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于不同的人来说,代表不同的事物。
有人说,青春是自由,摆脱家长的束缚。
也有人说,青春是热恋,找到那个她,温暖彼此。
还有人说,青春是特立独行,想什么做什么,不从众……《青春派》告诉我们,青春是令人胸口隐隐作痛的初恋,青春是高四奋斗挥洒的汗水,青春是偶尔的一点点疯狂,青春是内心真正的成熟。
以青春励志为题材的电影不在少数,但取材高四生活的确实很少的。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一群90后青少年的青春生活,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居然的男生,在距离高考还有5天拍毕业照时,他终于鼓起勇气向自己暗恋了3年之久的黄晶晶告白,并且得到了对方的回应。
这一举动着实让居然的班主任——全校出了名严的撒老师下不来台。
可是甜蜜的初恋还未开始,就被居然的母亲扼杀在了摇篮中。
居然被母亲关了禁闭,但一个少年的心岂是那么容易被锁住的?
午夜时分,居然悄悄的爬出了卧室的窗户,沿着防盗窗一层一层的爬下楼去,可是却被一大姐当做色狼推下楼去——尾巴骨断了。
不出人意料,居然的高考砸了。
父母的确是对他很失望,他自己也充满了迷惘,但复读这一条路是他从未想过的,他排斥复读。
这个任性的决定对一个辞掉工作倾尽心血为儿子洗衣做饭的母亲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于是他的母亲哭闹打骂,软硬兼施。
可是居然却不为父母伤心的泪花和恨铁不成钢的打骂所动。
最终,黄晶晶考上大学的消息彻底燃起了居然心中的热火。
他要回去复读,他要努力读书,他要考上和黄晶晶一样的大学。
他复读的动力就是——黄晶晶。
带着这个目标,他收拾行装,又来到了撒老师带的应届班。
正像一句话说的那样:恋爱的天敌是距离。
居然和黄晶晶的距离并不只是北京和上海的距离,还是大学生与中学生的距离。
十一假期,两个人的感情因为黄晶晶的欺骗彻底崩盘,无疑居然只是怒火中烧的胡言乱语,但黄晶晶却真的是想要放弃。
在高四这个关键时期,失恋这个打击无疑是致命。
居然变得像一只竖起刺的没心的刺猬,做什么事都仿佛丢了魂一样,对对自己关爱有加的张晓帆也恶语相向,着实引起了同班同学的不满。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班级组织去电影院看电影,就是这一场讲述失恋电影彻底改变了居然当时糟糕的状态,让居然学会了放下自己不能拥有的。
渐渐地,居然也开始看见他以前忽视却对他格外珍贵的东西。
作为一部成功的青春励志题材电影,《青春派》不仅赢在其背景选取,也赢在角度选取。
整部电影并不单单体现了单纯的青少年男女朦胧的情感,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友情,亲情,感恩老师的淳淳教诲,不要忽视那些对你最重要却始终没得到你关注的东西。
电影中望子成龙的老妈,严中有爱的撒老师,默默无闻的晓凡,搞怪却真实的逗比三人组这些鲜活的人物都牢牢刻在我们的心里。
那些,不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吗?
《青春派》拍出了许多青少年的心声,让我们从电影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形成了强烈的共鸣。
居然由一开始的“无爱情,不生活”变得“重情义,知感恩”,这,就是成长的过程,这,就是属于居然的别样青春。
那么你,何时完成这华丽的蜕变呢?
看完无感。
差评。
画面零美感。
表达艺术化低。
主角人设都是傻x吗。
主题欠深度,只是简单粗暴打着真实的招牌,然鹅效果尴尬,空、泛,感觉没有灵魂,并不能打动人。
所以即便有秦海璐这样的演技担当也然并卵。
我作为一个刚刚经历过高考的人可以负责任的说,根本反映不出高三学生心声。
说一句公道话,孩子们都很尽力在演,但是没有好的编剧、导演都是空的。
真不知这部剧当年怎么会火的,董子健靠这个就能红?
