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会

The Party,聚会,失控派对(台)

主演:基里安·墨菲,艾米莉·莫迪默,蒂莫西·斯波,派翠西娅·克拉克森,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切莉·琼斯,布鲁诺·冈茨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酒会》剧照

酒会 剧照 NO.1酒会 剧照 NO.2酒会 剧照 NO.3酒会 剧照 NO.4酒会 剧照 NO.5酒会 剧照 NO.6酒会 剧照 NO.13酒会 剧照 NO.14酒会 剧照 NO.15酒会 剧照 NO.16酒会 剧照 NO.17酒会 剧照 NO.18酒会 剧照 NO.19酒会 剧照 NO.20

《酒会》剧情介绍

酒会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珍妮特(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Kristin Scott Thomas 饰)在政府部门打拼了那么多年,总算坐上了卫生部部长的位子。为了庆祝晋升,她在家中设置了一场聚会,邀请好友们参加。玛莎(切莉·琼斯 Cherry Jones 饰)和金妮(艾米莉·莫迪默 Emily Mortimer 饰)是相恋多年的同性情人,金妮通过试管婴儿手术怀上了三胞胎,这让她和恋人都感到异常兴奋。 聚会在尚且平和的气氛中进行着,在这个节骨眼上,珍妮特的丈夫比尔(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 饰)忽然宣布,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命不久矣。这一消息犹如一枚重磅炸弹让众人炸开了锅,与此同时,每个人隐藏在内心的秘密亦因为这枚炸弹制造的冲击而纷纷浮出水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灵动:鬼影实录3澄沙之味疯狂倒计时森林深处天堂村的笑声深爱十年日暮将暮蓝色时期女儿国瞄准靶心!蔡金叶你是我最甜蜜的心事家住小区恋爱的男人们屋内有人雷神2:黑暗世界终极武装乐高DC超级英雄:亚特兰蒂斯之怒宿敌雪浓于水粉色樱与大眠王危机直播灵魂伴侣第一季猫和老鼠:飆风天王美妙天堂第三季王牌部队灵魂相锲朝韩梦之队完美有多美挑战邪恶力量第十季

《酒会》长篇影评

 1 ) 尽情欢笑

首先,剧透警告,这部电影的一大乐趣之一就是看导演如何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一点点揭示出来,以及如何铺设矛盾、悬念和转折所以剧透对观感的损害会比较大,故最先声明。

本片使用了经典的三一律剧作方法,充分发挥了这种形式的优势,把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设置得丝丝入扣,把一场时间并不算长的酒会内部暗流汹涌的戏剧效果完成得非常精彩、层次分明。

本片同时是一部黑白电影,这也充分表明了导演对自己故事的自信,老塔曾说过,颜色是影响导演对自己电影完全掌控权的最新技术问题,只要对自己的故事足够有信心,抛弃掉五色乱目,电影反而更加出彩。

电影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在这场小小的酒会上,可以看到七名优秀的老戏骨同台飙戏,非常爽快。

导演在剧情中铺设的很多演员梗也非常有意思。

饰演爱普尔曾经指责自己的丈夫是个纳粹,而饰演戈特弗里的演员布鲁诺·甘茨正是《帝国的毁灭》中希特勒的扮演者;而饰演同性恋的切莉琼斯也曾饰演过其它同性恋角色。

电影中的七个角色都有明确的代表性。

汤姆是一个银行家,而且玩的是现代虚拟货币的那一套,他象征着没什么文化的资本家;比尔是文学系教授,坚定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珍妮特是政治女强人,象征着虚伪的政客;爱普尔是她所谓的现实主义者,同时也是女权主义者;玛莎也是一个某某教授,研究的领域记不清了,反正就是那这种特别小众的听起来没什么用的专业;戈特弗里德是一个神神叨叨的生命导师;而金妮,是一个有男性恐惧症的女同性恋高级厨师。

萨利波特用这七个人物之间构成的人物关系以及他们喜剧化的行为探讨了政治、经济、爱情、性等等问题,并且有着自己鲜明的导演观点。

一向自诩无神论者的比尔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之后立马对戈特弗里德的生命能量理论产生了兴趣,他那种向抓救命稻草一般看戈特弗里德的眼神表现了他这类所谓唯物主义者的自大——对于世界以及生命众多未知的蔑视;而戈特弗里德也并非为导演所完全赞同,在比尔倒地之后,戈特弗里德和汤姆通过不断的换音乐试图激起比尔的”生命能量“令他苏醒,而谁也没想到给他做一个心脏复苏急救。

可见导演只是通过这些角色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没有一个绝对的正面和反面人物,有的只是浑然与他们身上的思想和特质。

除了向上面这样的讽刺政治的虚伪、经济的残酷以及知识分子的迂腐之外,也嘲讽了爱情的无力。

除了混乱的爱情关系之外,导演对金妮和玛莎这对同性恋情侣的处理也非常有趣。

金妮和玛莎在院子里吵架,金妮扬言要离开玛莎,玛莎非常自信地说”别傻了”,随后抛出了自己是因为害怕失去金妮才这么做的言论,金妮果然重回她的怀抱。

这里充分展示了玛莎在两人的关系中运用自己知识分子的小聪明对另一半所做的控制,虚伪而残忍。

同时,本片的喜剧化桥段也非常有趣,除了归功于几个演员出色的表演之外,导演的功力也可见一斑。

其中对于那把枪的运用很像契科夫曾提到过的,精妙的道具运用。

还有精准的对话分镜,随着剧情逐渐推进,后期一段戏导演自然地把人物分成了三个“战场”——厕所、客厅和庭院,镜头在三个场景间平行切换,最后三组人相聚,把戏剧推向高潮。

比尔醒过来后问了珍妮特本片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导演借此片对所有人的发问:“我们到底为什么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不过导演没有在此多做停留,她很快抛出了另一个惊天反转,一直没有露面的玛丽安来了,这时我们才知道原来她就是珍妮特的出轨对象,她把这对夫妻全睡了!

