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主演:孙红雷,黄志忠,吕中,孙淳,张恒,杨雪,郑玉,柯蓝,张志坚,王鑫,涂凌,郭广平,马维福,陈丽娜,石文中,练练,黄品沅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9

《人间正道是沧桑》剧照

《人间正道是沧桑》剧情介绍

人间正道是沧桑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25年,湖南醴陵的杨氏家族,长子杨立仁(黄志忠 饰)本是个教书先生,心思细腻,足智多谋;唯一的女儿杨立华(张恒 饰)自幼念书,个性独立有主见,是新女性的代表;小儿子杨立青(孙红雷 饰)虽生性顽劣叛逆,但为人勇敢正直。立仁起初受革命思想影响加入国民党,后入黄埔军校当教官,立青也碰巧在此时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并结识了共产党籍黄埔政治教官瞿恩(孙淳 饰)一家。立青不仅将瞿恩当作精神导师,更对瞿恩的妹妹瞿霞(柯蓝 饰)萌生了爱意。国共两党的关系不断变化,三兄妹的命运发生了突变,立青和立仁更是反目成仇。在那动荡的年代,血浓于水的亲情、革命理想以及纯洁的爱情将何去何从? 《人间正道是沧桑》获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第十五届亚洲电视大奖、第十六届上海电视节最佳电视连续剧金奖等多项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桑拿魅影神之手浴血黑帮第三季黑色姐妹帮魔法律事务所第二季X档案:我要相信愤怒的黄牛欲望旅程老娘闹革命冲呀!瘦薪兵团超能力大战徽娘宛心少主且慢行第一季大乱斗之少年觉醒真·三国无双正直的候选人最不情愿的转换.hack//根源一路惊骑孤独的美食家2023除夕特别篇心跳!光之美少女逃生摩天楼金宵大厦2僵尸小姐雾隐怪客三体去拉斯维加斯的七天权欲第二章第三季环球神奇度假屋第二季生化危机:死亡岛

《人间正道是沧桑》长篇影评

 1 ) 从阶级斗争到家国天下

大约三个月前我已经在网上看完了这部电视剧。

当时我曾跟人开玩笑说,把这个电视剧看明白,中国革命史的后半部分就不用学了。

本剧所呈现的历史时段,恰好是国共两党两度合作又两度分裂,并最终以战争方式决出雌雄的二十多年。

对高中历史课稍有印象的人应该还记得,以前的课本上都是这么描述国共两党的: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代表中国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即买办资产阶级,实际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代表),而中国共产党则代表革命的四大阶级,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前者是反动的,是革命的对象,后者是进步的,是完成革命的力量。

国共两党的斗争,归根结底是上述两种阶级力量的斗争,是受剥削、压迫的下层群众与剥削阶级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这种斗争最终必然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而告终。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中国社会的变迁,近三十年来国内的学术与舆论氛围发生了巨大变化。

学术领域,阶级斗争早已失去了当年在一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纲”的作用。

而在大众媒体上,人们也很难再从中发现阶级斗争这四个字。

更有批判者将这种斗争哲学称之为狼性哲学而对之大加挞伐。

而这种转变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当下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和谐社会”。

在这样的学术和舆论氛围之下,《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出现可谓正逢其时。

说实话,以一部长剧来讲述国共两党二十多年的恩恩怨怨,需要魄力,更需要智慧。

本剧成功的避开了前述“阶级斗争”的纠缠,而把国共两党斗争引入近代中国两个特殊的家庭。

对这两个家庭的安排颇具匠心。

杨家的父亲杨廷鹤是晚清革命志士、同盟会元老。

我们知道,既是同盟会元老,那便是孙中山先生的战友。

两个儿子杨立仁、杨立青也都先后被卷入中国的政治斗争漩涡,一个跟着国民党一个跟着共产党。

这意思就很清楚了:国共两党本是同根生,一家人。

君不见海峡两岸对立之处再多,总还是有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要尊孙中山为国父——咱们国庆节的时候天安门毛主席伟人像跟孙中山的伟人像正好隔着长安街相望。

从共产党的革命道统上讲,共产党跟孙中山的国民党之间原本是前后相续的,而国民党反动派则是对孙中山革命道路的背叛,因而不是正统。

而杨家的女儿杨立华是国民党监察委员,剧情交待其“与孙夫人过从甚密”,那么很显然她就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国民党左派”,或可认为是国共两党之间的“中间势力”。

左、中、右共聚一家,都齐了。

另一个革命家庭瞿家,母亲瞿妈妈从前到后也没有见给出姓名,只是国共两党的年轻人均称其为瞿妈妈。

或许本剧想要塑造的正是一位大写的革命母亲的形象,她胸怀宽广,意志坚定,是所有青年革命者共同的母亲,他们可以信赖她、依赖她、爱戴她。

儿子瞿恩是中共早期要员,女儿瞿霞深受哥哥影响,也早早走上革命之路。

两个家庭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有一点是很清楚的,从一开始,瞿家在精神上就占据了上风。

