP我嗑了。
形式大于内容。看完只羡慕榴莲可以想辞就辞,揣着一兜儿未经证实的才华随处晃悠,邻居夫妻人善心美,新招的房客像孪生姐妹一样合得来,所有同事上司包括前男友都一水儿的供着她哄着她,这不是突如其来的假期,这是顺心如意的美梦。
有种努力表达却词不达意的感觉。实在不喜欢女主突如其来的莫名其妙,也不喜欢女主和ex的关系。
榴莲和山竹,谐音是留恋和删除,榴莲对母亲的留恋和山竹对过去的删除,共同组成了这部剧的主线,妙。
看不下去了
感觉还是b站最了解也最懂年轻人。看得出来编剧野心很大,想要探讨很多社会现状和问题,但很明显驾驭剧本的能力还是不够娴熟,每集虽独立成篇,但都不能仅仅靠剧情、情节来展现想要表达的立意,而是靠每集的标题还有榴莲每集最后写的心得来展现和升华,而单看每集剧情,总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但瑕不掩瑜,瑜大于瑕,编剧想要表达的东西能让人产生共鸣。榴莲失去母亲后,一直处在一种逃避、掩饰、放不下的复杂情绪里,但她并不想承认自己放不下母亲的离世,同样也没有看清她虽然讨厌母亲的管控却很需要她、对母亲有很深的依恋。榴莲处在这种矛盾感情中,不愿也不知如何直面自己失去母亲的痛苦、迷茫和慌乱,面对生活很无力,强装镇定,又渴望被别人拯救,最终在直面思念的痛苦中获得成长。天地不仁,生活虽然不会停下来等榴莲长大,却也不会抛弃她。
太可怕了。太尴尬了。
勉勉强强看看,无关痛痒的情节。还有,各位别提《伦敦生活》求求了。
有一些比现实生活夸张的部分。但更多的是,提供了当下女性生存、与家庭、与婚姻等的视角,我们只是在里面或多或少找到共鸣或影子。一些口号,空是去喊,毫无力量,更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是,你时时刻刻在践行它。真正地tough,存在于波涛汹涌却显平静的生活里。
这才7.3分???阚清子真的好美阿,衣品也好好,山竹也好好看!
奇奇怪怪的叙事和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