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想要抓很多社会问题,例如:单亲,偷盗,家暴,性骚扰,霸凌,舆论施压等等。
可是各个视角只见一隅,张力尚欠。
更显得各位演员在用力诠释偏执和自我否定,更显得压抑的气氛有被刻意营造和扩大。
古田新太和村长的细腻演技,撑起了100分钟的叙事;各个配角的戏,恰好也凸显众生相——人性的刻画倒是可圈可点。
无法认同异己,无法原谅他人,无法承认失职,顽固父亲层层递进的情感宣泄,是社会对于遗属的讽刺;患得患失,过度谢罪,逐渐否定自我的店长和女司机,也是被舆论和道德观驱使的受害者。
谁谓错谁谓对?
善恶皆是主观。
看电影《空白》有感: 添田花音可以说是一个苦命的孩子,为什么会说她苦命呢,因为父亲添田充脾气暴躁,最后母亲翔子选择了离婚,花音也就成了离异家庭的受害者,和古怪的父亲一起生活。
她的父亲从事跑船,经常出海打渔,也就没多少时间花在女儿身上,连女儿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他都不知道,除了谩骂就是阴沉着脸,让花音忐忑不安,无地自容,有什么心里话也不敢说出口。
日子久了就变得精神压抑,心理内向,在学校和其他同学相处也显得冷淡,给人感觉有种呆傻的样子。
花音有美术的天赋,可惜父亲极少花时间在女儿身上,也就不会知道女儿还有这天赋,离婚后的母亲偶尔也会和女儿见面,还给花音买了一部手机,结果回到家里被父亲发现,当场就把手机丢到家门外。
添田充要顾及生计可以理解,但是至少要花些时间在女儿身上,或许他觉得照顾女儿不过是多加一双筷子,这在圣人的眼里就是畜养,因为这些动物都能做到,人如果也是停滞在动物的层面,那么当初就不要结婚,最受委屈的其实还是孩子。
厄运终于降临了,花音居然到超市里偷化妆品,女生爱美是正常的事,添田充似乎没明白这些,估计也没给女儿太多的零花钱,如果给的钱多相信她应该不会想到去偷,至于后来父亲反复强调女儿没有化过妆,那是花音不敢在父亲的面前化妆,怕被他打骂。
超市年青的老板青柳直人当场就发现了花音偷盗,气势汹汹的就冲过去,拉着她进自己的办公室,老板所以很气愤那是超市经常发生盗窃,很多偷东西都是未成年者,而且防盗也是各个店家很头疼的问题,东西失窃多了超市肯定会亏损一部分钱,万一是贵重的化妆品那么就亏损的更多。
接着,花音慌慌张张的跑出超市,老板也追出超市大门,还一路穷追不舍,花音几次回头都发现老板追着自己不放,她吓得只能拼命地跑,就想早点摆脱掉别人的追赶,万一被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知道自己偷东西,那自己将颜面尽丢。
死神终于出现了,人类看不见他,但是他却可以轻松的布置人类的生死,人类死的舒服或死的凄惨全看死神的心情,这次死神一点也不关照花音。
就在花音准备跑过马路的时候,一辆轿车飞驰而过,把花音撞飞到路中间,女司机中山枫急忙刹车,当即大惊失色,还没等自己缓过神来,又一幕悲剧发生了。
看到花音被车撞飞的超市老板青柳直人也是面如死灰,他二话不说就想上去救人,可死神不给他机会,花音才刚刚挣扎抬起了头,一辆垃圾车飞驰而过,直接从花音的身体碾压过去,还把她拖了十几米,地上抹着血淋淋的红色直线,这让超市老板目瞪口呆,心理上的恐惧可想而知。
在得知女儿死讯的添田充这才意识到花音的重要性,她是自己的女儿,即使急匆匆的赶到医院,看完了面目全非的女儿尸体,他也忍不住热泪盈眶,似乎只有这一刻他才像是孩子的父亲,翔子也闻风赶来,添田充死活不让她看到女儿支离破碎的尸体,怕会刺激到她。
肇事司机也被警察分别问话取证,女司机中山枫很配合,积极承认自己的错误,可卡车司机却一再强调自己早就刹车,想以此减轻自己的负罪感。
据后来中山母亲的透露,中山枫是一个很开朗的女孩,也很文静善良,但是心理却很脆弱,在这起事故之后,她一直耿耿于怀,毕竟一个年青的孩子就这样被自己误杀了,这种愧疚感让她无法正常的生活,母亲也很悲伤,亲自陪着女儿到添田充的家道歉,可添田充根本不想原谅她。
在葬礼上,超市老板青柳直人也到了现场,还有一堆八卦记者,丧女之痛的添田充看到超市老板就火冒三丈,在他眼里对方就是杀死女儿的凶手。
