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高飞,风景如画自幼双眸黯淡,自卑不已伯乐赏千里马,何其感激一曲成名,众人稀奇狂欢过后的孤独落寞,是我还是你曲终人散时的关门响声,无比清晰失明呀失明,让人情感细腻瞎子配口吃啊, 敏感脆弱的神经,不可思议语言不通,但音乐心灵相契镜头前的斗琴,让人化敌为友,惺惺相惜新曲初成的喜悦,无人分享多焦急深爱的金发女郎,将我毫不犹豫地摒弃多年之前有慈母救我于马蹄如今有谁可将我勉励?
状态一落千丈,一片狼藉我不需要你,我不再需要你!
转角遇到的爱,亦失望远离我浑浑噩噩,不知所觅至亲造访,带来消息与父和解,在他弥留之际当我远去,是否有人惋惜?
维也纳和卡梅洛,荣耀在里蒙特勒,留有我的足迹音乐——那是我存在的意义自幼弱时,便拨起涟漪想你,满腔爱意,如花一般铺满地让我告诉你,让我告诉你那纵身一跃,展开的是自由的双翼!
奔向自由
虽然排片很少但并不影响这部电影的精彩,没有轰轰烈烈跌宕起伏,却在平淡琐碎中展现出一个天才艺术家注定痛苦挣扎不被大众所理解的短暂一生。
上天在给与他非凡的天赋时也剥夺了他凡人应有的安静平淡的生活,他一直挣扎着、同病魔、同不理解他的人们。
他也有过快乐、遇到知音时的欣喜若狂,坐在琴凳前是他最肆无忌惮的时刻,他用音乐勾勒着不存于现世的美好,正如《海上钢琴师》中,那88个琴键是有限的,但钢琴家们却用它创造出无限的世界。
艺术家们仿佛都是如此,不为名利只为音乐本身,面对琴键是对他们而言最简单的事,比起面对生活中各形各色的人,音乐要简单得多,他们纯粹的心灵与这个世界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他们常常在痛苦中,却无私的将美妙的音乐带给世人。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都叙述着天才音乐家短暂却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他们始终是孤独的,他们也曾追求友情、追求爱情,最终却还是一个人与音乐为伴。
那些天才音乐家在短暂的生命中为世俗之人留下美妙的音乐最终又回到了属于他们的纯粹的天堂。
钢琴师在一阵阵被放大了的吵杂噪音、观众怀疑的氛围中不断回忆着童年被遗弃的过程,砰一下关闭的沉重的门,像一道隔绝现实生活的铁墙,从此只剩下自己一个人,被遗忘在无法被共情的世界。
只有钢琴,只有音乐可以激起对生命的抗争。
那一曲激昂流畅行云流水般的旋律,震撼着每一个倾听的人。
离开后希望不再孤单。
由于喜欢音乐才去看这部电影,谈谈想法。
米耶特出生于波兰一个贫困的农场家庭,在盲童学校他接触到了钢琴,在接触到即兴爵士,他发现自己是天生适合演奏爵士乐曲,用它对抗来自命运的不公。
音乐一直不曾放弃他,他不是坠楼,他是和他的音乐一起去看世界了。
这部电影开头比较吸引人,后面就比较平淡,总的来说还是可以吧
由于对电影艺术了解得过于浅显和片面,感觉这部电影有点偏文艺,并不能很直白地体会到想要表达的事情。
当然也应该是理解欣赏能力不足的原因吧命运赋予了米耶特更灵敏的听力和更出色的钢琴能力,却模糊了他的视线。
影片开头的演奏会上,米耶特颤颤巍巍地从舞台左侧走到钢琴面前,颤抖着找到琴盖,把头重重抵在琴盖上。
影片在这里很夸张地突出了台下观众对于米耶特紧张慌乱的表现所做出的反应:有人小声嘲笑,有人焦躁地拨弄首饰,有人甚至吹起了口哨,但是就连沉重急促一些的呼吸声,在米耶特的世界里也显得格外响亮。
