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唤起了心里的童年,一直在外,回到家就有小时候的感觉,都是温暖的,我的童年大部分是我的外婆陪伴着的,里面的姥姥心里很是莫名的进入到了同频,童年只有一次,时间它慢点,在慢点,希望来回往家赶的同伴们,都可以像小时候那般简单温暖,我看的感觉我想的一直是自己的童年,大多数是难过,和难忘,如果可以我希望以后能够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温暖和照亮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还是比较值得在看一次的,重温旧梦,回到最初的心,那般快乐!
这是一篇认真的批评。
也许只是一些个人偏见,也许不是个人偏见——你看看有无共鸣?
上周末,蹭了菠萝圈儿的福利,在正式上映前看了这部本土原创绘本电影。
电影结束的时候,观众们不约而同地全都静静待在座位上——所有的片尾字幕都看完了,灯光大亮了,我们还呆呆地坐了好一会儿。
影院工作人员一脸疑惑,她一定觉得这群观众有点奇怪吧。
其实,一点儿也不奇怪。
在观影过程中,每一部结束的时候我都想停下来,闭着眼睛再慢慢回味一下。
七部改编于绘本的短片,每部大约十分钟左右。
这些绘本我都没有读过,所以我是完全以一个电影观众的角度来完成第一次接触的。
总体而言,这些短片都没有很强的故事性(除了《哼将军和哈将军》,后面再单说)。
如果我们把常规的故事电影称为“小说”的话,那么这些短片更像是“散文”,最多也只能说是“散文化小说”,整部电影就是个“散文集”。
汪曾祺说,“大概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有一点像山,而散文化的小说则像水。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正是像缓缓流淌的水一样,没有大起大落,没有英雄旅程,只是平平静静地叙述一些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氤氲着各色童年的雾气。
关于童年的比喻,我最喜欢的也是“河流”。
童年就像一条小河,无论是说它淌过我们生命的河床也好,还是说我们趟过它走向生命的大江大河也好,不管是缓慢还是湍急,回过头来都觉得:哦,是那条小河呢!
长大了的我们,还常常会想起那时的一朵浪花,想起河岸的千屈菜。
因为那浪花偶尔会在我们心里轻轻拍击,千屈菜掉下的那颗眼泪伴着我们流进大海。
现在,我们面前有七条小河。
我觉得,又好,又不好。
好呢,是它们各有各的质地,总有你喜欢的。
不同的画风,不同的方言,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叙述风格……具体我随后再一个个说吧!
不好呢,是它们一条一条接连不断,你只能身不由己地跟着电影往前走,不能停下来品味。
虽然都有着温暖、明亮的内核,但每部影片都是一个个独立的意境。
尽管制作了优美有趣的串词和动画,但我仍然不认为串在一起是个好主意。
也许有人会说,读绘本不是也会连着读好几本吗?
可是,读绘本时,就算我们读完后也没停下来,但读的过程中我们一定是根据现场情况调整了快慢与翻页节奏的,有效的绘本阅读一定是确保了意境的进与出的。
并非所有的绘本都适合做成电影。
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优长。
比起绘本,电影的特点是让画面连续动起来,并且有合宜的配音和背景音乐的渲染,甚至还会有3D甚至4D……这些都是为了让观众更沉浸式地体验作品创设的意境。
可是,如果刚刚沉浸到一个意境里,接着又得到另一个,接着又另一个……结果就很难受。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美和另一个美,有时还是保持点(时间)距离好。
所以,我对像这样把短片——而且是散文化的短片串在一起变成大电影的方式,持保留态度。
下面,再简单说说我对每个短片的感受。
纯粹是学术讨论——我也算是有一点专业知识的吧!
