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电影结尾卡洛斯和其他机器人的躯骸堆成垃圾山时,我突然回忆起一位相识几个月的华裔流浪汉。
他如同卡洛斯一样自我放逐,寻找自由,因而离开家乡来到美国,却发现家乡和美国并无二致,于是辞职周游美国。
花光积蓄后,他依次被一个觊觎他肉体的同性恋体育老师、一个规劝他皈依基督的牧师收留。
但这位朋友显然与他们道不同不相为谋,许下虚假的诺言,蹭吃蹭喝后,溜之大吉。
听完这番叙述,我深感疑惑:他真的在寻求自由吗?
他的回答是:工作和生活没有意义,因此向寻求一种全新的革命式的生活,然而无论是独自冥思苦想,还是与他人在网上争辩,又或听我一番诡辩,却始终不得其解。
最终,他试图通过愚蠢的行动从中突围——想在超市门口枪杀一名有钱人,却只是抢了钱后,放了对方。
我无法嘲笑他的态度和行为,因为他似乎像电影中的机器人卡洛斯一样,在秩序之外找到自我,获得了自由的同时,发现自己和同伴其实只是多余的人,被秩序当做垃圾抛弃。
当然,与电影中那些被大公司股东设定程序被弃置的机器人不同,卡洛斯——如同我的那位朋友——通过某种机缘巧合,先知先觉地意识到自己和同伴的命运。
讽刺的是,如同现实生活中那些化腐朽为神奇的修辞一样,“火星特快”飞向太空的壮美情结为丢弃“多余的人”这一举动蒙上一层浪漫的伪装。
仿佛机器人的“飞升”和永存昭示自由及其新的篇章。
但与摧毁一切、重估一切、再造一切的自由相比,这却是消极的、无所依凭的、自我弃置的自由。
多余的人只能在空洞的自我中寻找缥缈的回声,以此为傲,继续自己的漂流。
而他们不知道,连这自我放逐的自由也是虚幻。
甚至不存在“他们”这个群体,因为多余的人永远是孤独的。
* 为窗景、飞机景、火焰飞腾所震撼,迷上科幻元素。
宇宙之大,人类的生命放在整个宇宙不过一瞬间,很多事放在宏观视角完全不用在意,比如别人的评价。
* 代码的魅力,一下子觉得代码如此有趣,做黑客这么酷,也许是动画艺术的神效。
原来一直更喜欢看真人影片,但不会有这样的触动,换做动画,像是被打了鸡血,有点点理解了二次元的精神世界。
* 想创造机器人。
本来不太理解机器人热爱者,而创造和改变世界是如此让人兴奋。
思考如果活到出现机器人男友的一天,是否和学校男老师一样不选择人类当作伴侣?
机器人有人类的情感,是否同样会有劣根性?
爱情是否能存在于不完美的人和完美的机器人之间?
机器人去工具化?
但本质就是利用机器人的陪伴和无自主意识啊。
人会爱上意识受控制的机器人吗?
(女人?
男人?
)* 商人和背后集团到底是为了什么,利益?
卖更多有机机器人?
传统机器人市场改革?
智能手机取代传统手机?
可是有机机器人并没有多先进啊,功能明明更垃圾,难道市场不会再次选择制造更好用更好控制的传统机器人吗?
让传统机器人都离开就能推广有机机器人了?