高三的时候老师放给我们看的,至今还记得居然告白时说的话:泰戈尔曾经说过,沉默是一种美德,但在喜欢的人面前沉默就是懦弱,我已经懦弱了三年,今天我要勇敢。
黄晶晶同学,你愿意和我一起携手告别高中时代吗?!
全班哄笑加轰动啊。
那是我们高考的青春,是我们奋力拼搏的青春,也是我们情窦初开勇敢无畏的青春。
现在想想,那段日子真是我人生中顶宝贵的经历,喜欢那个为了理想无惧无畏的自己。
奉上电影里的经典台词,经历过高三的人会更有感触。
1. 两眼一睁,开始竞争!
2. 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
3. 就算拼个头破血流,也要给我冲进一本的大楼!
4. 提高一分,你就有可能干掉的是上万人!
上万人!
5. 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
6. 累死你一个,幸福你一家!
7. 破釜沉舟,拼它个日出日落;背水一战,干它个无怨无悔!
8. 高考不仅仅是考学生,也是考家长。
所以你们有要破产的,请坚持坚持,熬过这一百五十八天;有要离婚的,也请先凑合凑合,等过了半年再说。
现在你们最高的使命,就是高考!
跟我高呼,奋战一百五十八天!
为了孩子美好明天!
9. 去什么马场!
在高三,没有假期,没有爱好,没有娱乐,连一丝丝想玩的念头都是罪恶的10.早恋不对,但我不后悔
我是被一段小视频吸引住的:一个人,在高考前5天表白,然后最后考砸了。
这和我自己的经历有些相似之处,又有一些不同之处。
我也是在那个时间去做表白的。
但是和居然不同的是,我表白的时间选择的是高考后,而且我没有选择当中表白,而是选择到她家里作客,然后临别的时候说出来,再递给她信。
我和她都考去了同一个城市,但是不在一个学校。
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只不过,黄晶晶为了照顾居然的情感,居然还答应了他那么一小会。
所以他们好歹还做了一小会儿的情侣。
而我,只是一生的朋友。
我很难理解为什么居然要在高考前表白,而不是在高考后。
三年1000个日子你都熬过来了,为什么还差那么最后一哆嗦?
高考前要保持一切绝对的平静啊,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创作波澜?
如果你压抑了自己是觉得对自己的不公,但你却不想想你的释放,却是对你所爱的人的不公平吗?
如果你爱这个人,你为什么不去为她考虑?
而要去影响她的波澜呢?
黄晶晶在这一点上就做得特别好。
比如她就会考虑到如果当面拒绝居然,会对他造成沉重打击,影响他高考的发挥,所以她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接受了他。
但是居然的确太懦弱了,居然在他妈目前任由其羞辱黄晶晶。
而黄晶晶的胸怀也是足够宽广的,在受了居然妈这样一番的羞辱之后,竟然还能接受他妈的邀请,来居然家去鼓励他。
黄晶晶真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女人。
我可能不会爱上这样的女人,但是这种女人的确会给你带来很舒适的感觉的。
她考虑问题会很详细周到,会很理性的计算得失。
我不能理解居然这样的行为存在,但我也不能否认现实中是不是有这样的疯子存在。
简单来说就是没脑子,就是晓凡所说的“幼稚”。
所幸居然没有去接受晓凡的爱。
晓凡也非常识相的从他的身边走开。
我觉得居然是配不上晓凡的。
晓凡没有了他,才能过上更幸福的人生。
近几年,青春题材的影评层出不穷,但总少了一些青春的味道。
回看2013年的《青春派》,我才知道 原来青春既可以像蓝色一样有着忧郁,又可以如绿色般充满生机。
《青春派》里对于颜色的运用是十分有趣的。
比如居然与黄晶晶手牵手走在大街上时,居然的妈妈忽然出现,此时她后景深里的红绿灯是红色,暗示危险。
如果说我过渡解读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事未免太巧了。
当居然走到他妈旁边的那一刻,灯一下变绿,暗示暂时安全,因为绿灯下面还有倒计时。
当黄晶晶开口说话时,灯又再次变为红色。
