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

十八洞村,Hold Your Hands

主演:王学圻,白威,陈西贝,陈瑾,墨阳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十八洞村》剧照

十八洞村 剧照 NO.1十八洞村 剧照 NO.2十八洞村 剧照 NO.3十八洞村 剧照 NO.4十八洞村 剧照 NO.5十八洞村 剧照 NO.6十八洞村 剧照 NO.13十八洞村 剧照 NO.14十八洞村 剧照 NO.15十八洞村 剧照 NO.16十八洞村 剧照 NO.17十八洞村 剧照 NO.18十八洞村 剧照 NO.19十八洞村 剧照 NO.20

《十八洞村》长篇影评

 1 ) 因华表奖我没错过她,真好!

华表奖出来后立马找来看,看完后必须五星!

非常遗憾没给当初他们的票房贡献一份力!

现在有深度的片子真的太少了,看过好多影评人推荐的片子,有的看完之后感觉很棒挺好的,也有的呢就是鼓吹的通稿了!

尤其是致青春火了之后,国产电影跟风似等情情爱爱青春回忆片,真的是够了!

很开心现在方言化的本土电影也多起来了,无名之辈也是让我喜欢。

这两部给人最直接的感觉都是国产特色强烈,而且能以这种风格打出国产电影的特色之路也是个惊喜了。

毕竟流量明星的青春影片实在看够了,还有大量改编网络小说的,无力吐槽了,实在想接触到全新的东西。

《十八洞村》就和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背后描述的那种淳朴善良、互相帮扶的民风,十分贴合乡土文化,那种对土地热忱的爱相信每个人都有共鸣,很喜欢导演的镜头,很多人都说快镜头太卡,但是在第三个“卡”镜头也是最后一个,忽然想到铁人王进喜,像是一个回忆录,看过很多动漫或者热爱漫画的我,突然就明白这拧巴的快进背后,传递着一股对逝去的时间的敬畏。

强烈推荐给你们啊!!!

 2 ) 害人的形 式 ,主义

单位某组织要求看的一步正值正缺的片子,强制要求必看而且时间非常不友好,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考虑各种不便因素临时加了一场说只要拍照就算看过了,我和我的同事从网页搜出来大家欢呼雀跃,虽然非会员只能看五分钟的开头,可是因为大家知道不到一分钟只要有片名出来就可以正好下班算是完成任务了所以第一次因为五分钟会员要求也这么高兴。

大家正襟危坐看着字幕让其他同事拍照,证明看过,最后我说“这一幕就像是个电影”,身边的同事会心一笑。

拍照后大家起身刷脸回家。

 3 ) 赞赞赞

真的特别赞赞赞,好喜欢这种题材的电影,真的让我内心澎湃,看预告就特别激动,正式看的时候也感觉到很感动,终于看到自己喜欢的电影了,好喜欢演员的衣服,场景,特别赞导演还有配音演员,导演真的太有眼光了,挑的演员太敬业了,真的特别赞,中间有个场景太感动了,在水上划船的时候,好喜欢。

推荐大家去看看吧!

推荐一下,实力推荐一下。

一起看吧!

 4 ) 这是一场农民的寻根和救赎之旅

影片前半部分似乎讲述了一个悖论:一方面,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经跟不上现在经济的发展,兢兢业业种一辈子地,收入却只能在贫困线以下徘徊;另一方面,农民又与土地密不可分,失去了土地和乡情,他们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

影片用后20分钟解答了这一矛盾,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农民找回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找到了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

农民用填土造田的方式修补工业对生态的破坏,象征了土地博大的包容性。

也许影片所描绘的生活状态与许多观众的生活很远,但我们之所以都有必要看一看这部片子,是因为它再次抓到了民族的“根”。

十八洞村外出的年轻人最后都回到了家乡,因为土地是他们的根。

而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人们,根又在何方呢。

从观赏体验上来看,自然风光优美,但前半部分情节目的性稍差,使得影片略显冗长,最精彩的部分几乎集中在最后30分钟。

全片精炼为90分钟也许会更好。

 5 ) 十八洞村的故事——脱贫攻坚战纪实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影片,完美呈现出十八洞村村民们脱贫的全过程。

