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为“镇魂歌”更有阴郁的压迫感,勃拉姆斯的deutsches Requiem就是这个调子。
每当科学对“绝症”暂时无计可施时,迷信就适时地披挂上阵,神奇的人类把基因排列出错归咎于不相干的羞耻和恶的动机。
我的天啊!
这八十几分钟过去之后,我被打动了,无所适从的被打动了,不知道呈现在眼前的到底是什么,生命,信仰,挣扎,死亡还是解脱?
在这首Michaela尽情跳舞的歌曲里,Deep Purple的Anthem,吉他,管风琴,七十年代的迷幻摇滚,阴霾的阳光,隔着一层玻璃窗的她的脸,平静,麻木,甚至是满足,树影倒映在窗上,遮住了她的脸,前面等待她的,是圣女般的殉道,还是一场生命的幻觉?
电影在今年的柏林大放异彩,Sandra Hüller更是抱得最佳女主角。
我迷恋Requiem这个词,但是和这个词相关的电影留给我的都是更深的绝望。
这个根据70年代在德国的小镇真实发生的事件改编的电影,原型女孩叫做Anneliese Michel,电影则讲述着这个虔诚的女孩在病魔的折磨下,顽强抗争,在用尽全力挣扎之后,仍无处可逃,而最终重回宗教接受驱魔的自我毁灭过程。
女孩的家庭有着虔诚的天主教信仰,一个充满控制欲的母亲、一个默默支持她的父亲和一个可爱的妹妹,女孩抓住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努力做一个正常人,友情,爱情,当逐渐接近幸福的后果却是跌得更深,吃药带来巨大的副作用,停药之后她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系好扣子。
于是她开始像分裂一样开始变得暴躁,向身边的人怒吼,诅咒将她抛弃的上帝,当她所有的努力都失败后,她重新开始相信每一个圣人的传说,她麻木平静的选择了自己的死亡。
她患的是癫痫,她会无法控制的抽搐,她会看到幻觉听到幻听,她以为她受到了魔鬼的召唤,她会无法抑制的痛苦的怒骂。
我在她舞动了、挣扎了、放弃了的背后,看到了那个永远二十三岁的青年,他的那些黑色的深深绝望的歌曲,他在舞台上自由飞翔的狂舞,在他的这些都抵挡不了病魔对他的折磨之后,他把自己吊在了厨房的横梁上,然后他的墓碑上写着“Love Will Tear Us Apart”。
我在这样的重合中想,病魔,不光是身体上的客观实在的科学可以解释的那些,还有着我们每个人的心魔,恐惧和软弱,所以那些电极、药片帮不了我们,那些祷告、十字架项链也帮不了我们,只是需要那么一点点的理解,理解我们的恐惧,理解我们的软弱,而不是把我们带到医生的面前,或者神父的面前。
Michaela身边亲近的人,女性是两个方向的极端主义者,母亲逼她祷告,女友要她看医生;男性是立场摇摆的妥协主义者,父亲先是支持她然后又妥协了她的母亲,男友不知情的时候诧异于她的异常,在她受折磨的时候又悄然退后,他们甚至都没有尝试去理解Michaela到底怕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这些盲目而无知的亲密,是我们永远的悲哀。
这也是为什么爱,会将我们永远地分开。
