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阿诺·戴普勒尚
主演:玛丽昂·歌迪亚,梅尔维尔·珀波,格什菲·法拉哈尼,帕特里克·坦西,本杰明·思科索,乔尔·库登奈克,妮可莱特·皮切拉尔,马克斯·贝塞特·德马尔格拉维,考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希伯来语年份:2022
简介:故事围绕一对年近五十的姐弟展开——爱丽丝是演员,路易斯是教师和诗人。他们不再互相交谈,二十多年来一直在躲避对方,但父母的去世将迫使他们走上歧途。详细 >
戴普勒尚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冲突关系基座,姐弟在爱意、妒忌、孤傲中互相折磨。奈何过强的戏剧张力、碎片化的处理方式,无形之中削弱了Alice和Louis两个角色各自的人物完整性,更多时间是靠着暴戾积攒情绪。玛丽昂·歌迪亚、梅尔维尔·珀波都在努力地演绎着角色,但按照剧本的需求,一旦怒气值井喷,表演方式就非常令人窒息。当然,就像片中书店老板饶有兴味地观赏Louis咆哮一样,法国人骨子里就很好这一口。琼瑶老师的书,真应该集中拿给法国导演们看看。
和前两天看的《北斗七星》有种奇妙的呼应,近几年看了挺多家庭题材关于老人去世的电影,我应该是真的到了这个年纪,想想自己的家,真的挺有感触。这部比导演前两部更“像”他自己原本的那个路线了,里面的人物和一些场景也令人想起《圣诞故事》,但那种新浪潮时刻的灵光不像以前那么动人了,我发现它们对我的感染力越来越浅,或许也是我老了吧,这些年改变了不少。@lincoln
抱歉可如果你真的内核是骨科,你委婉上3小时去探讨这种关系我都认。可如果姐弟二人本质上这么淡,行为上又如此dramatique,既没给出一个探讨的框架,也没能营造出足够的氛围,那实在是隔靴搔痒。甚至连绷得仿佛呼吸的下一秒就会被任何东西trigger到这个状态,都有些不尽如人意。
人与人瞬间崩溃倾泻情绪又莫名无力冷静的情绪状态还在,这也是戴普勒尚的精华,但建筑在这样两个中产废物的身上实在是无聊倦怠,通篇顺拐。这种废柴自暴自弃又自我怜悯的情绪在几年前他的御用阿马立克自导自演的《巡演》中反而更精致动人卓尔不群。戴普勒尚个人情绪化的电影其实更适合和先前他影片的谍战、凶杀、商战、战争、种族矛盾或者摄政时代古装剧搭配,形成了有效的反差,把内在小资布尔乔亚的情绪平衡掉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电影太French了,环顾当今世界,还能拍出与好莱坞完全不一样风格自成一体的Drama类型片的,只有日本和法国了。这也是它存在的意义吧。
好看,很有质感!配乐也高级👍。虽然主题不突出,但观感很好。And, 玛丽昂-歌迪亚美丽得让人惊艳~弟弟们也帅气俏皮的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那位作家。今晚的观影实在很好,对身心和眼睛都是一种宽慰舒展!
戛纳第二场。挺莫名其妙的电影。等了半天姐弟闹掰的原因结果原来就是嫉妒,歇斯底里地怨恨对方“我才是天之骄子我不能接受你比我优秀”“你个疯女人居然这么恨我所以我要写书骂你”。。然后又莫名其妙地和解了,还莫名其妙地来了段姐弟同床,搞得我从困意中清醒过来兴奋地以为要开始上演背德骨科戏码=_= (不过珀波确实还蛮帅的
姐弟间的仇恨来的莫名其妙,消失的让人摸不着头脑,完全无理取闹,建议去精神科看看大脑
2.5 想到会烂,没想到是这么个烂法. 如果想做碎片化处理就不应该在第一幕设置姐弟冲突的悬念,以致于观众带着“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矛盾”的疑问看到最后都没有合理的解释. 这样整个故事都没有没有办法自圆其说. 说中产无病呻吟并不无道理!