瞿恩是杨立华精神上的爱人,是杨立青的精神导师(也可称为革命导师),还在一定程度上是杨立仁的情敌——杨立仁当然是失败者。

杨家的弟弟杨立青则干脆走到了哥哥的对立面,成为中共军队要员。

而瞿恩的儿子则由杨家抚养,成为杨家的一员。

其中所隐含的潜台词观众自会参悟,无须赘言。

这样,国共两党之间的恩恩怨怨,被成功地纳入两个家庭之间的恩怨情仇。

国共两党关系史上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如黄埔军校的内部斗争、四一二事变、南昌起义、西安事变、重庆谈判等穿插其中,构成故事演绎的背景和线索,使整个故事显得有历史的厚重感。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本剧也较以往的革命叙事大有不同。

杨家兄弟二人的形象对比鲜明,哥哥沉郁而理性,弟弟阳光而感性,颇能让人联想起这两个党派各自的最高领导人的性格差异。

作为革命领导人的瞿恩,本剧着力要表现的是他的真诚、豁达,以及最重要的——乐观。

有些人从他的姓氏上猜测他的原形或许是瞿秋白,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这个从瞿秋白的《多余的话》一看便知。

我更愿意这么想,这个瞿恩身上集合着中共早期的那一代领导人身上的所有优点,是一个理想的集合体,而不是以某一个人为原形。

不管是国民党这边的杨立仁、杨立华、楚材、董建昌、范希亮等,还是共产党一边瞿恩、杨立青、穆震方等等,我们从中找不出传统意义上的反面角色来。

这是导演张黎的一贯风格。

张黎的历史剧作,对历史人物一贯抱有“理解之同情”,这使他的剧作人物形象更为丰富和饱满,具有立体感。

以本剧的杨立仁为例,他曾对父亲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说,您可以怀疑您儿子的人品,但不能看不起他所从事的事业。

这句台词都有其特殊的用意,不难参透。

本剧肯定谈不上完美,如有的网友所说,本剧在感情上显得有些“用力过度”,导致了过犹不及的效果。

有些情节的处理也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但这些都不重要,单从一个立意上,本剧就足以盖过当下很多流行剧——我们可曾见过哪一个电视剧以历史正剧的方式正面演绎这段历史而又拍得比本剧好看的吗?

而从编剧和表演上,本剧的水平也是上乘。

两相结合,足以保证本剧在当代中国众多影视作品中鹤立鸡群的地位。

说了这么多,好像还没有对这种“从阶级斗争到家国天下”的革命叙事的转变作个评价。

我个人认为现在对此下结论还为时尚早,我更愿意在这个问题上做谨慎的保留,理由在此不赘述了。

单从历史剧叙事方式的转变来说,本剧的出现正顺应了时下大众文化氛围转变这样一个趋势,也必定更符合一般电视观众对这段历史的情感想象,这一点是必须给与肯定的。

 2 ) 人间正道是沧桑(武器篇)

细节决定质量。

人间正道是沧桑可谓国产剧上乘之作。

先说说服装武器吧。

1926年国共合作时期,国民革命军身着中山装,头戴大盖帽配青天白日徽。

许崇智的粤军着装相同,但佩带五色星徽章。

步枪终于见到了我期待已久的汉阳造。

虽然全剧一枪未放,很多时候是孙红雷背着汉阳造,放枪时瞬间换成了中正式(也可能是老毛瑟)。

估计是年头太久不能用了,不过还是要致敬。

冲锋枪是花机关枪,也就是伯格曼冲锋枪(东征的时候立青从死人手里抢过的那把)。

终于不用41年产的司登冲锋枪代替了。

除了花机关枪还有汤姆森冲锋枪(立青当学生军时墙上挂着),剧中为M1928版本,但应该是M1921版本,其特点是装有烤蓝刻纹枪管、木制前握把。

而M1928版本无木制前握把。

但毕竟年代太久了,可以理解。

可以说国共合作时期排的是最精彩的。

1927到1937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器无太大变化。

红军全换成八角帽,配红五星。

国军换成德制军帽,钢盔为德国钢盔,军服为绿色(范希亮的部队)。

这没有错,但我又没有看见臂章。

而且国军除中央军外地方军阀军装多蓝色,钢盔为英国钢盔。

抗日战争时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终于看见八路军的臂章了。

日军开始出场,三八式步枪,歪把子机枪,92重机枪。

服装都很考究。

解放战争时期,国军全部换装,军官为美式军装,钢盔为美式钢盔,司登和M3,美国春田步枪,M1卡宾枪终于可以毫无顾忌的出场了,。

解放军换上解放帽。

武器与国军相同,因为运输大队长。

全剧最后立仁的苏式军服出现。

全剧跨越近30年,武器服装很有层次感,虽有疏漏,但毕竟是用心制作,再次向导演,演员,及幕后工作人员致敬。

 3 ) 革命与人情

一部主旋律的影视剧,看完却并不令人反感,反而有许多动人的地方,在于其较少的政治说教,或说教的成分与革命和历史展开中丰富的人情交融得非常好,充满了人的动势,以及革命和日常生活中种种细腻、真实、微小的缝隙。

