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开心吗?
如果你开心的话不妨看几部韩国电影,让你的心情瞬间down入谷底。
看韩国电影最怕什么?
最怕影片一开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出现了这句话,意味着影片中主人公所受的苦痛现实生活中都有人曾经遭受过,甚至犹有过之。
不是又泼国产的凉水,整个2018年国产电影能够有反应现实的,《暴裂无声》,《药神》,《无名之辈》,就算这样还不得不把道理七拐八弯的绕的不能再绕,似乎说实话是件偷鸡摸狗的事情。
韩国的电影是能够迫使**改变法律,而国产电影则能够使电影撤档删减或者把“伟大”改为“小小”。
(听说最近游戏出了个分级?
18+不能出现暴力色情,那18+了干嘛?
1+就可以了不是)影片主要讲述的虐童案件,主体是虐童案,实际上还有其它的分支。
个人认为看电影是绝不能抱着“一定对或是一定错”的想法去看。
继母是恶的代言人,她所犯下的罪行令人咬牙切齿,但其实错误从她的父母那一辈就开始了。
由于缺失了母爱,导致她根本不知道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她如今殴打多彬,谁能知道她小时候是否也遭到过同样的事件呢。
假如多彬的事件没有律师的介入,谁敢保证多彬不会成为下一个“继母”呢?
而律师的善,其实更多的建立在多彬的悲惨境遇上,他和周围的邻居从本质上说并没有区别,就像一开始“路人无罪”的论证观点一样。
假如他没有直面多彬的悲惨遭遇甚至弟弟的死亡,他依然无动于衷。
所以你看,大善的背后,也依然有着小恶。
隔壁的邻居看似关心,但每次都只是嘴上说说,事到临头一句“别人的家事”轻松的说服了自己,但是她就很可恶了吗?
现实中有多少人,甚至会觉得这样“吵死了”呢?
打这段的原因是,在网络越来越发达的现在,人们似乎越来越失去对事情的判断能力,似乎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非黑即白。
但是所有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啊。
不知道大家还会不会记得去年还是前年的一个新闻,一个孕妇由于一个小男孩在旁边吵闹而故意伸出脚导致男孩受重伤。
当时评论几乎一边倒的谩骂孕妇,怎么难听怎么来。
其实孕妇有错吗?
当然有错,错大了。
但是难道男孩甚至男孩的父母就不用承担一丁点的责任吗?
男孩接二连三的跑进跑出将帘子打在客人身上,父母不见踪影。
但是那段时间,无数人似乎落地成佛了一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攻击,谩骂。
其实在我心中,这些人比那个孕妇,甚至这个继母,更加可怕可恶。
说回电影,其实这部电影的剧情部分我认为是不及格的,转折非常生硬,推动剧情发展的事件几乎通过口述硬生生塞在你的眼前。
而且我认为弟弟也太“工具人”了吧!