不过米耶特最终还是平复下来,为大家献上了一段酣畅淋漓的演奏,并得到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然而并不完全像标题党营销号说的那样,这是米耶特不懈努力克服困难后的成功,更恰当的理解应该是,这是米耶特“出道即巅峰”辉煌之路的开端影片记录的苦难没有很注重练琴上遇到的挫折,而是更多体现在米耶特的生活上。
作为盲人他在面对很多障碍和不便的同时,还更能体会他人情绪的细节。
影片不止一次出现别人与米耶特对话后失望地关门离开的画面,锁舌与锁眼撞击的声音,在米耶特脑海中无限放大,产生的负面情绪也必定很多,但这都只能他自己来慢慢消化了。
同时在感情上,他也没办法得到一个正常人应该得到的回应,一直到生命的尽头也是孑然一身。
说白了就是身体有残缺的人,仿佛在社交上也有后天的残缺,好像会变成一个特别具有个性、爱搞怪、不易近人的人。
这是个人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尤其是当这个人有能力对社会造成很大影响力的时候,不能关注其心理,真的是社会的遗憾最后发现自己欣赏音乐的能力真的很弱,只能去尝试感受这段旋律好听不好听,根本没有能力去品味这首曲子“好”不“好”。
我可以感知米耶特什么时候弹曲子是开心的,什么时候是沮丧的,是愤怒的……但是我还是说不出来他的技法或者整个对爵士风格的演绎好在哪里。
总的来说不管是电影还是音乐都要去见识更多,不然真的欣赏不来
米耶特的孤独,影片中不断穿插童年的阴影,父亲想要结束他的生命,她的母亲把他送进修道院,身边最亲的人一一离他而去,那一次次的关门声,其实米耶特的一生就像歌词里写的那样烟花易冷,短暂的绽放,影片里医生与他的对话说似乎懂了米耶特的意思,他的生命已经不需要有光明了,他已经看清自己的身边种种,纵然恢复了光明也不是自己想看到的,在弹奏人生中最后一曲后,这个镜头给人从四面八方袭来的孤独感实在是太强烈了,纵身一跃… 享受着飞翔的快乐、压抑多年的内心终于释然,在这短短的秒数内…影片导演用非线性叙事手法,穿插倒叙,与以往的传记类电影截然不同,在配合米耶特这个人物,这部电影佳作,横扫波兰18项提名,8项大奖,当之无愧!
对同时喜欢肖邦和爵士乐的人来说,这部电影是一场音乐盛宴。
庆幸能现场感受音效,尽管为此跑到十几公里外的电影院(排场太少)。
开场后的男主米耶特在波兰比赛现场演奏肖邦革命练习曲(网易云可搜到电影原声:Etiuda Rewolucyjna Op.10 No.12),一曲震住全场。
跌宕起伏的旋律充分展现了男主内心的各种能量激荡,听得我泪流满面。
那些对音乐的热爱与狂喜,对坎坷命运的不满与反抗,被父母抛弃的自卑与痛苦。
不懂音乐的朋友说,即使听不懂音乐,也能听出其中翻滚不息的情绪 。
电影采用的插叙和倒叙手法并不影响故事线的完整,反而让观众从片段和细节中更好地理解男主的行为、动机以及心理变化。
这些细腻而人性化的细节处理使观众更容易共情他短暂的一生。
电影中穿插自如的盲人视角镜头(缩小的视觉范围和黑白色彩)、盲人角度的敏锐听觉(旁人议论纷纷的低语和刺耳的关门声等)、以及各种相互呼应的细节隐喻(低下布满汗水的额头和颤抖着弹琴状的手),让人赞叹不愧是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的电影。
男演员本身的帅气全然不见,只剩男主随性邋遢的外表及佝偻瘦弱的身形;即使被盲人墨镜遮盖住眼睛,仍能将男主情绪和心理活动表现的淋漓尽致,不愧是波兰国宝级男演员。
盲琴师也非自小失明,而是在12岁突发失明。
还好母亲教他用颜色记住音色,后来音乐成了他黑暗世界中的唯一色彩。
米耶特是幸运的。
一路上有启发他演奏要从心的恩师,帮助他工作生活的朋友,从他在餐馆演奏时挖掘他并十分欣赏他的经纪人,迁就他古怪脾性的合作伙伴,还有在琴技对决后与他惺惺相惜的钢琴大师,一切都让他在早年音乐道路上顺利前行,在欧洲名声大振。
米耶特是孤独的。