说不通。
预告片无处安放
《火星特快》Mars Express 以 23 世纪的未来,已被人类大举移民的火星为背景,讲述私家侦探艾琳·鲁比 (Aline Ruby) 和她的“半人半机器”搭档卡洛斯·里维拉 (Carlos Rivera) 受一位富商的雇佣,前往火星追踪一名臭名昭著的黑客的任务。
他们深入火星首都的腹地,在那里他们揭开了一个关于大脑农场、腐败和一名失踪女孩的黑暗故事,这个女孩掌握着有关威胁要改变宇宙面貌的机器人的秘密……导演与主要演员
本片的导演兼编剧是法国动画导演杰里米·佩林 Jérémie Périn
荣格危机看过的都不是一般人个人对这位导演印象深刻,主要是源于他在2018年执导的一部动画片“Crisis Jung” 国内译作《荣格危机》,此片可谓绝对颠覆你认知的“炸裂”,建议不要去随意搜索观看
他的另一部作品“Lastman”国内译作《拳馆英雄》也是口碑颇佳,因此我个人对这部《火星特快》无论是从导演的画风、编剧能力、幽默感、以及想象力,都报有相当的期待。
为女主角艾琳·鲁比配音的是法国女演员蕾雅·德吕盖
我对蕾雅·德吕盖的印象主要来自一部个人非常喜爱的法国系列谍战剧《传奇办公室》,她在其中也是一位重要角色。
为“半人半机械”(意识可能在云端)的男主卡洛斯·里维拉配音的,则是著名法国性格演员马修·阿马立克
他也曾在《传奇办公室》的后几季中饰演重要角色故事与设定
《火星特快》剧情看上去是一个相当经典(俗套)的赛博朋克科幻故事设定了。
而且很明显,这部法国动画电影,借鉴并传承了诸多相关经典,尤其是《攻壳机动队》、再比如《银翼杀手》《我,机器人》等科幻作品。
凶杀案件、侦探、机器人可能的觉醒……但法国的编创团队显然不会拘泥于此,且不说故事后半程的设定与走向可能会令人感到意外,同时影片所探讨的人与机器的关系,也是在一个“和以往的经典故事不尽相同”的可能性上进行挖掘和探讨。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部影片中对人物的描写与刻画以及完整度相当高的未来世界的细节设定,这也是欣赏此片的一大乐趣所在。
从预告片以及透露出来的一些片段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些令人眼前一亮又更具时代感的有趣科幻设定
电影中机器人、半人半机器、人的设定,相当清晰,其中男主角这种模式是一大亮点。
电影真探皮特
注意,机体上“投射显示”一个人头的形象,还有下载读取等模式,目前看男主的意识应该不局限于机体之中,云端与落地模式很有趣。
这显然是在致敬草薙素子这个系列设定很明显也是借鉴了以《攻壳机动队》为代表的科幻故事,同时也提示大家,在未来人与机器的界限恐怕会越来越模糊。
让人联想起阿凡达中的ISV星际货运飞船
火星上的交通设定也很清晰,城市外远途是轨道式的,注意预告片的画面显示,远途中的车辆是固定在一个轨道上运转的移动装置之上,城市内则是车辆自主的公路交通。
当然还有很多有趣设定体现在影片的细节之中,这其实也是我个人喜欢科幻片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设定中体现了编创人员的想象力,这些细节与设计对现实之中的我们,有很多有趣的启发和意义。
因此我希望科幻片中可以尽量详尽地展现科幻设定的细节,这其实也是科幻创作之中最难的部分之一。
这部法国科幻动画电影,在去年(2023年)参加了不少影展,并于法国已经上映。
今年的5月3日,应该会登陆北美院线,希望届时我们也有机会能够看到此片。
当然本文除了《火星特快》也顺便介绍了一些法国影视作品,希望这些作品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与鉴赏能力,同时也欢迎各位观众在留言区分享更多有关科幻的体会与作品。
以上
动画很少会写实吧,但这部真的很写实。
不是写现在的实,而是写未来的实。
这里描绘的未来高端智能社会,都和当下正在发展中的AI技术紧密相连。
画中的许多场景都已经是可实现的。
最近一直会思考,AI发展的大趋势,的确有可能取代人类,但它也在让我们人类,第一次拥有了不死的可能。
通过对生物大脑的数据采集、重构,过去西方哲学强调的身心二元中,心代表的精神、灵魂、思想、意志的部分完全可以复制、重建,并继续产出数据。
而那具会带来死亡的身体,完全可以转变成机械的,甚至用非人形的机械取代。
人的“本质”可以数据化,可以存储再现,按常人的模块继续计算(活下去);也可以换成其他模块来按新的思维方式,产生新的思想与行动(换种活法)。
而人的“存在”完全可再生产。
“存在先于本质”的警示,似乎变成了只要本质在,就可以存在。
但事实真的会如此吗?
技术变得可实现之后,新的社会结构也会出现改变。
这个社会不只有人类和AI机器,还有已被保存的死人的精神灵魂(心),转变而来的半人半机器,以及活人复制而来的半人半机器。
ta们保留了活着时候的记忆和思维,但又是机器人。
人类应该把ta们继续当人看,还是当工具人看?