在宏大历史如何得以铺展的方面,这部剧的方法是从还原细节的真实开始,最终立足于人的性格的细腻刻画。

不同党派和政治立场在这部剧中得到了平衡的分布,处理也基本上是公允的(特别是北伐和大革命时期)。

特别地,女性在这部剧中被置于某种无形却核心的位置,她们既带来革命的风云变幻中日常性的歇止和抚慰,拉缓了以男性为主导的正面革命和战争的叙事节奏,其本身也是革命的,站立在激进的时代女性和缓和的家庭与人情中间,代表着一种延展、犹豫、收拢的力量,其展现错愕和脆弱的地方,也恰恰呈现了变动时局中革命人真实的心理状态。

立华的优雅和在左右之间求取一条温和的中路,革命的女儿瞿霞终生未脱的小布尔乔亚情调趣味,这些性格和立场上参差的因子,在这部剧中并没有被放置于需要被超克的位置(在诸多革命文艺中它们恰恰是革命人为获得革命的纯洁和立场的干净而需要被批判、否定和扬弃的东西),而是全部完整地保留下来,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中革命人身上溢出的、最可珍视的部分,生动地纳入了革命的内在机理。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1924-1927,北伐和大革命、广州和武汉的部分,人的动势、革命与人情、成长的参差、历史的展开与个人的日常生活间种种丰富能动的交汇⋯⋯拍得非常细腻动人,人面也带着蓬勃的光影,非常年轻。

摄影很好,丁薇的音乐很好,那种女性主题的柔和音调,打在立华、瞿霞、瞿母、林娥不免忧伤的面孔上(她们无一例外都是生活史上遭遇过巨大挫败的革命人),而将日常、收纳和内在爱的一面,动态地展开为革命进程中一道氤氲的提引性光芒,并形成整部剧基本的美学风格和抒情判断——革命中不同类别的女性动作和女性声音,恰恰承担起了这种抒情判断。

2019/8/30 京沪道中

 4 ) 瞿恩这个人物是惟一值得谈的

《走向共和》有一股强大的气场,即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气浩然,有不避史实地酣畅(虽然多少也有走样之处)。

这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所没有的。

可以说,《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一个关于共产党人逐步成长并最终夺取政权的故事,这段历史很值得去说,因为从来没有人说透说清楚过。

多年以来我们早已被官方宣传搞得恶心不已,真相往往以碎片的形式出现在一些段落里,难见全豹,惟有拼凑才能看个大致的残破模样。

但大家都不是干这个的,没有拼凑的心情。

最终仅能靠对碎片信息领会一二才能“悟”到。

并不遥远的史实靠“悟”,这很滑稽,可惜只能这样。

这个电视剧的是出乎我的预期的,它完全是在不断规避历史真相,自始至终靠若干男女的情感关系来维持叙述,恰与《走向共和》相反,其无力已可想而知。

当然,张黎是吃这碗饭的,他不这样搞,片子没法播放。

这个放下不谈也罢。

我对孙红雷不感兴趣,他在片子所饰演的角色也不足道。

其他角色也差不多,大都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啰里啰唆。

惟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瞿恩这个人物。

瞿恩被杀之后,后面几十集我也都快进了看。

作为一个虚构人物,瞿恩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他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导师,博学、有见识、有教养、理性、温和、懂得敬畏、充满爱意、忠贞无比……几乎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美德都集于一身。

当然,这个人物在中共早期党史中是不存在的,他是蔡和森、瞿秋白和周恩来等早期中共领袖的结合体,甚至还超越了这些人的品性。

他是个彻底的理想化或脸谱化的人物,是上帝的化身,人间的教父。

按理说,这只是一个“假人”而已,没必要谈论。

但我很喜欢,我仰慕和敬重这样并不存在的人。

由瞿恩我想到中共党史中的早期人物。

老实说,都是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人。

他们大多出身高贵,却心系贫苦,私德和公心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人格魅力无与伦比。

他们早年接受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系统教育,然后通过留学掌握了西方文明中的精彩之处,在马克思那里获得激情和灵感,继而对这个国家提出自己的看法,贡献了自己的行动。

他们是一群理想主义者,而且是一群带有儒家情怀的理想主义者,正如片中瞿恩所说的那样,理想主义者分两种,一种是实现个人理想,一种通过个人实现了群体理想(献身)。

他们的努力就是做后者,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人吧。

换言之,他们标识着那个时代前卫知识分子最高的文明程度。

对,就是文明,而绝非野蛮、无知、阴谋、残暴和其他。

1935年,瞿秋白的死预示着这些理想主义者的整体灭绝。

面对专制和暴政,反对者只能采取同样的方式才能推翻它,然后取而代之,以改朝换代的方式继承被推翻者的衣钵,农民首领MZD自此走到前台。

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残酷的现实中,理想主义是无力的,它彻底改变了1935年后的中共党人的思想和行动。