写下这些评论的时候,我是以刘绪源老师为榜样的,即目的是促进创作的发展,有时需要努力发现“新质”,有时需要不讳言自己的意见。
可惜,现在我真正开始写这些学术随笔的时候,先生已经作古,唉,真想听听他怎么说。
《小兔的问题》
水墨画风,很淡雅,很温馨。
变大变小啦,转换场景啦,从一个相框跳到另一个相框啦,这些动画效果也很有意思。
留白的艺术我也非常喜欢,现在的动画电影尤其是三维动画,有时候我觉得太满太实了。
技术和表现手法并非越先进越好,而是看你想要表达什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但这部短片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文本选择的问题:孩子问这些问题的年龄,大都在学龄前,正处于从家庭出去找小伙伴玩的时期。
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孩子一方面是对世界充满好奇,想要去探索;另一方面呢,又想一再确认父母的爱,确认安全感。
而且,爱与安全感更为重要,因为这是基础,是前提。
孩子越有安全感,就越敢于出去探索。
这个绘本跟另外两个著名的小兔子绘本《逃家小兔》和《猜猜我有多爱你》,都更适合作为绘本进行亲子共读,因为孩子的这些问题,想要的是自己父母回答,想要的是自己父母的拥抱,想要的是不断地在与父母的问答游戏中感受爱……孩子们经常会反反复复阅读某些绘本,就是因为他们想在心里构筑某些很重要的东西。
大人们都离开家探索过世界了,也许飞得很远很远,但无论飞多远,都有妈妈手中的那根线,都会时常想起走出家门的那条小路。
所以,大人们通过这部作品,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会很感动。
可是,大人的“自我感动”与“儿童本位”,并不是一体的。
所以,《小兔的问题》作为绘本是非常优秀的,但是做成电影我觉得并不合适。
《萤火虫女孩》
这部短片就像一篇短篇幻想小说,讲述公交车司机退休前一天,森林小动物们为他举行欢送会的故事。
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公交车司机善良体贴的形象就塑造起来了。
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弥漫着温馨感。
进出幻想世界非常自然,有点宫泽贤治、安房直子、汤汤等作家那些幻想作品的气质,也许是源于聊斋或更源远流长的东方气质吧。
同时,圆乎乎的形象,纯净透明的色彩,画风与故事相得益彰。
喜欢啦!
《小火车》
老实说,在看这部短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它到底在说什么?
虽然在开头时有作为环境音的广播提到类似“灾后安置”的事情,但只有这个信息,我还是很难判断,影片在讲灾后的事情?
还是在回忆灾难发生前以及灾难发生时的事情?
小男孩和父母开小火车、玩手指游戏,看不出跟灾后有什么关系,莫非这温馨的场景是在回忆灾前?
然后小火车摇摇晃晃,房屋也摇摇晃晃——这意思是地震在发生吗?
可是场景又转了,小男孩和妈妈在门口,遇见一个路过的同学,他喊这个同学的名字,可这个同学好像被吓着了一样,没有理他,赶紧跑了——难道小男孩和他妈妈在地震中死了,现在是鬼吗?
后来小男孩开着小火车带父母去火车站台,又遇到了那个同学,很多人都在等车。
那个同学又挺奇怪地看他——他们真的是鬼吗?
要不然坐火车怎么能开一辆坐了三个人的小火车?
然后镜头又转换到隧道前,山洞黑乎乎的,父母不断地鼓励他。
小男孩和父母把小火车开进山洞隧道里,接着前面有一个洞口,是隧道出口吗?
但似乎又是房屋倒塌之后的一点透光洞口,听到救援队的声音,黑暗中小男孩的声音在喊“我在这里!
救救我!
”接着父母说出类似“孩子,前面的路要你自己走,我们要放手了”的话——我以为是父母是在用开火车的游戏帮助孩子度过震中被废墟掩埋的黑暗,最后父母去世了,小男孩得救了,这些都是小男孩的回忆?
可是镜头一转,一家三口一起到了山洞那边,镜头拉远——原来,小男孩的一条腿是义肢,影片所讲的一直都是在灾后父母和男孩一起重建生活的故事?