片中还可见,一般观念认为的,机器人只有理知思维而没有情感和意志的观念被颠覆。
男主卡洛斯在结尾,其实已经情感和意志都不缺了,甚至还有欲望和情趣。
这种带人味的机器,也正是现在神经科学、精神分析与AI相融合的必然方向。
卡洛斯甚至还有比人类更强大的计算力,攻击力和信息采集能力。
ta有人该有的心,也有机器该有的力。
但就是这样一位在想象世界,什么都不缺的“超人”,却在这部作品中,让我们看到ta仍然要面对的各种困境。
面对无法系统更新的行动与认知局限,面对修复钢铁身躯所要花的金钱(只能去配一条二手的手臂),还要面对人类的歧视。
那个曾经被人敬奉为神,敬奉为人之本质的大脑思维,在片中几个场景里,已经相当于穷人也愿意出卖的肾,变成了不值大价钱、随处可见的普通电子产品。
而原本让人类局限其中,不可逾越的,会腐烂的身体反而更高级,更可贵。
而可贵的身体,也可能不会再带来温暖。
就像片中的妻子和女儿,都把卡洛斯看做流浪汉一样。
对那个继续活着的半人半机器,人类产生了歧视。
家,人,都在,温暖却消失了。
可以说,从古至今的身心二元论中,心在上身在下;心中有无限而身体有局限的现状,在未来AI的发展趋势下,会被颠倒。
再有远见,再有能力的思维大脑,也不如一具身躯更高贵,更值钱。
因此,当下社会现状中,那些与贫困、平权、人性有关的问题,依然会存在。
生活的苦涩,依旧在。
看了两遍,看第一遍时没太认真,但看着看着就被陷进去了。
以至于结束之后又认真地重温了一遍,才算看明白了。
为什么人类要把所有机器人都诓去宇宙?
影片开头处,当主角追捕黑客时,地球人正在举行反机器人游行,理由是相比肉身而言性能更好的机器人抢走了他们的工作。
主角在闲聊时不止一次提到机器人叛乱,在影片中,破解的机器人只是不再受协议控制,并不会因此突然变成杀戮机器,所以被机器人的叛乱多半也是因为原有矛盾的积累导致的。
在主角潜入警局时,从两位警察在抱怨有机机器人在争抢他们的饭碗,进而悲观地认为火星最终也会变得和地球一样被机器人控制。
另外,影片中有很多处地方都表现出人类对机器人的霸权,被破解的机器人也不管他是自愿的还是其它什么原因,逮到就会被优化掉。
从这些情节中,可以推测,无论是在地球还是火星,人类和机器人的相处都很焦灼。
这时候,人类开发出了有机机器人,从战斗机器人的表现来看,这种有机体相比机器人更像是工具。
虽然目前赶不上机器人,但多少也算是代替品,加上人类和机器人日渐加深的矛盾,就给了掌权者动歪脑筋的充足动机。
这是对于为什么企业董事会要赶走机器人,影片给出的第一个解释。
顺着这个解释,影片也能说得通,但有点勉强。
勉强在于这样的阴谋太过粗暴,有点不计后果,阴谋家们以后还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搞得这么乱,感觉太草率,既不理性也不够阴谋。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这样的阴谋就显得很理性了。
在女主质问克里斯时,克里斯说,这个想法贝里尔也给董事会推荐过,而在男主参与的大撤离中,同行的人工智能告诉他,这就是他们想要的。
所以,我认为更合理的解释是,“抛弃机器人”就是机器人植入给统治者的想法。
人类和机器人之所有会有影片中的冲突,本质上是因为人类日渐依赖机器人,从而让被淘汰的人类失去了意义。
女主潜入警局时,闲聊警察对未来担忧的数据依据,就来自于人工智能。
就是说,如果有一个觉醒的人工智能,和其它人工智能抱团诓骗人类给人类制造恐慌,在电影中的火星相比是易如反掌的。
于是,掌权者在他们的诱导下,一步接一步的把火星的机器人送上了特快飞船。