添田充不肯善罢甘休,为了查清真相,他有点神经兮兮,怀疑女儿可能在学校被霸凌,杀气腾腾的到学校质问校长和花音的女班主任今井老师,可任何人的话添田充都不信,就是觉得女儿被霸凌,也更不相信女儿会偷东西,便三番五次的去超市调查,破坏超市的正常经营,新闻记者也争相捕风捉影,对超市口诛笔伐。
青柳直人似乎也沦为了受害者,不断受到媒体的炮轰和花音父亲的纠缠,甚至被人形容是喜欢萝莉的变态者,超市的生意也每况日下,甚至到了鸦雀无声的地步。
几次他看到有小女生进来偷化妆品,他就当做没看到,他害怕自己如果再去阻止会发现像花音那样的惨剧。
超市到了不能经营的困境了,老板只好将超市停业,店里的员工都各自去找工作,其中一个叫草加部的大姐却暗恋着超市老板,有一次忍不住去亲了青柳直人,或是因爱糊涂,她觉得老板拒绝是因为自己年龄大了,如果自己年青,老板就不会拒绝,就会和自己发生关系。
超市老板准备自杀结束这些无休止的纠缠,好在被大姐发现,关闭了超市以后,他找了一个路面维修的工作,做了修路工人,曾经到过自己店里买过东西的人还记得他,过来和他聊天,说些感谢店里提供的东西,遇到这样的人对青柳直人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
另一个一直活在愧疚中的女司机中山枫也选择了自杀,添田充知道后跑到丧事现场,其实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来,中山母亲再一次向他道歉,这让添田充有些失落感,自己恨的人也死了,对方的家人却一点也不恨自己,那自己还想怎么样呢。
有一天添田充在整理女儿的遗物时发现包里的化妆品,他终于相信女儿是小偷,可能是小人之心在作祟,他没有及时对外澄清,而是把化妆品丢到垃圾桶里,似乎神不知鬼不觉,没有了证据,那么女儿就永远不是小偷。
添田充从来都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自以为是,是非不分,对谁都爱花脾气,老婆被他气的离婚,跟着自己的伙计野木也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结果也是被他肆意的辱骂。
当今井老师把女儿的油画送回家后,他又发现女儿喜欢美术,还画的不错,和自己还很心有灵犀,可这些都已经为时已晚,人都死了,想补救也晚了。
在自我冷静下来的一段时间后,他多少发现自己的毛病,终于肯向前妻道歉,路上看到落魄的青柳直人,多少也触动自己的良知,虽然没有坦言女儿的错,不过心里面是已经原谅了他。
一个离异家庭的不幸,牵连了几个家庭的不幸,这一连串的不幸不正是添田充造成的,一句话不是说性格决定命运,如果添田充能早点对翔子道歉,他们也不会离婚,那么花音也就有一个正常人的家庭,不仅是美术可以得到关爱,买点好作品也是不在话下。
添田充神经兮兮的恨,没完没了的纠缠,看似乎是在为女儿讨个公道,其实是想掩盖自己做父亲的失败。
其实他才是凶手,他曾经家暴,所以妻子离婚,又成天阴沉的脸,让女儿极度紧张,父女形如路人,什么心里话都不能正常的沟通,父女关系名存实亡。
女司机的自杀,难道她不是一个花季少女,她的母亲面对女儿的死心里上所承担的痛苦难道会比添田充少吗,可即使到这一刻,中山母亲还是很有礼节的再次向添田充道歉。
青柳直人本来经营着超市,就算没赚什么钱,至少能雇得起员工,能养的起自己,结果因为花音的偷窃,最后超市也开不了了,自己落魄成了马路工人,店员也集体失业。
如果社会上再多一些离异的家庭,儿女都习惯了胡作非为,真不知道还要牵连多少其他的家庭,没准备好的人还是不要结婚了,免得牵连无辜。
(2022年2月)
约20年前,日本导演吉田惠辅阅读了这样一则社会新闻:日本川崎市,一位15岁的中学生盗窃6本漫画书,店主报警后,学生逃跑,在路过铁路交道口时,这名学生被火车碾压,不幸身亡。
在学生死亡后,大量批判书店“不正当应对”“没必要报警”的传真纷至沓来,书店不堪如山而来的“杀人者”舆论骚扰,最终闭店,店长承认自己有思虑不周之处。
然而,在事件发生3天后,这名店主也收到了超过1000封鼓励邮件,认为书店并无过错。
日本《每日新闻》刊载了一些当时的受访者信息:“世道变了。
为什么注意到被偷了的店会被非难?
