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年时间里看了两部英国人讲自己的女作家的电影。
前一部是之前写过评论的"Miss Potter",之后就是这部"Becoming Jane"。
两部都还没有看过的人或者也可以试着把这两部前后接连看,会发现许多相通之处,但我个人以为关于Jane的这部在心理描述方面更为细腻。
所谓小惊喜,是之前在电台和报纸的宣传上只注意到主演Anne Hathaway,直到坐在影院里对着银幕了,才一点一点发现还有熟悉的面孔:在"Six Feet Under"和"The Queen"中都有好戏分的老演员James Cromwell,Maggie Smith(远至"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近可回顾"Harry Potter"系列),以及,因为之前朋友推荐BBC改编狄更斯小说所拍摄的"Bleak House"而知道的Anna Maxwell Martin!
Anna是七十年代末出生,容貌普通,但表演颇为耐看。
十二月去伦敦时临时决定"Billy Elliot"优先而放弃了她当时正在演出的音乐剧"Cabaret",后来一直有点耿耿于怀,所以今天忽然发现她也在这部电影里很有点开心。
今年是奥斯汀辞世190周年,这个不上不下的周年未必是关于她的电影电视剧在英国先后出现的原因。
但的确,此时英国的ITV正在进行的是The Jane Austen Season,把与《傲慢与偏见》等相比相对较少提及的"Mansfield Park","Northanger Abbey"和"Persuasion"搬上电视荧幕。
此外,颇有人气的古典音乐台Classic FM也与ITV合作,应景推出这三部作品的有声书。
于是,像我这样没有电视看的人多少还有点下载有声书的福气。
上次说"Miss Potter"的时候说到苏格兰湖区风光在影片中有绝佳展现,不知道这一部关于奥斯汀的电影和ITV的Jane Austen Season几轮结束,因奥斯汀而去Bath的游人会否增多。
Audiobooks下载:www.classicfm.com
昨天看了傲慢与偏见,今天是成为简.奥斯汀,两部影片的相似自不必言,一个是将小说呈现在我们眼前,一个是将小说作者的生活还原,而小说恰恰来源于作者自身的经历和感触。
于是,两部片中Jane和Elisabeth常常让我无从分辨——聪明伶俐见解卓然不拘小节敢爱敢恨;片中的场景也是那么的相似——华美的服饰热闹的舞会情深的姐妹清贫的父母。
是呀,小说里不就是作者真是生活的再现吗?
唯一不同的,只是小说中的happy ending吧。
Pride & Prejudice,有着漂亮的海报和我喜欢的女主演。
初看完,只觉得平平,觉得冲突不够激烈,人物不够饱满,甚至觉得,影片不够长,对导演喜剧化的处理也颇有微词。
等到了看Becoming Jane时,我几乎就是想在看到一半时换片,原因嘛,也只能说是和P&P太像了,我有些后悔连续看两部一模一样的电影。
出于对电影拍摄人员的尊重(好吧,我承认自己实在是太假了--!
),最后我还是看完了,而结果是,不但对BJ好感倍增,还大大加深了我对P&P的认识。
这也再次验证了:尊重一部电影,绝对不会有坏处。
影片临近结束,经历了一系列变故的Jane也真正开始了她的写作,面对着陈旧的窗棂,一行行娟秀的文字流淌在她笔下,旁白娓娓道来的是P&P的开头,那曼妙的英伦腔调——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rhood, 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此句一出,昨天P&P的场面霎时映入眼帘,甚至比屏幕中的画面更加鲜活。
很神奇的效果。
这就是她的生活,和她的小说,她们如此的相似,不同的,真的只是一个happy ending而已。
我猜想,P&P片子的诙谐也只是Jane在原著中的轻松自在,P&P片中的平淡也只是因为现实就是如此吧。
而影片结尾,多年后二人重逢的段落,更是让人唏嘘感慨。
二人本是很害怕面对的吧,可当真正面对面,看着时光在心上人脸庞刻下的痕迹时,各自又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情呢?
那声对女儿略带责备的Jane字出口,在Miss Jane Austen心中又会激起多少涟漪?
于是,才有了破例的朗诵,那曼妙的英伦腔调——她开始认识到,他无论在个性方面和才能方面,都是百分之百最适合他的男人,纵使他的见解 他的脾气和自己不尽相同,却都叫她称心如意,这个结合对双方都有好处,她从容活泼,让男人心境柔和 作风优雅,他精明通达 阅历颇深,让女人也得到莫大的裨益,可惜这样的幸福婚姻已不可能实现,天下千千万万想要缔结真正幸福婚姻的恋人们,从此也错过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榜样。
——语气平和得仿佛在叙述一件于己无关的事,可如若知情,不论当事人还是旁观者,又有谁能不为之动容?
Jane心中的苦涩和遗憾和失落和不甘又岂是旁人能够体会的?