此后,理想主义不再是斗争目标,斗争完全成为一个军事力量推翻另一个军事力量争取执政权的血腥行为,从而进入了十年前刚刚摆脱的皇朝轮回的宿命之中。

从此再也没有一个人具有精神导师的魅力,同时使整体偏离文明。

 5 ) 信仰,在理想中坚持与飞翔

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因我而实现。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瞿恩这样说道。

用主义观分析,也就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理想有两种,即个人实现了个人理想,另一种是个人实现了群体理想。

瞿恩的原型是瞿秋白,亦或是瞿秋白与周恩来。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在共产党人中,我欣佩瞿恩这个角色。

这是一个塑造的近乎完美的共产主义者,从渊博学识到人格魅力,并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

在剧中,孙红雷饰演的杨立青,就是通过瞿恩的教诲而最终走上革命道路。

当董建昌得知杨立青和瞿恩密切来往时,怕被其影响奉劝立青不要太过理想主义。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瞿恩是有点理想主义了。

但在那个时代,瞿恩只是坚持革命理想的共产党员中众多人之一。

那是一个动乱纷飞的时代,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为了心中的信仰,抛头颅,洒热血,算得了什么。

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

黄埔三期六班班长范希亮提出这句班规。

这句话也算得上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经典台词之一。

在六班,有国民党也有共产党。

范希亮提出这句话,是希望大家能够,如果有一天在战场上非拔刀相见的话,在私下里还能保持着同窗之谊。

而三期六班的学员们也确实做到了,无论是在国共合作还是国共破裂。

在刑场上举起枪,亲手对着瞿恩时,范希亮也做到了这点。

面对在黄埔曾亲自教导自己的教官,在刑场上给予瞿恩黄埔礼遇后,师生情,同窗情,因为信仰的不同,尽管身不由己却最终坚定的开枪。

在抗战爆发后,范希亮率部英勇抗日。

范希亮一恨小日本,二恨汉奸。

在中条山之战中,面对日本人收买的军内汉奸以利诱降,虽知无路可退,却义正严词拒绝,连同放其进来的部下,一并逮捕枪毙。

范希亮虽最终牺牲,却令我内心深深的致敬。

范希亮,真军人也。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反一号,杨立仁。

他的那种皮笑肉不笑,他的身体语言,他的眼神表情,他的柔情,都很有男人味,当然,更因为杨立仁的对国民党的忠诚信仰。

在全剧的最后,国民党败退台湾前夕,准备把大陆的黄金带走。

杨立仁一人在屋内,看着满屋的黄金说,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黄金,顿了顿,缓缓的说,可即使这样,它能撑得起一个国家吗?

杨立仁大哭了起来。

人的痛苦会莫过于长期追求的理想突然要破碎,杨立仁的哭声里面,为理想的破灭,为国家的多难,为要与家人的远隔一方。

这个平时一向坚强的男人,第一次变得像小孩一样柔弱,那哭声让人心疼。

这个镜头在全剧中让自己难忘,自己的眼泪也不禁流出。

而杨立仁在得知董建昌将会起义的消息后,仍放走了刘副官,个人信仰终究抵不住历史前进,这点在刻画杨立仁的人性上也很成功。

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四一二事变,南昌起义,四次反围剿,八年抗战,皖南事变,国共内战。。。

等等。

从1925年到1949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人间正道是沧桑》,展现了中国革命风云变幻的历史时代,那是一个沧桑巨变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信仰的时代。

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

如果问我最想回到的时代,就是回到那个时代,沧桑世变,不为建功立业,只为了心中的信仰。

哪怕在追求信仰的道路上,付出生命的代价。

不管是在那个时代,还是在今天,我认为信仰的形成,虽然主要的有理想与主义,可也会有个人崇拜因素。

三民主义让我向往,共产主义让我憧憬。

作为中国革命第一人,我敬仰孙中山先山。

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令自己折服。

很多时候,自己会问自己,如果在那个时代,我会选择加入哪一方?

这个问题缠绕着我,我无法回答。

《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电视剧是献给建国六十周年的。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在历史长河中,也许只是冰山一角,是与非,黑与白,对于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许多不是现在的我们能够回答,能够说清。

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

黄埔三期六班同学做到了。

杨立青与杨立仁,政治不同,主义不同,信仰不同,可在家中仍保持着兄弟之谊。

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也隐示着国共两党那段敏感历史。

信仰虽然不同,但,愿: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6 ) 瞿恩最爱的是立华

瞿恩是真的很爱立华的,即使他不敢说出口,可是在他的心理,她就是他的避风港,像那一次戒严的时候,他回不去了,就毫不犹豫的去立华那里过夜,还有四一二的时候,国名党在追杀他,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还选择去立华家避难,即使立华不在家,他还是去了,他是把她的家人当自己的家人,相信他们回收留他,即使知道他哥哥是自己的敌人他还是去了,因为在这彷徨无助的时候他唯一想到的人就是她,想到她他就觉得自己不是孤苦一人,她的家人就是自己的家人,所以在那个血泊的夜里,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去到了她家并坦白这说出自己是立华的朋友和共产党。