珍妮特对着镜头(玛丽安)举起枪,出现了与影片开头如出一辙的那一幕,随后戛然而止。

放映结束后资料馆响起了我这些日子以来听到过最热烈、最由衷的掌声,观众对这种精妙的戏剧设置非常受用。

最后提一件怪事。

在放映过程中观众们被片中的喜剧桥段逗得频频发笑,就在又一次欢笑来临时,突然有一个女孩大喊了一声:“别笑了行么!

”声音中充斥着不满和愤怒。

观众的笑声停止了,不过好在大家似乎并没有受什么影响,之后的喜剧段落依然笑声不断。

我不禁有些惊讶,原来像电影中那样以自我为中心的、甚至希望控制他人思想的极端女权主义者就栖息在我周围,甚至就在这家资料馆中!

我不知道在观影过程中发笑是不是也和打电话一样算不良的观影行为,但我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导演本人也坐在这家电影院中,她发现自己精心设置的喜剧桥段出现时,观众都毫无反应、没有一个人发笑的话,她想必会受伤不小。

所以以后再有这种情况,也请别介意,尽情欢笑吧

 2 ) 政党政治的崩溃

本片在2017年的英国公映。

而在其前一年的2016年,英国,乃至法国、美国,政党政治都陷入奄奄一息的状态。

影片开头曲说得很明白——一曲“耶路撒冷”将人带入英格兰政治。

耶路撒冷是“英格兰”国歌(不同于天佑女王是“英国”国歌。

)英国,仅在2016年,无论执政的保守党——明着是卡梅伦因“脱欧”公投而下台,实际上是——特雷莎·梅用党派内斗的方式击败卡梅伦;还是反对的工党——科尔宾在半年之内遭遇两次党派内部信任危机——都证明了英国政党的颓势已经显现——已经不再是尔虞我诈,而已经大楼将倾——支离破碎。

但在这之后,保守党内部再次爆发内斗——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还没斗完。

在“脱欧”之时,特雷莎·梅为了弱化对约翰逊的权力,在这位2008年奥运会上不系西装扣的外交大臣约翰逊之外,设置了“脱欧”大臣一职。

而工党人士却因为科尔宾的极左,也一直争斗。

要不是因为2017年英国大选特雷莎·梅勉勉强强拽住另一个小政党的衣角才守住首相位,科尔宾说不定还会再面临一次不信任投票。

特别是隔壁的法国,两大传统政党之后都被马克龙的新兴政党扫地出门。

美国一样。

要不是民主党女主席的丑闻帮助希拉里击败了那位极左的老大爷,毫无党派背景的特朗普不会赢得这么轻松。

从2016年开始,人们发现,美国传统上向左的民主党越来越保守,而传统上向右的共和党却因为门外汉特朗普的突入,而开始有些激进。

——西方政党政治开始崩溃。

“The Party”用了婚姻中人人都出轨的荒诞,映射出政党政治中人人都濒临支离破碎的现实。

The Party不会不欢而散,只会循环往复。

谁会是倒在下一个人枪口下的再下一个人呢?

 3 ) 欺骗、偷情、滥交,这场「撕逼」大戏让人欲罢不能!

有一种好电影叫——小空间逼出大人性。

像《活埋》《杀戮》《十二怒汉》,都是这个类型的经典之作。

今天快搜君要安利的这一部,也同样如此。

71分钟,7个演员,一个房间,既戳中人性漩涡的暗礁,也勘破社会演化的暗流——《酒会》豆瓣评分:7.3

故事开始于一场友人之间的聚会。

首先登场的是这场酒会的女主人珍妮特,她在厨房中忙着准备食物。

因为她最近荣升了卫生部的影子部长,正春风得意,于是邀请了朋友们来家里开个酒会庆祝一下。

相比起兴致勃勃的妻子,珍妮特的丈夫比尔在客厅中却是一副沮丧且生无可恋的神情。

唱片机里放着老音乐,他拿着一杯红酒坐在沙发上,好像对这次聚会漠不关心。

不过,珍妮特对此毫无察觉,不仅因为她正沉浸在仕途升迁的飘飘然当中。

更因为她其实已经另有情人,并且和那人缠绵得不行。

在珍妮特准备酒会的过程中,两人不停地电话来往,真是奸情一刻都停不下来。

随着客人们的陆续到来,家中的欢乐氛围到达了顶点。

当客人全部到齐后,比尔告诉大家,他有一个重大的事情要宣布。

他得了癌症,医生说他活不久了。

一时之间,酒会的氛围瞬间从欢乐转为震惊和悲痛。

珍妮特立马蹲下抱住比尔,情真意切地表示自己要辞职,要把剩下的时间都用来陪伴和照料比尔。

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珍妮特还准备和电话那边的情人分手——回归家庭,陪伴老公最后的日子。

然而,比尔似乎并不想和珍妮特共度最后的时光。

反正也活不了多久了,比尔打算直接捅破两人貌合神离的表象——

他准备离开珍妮特,跟他的玛丽安一起共度最后的日子。

是的, 比尔背着珍妮特也出轨了。

得知真相的珍妮特立马暴走,上来就给了比尔一巴掌。

不过此时,比尔口中的玛丽安还并未到场,在场的是玛丽安的丈夫 汤姆。

汤姆其实早就知道玛丽安同比尔的婚外情,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怒火。

他参加这场酒会,随身还携带了一把枪,想着要不要给比尔致命一击。

正当这几个人闹得一团糟时,更多的信息被曝出来,让这场酒会变得更加鸡飞狗跳:比尔和玛丽安偷情的地方,是玛莎提供的。

我把你当朋友、当姐妹,你却瞒着我帮助我老公出轨!