本片所叙述的故事虽说是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和政策,却没有任何有关国家决策会议的镜头,几乎全片都把镜头聚焦在了农村,让观众们深刻感受到那些年在举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乡村的巨大变化,也传达了勤劳致富的大道理。

尽管影片中呈现的十八洞村的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却依旧保持着那种淳朴和善良。

另外,本片也着重描写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片中的老戏骨们,诸如王学圻和陈瑾等都贡献出了非常精湛的演技。

 6 ) 爱与坚持与勤奋

看完影片之后回来,特地又回来截了三张图:

第一张图是妻子本来准备出去打工,但是在火车上的瞬间,她后悔了。

她发现她离不开自己家,离不开孙女,更离不开他。

然后他们丢掉了被挤掉的行李,挺直腰板,走在回家的路上。

毕竟生活就是要和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这样才叫生活。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内心像针扎了一下,短暂的痛让我回到我现在的生活。

自己还是一个人,才工作,曾经的朋友都没在身边,喜欢的女孩也没有接受我。

但是我可以爱我自己,学会爱自己也是生活,生活不就是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吗?

我爱我自己。

第二张图是妻子坚持了六年带着孩子去治病,最后孩子还是站了起来。

第一瞬间让我看到了坚持,六年呀,每天这样过。

想想你有过一件事情让你坚持每天做超过六周的吗?

这里正是验证了最后:很多平凡的坚持才是最伟大的。

也希望自己坚持学习、看书与锻炼。

最后一张是丈夫劳作,不想多说。

现在这个社会不勤奋什么都是虚的。

电影对我来说,本身4星。

但是一部电影能让我有这些感悟,还是很推荐。

你看了肯定能得到跟我不一样的感悟。

 7 ) 填土

父母成婚的时候,家里有一排五间老瓦房,是更久之前八路军的连部。

风吹日晒很多年,毁了两间,一番修整后,按着政府规定的面积,整成了一个四四方方的院子。

母亲的家在十几里外,和大姑妈家中间只隔了两户人家。

按着女大三抱金砖的风俗,经由媒人介绍,与父亲成婚。

婚后以务农为主,闲时父亲会和他一起高中毕业的好朋友贩卖大米,一般都是4毛5进货,5毛卖出,一斤大米赚5分钱。

一是靠力气,二是靠结婚时买的自行车。

没过多久,父母觉得房子不行,得推倒重盖。

盖房子需要钱,主要是材料的钱,但当时的情况是有钱也不行,因为地的问题。

以前,为了盖连部的房子,村子里选的这块地地势略高但不平,胡乱用了些石头砖块什么的垫了一下,就起了房子。

当初胡乱填的东西,成了新房的主要阻力。

围墙什么的都还好,地基打深一点足以解决,解决不了的是地面,房间的地面和院子的地面,低出好大一截。

父母并没有觉得这事有多难,每天下地干活,回来的时候拉一车土就好了。

就这样,除了下雨,父母每天至少拉一车土回去。

后来姐姐和我相继出生,父亲也靠他的高中文化在农闲的时候搞养殖,除去模样惨淡的三间土瓦房,其他方面都是蒸蒸日上。

盖房子的钱攒好了,地平的钱也攒好了,劳工钱也相继攒好了。

父亲开始有些膨胀,和二叔(高中毕业的好朋友)出去瞎玩,一来二去染上了赌博的恶习。

某一日父亲彻夜未归,次日一早姐姐去上学,母亲故意锁了门带我去前面叔爷家吃早饭,然后又玩了好一会儿。

回家的时候,看到父亲站在院子里簸米,看到我们回来,也没好意思问为什么没有饭吃,母亲吃吃笑着领着我进了屋,等父亲煮饭煮到一半的时候跟他说叔爷给他留了饭,过去吃就好。