就失去弟弟的时候,给我更多的反而是“恩,剧情要推进”的感觉...这部电影能够拍出《熔炉》的高度,但是还是差了一些。
优点在于秉承了一贯的细腻情感。
其实在前半段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啊,我能撑住不哭,但是当满天星的礼物打开的那一下就开始有些控制不住自己了。
以及韩国一贯的黑暗系风格和对当下社会的血淋淋的探讨。
生而为人,你不必抱歉;生而为父母,你需要抱歉——康桥01看完韩国最新关于虐童的电影——《小委托人》,我很心痛,为片子中10岁的小女孩痛心,为还没学会吃汉堡就被无情虐待致死的弟弟痛心,但更为这部片子的“套路”痛心。
如果仅仅因为影片的体裁是关注虐童而吹这部片子多么关注社会关注儿童,多么怎样怎样的话。
我真的觉得是这部片子最大的失败。
这种类型的片子,再怎么“评说”都不能抛开它的体裁――亲生父母虐童我也承认,在此类新闻频发的时刻,社会真的很需要这样一部影片来引起更多群体的关注,甚至“迫使”一些群体不得不去做出一些改变。
但是如果仅仅因为体裁,就忽略影片本身的套路太多,很多地方为了剧情而剧情就太对不起韩国电影前有《熔炉》、后有《素媛》啦。
对不起,瑕不掩瑜不适合这部影片。
02抱歉,可能因为对它的"社会责任属性"期待太高,看完之后真的太失望了。
所以我用了很多批评的话,因为痛心,因为剧情设置太套路,因为看着看着就感觉像在看一部商业片,呵…套路如下:1.继母把头发绑起来,就是虐待的序幕。
我总觉得观众经历过那么多影片后,已经不需要再设置这样的情节来告诉大家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就像坏人开始干坏事之前,告诉你,我要开始干坏事了,不是很可笑吗…
2.身边人的冷漠。
8012年了啊,我不相信面对杀人犯,作为成年人在预设帮忙自身会有生命危险再或者会被打击报复之外,小女孩身边的所有人都如此冷漠,对于小女孩投来的求救置若罔闻。
而且,虐待者——继母,在电影交代中并没有什么背景,而且还是坐过牢的人。
从亲生父亲一方来看,也不是什么厉害角色。
为什么从老师、邻居夫妻,邻居大哥,警察,福利机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伸出援助之手。
还有,难道8012年的儿童福利机构还是形同虚设吗??????
总觉得,这部分的人物的设置有点太过于刻意和夸张的营造一种社会的冷漠风气了。
连台词亦如是。
如果说隔壁都是女邻居,女本柔弱,我可以接受,可是……
陌生人不仅冷眼旁观,而且这里的台词还是什么只怪她太不走运了,生在这样垃圾的家庭里。
天啊,忍不住再说一遍8012年了,你不去救人,我只在道德上鄙视你,但是电影还在用这种所有人都是认命的观念,仿佛闻到了来自遥远年代裹脚布的味道。
3.面对一个有各种前科的母亲,和一个柔弱还浑身有伤的女孩,警方竟然能以小女孩在继母逼迫下的认罪而了事,是连最基本的警方破案逻辑都没有,还是我不懂法律……真的看不懂这点。
4.对于男主人公的人物设置,我尽量少说话。
其实,对于他的想管但是短暂的纠结过后冷漠处理的做法,还是挺真实生动的。
其他的情节就太套路了,一个废柴想要进入上流法律社会,一直没有成功,最后终于通过关系进去的时候,为了小女孩的案子而选择了放弃。
就是这么强烈的对比。
好像现在的电视剧、电影里最后拯救世界的人就得是个废柴才叫做戏剧冲突,莫名觉得哪里不对劲。
5.对于“玩具熊”的设置,太巧合了。
正好玩具熊就到了弟弟的手里,正好继母虐待就被拍到了,正好玩具熊被扔掉了,正好玩具熊被捡到了,正好玩具熊成了案件的突破口,正好玩具熊在最后一秒被找到,正好……就不正好了。
6.片中提到一个事实:受到虐待的孩子往往最后还是要回到监护人身边生活。
因为最终还是要回到父母身边,所以很多的虐童事件最后都变得不了了之。
我知道影片是想控诉或者揭露这个现象的,但是又拍摄的很模糊,仿佛一句台词夹在里面,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7.如果说以上还能忍,最不能忍的就是结局,草草收尾不说,还给我来happy ending,前面立不住脚的剧情,竟然能来happy ending。