当天才沉浸于音乐被点燃的狂喜,身边人却流连于世俗之乐。
当他写出新作品兴冲冲地找心爱之人与合作伙伴分享,竟无人应邀。
此时竟只有楼下的酒鬼流浪汉愿意聆听他的作品并为他鼓掌。
离开了爱人朋友,事业生活无人相助,不愿拄拐的他连下楼出门都无法完成,十分无助而孤独。
也想过,如果他不是那么孤傲倔强、不愿低头迁就,实则骨子里因为失明而自卑、拒人于千里之外,他会不会东山再起、或者至少平凡安定地生活下去。
然而,米耶特似是在重复童年的悲剧,不断自证预言:因为失明而被他人看低嘲弄,被重要的人甚至整个世界抛弃。
无法跳出悲剧循环的米耶特证实了一句话:有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电影中数次出现“关上的门”的镜头,对应了男主被生命中重要女性拒绝或抛弃的时间节点。
失明后被母亲送给修道院;表达了想走爵士钢琴道路的意愿后,一心培养他成为古典肖邦界大师的恩师失望地离开;说话结巴但歌唱一流的金发美女歌手,与他合作后被他一手捧红,然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拒绝了他的求爱;平凡善良的女侍员马塔,受不了失意的他终日酗酒与流浪汉为伍,也离开了他。
一次次的“被拒绝和抛弃”仿佛都是童年被母亲抛弃的历史重现。
影中最惊悚而令人难过的画面莫过于躺在马厩地上的童年米耶特。
由于医治男主无效,家里负担过重,一向温柔的父亲竟将重病无力的男主放在马厩里,用力抽打马匹企图让发狂的马踩死男主。
在马匹慌乱的脚步下,极致惊恐却无力动弹的小男孩流下了痛苦的泪水:想杀死无助弱小的他的竟是至亲。
以至于父亲临终前伸手触碰男主,男主起初是抗拒的。
身体的闪躲表达了拒绝,手指像弹琴一样摆动是在企图缓解心中的矛盾不安。
这段历史反映在他和亲近的身边人的相处模式中:不相信自己会一直被对方善待。
结尾有点突然:明明已经与父亲和解了,追回了女友,重新回到公众目光中,一切似乎都在向好,为何还会在窗台一跃而下?
究竟是自杀,还是失足坠落?
若只是失足,可惜了一位音乐天才。
有见网友评论,一切的向好只是男主想象出来的,现实并没有与男主“和解”,所以他自杀了。
我认为还有一种可能。
即男主在人生矛盾中选择了第三条路,就是直接离开。
第一个矛盾,女友马塔期望他接受手术治疗恢复视力一起过上正常生活,而他不愿因治愈视力而失去傲人的听力;第二个矛盾,他渴望在舞台上发光发亮,但他孤傲古怪的个性赶走了好友、经纪人及合作伙伴,导致工作机会不再。
深陷悲剧循环的他对未来没有乐观的期望,选择站在窗台上拥抱自由的天空,或想以此得到他想要的一切——无论是音乐,还是亲情和爱情。
第一次他站上窗台,是为了从他人手中换来“一听钟情”的爵士黑胶唱片;第二次站上窗台,是为了得到他单相思的女人的关注。
片尾他的流浪汉好友说,米耶特是去云游了。
至于为什么接受传统古典乐训练的米耶特会喜欢自由的爵士?
说到底,是对自由灵魂的表达及对自在生活的渴望。
此处童年的经历再次起作用。
男主对修道院除了有温暖回忆(修女对小男孩的关爱:“我们修女是不能结婚的…但如果可以选择,我一定会选勇敢的小米耶特”),还有厌恶。
修道院对童年米耶特来说,是母亲抛弃他的地点,而且是克制压抑的代表。
对只许弹奏传统古典乐的修道院的最好反抗,就是弹奏自由奔放的爵士乐。
愿天才们都能施展才华,平安长寿。
主人公米耶特出生在波兰一个农场,是一个爱吹口琴、受到父母宠爱的活泼小男孩,12岁的时候(电影里看起来更小一点)他逐渐失明,无药可治,小小的米耶特绝望地在黑暗中四处碰壁,亲情离他而去,快乐更加遥远,他像溺水者一样紧紧攥住他能抓到的唯一一个东西——钢琴。
因失明,他变得对声音极度敏感,而音乐天分也完全被激发,甚至近乎癫狂。
可是,钢琴能救赎他吗?