这次则暗示了居然的恋爱迎来了危机。
其实刘杰导演早就用颜色暗示了居然与黄晶晶的结局。
开头标题的样式模仿了梵高的《星空》,满屏蓝色,充满了忧郁。
标题过后则切到了居然忧郁的脸 画面基调还是大体呈蓝色。
高考过后,居然没有考上大学。
而此时一个全景展现他家的环境,背景却充满了绿色,暗示了居然的“青春”其实才刚刚开始,他选择了复读,而他复读的动力,正是黄晶晶。
此后画面的基调也基本保持了绿色。
十一假期来到之后,画面基调逐渐转为红色和黑色。
黄晶晶下了一个男人的车,背景充满了红与黑的,暗示了不确定性的不安因素,果然下一个镜头居然出现了。
自从这次以后,黄晶晶之后基本都是出现在“电话的另一头”,且她的背景一直都是充满了红色元素。
转到家庭这条线,居然爸妈要“离婚”,此时的居然身边包围了“黑暗”,因为“假离婚”是他提议的,他为此对母亲心生一层愧疚。
分手之后,居然躺在宿舍的床上,镜头俯拍着他,造成了一种压抑的气氛,同时有营造出了怜悯的感情色彩。
随后使用推镜头,表现了居然悲伤,无奈的内心感受。
之后一段mv似的混剪交代了居然失恋后的所作所为,画面的基调又悄悄转回了忧郁的蓝色。
晓凡不愿看居然自甘堕落,主动出门劝阻居然 居然不听劝,反倒动了手。
事后又是一个与之前类似的躺在床上的俯拍镜头,与上次不同的是,居然的脸变成了“阴阳脸”表现了其内心的矛盾。
也许,他对晓凡态度的转变是从这时开始的吧。
《青春派》对于颜色的运用虽称不上教科书般,但却能使观众身临其境。
再加上故事能引起人们产生共鸣和主创们的良苦用心。
《青春派》称的上是一部合格的作品了。
作者:影视毒舌女来源:知乎如果你怀念高考,推荐看看这部能让你在91分钟重过一遍高三生活的影片;如果你恨高考,毒毒觉得也应该看一遍,至少可以在这部豆瓣评分7.4的影片中,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看看学弟学妹们如何遭遇这场酷似“地狱”的折磨。
只是想不通挺好的一部电影,怎么会取「青春派」这么一个听起来并不切题还有点Low的片名……影片相比那些诸如「致青春」「小时代」等同类题材的影片来讲,少了一些华丽浪漫和对于成人世界的虚妄,而“接地气”的将高考这个青春中绕不过去的“坎儿”搬上荧幕。
电影里安排了早恋、复读、晚自习、宿舍、师生关系、艺考和那些让人无语的富二代留学党,是一部让人有些惊喜真正属于国内中学生的青春电影。
01 惊喜一:导演与演员的“本色出演”跟导演刘杰此前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严谨创作视角的「碧罗雪山」「透析」相比,此部影片无论从类型选择还是桥段设置上都更有卖相,大胆地将高考与足以引起观众共鸣的学生恋情融入故事中,张弛有度。
虽然也有部分网友吐槽影片不敌导演此前的作品水平,不过在教育部对青春题材影片严防死守的情况下,私以为摄影出身的刘杰比那些把青春讲的像童话故事的导演已经好太多了。
男主董子健可谓是影片的亮点之一,以高中生身份本色出演的他,斩获了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之第10届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男主角”奖项,成为一名90后影帝。
从未表演过的董子健在此片中将角色表演难度很大的男主居然演的活灵活现,不管是落榜失恋的伤痛,还是作为高四学生的隐忍,都极具信服力。
除了导演潜藏在中学14个月只为捕捉到高考的真实细节外,影片中的几位关键配角演员也都由非职业演员的在校高中生扮演。
比起成年人油头粉面地装嫩来讲,先天优势显然是个不小的加分项。
富二代和眼镜男比较抢戏,娘娘腔的演绎总能引人爆笑,可惜表演痕迹过重。
几位老师的扮演者也很入戏,秦海璐在本片扮演气场强大的语文老师,跟很多人记忆中的那个班主任如出一撤。
蒋小涵的呆萌别有一番韵味,不过站上讲台多少显得有些内力不足。
此外,忽然从片尾彩蛋里冒出来那个画了一个圈的侯孝贤,也是个不小的惊喜。