整体剧情给我的感受是面对虐童,尤其是亲生父亲虐童,由于血缘关系,其实是很难定夺和说这一个尺度的。
就像,父母“打孩子”和“虐待孩子”的度到底在哪里,都是很难说清的。
而且片尾的字幕也写到:这类案件大多数都是因为亲生父母而不了了之了,最多也是缓刑,教育批评和罚款。
电影最后竟然给我看这个。
04还有一点,是我担心的,也是我看完后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一部分人的评论竟然是推荐一部很虐心的电影,或者还类比什么《何以为家》。
更过分的是很多人说:堪比《熔炉》,韩国又出了一部改变社会的电影。
因为能够自由看电影的人大多不能感同身受,或者根本没见过这种事情,又因为结局的happy ending,很多自发宣传和推荐的人更多感受到的是这部片子的“重量”,而忽略了影片最真实的意义。
这种体裁的影片,为什么有那么多公众号愿意不收广告费的推,就是因为想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和群体的存在,关注这个群体,最终可以改变一些孩子,一些人。
我们可以推荐这部电影,但是不能因为这个题材而夸大电影自身的价值。
05为什么会对这样一部电影,如此苛刻。
我最后,想说的是:李安把汤唯拍的很美,可以不夸张的说,《色戒》之后,汤唯再无经典。
但是,如果哪天一个人提到三级片之类的片子,第一个想到的是《色戒》,李安可能也是失败的吧。
再啰嗦一句。
暴力美学,没有错,可是如果最后的记忆是美,而不是暴力,是不是应该思考哪里有问题了。
一部和熔炉一样,揭示社会现实的电影。
被家暴的孩子如何自处?
报警?
警察教育父母,然后又被送回父母身边,接受更猛烈的暴打,循环往复,一直到父母把孩子打死,或者,孩子不敢再反抗,忍受一切。
小委托人就是这样,可是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巧合?
会录像的娃娃?
勇于出头的叔叔?
叔叔一开始也是,和老师邻居一样,在知道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做出什么改变。
如同大多数人一样,我不是没努力,我只是没有办法。
然后,男孩被打死,肠子破裂,肚子鼓起来,里面是血和空气。
任何一个人,看到有人因为自己无作为的死亡都会有负罪感吧!
所以,他站了出来,为女孩而战。
母亲一次又一次的威胁女孩,无论如何妈妈都不会放弃女孩的!
女孩一次又一次缄口不言。
因为所有人,都认为她杀死了弟弟,为什么?
因为她自己的认罪书,因为社会的舆论是这样的!
无意于议论政治,可是那些孩子怎么办?
或许,出生于那种家庭,就是原罪!
目前的社会,这种泥沼,几乎无人有力挣扎。
不被父母期待所生出来的孩子就不可以得到幸福吗?
答案,可能吧。
最起码,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相同的关爱与照料。
短评里居然出现了名为「正常打孩子」的短语,定义得真好啊,大多数禽兽都是这么给自己的无能愤怒下定义的,「打」就是暴力手段,是没有耐心,不愿克制自己的愤怒,懒得寻求最优解,因为几乎没有代价呀,你在你的领导客户面前就经常能很好的克制自己嘛,成本问题。
片子本身待打磨的部分挺多,领居的质疑没有后续衔接点,「金刚」的回归略显生硬,但我依然对能拍出此片者致以敬意。
有些电影我们觉得珍贵是在于题材敢于直面残酷的现实,这个时候我觉得拍摄技巧可以放到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
真是要怼一下评论里挑刺的喷子,你有这份心力我希望你能多去问问为什么我们这类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这么少?
不管这个导演以前是拍喜剧的还是什么,我们应该敬佩其这份心意而不是抱着恶意去揣测动机,这时候在这吹毛求疵是在炫耀你的智商吗?
这样以后还有人敢拍这类题材了吗?