粗砾的画面,有着Dogma 95精神的晃动的镜头,Sandra Hüller隐忍又深刻的表演,一点点的刺激着每个对生命有着困惑、不停挣扎着的灵魂,尽管没有看到女孩最后是如何无助的逝去,但是电影让我们承受的已经太多了,我们在Michaela平静的走上了不归路,Ian Curtis义无反顾的套上了绳索的时候,痛惜压抑的充满同情,但是真的轮到自己的时候,不见得会比他们做得更加出色。
因为,召唤我们,胁迫我们,折磨我们的这个世界的魔鬼,就在镜子的那一边,你动一动眉毛,他也会动,上帝会抛弃你,爱人会抛弃你,但是他不会,因为他就在你的身体里,他就是你。
你赶不走他,所以,让我拥抱着接受你吧。
影片的节奏很好,并不缓慢,一定要有那么长的铺陈,才能表达得清楚米雪拉受害的原因,她本有的病根,加上青春期的反抗,这部片其实根本就是叙述一个青少女叛逆期对母亲的激烈反抗,她的母亲从来没有给她正面的肯定,父母亲对子女 常会有一种很隐秘的压制和嫉妒,母亲对青春期的女儿 年华正茂的青春, 有说不清楚的幽微妒恨, 用宗教的教条,去压抑女儿冒泡的青春萌动;妓女,肮脏等字眼,也必然是母亲嘴里常脱出的贬义词,其实在接近上帝的过程中,同样的也认识了魔鬼的存在,没有上帝,谁也对魔鬼没那么了解,宗教是把双刃刀,用在那一面是人心,当然不可否认,也许米雪拉在去朝圣的途中,可能确实沾染上了一些负面灵体,圣地不单有圣灵,也有许多其他灵体,就像寺庙附近孤魂野鬼特别多一样,年轻单纯的心,对上帝开放的同时,一样是对其他灵体开放的,这是西方宗教没有的观念,在没有护身的时候 开放心灵去迎接圣灵的到来,有时会事得其反,当然,恶灵能进入心灵,也是有它的契机存在,这个契机就是米雪拉对母亲,以及对母亲的延伸,宗教教条的逆反心理,这个时候只要有个有智慧的人出现,开导米雪拉,应该都不至于下场,米雪拉的室友,那个父亲是个酒鬼的女孩,是个心胸开放,有自我主张的人,她是可以让米雪拉正常起来的人,可惜她的背景,无法让人信服,大智慧所遇到的障碍就是大愚痴,愚痴的根本来自执着,米雪拉终于还是落入种种无明愚痴的魔障,遭遇不幸,这部片的导演很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但是西方世界宗教的势力很强大,不能正面批评些什么,只能用冗长的铺陈,来点名此悲剧的因果,至于米雪拉无法控制自己的行动,那很有可能是长期服药的后遗症,片中也提过服药带来的种种后遗症,这都是暗示的一种手法
有誰有這個的資源啊,到處都找不到。
字幕資源也可以,我有無字幕版本的。
拜託各位看到這裡的好心人如果有資源就踢我一腳吧。
(插眼)我太難了。
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
刚刚看完《安魂曲》。
说实话,真是一部令人感受到绝望的电影啊。
只能看着女主人公蜜雪儿在终于离开家人进入大学,生活有了起色有了欢乐,然而却在一次礼拜后陷入了某种不可知的病症中,而所有拯救的方法都没有用,无论是看各种医生,还是驱魔。
电影色调灰暗,有些镜头用的真是不错啊,尤其是拍摄蜜雪儿跳舞或者行走时的脸部长镜头。
有意思的还有配乐方面,因为故事发生在70年代,所以电影内处处是70年代的迷幻摇滚,乍一听似乎和影片基调不搭配,但是,那些管风琴声和吉他声,亦真亦幻,难道不就像这个故事本身!