感觉这个很神了,之前看了
荣格危机 (2018)8.02018 / 法国 / 动作 动画 奇幻 冒险 / 巴蒂斯特·高伯特 杰雷米·奥劳 / Martial Le Minoux Frederic Souterelle但是感觉不合我的口味,有点子重口www后来看了这个
拳馆英雄 第一季 (2016)9.12016 / 法国 / 剧情 动作 科幻 动画 / 杰里米·佩林 / Martial Le Minoux Maëlys Ricordeau动作啥的都很流畅,而且大概10min就可以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感觉还蛮有意思的~~~~~~~~~~~~~~~~~~~~下面是我零散的想法我感觉这部电影很有意思的点是全片用了胶片的那种颗粒效果,虚化了部分很写实的东西(比如下面的水滴),使得整体不会很出戏。
《恶魔城 夜曲》S01E02,做对比当然这个和预算有关系www这部里面也有很多的三渲二
这幅背景我盲猜是用的实景虚化之后拿来用的
这个背景的墙角磨损做旧和《拳馆英雄》的很像
这个图有点像马格利特的画,像下面这张,突出Rivera和其ta "人"的不同
上面的滑梯之前在《金星战记》和《星际牛仔》里面见过,一直觉得很帅(我不确定高达里面有没有ww
上面好像是说用了光压驱动,感觉很神奇
这里的镜头我从来没见过,不仅可以"看到" 后面家人的失望,也可以看到男人的表情
这里我个人觉得其实很扯,我上次见人这么做是在《Watch_Dogs》里面打击对面的4辆车组成的车队,不过人家用的是榴弹发射器www,链接附上,我当时看到觉得是很帅的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QxJAFooisw
法国电影必定有自行车,自行车狂飙出现www
上面的众人恸哭之前在《驱魔少年》里面见过,感觉像是天使在哭泣一般
这个应该说的是世界之树和破败的人类文明感觉这部电影受到《攻壳机动队》影响比较大,不论是从合成体们的存在主义危机还是那个巨大螃蟹/蝎子的有机体守卫(攻壳里的塔奇克马),当然这部电影里更进一步的提到了巨型跨国公司的罪恶,也是经常提到的议题
看讨论区很多说不明白故事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虽然Chris说“我不会拔掉她的插头”,但是Beryl应该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哪天Chris退休了,她就有会被拔掉插头的那一天。
所以去说服董事会,表面上是为了董事会赚钱,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生命的延续。
每一个机器人都还是有点类人感情的,害怕被销毁。
这一点和银翼杀手或者攻壳机动队不太一样,那是极个别开化了的机器人才会有的东西,服务型机器人就非常冷冰冰的。
所以当Jun的机器还没被接管复制体面临死亡的时候也是有面露恐惧的。
评论区有人说一家公司怎么会为了新产品去报废老产品。
为了能说得通,背景设定了这是唯一一家能生产AI机器人的公司。
想想苹果的为了用户手机电池老化着想的说辞,还有老黄的负优化驱动,无非现实中没有真正垄断的行业。
我的一些猜想:Jeanie和Beryl是有某种默契的。
-Beryl已经退休,在Chris身边的角色是道德xx。
-Jeanie说了一句,“我的设计者是从宏观角度看待事物的”。
也许这里的设计者指的是Beryl?