得知真相的珍妮特瞬间爆发,怒而捅出比尔与玛莎几十年前丑事。

原本场面已经够混乱了,却还有俩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同样貌合神离的夫妻戈特弗里德和艾普尔 ,两人一直周旋于几人之间,煽风点火。

这出闹剧越闹越大,就在这时敲门声突然响起,全片的高潮来临…

《酒会》沿袭了许多经典的套路,每个参加酒会的人都带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然后经过冲突发酵成不可挽回的地步。

有的忏悔,有的自曝,有的暗自庆幸,有的则把友情推向了崩溃边缘,还有的拳脚相向甚至掏枪。

乍看之下,感觉纯粹就像是一部狗血剧,但其实并非如此。

这部掐头去尾只有60分钟的电影里,每一秒都是精华,每句台词都是炸点,对中产阶级更是一黑到底!

导演采用了黑白色调的拍摄方式,这反而成了电影的加分项。

因为黑白色调更容易让观众专注,也更考验影片的拍摄角度以及演员的表演张力。

在超多逼近镜头下,演员脸上的每一条细纹都清晰可见,他们需要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去突显人物的情绪变化。

愤怒中隐藏的欣喜,悲伤中暗含的嫉妒,或者是贺喜中隐约的不屑。

约翰,因为老婆出轨,时而暴躁时而克制,空洞的眼神透露出他极复杂的内心世界。

比尔,那暗中观察的眼神,佝偻的背,是不是给人一种“做贼心虚”的既视感。

而同样偷情的珍妮特,给情人的电话时的表情,像极了所有热恋中的情侣,娇羞神态一览无余。

导演在一所房子里用类似于舞台剧的方法完成了整部电影的拍摄。

在有限的封闭空间里创造出这么多的戏剧冲突,着实令人惊喜。

而在这些冲突里,影片中的几人展开了脑洞大开的撕逼——探讨英国政治,福利医疗,性别及爱情,还有对死亡的见解。

比如,比尔被检查出癌症,去医院治疗,被朋友教育“西医是巫毒”,而且极其私人,极其昂贵。

珍妮特得知老公得病后,声称要辞职照顾他,但塑料感情却被接下来的对话实力打脸:“他与我并肩经历了一切,为我放弃了哈佛的教授学位。

”“是耶鲁”什么叫“貌合神离”,在这对夫妻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些荒谬的剧情及滑稽的行为,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在啼笑皆非中恍然大悟。

 4 ) 话剧式的电影

短小精悍,讽刺到骨髓~从一开始Bill面部特写开始,那空洞的眼神,那恍惚的深情,与Janet的欣喜鲜明对比到后来一个个人物的陆续登场……每个人都带着鲜明的角色一秒入戏,关于家庭角色的呈现,关于银行家本质的描绘,关于人生因果论,关于金融本质,关于阶层赋予的人的属性和人们内心真正需求的表达,精彩纷呈!

反讽的佳作!

到底什么是成功?

什么是我们人生的目的和追求的顶点?

 5 ) 我出轨了我老公的情妇!英伦中产撕逼起来,塑料姐妹花都自愧不如

画面的黑白色对应着他们语言上的虚与委蛇和勾心斗角,他们口头上说的是一套,心底里想的、最后做的却又是另一套。

提名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酒会 》(The Party)最近终于出了熟肉。

不到70分钟的影片,却靠着演员们精湛的戏剧性动作,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以及信息量巨大的台词直接炸裂出了年度最具英伦中产气质的撕逼大会。

政界人士、女权主义、灵修导师、厌世毒舌、金融才俊,文艺中年,不分性别的婚姻坟墓,爱情围城......全部搅合成一锅浓稠的中产焦虑,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小美好,小确幸”的东西,被黑了一个遍体鳞伤。

连最新的科学技术,备受关注的人工多胞胎受精也成为了影片着重调侃的话题之一。

故事以4对人物依次展开剧情,他们分别有着相互对照的支线故事,主线以家中女主角珍妮特的升职邀请宴提领全片。

珍妮特奋斗十年,其丈夫比尔为此放弃了自己的大学职位,全力支持他,如今,珍妮特如常所愿,成为了政府卫生部的女性部长。

以女性部长作为核心人物,四队夫妻中,一对是同性恋人(拉拉),女性在影片中始终占据话语权和行为的主动权。

另外,全篇唯一没有出现的一位人物,也是女性,而且她的作用堪比连环炸弹,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态势连绵不断的推进着剧情。