《盲琴师》讲述了米耶特曲折的一生。
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我们还是个正常人,当我们对自己轻易得到的东西视若无睹、习以为常,是不会认为自己有多么幸运的。
西藏让我体会到空气的珍贵,《沙丘》让我体会到水的珍贵(题外话:并不是《三体》,《沙丘》通过对一个极度缺水的星球及围绕水建立起的社会秩序的描写极富想象力、入木三分,比直接说缺水带来的真实感和冲击力猛烈太多,非常有代入感),当你拥有的时候,是没办法妄谈“理解”的。
观影过程中我有设想假如是我自己失去视力……感觉未来就会突然变成一个黑洞。
不敢再想。
失明给米耶特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不便,影片甚至几乎没有花精力在这方面(除了米耶特在街心中间茫然四顾呼唤玛塔的时候),更是情感上强烈的不安全感。
原本疼爱长子的父亲把他放在马厩鞭打马试图乱蹄踏死他,他失去了来自父亲的情感维系;母亲发现后匆忙把他送进修道院,从此再无联系,他失去了来自母亲的情感维系;在音乐学校深造他迷上了爵士,在考试中对他“误入歧途”表示失望的教授转身离开,他失去了来自老师的情感维系;朝夕相处照顾他一切起居和演出的同学兼伙伴结婚离开,他失去了来自最好也是唯一朋友的情感维系;金发结巴的女歌手——他的“白月光”、他音乐生涯的缪斯,拒绝和他恋爱、不愿随他去美国并找了新的搭档,他失去了来自恋人的情感维系;一直欣赏和支持他、不遗余力为他奔走寻找施展才华的舞台的经理人被他斥走,他失去了来自支持者的情感维系;面对要音乐还是要光明的选择,内心矛盾挣扎、情绪起伏不定、事业一落千丈的他,染上了酗酒的毛病破罐破摔,终于逼走了女友,他失去了来自爱人的情感维系……每一次关门,米耶特都失去一次他情感上完全依赖的重要关系,而在他不断失去的生命中,只有钢琴始终不离不弃。
因此,在我的理解里,当医生说他右眼有希望恢复视力,但同时会损伤听力的时候,这个两难选择,并不仅仅存在于“过正常人的生活”还是“继续当钢琴大师”之间,而是意味着,他是否要去主动结束陪伴他最久、最为根深蒂固的这段依赖关系——他和钢琴。
而最后他的选择表明,这项情感维系,是他宁可失去生命也无法割舍的。
整部影片剧情的推进、镜头的运用、节奏的把握、演员的诠释都可圈可点。
首先,叙事上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而是穿插交代他的童年,往往在情绪和行为的夸张表达之后,再以不带太多感情色彩的客观视角去讲述,凌而不乱,散而不飘,观众被稳稳地牵着、托着、带着——它没有说:我在解释,也没有说:你需要知道——但是观众就这么懂了,于是有了一处处不理解之后的恍然大悟,以及一片片羽毛沉落垒出的千钧之重。
它没有试图引起观众激烈的情绪反应,全程没有眼泪、没有击溃,但是那抽丝剥茧般一点点缠绕的惆怅和沉重,最终让我在回顾整部影片时,体会到了更为强烈的心碎。
镜头的运用极为纯熟,看似简单的画面,其实对特写近景中景远景的选择都花了心思,既完美流畅地推动和衔接剧情,又揭示出了更深层的没有言说的意味,寥寥几笔,内有春秋。
让我体会到,好的镜头运用本身就是在表达,就好像我们有表情语言、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而导演比我们还多了一种镜头语言,使得它的表达更加有层次、有深度。
娴熟的同时,运镜还很有特点,如果形容人的话那就是辨识度很高了。
印象特别深的,是前半部表现米耶特弹琴的癫狂状态时用了非常多的特写:他的人在大幅地剧烈摇摆,大胆地用特写去捕捉他的半张脸、头发、晃动的衣服,甚至更大胆地把镜头也晃起来了——人在晃,镜头在切换,忽而侧拍、忽而仰拍,但是完全没有晕眩的不适感,而是极其近身地感受到了他的癫狂是来自内心深深压抑的猛烈的情感需要,既有索求的需要、亦有给予的需要,一切都在他的指尖与琴键的飞速碰撞中喷薄而出,如入化境。
得益于内容的故事性、铺陈的方式、镜头的转换等,再加上整部影片节奏很好,有张有弛,既让人完全沉浸,又不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和大脑疲劳,浑然不觉已两个小时过去。
想起最近看的两三个令人昏昏欲睡或坐立难安的电影,高下立判。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这个电影的演员真是演技炸裂,每一个演员都好像是在演自己,毫无表演痕迹,极具张力。
无数次产生疑问,饰演盲琴师的大卫·奥格尼克,是不是真就是个盲人?
是不是神级钢琴大师?