所以开小火车是走路的象征?
练习走路会摇摇晃晃、同学也有点不接受他?
以上这长长的一段,就是我观影时的真实感受。
一直到最后,才明白这是一个以“反转”为结尾的故事,同时又以写实与象征交叠的方法来叙述。
它就像八十年代作家们进行形式探索的“先锋小说”。
包括它的绘画风格也充满了实验的先锋感。
但我觉得,这种先锋的形式如果造成了理解的困难,那么故事也就没有抵达观众那里。
给儿童讲故事,像老奶奶那样平平实实地讲也同样充满魅力。
《蒯老伯的糖水铺》
作为一个生于岭南长于岭南的人,真的很喜欢糖水铺,或者称为甜品店。
香芋西米露是我的最爱。
如果奶茶和甜品要二选一的话,我一定会选甜品。
而且,很多人对奶茶上瘾,但我绝对不会,因为我觉得甜品就是比奶茶好喝——这也许是偏见,也许不是偏见。
甜品与奶茶,类比起来有点像中餐炒菜馆和西式快餐店,前者的制作不容易标准化和工业化,所以很难铺开;但奶茶就容易被资本青睐,迅速占领市场。
在岭南以北,我很少见到糖水铺;可是大江南北,都会有奶茶店。
糖水铺是岭南的特色,我想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的特色。
就像糖水铺一样,难以资本化,难以走出家乡,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也寄托着浓浓的乡愁——不仅是被它驯养的胃,更有它牵连着的邻里乡亲的温情。
《蒯老伯的糖水铺》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因缘世界。
蒯老伯的糖水铺开了很久了吧!
他会记得给那个女孩的甜品要加糖,但是她外婆的就不能加糖了;还有加班的夜归人、巡警、司机、环卫工人……大家互致问候,互相帮忙。
即使是偶尔路过的顾客,也会给出真诚的建议,因为另一种糖水更能去火止咳。
在美国学前教育专家薇薇安写的《共读绘本的一年》书里,有一个做法很有意思,就是请家长们到幼儿园讲他们自己小时候的趣事。
我觉得这非常好。
但有时候一些不一定很浓烈、不一定很有戏剧性的感觉是很难用语言描绘的。
就像《蒯老伯的糖水铺》里的这种感觉,绘本和电影会是个不错的表现形式。
当蒯老伯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喝芝麻糊时因为心急被烫了嘴,妈妈教他“芝麻糊要一层一层吃,这样,就不烫了”。
后来,蒯老伯又教过多少个心急的小孩子呢?
蒯老伯的孩子长大了,在其他城市工作不怎么回来了。
他的孩子会教孩子喝芝麻糊吗?
蒯老伯也老了,糖水铺还会开多久呢?
以后还会有多少糖水铺呢?
也许,有一些人,有一些事,值得讲给孩子们听听。
《哼将军和哈将军》
这部短片是七个篇章里故事性最强的。
哼将军和哈将军长得一模一样,可他们又不喜欢一模一样,为此产生种种有趣的事情,最后却又需要利用一模一样的这个特质才能对付敌人。
可镜头一转,原来这是两个双胞胎男孩做的剪影戏呀!