所以,《酒会 》的核心主题必然带有女性视角,有着讽刺和自嘲。

这不得不提下该片导演萨莉·波特。

她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女导演之一。

十几岁时就开始了电影生涯。

同时痴迷于舞蹈,于70年代在伦敦受训,逐渐成为了一位职业舞蹈演员和舞蹈指导。

成年后,她还也开办过舞蹈公司。

萨莉·波特在1992年拍摄了《奥兰朵》(Orlando),该片对传统价值观所建构的女性形象做出了尖锐的批判,并尝试解构性别与阶级的权力构架。

该片改编自女性文学泰斗级人物弗吉尼亚·吴尔芙的作品,凭借《奥兰朵》,萨莉·波特获得了两项奥斯卡提名,拿下超过25项国际奖。

在众多女性导演中,萨莉·波特有着极为独特的电影视角,她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女性身份的自我焦虑,而这种女性主义的价值观又通过不同的,却又相通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酒会》中,她特意建构的几组人物,纷纷参与了围绕社会问题的种种讨论,而且各自代表了身份明显的人物和层级类别。

在人物各自的相对统一关系中,各组人物偶有交融,交叉,最后在影片的高潮时刻以多线合并的共振之态,将全片推向了戏剧化的隐喻结尾。

《酒会》靠人物之间的争吵依次展开了人物关系,一层一层,如塔罗牌般逐个引爆,台词容量惊人,内涵深远。

珍妮特作为一家之主,倒置了传统家庭中的男女权力模式,女强男弱,操持着一切,而其丈夫比尔只是如痴呆般坐在沙发上喝酒听音乐。

不断打入的电话和发来的短息,表明升职为部长的她已经有了外遇。

她的闺蜜艾普尔带着她具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丈夫戈特弗里德前来恭贺。

这也是一对女强男弱的家庭组合。

艾普尔刀子嘴豆腐心,话语刻薄,内心柔软。

对戈特弗里德嘲讽不断,但其实内心早已认同,而且被其潜移默化的改变。

戈特弗里德是十足的神棍一枚,逻辑思维被他的神满满占据,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都来自上天的旨意。

最有趣的一对客人要数那对女同家庭, 金妮靠着科学怀上了三胞胎,而她的爱人,大学教授玛莎表面充满喜悦,但内心其实害怕被剥夺,失去爱情的激情,坠入生活的苦崖。

全片的暗线来自独自前来道贺的男人汤姆,他是女主人珍妮特的闺蜜、同事玛丽安的丈夫。

他一直处于慌张和无比焦虑中,靠着吸食药物克制内心的急躁,更可怕的是他带了一把手枪前来。

汤姆杀了人吗?

杀了谁?

或者他决定将要处死谁?

又是为了什么?

他是故事中一颗提前暴露的不定时炸弹,在观众毫无预料之下炸裂剧情,把所有人引向不可回头的深渊之前。

群戏自然会涉及人物组合的交叉,制造突然的变奏,提升剧情冲突,推进故事进入下一章。

明线, 珍妮特和比尔的各自出轨拉升了剧情张力,制造了第一个混乱。

混乱引发了支线故事人物更多的混乱,投入水中的“巨石”,泛起了剧情涟漪,复杂化了冲突,为主题的抖落和闭合提供了空间。

首先是比尔宣布自己得了绝症,当众人还没从惊讶中回过神来时,他又宣布出轨了汤姆的妻子玛丽安,那位迟迟没有来到的美人。

接着,我们发现,原来那位女同教授在大学期间曾经和比尔也发生过关系。

而汤姆带着手枪前来似乎是为了杀死比尔,吸食药物不是为了压抑欲望,而是为了壮胆。

一开始的人物组队分配被打乱。

讽刺的大幕缓缓拉开。

全片最戏虐的一幕来自比尔被汤姆击晕之后,神棍戈特弗里德以精神安抚慌乱的汤姆,并企图通过神力唤醒晕倒的比尔。

眼看不奏效,他命令智商过人的金融奇才换音乐:“可能是音乐不符合现状吧,我们换个音乐试一试?

”汤姆一首一首的换着音乐,从古典乐到爵士乐,再到流行乐.....最后还是卫生部长出马,用科学的手段,唤醒了垂死的比尔。

宗教能够提升心力,净化精神,但能救命吗?

接着是那对同性恋人的对话,首先是玛莎对于性的态度暧昧,男女皆有过关系,而且对于爱人的怀疑似乎并没有多开心。

性别差异在爱情、家庭和责任面前其实毫无差别。

这里的女权似乎变成了反女权,伪女权。

玛莎对于爱人金妮的态度其实就是男权的一种缩影,透露出十足的权力征服欲。

再来看看自诩为理性化身的珍妮特,不光自己出轨,面对丈夫出轨时完全失去了理性,抽打,谩骂,甚至忘记了自己对于婚姻的失责和不敢公开的背叛。

珍妮特不光需要吐舌妇艾普尔的安慰和鼓励,而且最终成为了那个举起手枪的人。

她失去理性,愤怒的拿枪指着的,是不断给她打来电话,发着暧昧短信的恋人,玛丽安。

玛丽安出轨了自己的丈夫汤姆,同时和珍妮特保持同性爱人关系,还一边和她的丈夫比尔发展着长达两年的地下恋情。

全片,看似不太和谐和正常的艾普尔吐槽,自己原来是这个屋子中婚姻关系最正常的一对。

而全片始终缺席,没有出现过的玛丽安原来是搅乱一切的罪魁祸首。

当珍妮特举枪痛骂敲门的玛丽安时,玛丽安和观众处于了同构的位置上,似乎珍妮特正朝着每一位观众举枪。

这个罪人恼羞成怒的斥责着每一位观众,“看好戏的你们,难道没有犯下影片里这些人物的罪过吗!