她是Beryl跑路计划的一部分。
-Jeanie是想要自己的物种(有机机器人)发展壮大的,新老替代中反而会产生很多摩擦。
但是这部电影不想讲一个这样的故事。
-这里的镜头语言,镜头推向她的眼睛。
-最后Chris被挟持,Jennie就在后面一言不发,因为她也想这个计划能顺利完成。
这部电影和往常的机器人觉醒和人类斗争很不一样,是选择了打不过就跑路。
这个世界观,我觉得是攻壳机动队的剧情的延续了。
如果机器人能突破第一定律,与其说需要跑路的是无机生命体,我觉得更需要考虑跑路的应该是人类吧。
剛看完《火星特快》這個電影 它的這個科幻的形式是有真實性的 就是說未來可能真的就是這樣子 包括女主進入一個犯罪現場以後 她聽不到所有其他人的講話 因為可能就是一個物理上的科技 一定要讓對方允許加入 邀請她加入通話 然後她才能聽見所有人的通話 就這個簡單的一個 其實這個事情在網絡上已經是很簡單了 但它就具象化 物理化 還有它交通事故 出現交通事故 它處理的一個方式很先進 很科技 而且也是可實現化的一個東西 是真的可以做到的一個東西 這就讓這部片子有了不同的意義 就是讓你提前看到未來這種可能性 不像有一些科幻片天馬行空 你根本覺得那是不可能的一些事情 或者沒有意義的事情 但這個科技它就是所謂硬派科幻 但它給別人一個感覺就挺爽的 就覺得可能不久的未來可能真的可以實現 然後未來也有可能 從現在去推斷的話 未來也可能真的是這個樣子
动画片把人物形象设计的丑陋,或许是欧美电影的特例,让中国观众感到不适宜,但还是能以文化差异为由勉强接受。
不过把科技也设置的不可思议,就让人无法理解了。
如此发达的科学,都出新复制人了,那人类与永生没有区别了,所以故事一开始的设置就有逻辑上的不合理性。
观众喜欢看得科幻片,往往有一些前沿科学技术作为支持,所以这边幻想的科幻未来,只能算伪科幻,故事主要还是写的人性。
机器人出来后,人类相互之间交流变少了,都想找机器人做朋友,这和现在有了手机、游戏一类的,朋友间的联系变少是一样的。
这类导演没有认识到人类的本性,老话说食色性也。
成年人日常的交流离不开这两样,一是为了钱应酬,二是和异性互动。
从古至今,利益一直都是人们交流的核心。
只是随着物质条件的增长,大多数人不需要太多应酬,就可以过得有滋有味,自然而然交流变少了。
现在生育率低下,结婚率不高,最终的是利益没有推动。
想要改变很简单,学古代,收单身税,如果成年人到一定年龄,没有子女,有一定收入者则要缴纳高税负,同时多子女者给予鼓励高额的经济补助,如此用利益推动才能解决问题。
电影展示了人类对机器人的不信任,我就觉得有点突兀,大家习惯了手机通话,信件联系便永久告别了,没发现有人不信任手机了。
同理机器人如果被人类使用的顺手,自然不会出现不信任的情况,至于机器人有自我意识,现在的人类有一点杞人忧天了,现在更多的遇到的是人工智障,而不是人工智能。
总体上讲,本片不建议推荐,没有太过新颖的内容,加上全程的法语让人听的昏昏欲睡。
近日,一部风格小众但内容治愈的动画电影登上内地大银幕。
法国与西班牙共同合作的《机器人之梦》一经上映便赢得了无数影迷的喜爱,被称为“机器人与狗狗版”的《la la land》。
在“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般细腻情感的包裹下,潜藏着人机关系的深刻探讨:一个电视购物而来的机器人,是否可以与人类构建起独属于人类的情感。
《机器人之梦》弱化了机器人的“非人性”,甚至将“人”这一身份角色交给了一只可爱的狗狗,给了这个问题一个温暖的答案。
而最近,法国的另一部动画电影,则以生猛的尺度,赛博朋克式冷峻画风,《银翼杀手》式哲学迷思,将这个问题再度搬到观众的面前。
火星特快Mars Express (2023)导演:杰里米·佩林编剧:杰里米·佩林/洛朗·萨法蒂主演:蕾雅·德吕盖/马修·阿马立克/丹尼尔·洛贝/玛丽·布维/塞巴斯蒂安·查萨涅类型:动作/科幻/动画/悬疑/惊悚上映日期:2023-05-21(戛纳电影节)/2023-11-22(法国)片长:85分钟又名:火星叛客(台)
故事发生在近未来,23世纪。
两百年后,人类终于不满足于在地球上的资源掠夺,开始了火星探索的步伐。
科技不断演进,机器人技术也得到了空前发展,除了当下已经融入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AI人工智能外,还有人体生化改造成增强体,意识和机器身体组成合成体,人工智装进血肉组成的有机体等等新技术。