02 惊喜二:大胆将高考与早恋融入剧情「青春派」没有重复其他青春片中让男女主角谈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或是让那些少年们去做几件类似车祸堕胎等疯狂事的老套路,而是将线索锁定在高考与爱情两条主线上来发展剧情。
青春时期的爱恋故事的前半段,爱情显然是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
暗恋了女神三年的男主为了追求梦中情人上演了毕业照表白、“跳楼”寻爱等桥段,最终因妈妈的干涉而导致失恋并落榜。
在大陆高考制度的压迫下,男主为了考入女神所在的大学,只得留在学校复读一年。
然而,考入大学的女神因生活和感情上变得自由,而急于想要摆脱执着且还是中学生的男主。
在女神的欺骗与坦白中,男主的此段爱情线戛然而止。
他开始再次因失恋而走向堕落的边缘,成绩也一落千丈。
与此同时,同班同学晓凡对男主的感情完全是男主对女神感情的复制版,只不过一心爱慕男主的晓凡显然更有勇气。
在一次次陪伴与相处的过程中,不但让男主的学习再次步入正轨,也在感情上有了一些小突破。
此外,电影中富二代贾迪对晓凡的喜欢,以及眼镜男齐明智对秦慈的着迷这两条辅助感情线起到了插科打诨的效果,让青春时代的爱情更为饱满。
聊不完的高考话题除了爱情,电影中对高考的描述也是一个不小的惊喜。
电影中加入家长和老师在高考时对孩子的作用。
秦海璐饰演的撒老师因高考升学率折磨而用满口的高考口号和严厉无比的教学,将压力不断施加到学生身上。
包括向来温柔和气的英语老师蒋小涵做代班班主任后,也会因一本上线率而瞬间发起火。
男主的母亲则是为了孩子高考而放弃自己私生活的众多家长代表,最终迫于丈夫“离婚”的压力结束了这段有些过分的“监视”生活,也给了孩子选择上的自主权。
除了外界的种种压力,「青春派」还通过几个配角故事的加入,展现了不同人对高考的不同看法,也间接隐射了高考中一些“不太公平”的现象。
对于男主来说,高考既是他和女神间初恋的阻隔,也是找回女神的唯一“捷径”。
对于富二代+拼爹的贾迪来说,高考只是他与哥们的玩乐场;对于每个班都会存在的娘炮李飞来说,高考是一个可以不那么困难就能实现梦想的通行证。
对于家庭贫困的周强来说,高考似乎成了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对于拼爹拼不过、智商又没别人高的齐明智来说,高考成了一条不好走却又逃不开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的路。
03 惊喜三:折射社会现象的“野心”除了一点点偶像剧式的美化加工,「青春派」如实展现了以北京为缩影的高三生活的喜怒哀乐。
当然,写实不光在于故事本身和剧情设置,还体现在了它以故事折射社会现象的这一点“野心”上。
片中多处触及的贫富差异、家庭矛盾等现象,在观众面前铺开了一重不容忽视的底色,使这部描写高考的青春题材影片又同时兼具了某些社会问题片的属性。
不想说太多高考对于青春的催残或高考公不公平这样的全民大讨论的话题,但这样一部真实反映高考以及高中时期处理爱情方式的电影,也确实让毒毒回忆起了曾经做了又做的试卷和无疾而终的初恋。
在此预祝诸位要高考或是未来一两年要考的学弟学妹们都能在理想的学府过着曾经憧憬过无数次的大学生活,并开始一场光明正大的校园恋爱……
感觉一下子回到两个多月前的学校耳边还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这样的枯燥乏味 可以整夜焦虑睡不好觉依旧熬着做完文综 作业下来便放下一切好像时间永远会不够每天最幸福的时光不是吃就是睡 吃到好吃的便能成为整日的亮点一整个班都像是沉闷了太久 一个普通甚至无聊的笑话都能让全班乐个不停成人礼上爸妈送我一个钱包和一封初中班主任写的信 交给我的那一刻我确实还是看到我妈眼眶一红 我装没看见 眨眨眼信的内容倒也是些许格式化 但在那时候 好像 真的分量很重某个周日上学路上碰到高一的物理老师 他停下车问我最近一次模拟的成绩 我说十多名吧 结果他抓抓头很严肃的看着我 问我怎么回事 至少也得是前十吧我尴尬的笑笑 知道这个我一直很怕的物理老师 一直都有在期许我能在文科班数一数二到了那个时候 真的慢慢开始觉得 每个曾经不喜欢的老师 都光辉伟大了起来每天呆在教室自习 看着任课老师走进来 