”每一个见证者也许正是,过去或者将来也是以上角色的翻版之一,镜子式的对照而已。

人人都可能是被枪指着的“玛丽安”!

这个打破荧幕第三面墙的戏剧性动作,将整个舞台化的影片进行了精神上和地域上的扩张,波及到了每一位观众身上,引发了心理上的同构和投射。

《酒会》中其实还涉及了大量的现实主题,同性的,性别的,两性的,还有关医疗制度的,政治制度的,种种关系都可以用两个词概括,那就是:虚伪!

所有东西都表里不如一,从人到事,从物到社会,所有物质和精神上的存在都带着面具示人,真相总是挤牙膏的被意外抖落,难以见其全貌。

影片以黑白色调为画面,让人专注人物,而对环境失焦,偶尔虚影的将观众代入剧情,让观众时刻注意几位角色的一言一行。

这是舞台剧的做法,这是导演莎莉·波特最拿手的套路。

《酒会》是一部以喜剧外壳包装的悲剧作品 ,如果深刻理解英国政治体制和社会问题,你会对其中的笑点捧腹不断,以至于成功将其转为一种悲愤和无奈,完成影片主题上的闭合。

片中的配乐也是创意十足,让胖哥想起道格玛十诫中的一条:即配乐不可以使用,除非音乐是摄制的场景里出现的。

片中所有配乐都发自女主丈夫比尔的高档留声机。

它烘托着气氛,塑造了人物,制造了剧情笑料。

神棍救人,金融家手足无措的桥段可谓将宗教力量和傲娇中产讽刺的体无完肤。

而音乐打断对话,又隐喻着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种种无奈,以及文字意指空间模棱两可造成的种种“误解”,为人类巴别塔的关系神话提供了现代化的新所指。

出轨关系,出轨自我,出轨肉体,出轨精神。

总之,我们始终迷失着自我,欲望者他者的欲望。

弗吉尼亚·吴尔芙在《奥兰多》里有这么一句话:“因为她对两性同样吹毛求疪,仿佛她不属于任何一个;而且,目前她也的确摇摆不定。

她曾经是男人,现在却是女人;她知道每种性别的秘密,也和他们有同样缺点。

她的心理状态是最为难、最纷乱的。

”对啊,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我的身份认同,可惜结果是,我们始终找到的是他人眼中的我,而非我本身。

I am I,那是上帝对自己的称呼!

最后,全明星的卡司阵容就足以把你按在椅子上无法动弹了。

 6 ) 精巧的英式讽刺小品

The Party这部片子真的从头到尾贯彻了讽刺的主题,就连片名都是双关,甚至是多义的。

一方面,party是聚会,或者中文译名“酒会”的意思;另一方面,party是指这个小团体的分裂;最后,party还是片中反复提到的那个女主代表的腐败的,走下坡路的政党,往深了说,更是对英国整个政治体制的讽刺。

黑白片为什么是黑白片?

我们能够明显看出本片有很强的舞台剧色彩:大量的对白,各种对现实的隐喻,有限的空间。

而黑白的设定能够更加突出光影,放大演员的面部表情。

运用一些打光的技巧,还能突出人物的两面性,表面的光鲜和不为人知的罪恶。

以上种种,更能凸显矛盾冲突,强化本片的舞台剧气质。

非常规的长宽比在观影过程中,很难不注意到这一点:本片比一般的电影在画面上要“宽“一点。

Think about it.这种长宽比能够容纳下更多的人物,利于群戏的发挥。

当多个人物在画面中出现时,观众更能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充满压迫的矛盾冲突。

非常规叙事在电影开头,一户人家的家门被拉开,出现了一个愤怒的女人,她扣动板机,画面戛然而止。

然后开始常规线性叙事。

这个悬念让观众困惑:她是谁?

她要杀谁?

她为什么要杀这个人?

第一个问题在之后的剧情中能够得到解答,而后两个问题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幕才揭晓。

结构上,首尾呼应,画面的反复显示出剧本的精巧;内容上,最后一幕的解答构成了剧情的反转,恰到好处的结尾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关于人物的细节Janet:她总是喜欢把手机放在自己的衬衣领口。

这样的话,她就可以及时取用,她想第一时间check情人的信息,同时这个稍显私密的位置也让他人偷窥她秘密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Tom:在他和Gottfried的对话中,他一直强调他是一个winner。

或许,他之所以对被绿感到愤怒,不仅仅是因为对妻子的爱,还是因为被绿的事实让他这个精英人设蒙上了一层loser的阴影。

断断续续的音乐为什么说断断续续?