虽然少年之死很令人难过,但是发现了盗窃这件事并没什么错”。
在日本版“知乎”OKwave上也有网民表示,在过去的日本,书店100%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直至现在,仍有记得这起事件的观众为书店争个对错:书店在事件中也是受害者,却被舆论弄得停业。
男孩难道不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恶果?
这起事件不过是小概率事件。
在中国也有一起类似的事件,一位车主忘记锁车门,财物被两名驾驶摩托车的小偷窃走,在追赶小偷的过程中,摩托突然转向,车主将小偷撞死。
法院最终宣判车主无罪。
商店抓小偷,失主追小偷,如果单看这两起事件责任很好判定。
但当“小偷”死亡,法与情的天平就会变得难以平衡。
哪一方是受害者,哪一方又是加害者?
20年后,吉田惠辅将日本川崎市发生的这起窃书悲剧改编为电影,它就是名列《电影旬报》2021年日本年度十佳电影第七位的电影《空白》。
吉田惠辅和知名日影《新闻记者》《从宫本到你》的知名制片人河村光庸合作,将一起意外,上升至社会派电影的高度。
一名受害者,多名加害者,还有从中嗅到“流量密码”的媒体将水搅浑。
多方在事件舆论中翻转,父亲的复仇之火将所有人卷至痛苦深渊……“我的女儿不是小偷!
”在川崎事件发生后,中学生的父亲因为书店闭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书店能够闭店真是太好了。
每次经过那里心情就会难受,想起自家的孩子在书店里经受怎样的责难。
一定是用尽全力在道歉吧,以那样悲惨的情形死去,真是令人难受的死法……”
为人父母,养育了15年的爱子死亡,就算儿子曾做错事,也罪不至死。
在综艺上,现在还能看到一些艺人吹嘘自己年轻时从偷窃中逃脱的经历。
日本电影《小偷家族》描写的底层一家,甚至是以偷窃为生。
这件事的尺度,只要没有警方的案底,在现实中十分暧昧。
也许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唤起公众的共情,《空白》切入的角度选择了当年事件的父亲方。
这部电影描述了得知唯一一个孩子不幸身亡后,孤独又愤怒的父亲的旅程。
在电影中,日本演员古田新太时隔七年主演,扮演了暴躁阴郁、戾气十足的渔民添田。
一日,他被通知认领独生女花音的尸体,当他揭开尸体袋时,女儿没有了脸,头骨尽碎。
是谁杀死了女儿,还让她以这种惨状死去!
一向冰冷的添田被激发出复仇心,无论是谁,他发誓,要让肇事者付出和他一样痛苦的代价,绝不轻易原谅。
然而很快,他接到另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女儿是一名小偷。
她偷了超市的一瓶透明指甲油。
女儿压根不化妆,怎么会是小偷?
添田斩钉截铁地否认,因为盗窃被撞身亡,这绝不是真相。
女儿肯定是收到了霸凌学生的胁迫。
添田来到学校问责,校长和老师明确表示,在调查了学生后,没有发现有人霸凌花音。
他们引导添田多关注超市的店长直人,有传言三年前他曾骚扰女学生。
在事发后,超市已经被大量的骚扰电话淹没。
店长直人、肇事司机反复向添田道歉,但是道歉在添田眼中什么都不是。
他要的是真相。
为什么女儿会被冤枉,她又为什么死在街上?