在他危险和困难的时候他最先想到的人永远是她。

那一次,老刘被困在上海出不去,他也是叫妹妹去找立华帮忙,立华说要立青同她一起离开,他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即使他知道有立青在可以帮他很大的忙,他还是让他离开还说立华的要求不过分。

立华夸他一句他几乎乐得手舞足蹈了,他还不敢相信的向妹妹求证她是不是真这么说的,还特自恋地照了下镜子说,彻底的人道主义者,这评价不低啊!

他一个成熟的共产党员而已是那么的德高望重,会因为一句这样的赞美而沾沾自喜,当然不是,他得意是因为出自他最爱,最欣赏的人之口。

还有那一次他妹妹被捕了,他首先想到的人也是她,他叫他妈妈去找立华帮忙,他妈妈去了立华帮不上忙,很沮丧地回来,他那么担心他妹妹,而且他妹妹还是立仁捉的,但他不但没有责怪她还安慰妈妈说知道立华尽力了,这是一多么炽烈的爱啊!

他永远不舍得责怪她,在他困难和无助的时候他永远想到的也是他,试问如果不是爱得深怎么会每每想到的都是她。

 7 ) 历史洪流中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

电视剧讲述了杨立青,杨立仁,杨丽华三兄妹在革命时期因信仰不同分别加入共产党,国民党,在历史的洪流中上演了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一个国家的命运浮沉。

这部剧的主要角色都没有用真实姓名,但是人物的经历和故事都是有出处的,每个人物都可以找到几个原型,这样其实是很巧妙的一种方式,可以仅通过几个角色就更加丰富的呈现历史大事件。

这里的每个主要角色都性格鲜明立体,演员表演也是可圈可点。

其中我认为演的最好的是黄志忠扮演的杨立仁,他至始至终都是忠于国民党的,他没有动摇过,他的妹妹虽然同为国名党,但是和他的理想信念并不完全一致,他的弟弟立青是共产党,因此他们甚至要刀兵相见,杨立青性格里有凶狠的一面,但是对家人他也有一颗柔软的心,喜欢黄志忠,演技好赞。

孙红雷穿着背带裤演十八岁的杨立青有点搞笑了,但是这个角色的确很适合他,导演一定是根据他的人人特质做了角色调整,是他拿手的正气小流氓形象。

这部剧里的角色我最不喜欢的是瞿恩,可能我觉得他最爱的还是立华却娶了林娥,他并没有那么爱林娥,可是在那么复杂的环境下,谁又能说的清楚呢,立华是国民党,他们已经不可能走到一起了,这些和国家命运比起来真的不那么重要啦。

但是没办法喜欢他,因为我觉得她是立青的,小时候脖子挨了立青一枪,就应该是立青的人了呀←_←瞿霞对于立青来说也是一样,爱而不可得,他们与瞿恩和立华不同,瞿霞的身体几乎被国民党摧毁,她不愿意以千疮百孔的身体来面对自己最爱的人,立青不理解,他觉得他可以包容一切为什么瞿霞不愿意回到他身边呢?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国民党在她的心里留下了创伤,负责逮捕她审讯她的正是立青的哥哥,她心里的坎越不过去了。

他们的父亲杨廷鹤,时刻心系国家安危,不出门却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想的通,他其实是代表了一个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杨廷鹤的去世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最后一集立仁一个人在船上孤独去往台湾的情景,悲凉的让人心碎。

感叹张黎导演的镜头语言,类似大明王朝1566,此剧也用了很多黑白镜头来表达人物心理活动,太妙了,旁白什么的狗带吧。

 8 ) 空虚的信仰之争

这部电视剧有意淡化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阶级斗争。

编剧希望通过家国情怀来冲淡国共两党的矛盾,把国共两党的矛盾简化为信仰之争,这是非常苍白而无力的。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国共两党当年也绝不是仅仅信仰之争,更主要的还是双方的阶级矛盾。

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代表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大多数人的共产党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9 ) 嫁人当嫁董建昌