纵观全片,导演并没有特别加配乐。

所有的背景音乐都来自Bill的蓝光播放器。

这样可以增加电影的可看性。

正如前文所说,这种大段对白的室内片,很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这也是《十二怒汉》为什么神作的原因。

政治讽刺片中角色时不时会cue到政治制度,这个时候结合时代背景就很重要了。

《酒会》的上映时间是2017年,英国公投结束不久,公众对政府,乃至体制的不信任达到了顶点。

也难怪April会说,“不是所有争论都可以用投票摆平的”。

 7 ) 酒会

首先容我介绍一下导演莎莉•波特,她最为著名的作品大概是约翰尼•德普以及克里斯蒂娜•里奇主演的影片《纵情四海》与蒂尔达•斯文顿反串出演的《奥兰多》。

她有一个极大的优势——自小学习舞蹈,这练就了她在音乐和舞蹈上的天赋。

她甚至为自己的几部电影完成了作曲的工作,这足以证明她的音乐品味,而这在本片中起到了颇为重要的作用。

影片优点非常突出,在短短71分钟的时间内高潮迭起,戏剧张力十足,完全牵引着场内观众的情绪。

(各种怪诞的笑点)近年来这类小成本室内剧逐渐走俏,格外受到观众的喜爱与欢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的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

在一个小小的房间内通过人物角色的各怀鬼胎与连珠妙语推动剧情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发展,并在最终保留悬念。

这样的手法可谓屡试不爽,《酒会》就又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该片的人物形象鲜明,并本身具有一定戏剧性,诸如女同性恋者、疯癫的男人以及刻薄的毒舌妇,这让他们的行为与台词都兼具了看点(与笑点)。

同时,影片对政治、阶级及人的某种讽刺还是挺辛辣的。

不过这类电影的缺点也正在于剧本和演员表演的强劲以至台词和人物肢体动作太过抢眼,整体表现偏向话剧,甚至可以说在剧场表演会拥有更好的表现也未可知,《完美陌生人》就是吃了这个亏。

而莎莉•波特为了弥补这一点,作为一名“导演”努力地增进影片的“电影性”,可谓是下了一番功夫。

电影是关于视听的语言,而莎莉•波特正是从这两点着手。

她特意选择了黑白摄影以加强画面的质感和表现力,而黑白电影在失去了色彩的调和后光线照明就是如同生命般的存在。

《酒会》的打光精致考究,充分展现了光影的魅力,而当初第一眼吸引我的也正是影片黑白色的剧照。

除了视觉上的雕饰在听觉上导演也下了一番功夫。

由于目前网上还没有资源我不能确定具体音乐,但印象中每一次留声机播放的音乐都对环境同情绪起到了极大的渲染辅助作用(先不剧透,但是导演也有用音乐去营造出笑点),出现过的应该有某种迪斯科音乐、拉丁风情乐、古典哀乐、轻快欢乐的以及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首葡萄牙法朵。

这首曲子是我去年观看的一部葡萄牙1963年的黑白电影《里斯本之恋》(又译作《青葱岁月》、《黛绿年华》)的主旋律,优美舒缓的旋律带有忧伤的调子,过耳不忘。

本身电影就较为冷门,听到这首曲子着实惊讶,但也足见导演在音乐方面的功底。

最后说一下演员的表演,该片的女主演们我全都不熟…当然她们都很优秀,对女权主义的侧面见解颇为有意思。

男主演们倒都是老熟人,诺兰最爱用的墨菲其实我不是很喜欢他燥郁疯癫的表演风格但的确很能煽动观众。

男主角居然是小矮星彼得的扮演者蒂莫西•斯波,真的可以说是完全没看出来了!

一扫我对他臃肿肥胖又猥琐蠢滞的印象,蓄须后很像有文化但固执己见的阳刚男性(而且真的瘦了好多,我居然把他错认成某位男性气息十足的伊朗男演员…)。

还有“元首”布鲁诺•甘茨爷爷,他这次出演了一个慢性子的神棍,看过《柏林苍穹下》后怎么看他怎么觉得亲切和蔼,很难找到希特勒的影子。

 8 ) The Party起名起得真是妙

一部英国电影,自嘲火力全开。

文化差异没看出喜剧,讽刺倒是满满。

表面上看,故事涉及的核心冲突是男主人的出轨。

这倒是很像去年的《完美陌生人》,几部手机把好友们的面具全部撕破,最后探讨的是婚姻与家庭。

但是本片的冲突起源于出轨,但野心却完全不止于此,冲突背后是为了暴露出的各个所谓的上流人士的真面目。

金融精英吸毒持枪想杀死老婆的情夫却是个怂包,全片的情绪只有暴躁和怂两种;身为女同的女权主义者,满脑子都是“男人都是强奸犯”的观点;高级知识分子的女同在伴侣试管受孕成功来报喜是觉得这只是动物性的部分animal side of things(笑喷的点是,女主人质问她为什么知道自己的老公和别人出轨,不仅不告诉自己还把房子借给狗男女幽会,说好的friendship呢,她的回答居然是“总比让他们在你的房子里幽会好吧”,哈哈哈实锤塑料姐妹情);号称理性主义者的耶鲁前教授观点是“从统计学角度看,阶级和经济地位决定健康和寿命”,影响程度还definitely more than diet and exercise,结果得知自己癌症晚期后又开始相信上帝、诅咒;荣升卫生部长的女主人更是把政客的表里不如一演绎到极致,比如一边说自己不能伤害出轨的老公一边上去就是两个大嘴巴子,“我怎么就管不住我这双手呢”。

The Party真的做到一语双关,既指这场为了庆祝女主人荣升卫生部长而举办的酒会,party还有政党之意,让我们看到了政党以及围绕在政党周围的金融家、知识分子、**主义者们面具背后究竟是个什么样。

 9 ) Who you thought you were vs. How you behaved

Interview with the director, Sally Potter. https://www.rogerebert.com/interviews/looking-with-loving-eyes-sally-potter-on-the-partyThe characters come with their beliefs as part of who they are. I never thought of them as representing a particular ideology. While I was writing, I tried figuring out who they believed they were. Only then could I explore the gap between who they thought they were, and how they actually behaved. Nobody was representing a point of view, but living a set of beliefs they’ve developed over the years.In order to look at people who are different, we must look with loving eyes at the humanity that coexists with these beliefs. Otherwise, we are dehumanizing each other, an act that’s not particularly useful. It is a conundrum, because there is a value in sticking up for what you believe, as long as you’re not too rigid about it.