不再是高一时候慌张的收起课外书 而是真的 觉得心安 就好像我有再多搞不清楚的问题 有再多紧张的情绪 有你在 我就行那时候 也不再抱怨多么累多么苦朗读的时候看看周围 不觉得真烦 而是真切的感受到班主任说的那种一辈子难再有的拼搏的劲甚至是曾经抱怨过无数次的晚跑 在高考前也变得那么珍贵跑着跑着跑到最后一天 迎着夕阳 听着“1,2,3,4”的口号 突然想到 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日子不会在黄昏拿上一本书去朗读 挑个位置 背后是当时还喜欢着的人不会因为站着对答案而腰痛不会在晚自习的时候传小纸条聊天不会再拉帮结伙找人一起去上厕所不会再因为小事和同桌闹翻不会再担心数学课被叫到黑板回答问题不会再有短暂的下课10分钟的分零食和乱聊天然后 就高考了即便睡得不好 也是无比精神去考场的路上 碰到熟人便拉住 “快祝我高考考好”好像 每一个交情淡薄的人在那一刻都是那么的慷慨然后 高考过去了毕业典礼的主持人 都是一对情侣好像 渴望的青春终于开始了但好像 渴望的青春随着高考结束落幕了青春只存在于那个偷假条出校只为吃顿好的的日子里
偶然看了这部影片,本来不想看,因为没有我喜欢的帅哥美女。
看过后,居然不错,这部青春片里有青春。
故事很简单,男主暗恋女同学多时,高考前表白,后被老师家长打击,高考失利。
复读后,纠结于爱情和奋战高考的故事。
男主意外的演技不错,长得一般,有点青春小男生的感觉,又痴情又敏感又拗着一股劲劲的叛逆。
晓凡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对男主的爱慕表达的很到位,却又很开朗很通透,挺招人喜欢。
女主漂亮,应该就是青春少年喜欢的样子了。
影片里面跟男主一起的一众小男生,起码看着象高中生,不违和,虽然演的人物人设有点玄幻。
班主任虽然太时尚了些,但这种高三班主任的劲头还是演出来了,多少有点浮夸。
学生服虽然不太接地气,但也不能说没有;学生们做事太出位,学校惩戒有点松;成人礼的奇装异服有些架空,按道理,都会被要求重新着装。
虽然情节上有脱离实际的地方,但总体来说,这青春片还不错,不太狗血,不太矫情,有点感动,有点励志,最后还挺温情。
我要求不太高,觉得还行。
最近看电影总犯困,其中包括速度与激情和惊天危机。
轰炸声那么大我都能很快进入梦乡,但今天去看这个却没有。
可能是我更喜欢看青春片吧,还是觉得其应该趁年轻多看点儿青春电影,怕以后没这心劲儿了。
这电影真的挺好看,流畅不生硬。
有笑有泪。
真实到男主脸上的青春痘还依旧青春着。
晓凡、居然、飞飞、贾迪、周强就是我们身边人的缩影,但其实我还没遇见过跟他们完全一样的缩影。
没遇见过那么勇敢的居然,没遇见过那么样喜欢一个男生的晓凡,没遇见过那么张扬二缺的贾迪,只遇见过一个像半个飞飞的飞飞。
但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它只是高于生活了一些。
我只这个世界上有好多个周强,自卑倔强有骨气也相信高考可以改变命运。
至于黄晶晶,我是不怎么喜欢,不能说她是坏人,但她这种对待居然的方式简直就是暧昧不清。
虽然后来居然看见一个男生送她回家,她很直接了当的说明了真实想法,可她早干嘛去了。
为什么会在居然下了动车的时候一脸不舍,这不对啊。
说怕影响居然学习,可半路忍不住了更伤人,还不如一早说清互不相欠。
但居然就是喜欢啊。
他不是情圣么,给别人出点子讲道理的时候一套一套的。
到自己身上就蒙蔽了双眼,到自己身上就看不到了晓凡身上的另一个自己。
晓凡多好啊,她的双马尾真的一点都不令人讨厌,不卖萌也不做作。
后来剪短了,居然也说更喜欢以前的晓凡的样子。
可是故事的主角能换成晓凡么,我觉得不能。
再让居然走回高一,还是会对黄晶晶怦然心动吧。
黄晶晶有点遥不可及,得不到的最好。
即使受伤难过,也很难忘记。
但晓凡不同啊,晓凡一直在那里,就算你伤了她的心,她痛哭流涕,下一秒看见你流血了还是会立刻递上纸巾。
爱与被爱不成正比就在这里等着呢。
也不知道自己在胡言乱语什么,毕竟没恋爱过的人没理由讲爱情,可我不喜欢居然一次一次委屈求全的联系黄晶晶,也不喜欢晓凡一次又一次的对居然好他却无动于衷。