Jane缓缓合上书,在众人的掌声中抬眼朝Tom望去,眼中满是清澈。
纵使往事历历上心头,她从容微笑。
Tom的恍惚被掌声打断,注视着Jane加入鼓掌的行列。
纵使回忆如潮涌,他含泪微笑。
影片的画面很美,两部都是,明亮的阳光和大片的翠绿,英格兰的乡下光景让人流连。
两部影片都有在旭日下逆光拍摄男女主人公接吻的镜头,画面如出一辙,光芒耀眼,美轮美奂。
同样动人的还有声音,原声很赞,以钢琴为主的P&P给我的印象更深一些。
片尾,Darcy从几乎快要漫出屏幕的晨雾中走向Elisabeth,叮咚回转的钢琴声如Darcy由远及近的身影般由弱渐强,那一幕真让人心潮澎湃,总算,经历了一连串“little trouble”之后,欢喜的“happy ending”。
当然更少不了那曼妙的英伦腔调,使得所有喜悦或悲伤平和或愤怒,所有炙热的表白或欲言又止,甚至是所有的傲慢无礼或愚昧无知,都显得那么优雅那么从容。
Keira Knightley英式十足,迷人十足,很喜欢、很喜欢,并且偷偷的弱弱的以为,要是把安美女的大段独白分给凯美女来念,听起来该是多么惬意的呀。
PS:如果女同学喜欢英伦调调,去看看贝克汉姆的专访之类吧,绝对的视听享受!
:)
终于在可爱的柠檬大人的提醒下看了becoming jane,她说我会对这个感兴趣的。
确实之前有些期待,不过没想到这么快就能bt下载了。
并不想让我的页面充斥着简奥斯丁,但最近的所谓“文艺生活”仅止于此了。
怎么说呢?
只想一语概括,还不错的片子,音乐风景都挺美,but,not becoming jane,和奥斯丁本人没什么关系,即使这是传记电影。
一开头让我极为反感,养的猪,跳的舞,男女主人公相互的“挑衅”?
都像极了05版的傲慢与偏见。
而发展到私奔未遂,再到年老时相见的遗恨与平和,好歹让我产生了一些好感。
只是平心而论,这些情节也和奥斯丁无关。
真的,和那终身未嫁的女作家没有什么关系。
好像是在简迷会看到这么一句话,奥斯丁本人应该是在舞会中默默观察着别人的那个人。
从此角度来看,这位大眼大嘴的jane有些过于光芒耀眼了,她的才气来得过于矫情。
而真正的jane的生活,我不认为会充斥着那么多戏剧冲突和矛盾,jane的自信应该更内敛,而并非影片中的锋芒毕露。
剧情不符合事实是一回事,传记文学往往有那么些煽情的成分,电影就更得靠冲突来推动发展。
但剧情下的人物,太过单薄,让人难免心生失望。
jane的姐姐太灰暗,爸爸和妈妈都是比着p&p来的,情人tom则类似于古惑仔(虽然我还是被电到一两下)。
只因要求太高。
何必去指望传记里写的人物那么深刻,那么丰满,那么有史实可考?
总归强过一本曾经差点儿让我吐了的《萧红传》。
除去女主人公的长相(总觉得这个女孩还是适合穿prada,打扮得无比时尚,而不适合古典装扮,片子里有条裙子那叫一个丑啊),所有的人的性格之外,还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一句话,抛开jane ausen本人,抛开jane笔下的英国社会田园风光生活礼仪道德风尚云云,电影还是可以打动人的。
只是我逐渐成为一块石头,一点点的煽情痕迹,都会被我的大冰山冻结。
over
Between Sense & Sensibility and Pride & Prejudice was a life worth writing about. It's a Jane's story with an Austen style. Pride,prejudice,sense,sensibility,independence, love, wealth,responsibility and unexpectedness, those are what we might and have to face and accept in our short life. That's the Austen way of life, independent, bold, unconstrained ,emotional,unchangeable, but still beautiful like flowing rhythm. When Cassandra asked Jane how her two-young-woman story ,"Badly.","It gets worse.", and "They both make triumphant, happy endings.",she answered , just an opposite reflection of her love; That's ironic however contained her beautiful wishes.According to the screening order,the influences that Pride & Prejudice , Sense & Sensibility have made would help understand the movie more exactly. When thinking of the movie , we could easily find the Mr.Darcy's pride in Lefroy criticizing to Jane 's writing, Lizz's Prejudice in Jane talking to Tom in the woods, Marianne's sensibility in Jane playing the cricket without the slightest hesitancy, and also Elinor's sense in Jane bravely getting back from running away with Tom. This is a mixture of Austen's work, delicate, romantic, and enchanting. And when coming into the story, we could easily find the sources of various characters of Austen's work. Well-educated young ladies, charming young men, very gentleman-like men, discourteous countrymen,the pride rich, and some regarded themselves as infallible, not made up only Austen's life ,but her novels also. Splendid surely!Years passed by, they got old, but still their re-encounter filled with embarrassment and pity."Jane",the moment the name he spoke out to his daughter ,brought her back to her 20,to the fantastic night he told her "Jane, I'm yours. I'm yours.I'm yours,heart and soul." she was totally moved ,even more than that perfect night. She was put at ease. She was in happiness. He's still hers, even though his had an almost Lucy-like daughter,even though his daughter required too much. I 'm absolutely moved by this. Time changed everything, except their love.Austen, my most appreciated English female writer, actually did not look an Anne Hathaway-like, and the tale might just be a fictitious romantic one. Anyway, Hathaway did successfully show us a courageous independent elegant beautiful lady;moreover, the crystal-clear and mild English rural scenery put us in a romantic air, light soft background music perfect harmony with the story. Except for one tiny pity -- James McAvoy is too short, the movie is extremely worthwhile seeing.