《空白》讲述了一个父亲的亡命之旅。
但这部电影又不仅仅是讲“复仇”,它还揭示了一些日本社会的痼疾。
日本媒体为了播放量恶意剪辑,给新闻中的受访者编造人设。
在新闻中,道歉的超市店长,成了抓小偷天经地义的“恶人”。
在取材过程中不慎摔倒的女记者,在新闻里摇身一变,成了被添田故意推倒受伤的受害者,考虑上诉。
学校对学生死亡的事件表面关心,内心只希望息事宁人。
孩子们对死亡的同学毫无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也对其孤立。
学校也希望老师不要乱说话。
曾对学生阴阳怪气的老师有了一丝忏悔之心,却迅速被其他老师扑灭。
道歉在电影中反复地发生,反复地提及,甚至到了令人生厌的程度。
现实生活中,每当日本企业发生了什么重大丑闻,一水的谢罪会让网民戏称日本是“躬匠大国”。
在声泪俱下的谢罪会后,如何防范,谁来负责,有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这些问题都伴随着“我都道歉了,你还想怎样”的潜台词而消失不见。
这样的道歉表演、逃避责任,在日本社会可谓屡见不鲜。
添田花音真的是因为盗窃死亡的吗?
是车祸杀害了她,还是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恶意合力杀害了她?
从上帝视角,所有参与事故的人的“客套话”和“真心话”一览无余,舆论的漩涡就像一场不止息的飓风。
等风暴过后,一切都像是持续鸣声的忙音,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悔恨、懊恼、空虚、原谅,最后汇集成一片空白。
吉田惠辅:“挖掘人心的鬼才导演”电影《空白》推出后,被媒体誉为是吉田惠辅导演出道以来“最高的杰作”。
电影剧本获得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剧本奖。
吉田惠辅是日本知名导演,只是在日本之外名气不大。
他最新的作品是石原里美产后复出首作《消失的女儿》。
早在6年前,石原里美就因喜爱吉田惠辅的作品,向吉田惠辅发出合作邀请。
2021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Nippon Cinema Now单元中,吉田惠辅的三部作品《白昼之雨》《蓝色》《空白》进行了小规模的展映,将他推荐给海外观众。
吉田惠辅的作品早期描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居多,比如《咖啡馆的故事》《三角》《麦子小姐》,自《亲爱的艾琳》后,吉田惠辅的作品逐渐偏向到日本社会中的诸多问题。
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和自身经历相关的电影,比如喜爱拳击的吉田导演,就将这份热爱放在了《蓝色》中。
属实是一位多面的日本导演。
吉田惠辅的作品在日本国内享有很高知名度,在出道后拍摄的十余部作品中,其合作的演员不乏松田龙平、松山研一、木村文乃、柄本时生、室毅、堀北真希、广濑爱丽丝、洼田正孝、仲里依纱、麻生久美子这样知名度高的演员。
尽管吉田惠辅很少参与海外电影节,但中国观众对他并非陌生。
《犬猿》《蓝色》都曾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
吉田惠辅的《麦子小姐》作为描写母亲的一部经典电影,也曾在CCTV6电影频道放映。
说起来,吉田惠辅与中国还是有一份特殊的联系。
他因喜爱成龙的电影,决定成为一名电影导演。
怀抱着这份电影梦,他先在东京视觉艺术学校学习自主电影制作,而后又进入憧憬的塚本晋也导演旗下,为其作品担任灯光师。
2008年,他拍摄了自己的小说《咖啡馆的故事》,而后,吉田惠辅多操刀自己的电影剧本,在日媒口中有“挖掘人心的鬼才导演”之名。
对主人公心理极为细腻的挖掘,是吉田惠辅电影的特色之一。
跟随《空白》中主人公添田的“怒火”,相信你也可以充分体会到吉田惠辅剧本中的魅力世界。
《空白》欢喜首映 独播上线
我们可以因为同一条抖音哈哈大笑,但却不能因为同一个故事产生同样的悲伤。
每个人的悲伤都是不相通的,一场车祸,父亲的悲伤来自于没有过多参与女儿的生活,肇事车主的悲伤来自于残害了一条幼小的生命,而便利店主的悲伤更多的是在孰是孰非中迷失自我。
好像每一个人都很悲伤,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救赎,得到专属于他们的救赎。
拔地而起的高楼、呼啸而过的汽车、飞速传播的互联网在便捷生活之下也为我们制造了许多悲伤,成为杀手,成为凶器。
在看《空白》的时候,我们已经将自己带入到不同的角色里,是失职的父亲、意外车祸的车主、明明在抓小偷却成为罪人的超市店长、责骂了学生的班主任、为了被喜爱不断做公益的中年女人、明明是自己的离职晚宴却被别人抢了风头的收银员、为女儿的过错承担责任的车主母亲,还是仅仅是去舆论风口的超市买东西的顾客呢?
