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次都看得津津有味,但是每次我都纳闷,为什么池元组非要搞村赖组?
这么重要的根本原因,居然北野武压根就没细拍,直到这次,我才看明白,就是一开始的时候,老大让加藤跟池元说,别跟村赖走那么近,回头老大就骂了加藤,说,池元组让毒品流入了我们的地盘,让我们出尽了洋相。
但是这块老大没暴怒,也没用几个镜头拍,一共就俩镜头,加藤跟池元说话,和老大训话,加一起都不到1分钟,就把老大去挑唆他们的根本原因说完了,可见,好的电影不一定非得把事按照新闻那样讲的那么细。
北野的片子我一般至少看过两三遍后才会发言黑暗、血腥、暴力,情节毫无新意,但老爷子做的大众菜另有味道虽然逊色于《大佬》,但绝对是收藏级别这就是黑社会,一个尔虞我诈、以义气为幌子的虚伪体制;一个用贪婪和卑劣喂养出来的生态环境镜头运用和场景衔接干净简洁,叙事清晰电影中每一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男人有的生性多疑,性格孤僻,胆大妄为,市井流氓,而最坏的老大居然被二把手高调的杀死了北野手下的水野是我比较欣赏的角色,男人,死的可怜三浦友和的演出很屌!
对了男人,加油吧,朋友
北野武作为一个导演,是以其独特的突发式暴力美学而赢得名声的,角色的沉默寡言,镜头的沉着冷静,以及弥漫全片带着淡淡忧伤的一丝“北野蓝”等,众所周知,这些都是贴在他身上的标签。
但从他的创作轨迹不难看出,北野武是个求新求变的导演,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风格。
在《菊次郎的夏天》中,他抛弃一贯的暴力风格,转而用清新的温情剧来反衬一个失去童年的中年人的失意与忧伤;又在《性爱狂想曲》当中大开低俗性喜剧的玩笑,令人捧腹;他还玩《美好的假日》这类文艺小短片。
显然,北野武并不满足于局限在暴力的框架里搞创作,正如他并不满足于导演一门艺术一样。
然而,艺有其精,对于艺术家们好“玩”的态度,我们总抱有一种宽容的态度,他们不经意间的创新与突破总会带来欣喜,但是每个创作者都有其最为擅长的形式诉求,小津安二郎总离不开一个孤独的父亲,今村昌平也一直在同人类学做文章…一个创作者在其擅长领域的风格的持续与突破,则会带来更为深刻的欣喜。
北野武的暴力回归所带给我的,就属于这类欣喜。
《极恶非道》中的暴力,变得更加的冷,把这种冷冠上一个主义的话,就姑且称其为极简主义暴力吧。
为什么称之为极简主义暴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稍作探讨。
反戏剧性不同于常规剧本当中所讲究的人物主次深浅,背景和历史等,《极恶非道》里人物关系只限定在组织内部,没有丝毫僭越,没有用浓墨重彩刻画出一个或几个主角,而是把所有人物做脸谱化处理:道义崩坏后的弱肉强食及其所衍生出的极恶。
这显然与传统黑帮片当中,角色的英雄化和心理活动的复杂化有极大的差异性。
情节没有高潮,只有次高潮。
片中,大元组先后解决了村濑和池元后,终于遭来灭门之灾,以常规的审美心态来看,观众在看到大元的组员一个个遭到追杀时,联系到之前大元让清水隐蔽这一情景,再加上导演对清水在情人的住所的戏份又稍显细腻这一细节,内心不免会产生期待,期待清水和他的老大一举捣毁山王会,灭掉敌人。
但结果是,清水顺利地被解决了,没有一丝反抗。
于是乎,观众只好把最后的希望都寄托在大元身上了,就在大家都以为英雄式人物就要爆发的时候,集众望于一身的大元竟然乖乖投靠了监狱这一避风港,最终毙命与监狱。
就这样,所有对高潮的期待都化为泡影了。
北野武拍戏一向只有故事大纲,没有具体的剧本,但这次一反往日作风写了剧本,显然,这样的安排显然是导演有意为之,把它当做导演对电影语言又一次反骨,也未尝不可。
有暴力 无血腥《极恶非道》中的暴力,虽然仍出现了一些新奇的施虐和死法,比如清水的断头,村濑的口爆和池元的舌爆,但更多的,都是一枪或几枪毙命。
有意思的是片中所有的暴力都没有遭到反抗地得以顺利进行。