徜徉在《傲慢与偏见》的蜜海中时间太长了,已忘了悲剧是什么滋味。
幸好是在读完英文原著又看了BBC95版的《傲》之后才来欣赏这部片子,timing刚刚好。
由本片知道了《傲》的创作背景,感觉意味非凡。
我从蜜海中品出了一丝酸涩,简奥斯丁把自己无法实现的快乐赐予了笔下的简,喜剧幕后的作者竟演绎着如此悲剧。
A man with a fortune,在那个时代是那么重要,如果把fortune广义化,它在今天也仍然举足轻重。
爱情路上,永远阻碍重重。
好莱坞的噱头在于,一开始把你的胃口吊得老高,可看到中段就已经觉得乏味了。
而这种古朴、平淡、缓慢的英伦味儿,还有镜头的处理,能掩盖本片的其他所有缺点。
看《成为简》前囫囵吞枣地看完玛甘妮塔.拉斯奇的《简.奥斯丁》。
其中对于简与汤姆.勒佛伊的那段“年少之恋”简单带过。
就如同简给Radecliff女士的评价“生活表面平静如水”一样,简的这段芳龄20之时的爱情就如她生命中许多未能解开的谜,留给读者的永远是问号。
简是只把这段感情视为年少之爱?
还是在内心深处一直爱着汤姆?
《成为简》正是大胆却又不失合理地填补了这段空白。
简的生活平静如水,尤其是在我重温了玛格莉特.莱恩的《勃朗特一家的故事》之后,我忍不住这样想。
但在电影为简的这段初恋的补白几次弄得我鼻子发酸之后,我认定那是在夏洛蒂丰富、完整(较之简)直抒胸臆的书信与勃朗特研究者日后渐渐挖掘的愈来愈多关于她们短暂生命痛苦的佐证所书写的动人篇章下产生的错觉。
无论简与夏洛蒂拥有多么不同的读者群,她们俩的生命多么令人遗憾的只有短短2年的交集,毕竟同为十八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英国工业革命动荡岁月中的妇女,伊莉莎白年代也好,维多利亚年代也罢,她们经历的辛酸--妇女地位低下所造成的关于婚姻、关于事业的重重困阻怕是相同的吧!
频繁的死亡与抑郁孤单的日子成就了夏洛蒂那从表面就能让人垂得一把辛酸泪的一生,而简的辛酸则是掩藏于她那六部小说风趣嘲讽的背后,在一个个微小的细节中,诉说着那个远去的年代的女子的不幸。
《成为简》有着优美的景色,精制的镜头,悠扬的音乐。
这一切都令我们感到熟悉,因为不胜枚举的简的作品的改编电影已向我们展现出简的生活的那些丰盈的细节。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中流畅的镜头,比如卡桑德拉得知噩耗时下的那场雨;简与汤姆互诉衷肠的户外的那幕也十分唯美,清辉在黑夜中勾勒出人物的轮廓,色调虽冷,却挡不住观者感受到那爱意融融的暖意;在汤姆对简与他的未来表示悲观后,简与姐姐在海边散步的那段,同样展现了以相反的元素来表现人物的手法:大海无垠、蔚蓝、沉静,本该让人舒畅不已,但此时刚刚失去汤姆的简悲伤难抑,爽朗的海风中感受到的只是凝重的苦涩,可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简与汤姆的故事是以两人都不富有而最终劳燕分飞画上句号的吗?
私奔的桥段是真实发生的吗?
然而无论属实与否,我以为这样一来更强调了简的性格,除了表面的雄辩,才气逼人,更有一份能为真爱向世俗挑战的勇毅。
但简不是莉迪娅,她深谙受人接济的生活的艰辛,因此她选择离开,就像她选择和汤姆远走天涯时一样果断。
影片结尾处给了30多岁的简一个长镜头,那细微的鱼尾纹、消瘦了的脸庞、端庄的发型,让人唏嘘年华的易逝。
戏剧性的,简与汤姆再次相逢,而一阵令人难堪的尴尬被一位父亲轻柔又略带责备的“Jane”所冰释。
那一刻,简心中那块柔软的角落一定被触动了,她挽起汤姆的女儿的手,她知道,这个特殊的读者的父亲是给予她青春甜爱的人,这份爱她未曾遗忘,他也未曾遗忘。
安静的字幕打出,我们知道了简始终没有向缺失了爱情的婚姻退步。
我们更温暖地知道--也许与导演构想出所有的起始源时一样的惊异--汤姆给他的长女起名为“简”。
对一个女人来说,最容易被诟病的就是不结婚了,无论身上有多少优点,最后都会落得一个庸俗的结论——“哪又如何呢,她又没嫁出去”。
对于一个女性创作者来说,虽然让你关心上她的是作品,可是让你谈论的还是会滑向她的私生活,添油加醋之后变得更无比回荡,八卦好像真的似的。
可想而知,200年前没有结婚的简·奥斯汀面临的是更加艰难的处境,刺耳的声音像泡沫塑料之间的摩擦,让人浑身难受。
简·奥斯汀200年诞辰纪念日,我跟BBC的记者一起在她故居外的草坪上做采访,路旁的古树是她当年亲手载的。
相比较与巴斯的短暂住处和温彻斯特的临终之处,这里被奥斯汀称为她创作的“伟大的宝库”。
我们有红学,英国有简学。
举行完仪式,有一些学者发言,其中讲到她生前为什么不结婚的时候,我看到我们团队的摄像大哥静默之中地掏出了薯片和瓜子,露出吃瓜群众的目不斜睛,口水都要滴在器材上了,我保证他对《傲慢与偏见》没有对这八卦更感兴趣。
可我又好到哪里去呢,耳朵竖得的像天线。
简·奥斯汀的姐姐卡桑德拉·奥斯汀小姐,就曾恐惧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的窥探,也担忧学者们的无端揣测以及不怀好意的流言蜚语,她焚毁了大量妹妹生前的信件,可我们还是在落网之鱼身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比伦敦警察纠察开膛手杰克还卖力。
发言的研究员读到简·奥斯汀给她最心爱的侄女范妮·奈特回信中的一段话:“Nothing can be compared to the misery of being bound without Love. If his deficiencies of manner strike you more than all his good qualities, give him up at once.”当时范妮·奈特正为自己的婚姻问题苦恼,向来睿智的姑母给出自己最直击的价值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危险的。
六本小说都是关于爱情,恋爱、调情、婚姻面面俱到,当时觉得,这个女作家一定感情经历很丰富吧,至少也是行过许多地方,见过不少人。
不同于张爱玲,简·奥斯汀总给自己笔下的人物安排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她是不是一个对爱情持有乐观精神的人呢?