被人拖着传照片,还越传越起劲了,以致于我不得不专门建一个文件夹来存着。

干脆顺便写点什么吧。

网上有《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粉丝做了好多MV,一一欣赏过来,个个都很精彩。

说说人间里的硬汉,最喜欢的是情感愈发丰满的立仁,当然他也是最养眼的,不能排除这个因素。。。

我素来喜欢的类型。

从在《靠近你温暖我》里数不上的男n号,我就很看好这个演员,总是一副深情却躲闪的眼神,冷酷而多情,在人间里更加立体化了,在忠诚与正义间纠结,充满人格魅力。

都说工作着的男人是最帅的,立仁应该归为此类。

但是相比立仁的生动坚定,人间里最讨好的角色非董建昌莫属了。

我的意见就是:所谓嫁人当嫁董建昌是也。

开始的几集里以为董建昌就是那种骗骗热血女青年的老流氓,不过越到后来越能体现出这个卖花布出身的大老粗性情中人的真挚可爱。

提携立青一来是爱才惜才的义不容辞,二来是替立华承担长辈责任的当仁不让,他虽然和立华一直没有婚姻的形式,却一直恪守丈夫爱人的职责,用他的话就是“厮守二十年”,早已超越婚姻的围城。

并且他从一开始就与立华坦诚相见,没有分毫大话跟忽悠,也毫不掩饰跟情敌瞿恩的对立地位,完全靠个人魅力呵护和最终得到了立华的爱情。

赢的磊落赢得痛快。

当然跟所有时势英雄一样,董建昌永远把民族存亡和国家大业放在首位,但这些却没有成为他胡乱对待家庭和爱人的理由,在那个革命年代里能做到这点的实在难能可贵。

老董可以接收立华的反复,可以接受情敌的儿子,不强求不背弃,谈不上大度理想浪漫什么的,却足见他堂堂正正掷地有声,是可以以心荐日月的大丈夫。

蒋介石认为老董是投机商,见风使舵,其实他是真正胸怀大业,良禽择木。

从军阀时代的张作霖,到后来的汪精卫、老蒋、到解放前反水追随CP,无不站在天下大势的角度做的英明选择。

从他在四一二政变前夕奉劝立青不要做“过河拆桥”的缺德事,就看出他不同于那些不分皂白的愚忠的国民党人。

老董在政见上与老蒋有分歧并且力所能及地争吵过数次,在剧中都有体现。

像他这样的有正义感的国民党人不是没有,立仁、老范。。。

都是的,只是革命,尤其是内战中的革命是残酷疯狂的,是不容权衡思索的。

人一旦有了属于自己的唯一信仰是不是应该义无反顾的为之奋斗终生,永远是个问题。

当局者只有是与否,没有对与错。

或许正是因为老董的粗俗,没有过多地被教条束缚,才给他一个理性明智的头脑,他认为对的事情他就坚决去做,也应了孔子一直没有言明的先仁义而后礼乐的观点。

不像现在的很多人还没有竖立基本的道德观,却游弋在繁华的文艺领域里,担负着推动着社会进步前行的重任,倒是风雅浪漫,但怎能不辗转茫然。

说多了,又不知道跑哪了,睡觉。

 10 ) 国共的亲密关系

(转)如果看过军人机密,就不会对人间这部剧感到奇怪。

张黎剧的男演员多为实力演员,主要女演员的审美观反时尚,多为怨妇;天真浪漫表现得格外闹心;情爱观特别,不光苦恋不止,且男主角多做鳏夫,女主角则守活寡。

与军人机密相比人间已经正常许多了。

  但张黎戏写情感戏却很辛辣,人情世故点得很好,有些台词极为经典。

    最好的兄弟,最好的战友,最好的敌人--国民党之于共产党  这里有三层含义。

  最好的战友--立青与范希亮二人将之体现得最淋漓尽致。

  范与立青是整部戏中最温暖的亮色,范希亮是全剧最正也最简单的人物,其基调就是纯与正。

他扛起了国民党这面大旗,编导赋予了这个人物几近完美的形象,给予了他个人品德的完美无瑕,阵营对抗带来的血海深仇都没让他背负个人的道德血债,没让他背负历史的难题,而让他作了一个最纯粹的军人,尽情在军人世界里体现了他的血性与忠诚,简单就是美。

范希亮――抛弃旅长军职而投奔黄埔的热血老青年,定下了他终身的基调,有热血而不幼稚,有激情但也明白世故,明事理通人情,正直而忠厚,忠于职守但也不逾越道德底线。

  立青在他面前是放纵恣意的,随性而快活的,放刁占便宜又理直气壮,他才是立青心中真正的兄长,情感上非常倚重的兄长。

即使阵营不同立青与范希亮之间胸无芥蒂,毫无保留地信任与亲近。

    最好的朋友—杨立华  中共直到1947年年底之前,全世界恐怕除了毛泽东之外没人想到他们会赢,而现在人们回看历史实际以一双穿越未来的眼睛来看待中共的,忘了直到这个时间节点之前他们一直是个弱者。

