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职场角力和中国人的帝王权谋一样,总能拍得老道又佐之新意。
东京建电的故事其实在前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就已落幕。
为什么呢?
因为疑局布置全在前二十多分钟、而一个认真观影的观众,几乎可以跟随“破案”铁三角同步开解疑题。
如果演员编剧导演能利用剩余时间将这个答案填充以细节,那这部片子将是合格的精彩;如果其后出现了新的包袱和意外并以不损害全片结构的方式圆满了自身,则可以说是超过的精彩;这部“职场悬疑”片,大概属于合格的精彩。
不谈后半部分的冗余感,就说说精彩的连环疑局。
销售部废物一课长原岛的出场就带出了魔鬼般的北川部长,可这样魔鬼严苛的人物竟然放过了打瞌睡的懒惰科长,你说奇怪不奇怪?
这个堕落的科长竟然还敢同销售部王牌对着干,而北川竟然支持了这个刺头站不住脚的职场暴力申诉,你说奇怪不奇怪?
刺头科长被甜甜圈女职员怀疑是占小便宜的甜甜圈小偷,可他真的是吗?
甜甜圈女职员在自白中透露自己真实的辞职理由不是结婚,而是对秘密恋情失望后的断舍离,所以同她发展出婚外恋的已婚男又是哪个?
办公室的秘密可不止这一个,同销售部对着干的财务部课长代理发现堕落科长有一桩奇高的招待费报销,堕落科长申报的这笔十万三千块款项是同螺六的利益交换吗?
螺丝供应商又为什么要从成本更低的前供应商转到这家螺六小厂?
…………通常来说,出场人物较多容易发生人物混淆,而这部片子在悬疑设置阶段就很好的秉持了三角叙事的接力原则,主视角人物分段接力,每一段疑局都只拉三个关联人物——自白者、串联人和下一个自白人,这样一轮后,破案铁三角就基本成型,后面只要联合解密即可。
抛开影片中要反映的日本职场问题,这部电影的名字会让人觉得是部沉闷的电影,但稍微看一下,就发现原来是熟悉的中二风格啊。
剧情不算复杂,场景也不多,但整体足够丰满,得益于演员们的演技,尤其是斋叔,第一次看他的电影,看完立刻去搜这个演员,太有日系动漫里搞笑耍酷男的影子了。
嗯,剧情的转换,一些人物OS的呈现,也是恰好吧,看着不累,有时剧情就是不用这么烧脑吧,开心就好。
把公司拍成战场,如何把普通的场所用戏剧化的处理与表演拍出燃的感觉。
影子的用法。
甜甜圈引发的办公室恋情拍得特别好切到新的场景,出现新的人物,便有新的简介旁白出现了,镜头延续,之前女主的脸男人的手,之后男人显山露水,观察者并行而至。
一向乖巧的人,突然更换表情,模仿起别人说话,下个人接上,完美的剪辑。
职场悬疑像超新星那样出人物文字的时候,周围会起雾,变黑,只留头像。
这片子可以概括为工具人的侦探之路用调走代替被杀。
由摔坏椅子,到眼神,到乙方公司,到螺帽,这剧本写的漂亮。
香川照之的面部肌肉抖动。
销售的意义,大概就是无良的地狱吧不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错在所有人,这也不涉及到zf,只涉及到企业,或许是可以拍出来的对武士来说,被逐出领地就等于输了。
原来期望很高,看完后却很失望。
完全可以不用颜艺来演绎的故事却偏偏充满各种面肌抽搐,指骨发白,似乎这种过度用力的表演才能体现人物内心的矛盾不安,似乎这种控制脸部肌肉跳动的能力才叫表演。