这就得以回归暴力的本源,不以流多少血来论残暴,要你死你就无声无息地死,来不得半点啰嗦,多么像一首冷静的诗,没有一点多余的抒情,干净利落地杀,痛痛快快地死。
而这样的暴力,也更像一种政治性的暴力。
摄影和配乐的简化柳岛克己的静止镜头和利落的移动,大量的近景,发挥了冰库的作用,使暖色调的血得到了极大的降温。
再加上那一丝“北野蓝”,使原本就简化了的暴力又显得冷了几分。
配乐亦做了尽可能的缩减,全片从头到尾几乎没有出现背景音乐,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音乐出现在大友组遭遇连环追杀这出戏上,即便是这时候的音乐,也只是简单的节奏,极其克制。
《极恶非道》的回归,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暴力回归,而是北野武倾尽其对暴力及人性的见解,所作出的一首无声胜有声的,形而上的极简主义暴力之诗。
其简洁流畅的叙事,更是寄寓了一种对组织的嘲讽,令人拍手称快。
但归根结底,本片也仅仅停留在表现主义的层面上,并没有提出一个解决的方法或给出方向,这是一个遗憾。
然而换个角度言之,能够准确地表现出来,并且不失自由奔放,已经很了不起了,毕竟,放眼内部,我们连这种表现的苗头都看不到。
最近我把北野武的经典黑帮片《极恶非道》看完了。
我看完这部电影,心里非常激动。
我真的太喜欢这部电影了。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The Outrage》,中文名叫《全员恶员》,又叫《极恶非道》 Outrage这个英文做名词,有愤怒的意思。
做动词有对谁施暴的意思。
这部电影很贴题的,电影里的所有角色不是在愤怒,就是在对别人施暴。
平时,我们看黑帮电影,电影里总会有一两个好人。
最起码的,主角怎么也算是一个好人。
最低限度,就算主角不是好人,但是跟大反派比,也算是个好人。
简单概括《极恶非道》这部电影的故事:这是一部日本帮派互相猜忌,自相残杀,电影里没有一个好人的电影。
所以,才叫《极恶非道》、《全员恶员》嘛。
这部电影,真的每一个人都是坏人,而且是坏透的人。
套吴京的话来说就是:你杀我,我杀你,你不杀我,我再杀你,我杀不成你,你来杀我,我只好弄死你。
”北野武做为搞笑艺人,在电影里演起狠角色真的看得我小心脏颤颤抖抖呀。
做狠角色一定要沉默寡言!不爽直接干。
还有那站位,那灯光,那构图,不就是杜琪峰吗?
帅到我心再次颤抖。
这部电影,我们很难不拿杜琪峰的《黑社会》跟它做比较。
《极恶非道》是在2010年上映的,《黑社会》是在2005年上映的。
我不知道北野武有没有看过杜琪峰的《黑社会》。
《极恶非道》里的气氛,还有故事跟《黑社会》确实有点像。
《黑社会》里,是大家抢着做老大的位置。
《极恶非道》里,是大家抢着做组长的位置。
《黑社会》里,黑帮的人站位就很讲究,站着站着,那种气氛就来了。
《极恶非道》黑帮的站位也很讲究,一看,就是排练过的。
不这样站,根本不可能那么帅气。
要说到不同,《黑社会》的角色还是挺喜欢说话的,而且杀人的戏份也很大段。
杀一个人杀五六分钟、杀他个十几分钟。
《极恶非道》的演员更沉默寡言一点,杀人更利落一点。
没什么废话,一杀必死。
杀一个人,基本两三枪搞定,杀完这个,杀下一个,毫不拖泥带水,不知道,还以为这些杀手有KPI呢。
我想要是北野武拍张艺谋的《十面埋伏》,章子怡一出场就毙命了,电影猛删一小时。
这部电影里出现了好几次切手指的戏。
我看其他影评说,北野武觉得黑帮片应该有痛的感觉。
而切手指的戏份真的可以让你看得自己手指也隐隐作痛。
除了切手指的戏看起来很疼,对方老大被北野武拿电钻钻嘴巴也看着很疼。
这部电影里在最后的杀人桥段,可谓是充满了创意与暴力美学。
让人看得又心疼,又觉得这杀人方法也太浪漫,太帅气了吧。
比如,北野武的二把手被抓,打手们先让二把手坐上车,二把手说,要杀我赶紧杀了吧。
打手们说,没事,我们就带你游车河,跑去海边吹吹海风。
等你以为,二把手这一次应该可以逃过一劫吧,要杀的话立刻就杀了呀,没理由还跑去海边吹风。
这时候,打手突然拿着黑布罩住二把手的头,用绳子捆绑住他的脖子,之后把绳子的另一边绑到车旁的路标上。
打手示意司机开车。
