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电影『回来的路 』The Way Back已经很晚了,但是居然一口气看完,全无睡意,而后来居然还热泪盈眶,半夜三更的被一个不管岁月还是经历都离开我们很遥远的真实故事感动万分。
这是一部很低调的影片,讲述了1939年一个因政治罪被判刑二十年的波兰青年从前苏联西伯利亚政治犯集中营『古拉格』逃跑的故事。
感人至深的地方在于影片并没有深刻揭露当时红色恐怖的时代,而是将重点放在波兰青年如何越狱,冒着生命危险,跋涉4千里的风雪和荒漠最终逃亡到印度的故事。
不管什么时代,反映人性光辉的电影永远是超越时代的感人作品,即便这个作品离开我们的年代久远。
一开始,电影通过记分钟讲述了波兰青年如何被老婆出卖而被判刑20年的背景,然后展示了西伯利亚监狱的绝望无助的生活,让我们想起了中国文化大革命的那种红色恐怖以及人性灭绝的年代。
任何一种生活怕的不是艰苦,而是人性灭绝的那种绝望和挣扎。
西伯利亚政治犯集中营并不亚于纳粹的集中营,可以活着进来,但是否能活着出去就要看你的运气和造化了。
西伯利亚漫天的风雪暴,恶劣的天气,繁重的体力活,残酷的非人待遇,营养不良的伙食都是让政治犯们绝望的事情,但最绝望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出去,最终是否可以活着出去。
这一切都是告诉我们为什么波兰青年要逃跑的动机。
与其被活活累死或者打死,不如拼死逃亡,至少死也死个自由身(die as a free man)。
电影的重心就放在他们一行8个人的逃亡路途上,有的人被风雪冻死,有的人被沙漠晒死,有的人放弃了等死,有的人决不放弃坚持到最后一刻。
波兰青年在这8个人中成为了精神领袖除了因为他具有丰富的野外经验,而是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与命运拼死抗争的决心。
他的这个倔强从电影的开始就展现出来,宁愿死,也不认罪的那种特殊性格。
最与众不同的是波兰青年具备了人性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同情心。
在那个人人自保,老婆可以出卖老公的人性泯灭的年代,一个人依然对其它人保有同情心是非常不容易的。
也正是这样,也使得别人信任他,而信任予人在那个时代是很难得的。
也许上帝在暗中照顾着这个坚强的波兰青年, 使他最终带着几个个幸存的伙伴逃出苏联的国境,最终与其它俩个人到达了印度。
一路上,他们遇到多次的险境和绝境,而鼓舞着他们排除万难也要活下去的除了本能的求生欲望,还有他们各自的信念。
曾经一个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接受过特种训练的前美国军人告诉我说,当时他们接受野外艰苦环境训练的时候被教导如何杀生来求生,如何捕捉各种动物乃至昆虫作为食品以求活下去的时候,他当时脑子里面还对自己说,我饿死也不会吃虫子或者蚯蚓这类东西。
但是当他真的被放置到丛林并且几天没有食物可吃的时候,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求生欲超越想象,居然吃了当初他认为自己绝对不可能吃的各种昆虫。
那次的经历改变了他一生的看法,使得他明白人最重要的是意念 (the power of will),只有意志顽强的人才可以活下去。
也就是说,在同一个环境下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意念,而决定了他们不同的道路。
人在最绝望的时候,生存靠的是自己的意念,一旦放弃了意念,自己的死亡也就在眼前了。
就像波兰青年对他的同伴,一个准备放弃求生的美国人说的那样,你不能自己惩罚自己。
波兰青年说,他要活着回去见他的老婆,因为他老婆受不了严刑拷打而出卖了他,她一生都不会得到良心的安宁,如果他死了,她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只有他回去见到她,才可以让她走出良心的煎熬。
我被他的意念感动,被他的坚忍不拔感动,被他人性的光辉感动。
我不知道,换我是他,我是否能够承受他所遇到的磨难而坚强地活下去。
天哪,当你跋涉在西伯利亚的冰雪暴,没吃没喝的时候,快要冻死的时候,一个人是否会像他一样坚持,当你几天几夜挣扎在毫无人烟的沙漠中,被暴晒而没有水喝而完全靠喝自己的尿的时候,你是否会let it go?
这部电影让我感动的是,它一个特殊的方式检验了自我的人生观,检验了一下自己是否对得起自己的人生。
与之相比,我们的意念是否太过于软弱,凡事是否太容易放弃?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部电影沉闷枯躁。
也许真实的故事永远没有小说般跌宕起伏,情节曲折,但是它给予人一种启发合启示,使你正视自己的人生,勇敢面对人生的艰难。
如果他们能做到,为什么你不能做到?