真是不知道现在人心怎么都坏到这个地步了。
相反,我觉得应该鼓励这类现实题材的影片,让市场知道观众的诉求,让“药神”这类影片更多地进入我们的院线。
就看这个题材和完整度我就会毫不犹豫地给它高分。
爷服了这片子能上八分,前两幕看起来像个7分的片子,从熊这个道具一出现整个第三幕就一直在尬演,导演扯着嗓子喊,快看正义要打倒邪恶了,都给我爽啊。
题材和孩子演技各一颗星,这么好的题材挖掘的也太浅了,主题除了惯用的表现男主人物成长之外,只是肤浅地反应了儿童家暴的现象,批判下社会冷漠,完全没有对社会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只是单纯煽动情绪,套用小人物主持正义,帮助弱小击溃邪恶的模板。
完全是依靠儿童家暴这种极端设定突出弱小来吸引同情,只引导观众情绪却没有深入的思考以及更有意义的主题输出是可怕的。
换句话说,只要表现社会问题,煽动情绪,题材包含妇女儿童拐卖,政府腐败,政治敏感事件,性侵,网络暴力等题材,消费观众同情,如果只是卖惨并强调这种事儿不对,这个社会的一些群体不行,是非常低级的。
创作者一定要走在观众前面,思考事情更深层次的原因及出路,不然不是蠢,就是坏。
一后妈愤怒大喊“我他妈要有个妈才能知道。
”我看到了那个【恶性循环】。
当她说出“我买菜给他们做饭这不是母亲是什么”,不是狡辩,是真的这样想的。
她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她没见过别的世界。
她不懂得爱。
对男人是算计,对孩子也是算计。
她容易情绪化,看见不顺心不顺眼的非常容易不耐烦,暴躁。
她很暴力,忍耐到极限就动手,不知道停。
她很聪明。
不然不会获的学位。
靠着这,她走到了今天。
她很可恨,何尝不可悲。
她的生命里没有遇到过政烨这样温暖的成年人。
甚至可能都没有遇到过多彬班主任、警察局警员、儿童福利救助机构的阿姨、担心却沉默的邻居、热心的同班男同学。
她遇到的估计都是首尔律所代表那样的人——利益、利益、利益至上。
她没有母亲,不知道“妈妈是什么感觉”,靠自己一路走来,能依靠的、会的、能信赖的就只有算计算计算计,唯利唯己的算计。
你让她去创造一种自己没体验过的温情的生活,对不起,不会,没有余力去感兴趣。
二多彬非常恐惧。
第一次说出来,被警察扣上一个“不过被妈动手打一下就来警察局”的帽子。
第二次说出来,最信任的大人(政烨)说以后再也不会回来了。
不久,弟弟死了。
“如果我说出来我就会像弟弟那样死去。
”“可是人人都想要我说出来,没有人在乎我的生死。
” 无边的惊惧、无尽的无助。
如果政烨没有辞职,没有发动家人朋友一起向多彬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多彬会长成什么样呢?
是不是有一天会像忘记妈妈一样忘记弟弟,忘记曾经拍打弟弟脸时的愧疚,忘记最初遇到后妈、最初遇见政烨时内心的希望,在委屈、愤怒和仇恨中学会顺应后妈的游戏规则适者生存呢。
三同样是没了母亲的政烨,真的好幸运啊。
有爱自己的姐姐,有接纳自己的姐夫。
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感受过爱,被爱的政烨,心理也同样种下了爱的种子啊。
在不称心的工作中得过且过,却还是对有些黏人的多彬姐弟带着善意尽到责任。
如果不是敏俊的死亡,触动了他的正义,他或许就渐渐的远离了多彬的生活吧——多彬成为“杀人凶手”后,反而激发了后妈做妈的内驱,大概是觉得这个时候做妈既能不承担杀人责任,又能获取一波社会好评,还能促使多彬更加离不开自己,多彬会乖乖的活在自己的阴影里。
但是一旦他决定重返多彬的生活,所有人的命运都改变了。
“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
善意的注入,将潜在的恶性循环打破。
虽然,善意的实践那么不容易,恶性的循环如此轻而易举。
四还记得某车主高架打人的事件吗?