那一晚父亲赌博被抓,警察叔叔没有把他们带局子里去,直接把一群人拷在了路边的树上,被蚊子啃了整整一宿。

逃跑成功的人当晚就把消息带了回来,按照惯例,第二天一早就会放,因为赌得不大。

所以母亲故意锁门带我离家,以此惩罚父亲。

彼时父亲还不到30岁,很要脸面,所以赌博一事就此打住。

经由此事,父亲把心思收了回来,稻秧插完之后,憋着劲儿拉了几天的土,就着手准备盖房子的事情了。

1989年入冬的时候,父母开始盖房子,先盖了三间厢房用来过渡,然后打主屋的地基,之后把土填进去夯实,然后再起主屋。

劳工钱其实没多少,除了个别技术工种,其他都是本家兄弟叔伯帮忙,很快,腊月十六,我们正式迁入新盖的两层小楼中。

我和姐姐住楼上,父母住一间,留一间当客厅。

剩下的两间屋和厢房准备用来搞养殖,次年春天,父亲买了几本养蚕的书,托人转买了一张蚕种,30天之后,得蚕茧80斤,卖了1000元!

紧跟着夏蚕开了4张蚕种,得蚕茧近400斤,茧站的人开车上门以7元/斤收走。

乡里拉了横幅,县电视台来采访,父母狠狠出了次风头。

此后的时间里,除了种田和养蚕,父亲还教会了母亲如何养兔子。

每到要交学费的时候,母亲就会去信用社取去年交学费时存的1000元定期,把利息取出来,本钱再存一年定期。

利息足够我和姐姐的学费,以及全家一顿丰盛的大餐。

蚕茧数春蚕最好,最贵时近30元/市斤,父亲凭借技术,产量能做到90+斤/张。

一张蚕种约莫30003500粒卵,春蚕成活率低,容易生病,所以平日里最忙的时候,父亲大都在外指导其他养蚕户,家里只有母亲一人撑着。

印象中有三次,春茧卖到26、7元/市斤,别人春蚕最多2张,我们家能到3张甚至4张,别人一张出茧80斤,我们家一张出茧90斤,最多的一次卖了10000多块。

最大的优势是父亲的技术,养蚕是一,桑地是二。

蚕想养得好,首先得把桑树种好。

但随着养蚕的人越来越多,地越来越少,养蚕渐渐赚不到什么钱了。

父母开始养兔子,养肉鸡,养猪,但很快就被规模养殖挤得没了路。

父亲自学修伞补鞋,晃荡了一个夏天之后,开始去湖里做采沙工作。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船上搅拌机卡住了,当时还在下雨,父亲拿了根铁棍,对准关窍处一捣,轻松解决了问题,但他没想到的是,搅拌机转起来,把棍子弹回来,正正打在脑门中间。

万幸被垫有硬塑料的帽檐挡了一下,帽檐粉碎,他眉骨骨折,迫不得已住院治疗。

我陪着他在医院的楼梯口抽烟,他跟我一句一句慢慢讲过去的事情,说家里地不平,每天下田回来带一板车土,也就两年就填平了;为了能把蚕养好,冒着倾盆大雨采摘桑叶,手麻到没有知觉,往桑树上狠狠甩几下继续采;养了个儿子,是村里那几年唯一的高中生和大学生,长了面子,但没想到结个婚把家底掏空了,你还欠了几十万的外债......他说现在种地不挣钱啊,采沙是个力气活,现在老了也干不动了。

你二叔赌博的恶习一直没改,过年的时候揣着十几万的公款去场子里晃悠,本来就是想去炫耀一下,没准备赌,谁知道刚好碰上抓赌,钱全部被当作赌资没收了,大过年的几十个劳力堵在他家要钱,你二婶气得当场喝了农药,送医院救了回来但人也没用了......他说以前啊,我和你妈妈都相信,只要勤劳,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他们也做到了,起了村里最高的房子,培养了最优秀的大学生,但到头来呢?