野村虽然比香川的颜艺用得没那么扭曲,但也是各种眯眼,狞笑。
那笑声绝对只能用猥琐来形容啊。
要不是看在阵容强大的面子上,打个2星也可以。
剧情逻辑上也还可以改进:其实什么沙发下遗留的最后一个螺栓成为最后的证据之类都是笑话,真的告发上去,所有正在用的螺母都将成为证据,不是唯一证据,而是千万个想抹杀都抹杀不了的证据啊。
最后借由野村之口说出了日本企业文化的特殊和积弊,把公司象征成以前的藩,员工则是誓死效忠而又受庇护的武士。
但这个剧里把董事长叫成主公,开个会叫御前会议也着实夸张得过了点吧。
哎,日本电影啊,总是在夸张颜艺和平淡写实两个极端之间游移。
当日本传统的藩国变成了今天的大公司,武士们对领主的忠诚也就变成了职员与公司的休戚与共,但良心和寻求真理的冲动突破了那层铁幕……于是,世界得救了,尽管大人还是稳坐老板椅;同时,君子们也舒服多了,尽管生活还是糟心。
这是整个故事的主线。
但仔细回顾一下,就会发现叙事中还夹杂了一些构成了背景的声音。
办一个甜甜圈的自动售卖活动,是为了给今天的公司带来一些温暖和凝聚力。
那么,传统的方式恰恰在这方面有它非常独到的地方——作为现代社会(会社)的前身的传统的群体伦理恰恰强有力地向人们提供情感和意义归属。
跟大老板见面的氛围,与其说是开会的气氛,不如说是打boss的气氛,更别说会议室规模之大,大概只有纳粹美学和前苏联美学才有这样的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boss果然不愿主持公道,于是主人公诉诸更大的外部世界,还好他找到了(《国家破产之日》中的棒子国就果然是个从经济信用到立国信用都破产了的政府),所以政府果然是可靠的最终守门人?
在八角的回忆中,他曾把不适合的产品以不实诚的产品卖给一位老人家,结果导致了这名消费者的自杀,被奸商欺骗然后郁闷至死?
这个叙事的逻辑强度很差,差到不如“强度不够的螺丝钉等于害命谋财”,但它们其实一起表达了这样的一种信念:如今,商品的消费和生产、销售和购买构成了人的价值中轴——八角的苦乐的核心、是非的标准和因果的原委甚至不系于他的婚姻,在公司里跟有妇之夫的婚外恋似乎也不过是无关要紧的装饰品。
在计算和狡计方面,八角大概是最强的那个,严格地来说,他是边沁和密尔认可的理性至上的一名合格的功利主义者——他所寻求的公正和诚信,恰恰是现代功利主义社会奠基其上的基石。
事实上,现代性充分释放了人的自由天性也带来了霍布斯所担心的人人相互为敌的状态,或者至少是洛克所描述的个人之间的摩擦的问题,这个时候,契约精神、诚信问题、自由的限度的问题就需要有人来守护。
八角正是这样的人。
所以,八角才叫功利主义,而他的老板以及老板的老板等各大老板,却只能叫做功利。
“主义”必须是一以贯之的东西。
但吊诡的是,坚持主义的人,只能做一个股长,只是以“功利”为工具的人,却是一个帝国的统治者。
他们的基本差异当然在于对所谓的“边界、底线”的持守,但这对峙的两人,其实没有根本差异,因为他们都属理性人、现代人,他们只是分别代表着两极分化所形成的两极——这两极分化,是从启蒙运动以来一路倡导现代性并给予充分的论证的各位如雷贯耳的启蒙思想家们始料未及的事,这也成为现代性理论最被人攻击的软肋:都是说的好听,自由人都将充分地在这个新世界里实现自己的幸福?!
实践的结果呢,却是两极分化?
那还谈什么权利?
分明只有强者的逻辑嘛!