那么多的车来车往,每辆车里的人未必不善良。
但沉默,纵容了恶,助长了车主从用手扇对方耳光,上升到用脚踢对方的头。
直到一辆车停下来,一个人走上前制止,报警。
打人者才逃。
五后妈虽然被判刑了,坐牢了,并不意味着她认为自己错了。
事实上,从影片来看,她确实不觉得自己错了。
“孩子做错了,打打怎么了”,当然打死是违法的。
所以被法律惩罚了。
噢,不,不是被法律惩罚的——如果多彬“承认”是自己杀死弟弟的话,在法律上就不关后妈啥事了,多彬在政烨鼓励下想要说出真相被后妈逮个正着差点被打死,如果真死了,后妈也是能抓法律空子的——不是被法律惩罚的,而是被正确而认真对待法律的人惩罚的。
如果碰到政烨首尔律所代表的话,也不一定会被惩罚的噢。
六所以说啊,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啊。
不要轻易的把自己的人生交付给他人哈。
七那么坏人到底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惩罚?
如果成为不了政烨一群人中的,那么就多多推广素质教育、心理学——这些关爱人身心灵的学科吧。
怎么说呢,每次看韩国的片子都会去找这样的反应社会的片子,每每看了就会心疼难过然后觉得无力,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自己不要成为这样的人,保护自己身边的人不被这样的人伤害。
我想正烨也是这样的吧,当这些事情足够近的时候,人们就不能视而不见,即便是正烨这样年轻的时候傻傻地以为遵循规则就好了,干嘛这么麻烦的人也会成为高举正义大旗的人。
黑暗永远笼罩着世界,但是我们可以举起手中的蜡烛,照亮自己身边,即使是一点点地方。
虽说这样还是和片中那些事不关己的人一样,宿命论,认为有些人就是出生在这样的环境,周围就全都是一点同情心的人,帮助他们这件事我们也无能为力。
可是我们需要首先面对现实,然后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然后再谈帮助所有人,这更是一件愚公移山而非盘古开天顷刻之间就能完成的事情。
为什么不求助于国家,社会机构?
因为韩国是为数不多的允许这样的社会电影上映的国家,可是他们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好的解决,娱乐圈,恋童癖,虐待儿童,这就好比片中的社会福利机构一样,我来了,我调查了,我承认了,好的,事情到此为止了。
也许未来有一天,每个人都举起自己手中的蜡烛了,这些事情和群众的声音会被听见了重视了,由量到质的变化出现了,大家都能更加幸福吧,愿那一天早日到来。
作为被世界抛弃和碾压的人,人们应该要学会互相帮助,因为下一个可能就是你。
前不久发生女生频繁遭老师辱骂的视频里,印象最深的是当这个女生在被老师辱骂后告诉家人时,家人都不相信,然后她只能通过录音来证明。
当时就在想,我们生活中有时真的忽略了孩子的诉说,记得我上学那会儿别说发生被老师骂的事情,就是被打好像都不太敢回家跟父母说,因为说了父母会说老师是为了你好,有的父母甚至还会和老师说孩子不听话可以打,所以至今可能我的爸妈都不知道为什么长大后好多事不愿和他们说。
在看完《小委托人》这部韩国电影的时候,这种感触更加深刻,多彬和弟弟从小就失去了母亲,陪伴他们长大的只有父亲,而父亲的角色只是想从他们身上捞钱,在遭到后母毒打后的多彬听到了父亲和后母的对话,原来她的出生只是个意外。
所以当多彬和弟弟被后妈进行虐待的时候,她没有去找最亲的爸爸,而是去警察局求助,但是警察却说现在的小孩很可怕,只是被妈妈打了几下就报警,多彬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因为从小受到教育就是遇到不好的事情要告诉警察叔叔,但是当她遇到了不好的事情向警察求助的时候,得到的却不是保护,多彬开始怀疑自己,难道自己做错了吗?