 10 ) 一次酒会引发的惨案...

只在一所公寓里拍完全片,倒是像在演一场没有观众的舞台剧。

英文剧名《The Party》一语双关,既是庆祝派对又是朋友党之争。

众多老戏骨云集的一部电影,八个人演了一出好戏。

克里斯汀代表作《英国病人》艾米莉代表作《新闻编辑室》基里安代表作《浴血黑帮》,他还参演过诺兰拍的《敦刻尔克》派翠西娅参演过伍迪·艾伦拍的《午夜巴塞罗那》...这是一部黑白电影,惨剧的指向性已经显现。

从高举香槟庆祝开始,以地板上的鲜血结束。

美好生活的假象就这样撕碎了。

01一个个来从政的珍妮特(克里斯汀 饰),苦熬多年终于升任卫生部部长。

于是,她挑了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约好朋友们来家庆祝。

开场前二十分钟,朋友们悉数到场。

一开始,女主人珍妮特正在忙着准备小食和大餐。

丈夫比尔(蒂莫西 饰)只顾着醉酒,坐在客厅一言不发。

但是看起来又有话要说。

老朋友艾普尔(帕翠西娅 饰)来得最早,也是和她关系最亲密的人。

说话一针见血,但是处处维护珍妮特。

-外表女人内心男人-灵魂雌雄同体真的无敌她丝毫不掩饰对丈夫戈特弗里德(布鲁诺 饰)的嫌弃。

大概是一个爱吵一个不爱吵,两个人还能过得下去。

毕竟戈特弗里德走到哪里都在冥想,心中也是充满爱。

这对女同是前后脚分开来的。

夫妻俩的大学好友玛莎(切莉 饰)来了之后,珍妮特并没有亲自迎接。

玛莎一进门先看了老友比尔,关系的亲疏高下立见。

另一半金妮(艾米莉 饰)来了之后谁都没见,忙着拉走玛莎去院子里。

避开所有人,两个人说的就是自家事。

直到汤姆(基里安 饰)出现,场面开始失控。

一脸焦急的汤姆来了之后直奔浴室,原来不是内急是心急。

虽然他说玛丽安晚点才到,事发突然都没编好理由。

-可能在吃甜点的时候赶到-或者吃奶酪的时候-也许喝咖啡的时候可见他有多么心不在焉,应该是刚刚发生过争执吵架。

看来是受到不小的刺激,才会“吸粉”都不分场合。

身上还带着武器,明显不是来做客是来闹事的。

-你TM将要失去她了走出浴室,汤姆又回到了客套应酬的状态。

玛丽安人虽没来,但也没有缺席茶话会。

-为你做着无数杂活同时-盘算着某天将你取而代之等到人来齐了,餐前先来杯开胃酒。

举杯之时,同妻怀孕的喜讯公之于众。

这就有点喧宾夺主的意思。

-庆祝我相识最久最亲爱的最忠实的朋友取得了罕见的成就-这是我们所有人今晚聚在一起的原因激动过头,香槟开瓶一不小心冲破了玻璃门。

-只不过是门上的玻璃窗碎了-这又不是谁的灵魂之窗碎了反正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02翻脸比翻书快四对夫妻,有的貌合神离有的分崩离析。

引发闹剧只是时间问题。

一直不说话的人,一说话就是吓死人。

坐了好久的比尔突然宣布他得了绝症,医生说没救了。

珍妮特当下慌了神,情急之下就说要辞职但未必真心。

部长的椅子还没坐热乎就得走人,隔谁都不乐意。

因为比尔为了她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她一直念着这份情。

但是珍妮特早已心猿意马,在手机上和自己的情夫打得火热。

不过,倒算不上惺惺作态,当场就和情夫发短信要断绝来往。

在场的人各自为盟,并不是都很同情比尔。

因为中西方医疗而争吵起来,事不关己随便争论。

人的寿命和运动饮食无关,反而取决于阶级、出身和阶级状况。

比如丘吉尔这样烟酒不离手,一样可以开心到老。

真正生病的比尔只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是我?

冥想的人只能告诉你这肯定是有原因的,具体是啥只有你自己清楚。

-不再今生-就在前世没错,这说了跟没说一样。

不管得了什么大病,治疗是头等大事。

比尔剩下的时日不多,也就变得无所顾忌。

没必要再掩饰他和玛丽安的婚外情,说出来才算了结心头大事。

这大概也是玛丽安迟来赴宴的原因。

还没来得及伤心的珍妮特,转身就怒火攻心。

一听到丑闻,忍不住打了比尔两巴掌。

没有人劝阻,珍妮特就只好自己跑开。

再不走远一点,恐怕就要给比尔办葬礼。

03没有人幸免珍妮特遭到背叛,波及到了所有人。

丈夫和朋友的双重欺骗,让她彻底崩溃。

其实,玛莎从头到尾都知情,但没想过告诉珍妮特。

那么问题来了,你要是发现自己朋友的伴侣出轨会说么?