我们选择不同的角色,进入不同的悲伤,体验到了不一样的痛苦,因为同一场车祸。
这可能就是“空白”的含义吧。
担任:あのう、私、花音さんに、何度も叱るというか、注意をしていたんです。
自主性がないとか、努力が見えないとか、やる気が感じられないとか、校長:まあ、それは別に、正しい指導じゃないんですか?
教師:そうですよ。
私も何度も注意しましたよ。
あの子は何だろうなあ。
美術の時にしてもまったくやる気が見えない子でしたねえ。
校長:まあ、社会に出て自分は困るんだから。
今のうち指導するのは、教師の役目だと思いますよ担任:はい、そう思っていたんですけど。
もしかして本人なりに努力していたんじゃないかと。
イア、あのう、いくらやる気があっても、努力しても、周りからはそう見えず、認められない子っているんじゃないでしょうか。
本人的には、頑張っても、頑張っても、いつもやる気ないとか言われ続けたら、それで...教師:先生、それはずるいよ。
今になって理解者を振るのは、ずるいですよ。
父亲是大男子主义,对女儿不关心,女儿也很怕他,两个人几乎没有多少交流,父亲的职业导致他经常很长时间不在家,所以本来就少的交流更没有多少了。
母亲(和父亲离婚了)给女儿买了手机,父亲不仅斥责了女儿更是将手机给扔了不允许她用。
女儿偷了店里的指甲油,被店长追逐发生车祸死亡。
父亲不相信女儿会偷指甲油,因为他觉得自己女儿不会化妆。
他觉得女儿是在学校被霸凌了,是其他人让女儿去偷指甲油的,然后校长为了解决麻烦让父亲去找便利店店长,给了父亲错误的引导。
在错误的引导下父亲觉得女儿被便利店长猥亵了,店长在说谎。
为了给女儿伸像正义做了很多极端的事情,便利店店长被bi的一直在zs。
电视台里的人为了博人眼球一直火上浇油激化矛盾。
前妻告诉她女儿一直有在化妆,只是你不知道。
男人很暴躁根本不相信,前妻告诉她女儿偷的是透明指甲油。
(前妻对女儿的关心也不到位,不知道女儿化妆,不知道女儿的心理问题。
)父亲依旧坚持不相信女儿会化妆。
撞女儿的司机受不了良心的谴责的zs了。
在司机的葬礼上,失去女儿的父亲碰见了失去女儿的母亲,司机母亲的话让父亲开始审视自己。
她发现了女儿的化妆品,还发女儿还有心里问题,这一刻他终于知道自己对女儿有多么的忽视。
看完以后还挺压抑。
所有的人都没有一个好结局,撞人的司机在法律上没有错,但是因为受不了道德谴责良心的愧疚选择了自杀。
在知道自己对女儿有多忽视以后父亲一直活在愧疚里,精神支撑也没了。
便利店老板的精神也几乎崩溃了,店也关门了,人一直想要自杀,余生全是愧疚自责。
媒体的的断章取义,火上浇油,学校的推脱责任,两面三刀都挺可怕的。
女儿贫瘠的心灵上没有人给她浇水,一个花季少女消亡在了世界上。
父亲贫瘠的心灵上被名为别扭、“理所当然”的土被填满了,所以他无法给女儿的心灵浇水,最后只能活在痛苦中。
今天下午又重温了一遍,看完以后很想问“死亡对女儿来说是解脱还是痛苦?