关键词:1:信念:为了自由,不同背景的“联合国”成员(台词),一起面对各种最困难的情景,去投奔自己的乐土;严寒、沙漠摧毁了同伴,但显然没有摧毁他们的意志;2:宽恕:从刚开始到最后,男主角都没有埋怨他的妻子,一直认为她是被折磨后才会害他,最后的场景,他跨过时间长河,回家和妻子拥抱其实这些原来只是基本人性而已;3:人性:影片里面讨论了很多:吃蛇时讨论吃人、在老头想放弃时男主角的帮助、老头以及各人的家庭状况(都是通过女孩来串联)....其实什么都是假的,“人”就是应该大写的。
这个“人”包括了信念、宽恕等等等等。
一部我看后感动并震撼人心的影片,很惊讶于只入围了一项奥斯卡化妆提名。
一部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充满坚忍、善良、信仰的佳作。
关注本片因为有强大的明星阵容,而且全是演技派:艾德哈里斯、西尔莎罗南、科林法瑞尔... ...一场激情澎湃的演技对撞。
蛰伏很久的艾德哈里斯,终于重出江湖,如久旱逢甘露,随不是畅快淋漓,但也震撼人心。
再次与《楚门的世界》导演合作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终于有了合适的剧本,机缘巧合之下参演了片中Mr.Smith的角色。
开场那果断决绝的一脚,果敢的一面展露无遗。
即使是这样坚韧不屈的男人,最后当生命中升起的第二个希望再次陨灭的时候,说出了:"Survival is a kind of protest,being alive is a punishment."道尽生活的可悲轮回。
西尔莎罗南在片场度过了自己十六岁的生日,这个从《赎罪》中初展演技的小女孩,在《可爱的骨头》中大放异彩。
而本片中,她的演技更加深了成熟韵味,给这部男人帮影片中添加了一剂淡淡清香的调味剂。
从《杀手没有假期》开始关注他,到《狙击电话亭》里完美的独角戏,再到《疯狂的心》中一抹亮色。
本片中一口僵硬的苏联式英语,科林法瑞尔总能给人惊喜。
找到生命中的方向,坚韧不拔努力向前,即使路途充满生命危险,但即便这样,也是自由身。
找到心灵中的the way back!
虽然只看了一半,但我已经忍耐不住赞美的话语:导演实在太美了,处处不忘给万般无奈的傻逼们留下生活的美好。
比如西尔莎罗南。
这就是美国人。
这就是美国电影。
这就是电影。
美国人的价值观永远是这样,即便你已经躺在万劫不复的化粪池里,也要给最靠近鼻子的漂移着的大便上开出一朵小花。
为什么我们学不像,我们压根儿就不相信。
我们必须相信吗?
如果哪一天,美国价值观毁灭了,我们还有更好的吗?
别傻了,现在的就是最好的。
如果有机会,就拥抱他们吧,别憧憬未来了。
当我还是小孩子,听说苏联解体的时候,心里还是非常震惊的,那么伟大的苏维埃,共产主义的老大哥,就这样没了,一段时间一直是无法接受的,现在想想,我当时才十三岁,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啊。
当我渐渐的长大,真相才一点点被发现,原来我们一直生活在谎言中,其实,大多数人还是被蒙蔽着,即使有些年纪也不小了。
要说共产主义信念给我带来了什么坏处,倒也没有什么,只是,我不愿像傻子一样被欺骗一辈子,因为这是一种信仰,不是你随随便便逗我玩,这种发现,会让我非常想看透到底谎言背后有些什么东西,看到的越多,越对谎言嗤之以鼻,越觉得是在愚民。
当我看到了卡挺惨案和回来的路这类影片的时候,虽然我也能一眼看穿美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可毕竟这也是真相,毕竟是公之于众的真相,虽然西方与美帝也做过许多坏事,但既得利益的是他们的国家,而我们的谎言,或者做的这些事情,只是为了某个党派甚至某些人,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是可以为之牺牲的。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家,还不能公开承认这些事情,我们是牺牲的几代人中的一代,我只希望我的孩子能看到希望。
1939苏德瓜分波兰,波兰青年乔努斯被老婆大人检举“清洗”,送往西伯利亚劳动营改造。
1940年乔努斯结识了政治犯安德烈、美国人史密斯、罪犯沃卡等七人越狱!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一天,七人成功出逃。
大致路线:向南贝加尔湖前进,过蒙古,穿过中国新疆、西藏,到达印度。
最深印象:1:风雪交加出逃时,史密斯为大家做了一副“厚脸皮”,用桦树树皮 1939苏德瓜分波兰,波兰青年乔努斯被老婆大人检举“清洗”,送往西伯利亚劳动营改造。
1940年乔努斯结识了政治犯安德烈、美国人史密斯、罪犯沃卡等七人越狱!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一天,七人成功出逃。
大致路线:向南贝加尔湖前进,过蒙古,穿过中国新疆、西藏,到达印度。
最深印象:1:风雪交加出逃时,史密斯为大家做了一副“厚脸皮”,用桦树树皮制作的面具(求生技能);2:临近贝加尔湖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抢狼群的食物(真牛X)那么到底是人厉害?