司机猛一踩油门,绳子一紧,二把手咻的一声飞出车外,身体抛到道路上,头都没了。
打手们看着遗体,感觉很满意,吹着海风,慢慢悠悠地散了一会步,坐上车,飞驰离开。
这些画面,用文字真的无法转述,你们最好自己去看看。
电影的艺术,是不能用文字去展现的,要亲眼去看,去感受这电影的画面,配乐,节奏,气氛。
北野武曾经被日本电影天皇黑泽明美誉为日本电影的希望。
这个日本电影希望今年也73岁了。
我也算是北野武老先生的小老粉了。
他的电影从处女作《凶暴的男人》,看到《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再到《坏孩子的天空》。
北野武电影的主题是那么多样性的,从黑帮到冲浪,从青春无敌到父爱。
北野武先生一直说,自己是兼职做导演的,他的本职工作应该是搞笑艺人,主持人和制作人。
从北野武的收入构成来说,电影确实是他最不起眼的收入。
北野武的电影票房一直不是怎么好的,在日本甚至不算卖座。
让他电影名声大噪的从来不在日本,而在欧州。
黑泽明的名气也是从欧美传入日本的,黑泽明当年的票房也是惨得没戏拍。
怪不得黑泽明那么欣赏北野武,小子可以呀,拍电影不赚钱呀,跟我一样,嘿嘿。
国内也有同样命运的导演,这个人叫做贾樟柯。
北野武的电影拥有着我们贾樟柯的命运,受到各大电影节的宠爱,但在国内却是属于小众文艺片。
这可能也是北野武工作室投资贾樟柯电影的其中一个原因呀。
说实话,北野武的电影,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看进去。
心里浮躁,想找一部爆米花杀时间,北野武的电影就非常不合适了。
我每次看北野武的电影,都需要情绪饱满了,再挑来看。
绝对不会毫无准备就拿来看。
我觉得自己毫无准备就看,会浪费了这部电影。
我担心自己看不进去。
大家有没有试过吃饭的时候,把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留到最后才一口气吃掉?
我很庆幸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傻X的去找北野武的电影来看。
要是那时候看,我肯定看不明白的,感受肯定不多的。
现在看,未来几年看,我五十岁看北野武的电影,肯定会更好看了。
我还有好几部北野武的“美食”还没吃呢。
真是让人期待呀。
好不错的一部黑帮片,搞不懂为什么评分低。
北野武继大佬后算第二部回归暴力美学的片子,没有了大佬中黑帮团结对外的一致性和思想的纯洁性。
多了尔虞我诈的内部你死我亡的勾心斗角。
原因最主要的是地点不一样,帮派不一样,日本黑帮和美国黑手党的较量与日本黑帮内部的较量,高度不同而已。
■一句话点评:除了冷,还是冷。
除了死,还是死。
全部暴力,全员恶人,全讲黑社会。
自省三部曲时,北野武认为自己没有了才华,丧失了灵感,索性就把自己玩死,好似可以死后再来,硬汉又一条。
但事情往往不是那么简单,于是这一次,北野武又死了。
不过这回不是他把自己搞死,而是被别人搞死。
其实,死了也不稀奇,这部片子死的人那叫一个多,死法各不同,各种杀伤武器,要你命三千。
无处不在的暴力,随处可以产生的暴力,《极恶非道》依然延续了类似的讲解。
当你看到从一个暴力场景切换到女人惊愕的表情时,从枪火迸现时切换到一张漠然的脸孔,这些是北野武。
结尾处的海边索命,黎明时的幽蓝,人物好似贴在了背景色上,毫不起眼;监狱操场边的座椅上,有个人歪头侧身倒下,无人察觉。
这些也是北野武。
某种意义上,《极恶非道》可以看做是北野武的回归,他回到了自己擅长的帮派题材上,又是大哥小弟,警匪游戏。
平静的画面,不掩饰的血腥。
人物缺乏表情,要么极度凶猛要么极端平静。
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极恶非道》又是与过去北野武的决裂。
最明显的一点,这部电影完全冷色调,冷面孔,冷暴力,而在以往,无论是《奏鸣曲》还是《花火》,北野武都会在冰冷中添加一些温暖色调,可以是游戏,可以是插画,甚至可以是《大佬》里的黑色玩笑。
影片冰冷到多数画面都偏蓝,笼罩着一层死灰,不祥气息随处可嗅闻。