女主人公在音乐声下跳舞的样子迷离,似乎完全脱离了此世,享受乐声带来的欢乐。
故事改编自上世纪70年代真实发生的Anneliese Michel驱魔事件。
女主人公的外貌刻意选择了和Anneliese相似的面孔,而发型在电影内也剪成了Anneliese的样式。
和这部电影相同题材的还有2005年的电影《驱魔》(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但是很显然《驱魔》走了好莱坞恐怖片的路子,而《安魂曲》则是一部文艺片。
最后在迷幻的乐声中,蜜雪儿似乎已完全接受了她的命运,她似乎即将成为一个殉道者,或只是面对单纯的死亡……死亡及受难的画面没有具体拍出,只是用小字提及。
但是绝望感已经传达到了,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事情,用任何手段、任何办法都不能阻挡,不可知的痛苦就是其一,任何事在其面前似都失去了意义。
故事自始至终没有说明魔鬼是蜜雪儿脑中的幻影,她只是疯狂了,还是魔鬼真的附上了她身——无论是上帝刻意让她受难,还是无限精密的大脑中的某些部件终于狂乱——都真的发生在了她身上。
她大喊着:“为什么是我!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根本无力阻挡命运,其他人也不能。
对于蜜雪儿的身世,我也有大量能感同身受的地方。
那就是家庭。
蜜雪儿的母亲对她关心又严苛。
明明舍不得让女儿受一点伤害一点痛苦,却从来不知道自身的行为才是女儿的痛苦的最大来源。
当蜜雪儿的衣服被母亲无情的扔到垃圾桶中时,她的母亲评价蜜雪儿穿那些衣服“就像妓女”。
注意!
蜜雪儿脑中的恶魔最初怎样侮辱她的?
就是“妓女”。
一个生活在严谨的天主教家庭中的女孩儿(连交了男友都不敢让家长知道),进了大学她的生活才真正开始——脱掉老土的衣服,换掉老土的发型,和朋友们一起派对、游泳,还有帅气的男友。
但是一句“妓女”足够把所有的快乐都撕裂。
最后在礼拜堂里,蜜雪儿一次又一次的看她的母亲,她在期翼什么?
我也许能感同身受,她想期许母亲对她一丝的歉意,一个眼神,而她母亲则置之不理,专心的唱诗。
最后蜜雪儿无法忍受的跑出礼拜堂,回到家趴在床上大哭。
她所做的一切似乎都被否定了。
她的母亲似乎只关心她的身体活着,却要把她的精神逼死一般。
这是我从她的角度能感受到的东西。
在蜜雪儿被男友开车送回家时,她虚弱的接受母亲的喂饭,然后表现的像是被恶魔附身了一般的把饭吐了妈妈一脸,开始大吼大叫,开始摔砸东西,疯疯癫癫,她上楼前故意倒在父亲身上时那个笑容!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明白那种感受,那是何等的愤怒,愤怒的似乎要撕裂一切,心中潜藏的黑狗能驱使自己杀死任何人,我们变得不似自己,毫无恐惧,亵渎任何事物。
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理解她,他们只是让她去看医生,去吃药,去祷告,却不想听她说是什么阻挡了她。
如果这些有用的话,她早就缓解了!
她努力做过了啊!
被附身后的她那种麻木到感受不到自己的四肢的状态,每一个晃晃悠悠的步伐和嘴裂开一般的微笑、冒冒失失的亲吻和拥抱,那样的感受,我也感受过。
脑海中绽放着礼花,没人能撼动她,所有的语句都像玻璃窗外的风。
当她在暴力过后冷静下来后呢?