在戏外的现实世界,这两个男孩像哼将军和哈将军一样,因为长得太过相似而吵吵闹闹,想要确立自己的独特性。
可惜,戏外的现实,只有一个镜头。
电影就嘎然而止。
到这里,当然也是一个完整的意味深长的优秀短片了。
不过,我很希望这个故事能做成长篇:剪影游戏和现实世界平行发展,两个男孩互相看不顺眼,都想寻找独特的自我,发生了种种矛盾,越走越远;但是最后他们遇到一个巨大的难关,需要两个人合作才能克服……最后,这部动画的剪纸造型实在是又可爱又生动,真是没想到剪纸也能做这么精微的表情变化。
还有,剪纸直接就可以作为手办了,完美。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
看电影之前我看了七位导演的访谈视频。
刘毛宁是我唯一能记住名字的导演。
因为他的作品带有很强的自传性,他2018年的毕设作品《我和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入围过“动画界奥斯卡奖”法国昂西动画节。
从里面我知道了他的名字来源于毛主席和列宁,一下子就记住了。
当然,他的作品也给我极深的印象。
作为在乡村长大的八九十年代的孩子,也许会很有共鸣,仿佛有人把自己的童年搬上了荧幕。
电影里的情感很细腻,选取的物件、事件很典型——就是说,即使你并没有经历过,身边也不一定有,可你就是觉得,那个时候就是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比如,把旧音箱上的环形磁铁用绳子绑着,沿路拖着走,把路上的废铁吸附起来,拿去废品店卖。
在导演访谈中,看到刘毛宁特别喜欢收集老物件,常常还会去潘家园等地方去淘。
淘来的物件中,甚至还包括很多私人信件。
这真是储藏着一个人的一段人生的东西呢,就像新片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里装满外婆的东西一样。
这样细致的体验和接地气的素材,是很难得的。
难怪《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和《我和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都有一种在淡淡的叙述中,慢慢渗入的情感。
相对而言,新片在主题集中上更集中,但两部片子都可以说是“散文”。
散文化也许是导演有意为之,但我仍然觉得,做成故事会更好。
散文更多地是打动那些有相似经历的人,尤其是大人,因为散文与真实人生的距离太近。
对于没有相似经历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和将来的孩子,就只是旁观了。
如果是故事,在构建起背景和逻辑之后,会让读者或观众代入主角,去经历那些体验,经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过程。
从长篇故事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刘毛宁的两部短片是极好的种子,只要耐心往故事的方向发育出起承转合,会是非常优秀的长篇电影。
《翼娃子的星期天》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是成年人回望童年的视角,而《翼娃子的星期天》是翼娃子自己的视角,讲述自己的一家人的故事。
一家人从乡村来到重庆,开了一家小饭馆,妈妈掌厨,爸爸送外卖,翼娃子呢,是个九岁的男孩。
翼娃子爱他的家,尽管同学们说他身上有股特别的味道——油烟味,他也没有气恼或自卑,而是可以调侃地在作文里写这个事情。
妈妈做饭很好吃,爸爸像个超人哦,翼娃子写完作业可以得到鸡腿奖励呢!
小店里的顾客,也是些进城民工,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在乡下,翼娃子可以跟爸爸妈妈在一起,一家人有奔头,虽然辛苦但也有幸福。
这也是中国许许多多人家的缩影。
我们应该去书写这些故事。
我的意见仍然和上篇一样,素材极好,儿童视角也用得很好,我期待发展成为故事长篇,用故事塑造出人物形象,才能更深入人心。
最后,所有的电影让我很喜欢的一点是用方言配音。
还有音乐,好像每部短片的音乐风格都不同,但又比较契合短片自身的质地。
在《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中,有一段旷野场景,音乐声音大起来,忽然就有点想落泪。
最后的最后,致敬这些电影人!
一部短片可能是一个团队几十个人半年的时间,不容易。
这里没有带资进组抠图换脸之类的,都是辛辛苦苦认认真真的手作。
或许正因为如此,才想联合起来变成大电影,才能在影院上映。
才有可能,有下一部。
希望下一部,更好。
小兔不爱吃饭,但却很爱提问。
为什么要好好吃饭呀?
为什么要长大呢?
为什么妈妈的眼睛这么大呀?
为什么妈妈有长长的耳朵?
小兔离开妈妈去远行,想妈妈了怎么办呀?