”
看了开头差点以为是个像《海边的曼切斯特》那样绝望到底的故事。
一场意外让陷入其中的每个人都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
生活的煎熬与道德上的重压都几乎使人无法忍受。
攻击性强的人对外输出指责,攻击性弱的人对内被自我折磨到了无法挽回之境。
言论和现实是否被承认往往取决于主观的判断。
被过度放大的时刻都不能理智地表达。
还有这同样可以说是一个讨论家庭关系的内核,被疏忽的、被误解的、被错过的,即使是家人间也总有巨大的误会。
还有朝夕相处的人间展露出的控制欲和其他念头也是一直被隐藏直到被揭露的那一刻。
电影中那些建立在身份上一点一滴的小设计,不论是绘画还是超市公告栏张贴的海报,隐隐呼应着剧情的发展。
说到演员身上,最印象深刻的竟然是那位出场不过几秒钟的肇事人之一的母亲,克制自己的发言但依然带着极大的悲痛。
应有的感情都被展示出来但又不会过头。
至于松坂桃李实在是乏善可陈。
花音的父亲田充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从不会与人为善。
父母离婚了,母亲改嫁后已再孕。
花音和父亲一起生活。
父亲只会以自己的方式“关心”她和对她发脾气,实际上对她完全不了解。
在这样环境成长的花音是一个极其内向,没有存在感的孩子,常被老帅批评学习不用功,做事也不努力,实际上花音已经非常努力了却始终得不到别人的认可。
因为在超市偷了透明的指甲油,被店长青柳追赶,横穿马路。
正在路上行驶的中山枫因花音突然冲出来,不及反应将花音撞到了一旁车道上。
这时一辆疾驰的货车将花音撞的血肉模糊… 田充看到女儿的尸体后痛不欲生,决心追查女儿的死亡真相。
媒体也为了收视率,谴责超市的不当处理,学校为了推卸责任不惜谣传超市店长青柳曾骚扰女中学生。
田充为了女儿的“清白”整天阴魂不散的缠着青柳,导致青柳遭受着极大的痛苦自杀未果。
而另一方面中山枫和母亲中山绿一同屡次找到田充道歉寻求谅解,却遭到田充无情的拒绝。
背负巨大心理压力的中山枫选择了自杀。
田充听说中山枫自杀后来到了她家,揭开了本片中最为感人的一场戏,中山绿起身去迎田充,众人皆认为她要兴师问罪。
哪知道她对着田充深深鞠躬,依然为了女儿请求田充的谅解,并表示女儿自杀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今后的所有责任由自己承担。
女儿是个善良温柔的孩子,无论如何请求您谅解她。
至此田充被这一幕震撼了,他突然醒悟,这一切其实都是源于自己对女儿的关爱不够,源于自己的任性导致了另一位伟大的母亲失去了自己的女儿。
他学会了谅解,给前妻道歉,同时谅解了青柳也向他道歉,得到宽慰的青柳泣不成声… 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最终田充完成了自我救赎,然而代价确是女儿的生命,以及另一个家庭的破碎。
以下分析出自公众号——独立鱼电影“江歌案的评论区和广场中,众多网友纷纷站队、互骂,完全是单极化的舆论战。
站在任何一边说话,都会被另一方围攻。
即使尽量中立地发表观点,表示双方都有发言的权利,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困惑,还是立刻被贴上「刘鑫粉丝」的标签。
这种舆论环境中,不符合预期立场的观点都会被淹没。
其中不乏专业角度的、有价值的讨论。
江歌案除了专业的司法问题外,还涉及了女性自卫、室友关系、亲密关系暴力等具有公共面向的议题。
但却完全没有展开的余地。
电影《空白》中,案件衍生出的交通安全、家庭教育、超市安保等问题都是有警世意义的,也全都被情绪化的谩骂淹没了。
”以下是我的理解:1. 人是会被情绪控制的,当一件事刚爆出来,我们未知全貌时,以朴素的正义感去谴责违背人性的一方完全可以理解,这是人类的同理心,是对同类的同情和理解,这正是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
但是当了解了后续的发展后我们便不能一直以一个单一的角度去看这件事,比如唐山打人事件我们不能只看到两性关系,更要看到女性自卫、社会治安、打击黑恶势力等等,以此事件作为支点,撬开更深处的罪恶。
2. 《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法扶律师王赦一直顶着层层压力为无差别杀人案件中的犯罪者辩护,因此受到民众一致的唾弃和辱骂,但是就像他在剧中的自白:如果社会对此类事件的处理方式是出现一个杀一个,而不是去深究这些杀人犯们为什么会做出此类行为,然后再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此类犯罪行为的出现,那民众会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不知道何时自己就会成为受害者。
大多时候,只要我们不是受害者及家属,那我们对真相其实是漠不关心的,我们要的只是一个情绪的发泄口,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主人公偏执的性格使全片氛围压抑,然而是不断继续伤害还是放过别人,直到全片的转折点主人公与女肇事者母亲的对话给出答案。
不是令人舒服的电影,但通过事件对人物的写实刻画是值得一看的。
古田新太真的和kouhei描述的一样是个好多变有厚度的演员 怎么说 温柔与野性兼具?