她道歉了,她只是越发的相信了她便是被恶魔附身了。
她逃避了,因为她自身的力量已经挽救不了她了,她期翼着驱魔仪式能救她——或者说她早已放弃了生命,只希望能像圣女一样上天堂。
我个人并不认同恶魔的存在,若恶魔存在,也只是存在于她的大脑中罢了。
因为我过去时常会发生类似的情况,我像是被脑子某种更强大的东西控制了,我的底线被剪断,杀人似乎也只是一件随手就能做的事情。
(听起来有点像精分)总之挺好看的片子,里面有些配乐不太好找啊……light of darkness这支乐队哪里都没找到
相对于《驱魔》来说,比较平实。
也就是说,相对于后者来说,《驱魔》太过戏剧。
它给我的感觉是,米雪拉的问题更像是来自压抑——母亲的、学业的、疾病的甚至是信仰的。
而母亲和米雪拉的冲突可能很大部分又来自于二人对信仰的对待态度上吧。
所以总而言之,也许像汉娜所说‘魔鬼根本不会走,因为他们根本不存在’。
米雪拉从虔诚的信仰宗教到对它的排斥(她认为是噩梦让她远离神),其实,如果从这部影片来看,线路是很明显的——圣诞回家前一切都是好好的,但是伏笔是不再继续看医生了;回家后和母亲产生冲突,母亲对在外的自己的一切都是不认可的状态(其实我真的很好奇,她妈妈到底是不喜欢女儿身上哪点呢,这么冲着她),尤其是丢衣服事件,矛盾激化了;紧接着米雪拉犯病了;但是她没有就此留下,而是选择继续上学,这一次,连父亲都不在绝对的站在女儿这一边了,而这次离家的不快,又为后来的一切做好了铺垫;回校后汉娜要离开的消息(并且在她离开前就是否就诊精神病院问题发生了不愉快的争执),要完成报告想要拿到好成绩证明自己的焦急心情,再加上家里的遗留问题、拒绝吃药看病,更关键的是米雪拉对于自己病情一直不好,还有就是不能接受为什么自己要得这种病,导致自己开始怀疑一切,怀疑上帝,怀疑医学,怀疑那些口口声声说帮助自己却不能感同身受且不能提供有效帮助的人,等等。
于是,无形中她给自己太多压力却没有留下出口,于是,也许她从心底给自己打开了一个缺口——自己变成这样,是因为有恶魔寄居在体内,而恶魔又控制她不让她向上帝求救——米雪拉拒绝承认现在的自己,可是又无法摆脱现状。
我们或许可以说这是现在时空自我认定的障碍——一方面想要摆脱所有束缚,由身体上的疾病产生了对一切的怀疑,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这样做不好,理想中的自己是想通过‘好学生,做好事’来摆脱困境的——所以,很不幸的,越是想要克制却越是发泄——恶性循环开始了。
这样想来,是很典型的心理疾病。
而非,精神病。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有精神病的。
而米雪拉,确实是个敏感、刚强又偏执的姑娘。
这一点,也是促成这一切不可或缺的因素。
当成,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又与家庭、环境、经历等相关。
所以,这一切,都是围绕着米雪拉的生活链接在某个点出了问题,或者是忍耐到了极限,或者是刺激促发了一切,或者是只是身体引发了心理。
但我还是相信,信仰是件好事。
就像第一节课,老师问‘你的信仰是什么’,米雪拉说‘上帝’。
全部嗤笑,老师问笑得厉害的汉娜说‘这其中有很可笑的吗?
你的信仰是什么’,汉娜语塞。
这绝对是个可爱的老师。
赤子之心没什么不好的,但是别忘了‘世界太大,心眼太小’活得可是要有经受磨砺的能力哦。
另:相关影片《驱魔》
我不相信鬼神的存在. 宗教行为在我看来只是人们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片中的女主显然是病了, 我只是猜测: - 她肢体上的行动障碍是否类似与霍金的那种病? - 依她自己的个性和她缺乏母亲的关爱, 使得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病(免得更多人远离她)- 她疯狂的时候是她内心里另一个面. 这一面曾经诉诸于基督和祷告,但无果, 转而变成仇视.- 周围的人在她疯狂的时候依然用祷告来'治疗'她, 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正巧前几天看到一个帖子(http://www.douban.com/note/257689272/), 里面说到:"最可怕的就是,无论走到哪里,别人都说,虐待你的人是爱你的。
请记住,轻易地说这样的话,你就是在制造分裂。
"我们不是无法分辨女主是否痛苦, 问题是我们坚信令她深恶痛绝的祷告最终会拯救她. 这样做真的好么?虽然结尾女主找到了理由安慰自己, 但还是让我感到悲哀和可怜. 是愚昧还是无奈?.......
看到最后车窗背面的那张脸,那种表情...才有点点明白了...就不好意思,偷偷的回来给评价加上一级...