这种揣测正暗合了人们对于女作家这种生物的猜想。
像是她们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最好还得配上泛滥的爱情体验,阅人无数才能攒够写作的素材吧。
而简·奥斯汀的一生,简直是对这一刻板印象不动声色的回击。
简·奥斯汀毕生住在汉普郡乡间,所著的6本小说,都在描写她最熟悉的、体面人家的生活和交往,充斥着卷发、印花棉布和交际舞会。
简·奥斯汀生长的家庭,正是她小说中集中描述的那一类,在乡间不失体面,却也未及富贵。
她的父亲,毕业于牛津大学,母亲有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背景,并在婚后常提及自己是因为爱情下嫁给简奥斯汀的父亲。
虽然家庭背景体面,但由于父亲做牧师的工作薪水微薄,所以全家长期面对经济拮据的窘迫。
尽管如此,她和姐姐从小却不得不学习各种才艺,音乐、跳舞、绘画、针织,旨在培养出一种气质,以便增加未来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
11岁,她在父亲的海量藏书中,获得了另一种安慰。
同很多与她时代远隔的作家一样,文学成为简·奥斯汀不满现实的唯一救赎。
16岁时,简·奥斯汀亲眼目睹自己貌美的姨妈,为了金钱不得不远嫁印度,最后牺牲了后半生的快乐。
她以此为雏形写了第一部小说,在小说中,她愤怒地反问,“难道为了金钱而结婚,最终失去快乐的人生,是值得的吗?
”然而,一己的愤怒,如何撼动如山的现实,那个时代的英国女性,经济来源只有两种,要么来自父亲,要么来自丈夫。
婚姻制度更像一个复杂的经济决定,女性的财富与婚姻市场息息相关。
女性的财富由父亲传给丈夫,丈夫控制着她们的财富直到她们去世。
大量女性为了金钱订婚,男性也会倾向娶一个能为自己家土地和生活方式提供资金的妻子。
关于这一切,简·奥斯汀写下:“没有钱,女性就没有自由。
”200年前她就说出了至今都不过时的经典之语。
尽管在小说中,她创造出女性通过婚姻获得金钱,最后爱情金钱兼得的大团圆,但遍布暗讽的桥段,让我怀疑她是否真的相信或期待这样的人生。
简·奥斯汀一生唯一的爱情,在电影中已经演过,19岁时,她爱上一个爱尔兰年轻律师,却因为对方家庭嫌弃她不够有钱而失之交臂,从此两人再未相见。
这段爱情之后,简·奥斯汀一生未嫁。
并非没有机会,而是她拒绝了所有建立长期关系的可能。
1802年,21岁的简被朋友的兄弟哈里斯·比格-威瑟求婚,对于当时的女性结婚年龄来说,简算相对老的了,而比格-威瑟比她小六岁。
她接受了求婚,第二天醒来就后悔了,又解除了婚约。
200年后,我坐在她故居前的草坪上,想着她当时何以有这样的透彻,或者叫坚持。
我相信她忠于自己,绝不让自己成为婚姻市场上金钱的交换物。
并且,在那样细致地观察过同时代女性的婚姻生活后,她对此也有了清醒的认知。
“婚姻生活是否能幸福,完全是个机会问题。
一对爱人婚前脾气摸得非常透,或者脾气非常相同,这并不能保证他们倆就会幸福。
他们总是弄到后来距离越来越远,彼此烦恼。
你既然得和这个人过一辈子,你最好尽量少了解他的缺点。
”多少身在婚姻中的局中人,一生都难了悟这样的现实。
或许是因为她一直是局外人而能看得更清,也可能她根本不再对当时的婚姻和爱情抱有玫瑰色的幻想。
如她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说出:“女人们往往会把爱情这种东西幻想地太不切合实际。
”一个女人的清醒,可以拯救自己的人生。
一个女作家的清醒,可以唤醒许多沉溺于幻想中的人。
一百多年来,英国发生过几次在文学趣味上的革命。
大部分作家都无法跳脱出这样的宿命,即因读者的趣味变化,而造成声望的上升或坠落。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写“爱情小说”的,作品竟能红过200年。
弗吉尼亚伍尔夫就曾说过:“在所有伟大作家中,她的伟大之处是最最难以捕捉到的。
”丘吉尔等一大票直男,嘲讽她小说里只有男女之间磨磨叽叽的日常琐事,没有悬疑或冒险,不担心法国大革命,也不关心拿破仑,茶杯中的文学,算不上伟大。
要我说,也要看如何定义什么才是人间大事,她的小说里承载着历史背景、女性地位、婚姻法和习俗、财产制度、遗产法、生活方式、社交、变革……每一条信息可都是国家大事啊。