这些机器人成为了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占据了近90%的工作岗位。
在极大解放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机关系的危机。
故事的主角艾琳是一名私家侦探,也是未经任何改造的100%纯血人类。
而她的搭档卡洛斯则是在战场上死去,将意识与机器身体混合的合成体机器人。
故事一开篇,一位少女悠闲的在家中逗着自己的小猫。
突然一名警察找上了门来,还未反应过来的女孩被警察残忍地扭断了脖子。
警察杀手搜遍全屋,走进浴室,关掉了还在出水的水龙头,反手用机枪扫射那只小猫后,扬长而去。
而他恰恰忽略了被浴缸泡沫所遮挡,隐匿在水中的另一个女孩。
另一边,主角二人受机器人公司创始人罗伊所托,追捕一名帮助机器人越狱的黑客罗伯塔。
作为机器人,在出厂时就会被置入强制的指令,不能伤害人类。
“越狱”则是将这种指令取消,使得机器人彻底恢复其自由意志。
一段在高楼内外激烈的追逐戏足够吸引住动作片爱好者的眼球。
逮捕罗伯塔之后,二人押解着她,坐上了回到火星诺克提斯的火星特快航班,准备回到警局。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黑客黑掉了警局系统,销毁了自己的逮捕令。
气急败坏的艾琳无可奈何,只得放了辛苦捉来的黑客。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位中国大叔造访艾琳,声称自己的女儿周珺和她的舍友离奇失踪。
小珺在学校的声评其实不太好,她所就读的是诺克提斯大学控制论专业。
作为计算机领域顶尖的专业院校,小珺所承担的学费十分高昂,而父母则早在三个月前就下岗了。
没有收入的小珺经常暗中从事一些非法兼职,同学和老师都对她议论纷纷,称其常常出没于夜店,做下三滥的勾当换取钱财。
他们查了学校的监控,在实验室中,小珺改装机器人的过程中,机器人突然暴走,而这也是小珺最后的踪迹。
二人来到小珺的住处,卡洛斯在公寓的吊顶上发现了小珺舍友多米尼克已经发臭了的尸体,就是影片开头那个被假扮作警察的杀手拧断脖子的女孩。
显然她是被杀手误认作了小珺,从而丧命。
眼下当务之急便是找到小珺,才能问清楚为何她会追杀。
艾琳找到了小珺工作的夜店,事实上,这个成人会所的色情服务人员都必须是机器人,而小珺则是将自己非法的克隆,制作了克隆体机器人,帮自己来这里打工。
艾琳刚想向小珺改装机器人的事情,杀手机器人再次出现,而卡洛斯的程序无法鉴定杀手是否为人类,而受限于保护人类的编程法则,从而无法制服杀手。
最后杀手一刀将克隆体小珺的头劈开,而逃窜的小珺也被一枪爆头。
线索又一次断了,但是关于机器人越狱,艾琳想到了另一个人——黑客罗伯塔。
黑客表示,这波根本不是越狱,而是一种新的控制机器人的系统,名叫“接管”。
通过接管,你可以命令机器人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而这个新程序正是罗伯塔研发的,后来则被机器人公司的罗伊抢走。
事情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小珺虽然死了,但是在新的计算机网络下,她死前的痕迹依旧能找到蛛丝马迹。
二人前去小珺生前曾出租大脑以换取钱财的脑力农场,试图从那里获取到当时小珺大脑的运行记录。
最终他们成功复制出接管程序。
这项程序会通过系统更新置入每个机器人的系统中,他们会全部飞向外太空,但是外太空的生存条件远不能令他们存活下来,换言之,这是一场机器人大屠杀。
艾琳无法阻止这个计划,包括卡洛斯在内的机器人们成群结队的来到飞船前,上传自己的意识,器械的身体随着意识的抽离而倒下。
尽管前方同类的尸骸已堆积如山,但是后来者仍毫不犹豫的上前。
因为人类不知道的是,这并不是一场人类对机器人的放逐,而是机器人的集体逃逸。
他们将机械的肉体放下,将自由的意志四散于更加广袤的星河中……
尽管在这部动画作品中,你能看到此前许多诸如《银翼杀手》《攻壳机动队》等经典科幻电影的影子,但是本片对于人机关系,以及机器人本体论的探讨绝非陈腔滥调。