难看啊 女猪脚、女配角、剧情、叙事手法.....统统难看。
之所以没打一星,完全是看在女猪脚的演技上。
此人演技不错,前途未可限量。
当然,要放在天朝,她是绝对没搞头滴这么丑,谁去潜规则她呀
有这样一个女生。
出生在严谨的让人窒息的天主教家庭,她最大的愿望是早点考上大学,离开父母,展翅高飞。
女孩离开家乡小镇,租了一间公寓,开始自己的美好时光。
在这里,她有了自己的朋友,有了第一份爱情,有了自己的理想——她要做一个教师。
这刚从父母臂膀下逃脱出来的孩子迅速的融入了大学生活。
她总是笑着,对自己的好友,对自己的妹妹,对自己的爱人。
她笑得时候总是仰着脸,露出两排虎牙,脸颊上的绯红好像要跳出来。
她在这样花样的年纪,就该是这样的快乐着的。
有一天,女孩发现自己没法捡起地上的十字架项链,另外有一天,她被朋友发现倒在公寓的地板上。
女孩终于向好友坦诚:自己一直以来都受到羊癫疯的困扰。
一下子,片子开头的哑谜揭开了,为什么母亲强烈反对女儿外出求学,为什么女孩高中莫名休学,为什么女孩不肯向父母提及自己第一次晕倒的事情,为什么在party上翩翩起舞的女孩迎着光落下泪来。
女孩认真的做完每一次作业,女孩真诚的爱每一个人,女孩仿佛求生一样的祈求着男友的呵护。
她对自己的好友说,你该知道你的时候有多么得来不易。
女孩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她的病情不断加重,一次次的奇异状况出现,让她知道自己被恶魔缠身了。
她像自己敬重的神甫求教,但是后者起先不相信她的话,之后只能依靠祈祷为她驱除诅咒,再之后,他的驱魔将女孩折磨致死……这是一个真实事件,原型是德国的一个19岁少女。
有意探奇的请看这里:http://www.douban.com/review/1399907/同样的题材,给了美国人,作出一部《驱魔人》,打的是惊悚牌。
给了中国人,怕是要做成反对轮子的党政宣传片。
出了一个马克思的德国把它作成了一部纪录片。
女孩为什么会出现“中魔”现象?
片子中在开篇即已交代清楚:女主角患有羊癫疯,且常年不愈,女主角对于自己的痊愈已经放弃了希望。
稍微了解的人会知道,这种病症的表现有抽搐,晕厥,病人难于控制自己的肢体。
那么,在片尾出现的女孩袭击家人的片断又是出于什么呢?
在片子开头,女孩拿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兴奋的通知父母,母亲却严厉的打断了孩子的话:她不希望有并在身的女儿离开身边。
在片子的开始,女主角跟着朋友跳进河水中游泳,镜头迅速的转到寂静到窒息的家庭饭前祈祷。
饭桌上,母亲开始指责女儿交了不该交的朋友。
而所谓在影片中除了性格开朗胆大妄为之外没有任何过分之举,正是这位“过分的朋友”成为唯一支撑女孩的人,所以母亲的管教不过是处于长辈对子女习惯性的管教。
第二次的冲突是在圣诞节前夜,女儿穿了一身新潮的新衣回到家里,母亲却趁女儿不在的时候把这身“奇装异服”扔到了垃圾箱。
导演在暗示,女主角的悲剧正是跟源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家庭。
一个孩子,总是想要挣脱固有的羁绊,或者说一个孩子长大总要摆脱之前的一些观念。
女主角之后在被男友送回家来时候对于母亲的反抗是否可以看作是对于母亲,对于过去的自己的反目成仇。
这部片子不是惊悚片,是关于一个小女孩的心理片。
当第一次发现自己无法触摸母亲送给自己的项链的时候,女孩想到了跟自己教区的神父倾诉,但是后者并不相信她。
之后他带来了另一教区的助理传教,此人一次次的用圣女卡特列娜来引导女主角的精神世界,“你所承受的痛苦说明你正是上帝选中的人”。
这个信念成为女孩悲剧的助推剂,是她让女孩心甘情愿的接受了痛苦异常的驱魔行动,并且自残而死。
驱魔,不是上帝和魔鬼的对话,是本我和他我的争斗。
一个是被宗教家庭伦理束缚了天性的他我,一个母亲眼里孩子应当有的样子;一个是渴望自由渴望美好的本我,一个打算做教师和男友划舟拥吻的花季少女。
后者被当作魔鬼,母亲父亲神父希望能够通过反复的吟诵圣经来驱赶它,而前者则迫使女主角走向死亡。
正如片尾女主角和朋友的对话:好友:“以后会怎么样呢?