还是看不明白现在的世道啊,前两年你表姐夫赌博欠了20万,你姑妈让她离婚她不离,因为有两个孩子。

最后你表姐夫爷俩出去打工把钱还上了,看起来好像你表姐能过上好日子了,谁知道那狗日的转眼在外面就有了小三......他说我不知道你心里是有人,还是因为其他原因一直不想再找,但就是觉得如果不成家就不算个人啊,你姐姐说的对,你现在的样子就是我想把你培养的样子,现在,我把你培养成了我希望的样子,但是我后悔啊........................窗外的冬雨一阵一阵拍打在我心上,父亲佝偻的身形狠狠地印在我的脑子里。

我不敢告诉他我的前妻到底背着我欠了多少钱,我不敢告诉他其实房子是有的只是我为了孩子没说,我不敢告诉他我每个月还债要还掉多少钱,我不敢告诉他我又被女人骗了一次......事情并不能像电影里杨家班填土造田走上致富路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一样发展,父亲已经被时代抛弃,但他仍旧坚信勤劳致富的信念,采沙做不了,他就买了渔船打鱼,即便是因为眉骨骨折导致的脑溢血也没能击倒他。

我很想让他明白,我过的很好。

我还清了债务,辞职来到上海,工资涨了很多,也交了公积金。

我很快就可以攒到首付,然后用公积金在县城给他们买套房子。

即便是不再婚,我也可以活得很好。

我更想告诉他的是,我对勤劳致富,也有着坚定的信仰。

 8 ) 美善之光

在《故事里的中国》这个节目里看到的关于年月导演的访谈,被淳朴而真实的乡村题材故事所吸引。

《十八洞村》影片中,体现苗族风情浓郁,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完好,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村民尊崇“敬重天地,孝敬父母,尊重生灵”等乡约风土的誓言,信仰土地,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影片散发出历久弥新的乡村生活气息,有着很强的故事性和代入感,人物形象充满生活质感和朴素真情。

影片中人物形象鲜明,以杨英俊为代表的双脚扎进泥土里的农民、在部队受过荣光的老兵,有傲气有信念,励志自主脱贫。

虽然在我看来,剧情转折点有点儿理想主义,但是这似乎也就是村民们眼中的希望吧。

他们信仰土地热爱土地,最终的归属和成就也应该属于土地。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从不同家庭的曲折故事和最终结局中,深切体会到家庭中每个人的责任和担当,放弃和坚守,还有信念与传承。

不管现有生活方式如何,心中所想无非就是想过得更好。

善恶之间自有评定标准,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

只要向阳而生,追寻希望之光,每个人都应该会有越来越好的结局吧!

“三把椅子”结尾寓意深远,感恩父母感恩农民感恩扶贫政策,致敬走在扶贫一线的“小王”!

 9 ) 十八洞村的成与败

作为干过扶贫工作队的人到现在才看到这部片子有点尴尬了。

老实说我看腾讯视频给了8.3分,粗略刷了一下评论发现好评如潮才开始看的,并不知道是个精准扶贫为背景的片子。

看完觉得很好,同时又觉得很不好,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情。

很好的地方:选材超级接地气,影片非常写实,老戏骨演绎得非常到位,摄影取景很给力,完美展现了中国农村山水田园的美轮美奂。

很不好的地方:编剧,编剧,编剧。

查了一下票房,作为小成本的主旋律片,貌似也没做什么宣发,能够拿到一亿多票房(虽然我发现有注水嫌疑,百度一下能找到很多“观后感”)都觉得已经很牛了,但我感觉这其实是一部完全有条件达到《我不是药神》那种票房的片子,却没做到,所以“觉得很不好”。

“越种地越贫穷,进城务工,乡愁,留守儿童,质朴的亲情,骨肉分离的思念”。。。

很多素材直击国人的痛点和泪点,在这一维度上可以说是不输药神的,查了一下2017年中国9亿劳动人口,有2.86亿农民工兄弟,其中1.7亿是外出务工,讲一个庞大群体切身之痛的故事,按理应该比讲白血病人的故事更容易俘获观众。

虽然拿主旋律片和商业片做比较是不对的,不过主旋律片又何尝不能借鉴一下商业片?

基于二者讲的都是中国老百姓的故事,我觉得还是可以比一比,试想换了是徐峥来拍十八洞村又会如何?