“简·奥斯汀敏锐地观察到了人们的荒唐愚蠢、自命不凡、装模作样和虚情假意,但她并不为此苦恼,反而觉得有趣,这实在令人钦佩……实际上,即使在她最具讽意的言词中,我也看不出任何恶意;她的幽默是真正的幽默,是以精细的观察和坦率的心态为基础的。
”简·奥斯汀所写的,从没超出过自己熟悉的生活范围。
她在给亲戚的信中提及,她所能做的,只是“写乡野的几户人家”,“在两英寸宽的象牙上,用一支细细的画笔轻描慢绘。
”当时的英国摄政王非常痴迷简·奥斯汀的小说,但摄政王藏书室的负责人却建议奥斯汀写题材大一些的作品。
简·奥斯汀在回信中说:“我不写传奇。
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继续走自己的路,虽然在这条路上我可能永不会再获成功。
我却相信在别的路上我将彻底失败。
”正如古代的希腊人在德尔菲神庙上,铭刻下他们认为人一生最重要的问题——认识自我。
认清自我,忠于自我,才是简奥斯汀一生坚守与追求的真理,无论面对人生还是写作,还是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勇敢的爱情和婚姻的探索者。
在我们的文化里,诞生了许多诸如“搭伙儿过日子”这样的短语,可见生活对于老百姓来说,稀里糊涂的也能过。
往往越是清醒的人,越是跟简单易行的世俗背道而驰。
不过,拥有老公、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未见得就比独身幸福,孑然一身也不意味着就悲惨,选择每一种生活都有其的未知和风险。
爱打探女作家隐私的我们,最终没得到多少消遣,打破沙锅难免发现了世间残酷的真相:爱情里的浪漫总是转瞬即逝的,幸福的婚姻全靠运气。
1、闯-入;(片名就是一种复写,好像简在电影里又不在电影里,显露出导演阅读和再创作的痕迹。
)我从汤姆的闯入说起。
与之类似的,也许会联想到之前简在家里弹奏钢琴那段,毕竟针对周围环境也很唐突。
但是,值得思考和注意的,从节奏和韵律上,简弹奏钢琴还是对简的一个舒展、一个显性的流露,而汤姆的闯入却构成一个傲慢、一个隐性的截断。
我们的简,很显然对这个年轻人有着一见如故式的起码好感。
可他太过让人失望和懊恼。
先是在简朗读的时候打瞌睡,然后是傲慢地评价简的书写只不过是一种女人式的伤春感怀。
在这一点上,汤姆的傲慢倒是有点一针见血,尽管不能说是一语中的。
简维持在自身之内的女性气质和才华,被傲慢截断。
如果说,单纯从汤姆闯入以及简烧掉自己的稿子这个场景里还不是很清晰这种截断,对于简“成为简”的意义,那么再看接下来的打板球和去河边这两个场景。
打板球这段戏,简上来接汤姆的球,一来简出于对汤姆傲慢的回应,二来,通过参加这场运动,简被认为和男孩子一样,这是他哥哥说的话,汤姆问她是不是之前玩过,她哥哥回复汤姆说,简从小和男孩子一起玩大。
随着导演的古典空间,在板球这场戏里发生了诸多转移,比如沃伦、卫斯理等等。
这些转移在必要之时,被导演重新拎出来说事。
然后趁着玩兴,就是跑着去河边。
简和弗伊德伯爵夫人跟在哥哥和汤姆后面,直到看见哥哥和汤姆脱了精光,跳进河里,她们两个扫兴而回。
这个场面相对于汤姆的闯入和傲慢,显得更为隐晦,但这恰恰就是我要说的影片里的第二次截断。
我们不妨来比较这两次截断。
第一次截断,包括之后延续的在图书室里,简和汤姆的对话,简的女性意识被汤姆重新置入一种懵懂,只是这个懵懂不光意味着无知,更主要的,汤姆推荐《汤姆·琼斯》给简看,告诉她,对于写小说而言,开阔重要于女性性。
而第二次截断,经历了一个波折,情感从欢快到低落的波折,女性性被一种无形的东西阻隔在河边,她们不得不返回。
在后面的文字里,我们还会回溯这两次截断,而且我试图指出,第一次截断和后面段落里的私奔关联,而第二次截断和私奔途中的折返关联。
2、复读与迷失;汤姆真正进入简的节奏——在流淌意义上的进入,而不是在相遇或者冲撞的意义上,尽管说相遇或者冲撞总是伴随始终,但我这里强调一种流淌般的交汇——,在于简开始呓语般阅读那本汤姆推荐给她的书。
这个段落,导演让汤姆的阅读声此起彼伏着、呼应着出现在简的阅读里,构成一种节奏上的复读效果。
随着复读所带来的交汇感触,一种女性因截断(第一次截断)而致的迷失被夸大了(从简涂鸦一段文字,包括剪裁,来宣泄对汤姆的不满开始,如她姐姐所说,她究竟要说什么呢?