嗯,的确,今天,只有强者的逻辑。
表面上看,“知识就是力量”取代了“美德就是力量”,但真相往往是:力量才是美德。
如上所述,能产生那么大的压强的会议室属于君王般的强者。
而强者的台词很有意思,他虽然想知道事实,但他不贯彻理性——他讲道理的程度是有限的;所以当八角最终对着他开始讲道理,他说:“今天的会议不作记录”。
而更强的强者——当利维坦式的政府介入的时候,大boss也就是乖乖配合而已,他会通过讲道理或者通过被讲道理有所行动吗?
不会。
真正讲道理的知识分子——八角这个人物的定位其实是这个,成了两极分化中的代表着弱小一极的那个;当然,还有些并不真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有望给强大者提鞋。
曾经的启蒙思想家们能在他们所在的世俗世界里获得那种声望的那种年代,也早就已经一去不返了……今天的KOL?拜托,那是个营销的概念。
事实上,日本作为私有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政府并不算横强横。
奇葩有如:当年,福岛核电站都泄露成那样了,出来发言的人竟然还是供电公司的人而不是国家的人。
为什么这样,也许八角在最后无意中解释了一点,因为在日本,大多数“个人”还是附属于公司的,这就构成了东方集权传统的国家所亟需的稳定面,因此,霓虹国一般不直接由郭嘉把手伸到每个个体人的生活里,这样的设定同时导致了日本的压抑和活力:压抑的方面是,组织和单位变成了“维稳”的主体,其手段和效能比国家有过之而不不及,逼死小弱鸡,活力则在于,组织和单位毕竟在“暴力机关”的意义上不如国家,所以那些果真不怕死的个人,反而在日本能真正活出点个性来,能求一下“真”。
求真的日本人比棒子国多,看看明星们的脸就知道了。
不过,求真若是求理性所见之真相,那在根本上正如本片所昭示的:最多是兜着圈子回到了替现代性辩护的基本面上——就算求真得真,也还是摆脱不了深的失望和迷惑。
因为现代性的问题,正是理性自身的问题,所谓的功利、无信仰、低级趣味、价值相对化和虚无主义……这些东西,都是卓越的脑袋们用理性论证后的行动方案的产品。
据说,世上本没有路,都是走出来的,但太多的路都是殊途同归,真有点不同的路并不多。
日剧演员们夸张的行为、狰狞的面容,总给我滑稽的、逗比的印象。
片子讲了一个很简单的事,一个大公司想提高销售额,修改螺丝的参数(豆腐渣),小到座椅的螺丝大到飞机高铁的螺丝,发生意外后果不可设想。
有位员工良心发现几番上报领导无望,甚至最大的领导也想隐瞒,最后公布于众的故事。
而导演采用多角色主观角度、加入紧张悬疑色彩,有种谍战片的感觉,着实不错的。
片中的八角,有种高老师的感觉(哈哈哈)
私以为,所谓好演员,首先演好自己,再进一步演好别人,达到演谁是谁的至臻化境。
在本剧中大家都演好了自己,各种的表情都很本色,能在全篇过程中不断看到各位自己在不同往期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但进一步的演好别人就全都没做到。
香川大叔还是一副大哥大嫂过年好的表情,狂言那位的脸型就直接出戏,狂言演多了看来真的会影响脸部表情。
其他几位也都是常客,尽管名字对不上,但都是那些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安排,所以无功无过3颗星好了,言归正传,记得上一次想谢谢影评还是好几年前的黑镜,同样也是觉得叙事能变化下我会更中意这里的话也同样忍不住想要是结尾这么改就完美了,3星变五星怎么改呢?