” 女主角:“它会远离我” 好友:“别这样,它不会远离你的。
因为它从来没有在你的身体里存在过,你的身体里只有你自己,你自己。
” 女主角驱赶了自己。
若干年前,鲁迅先生发出了“救救孩子!
”的呼喊。
几十年之后,这声口号依然不绝于耳。
女孩尽力的爱自己想爱的人,尽力的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情。
困在房里两天两夜完成论文?
你可以说这是女孩对自己的摧残,是她悲剧的暗示。
但是我却以为这是女孩的不舍,她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挥霍。
当最后,她跟好友说:我觉得精疲力尽了,我抓不住任何东西,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这样之后,女孩被送回家……救救孩子!
那时候,没有人这样讲。
最后说一下片子里的男主角,那位深情俊帅、略带腼腆的大学男生,女孩的初恋男友。
他始终站在女孩的身边。
他对临近崩溃的女孩说:你有什么对我说的吗?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禁不住鼻子一酸。
对于有些人来说,“你有什么对我说的吗?
“真是奢侈品。
在我几近崩溃的日子里,我的男孩对我说:对不起,请放开我的手吧。
翻译有点蛋疼。但是到最后是真的邪恶力量,还是人心生鬼⋯⋯太可怕。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76203/?dt_dapp=1最佳女主,这篇已经写的很好了。找了很久才从百度网盘找到没字幕版本,在线字幕用iPad看完的,字幕翻译勉强才能看,但幸好是个好片,甚至考虑五星。
平凡的反抗是最动人心的
好压抑
7 比恐怖片还恐怖,心理生理不适…观影过程胸闷气短 🙈 但总觉得少点什么
我是看完《驱魔》之后才积极地找来此片看的,同一个原型事件,却风格迥然。《驱魔》会类型化很多,此片却是在尽力还原事件本身。
女主演 演技超级棒
其实讲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女主角和她的父母,和神父,和她的朋友们,似乎被罩上了一张网。或许这才是真正的魔鬼。结尾时女主角从车里望着窗外,似乎一切阴霾都将会消散,但片尾字幕却告诉我们她9个月之后在驱魔的过程中死掉了,不禁让人惋惜不已。
文艺气息很重
同一事件不同观点,艾米莉罗丝的驱魔是驱魔片,这部讲少女如何精神崩溃。刻意强调日常生活和心理上的诱因,看法反而更单一不开放。
2024.4.30祝桑德拉·惠勒46岁生日快乐6.8:女皇的处女作,展示了全方位的无死角表演能力,天生的演员
作為基督徒,我看天主教徒有點像隔了一層紗。
无聊!号称德版驱魔人,结果只是精神病,居然一点都不恐怖,太无聊了。。。2
《密阳》中的某些东西有点像这部片子,只是这部讲的更具象些!
dogme95的感觉很好。与真实事件角度相差甚远。放弃斗争把自己交付给命运甚是可惜
实在不好看。
在病魔面前,所有的科学和信仰都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任何事情能救赎自己是多么的绝望!
关于驱魔的故事
--1--
比美版更写实 但用台词推剧情 故事性稍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