差距就在编剧,极好的题材却没把故事讲好。

故事线索明明很多却搞得过分简单,几乎让两位老戏骨从头撑到尾,以至于宁可把无太多意义的镜头重复好几次,也不愿多讲点支线角色的故事,譬如杨懒,薇薇,小龙小王两名不同的扶贫干部等等角色其实都有相当精彩的故事,结果通通草草带过,搞得情节平淡干瘪,最起码也可以弄点再熟也不落伍的爱情故事进去啊。

再者对农村的题材挖掘也少了一些,向教育医疗这种大家普遍关心的事情一概没有,如果有乡村教师,赤脚医生串一下,再多点民俗文化的表现,情节或许应该更饱满。

最要命的是省略了诸多精彩情节也算了,却用过多的情感抒发来充时间,120分钟里有30分钟以上都是无剧情无台词的情感抒发,勾起了我对国产肥皂剧那种一个情节可以拍两三集的深恶痛绝[皱眉]。

除了剧情,全部动态镜头一概用快速跳帧的办法来处理的片子我还是第一次见,搞得我都差点怀疑是液晶屏拖尾或者网络卡顿了,结果是连摄像机轨道都省了(想想小王进村那个镜头是抖动的才反应过来),我不知道是为了省钱还是因为地形太恶劣技术跟不上。

也忍了,权当算是个创新吧。

最后再次翻看了很多评论,90%以上都说好,说好的原因都是击中了他们的痛点泪点引发了共鸣。

所以说就题材而言是完全有条件达到甚至超越药神的。。。。。

同志仍需努力啊!

 10 ) 如何把没什么表现空间的镶边角色演的让人印象深刻

人生第一篇影评。

整体评价:故事简单老套,中间的跌宕全部为了推进情节而设计,无数次看不下去到暂停。

演员演技除了两位主演和陈西贝其余全不及格,不知道导演苗月从哪里找来这么一堆演技不如素人的演员。

对主题刻画的很悬浮,没内容,所有事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两个小时的电影像散文一样,看完除了酸鱼和陈瑾的几段表演其他的什么都没记住。