唯一告诉她没有错的就是最后拯救她的律师
其实我小的时候也一直不明白,有困难找警察叔叔,直到后来发生的事,我的钱包丢了,里面到是没有多少钱但是有我好多的证件,我就报警了,要求查看录像,可是警察说记录下不派警力,当时在报警电话里至今记忆尤深的是我哭着说不是有什么事都找警察就可以帮忙吗,当时警察跟我说不是什么事都能找她们的,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意识到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与现实背道而驰……所以看到这里的时侯我也是感同身受了。
这是多彬被打后第一次向她认为最可能帮助她的人求助,但是换来的不是保护而是后母的再一次毒打。
后来多彬又向学校的老师求助,但是话还没说出口,被老师突如其来的电话打断,这里有个细节,老师明明看见了多彬脖子上的伤痕,但是却没有主动询问多彬发生了什么,就这样多彬的第二次求助再一次把她打回了现实。
当律师问多彬为什么偏偏找他时,多彬说因为其他人只会嘴上帮忙。
楼下的邻居听见了多彬被打的声音,只是甩出别人家的事儿不要管
旁边的邻居听见也只是感慨
多彬感受到了太多来自大人的忽视,所以最后即使亲眼目睹了后母打死弟弟,将罪名推卸给她时,她对谁都不敢说,因为她知道别人都只是嘴上帮忙~
直到律师一步步开导她才说出来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生最能改变一个人性格的时间就是孩童时期,因为她用眼睛、用身体、用整颗心去接触人、环境、事情来成长。
弗洛伊德也说过:“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悲惨的童年经历,长大后再怎么成功、美满,心里都会有个洞,充斥着怀疑、不满足、没有安全感……不论治疗身体还是心理上的疾病,都应考虑患者童年发生的事。
那些发生于童年时期的疾病是最严重、也是最难治愈的。
”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孩子每一次的诉说,不要去忽视她们……番外:除了以上的观后感,此电影的两处细节也是值得思考,帮助多彬的律师在电影的开篇去律师事务所应聘,因为说出了和别人不一样的答案,所以没有被录取。
在电影的中间,当有新的机会时,律师去首尔的事务所面试,这次面试官再一次问了律师一个问题,律师顺应了面试官的说法,当场便获得了录取。
成年人的世界里确实没有容易二字,但是任然希望在道德伦理、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初心❤️
看到有人“有理有据”地打2-3星就登号打一下分:1,导演明确告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邻居是无动于衷,只有好人叔叔正常那么一点。
所以小委托人只能是好人叔叔以及他的亲人好友。
2,小胖男孩的戏份非常多,非常关键。
且不说开篇带头给多彬打CALL,从足球场跟弟弟的金刚互动、金刚随着弟弟衣物被扔眼前、姐姐被打后被政烨背走哭惨。
弟弟被打死后,他是不可能相信是多彬所为。
拿着弟弟的玩偶去送给好人叔叔,即便他不确定能不能帮上忙。
这个逻辑没那么牵强。
等你做导演,跟编剧讨论也能过。
3、努力找人的各种铺垫,万人血书造舆论情节——直接结果是受理上诉(女主法学人设,污点满满却玩转律法收到的制裁降到最低,虐童致死已经以姐姐失手杀死弟弟结案的前提,重新立案属不易)。
4、男主职场新人成长太快(areyoukiddingme??
一串证书是摆设?