而给予这个弱者持之以恒帮助的,就是几位著名的女性――宋庆龄,何香凝。

写出红星照耀中国的埃德加斯诺就是通过宋庆龄渠道进入苏区,红军时期营救陈赓,抗战时期筹措转运物资,抗战时期宋氏三姐妹就是中国团结的名片。

    最好的敌人――杨立仁就是代表  最好的敌人有两种,一种是可以笑着面对的放手博杀而成败均无憾的对手。

另一种得竭尽全力步步椎心沥血,向对手学习,在血海中迎风而长,被对手百炼成钢。

国民党之于共产党就是如此作用。

  中共第一批创始人,五四运动精神领袖、共产党宣言和国际歌的译者为代表的一批教授文人学者们,在国共分裂与随之而来杀戮面前,或被杀或无法完成转型而被内部――中共本身或是共产国际淘汰,看过瞿秋白多余的话就能明白,不是信仰不坚贞,而是他无法应对现实的挑战,没有这个创造力,力不从心。

象这样老资格有苏俄背景却不胜任的几乎被尽数清除,老一辈创始人、苏联海归派、共产国际代表执掌中共大权的历史如走马灯一样飞速更替,直到交到毛泽东手上静止,国民党为中共完成了最大规模的更新换代。

    而后一件事儿就更是愿望与结果完全相悖的事儿了。

四一二事变后中共党中央一直设在上海,因为要与苏联保持通道,正是杨立仁这些人的有效工作使得中共完全无法在上海立足,只能于1931年底全部迁入江西苏区。

紧接着越来越升格的围剿让共产国际的代表直接面临大考,军事上的失利让共产国际自此失去对中共的权威性。

蒋因认定中共为苏俄的代理人而铁心反共,最终恰恰是他为中共在物理上断了奶。

    至于最后一件事儿与国民党没直接关联,属于历史上的偶然-黑天鹅出现了。

毛泽东就是中共也是历史上的黑天鹅,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都是按共产国际的指导想复制苏联十月革命模式--城市暴动加工农武装起义,全部失败,没人注意到当时的领导人去了哪里,北伐名将叶挺流亡海外,周恩来也是逃亡。

只有毛泽东一头扎进了深山,开始组建军队,寻求力量的实体支持。

    从这时起中共开始了原创,如果研究过土地革命的全部历史,就能明白中共在中国本土的根基是如何越扎越深的,哪是打土豪分田地这么简单。

无论是共产国际(苏联)的钦定,空降CEO还是钦差大臣轮番主导中共(博古因同出苏联又是李德翻译而成为中共最高层之一时才27岁,典型的书生+娃娃)都快如流星一闪而过,而只是中共二线人物的毛泽东与所有能适应变化而生存下来的人如周恩来陈毅全部重新排序组成新系统,为毛泽东扫清一切障碍的不是别人,就是国民党,所有内部争斗理论指导共产国际指示都戛然而止于国民党手下,必须要在国民党手下见输赢才行,如果以莫斯科路线斗争定输赢毛泽东早被王明打翻在地了,但是纵有苏联支持在本土全无经历与经验的王明却再无翻盘可能了。

就是这一点保证了中共最高领导层必须是最有创造力的人,最有实践力的人,必须能纠正一切源自理论或实践的错误,最能获取本土力量的人,不然蒋介石就要你的命。

    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国民党始终以不变应万变,视中共需赖苏联而存活,只是一个军事外科手术刀的问题,从没真正理解中共早已脱胎换骨,中共发出的挑战亦符合民族国家自身需要必须予以应对。

如果看看左邻右舍就会知道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并不是致胜的绝对必要条件,菲律宾,日本,印度都成功化解了这个难题,世界上没有哪条路是唯一的,更多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共产党的难题也不是只有一种解,但你不去解也不想解,最后的命运可想而知。

历史应各方合力完成,非单方意志所为。

共产党如哪咤迎风而长,国民党却固步自封,这个舞台你还占得住吗?

    现在太多人视本民族内部战争为悲剧,殊不知任一民族都有新陈代谢之时,如果不能以内部改良完成,要想重生就只能走竞争上岗这一步。

要想改写历史得回到改良与革命的原点来讨论,为什么清朝不能改良必为孙中山暴力革命推翻;北洋政府为何不能以代议制解决中国统一问题,国民党区区8万人敢叫板80万之众的北洋军阀,以北伐战争一统中国;谁人不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哪个又走的是非暴力不合作之路;共产党胜国民党走的不是同样一条典型的中国之路。

  哪个新生力量不须经对手磨励,落地就连跑带跳的可以承担民族国家重任。

对手越强胜者越强,对手越弱,胜者就不强。

当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政党与本土底层最大众浑然天成,整个民族的力量整合就接近完成,而拥有开启民族最大能量钥匙的政治势力登上历史舞台,也是中华民族自身的需要,整个民族要应对的挑战空前严竣,民族,宗教,主义与阵营,自身整合得越牢固力量越聚集,才有本钱谈自保。