值得夸赞的是电影画面,航拍的梯田非常美,像纪录片一样。

王学圻意外的比较失望,一直觉得他是演技特别好的老戏骨,但这部电影丝毫没看出他的演技到底在何处,一个当过兵的朴素农民被他演的像当官的。

陈瑾表演的各种细节,不看电影是根本想象不到的好,她的微表情、她的眼神传达出太多的信息。

戏份不多,但几个片段足以表现出她与一般演员不同的表演方式,更内敛、更细腻。

看得出导演本人也很偏爱她,这部电影她的瞬间都很精彩。

下面是观影过程中对影片的碎碎念。

先放一张整部电影最美的画面

开头非常惊艳,一只大公鸡,鸡叫的声音,一下吊起了人的精神。

摄影非常美,非常经典的乡村景色。

一个男的在人群里走,太刻意,没有融入人群里。

后面的那个扶贫工作者停车、看牛的动作也刻意。

杨英莲追逐顾又成还是刻意,非常传统的慢放,噼里啪啦砸一大堆东西,无聊。

陈瑾听到顾又成回来的那个眼神,秒了过去十分钟所有演员演出的惊慌失措。

一个睁大眼睛的瞬间,没有别的额外动作,换成别的演员,可能会是很浮夸的捂嘴或者别的什么大动作,可陈瑾就靠一个眼神。

王学圻湖南话很不标准,我一个北方人都听出来了。

和陈西贝对戏的时候非常明显,陈西贝声音清晰,发音更准确。

确实不喜欢这类节奏缓慢、进程套路的电影,上一次让我只看了十分钟就如坐针毡的电影还是独行月球。

初步感受是:这是一部一开头就剧情激烈但丝毫不吸引人的电影。

[此处是前十分钟]渐入佳境。

开会的地方讲的一般,主角不满意直接走掉,继续延续套路化。

主角杨英俊家里的场景拍摄还不错:一个个翻缸子,掏出本子来;两个人坐在桌子前分析家里资产的这段对话也很好。

这个镜头好

给陈瑾的特写1很吸引我的是陈瑾翻本子时候的一个小动作:用手沾一下唾沫再翻页,家里老年人经常是这样的,很生活化的细节。

谈到苞谷(好像是)烧酒的时候陈瑾多加了个动作指了一下后面的东西,相比较而言王学圻讲话时的添加的动作就不够贴合人物。

但这段两个人对戏没有谁特别落下风。

另外,不会说方言就别说了,这俩人对话台词听得我难受死了,陈瑾比王学圻稍好,但还是说的太认真显得有点不日常,一字一顿的像小孩子学说话。

画面一转,到扶贫工作者,我说这二位还是别演戏了,戴眼镜那个书翻开眼睛都没往上面认真看,翻书合书他这动作自己想过没有啊。

[此处到30分钟]陈瑾个子太高,和王学圻拉不开身高差距。

衣服是穿的当地人的吗,太短了,裤子才到小腿。

陈瑾出门扶着门边这个镜头也很好。

...看了三十多分钟我怎么感觉陈瑾这个角色表演空间更大呢,什么情况。

扒着门边到目前为止配乐不好,急促的地方给的很突兀。

最好的视觉表达是四个人坐在一个屋里讨论,麻妹和杨英俊对话也还行,打在陈瑾脸上的光线刚好看得清楚她的表情,旁边的杨英俊半边脸都是黑的。

在火车上那场戏,人潮里面挤来挤去,演员都该和陈瑾学学怎么演。

就要是放到人堆里面都认不出来的,要缩着身子,这动作很难吗?

早高峰挤地铁节假日去景区我就是陈瑾这表情和杨英俊一起回家的那十秒钟镜头,麻妹的笑,太美了。

重点还在陈瑾小南瓜的问题,发出无意识的呓语只在主演对戏不说话时才出现,就应该一直间断出现,当背景音,这里不自然。

麻妹的标准动作陈瑾已经刻画好了,坐在一个小凳子上,并着腿,手放在腿上,有些佝偻着身体。

洗澡喝水那里的音乐是到目前最好的。

伤疤太假了,几十年的伤疤咋可能是血红色的。

苗月是不是只是拍陈瑾用心啊,这几个主演说话的镜头很多时候脸上都是黑的,表情都看不见。

就陈瑾,50多分钟左右当背景人坐在那脸上都是有光影的,很好看。

戴斗笠追小龙的镜头,王学圻演的不好,着急赶路抬头看上面的那一秒,应该顺手把斗笠微微抬起,不然根本看不见路啊,这个细节不好。

还有和另一个扶贫工作者一起走在水田里,自己加的两个挥手的动作很多余,没有实际意义,不像农民,像当官的。

离谱了真是,苗月好像是拍陈瑾最用心。

陈瑾这个角色其实挺普通的,但陈瑾把这个人物发挥出来了,高光时刻目前还是最多的,有挺多镜头很经典,王学圻让我有印象的现在只有一个戴着斗笠夕阳打下来照着他的脸,他的那个眼神。

我觉得他演的有点太木了,冷静的人不是这么演的。

[1小时左右]

对他我唯一有记忆点的瞬间截图就能看出来,又是开个会,尽管黑,但陈瑾的大半张脸还是在光下的,就几秒钟阴影,镜头一转,陈瑾的脸又在光影之中了。

很美的光影和侧脸麻妹递杯子的表现也好,杯子给出去,手还伸着不缩回去,再加上担心的眼神,小心翼翼的样子,一个谨慎温和的农村妇女形象通过这个都能反应出来。

王学圻这部电影有在表演吗?

大段的台词,表现空间还是有的吧,哥们你除了低头看地,手上时不时比划几个领导人指点江山的动作,别的还有吗。

递杯子真是,好的演员能把没有表现空间的镶边角色演都能演的让人印象深刻。

不是所有人都演得好贤妻良母。

又看了二十分钟,这部分的剧情开始脸谱化没印象了。

太平了,怎么第一次开会不同意,第二次就又同意了?

太简短,这么不深刻的情节我说苗月还是少写点吧。

开会的地方,杨英俊继续没有高光点,苗月在没有陈瑾的镜头就拍不好是吧。

有个bug,杨英俊砸水杯的时候,杯子里好像没水。

话说递杯子这么细节的情节,不会又是陈瑾自己设计的吧。

画面重心还在陈瑾刷牙那演员,有人来了一口水没吐出来是这么演吗?

那满嘴牙膏沫愣站着自己不难受吗?

设计个动作很难吗?