小兔各种各样的问题,她长大了,学会思考了。
她还没有足够的知识与阅历来帮助她解答心中的疑惑,于是兔妈妈成为小兔心中全知全能的超人。
但兔妈妈不会永远是港湾,小兔也不会永远是停靠在港的船。
影片用一连串丝滑顺畅的转场讲述了普通人的一生。
小兔从一张相片跳到另一张相片,每张相片都是不同的兔生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父母与孩子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家庭这个词,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若干年后,小兔也许会成为《蒯老伯的糖水铺》里那“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女儿,一年到头也没得闲来回家看望蒯老伯。
老伯那一句”唉,他们都太忙惹“,透露着一些心酸与无奈,但同时也听得出他对子女的理解与支持。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兔妈妈有大大的眼睛,可以看见小兔的每次成长;兔妈妈有长长的耳朵,可以听到小兔从远方传来的消息。
但是兔妈妈唯独没有长长的手。
兔妈妈很清楚,小兔是要离开父母去远行的,她要去收获属于自己的朋友、事业、家庭。
不必担心关系的疏离,我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受,偶尔的一个拥抱,就足够了。
关系是心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话题。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甚至提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而关系,是会发展变化的。
就像人要经历幼年、童年、青少年、中年到老年一样,家庭也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需要家庭成员在关系和心理上做出调整和改变。
所有糖水一律五元的蒯老伯,用自己的事业表达着他对关系发展的朴素认知。
孩子们长大了,各奔东西,但“晚上总有人要喝糖水的嘛”。
蒯老伯给自己在这条老街上找到了的位置,人们需要他,尊敬他,喜欢他。
蒯老伯一定也有子孙满堂的过去,也有家庭团圆的曾经。
但家庭关系是发展变化的,健康的家庭正是在一代代人的独立成长中,向外发展出繁枝茂叶。
《向着明亮那方》里还有另外5个故事,都有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信大家看了会有不同的感受。
希望不久之后,能在国内的各大视频平台看到这部电影。
和朋友抱着支持的心态去电影院看了整个过程,我们是杭州万达这边的下午五年场,全场就5个人,我和我朋友,还有一对母子,还有一个人好像没有来。
前面的几个是幼儿向的,然后从糖水铺开始,是偏向于成人的生活不易,后面的外婆的铁皮箱,是治愈童年的。
印象里最深的,还是刘毛宁导演的《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
首先就是色调,一如《铁轱辘》中的明亮饱满,我以为在电影院会显得很刺眼,但是没想到,却意外的很和谐。
那些也曾出现在我儿时记忆里的暖水壶,瓷罐,等,都象征着某一代群体的过往,可能现在很多小孩子已经没有那些记忆了。
其二是故事,小时候的很多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慢慢发酵成了记忆最深处的愧疚,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去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导演给了我们他的方法。
正如导演说的,这部作品就是给那些长大的孩子们看的。
人是很神奇的生物,尤其是对于记忆,对于自我疗愈的能力。
我们总是能编造出合适的画面和情节,穿插到曾经的记忆里,然后坚信不疑,渐渐的我们也释怀了。
我想这是导演要告诉我们的吧,我们不必为曾经的错误记一辈子,因为那些爱我们的人早就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他并不会介意,并且他们是深深爱着我们的。
最后有个小建议,《向着明亮那方》里的几个短片,主题千差万别,所以可能没有一个固定的群体,也不好做某一点的宣发。
这边建议,其实可以参考爱死机,全部都是未来幻想,或者是黑镜系列,都是黑色幽默,这些片子其实还有一个大的主题,是关于爱的,考虑宣发的时候,可以往这方面走。
这部影片是中国首部原创绘本动画电影,以爱为主题,在不同视角下讲述了七个不同的故事!
整部影片聚集了亲子关系,人与自然,睦邻之情,异地成长等故事题材。
治愈的画风,丰富的想象力, 埋在心底的童年记忆加上方言的衬托,让一个个真实况味的故事,温暖而真挚,带着家庭和市井生活的烟火余温,每一幕都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也许我们都需要减缓脚步,去感受身边的美好和人生的深意!
