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杨超
主演:耿乐,常洁萍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4
简介:故事发生在1993年的夏天,陈思绪(耿乐 饰)因为高考第四次落榜而对考试已经心灰意冷,带着女友郭萍(常洁萍 饰),两人决定离家出走,去寻找传说中的灵芝培育术,将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这上面。最终,从郑大姐那里,他们花高价买走了提取类固醇的技术项目,可回去后才发现郑大姐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骗子。愤怒的两人又折返回去找郑大姐..详细 >
有点意思。站在青春终点的十字路口,两个人做了完全不同的抉择。一面是现实,一面是理想。
浓浓的学生作业范儿,和王小帅的三线建设一样,高考失利那点事是杨超挥之不去的梦魇。
这世界变化快…
总是在黑暗中启程、在白昼中绝望。思绪和小萍早早就不是一类人,公交车上的180度长镜头,小萍回头望向窗外奔跑的粉衣小女孩,她还怀揣着天真的希望,思绪伸手拍她将镜头带向前方,对面是飞驰而来的货车,公路上的老人原地不动,他看到的是残酷。反打回车内是一车人麻木顿感的脸,这才是现实。在铁路上的夜晚,恰巧是两班相背的列车。为了铺垫思绪回去找小萍,桥上的行脚僧从另一条路下去,又是一个180度长镜头。最后在公路上,两人各在马路一边错开走,就是《长江图》开篇那个长焦镜头啊,让观众自己发现对岸的女人。这片子工艺太好了,难怪法国人会喜欢。第六代拍的大多是时代的弃儿,即使到了现在都会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整部片子的镜头以及质感都是不容小觑
迷惘着,焦虑着,毁灭着,新生。
情节真的一般 但我就爱这种文艺片 我太喜欢这种感觉的片子了
文本弱,空间描写还可以。
后半段每个长镜头收尾都留了个韵脚,看起来挺精致的,但更多时候都还是让人觉得导演纯属被安哲派调度忽悠瘸了。
河南不同城市间文化差异果然还是很大的我一直以为黄河是我们河南的母亲河,原来信阳离长江更近。。。自然也就不难怀疑对南方那么美好的憧憬了高考复读,南下等等,虽然时代不同,但共鸣些许,镜头调度有些老塔的味看了这个再看长江图应该会好很多
蹩脚生硬,还有一股浓浓的当时的“文青”矫揉造作的气息
杨超真的对长江有执念,耿乐从黎明的候车室醒来穿越隧道看到码头的镜头犹有余味,那时候的杨超对镜头调度的追求还没有那么精准刻意,“高三学生的逃避高考之旅”,谁都有过厌学的时候,但总缺乏这份天真与勇气。(主人公第一站武汉在武大落脚,和去年三月我去看樱花的武大十几年间也没什么大的变化,但这个档口念及武汉满心惋惜慨叹,惟愿疫情早日消散!
杨导喜欢拍“走”,他仿佛给这个动作以极为丰富的内涵。片中人物的人生瓶颈能够一下子抓住观众,自行车之旅的反叛与徒步旅途中的分歧也似乎印证了“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大量的对称画面、阴暗光线、第三人视角和“门”。观众好像在偷窥他们的生活,又或是从旁角度偷窥自己的生活。
公路二傻。
很个人化的一部片子,让人想起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
独立电影≠舞台剧啊筒子们!
很多熟人参与了拍摄这部电影,看了之后感觉还不错,只可惜没在影院公映。
虽然编剧故事不咋地,对话台词也不咋滴,可我还是愿意支持杨超。因为有些镜头和拍法,我在阿基·考里斯马基和佩德罗·科斯塔那里也都有看到,特别是气氛渲染这块,拿捏地死死的。
04戛纳金摄影机特别关注奖
这是高考失利四次之后还在挣扎的孩子们,家里没有后路,高中结束了就意味着要去赚钱 ,片中男女勇气可嘉,更赞的是女青年的执着与追随,有时候,可能女娃的潜力远远高于我们男的。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有点意思。站在青春终点的十字路口,两个人做了完全不同的抉择。一面是现实,一面是理想。
浓浓的学生作业范儿,和王小帅的三线建设一样,高考失利那点事是杨超挥之不去的梦魇。
这世界变化快…
总是在黑暗中启程、在白昼中绝望。思绪和小萍早早就不是一类人,公交车上的180度长镜头,小萍回头望向窗外奔跑的粉衣小女孩,她还怀揣着天真的希望,思绪伸手拍她将镜头带向前方,对面是飞驰而来的货车,公路上的老人原地不动,他看到的是残酷。反打回车内是一车人麻木顿感的脸,这才是现实。在铁路上的夜晚,恰巧是两班相背的列车。为了铺垫思绪回去找小萍,桥上的行脚僧从另一条路下去,又是一个180度长镜头。最后在公路上,两人各在马路一边错开走,就是《长江图》开篇那个长焦镜头啊,让观众自己发现对岸的女人。这片子工艺太好了,难怪法国人会喜欢。第六代拍的大多是时代的弃儿,即使到了现在都会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整部片子的镜头以及质感都是不容小觑
迷惘着,焦虑着,毁灭着,新生。
情节真的一般 但我就爱这种文艺片 我太喜欢这种感觉的片子了
文本弱,空间描写还可以。
后半段每个长镜头收尾都留了个韵脚,看起来挺精致的,但更多时候都还是让人觉得导演纯属被安哲派调度忽悠瘸了。
河南不同城市间文化差异果然还是很大的我一直以为黄河是我们河南的母亲河,原来信阳离长江更近。。。自然也就不难怀疑对南方那么美好的憧憬了高考复读,南下等等,虽然时代不同,但共鸣些许,镜头调度有些老塔的味看了这个再看长江图应该会好很多
蹩脚生硬,还有一股浓浓的当时的“文青”矫揉造作的气息
杨超真的对长江有执念,耿乐从黎明的候车室醒来穿越隧道看到码头的镜头犹有余味,那时候的杨超对镜头调度的追求还没有那么精准刻意,“高三学生的逃避高考之旅”,谁都有过厌学的时候,但总缺乏这份天真与勇气。(主人公第一站武汉在武大落脚,和去年三月我去看樱花的武大十几年间也没什么大的变化,但这个档口念及武汉满心惋惜慨叹,惟愿疫情早日消散!
杨导喜欢拍“走”,他仿佛给这个动作以极为丰富的内涵。片中人物的人生瓶颈能够一下子抓住观众,自行车之旅的反叛与徒步旅途中的分歧也似乎印证了“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大量的对称画面、阴暗光线、第三人视角和“门”。观众好像在偷窥他们的生活,又或是从旁角度偷窥自己的生活。
公路二傻。
很个人化的一部片子,让人想起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
独立电影≠舞台剧啊筒子们!
很多熟人参与了拍摄这部电影,看了之后感觉还不错,只可惜没在影院公映。
虽然编剧故事不咋地,对话台词也不咋滴,可我还是愿意支持杨超。因为有些镜头和拍法,我在阿基·考里斯马基和佩德罗·科斯塔那里也都有看到,特别是气氛渲染这块,拿捏地死死的。
04戛纳金摄影机特别关注奖
这是高考失利四次之后还在挣扎的孩子们,家里没有后路,高中结束了就意味着要去赚钱 ,片中男女勇气可嘉,更赞的是女青年的执着与追随,有时候,可能女娃的潜力远远高于我们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