就是临近尾声,香川大叔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在办公室里交出唯一被遗漏的次品那段,要是实际上最后他给到狂言脸的是被掉包过的符合标准的产品,借此在狂言举报时候,比如在电视直播里当众测试,反倒测出了符合标准的数据,以此来反告狂言,彻底抹杀他,并且以此为契机翻转风评,最后得到北大路社长赏识,得以晋升替代掉梨田成为常务董事,走向人生巅峰。
其他人员还是照常各司其职。
这样的结局的话我会直接给5星。
好吧,阴暗也好,内心龌龊也好,一吐为快。
以上
是东京回中国时,飞机上看的电影。
很有意思的是:在日本经历一番后,看起来特别有感觉。
一个以公司为“领地”,“领地”内实现完全垂直管理的奇特社会相处模式。
很被男主角略显浮夸的演技所“折服”甚至一度幻想:如果我是他,会不会也和他一样,面对如此多的压力和不正常时,保持理智和勇气。
最后附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微笑。
的确,研究故事,日本的剧本是不可忽略的。
感觉,日本的密集人口与有限资源,的确逼迫着激烈的竞争,而竞争就像自然选择,始终能够筛选出很多优秀的作品。
《七个会议》虽然不能称得上经典,也算不上精彩的电影,但是绝对是叙事的一个经典教案。
其特点,可以名之为“漩涡式”。
我没有仔细去计算到底有没有七次会议那么多,也不需要花时间逐个罗列会议的内容,下面就从底部到最上面来展示这个“漩涡”。
漩涡之根,只是一个人物。
开始我们会误会,整部电影是东京建电下面两个营业部门的竞争戏。
但其实漩涡就是那特立独行的八角民夫。
我非常佩服这个日本演员,从一开始的吊儿郎当,接着泼皮无赖,接着阴险毒辣,接着深不可测,到最后正义凛然,全凭一个人一张脸。
一开始开会,公司高层在骂人,总公司特派高层还在后面监控,这样的情形之下,他居然打瞌睡。
这样一个老油条居然没有被炒鱿鱼。
而后部门领导开始给他小鞋穿,可是他居然针锋相对,毫无畏惧。
争执之下,他居然上诉,而且反而是部门领导被“踢走”。
这让接任的部门领导和一众同事都心中疑惑。
所以,我们一开始对这个讨厌的家伙,都觉得不可思议,日本即便有员工终身制的传统(据之前看的资料,现在日本也改变了,但估计原著还是在那个时代,员工有错,也只是“贬谪”到其他部门),但是这样的人,简直就是害群之马。
所以,我们看到的“矛盾”仅仅是:混日子的员工与业绩至上的公司之间的矛盾。
当然,漩涡一搅和,我们发现问题越来越大了。
因为责骂八角,回头居然被公司“贬谪”,离开了业绩辉煌的第一营业部。
似乎八角背后有靠山,尤其是高层对他开会打瞌睡一事,虽然恼怒,但是却又无可奈何。
甚至,从第二部门转任第一部门的部长,被高层骂到坐坏椅子摔倒时,他竟然眼睛锐利地盯得高层发毛。
于是乎,我们跟着“配角”部长(一开始我们肯定会把他当主角),窥探出一点秘密:八角有勾结高层,贪污舞弊的可能。
因为他居然在赶走部长之后,立刻放弃大公司生产的价格低廉的螺丝,而且跟一家小工厂购买价格贵得多的螺丝,而且居然还向供货商(那个小螺丝厂)提供10万元的招待费。
而当财务部门发现了问题,并且在会议上弹劾他时,不仅高层,而且社长都包庇他,而且反而责备财务部门不务正业,浪费时间。
这时我们看到的“矛盾”变成了:企业高层贪污舞弊,与奸诈小人沆瀣一气,公司利益与小集团私利的矛盾。
回头,部长找到大公司生产的螺丝,发现螺丝不合格,居然被八角跟踪赶上,指出了背后的原因,原来是公司高层以次充好,降低成本,伪造数据,提高产品竞争力。