这转场几分钟一个,断断续续的像播ppt似的,谁叫你这么拍的啊苗月!

不吐不快了,我现在五分钟暂停一次。

越往后槽点越多了。

绑人这无聊的事不提,杨英俊进门地上摆了个娃娃,那小南瓜呢?

没孩子光扔个娃娃在地上。

还有杨英俊把它捡起来拍拍,完全是象征性的,你哪怕把娃娃的脸拍拍呢,脸还是白的呢掉到地上都黑了!

放酒的白色塑料桶太干净了,这也是bug。

故事没讲好,杨懒同意修路这里太突兀,觉得自己是个罪人的理由不充分。

演员自己也知道这里是他的表演精彩处,有动人之处但不多,因为太努着劲想演好了,显得做作。

另外两个配合的演员,王学圻和不知名的一位,面无表情的样子也削弱了感情。

拿上面椅子那里,陈瑾说台词的时候三个人就她一个人翻眼睛往上看。

然后贡献了一个巅峰的表情,我觉得巅峰不在那个流泪,而在一个长达十秒钟睁大眼睛的表情的特写,这就是陈瑾说的电影与电视剧不同的地方,细微之处,言外之意,陈瑾演出来了。

前头给了王学圻好几个这种表现空间,我觉得他就一个让我有印象。

之前怎么没发现,陈瑾在电影中的眼睛是那么的好看。

陈瑾特写2

流泪陈西贝是目前演技排第二的,很明显能看出她的表演借鉴了陈瑾。

比如说进门的时候手扶着门框,和陈瑾一样的动作,但她有一个小细节没注意到,她的手没有扒着门框而是轻轻的扶住,就这一个小地方没注意到,表达的复杂的情绪就全没了。

(又想了一下,理解成见到父亲的试探、不安倒也可以)但我还是觉得她的表演有灵气。

干活的部分音乐还可以,稍微拍的真实点很难吗?

大太阳底下干活光膀子的身上连汗都没有!

陈瑾在做酸鱼,中间时不时喊两声小南瓜,非常有真实感,这肯定也是她自己加的。

在动中讲台词,这么基本的表演这电影里面的主演就陈瑾一个人能做到。

找小南瓜这段和电影主题有啥关系啊,这段真不是为了增加麻妹的戏份吗?

虽然故事依旧老套,但这段可以很好的对比出陈瑾表演的“先进”。

一般演员演孩子丢了找孩子就会边喊边找,但事实上极端惊恐的情况下声音都是发不出来的。

陈瑾一出门先有一个要倒下的动作,接着寻找的镜头里就是一连串的动作和表情传达,这一连串的找寻动作是没有声音的,后面发出“小南瓜”嘶哑的呐喊也不是为了让小南瓜听见(她也听不懂),是为了传达自己的绝望的情绪。

这段陈西贝的表演方式被陈瑾秒了,她成对照组衬托陈瑾了😂

要倒下的镜头那句台词,你活五十岁我活一百岁,陈瑾的声音一出来我的眼眶就有一点湿。

苗月又给了陈瑾一个长达几十秒的镜头让她发挥,可怜的王学圻明明是一番硬生生成陈瑾的陪衬了,他这部演的确实一般。

给陈瑾了一个长达十几秒的镜头老套的讲述,但当然此刻应该感动,仔细看,陈瑾眼睛里有泪。

泪镜头一切,陈瑾一滴泪刚好滑下来,我真服了,苗月,你真的,别太爱了。

看完了,补充一点点东西①群演演的很好,比某些主演要演的好,方言很好听。

②杨英俊说话的时候麻妹的眼神是一直跟着他走的,目光完全是粘在他身上的,细节太好了。

③这电影算群像,没有谁的戏份特别多,但三个主演的华彩部分我觉得只有陈瑾演出来了。

陈瑾的表演能把其他演员的演技加起来吊打十个来回,太自如了。

④公鸡在影片中成为了一个划分段落的过渡,多次出现反而没有一开始的惊艳感。

ps 麻妹部分优秀的表现和镜头让我猜想是不是陈瑾本人会向导演提出要求,在哪个时候需要给她个特写...