多年没看过这种蛮法国的作者电影。有点回忆起一张张DVD看片的岁月。不过影片本身很难说多成功,用模糊暧昧的强烈感来解释家庭中的情感关系,即便调动所有的感性也难以共鸣。虽说这类电影本身也未必在意观众全身心的认同,但如此游离也是相当任性(失控?)。
痛苦是享乐,恨意是快感,同情是超越,将抓马视作人文关怀,将轻巧的憎恨和轻易的和解作为人性的悬疑,热衷于在粗野和末节之间反复把玩精致的情绪,乐此不疲。经典的中产气质,坚决无比的一阶视界,包容,祝福。
回顾的部分缺东西,太多言语在描述日常状态了;姐姐只有积怨,缺乏弧光铺垫。影片起因是一个误会/童年的罅隙被不断放大,而姐弟俩都伤痕累累时该如何放下,同时串联了一个悼亡动机。对此事的叙事感觉还是太薄了,情绪倒是很饱满就是了
展开的是啥啊?成立吗?
到商场姐弟俩意外的再面对面时,爱丽丝无情的再次走开时,就会感觉或许影片会有一个始终统一的关系,当下人物流露出的状态才是影片比较在乎的部分。于是,当双方各自展露出接近于自我毁灭式的崩溃时,是能感觉到这段关系对于彼此来说的重要程度,可能就够了。这样被带进情感里去后,很多费解就变得理解了。姐弟关系何以发展至此,导演零零碎碎还是给出了一些线索,或许也可以说是最本质的原因吧。专注于当下的状态,是很本质,可惜的还是影片的呼吸感还是偏文艺,但我还蛮喜欢。
无可救药的一种倾向,好在剧作有效率与秘密,并且总能将剧力凝聚在一瞬间,几乎可以确定戴普勒尚自己也将这种情感视为未解之谜。
9# 大师手笔 整部电影古典的 朦胧的 似是而非却又戏剧至极的气质 已经让观者无法从理智或逻辑的视角做任何定义
姐弟互相憎恨的起因以及部分过程的缺失导致两人情绪的外化缺乏故事支撑。
剧情不错,人物不错,但情节稀碎,没有特别成功的捏合成一个整体。这部电影的文本角度与《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有点呼应,对应的关系比较类似。本片用温情的刀片,没有制造尖锐的人物关系对立,也没有制造过于强烈的戏剧冲突,有点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感。
过于意识流了……主角发愁的事情真的在吾等平民看来好没有意义……
这种表演方式,这种抓马力度,而且很认真,感觉像做了一场梦,丧事喜拍的典范。
你看,也不只是东亚才有这么诡异的家庭关系…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戴普勒尚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冲突关系基座,姐弟在爱意、妒忌、孤傲中互相折磨。奈何过强的戏剧张力、碎片化的处理方式,无形之中削弱了Alice和Louis两个角色各自的人物完整性,更多时间是靠着暴戾积攒情绪。玛丽昂·歌迪亚、梅尔维尔·珀波都在努力地演绎着角色,但按照剧本的需求,一旦怒气值井喷,表演方式就非常令人窒息。当然,就像片中书店老板饶有兴味地观赏Louis咆哮一样,法国人骨子里就很好这一口。琼瑶老师的书,真应该集中拿给法国导演们看看。
和前两天看的《北斗七星》有种奇妙的呼应,近几年看了挺多家庭题材关于老人去世的电影,我应该是真的到了这个年纪,想想自己的家,真的挺有感触。这部比导演前两部更“像”他自己原本的那个路线了,里面的人物和一些场景也令人想起《圣诞故事》,但那种新浪潮时刻的灵光不像以前那么动人了,我发现它们对我的感染力越来越浅,或许也是我老了吧,这些年改变了不少。@lincoln
抱歉可如果你真的内核是骨科,你委婉上3小时去探讨这种关系我都认。可如果姐弟二人本质上这么淡,行为上又如此dramatique,既没给出一个探讨的框架,也没能营造出足够的氛围,那实在是隔靴搔痒。甚至连绷得仿佛呼吸的下一秒就会被任何东西trigger到这个状态,都有些不尽如人意。
人与人瞬间崩溃倾泻情绪又莫名无力冷静的情绪状态还在,这也是戴普勒尚的精华,但建筑在这样两个中产废物的身上实在是无聊倦怠,通篇顺拐。这种废柴自暴自弃又自我怜悯的情绪在几年前他的御用阿马立克自导自演的《巡演》中反而更精致动人卓尔不群。戴普勒尚个人情绪化的电影其实更适合和先前他影片的谍战、凶杀、商战、战争、种族矛盾或者摄政时代古装剧搭配,形成了有效的反差,把内在小资布尔乔亚的情绪平衡掉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电影太French了,环顾当今世界,还能拍出与好莱坞完全不一样风格自成一体的Drama类型片的,只有日本和法国了。这也是它存在的意义吧。
好看,很有质感!配乐也高级👍。虽然主题不突出,但观感很好。And, 玛丽昂-歌迪亚美丽得让人惊艳~弟弟们也帅气俏皮的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那位作家。今晚的观影实在很好,对身心和眼睛都是一种宽慰舒展!