就连与女人亲热的一小段戏,《极恶非道》也拍得非常机械,好似在搞一个庄严的告别仪式。
再到音乐,也是稀稀拉拉,阴魂不散。
不是聪明人,自然只有糊涂事。
除了少数几句台词,像嘲笑女人、告诉二当家两个活一个,北野武的人物性格在片中并不突出,就充当下棋子型人物,偶尔展露一下暴力本色。
其余时候,仅与椎名桔平大体相当。
本以为北野武可以继续享受一段放逐之旅,去冲绳去北海道,结果他无处可逃,还是跑进了监狱。
若是以往,这种囚禁是不属于北野武的,他宁可决绝向死,也不会茫然苟活。
有趣在于,北野武会改变想法也是听了别人劝,他好像想改变下准则,岂不料劝也是白劝,他反正都得一死。
黑帮道义荡然无存,以往的兄弟情义尽数被丢弃,就如北野武在片中被人调侃,切手指什么的,现在都过时了,黑帮不是这样混的。
反观加濑亮出演的小眼镜,他的精明让他存活了下来,当上帮会的二把手。
所以暴力只是一种手段,头脑才是一种新的谋生方式。
北野武和其他人犯了愚忠大错,老大叫他们搞啥,他们就搞啥。
老大也掉以轻心了,你这样整下去,谁还敢跟你。
因此,他们都是败家,在恶人的世界里难以存活。
就连充当犯罪场所的大使馆,那位“有你黑吗”大使分明就是个滑稽小丑人物。
《极恶非道》揭示了没有尽头的暴力困境,警察依然是混蛋嘴脸,黑帮也没有出路。
结尾三浦友和换上了“金氏父子的装束”,俨然是又一位大佬和独裁者的诞生。
可能有人喜欢没有出路的电影,所有人就是命运的玩物,生出无限的苍凉感怀,不过它们实在太多了点。
北野武赖以成名的,也不是这一类,他的特长在于明快,在于尖锐。
不过北野武也有另一特点,他前后相邻的作品从来就不会是同一类型的东西。
或许可以这么说,电影里的各种冷法和死法,更加暴露了北野武的气数已近。
雅库扎的东西,再暴力,再无仁义,也真没什么好挖了。
他只不过拿了以前最犀利的东西,继续往深处做。
一边遵照传统,一边大肆破坏传统。
没有希望,没有信任,没有交情。
如果就这部电影来回看以往的大杉涟和寺岛进,那些熠熠生辉的配角人物,北野武无异于把他们也一并杀死了。
这碗日式冷面,有过量的暴力辣酱,真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得惯。
【北京青年报】 ps.对打星一说,回看前三部曲的个人评价,全五星当真有点冲动。
正所谓事不过三,到了这部outrage,我当真在想一个问题:北野武的时代是不是真的过去了。
一个导演能风骚十年,那已经是一种幸运。
这部片子的很多情节点都猜到了,所以无论暴力还是气氛,真没有太多快感可言。
不知道三池的《13刺客》会不会好一些。
2010-12-21 12:06:47 内陆飞鱼 我给四星。
二星给电影,故事一般,结构老套,北一脸褶子大叔真老了。
一星给所有超豪华卡司组合。
一星给自己对偶像北野武越来越老吃力笨拙的哀凉缅怀。
2010-12-21 12:32:55 木卫二 算不上,超豪华吧……都是一伙老鸟了2010-12-21 12:40:51 内陆飞鱼 都是喜欢的戏骨呢。
2010-12-21 13:25:21 shawnj 平成暴对法后,黑帮越来越多转向地下和合法化,再要看深作时代那种硬血风格的黑帮片基本不可能。
这次的意义,我觉得是对那种传统黑帮片的一次回归,继而又在开拓一条新的道路。
反观同时期那些糙滥的黑帮片,还在拿着传统仁义说事儿,实实在在的老生常谈且令人生厌,老北这次回归还真是不错,坚信肯定会胜过三池。
2010-12-21 13:58:24 内陆飞鱼 不存在谁超过谁的问题了,日本黑帮片几乎青黄不接后继无人了,这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语境有关,就像石原慎太郎所说,新一代的日本人是被阉割的一代,麻木不仁,他们不会愤怒和反抗。
日本电影现在是小清新的时代,生活化,日常化,小情小爱,小成本化,只是期待枝裕和这样的人多一些,并很快脱颖而出。
2010-12-23 09:20:34 做梦的猫 北野武杀死了黑帮的“仁义”,正是此片亮点 在此片中,北野武表露了对日本黑帮的极端鄙视:“这tm神马年代了,还玩学人玩义气入黑社会,结局只有死!