法律书如数家珍,大律所面试秒过,表现好老板送车....再加上姐弟商业互吹那段,你告诉我男主成长太快,你是要在独立办公室那里忙碌的画面上打字幕写出来都是很牛逼的案子提示观众他成长吗)这里有人说男主职场新人成长太快操盘社会大案不妥我就想笑!退一万步,男主跪拜的姐是大佬级别,幕后坐镇也是足够了。
5、韩国电影工业体系很完善了,高压的大陆是追不上了。
这么成熟成功有社会意义的片子注定载入电影史,十年二十年后还是有人论及。
而我们的那些互相骂街的评论显得可笑至极。
题材好,剧本也很工整,该有的元素都不缺。不过从一开始的“目睹罪行而不阻止的旁观者是否有罪”到最后庭审“何为母亲”的转变略有些生硬;另外玩具熊的录像也太取巧偷懒了点。
素材可拍本身的震撼力大于拍片人具体的功力。
小时候觉得对错分明,无法理解为什么大人面对是非总是选择无视。没有被好好爱过的孩子也成家立业,然后发现,原来真的世界从出生开始就很难。
拍的有些矫情
还是脸谱化套路化,现实的恶与冷漠的确如此,但影片还是少了探讨,停留在表面的气氛煽动。逻辑上类似“金刚”情节也是……总之主题是任何人都该关注并改善的,而电影没有讲好。
好可怜的姐弟俩,只是因为没有生在一个和谐友爱的家庭,就只能屈服于监护人的魔爪之下,过着心惊胆战、畏畏缩缩、性命不保的悲惨生活,周围的同学、老师、警察、医疗人员们也都“见死不救”“束手无策”“放任暴行”,还是一律师良心发现才挽救了被迫背负杀人罪名的老大,联合众人,找到关键证据,洗清冤屈,将罪犯绳之以法。
什么叫人文关怀,这就是人文关怀。希望有关部门能放宽对社会题材的把控,让更多的有社会正面效应的影片出现在我们的大银幕上。
讲真,这样的题材在这样的导演或跟风环境中,已经被玩坏了。
家庭暴力和被虐待对未成年人而言,对身心都是致命性的,而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如类似《熔炉》,《素媛》,《韩公主》等还有许多社会层面的伤害,回归现实的电影往往会被更多人所关注。
好题材 烂电影 这片子能上8分也太好笑了点哈
电影本身三星半,看完之后能引起观众对家暴问题的关注,这也是电影的一种作用,值得四颗星。有部分情节比较像熔炉。
故事很可怜,但电影拍得很差。
估计韩国的虐待儿童法案又要改写了 (姜智淑女士成功让我对女性扎头发的动作产生了恐惧。。)
不太行,靠题材撑着,只值2分
制作此片实属善举,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此类事件,希望能减少受伤害儿童的数量,或者哪怕只是遏制这个数量的增长。
剧情没有给人太大的惊喜,不过看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还是觉得特别心疼。
8分。剧情方面很抓人,特别是最后与继母法庭对质和小姑娘开口说出真相两段戏。小姑娘和男主的转变升华是自然的,这就不容易。这部片批判了社会上虐童和冷漠的现状,够了,不用要求电影再深入挖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连深度新闻都达不到,影片能让人思考就好。那个金刚玩具能录像前面一直没说,导致后面剧情感觉就是为了能告赢继母才说明清楚,是一个不足。
如果说《熔炉》《辩护人》是隔壁的故事,那么本片和《素媛》则是身边的事情。如果说《素媛》是突如其来人神共愤的悲剧,那么本片则是束手无策的悲剧。故事深度上,本片不及前者,但是受众更广。韩国总是能拍出直面社会现象,法律无法管控的那一面。本片对家暴的呈现堪比恐怖片,而故事走向却令人心痛。这并不是人心和正义的胜利,仅仅是一个能录制视频娃娃的胜利。整个影片除了题材不错,叙事平铺直叙,全靠继母和小女孩在对手戏里的演技来撑,故事的戏剧化拓展太多,案件本身包括庭审戏剧化程度低,对社会现象仅仅只表现出周围人的置若罔闻,没有什么更深度的探讨,最后的高潮部分仅仅是一个娃娃,如果没有那个娃娃也就没有这个结局和故事,让人绝望。虽然很可惜,但依然是部有话题且优质的影片。
综合来说四星吧,法庭最后那段不太好,太刻意了,另外,导演选个这么可爱的女孩来演,还真让人理不清楚是好还是不好
这么好的题材拍成这*样居然有8分,换个有点水平的导演估计又上9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