看电影的时候觉得他就是本人,完全看不出任何蛛丝马迹。
剧中有一处情节是他第一次和女友亲热,玛塔试图摘下他的墨镜,他当时的反应——拒绝、柔声解释“怕吓跑你”、厉声大喊、疯了一样的激烈反应、迅速摸索着找到又戴回去、沉默、缓缓摘下、等待、怯怯地说“你没有吓跑”、得到温柔回应后笑出声——太真实了,也太动人了。
他的笑声里有那么多重意思,自嘲,笑自己没必要的担心,释怀,开心,放松,暖意…… 全片太多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没有一句没用的台词或多余的动作,举手投足全是故事,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米耶特童年还没有完全丧失视力时,和母亲坐在房后的长凳上,母亲拿花给他凑近了看,让他用口琴吹出来,记住这个颜色;后来每一次他摁下琴键,念这是红色、这是黄色、这是蓝色……他是在努力用美好的回忆去救赎自己,让颜色填充自己黑白的世界啊!
无言,唯剩深深的心疼。
片中还有多次他站上窗台的情节,第一次是他第一次听到即兴演奏爵士乐,为了拿到那张唱片;第二次是晚宴觥筹交错间,他恍惚了,意识到自己就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一个没人真正关心的“装饰”,他站上了阳台;他的最后一个镜头中“看”向天空时脸上的神情终于一扫阴霾,灿若窗外的阳光,此时影片却没有再拍他站上窗台了,而是用隐晦和唯美的手法避过,用流浪汉的话证实观众的怀疑:钢琴大师云游去了。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和他的人生一样。
用这种方式去处理他的死亡,再恰当不过了。
在对他生前重要的伙伴一一采访时,他的“缪斯”说:“我爱过他”,然后又笑了,说“开玩笑的,我没有爱过他”。
沉默半晌,她加重语气重复道,我没有爱过他。
但是她的眼睛里说的,却是相反的话。
我想,这一刻,我们每一个人,都爱过他。
什么苦其心志,什么劳其筋骨,如果有唾手可得的幸福,请让我远离这些折磨; 什么天才,什么疯狂,如果有来世,我只想继承父亲的农场,做一个农夫,安安静静走完我的一生。
以上,写于2021年12月11日。
看到《盲琴师》豆瓣得分只有7.5,我认为这是被低估的一部好片子,是一部值得我坐在电脑前认真写一下影评的电影,恰如此时此刻我正在做的。
是一个不怎么适合大屏幕、尤其是和朋友一起去看电影的话、特别是你邀请对方去看的那种情况的电影…我会一直在意我的朋友是不是觉得无聊…也许这是剪辑上的一些小小缺陷 也可能是我太久没有在电影院看传记电影的缘故。
但的确是我最爱的孤独天才故事好喜欢坠楼的拍摄手法最后的告别…好多看起来体面的正常人都在回忆不舍与后悔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人。
那个唱着月亮河叼着烟的酷女孩说了三次爱:…爱过、不不没爱过、…是,没爱过那个只会一指禅的老爷爷说:他没有坠楼,他只是去云游了。
站在医院窗边听钢琴曲的漂亮小男孩,他的父母在身后听医生为儿子的双眼宣判死刑。
为了一张唱片跳上大学宿舍窗台的少年为了远去的缪斯在异国的窗台发酒疯的男人为了看见世界所以从那个小小的家跳到天空里的天才无数次关上的门 把自己扔到马厩的父亲看不见的世界 不断离开的朋友与爱人 手下的黑白琴键组成了天才的混沌一生这么多镜头里面,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最能共情的,是在父亲弥留之际,兄弟两人坐在从前农舍的椅子上吃李子的画面,就好像从前的小小米耶特和带着他用音乐演奏颜色的母亲那样。
作为农夫的弟弟,有些粗犷地吃着李子,唤身边孤独的人“哥哥”,本能地夸他的音乐多么厉害,即使是弟弟第一天听说爵士这个词。
米耶特在旁边笑得开怀。
影片的音乐表现镜头语言都非常绝妙。
唯一遗憾的是这个破电影院竟然在装修…一边钻头一边爵士的体验也可谓绝无仅有🚬
盲琴师总体观影感受倒叙插叙的叙述方式显得时间线有点乱中途一度觉得好长有点没耐性一位失去了视觉的拥有高超演奏技巧的钢琴师(真厉害,是怎么读谱的,我读个谱都费劲虽然很年轻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生活上确是很害怕寂寞的人,身边的人逐渐离他而去,小时候的母亲送他去特殊学校,修女对他失望而离去,好朋友要成家立室而离去......片中多次出现的“关门”,这也可能是结局里他从楼上一跃而下的原因之一吧也正是因为寂寞,才认识了喝酒老头,因此开始酗酒,脾气变得更差。
说起酗酒我想起了后翼弃兵的女主也是,因为酗酒生活过得一塌糊涂。
而当今我们沉迷网络短视频又何尝不是一种“毒药”呢,警惕!