” 看完此片之后,觉得北野系应该是再无黑社会片了。
但北野却在片尾打出了“2”的预告...实在很好奇那里头要装点什么货。
2010-12-25 21:35:01 器宇 2会不会是个监狱片。。
不能来个北野武大战小眼镜吧 那也太无聊了2010-12-27 11:19:20 梁明 北野武 极简的 镜头 ,透出人们眼前就可以看到的镜像 只是这样 不过,这片 太过残酷了,不知道是不是超出事实的容忍程度了2010-12-28 08:00:09 shawnj LS的,你要看看山口组历代的发展史,会发现老北的表现不仅贴近事实,还温情许多
毕业两年生活上波澜不惊,生命里暗流汹涌恰好看到这部电影,所以凌晨两点,却仍清醒十分极恶非道,是这个电影很多中文名字之一,但其实不管有多少名字,却都只有一个基因,北野武这次的黑帮和以往北野武的黑帮有一些变化,这种变化正如我大学看他的《大佬》与我现在看他的《极恶非道》一样电影中的黑帮从《大佬》的道义到《极恶非道》的利益,我的价值观也随着时间的变化,从大学时候的追求到现在的乞求,乞求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乞求早上不用挤公交地铁,乞求可以每天想吃什么吃什么....在乞求过上不用乞求的生活其实过去我也会有“乞求”,乞求理想的实现,乞求爱情的成真,但那时乞求的对象是上帝,或者说是自己的心,所以我愿意称它们为追求,而现在乞求的对象却是,钱,所以就只能是乞求道理很简单,因为心在自己身上,钱却在别人兜里淹没在地铁里人山人海中,放眼四周,其实,他们曾经和我的曾经一样,每个人年轻时都有自己的原则与梦想,只是在社会无情的捶打下,他们的现在也变得和我现在一样变得和我一样,喜欢说那六个字——“现实”噢,对了,不好意思,我应该解释一样,我说六个字,是因为我们每次说到它的时候,总爱加一句——“操他妈的 现实”
北野武在《极恶非道》公映后被质问到,“你自己说把切手指作为道歉方式的时代已经过去,你认为黑帮电影也会过时么?
”他说:“我不认为黑帮本身已经过时。
据我所知,他们仍然存在,不过他们的运营方式和过去的黄金年代相比已经大不相同。
过去,他们上下级之间等级森严,切手指就是表示下级服从上级的方式之一,是犯错的惩罚。
现在,这些组织会更多地用现金来代替手指。
”整部电影中,以往北野武黑帮片的元素应有尽有,切手指、爆头、黑色奔驰……只是更新换代了一番,包括演员阵容也是。
戛纳之后,北野武受到两个极端的褒贬。
笔者认为,《极恶非道》是北野武回归黑帮题材的诚恳之作,他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
为何还要"切手指"北野武曾说,“真正的暴力是有疼痛感的”,十指连心,切手指便是暴力最好的表达方式,也是等级森严的日本黑道最好的道歉方式。
只是时代不同了,恪守道统的老家伙们都已迟暮,改朝换代势在必行。
切手指也慢慢失去了他的意义(即道),一切的恶之源却从来不曾停止过。
笔者认为这便是北野武要探讨的一个问题,为何还要断指?