很显然,她自己也不是完全明白。
)于是,织体(肢体)交错的情感,被傲慢、不满、偏见所引导的时候,情感也就随之不可开交。
在第二次舞会上,简一出现,镜头就跟着她逐次推开,周围模糊一片,仿佛进入了一个嘈杂烦乱的迷宫,然后她碰到了卫斯理,和卫斯理一起跳舞,直到一个不经意的交错,汤姆重新在她面前,状态骤变。
之前属于迷失的时空被汤姆占据,我们可以把这个认为是获得。
这一场戏的精彩之处,就在于简和汤姆之间的织体(肢体)交错,相互耳语。
舞曲结束之时,卫斯理才发觉他已经不在那个中心,不知觉的去了边缘,这让卫斯理和他姑妈相当不好受。
3、符号:信笺;书写在影片中的反映,除了简写的两封信和小说之外,就是另外两封很有转折性的信笺,其中一封是沃伦写给大法官里,导致大法官大发雷霆,简对汤姆失落之余,不得不返回家中;另一封是寄给简的父亲的信笺,得知了死讯。
不妨说,信笺充当了当时时代男性话语的最直接承载,因为不是所有的话,都可以正式的说出来。
就像开头的时候,汤姆的舅舅和汤姆的对话,舅舅对汤姆说,法律的真正要义并不是维护公平,而是守护由身份地位所携带的财产,身份地位又需要汤姆必须做出价值来,才能继承舅舅的遗产。
包括在后来,简问汤姆,难道法律不就是维护公正的么?
汤姆说,不是。
简就很惊讶。
男性话语在一种似是而非中,纵横交织。
这和简与汤姆谈论《汤姆·琼斯》这本书的意思是关联在一起的。
简说,她觉得小说不仅要表现事实,还要表现事实背后的思考。
但是如果事实只是一个空头标语,那么事实背后的思考,又怎么能彰显呢?
同样重要的一个场景,是汤姆带简去看一位女作家。
简问女作家,既做妻子又做作家,应该是可行的吧?
女作家不以为然。
简还是抱有希望。
所以,后面汤姆在舅舅面前的临场犹豫,使得简遭受了第三次截断。
这次截断,成为了第一次截断和第二次截断之间的桥梁。
4、截断种种;假如说第一次截断,还属于一种爱情中的新大陆的话,那么第二次截断,无疑就是性格意识里的大西州了。
包括在《汤姆·琼斯》这本书里开阔的全景式叙述和视野,也的确是简自认为缺乏的。
在那个私奔的早上,一切都被这样的开阔的全景式视野所遮盖,因为阳光太好,周围太静。
导演的镜头在此时也有意稍微晃动起来,不确定和爱的激动,携裹着一对年轻人去创作自己的未来。
假如没有那封信,也许简仍旧心存疑虑和顾及,但是很难回头。
但是那封信却给了简一个犹豫的机会。
趁此之际,第三次截断游荡回来,它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居然和第二次截断联结起来。
所以这里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理智战胜情感或者现实打败理想,而是片名书写里的“成为简”。
在第二次截断中,女性性被无形地驳回。
而简一直思索的,是耦合于文学的自由,并不是现实自由。
如果她失去了这个关联耦合,那么,现实的意义也就变得很难被预知、很难被获得,然而她偏偏又不能依赖什么,最终只能折返。
当她回到家中,钟表的指针,还是影片开头的位置,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就像是在文学中的一个短暂的创作经验似的梦。
那种“成为”意义上的简,也就是耦合于文学的简。
但如果不经历这么些个截断,这种意义就很不明晰,也很难被确立。
提问:有多少人是因为这部《成为简•奥斯汀》喜欢上汤姆先生的扮演者詹姆斯•麦卡沃伊的?
举手举手!!
詹姆斯•卖卡哇伊先生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也是个很可爱[。
的人,当然这跟本篇影评无关,所以暂且不表吧。
把他在一开始便提出来的原因是,据说这个来自苏格兰的充满着苏格兰魅力的家伙和真实的汤姆•勒弗罗伊先生长得十分相似。
而影片借由历史的空白以及种种的巧合,让他出演简•奥斯汀年轻时候的恋人——毫无疑问他们是曾经相爱过的,从奥斯汀小姐与她姐姐的通信中就可得知——继而演绎出一段让不少女子都为之潸然泪下的故事。
汤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聪明英俊,除了不富之外,几乎可以称得上“完美”。
他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人。
年轻的简与他在舞会上互相吸引——电影似乎为了突出简自己的故事与《傲慢与偏见》的关系而将他们的“第一印象”定位在与伊丽莎白小姐与达西先生相似的位置上——简愉悦地想她姐姐阐述着他们在舞会上的调情,即使是日后闻名遐迩的简•奥斯汀,那时候依旧像个愉悦而天真的少女。
她略显冒失地在信中表出一句申明:“我打算把我的未来限于汤姆•勒弗罗伊先生。
”虽然为了削弱这个对白她在之后又有意加了一些话,但是所有女孩子在欣喜的恋爱中不由自主冒出来的话,没有人有资格批评它们批评不够矜持或者太过直白,因为它们,都是可以当真的。
恐怕那一刻的简,是真的那么期待着的。
电影中,他们相爱,汤姆在月光下闪着真挚的眼睛颤抖着嗓音说着:“Jane,I’m yours. God! I’m yours!”他想为他们共同的未来努力,于是他带她去见自己的舅舅,希望他可以喜欢这个让自己不由自主会弯起嘴角的姑娘。