片中提到米耶特的视力问题是遗传的米耶特童年时期,他父亲把他放在马房里鞭马是想弄死他吗?
因此米耶特从学校出来不跟他联系,甚至恨他医生告诉米耶特他是有几率恢复视力的但是有可能会伴随着失去一部分听觉,米耶特的决定是不接受手术。
这......我觉得怎么也要试一下啊,毕竟是天才钢琴师,高超的演奏技巧还是在的嘛。
开头的那段演出,放大观众的反应,一些琐碎的声音动作,窃窃私语在米耶特脑中放大,来描写米耶特的紧张,非常身临其境总体给7.7分
2022.04.30电视院线56.这个演员钢琴弹得行云流水。
这天赋是没得说!只是看到他弱小的身躯躺在地上无声的流泪心太痛了!何以!
后半段有些潦草,马蹄踩踏那段太过残忍,即使音乐也无法治愈这样的伤害吧
这版革命练习曲听到热泪盈眶,愤怒、焦虑、躁动,以及蓬勃鲜活的生命力。他没有坠楼,只是去云游。
电影太过压抑,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甚。我希望我没看过。
2023.12.12 20:18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
一个盲人追梦的故事,也没有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类似开篇把鲜花放在母亲的墓地,还有末尾从窗户出去俯瞰的视野,拍摄手法很细腻,但也仅此而已了。
天才和不幸似乎总是孪生,原生家庭为他关上了去爱的大门,又打开了音乐的窗户。摄影灯光非常有东欧特色,大量单一光源的浅焦仰拍,描绘出一个除了爵士乐一无所有的男人的自豪与困窘。
3.5音乐还不错
爵士相关电影里第二次看到Bill Evans
看完之后真想哭,上帝啊,为什么要诞生伟大却又脆弱的灵魂啊
艺术家都是孤独的,孤独一方面给这一特殊人群催生积极的创作欲望,但另一方面却也带来了不小麻烦,他们很难从另一半身上收获足够多的回应(特别是精神层面),甚或连伴侣都很难找寻。
好多扇门重重关上,一扇门被关了好多次。每扇门被关上之前我都已经合上了眼,每次都在爵士乐声中醒来,最后打开了一扇窗,飞身跃下冲进流浪汉栖身的街道,没有温顺地走进音乐的良夜。
不是第一次看音乐家的电影,但是这片子,真心看不懂。
给我看睡着了
#33rd GRIFF# 失去视力成就了他的音乐天赋,却也造就他的悲剧。全篇一直在打乱叙述顺序,可是看起来却毫不费力,始终有一条逻辑线存在。几乎从开篇的第一首钢琴曲就已经听到了他的孤独,从激昂热烈的不愿意服从命运的安排再到最后他说“这是我一生的故事”平静舒缓的准备好和一切告别,孤独似乎一直是他的内核。小时候所受到的伤害和身体上的缺陷让他比任何人都渴望爱。或许大家都爱他,各种方面上。配乐特别好。
一个人的眼睛不好注意力传递给耳朵,听力就会特别发达,如果能钻研音乐的话,也许能成为伟大的作曲家或钢琴家。9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片子开始以为只是简单讲了怀才不遇的少年一路披荆斩棘发光发热 后来觉得是讲一个有天赋的疯子对音乐的狂热 并且疯子的朋友都是疯子 再后来觉得是讲失意后寻找初心再逐梦想 最后发现讲的是他生命中失去的那些人 很悲伤(主要自己多愁善感)这不是一个传统的传记电影 影片类型应该改成文艺片 穿插式的叙事 第一次站上大舞台的那段表演拍的非常惊艳 没有大篇幅讲琐碎的事情 几个画面看到了也就明白了 这个人太孤独 寂寞且矛盾 年少时受到的“伤”确实需要用一生来治疗 在他面前关上的“门”太多 注定了结局的遗憾 这片子讲的不是一个盲人与钢琴的故事 而是一个从来孤独的人恰好弹了一手好钢琴
中段节奏比较慢,时间线跳跃得没有头绪消磨了时代背景,可能是导演故意为之。相似题材的音乐传记类片子看多了难免感觉同质化,不幸而贫苦的童年,艺术天才的偏执和酗酒疯癫叠加就写完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