在《火星特快》的世界观中,机器人解放了生产力,但是“均贫富”不是那些拥有权力的人所想要看到的,他们需要更多的需求来刺激消费,他们才能在阶级斗争的顶端坐稳。
同时,机器人取代了人类的工作,造成了大量的失业现象,就如周珺的家庭一样。
父母下岗,而高水平人才周珺则“一个人干八个人的活”,派克隆体去卖淫,出卖自己的大脑给脑力农场......与当下被资本家剥削的苦逼打工人并无二致。
而开发“接管”程序的罗伯塔、间接开启“接管”程序的周珺,以及被财阀委派去逮捕罗伯塔和血爪周珺的艾琳与卡洛斯,他们所有人不过是资本的棋子。
同时,对于机器人本体的问询同样值得观众深思。
卡洛斯作为战场上牺牲的烈士,重铸机械身体,注入意识,成为了他重生的可能。
这项技术在今天已经初见端倪,今年2月,音乐人包小柏就用AI“复活”了女儿。
用数字技术复现的女儿可以和父母有简单的对话,甚至可以和父母一起唱生日歌。
这是人类对生死永恒的迷思,也是对“永生”的木乃伊情结。
但是影片中的卡洛斯“复活”后并未收到家人的欢迎,甚至成为了已经改嫁前妻一家眼中的仇敌。
这不禁令人开始反思“数字生命”背后的伦理问题。
如果说《银翼杀手》中的复制人让观众开始思考机器人是否具有人类的情感,《火星特快》则是打开了一个思考数字生命的全新维度,卡洛斯是人,还是非人,两者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模糊地带,诚需思考。
最终机器人领袖说出:“不是人类要摆脱我们,是我们要离开他们”。
在机器人获得更高级的思维与情感后,令人讽刺的是他们并没有想要反过来奴役人类,而是选择了寻找自由,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次赤裸裸地嘲讽。
*本文作者:浅浅
美术味道挺对的,故事没认真看
12.20资料馆,画风一般,人工智能,终结者,银翼杀手,攻壳机动队的混合,有一定创意。
爱死机可以尝试做成长篇了
硅基生命选择离开碳基世界奔向星辰大海
有点沉闷,主旨表达缓慢不明,半个小时弃
科幻越来越难做咯
终于又见到充满细节的科幻故事。总有讲故事的人沉溺于宏大的主题,却忘了科幻的源起是对未来的想象。只有当成为机械体的主角注意到自己五年未换的内衣裤,他对生命形态的思考才是可信的。
剧情发展得哗啦哗啦的感觉到了经费只够一百分钟但要讲很多故事的压力但是确实是少见的纯正scifi
法国片挺个性的
密度很高,也很尊重电影媒介,并未对丰富的信息量打上过多解释性补丁,而是给出了准确的线索供观者参考,在保证黑色电影框架当中的推理游戏公平性的同时,又具备祛人类中心主义的反类型气质,很精彩的创作
好精彩,世界观还有设定一下子就把我吸进去了!虽然探讨的内容倒也不是很新鲜,但讲述的方式依旧很抓人,剪辑作画音乐都属上乘。结尾不乏伤感,同时又让人毛骨悚然。人类是自私且势利的,但并不是人类抛弃了机器人,而是机器人自己决定逃离人类的奴役。很美很疯的精神状态,值得学习。
艾琳——这部电影里唯一更像人的那个女人,竟然就这么死了,我很难过。无论AI时代、机器人时代还是赛博朋克时代,更让人恐怖、悲伤和绝望的,永远是人。没人能玩死人类,除了人类自己。
非常延续90年代的日系科幻美学,SHELL的法国分壳了属于。导演在放映前说:我想证明法国电影不仅只有中产阶级家庭的痛苦问题”真的笑死
很扎实的侦探+硬科幻,很多近未来设定既接地气、又有创意,结尾意味深长。故事本身倒是一般
这部片子的大部分笔墨都在女主,观众一直跟着女主的视角看剧情的推进,所以我的心理预期一直是“同情机器人的人类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直到男主的全息脸开始哭,我才意识到女主是真死了,做选择的是复制体男主。这个落差感真的还蛮奇妙的。
悬疑还是有些乏善可陈,剧情有些浅尝辄止,老生常谈的还在,结局或许是个暧昧的回应
评分虚高
感觉像个前传,但已如此虚无,后面都不会有情节的那种虚无。
具有前瞻性,这个世代终将会导向不管何种形式个体copy的诞生,而后者会超越主体,成为更加纯粹的形式,获得进化的权力。过半时本以为浪费了火星的概念,讲述了一个平平无奇的地球侦探故事,但这正是主人公所犯的错,以肉身去经历另一个世界,无意中便脱轨了
好喜欢结局。这种虚无。法国电影有一种奇特的“漫无目的”的飘逸感,这么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