戛纳第二场。挺莫名其妙的电影。等了半天姐弟闹掰的原因结果原来就是嫉妒,歇斯底里地怨恨对方“我才是天之骄子我不能接受你比我优秀”“你个疯女人居然这么恨我所以我要写书骂你”。。然后又莫名其妙地和解了,还莫名其妙地来了段姐弟同床,搞得我从困意中清醒过来兴奋地以为要开始上演背德骨科戏码=_= (不过珀波确实还蛮帅的
姐弟间的仇恨来的莫名其妙,消失的让人摸不着头脑,完全无理取闹,建议去精神科看看大脑
2.5 想到会烂,没想到是这么个烂法. 如果想做碎片化处理就不应该在第一幕设置姐弟冲突的悬念,以致于观众带着“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矛盾”的疑问看到最后都没有合理的解释. 这样整个故事都没有没有办法自圆其说. 说中产无病呻吟并不无道理!
多年没看过这种蛮法国的作者电影。有点回忆起一张张DVD看片的岁月。不过影片本身很难说多成功,用模糊暧昧的强烈感来解释家庭中的情感关系,即便调动所有的感性也难以共鸣。虽说这类电影本身也未必在意观众全身心的认同,但如此游离也是相当任性(失控?)。
痛苦是享乐,恨意是快感,同情是超越,将抓马视作人文关怀,将轻巧的憎恨和轻易的和解作为人性的悬疑,热衷于在粗野和末节之间反复把玩精致的情绪,乐此不疲。经典的中产气质,坚决无比的一阶视界,包容,祝福。
回顾的部分缺东西,太多言语在描述日常状态了;姐姐只有积怨,缺乏弧光铺垫。影片起因是一个误会/童年的罅隙被不断放大,而姐弟俩都伤痕累累时该如何放下,同时串联了一个悼亡动机。对此事的叙事感觉还是太薄了,情绪倒是很饱满就是了
展开的是啥啊?成立吗?
到商场姐弟俩意外的再面对面时,爱丽丝无情的再次走开时,就会感觉或许影片会有一个始终统一的关系,当下人物流露出的状态才是影片比较在乎的部分。于是,当双方各自展露出接近于自我毁灭式的崩溃时,是能感觉到这段关系对于彼此来说的重要程度,可能就够了。这样被带进情感里去后,很多费解就变得理解了。姐弟关系何以发展至此,导演零零碎碎还是给出了一些线索,或许也可以说是最本质的原因吧。专注于当下的状态,是很本质,可惜的还是影片的呼吸感还是偏文艺,但我还蛮喜欢。
无可救药的一种倾向,好在剧作有效率与秘密,并且总能将剧力凝聚在一瞬间,几乎可以确定戴普勒尚自己也将这种情感视为未解之谜。
9# 大师手笔 整部电影古典的 朦胧的 似是而非却又戏剧至极的气质 已经让观者无法从理智或逻辑的视角做任何定义
姐弟互相憎恨的起因以及部分过程的缺失导致两人情绪的外化缺乏故事支撑。
剧情不错,人物不错,但情节稀碎,没有特别成功的捏合成一个整体。这部电影的文本角度与《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有点呼应,对应的关系比较类似。本片用温情的刀片,没有制造尖锐的人物关系对立,也没有制造过于强烈的戏剧冲突,有点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感。
过于意识流了……主角发愁的事情真的在吾等平民看来好没有意义……
这种表演方式,这种抓马力度,而且很认真,感觉像做了一场梦,丧事喜拍的典范。
你看,也不只是东亚才有这么诡异的家庭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