可是作为掌管着一个家族财政大权的本杰明舅舅看不上一名不值的简。
简自然也看不上这位的“柯林斯先生”类的人物,于是他们不欢而散。
汤姆成为了夹在中间的、两难的角色。
而真正的那个生活在18世纪的汤姆呢,并没有确切的记载证明他曾经带简去见过自己的舅舅。
简确实随兄弟爱德华以及去往有汤姆和他的舅舅本杰明居住的街暂留。
但是简写给她姐姐的信中的措辞分析的话,有很大的可能他们在那时候却是住在一起。
而且虽然简本身“一文不值”,但是她的家族倒也没有别的评论中说得那么得卑微,她的家族与当地有钱的名门关系匪浅,本杰明舅舅似乎应该基于这些条件以及简本身的特质忽略她其实“一文不值”的事实,简也认为这场会面是成功的、愉悦的。
这里需要插一下有关汤姆家庭的情况了。
汤姆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却是家里的长子。
也就是说,在汤姆出生的1776年前的十年内,因为缺乏家里的大家长——本杰明舅舅的资助,汤姆的父母过得确实辛苦。
汤姆的父亲安东尼自从娶了一个没钱的姑娘之后,恐怕每一天都在期待着一个男孩儿的到来,并在期待的同时向自己的叔叔本杰明瞒住了这段婚姻。
汤姆的出生可以说是安东尼的一根救命稻草,他是他们那代第一个男丁,因而可以客观地说,本杰明舅舅对汤姆是“溺爱”的,赞助他的学费,还亲自带着他去伦敦学习法律,安东尼也因此保住了家产,并且在汤姆之后他们又生了六个孩子。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影片中汤姆的“放弃”了。
与安东尼不同,汤姆足足拥有十个姐弟,作为长子,甚至是整个家庭中唯一有才能的,他是被寄予着厚望的。
在那个年代里,他是否能够出人头地意味着很多很多,他的肩膀上扛着很多原本不需要他来扛的责任——特别是对他的姐姐而言。
如果简真的不招本杰明舅舅的欢心,那么他们的爱情确实会毁了一切的。
不仅是简和汤姆的将来,还包括勒弗罗伊一家以及奥斯汀一家。
他们相遇后的第二年,1796年的冬季,简开始写作她的在将来会使她名声大噪的作品——那时候还叫《第一印象》的《傲慢与偏见》。
当时的简正处于恋爱之中,因而这部作品毫无疑问和汤姆•勒弗罗伊有着紧密的关系,更甚至是“班纳特”这个姓都是出自汤姆最爱的小说《汤姆•琼斯》中的。
但与通常评论家所猜测的不同,那个拥有伊丽莎白小姐般的急智、活力与魅力的人似乎比起简•奥斯汀本人来,倒更像是汤姆•勒弗罗伊;而内向羞涩、有时候态度僵硬以致显得傲慢的达西先生,则更贴合简•奥斯汀的性格。
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这部后来被她称作为“我的孩子”的作品流露出的,着实是恋爱中的少女的欢喜,这是她送给正在念法律的汤姆的礼物,也是在等待汤姆完成法律的学习回史蒂文屯赢取她的日子里,她全部的、完全的对汤姆的思念。
1798年,汤姆来到了阿什郡,但是他没有去史蒂文屯看望简。
简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其实汤姆已经于1797年末回到爱尔兰,与一个校友的妹妹订了婚。
没有私奔,没有在清晨手拉手越过树丛,没有他睁着蓝色的眼睛定定地看着你,嘴唇翕动,最终告诉你“Run……Run with me.”……他们只是就此以后分开了。
很容易让人认为是本杰明舅舅所为。
但是谁能证明呢?
只是即使几百年后依然可以猜测得到,如果汤姆毅然决然娶了简,那么,就是对他的家庭的最大的漠视。
影片的最后一幕是功成名就的简遇到了同样功成名就的汤姆,岁月把他们都打磨成了温柔的人。
汤姆的大女儿唧唧呱呱地不停地向奥斯汀小姐表达着敬仰之情,汤姆却在此时低声地呵斥住她:“Jane!”分明是看见简眼中流转的波光的,仿佛多年前那个说着“我打算把我的未来限于汤姆•勒弗罗伊先生”的自己又回来了。
她拉着汤姆的女儿朗读,声音缓缓地穿过大厅。
她合上书本,用素净的手指。
他抿起嘴巴,微微颔首,似乎定了几秒钟,才意识到鼓掌,用戴着戒指的手。
这一幕确实佷杀……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是真的哭出来了……我希望那是真的,就算是假的,其实也足够符合二人的性格了。
最后,我一定要反驳一下影评中广为流传的所谓“ THOMAS LEFROY 也许根本没有爱过JANE。
当他年老时,一个儿子问起他和JANE的传闻,他仅仅是说‘IT WAS SUCH A YOUNG LOVE’”的论调!
首先,这是他的一个侄子问的。
其次,当时的汤姆已经是个八九十岁的老人了(他很幸运,最终以九十三岁的高龄去世),先不论那个“男孩子气的爱”的答案是否和简在对他做出表白后说的那些为了削弱表白并掩饰自己的本质的羞涩的“与主题无关”的话起相同的作用,而“汤姆•勒弗罗伊是否爱过简•奥斯汀”这个问题在汤姆的家族中存在了整整七十多年,这件事本身,已经能说明很多了。
从来只有女人为了男人终生不嫁,鲜有听闻男人为了女人终生不娶?