《十八洞村》短评

开发新项目也过分儿戏了。

8分钟前
  • Damon
  • 还行

主旋律也越来越好了

10分钟前
  • Cocobolo
  • 推荐

其虽说是宣教片,说教意也浓,但不意味着没看头,《战狼2》不也是宣教片嘛!

12分钟前
  • 陈年
  • 推荐

不算难看的主旋律,但票房注水太难看

17分钟前
  • 后知后觉
  • 较差

有些电影以政策做主题但还是电影,有些电影以政策做主题不只是政策宣传片还有点像央视广告,开头甚至像汽车广告。杨懒这个角色比较有意思。她活到五十岁,我们就活到一百岁,她活到一百岁,我们就活到一百五,很煽情,也像公益广告。景美,色调真的很有问题,以及那只更有问题的央视广告公鸡。

18分钟前
  • 林莫得意斯康
  • 较差

我觉得像是《那山那人那狗》的续集,依旧是那片美丽的风光,依旧是那些淳朴的大山里的人,其实20年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公路修起来了,高架桥修起来了,国家的精准扶贫也来了。其实农民们的生活已经很大的改善,至少能够吃饱穿暖,但就是钱袋子还不够鼓,抗风险能力还差,一场大病,一场意外就让一个家庭又返贫。影片节奏明快,很多地方有趣儿又接地气,方言听着很亲切。我欣慰的是人们的精神面貌是那样的朝气蓬勃,帮扶干部们懂得尊重群众,用“和穷打仗”激起杨英俊的血气,组建”杨家班”。在这过程当中,也让我们接触到了一部分农村的真实,比如宗族力量的强大,熟人社会的潜规则,青壮年的流失,男多女少的窘境。乡村当然不是田园牧歌,但也不是愚昧落后的地狱,需要的是敢叫日月换青天的胆气。

22分钟前
  • 光明王后
  • 推荐

有点傻……真的有点傻……但是又没有粗粝感,反而让人做恶

23分钟前
  • 幻影吸血鬼
  • 较差

感觉还可以,就是看不进去!

26分钟前
  • 涡轮增压阿拉蕾
  • 较差

真的演的太自然了,梯田也太美了。扶贫第一法则,转换固有思想,提升个人觉醒。

27分钟前
  • Mon
  • 力荐

想起《那人 那山 那狗》了,不止是景色美

29分钟前
  • 暴富的女孩是我
  • 还行

人物不太饱满

33分钟前
  • 嘘这是无声的鸟
  • 较差

不要被名字迷惑!是不错的小成本故事片,幽默,也有现实意义。“种了一辈子田,怎么还种成贫困户了?”“你家被评为贫困户,你高兴啊?!!”(大概意思)当然,最后的那点主旋律还是不能少的……

36分钟前
  • 凉凉冰淇淋
  • 推荐

逆打工潮回村的样子不愧是咱社恐人士

41分钟前
  • rhinoceros
  • 较差

虽为响应精准扶贫政策而作,但气质并不讨厌,毕竟田园牧歌的乡村图景在当代电影已是稀罕物啦,农民的单纯和小九九很真切,村官高喊“种田也能种出大土豪”略尬,毕竟要想富先修路,想套现得开网店。前半段还用了王家卫式的跳帧手法,在主旋律领域里算先锋了。王学圻还稍嫌刻意,陈瑾真的毫无表演痕迹。

44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我的妈呀

47分钟前
  • lre
  • 很差

我去过十八洞,那里没有路,他们真的属于世外桃源,男耕女织,而现在再去,你会看到那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50分钟前
  • 请叫我国际涛
  • 推荐

政策片

53分钟前
  • 熊猫圆
  • 很差

对于刻意抵触某些题材电影的人来说肯定是没法进行这么生硬的宣传,但比同类农村题材电影来说稍好一些,毕竟尽管片中王学圻的角色人设有问题但底子就是在那儿摆着。

58分钟前
  • CobraCB
  • 还行

感觉还没有讲完啊。太拖沓啦。后面的结果怎么样没讲出来啊。

1小时前
  • jibber-jabber
  • 还行

要是把最后那个啥

1小时前
  • 停车作爱枫林晚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