如果你正处于焦虑迷茫,不妨看看这部电影,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
【向着明亮那方】真的都给我去看电影名字着实有点像主旋律但实际是精彩暖心的儿童绘本动画里面七个小短片,太精彩了从梦幻般童话开始再到现实生活的缩影这么优秀的绘本动画短片不应该被埋没请你带着自己或孩子一起去电影院看看吧
【小兔的问题】孩子和父母之间交流,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长不大割舍不掉的存在。
每一个问题似乎小时候也这样问过父母。
【萤火虫女孩】画风非常童话向,更偏向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
第一反应感觉有宫崎骏【龙猫】的温暖感。
善良的老司机的一场梦幻邂逅。
【哼将军和哈将军】用神话故事来演绎的兄弟手足故事,还是用最难的纸定格来拍摄,太佩服了!
用哈士奇做哮天犬,导演你很有想法💡想说哼哈二将人物要是做成手办也会很有趣呢!
【小火车】这绝对是催泪短片,坚韧小男孩的故事,着实把我看哭了😭【蒯老伯的糖水铺】导演审美太好了,生活气息浓厚,手绘画面太美了,分镜真的好赞!
电影常用的蒙太奇手法用绘画方式表现,有些惊艳!
【外婆的蓝色椅】虽然故事平淡,更似回忆纪录片,但是平凡人的故事够真挚。
【翼娃子的星期日】场景取景南京,满满的熟悉感,外来务工的孩子眼里的一天。
外地人融入快节奏的城市,也是现实生活的映照。
我用哔哩哔哩先看了第六章里面的《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
51:31-01:05:07这个水彩画好像语文课本的封面。
配音很出戏,像没修饰的男音。
然后用真不卡影院看了完整的电影。
第一章《小兔的问题》9分11秒,童声配音好听。
简单的黑白手绘做成视频的那种。
也有红色-兔子的眼睛和其他简单的颜色。
第二章《萤火虫女孩》9分12秒-17:48,公交车🚌司机。
他是死了吗?
突然看到这些发光的东西。
噢原来没死。
第三章《小火车》18:05-28:30,玩具火车还能上路啊?
原来小男孩腿瘸了。
第四章《蒯老伯的糖水铺》28:31-40:09,那个爸好像港音,处处有伏笔。
猫咪伏笔。
“明天会更好”牌匾。
第五章《哼将军和哈将军》40:10-画风是《葫芦娃》那种。
是缺点也是优点。
原来是俩小孩做梦了😂。
第七章《翼娃子的星期天》01:05:16-,黄焖鸡米饭店铺,看着小孩吃面🍜,感觉好香。
每章前言的简介,都有童音介绍。
声音很调皮。
向着明亮那方 (2021)7.52021 / 中国大陆 / 动画 家庭 儿童 / 兰茜雅 李念泽 赵易 俞昆 刘高翔 刘毛宁 陈晨 / 朱悦嘉 王诗懿
6本绘本改编的小短片串连在一起,电影里还加了一个新故事《小火车》,就是这个看哭了,但孩子似乎看不太懂,因为她完全没有背景知识。
孩子(7岁半)喜欢《小兔的问题》和《萤火虫女孩》,这两个清新、美丽、温馨,我喜欢现实主义作品:《翼娃子》《小火车》《蒯老伯的糖水铺》,这几部都是方言(方言味普通话😂),所以很喜欢,而且摆脱了中产阶级视角,能让孩子看到更全面的社会图景。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也是现实主义,可主旨有些模糊,感觉是某个大人不管不顾地在回忆,完全不管听众想不想听他唠叨。
而且既然用电影这种影像手法,还全程都在念!!
连“外婆脸上皱纹很多”都要说出来,画面是干啥使的?!
连我都听烦了……《哼将军和哈将军》画面真的美!