这就是男女有别。
人生苦短,数十载的人生中能遇上一个自己爱的人,恰好那人也爱自己,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可是世事哪有如此完美?
选择题出来了:A、与自己爱的并且也爱自己的人私奔,受尽世间的唾骂,过着艰苦平实而卑微的生活;B、与一个不爱的人结婚生子过着外人艳羡的有钱少奶奶的生活;C、独自一人品尝着思念的味道写着美好结局的文字留芳百世?
爱情,只是两个人的事情。
婚姻,却是两个家族的联盟。
才知道原来这不仅是中国的专利,多年前的英国也如是。
“绝对不和不爱的人结婚,即使爱了也未必结婚。
”Jane亲身验证了这句话。
这种勇气即使现代社会也没有几个女人能有的,在岁月流逝中,挂念着一个远方的爱人,只能用文字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来证明自己对于那个人的爱,影片结尾Jane看似不经意的将自己并无戴戒指的右手展露给Tom,这是最让人心动的告白,看吧,我爱你,对你的爱让我终身未嫁,而你却带着一个成为了我书迷的女儿来见我,尽管她的名字也叫Jane,这是你对我的爱的回应?
如今剩女太多,那些被称为文艺女青年的大龄剩女依旧苦苦支撑着自己心中对爱情的理想,Jane的选择不是她们想要的,但是她的姿态是让她们称赞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爱情理想,但是面对现实总得做一个选择。
题外话,倘若Tom和Jane重聚在现代社会,或许会是一出让人动容的婚外情剧本。
文字很乱,一直组织不好语言,只是将看片时的一些心情摘录下来。
其实,奥斯汀姐妹俩都是坚贞的爱情捍卫者。
无爱情,不婚姻。
(笑)
我讨厌这种凭作品脑补作者的传记片
下了整整一年半之后终于在岁末的夜晚静静地看完了她,这个我在中学时代最倾慕的英国女作家,还是勾起了许多伤心或是快乐的回忆。没有流泪,因为早已知道结局,但还是忍不住唏嘘和感动。爱情和婚姻之间,每个人都该有个底线,我是男生,我也要成为简。
演员选的很好 安妮 麦卡沃伊和玛吉史密斯 画面安静 不过简奥斯汀式的剧情显得很无力 跟[傲慢与偏见]完全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 结尾很好 他的女儿叫简 那个包含了太多的眼神 他们仍相爱 ★★★☆
真可爱,两个人都这么可爱
如果没有安妮海瑟薇,我连这短短的30分钟都坚持不下来,浪子和浪人是有区别的,懂吗。垃圾!
半颗星给一美,半颗星美术。何必喷小美人鱼的选角,安妮海瑟薇都能演简奥斯汀呢。打着简奥斯汀的幌子,内核不过一个烂俗的美式小鸡电影故事。汤姆从未求婚也没有私奔的戏码,当两人的相恋变得有目共睹时,他立刻被送走了。展开想象也不能这样编造毫不符合人物气质的狗血桥段吧。
虽然我很喜欢海瑟薇,但是她的确亵渎了austen
虽然电影里的爱情是艺术虚构,却颇有简.奥斯丁流露于字里行间温柔而坚定的神韵。
舞会转身那个的笑容,在伦敦迎接Jane楼梯的那一滑,说完晚安后叫住Jane说的晚安!我心动的三个点!我直接救命!一美出现的每个镜头我都疯狂心动啊!加一星加一星
有些人真的只在爱情的时候活过那么一会儿,之后长长的时间就都是死了。而有些人,却将这短暂微弱的爱情之火,细心呵护,燃足了自己漫长的一生。
生活不是小说,简奥斯汀也不是伊丽莎白,并不是贫穷打败了爱情,而是理智战胜了情感,有时候选择放手,不是不爱你,而是太爱你.
舞会的时候Tom的出现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这部电影没细看,感觉是《傲慢与偏见》的翻版,连女主角都同一个人,没啥意思~ 除了一小时多一点喂猪时候漏点,凸点,全局没啥意思
也许我是太苛刻,但安妮太不适合演这个角色,口音、形象、感觉都不对。更过分的是导演和编剧,打着奥斯汀的名号来玩票儿。
在想看和看过之间能不能有一个“看到一半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这个选项?美式浪漫轻喜剧,只不过是把高中校园里的故事移植到了十八世纪的英国乡村,并且充斥着美式的夸张的喜剧效果,但是既无微妙味道也无复杂性,并且完全是打着奥斯汀的旗号作为噱头而已。
这个世界,总有些完全理解不了你的蠢货要把自以为的浮夸剧情套在你的身上。其实电影里故事,就是简奥斯汀最热衷于讽刺的那种故事。
爱情令人神往是锦上添花,金钱布帛菽粟必不可缺.这恐怕是大部分现代人的想法.女生应该至少看一本简奥斯汀的作品,我表示同意.作家能创造怎样的作品很多都是取决于他自身的经历.这部片告诉了我们简的爱情观.她高尚,脱俗,自信,不愿向世俗低头,认为爱情是一种惺惺相惜.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Becoming jane呢?
风景很美,电影本身留不下什么印象。
So different from the Brontës
是安妮演得别扭?还是故事有点琼瑶?怎么完全没有jane的代入感呢,离开jane这个名号,这也就是一个BE的爱情故事。男主萌点太多,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