我是不会,因为早晚都会自爆。

关键玛莎和比尔还有过一段超越友谊的关系。

比起珍妮特,玛莎跟比尔才是心意相通的那一个。

在一旁看着的金妮,甚至都有些吃醋。

一气之下,金妮还要带着孩子离开玛莎。

最惨的人应该是汤姆才对,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因为丈夫出轨的对象是玛丽安,也就是汤姆的妻子。

汤姆刚刚发现妻子出轨,这一整天都跟丢了魂儿似的。

-我看了你们的短信-还有TM的邮件遭到背叛的汤姆变得狂躁,难以接受婚姻的失败。

无所顾忌的比尔还在汤姆的雷区疯狂蹦迪。

-她选择了我。

忍了半天,汤姆终究还是打了比尔一拳。

比尔就这样昏死过去了,所有人开始想办法抢救他。

但是没人真的在意他的死活,不打120也没找医生。

-他喜欢听音乐-要不放点音乐叫醒他比尔没死,但有人要死。

压轴出场的玛丽安,来得正是时候。

原来是她欺骗了所有人。

-你说过你爱我-叛徒珍妮特的情人不是别人,而是玛丽安。

长得好看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个人觉得,最后这段蒙太奇说不上出彩,转场衔接不够流畅,看起来只是几个片段的拼接而已。

比如完全可以在汤姆说到手机短信消息内容时,直接跳转到珍妮特那边收到短信。

《酒会》短评

撕逼电影太好看了我爱撕逼电影。基莲太可爱了!颤抖的基莲是人类的宝藏!(。

4分钟前
  • 一个破蚊
  • 力荐

Maria到底多有魅力?( ・᷄ὢ・᷅ ) 财源、政治、文艺通吃…

6分钟前
  • 素手浣豆
  • 推荐

议会制度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婚姻制度根本配不上爱情。人生的讥讽之处在于,我们活在制度下探寻永恒的自由。恭喜她成为卫生部长,却没人真正送上祝福;彼此相互欺瞒,却不能面对另一半的不坦诚。举起一把枪,射杀迟到的女人,门外其实空空如也。酒会上每个人都想射杀自己的生活,到最后变成纵情欢歌。

1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这片子生动地演绎了什么叫崩溃。比起后来的手机这部更黑色幽默一点。

15分钟前
  • 我是小狗
  • 推荐

简简单单一个乱哄哄的三角关系,非要包装上一堆高词儿来讽刺知识分子,但又堆得不咋像... plus 几个演员的表演都太牵强

18分钟前
  • 飘叶随风
  • 较差

英式黑色幽默,荒诞的上流社会,这部电影讽刺了整个英国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p4y1a7LZ海报不好看。从来不喜欢这种调调,演员我也不喜欢。不喜欢黑白电影。

20分钟前
  • O型血
  • 很差

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硬凹,一点都不聪明,浪费卡司

24分钟前
  • McCutcheon
  • 较差

#SIFF2017#可以预想到这是一部舞台风格市内抓马剧,用撕逼表现讽刺,揶揄上流社会。短小精悍,一众演员表现出色~

28分钟前
  • Granite_花花
  • 还行

题材和故事总让人联想到《完美陌生人》,但从故事的完成度上来说,远不及《完美陌生人》戏剧张力,角色一开始就不正常,后续的行为逻辑就显得有些问题,从表演上来说,舞台剧的风格太适合一帮英伦老戏骨同台飚戏,这部电影再次告诉我们,世上本没有那么多逼要撕,饭局多了撕逼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31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短小好玩的舞台剧。对中产(?)阶级的无限调侃。元首:我不是纳粹【笑死我了】

35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2017.12.22

40分钟前
  • 圓心
  • 较差

家長里短舊情爛事

44分钟前
  • CHERYL AI
  • 较差

三星半这部电影在同类影片里算不上出彩但这样的电影算不上很多每个角色身上贴着明确的标签,而这些标签离我们很远但看起来,还是有点带感的

48分钟前
  • 孤狼
  • 推荐

雪姨口吻: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打自家人啊。

53分钟前
  • 陈宝珠
  • 较差

2.5 一场本来足够滑稽可笑的性别战争和现代主义批判怎么就变成了一场狗血闹剧。喜欢被道德教条束缚的知识分子想打人却不得的那种像禁欲一样的自我审判,大概人生的一方面禁欲的同时另一些方面就会纵欲吧。室内悲剧也算是快写烂的题材,倒是十分想看这出悲剧色彩斑斓的精彩呢。(欧盟影展)

56分钟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还行

上位就是表演,留在原位就要彼此灌输,这样的PARTY有啥希望?在电影里用新生儿代表希望是常用的手法,在这里带来的就只剩下恶心了,妙。

57分钟前
  • 真绪
  • 推荐

德版蓝光原盘

1小时前
  • Solitude
  • 推荐

类似于波兰斯基的《杀戮》,密闭空间的群戏,但没有前者让我看的大呼过瘾。撕下虚伪的面子和抛下端着的架子,上流社会的人际关系需要装模作样来维系,女主的成功升迁让很多人来道贺,但却没有一个人真心实意的送上祝福,落井下石的事儿比雪中送炭的事儿更司空见惯。这电影胜在小巧精致又戛然而止的结局

1小时前
  • kiki204629
  • 还行

6.1 一场混乱的闹剧,前面二十多分钟还在讨论哲学,突然就跳到婚外情了。不过作为喜剧,对电影中的人物的讽刺还是十分到位的

1小时前
  • KID Y
  • 还行

好家伙,还得是英国人。

1小时前
  • ccinder橘不饿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