影片中共出现了三次切手指的情况。
同样显示了一种等级,分别是底层的小阿飞(事件的导火索),中层的木村(事件的升级),以及左右摇摆的大友(事件的中心)。
影片的开始,镜头由右往左的扫过社团车队和各个成员,大友(北野武饰)只是其中之一,但是镜头却停留在那里,告诉了我们影片的人物核心。
充满愤怒、背叛、阴谋的黑社会内部结构将要重新洗牌,大友便是最好的刽子手。
第一个切手指的是小阿飞。
他那点敲诈勒索的小聪明,在大佬那里只能算做笑料,故事的第一个转折是小阿飞中了大友组的圈套,只得断指道歉。
这样的行为,只是强权高压之下,无从选择而已,小阿飞命比蚁贱。
最后被朋友出卖,在火车过隧道时,黑暗中的枪火宣告了死亡。
第二个切手指的是木村。
他是小阿飞的领导,是村濑组的二把手。
奉命前往道歉,可是却碰到了嘟嘟逼人,得寸进尺的大友组众恶,在强逼之下,竟然用美工刀断指,给人一种突如其来又难以承受的疼痛钝感。
他的行为,相对而言最接近传统的,为了自己的老大,为了自身的尊严,咬碎钢牙往肚子里咽。
这也反映了日本人的一种民族性,那便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忍耐力。
被划破脸皮的木村,最后苟且偷生,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监狱中和大友又撞上了。
第三个切手指的是大友。
实际上他很单纯,上头吩咐什么就办什么,活也干净利落。
只是他不知道,自己不过是任人摆布,任人宰割的棋子罢了。
在为池元组扫清水濑组后(借口是教父至上),又替会长铲除池元(借口是走马委任),在这之间,得罪了两边的人,又被利用,又被放逐。
处在了风口浪尖,大友只好拿出传统的“切手指”的方法,企图得到宽恕。
笔者认为大友这个行为有一种不得已而为之,最后试一试的心态。
只是加藤(三浦友和饰)一句话就把他打发了,他说"断指"已然过时。
至此,大友再不相信“道”字。
等待他的是少年时拳击师兄的背叛(一个和黑社会勾结的警官)。
值得注意的是,北野武最后选择了戴上手铐,蓝天白云之下的监狱运动场,北野武看着自己平生最爱的棒球赛,十分安详,也象征了北野武年逾花甲的心态,他终于“放下”了。
可谁知,被久等的木村捅死,让人颇为惊讶。
笔者认为这实际上,这还是北野武秉承的“向死而生”的概念,你可以投降,但因果相生,多行不义必自毙。
就像是棒球比赛队形,起初是圆形的,但总在不断变化中。
这便是“道”的又一体现。
总之,北野武在这部影片当中,做了很大的“妥协”,他借剧中人物之口说:混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活着才是最大的复仇。
《极恶非道》仿佛宣告了北野武电影,最后的“切手指”时代。
此外,影片中还有诸多值得玩味的细节。
首先是贯穿全片的一种“比照”,比如大友和警官之间的出拳速度,告诉我们谁都不可能永占上风,总会走下坡路。
再有就是水野在警察局门口两次丢烟头,门前赫然竖立着诸多警示标语,代表着日本社会的诸多问题,甚至有类似“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交通标语。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比喻。
警察局内,兵匪勾结,局外却道貌岸然。
作为反对制度的黑社会代表,水野他丢烟头的行文本身是种最大的反抗、挑衅,甚至是藐视。
可是,终究还是不能逆流而上,落得个最惨的死法。
还有就是日语和英语的比对,在日本社会,据说大多数的日本百姓都讲不好甚至不会讲英语。
所以,影片中讲英语的两个日本人被贴上了“伪装”的标签,十分狡黠。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黑人和石原坐大使馆的车将要通过路卡的时候,日本人讲英文到不好使,外国人讲日文到十分奏效。
再有,便是充斥全片的“讽刺”和“代表”。
赌馆竟然可以建在一个非洲小国的在日大使馆里,凭借着一种“霸权”,蛮横不讲理的让黑人臣服于他。
赌馆外赫然写着“独立万岁”,这不是极大的嘲笑么?