说实话,这些绘本我可未必愿意买,因为人物画得大多挺丑,但是电影里还好,感受到了不同的画风、配音配乐也很好——我们坚持到了彩蛋,因为片尾曲也很好听。
看片尾,绘本届育儿界有点名气的都来凑热闹了哇。
适合3-7岁,除了“哼哈二将”略微有一点点吓人,其他的对小小孩也都很友好~三年级以上可能会嫌幼稚了。
排片太少了,好多朋友都反映说,想看,但家附近找不到。
我们去的影院这个片连一张海报都没有,太惨了!
三星半。
上映前一直对这部动画很期待,近期难得的二维手绘动画。
《小兔的问题》是有问答形式串联起来的,形式上与前几年的阿狸非常相似,但是画风和对话不如阿狸温馨动人,情节也比较单薄。
《萤火虫女孩》作为一部童话向的动画短片,讲述了一位即将退休的乡村公交司机赴山中动物们为他准备的宴会的故事,立意并不新颖,比起《大鱼海棠》和宫崎骏的动画,细节也不够细致。
《小火车》的立意很好,但是故事讲的很别扭。
《蒯老伯的糖水铺》很喜欢,很有生活气息。
《哼将军和哈将军》的故事看了开头,基本就可以预测故事走向,却没有预测到故事结局,讲述家庭中孩子的相处问题,立意很好。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是我最期待的一部。
以前就看过刘毛宁的《我、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就超级喜欢,梵高式的画风,细节拉满,讲故事方式兼具现实与超现实之感,而且很多细节也充满了童年回忆,反复多次观看,仍觉得有滋味。
但是看了这一部,确实感到失望。
刘毛宁在画风的细致上越走越远,但是满目皆是细致的刻画,以至于眼睛不知看哪里才好。
剧本还需要打磨,剧情讲述不够流畅,人物情感也不到位。
最后一部《翼娃子的星期天》是我最喜欢的。
共同经营一家小欢喜的夫妻,丈夫送外卖,妻子做菜,孩子在店子里写作业,写完了就去菜市场找同学玩。
极其简单的故事,看得却很亲切。
现在打开电视,所有的电视剧背景设定皆是北上广之类的大都会,主角都是职场白领、高级精英,或者至少通过打拼爬上了这样的位置,但是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或者平凡生活,一辈子也许就只能住在一座小城,开一家小店,仅此而已,忙碌充实,而这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完全被忽略,这部短片很好得讲述了普通人的故事,而且讲得很好。
在北影节抢票之前就被预告片吸引了,直觉这一定是能够唤起某种珍贵情感的电影。
这几天北京天天下雨,骑着车子来到芳草地,第一个检票进去。
听说这是中国第一部绘本动画,Q&A时有观众提问这部片子的受众,一位负责宣发的老师答是家庭和孩子,我想,应该还有我们这种独自生活在外面,不得不长大的孩子吧。
从第一章《小兔的问题》开始,我的思绪就被牵动着飞来飞去。
这章本来是有关于孩子眼中的人生包括死亡的探讨,但是因为整部影片顺序和节奏的调整,删掉了那些比较容易引起沉重的部分。
我反而尤其期待被删掉的话题,国内的死亡观,尤其是孩子眼中的死亡,直面,可以严肃也可以诗化,甚至我想,可以把这个话题作为整部影片的结尾,让七部影片里画风最简单童真干净的一部不仅作为中间的串联,也作为一个圆的开始和结尾。
向着明亮那方,也是向着宇宙和人生。
尤其表白刘毛宁导演,看第六章《外婆的铁皮柜轮椅》,姥姥的手帕一出来,眼泪就再也止不住了,这个章节是刘毛宁导演原创绘本并且自编自导自己配旁白,熟悉的带有家乡口音的普通话太可爱了。
很佩服导演的功力,把细节描摹得那么真实,又懂得在最强烈的情感出口处转过身去。
剧透一下那些让我泪奔的点:姥姥的手帕,“我”观察到的姥姥吃饭的样子,姥姥去世后铁皮柜子打开,冬天过去后,麦苗长得很好,太阳又洒下来了。
水墨画风,戏曲音乐的运用,都让我想起中国动画过去的辉煌,万氏兄弟,大闹天宫,对手冢治虫小鹿斑比的影响。
七部选题各异,七位导演都是很纯粹的创作者,很想感谢导演们给我们观众带来细腻的情感触动,导演们在创作时,是在照顾自己内心的小孩与观众内心的小孩。
也想感谢监制制片出品方,近几年虽然国内商业动画的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做这种有关爱与情感的作品,还是非常需要独到的眼光,耐心,信心。
希望这部好片子能让更多人看到,观照到更多人。
也希望导演们保持创作!