保持空白来看空白吧 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有人研究美食,有人只配果腹……
对我个人来说,还是很喜欢的一部片子。这次金鸡看的电影中,唯一一部让我觉得或许会愿意花这个票价看的电影。不仅仅是因为最近自己也在思考新闻和社会的关系,也是因为情感的描述细腻的让人感同身受。
当不幸意外发生,你可以选择相互之间的仇恨,但也可以选择与自己和解。
虽然的确有反思到日本谢罪文化的窒息和媒体报道的失效,但看完只想创死大爹不能不说是创作出现了严重偏差,而且配上这么和解的结尾反思了个寂寞啊。
校方踢皮球,媒体瞎剪辑,渔民变牛郎,不懂少女漫,热心大婶之吻,失传超市便当,透明指甲油,天上海豚云,但最绝望的还是葬礼上的母亲道歉,太苦了,所有人都好苦
3.5
2024年2月3日(臘月廿四)上午及4日(立春)凌晨於滿井。
涉海的爹也是这样…
论丧真的没谁比得了日本了……这电影真的太日本了。尽管后面和解,但看了后最大的感觉还是抑郁。
除了这个离谱的爹 哪个点都可以深入 又没深入 最后剩下这个离谱的爹 就离谱 建议这种爹们直接原地爆炸
好惨。没一个人好过的。其实特意回去再看了一下女孩没有偷东西啊?会不会是惯偷被剑心制止了呢?但为啥拉进房里又突然跑出来啊?不过应该都是想太多了,其实就是惯犯被拉进房里责备然后害怕逃跑。剑心后面的表现其实就是个老好人。阿姨都喜欢的老好人。
有批判,批判社会的败坏,批判媒体的不负责的剪辑新闻视频和舆论引导,批判以恶看人,偏见看人。但是故事内容选取上不够出彩,简单啰嗦,拍摄方式老套,取景角度不好看。总而言之不够吸引人看下去
父亲以为自己爱女儿,但不曾了解过女儿的爱好。超市店长做了对的事情,但一直活在愧疚中。肇事女司机或许是家庭的原因,明明是无意的,但自责到自杀。肇事男司机只是说了几句,撇清责任后就继续生活。媒体只要像豺狼一样伺机而动,胡说八道一翻就能左右别人的判断,当有新的热点后就快速的失忆……所有人都很苦,生者和活者。像我理解的日本这个民族一样的,所有人都像被困在牢笼里,渴望有一天自己能和自己和解。
挺好看的,虽然剧情编辑过于造作,那得多不幸才从这么多选择里,都是背的发展成这样。纳入我的收藏不是电影拍得有多好,而是其背后的带来的深思,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
主人公偏执的性格使全片氛围压抑,然而是不断继续伤害还是放过别人,直到全片的转折点主人公与女肇事者母亲的对话给出答案。
所谓的人间惨剧就是第二天在报纸的犄角旮旯处登篇几百字的豆腐块。
又一部manipulation片,榨取每个人身上的符号拼凑而成
大晚上看这个真的太气了 这老爸脾性差还充满戾气 我不懂为什么他讨人厌了一整场却因为最后小小的柔软而得到大家的谅解。我不是说花音该死 说我黑心也罢 我认为这样的老爸就应该让他承受点人生的痛苦!凭什么还能趾高气扬地地追问人家要自己想要的被扭曲的真相?反倒是店长 战战兢兢地工作 如履薄冰地看着世人的眼光 别人只对他说句“谢谢”就让他流泪 这样的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痛苦?还有第一个撞到花音的小姐姐 被良心和舆论打倒了 为什么到死了都没活得一句原谅?这样固执已见的老爸 到女儿死了才去试着理解她的老爸 凭什么带给人家那么多痛苦?真想他手在船上被割伤然后破伤风死掉!媒体也该死 社会需要公义 还有需要保护维持公义的方式!【我恨得咬牙切齿 皆因老爸这个演员演得真好】
那个女的也太可怜了!无法得到原谅而自杀!可那并不是你的过错啊!
看的过程心一直揪着,很难过,也很难受,比前些年看《海边的曼彻斯特》还难受,因为这部影片里所有的人都在道歉,都在忏悔,都背负了沉重的枷锁,所有的人都是受害者,所有的人也都在直接间接地加害别人,所有的人都是痛苦的,到底谁才有资格原谅别人?到底谁才应该被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