何来独立之言。
在影片中出现了两个黑人,一个是街边卖白粉的(也有可能是中东人),一个是大使。
无论社会等级,他们都似乎都成为了日本人的“奴隶”,可能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影片颇受争议的所在。
这也从一方面反映了日本民族性里欺凌弱小的一面。
影片中甚至出现了这样一句台词“我们在大使馆赌场的收益,比你们一个国家还要多。
”还有,那场由毒品生意引发“菜刀断指”,“筷子插耳”的戏,为什么安排在中国餐馆,这也是值得商榷的。
北野武自己也坦言,这部片子里,他给各个角色赋予“国家”的定义,有的人代表日本,有的人代表美国,有的人代表非洲国家,有的人代表伊朗,并承认说英文的石原便是现代日本的写照。
结合他的观点观看影片,还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笔者认为,北野武对世界的洞察力颇为犀利,只是站在不同的对立面,他所表述的观点,我们并不能完全接受。
最后,是笔者在影片中观察到的一些亮点。
1.纹身被打的千疮百孔。
2.门牌号“2011”。
3.影片中的“大道”出现了两次,一条是来,一条是去的方向。
4.那个非洲国家的日文发音是Gu Ba Nan,应该是子虚乌有,不知是否有所指,或者说灵感来源。
5.影片后半段有部分音乐非常复古,让人联想到上世纪80、90年代香港警匪片的配乐。
6.北野武在影片中一改往日寡言作风,变得罗嗦起来,脏乱的事务所大有“十一怒汉”的态势。
从小马哥英雄本色后,从没有影片可以让我再看一遍,朋友推荐北野武的《极恶非道》太棒了!
还有他的日本黑道暴力片《大佬》《花火》,北野武从相声演员到导演大师,造就了独具魅力的“削落美学”。
这些以蓝色为基调的影像,让“北野蓝”驰名世界,世界媒体将他与黑泽明并列,被誉为日本电影复兴的旗手!
暴力电影只所以使用暴力,必定有其原因。
yakuza电影中,随着暴力的累计,个中被压抑的情感也随之爆发,在这种暴力与情感的夹缝中产生的黑帮电影,当导演把本应该激昂的情感,瞬间回到水平线,纯粹地以暴力这一单一元素来刺激观众的感官,把暴力直接放到观众面前。
暴力越强烈,观众反而越能产生某种源自自省的预期的情感冲击。
这时候,这透过暴力而凸显的感情,透过暴力所引发的判断,正是使得北野武的暴力电影区别与其他人的特征。
这种情感的判断比大声说教更为根本,这是源自观众内心深处的感触。
可能是对想象的他者世界的幻灭,可能是对理想主义者的悲悯,可能是对现实的无奈。
北野武的电影,就如其故事中一般,用极端的暴力来拉扯观众,让其直面隐藏的感情与真实。
真他妈的失望
好片。不过失望。我认识的北野武应该最后把他们都杀了。
第一,日本的黑手黨沒一個講道義的。第二,內容設定我算是看明白了,不過應該再拍得高一點么,拍個三個小時嘛。兩個小時講不清楚啊。
就怕流氓有文化
不入流。北野武 suspended!
3.6
北野武暴力风格的延续,黑吃黑的黑社会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都不敌小丑一枚。棋局变化万千,却有地图炮镇守。黑吃黑吃黑吃黑吃黑概括全片。冷峻风格依然日本。看这样有卡司的电影,首先要不脸盲,不然在毫无节奏感的剧情推进下,很难找到G点。
黑帮处理问题的方式好直接,就是暴力、暴力、暴力,越简单越刺激,裁纸刀、绳子、炒锅、牙医电钻和筷子都成了凶器,隔个十分钟就是一场暴力小高潮,而片中性格塑造都很出彩的角色反而容易被观众忽视了,这也让整部电影仿佛只剩一部暴力秀,无所谓了,反正这很酷。★★★★
平庸的權術鬥爭,失敗之作
你杀我我杀你……北野武没有从前的灵气了。
双面北野武
北野武对如今黑道的新诠释。从以前的道义到黑吃黑,黑帮终升级成会社,从贩毒到炒股,老一套玩不通了。不变的是纯粹暴力、将黑帮文化符号化,没有深入的刻画人物内心却深刻真实。节奏也一如既往的北野武模式。
“It's dark." "What's the problem? You blend right in." Oh, my, god.
加濑亮英语说的真好。
实在是低于期望,除了想告诉我们权术最重要以外,我没看出其他精彩的地方,而且同样有着很多逻辑上不通的地方,为写暴力美学而暴力,实在没意思,远不及期望,差评。
?
这不仅是黑吃黑,简直是他妈的黑吃黑吃黑吃黑吃黑
因为是北野武,所以要以高要求来对待
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零年所有的国产大片都有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窘态,只不过姜文放的是条疯狗,而陈导供着一条傻狗,没有人愿意少放点儿料,一味的小聪明让人反胃,我宁可看北野圈养的老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