通过之前那张断掉螺丝的椅子,他发现了端倪,而后发现公司为飞机、列车提供的座椅都有相应的问题。
所以现在公司希望先调查清楚情况,然后公开情况并启动回收。
之前的部长真正被贬谪的原因,就是因为参与其间。
但是,高层包括社长,出尔反尔,只是提出暗地里置换螺丝,而不答应公开,因为不仅涉及声誉,而且比如导致公司亏损甚至破产,这会让公司的母公司施诺大发雷霆的。
于是,八角就把事情捅到母公司施诺上去。
可是施诺的社长,最终也是打算继续掩盖。
很明显,我们看到的矛盾又变成了:坚持质量至上、顾客至上、信誉至上的好员工与只求利润,不择手段,只图业绩,飞黄腾达的公司高层的矛盾。
八角将公司的事情揭发到政府部门去,公司接受调查,大批涉事要人被贬谪,但是施诺社长依然高高在上。
而八角在接受母公司和政府讯问提出了更深层的问题:企业的文化,数十年都是“想要出业绩,就改数据;出了问题,掩盖到底”。
日本人传统的“藩国”“武士”理念,一方面讲忠诚是好,员工和企业抱团,对上司忠诚并且牺牲小我,唯命是从;另一面讲业绩是坏,大家都为了藩国,为了企业的利益,而忽略顾客的安全。
所以矛盾上升到:企业文化与企业责任的矛盾,传统文化与当代发展的矛盾。
诚然,在高强度的竞争之下,产品既要提高质量,又要降低价格才有竞争力。
为了业绩惊人,最好的方式就是降低价格又提升质量。
但是这又是非常困难的,要么是让下游的厂家毫无利润,难以生存;要么是偷工减料,篡改数据。
最容易的自然是篡改数据,造假骗人了。
我这两天深有体会,自己第一个西铁城光动能用了近十年还能走,但所谓能够放水100米的,中间也把杆锈掉了;第二个西铁城光动能光波表,才一年多,居然把杆又坏掉了,而且还因为电能不足中途罢工。
自己近十年前买的飞利浦剃须刀虽然不大利索,但是作为后备外出时用,到现在还能用;可是后来买的飞利浦S5000才两年多,电池就坏掉了。
很明显,这些价格不菲的产品,现在也开始出现质量问题了,而质量问题的根本就是其中的零部件不行。
管中窥豹,一叶知秋,西铁城、飞利浦背后的问题也应该是同样的根源。
而电影讲清楚这样一个问题,甚至升华到这样一个反思。
却由一个小人物进行漩涡式展开,其构思方式,值得赞叹与学习。
19.9.15 t{�'�
酒酣耳热之际,革命党拍拍老板的肩膀:你怎么还不死?
你死了,财产都拿来买军火该有多好。
老板嘿嘿一笑:我不死,可以赚更多的钱,买更多的家伙嘛。
旁边他女儿就不乐意了:爸爸平常省吃俭用支援你们,还盼着他死,什么人嘛。
革命党象征理想主义,为了理想不惜任何代价;老板属于现实主义,女儿代表人情社会。
非常精彩,可惜不是我的原创,我还没有那么伟大——原创是嗜酒如命的棋圣藤泽秀行:
棋圣庆功酒会上,棋圣先干了瓶清酒,聂卫平送他的二锅头干了半斤,喝得左脚打右脚,高朋满座,不发表一点感想不行啊——棋圣望着赞助棋赛的大老板:你怎么还不死?
你死了,钱都拿来推广围棋该有多好。
大老板嘿嘿陪笑,内心相当舒适。
有钱人很多,有几个能与棋圣一起成为传说?
日本是个鸟不生蛋、地震频繁、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要想活下去,唯有合作、抱团,在接受了儒家文化的洗礼之后更是如此。
因此,在日本“读不懂空气”、没有分寸、给别人添麻烦,都是非常糟糕的事情,比中国二百五的性质还要严重。
但是,一种文化要避免死水一潭,必须包容异类,保持一种对峙的紧张状态。
日本高级知识分子是不是都像川端康成、阿部知二一样温润如玉、鞠躬如仪?