Q&A环节 最右边是刘毛宁导演😝
其他没看,分是打给《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的,还是绕不过去的童年、乡村、死亡,希望导演赶紧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别沉溺了
动画相比实拍的一项典型优势,即它的相似物转场是连续的而非离散的,其不光锁定前后两种介质的共同属性,还在二者之间的桥梁上构造了比喻的空间。恰好,这个短篇集在创作上就存在着这样的明显倾向——将故事内核的表达最大限度地寄托在这个最能容纳变化的过程中。然而不知是幸与不幸,本作在题材上对基层民众的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关怀,的确将那扎根于土地的坚韧又不失飘逸的情绪表现了出来,但同时却也使得叙事都极为平淡、技法和立意也十分趋同,连续几个短片看下来很容易审美疲劳。个人最喜欢《哼将军和哈将军》,电梯音效、二郎神对眼和哪吒风火轮的恶搞都非常爆笑,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对话也暗示了结局,线索完整。《蒯老伯的糖水铺》由搅拌糖水时的旋涡联想到时钟,非常巧妙。《小火车》则将隧道口的光亮与废墟缝隙的光亮合二为一,也是好点子。
后面几部挺喜欢的。
看不下去
照亮童年,为爱发光!七位导演取材原创绘本改编七个短片,以爱为主轴
国漫之光
我想喝一碗糖水铺老伯的糖水
对于面向3、40岁人群的故事来说,台本还是偏低幼了。只剩下欣赏画风了
实在看不下去
创意和剧情不错,位国产动画的成长点赞
七个放在一起还是不太适宜,如果是短篇集就好了。 最喜欢哼哈二将的故事了,纸雕风格简直无可比拟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bjiff21 支持独立动画人。不过感觉有几位导演被改编束缚住了,没有达到自己本身的创作水平。
不到90分钟的动画电影,是9个小故事组成,也就是9个导演。有地震残疾少年、糖水铺大叔、开公交的司机,还有个问题多多的小兔……出品方挺牛,有樊登读书、老师讲故事。可是动画片真的很无聊啊!我一点不困的人,睡了好几觉。
有点太幼稚
感謝蒲蒲蘭和熊貓大大,終於在下著2022初雪的這天看上了中國首部原創繪本改編的動畫電影《向著明亮那方》。七個小故事或鬧騰,或溫柔,或幽默,或深刻,展現了國人的愛與美,也引發了我們對人情的思考,對家庭與愛的表達,對故人的追憶之情。希望今年除夕時分大家都能與家人團聚在一起,畢竟“家“裡總會有個人在問「到哪兒了?」
很喜欢糖水铺那一部分,如果是粤语就更好了,广东的社区老店铺街坊喜欢用“帮衬”这个词,剧情可以说是体现了帮衬这一词的含义
除了《小兔子的秘密》和《蒯老伯的糖水》,其他五个片段太拖沓太无趣了!你说你是绘本电影,你鲜明的特色是什么呢?你到底想表达什么呢?我对拼盘电影没意见,让我对敷衍了事,还扣大帽子的电影真的很深恶痛绝。
节奏有点太缓了
我好喜欢小火车和最后的翼娃子,最后的老让我想起酥酥和周扒皮,能汲取到温暖就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