还是狼群厉害呢?
3:在沙漠如若发现疑似海市蜃楼的情况,观察周围有没有动物,海市蜃楼的周围是没有动物的(这是求生技能);4:到达西藏遇见一位会英语的老者,那对话水平——令我嫉妒!
5:过冰河,男的想游泳过去,女同志伊莲娜直接踏冰而去,并安全抵达(哎呀!
那个飘逸啊……)。
这说明,在同样的环境下男、女思维方式的不同。
在极端情况下,只有坚持才能看见希望;唯有信念才能让人坚持!
彼得·威尔 Peter Weir又一次的数年磨一剑。
导演本人一向是属于很难界定的类型,虽然他也参与剧本创作,选择的题材也总是具有政治、历史、社会、人性多重意义,可是普通影迷往往只是记得电影,而难与其作者相联系。
可能就是因为他在展示题材内容的同时从来不放弃电影的可视性,故事的可述性;而面对敏感的话题,他从来都是以一种中间人的视角,尽量从人性方面去挖掘本质。
本片保持着他一贯的优良水准,虽然从一开始,一众英美东欧演员扮演的角色说服力就欠缺,加上对政治战争环境一向极端的描写,还有地理上某些失真的展现;但影片从更为宏大的视觉所抒发的积极情绪,加之遍布全球最为艰辛的拍摄外景,还是非常感人和享受的。
当然,威尔毕竟不是赫尔佐格,你会记住人物的力量,自然的力量,人征服环境的力量,但总还是缺那么点“震撼”的东西。
一个俄罗斯硬汉、一个波兰小生、一个美国老男人,从著名前苏联古拉格集中营逃出,一路穿过中亚,翻过喜马拉雅山区,逃到印度。
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放在任何导演手中都是好题材,特别是彼得.威尔这样喜欢把镜头对准个体精神和独立意志释放的导演。
《回来的路》用真实的“逃脱”探讨了挣脱体制与崇尚自由的话题,一个好题材加上一个好导演,不申奥都对不起自己。
二战前一名波兰人被苏共诬为间谍,关入西伯利亚监狱。
然后他与几名狱友一起逃出,徒步南下,为了不再受共产党的追捕,历经贝加尔湖-蒙古-西藏-最后翻越喜马拉雅进入英属印度的故事。
全程徒步无装备。
可惜最后翻越喜马拉雅的情节被一笔带过,从西藏出发后,镜头一转就到了印度,然后画蛇添足的加了一段主角历经二战-苏共铁幕-东欧剧变-回到波兰老家的剪影镜头,然后就全片结束了,过于潦草、虎头蛇尾。
本片完全不是战争片,没有任何战争镜头,情节亦无亮点。
但是拍摄合作方是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全程真实采景,画面相当震撼。
自由是什麽?
自由就是逃出禁錮,但有可能會死,電影裏,每個人都這樣去詮釋自由,即使在奔波中死去。
無論多遠,天涯海角,只要自己心裏充滿了希望,就會永遠得到了自由。
一路坎坷,缺食物缺水,電影用粗劣的畫面描述著路途中每個人的煎熬身軀及内心,有一些人死去,但是對於他們是倖福的死去了,因爲自由讓他們内心如此的踏實。
這是一部真正充滿坎坷與希望的電影。
Her presence does not inspire romantic rivalries among the men. It's that kind of film
“平安抵达全靠祂”,光荣归于上主
就在一念间
让我想到了红军。。。。
这么好的题材 .. 被拍成了流水账似的到此一游 !! 有木有 !!
荒野求生
另一版本的极地重生
一个宏大的开头一个搞笑的结尾 23%的五分 我彻底震惊了 其实导演的意途很明确 逃离共产主义的魔掌后的生活 其实都TM是幻境 如果不出现类似长城的东西 我可以考虑把较差改为还行 不严肃的国家地理你伤不起
流水账
人类的坚韧
可以拍的更好的
Farrell的表演挺好,其他一团糟。不会安排时间,只知反复(企图)煽情
不够煽情啊,人都挂了我一点感觉也没有。
挺困惑这个故事真实度有多高,徒步穿越西伯利亚、蒙古、甘肃、青藏高原,想都不敢想。
当人民开始逃离……国家只不过是灭亡的休止符
Just keep walking!
一颗星给历史背景,半颗星给那位美丽的菇凉,半颗星给最后的结局画面。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看完后最大的感慨就是人类的忍耐能力和生存能力真的很强啊!
彻头彻尾的气息了我的观念,很棒的题材电影。
确实,有点,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