你想多了。
2011年,西村贤太获得芥川奖,记者会上口无遮拦:本来想去风俗店爽一把(结果接到了获奖电话),幸亏没去。
全场哄堂大笑。
2012年,田中慎弥领取芥川奖纯粹是给评委面子:爷就给你个面子,收下了(原文“もらっといてや?!
”成为日本年度流行语)。
类似藤泽秀行、西村贤太、田中慎弥,日本新片《七个会议》的男主八角股长也是一个异类,在竞争激烈的日本职场随时随地打瞌睡。
日本职场强调的奉献、牺牲、服从、纪律,对于八角来说都是浮云,冲业绩的关键时刻,他要带薪休假,控告上司职场暴力,吃东西不付钱,与上级针尖对麦芒、势不两立,吃公司的饭,砸公司的锅。
女孩为公司卖命多年,除了跟单据打交道,与有妇之夫的同仁偷情释放压力,精神世界一片空白……八角对日本职场文化的分析十分透彻:社畜对公司的感情就好像武士对藩主的愚忠,这种文化在历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但人应该是第一位的,否则,公司就难免弄虚作假。
表现职场的日本电影,此片堪为表率。
一个狂言师两个歌舞伎演员 再加上其他的叔叔 真是一次集结了几乎所有的舞台派浮夸演技
不能理解的企业文化
集合了一帮老戏骨,就给我看这??剧情平淡如水,毫无新意。。男主也不讨喜。。。这就是企业文化啊。。。
剧情老套,最后的独白和配乐也还行。日本人真是太喜欢反思了。日式的夸张式演技已经自成一派了吗?
卡司非常强大,基本都是老面孔。这个故事如果拍成日剧,可能不输于《半泽直树》吧。不懂这个故事和片名有什么联系。
3.5 堪称是年度日本男星最大阵仗之作,卡司之熟脸程度令人惊诧。开始时真的非常不能接受这种全员漫画式的油腻表演风格,但直到最后一幕大家还能保持这种挤眉弄眼的自洽,竟然让人蜜汁震撼(???),大赞野村万斋。电影用最直白有力的方式,来揭露日本国民性和公司文化的阴暗面,看似是落入俗套之中,但又是真的言之有物、有效且爽。层峦叠嶂的嵌套推理反转同样也很爽,柯南剧场版能有一半水平就不至于难看成那样。
期待落空。半泽演法只适半泽,叔几个整尬的,以及及川真女主🤣
己亥75.飞机上看完。
本以为会是略有些直白无趣的咆哮到底,最终只是比拼一下谁的叔叔更棒。没想到还挺好看的。八角最后的那番独白甚至升华出了一个高度。选角几乎都没什么挑战性,大魔王香川变吃花达人啊哈哈哈哈。稳健。
年度日企职场撕逼大片,终身雇佣制能让员工倾尽全力为企业卖命,的确与藩国、武士关系类似,一旦出了问题,则需要弃子保存大局,应该是一个公开的潜规则了。野村万斋与堺雅人气质风格差距不少,或许这个角色定位更适合狐狸大叔。
完全是行活儿
整部片节奏感超棒,峰回路转,松弛有度, 邪魅狂娟野村大魔王, 颜艺十级学者香川叔,一堆老戏骨疯狂飙戏,很精彩。很喜欢 @美琪
大概没看半泽直树会打五星,相比半泽直树故事有点简单,没有什么起伏,一帮老头拼演技,又是螺丝钉的故事,作者以前是不是老家确实开螺丝钉工厂的???
反派完全没有大和田之前的风采啊~
缺个堺雅人
与会如上朝,下克上的破釜沉舟与上对下的欺瞒推诿。最终归结于个体与集体的妥协与交媾。
半泽直树山寨版。池井户润的爽剧仿佛来来回回就在那几个套路里打滚,就算配角演员一样,但总还是味儿不对。
一颗螺丝钉引发的故事。培育一个个无所不用其极的“好员工”,其实也是在培育一个个巨型炸弹。
这片子分也太虚高了吧…
另一个职场的半泽直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