在爱的世界里,一切都应该是对等的。
坚持没错,付出没错,但放爱情里就不对了。
委屈自己去等爱,得到了之后又会多快乐呢?
可要是剧情变成了"我叫居然,我喜欢晓凡" 那又不算是青春了。
青春里就是有好多错事,弥足珍贵的却也都是这些错的。
回忆青春的时候,这都是没办法忘却的故事啊。
最热的那一天看完了青春派,出影院就像回到了中学的夏季。
那时刚好就收到朋友的微信消息“好喜欢”,立刻回复“我也是,大爱。
”然后告诉周围的朋友一定不可错过。
很久没有跟身边的朋友推荐电影,因为我始终觉得观影读书是非常私人的事,你喜欢是因为有契合你自己的点,而《青春派》,因为从中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初中高中同学的影子,让我觉得真是一部适合我们这个年纪的暑期好选择。
还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放映之后,第十放映室就放话说“到明年的暑期档,我们就能看到这些跟风之作是什么样子”。
是不是跟风有待考究,只是今年夏天,真成了青春电影的“大时代”,从《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一直到《青春派》。
说起来,青春电影好像从来都是绝杀,只要祭出“青春”二字,不管里面的情节情感是鸡血的狗血的还是轻狂固执的,都会有观众买账。
从当初并不被看好的《失恋33天》爆红,到前不久的《小时代》,一路有不少与青春有关的电影,作为一个年轻人,即使你不给影片好评,但多半都看过了。
这说明,青年人也想在荧幕上找到契合自己的“青春”。
《青春派》将故事放在了高考的大背景下,折射了当今人数众多资源匮乏的“拼考”“拼爹”的中学生生存现状,看着电影里秦海璐慷慨激昂的顺口溜训话,相信不少人都会想到自己的高中班主任,她让我想起自己高三地震复课后,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山摇地动,高考的信心不动。
”这个场面给我的印象太过深刻,它充满了一种夸张的喜剧感又有深深的无奈,与电影里的秦海璐老师给人的感觉并无二致。
但也有人觉得秦海璐的角色火力过猛,那只能说羡慕嫉妒恨这位朋友你没有经历过压榨式的高考生活。
大部分高中都视升学率为生命,因为确实有很多人希望“高考改变一生”,于是升学率直接决定学校第二年的招生品质,而招生品质又决定升学率,如此往复,学校当然也就有了每年的压力和苦衷。
而常年战斗在高三一线的老师也更明白高考对于大多数考生的意义,平凡的大多数都无法拼爹,只能够拼自己,而确实也有某些懵懂的青少年们难以明白这种现实,让老师恨铁不成钢,气不打一处来。
扔书罚站自然是家常便饭。
这便是《青春派》不同于之前的青春电影的现实意义,如果说《致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国合伙人》是对青春的怀念和回忆,《小时代》是一种梦幻的青春,那么《青春派》即是青年一代的生存现状,通过“复读”的高四生活故事,读懂高三的意义,在回望的同时,也展望未来,向往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而故事设定在90后,也终于直接展现了总被贴上“脑残”“物质”等等奇怪标签的一代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有情有义有脾性,这才是这一代年轻人真正的模样。
会起一些小哄,会为喜欢的人做自认为最疯狂浪漫的事,会低落也会寻找人生的出口。
电影将这些全都揉进了人物和故事,将正值青春一代的状态,直播展现给观众。
而观影之后,经历过类似青春的我只想说:青春无限好,即使有高考。
相信很多和我同龄的人也这么想,而仅是这一个感触,它就足以代言我们这一代的青春。
在《碧罗雪山》的发行失利后,刘杰到底还是向市场妥协了。这片子导演已使出浑身解数,无奈题材本身实在艳俗。
不好看
我跟你们一样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个片子7.5
演员太丑了,找几个长得小清新点的怎么难啊!