这过程是要付代价的,而付出代价后的中国获取的力量也是属于全民族的。

    军队就是最好的例证,没有国共两支军队的十年血拼,中国国家军队是个什么形态。

  埃德加斯诺(38年):在国外,中国士兵的名声很差。

许多人认为他们的枪主要是装饰品,他们唯一打的仗是用鸦片烟枪打的;如果有步枪交火,都是事先商定,朝天开枪;战局用银洋决定胜负,士兵用鸦片发饷。

对过去的大部分军队来说,这种说法有一部分确是如此,  但近年来,已经出现了一种新型中国战士,他们不久就会取代那些旧式的战士。

内战,特别是红军和白军之间的阶级战争,付出的代价一直很高,打得往往很猛烈凶狠,双方都没有宽恕或妥协的余地。

中国这十年的内争,如果说别无成就,那至少已建立了对运用现代技术和战术有经验的一支战斗力量和军事头脑的核心,这不久就会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不再能够被看作是银样蜡枪头了。

    抗日战争,国共两种不同的战争策略,不是简单战术战法的异同,而是两种战争生存方式(立青对老范说的一个是官一个是匪)长期磨炼出来的。

    有许多“民族主义者”悲天悯人见不得中国人打中国人,难不成从武昌起义到二次共和,直至北伐,这十多年的战争是中国人在与外国人作战呢,而付出这些个代价之后还是得到一个分裂的国家,众多孱弱的军队,这原本也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历史结果。

(真正化解内争,需要智慧,需要弹性空间,需要承受妥协结局的民族心理国际格局等等,这个问题复杂了。

)  自中共执政始,中国境内再无对外战事,所有涉华战争均决战于境外。

全靠战立威。

而其根基是共产党二十二年的磨炼,三年内战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国家军队最重要的成人礼。

没有三年内战,奢望新中国的国家军队上手就会打现代化战争?

抗美援朝是中国的叫法,为的是不吓坏了中国的商界和知识阶层,其实打的就是联合国军,除了战败国,西方阵营的能动的军队全上了,没经过三年内战美式枪械国军作对手,指着连日式装备都配不齐全的中国军队上阵当肉靶?

为什么是中共军队接手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因为中国处于弱势是常态,国家格外需要这支军队的独特气质—敢于乱棒打死老师傅,而不是老师的好学生。

  

《人间正道是沧桑》短评

好看 !是真他妈的好看 ! 说看走向共和有点难受国运,说看大明王朝有点烧脑,说雍正王朝斗争太现实看完也难受,也就人间正道是沧桑 对我的脾气 对我的胃口 好久没这么过瘾的电视剧了 !而且角色里瞿恩谁不爱 立仁的效忠 立青的通透 老董的眼光 老范的人品 林娥的颜值 说不完的好!!

7分钟前
  • ピラミッド
  • 力荐

看到6集 实在看不下去了 处处透露着奇怪 加上迷之删减

12分钟前
  • 你算是哪块小🍪
  • 还行

喜欢杨立仁的可以去看一看关于戴笠和文强的记录

16分钟前
  • 离开以后
  • 还行

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 补天裂

20分钟前
  • Ellen
  • 推荐

舞美预算超出五毛啦

22分钟前
  • 青函联络船(yL)
  • 还行

作为电视剧,给四星吧。历史难讲非讲,扣半星;人物塑造脸谱化,扣半星。就这样吧。

26分钟前
  • 枫露茶
  • 还行

看不下去

31分钟前
  • 䟇鑄㩭
  • 还行

好看,能生活在和平的国度,倍感幸福

34分钟前
  • 甲姊
  • 力荐

前大部分很棒 最后几集很凑

35分钟前
  • 墨迹|磨叽
  • 还行

人情。昏聩的历史观,也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了。

37分钟前
  • 甲马不是马
  • 还行

陈述的历史大事件还是挺好的,但既然演历史,为什么不直接用真名?做这么多大人物出来,却几乎没有完全对应的原型,演近代史全是虚构人物不奇怪吗?这算不算虚构历史呢?而且整部剧主要人物只有瞿恩,董建昌和杨立仁有大人物气质,林娥算是比较符合,其他的都跟没长大的小孩一样,瞿霞,杨立华怎么看都不像大人物,杨立青的感觉像是参加综艺,楚才也多少有点魔怔!莫名奇妙的背景音和配音,也是很出戏!

42分钟前
  • 严大侠
  • 较差

美化蒋接屎系蝈愍黨!

44分钟前
  • 天涯浪子觅知音
  • 很差

配不上8.8分,影片总体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想要和【十月围城】并立,还差很多。

47分钟前
  • 雾羽千叶
  • 较差

太拖沓,张黎标志性的唯美感还是有的,瞿霞变抽抽以后就看不下去了。剧本差点意思

48分钟前
  • littlewine
  • 还行

很无聊的剧,硬着头皮看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

51分钟前
  • AI写真
  • 很差

垃圾!!

54分钟前
  • 疯狂大野狼
  • 很差

怎么说呢,演的不错,但编剧有点次

58分钟前
  • 悠然
  • 还行

挺好看的这个

60分钟前
  • Parachute.cpp
  • 力荐

看见孙红雷就吐了,看见黄志忠上吐下泻

1小时前
  • niaoooo
  • 很差

五星好剧 值得二刷

1小时前
  • 香菜凤梨酥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