年轻真好啊,娘娘腔那时候叫做可爱,富二代也有真友情,小姑娘喜欢帅哥不喜欢少爷,老师都在为自己工分努力,学生还一个劲儿感恩戴德。中学,瓜娃子们的炼狱,少年英雄的天堂。
基情戏和早恋戏都属于没头没脑的格调,角色设置尤为做作,娘炮男毫无笑点只有欠扁。闷骚屌丝男的一年复读生涯中所有具有电影观赏特质的片段几乎都无法存在于现实,所以无法代入和共鸣。对我来说唯一的惊喜就是蒋小涵,玻璃美人依旧。
电影总爱那么编个半生不熟却能让大家知道熟了之后一定是好饭的结尾:> 可 现实是如果说普通却暖心的倒贴型女二能逆袭女神的话 也完全是因为这个女主难看到一定境界了好嘛 还一副天上人间的眼妆真是可棒了~~ps好像一直满欢喜秦海璐的
青春?什么是青春。笑点足,还能怎样
靠着好台词好剧本撑起来的90后的致青春。表面上讲高考实际上说的是青春躁动里的爱情,台词就是一本高考语录集,撒老师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同样的青春题材,可能因为题材选取的讨巧才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我喜欢居然面对失恋的状态,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缅怀的,代入感很强以此共勉!向前看
成熟。虽然角色有些讨好观众,虽然结尾分数太说教,但是终究是好看的。咏梅多拍一点大青衣的戏啊。【周强】是菜诶,那个小肌肉,啧啧
好!呱唧呱唧!
想到昨天看《此间的少年》书里的那句话——“青春并不神圣,也绝不永恒,但它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因为它自由广大,因为它去而不回。”
配角都很出彩
中规中矩吧,有些地方还是挺热血的
越编越假,越演越假,被制造被意淫的青春,也不知道是谁的青春,都擦了点儿边,再修饰一翻,人物和情节的功能性太强烈了。作为用来消费的青春片,对于曾经经历过高考的人,这勉强及格了吧。★★★
刘杰的转型相当成功,对当下“青春片”的脉络清晰,不再拘泥于集体回忆和刻意煽情,而以轻松、励志的笔触传达出青春味道。青春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味道,高考是青春的一部分,也是青春最好的祭奠,因为它让人走向成熟甚至世故。高考和早恋一样心要定,否则就像侯孝贤画圆一样…
谁告诉我这个好看的。
侯孝贤客串,再见我的爱。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如果记忆可以修改。
没共鸣 演员太次 有一幕情节有触动 老狼有句词 相信爱的年纪 没能唱给你的歌曲 让我一生常常追忆
2.5一个死缠烂打痴情男的青春和我完全没有半点共鸣,影片刻意做作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好像和主角无关的人就不存在似的,女神生活糜烂,让人心寒,拿这片和《那些年》比太牵强,水平差距太远,就这男主水平就不够,什么友谊之类更是隔靴搔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