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充沛的午后,穿着单薄的我恍惚觉得是春天真的到了,例行冲了一杯咖啡打开电视消磨时间。
凤凰电影台,是爸爸带着小儿子在街区里寻找车位的熟悉画面,我正准备在记忆里搜索这部片子,hey you的旋律立刻为我解惑。
时光瞬回到零五零六年交接的时候。
我实在记不清那是零五年冬天或是零六年春天,像现在这般令人困惑的季节,但这有什么重要,我依然记得昏沉但温暖的午后我坐在西山图书馆,和雷阵雨传电影。
我接收的其中一部,就是鱿鱼和鲸。
当时还以为是童话故事什么的,看完却是深深的无奈。
我看到的,是太多琐碎事件,是家庭亲人成为牵绊而不是依靠,是想要一个人生活不被束缚的冲动,是生活。
hey you给我的感觉却是绝望,而如果时光能交错,这首歌也可以是我当时的心声,《黑色信封》。
(http://www.songtaste.com/song/104731/)那样的情绪我现在常常还会有,特别希望能从现在逃离出去,一个人去一个要用力行走攀登的地方旅行几日,把头脑暂时封闭,让思想暂时停止。
在一切都不对劲的时候,我还能怎样呢?
爸爸妈妈兄弟两人,四个人给我留下最深心理阴影的是16岁的大儿子,我当时的绝望心境全拜他所赐。
而四个人里真正还在努力和生活斗争的,我现在看来只有妈妈一个人。
作为唯一一个女性主角,承担这样的沉重部分,与三个男性的轻浮放纵态度在我看来形成了很好的对比。
而和妈妈同一阵营的小儿子虽然同其他两位男性一样,属于破罐破摔类型人,但多少也有一点新鲜鲜活的成分,这从他可以蛮好地接受妈妈的新男友这点上可以看出来。
如果你说我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完全偏离轨道,我也没什么说的,反正我当时就是这么个感觉,没从家庭啊亲情啊上面去想。
当年轻面庞睁大双眼直视着他小时候不敢看的巨乌贼和鲸打架的模型时,我好像一瞬间觉得,就算你再怎么努力再怎么用力,都无法逃脱被生活搞死的结局;又会觉得面对庞大的生活压力,我似乎又可以灵巧地用触须堵死它的出气孔,搞死生活。
无论如何,我总算知道,搞死它或被搞死是必然的结局之一,逃避是无论如何没有用的。
这世界,没有没有结局的故事。
so,hey you,don't give up without a fight。
我是先看的卷西(就是沃尔特)的《社交网络》,然后看的他的《鱿鱼和鲸》,感觉卷西好嫩啊那时候,青涩少年😂,他剧里那一件蓝衬衫配白体恤也太好看了,干净。
我感觉伯纳德作为一个父亲,不应该给孩子灌输一些不好的观点,处理事情的方法,这样也强烈的影响了沃尔特,伯纳德总是讽刺很多东西,实在不是一个好榜样。
琼在还有家庭期间老是出轨。
夫妻两个都不是好榜样,离婚前已经有很多的矛盾了,离婚后更是把孩子进行拉扯,确实是非常糟糕。
沃尔特太深信于父亲,崇拜他,恨母亲,后来医院那一块拒绝父亲,我没太看懂,我感觉应该是在和心理学硕士在谈论的时候,发现父亲其实不是他心中那样的形象,在小时候他就缺席了,或者不是一个好父亲的榜样,可能是意识到自己过于盲从,听信父亲的话了吧。
弗兰克,我记不清是爸爸还是妈妈让他喝酒了,孩子才12岁,让喝酒不好吧。
总之,感觉父母的离婚给两个孩子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但是婚姻已经摇摇欲坠,就算不离,也是不好的影响。
我不知道怎么说了,我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让他们四个人都好起来,我也不知道。
没有一个人会拥有完美的家庭关系,也许有吧,就是感觉伤痛这个东西总是会有的,但是还是要做些事情,让事情,人生朝着一个好的积极的方向,谩骂,讽刺终究解决不了问题,直面这种痛苦。
Ivan从外形到举止都跟David Foster Wallace一毛一样(甚至还打网球嗷!) Bernard对Ivan的嫉妒实际是关于才华的隐喻。
Jesse Eisenberg几年后在“The End of the Tour”里演了去采访David Foster Wallace的滚石小记者David Lipsky。
Lipsky对David Foster Wallace的仰慕,像是种从“The Squid and the Whale”里,Walter对Bernard情感的延伸。
也就是说,在“The Squid and the Whale”里,Jesse Eisenberg他爸仰慕了在“The End of the Tour”里他自己直接仰慕了的David Foster Wallace。
所以David Foster Wallace实际上是Jesse Eisenberg饰演的Noah Baumbach所敬仰如父的伟大作家。
哇呀我在说些什么...
如果用英语来形容就是“Dense”,中文可能用“厚重“比较合适。
这是关于记忆和感情的沉重的伤痛。
虽然情节是两个孩子在作家父母离婚的过程中所遭受的痛苦,但同样也是关于两个作家,或者说两个敏感的文人的感情故事。
也许作家和作家的孩子对于感情特别敏感吧,他们习惯于忽略和忘记他们不喜欢的感情。
直到有一刻,他们无法再承受了,于是就会极其敏感地受小事情影响或者变得歇斯底里。
本片的情节是根据剧作家兼导演自己的童年故事改编的,所以相当的细腻。
已经被成功抛弃,自我为中心的父亲。
厌倦沉闷生活的妻子,成功的女性作家。
青春期的Walt深受父亲的影响而在感情上摇摇欲坠。
年轻的Frank则陷入了对于家庭和性的彷徨。
有几个情节特别让我赞叹,Walt在接受心理治疗时所能够回忆的美好的事情是母亲缓解了他在自然博物馆所受到的刺激,而父亲完全没有出现在这个记忆中。
父亲不断的在街区中寻找车位,诅咒其他的驾车者,将他的失落和愤懑表现的极其出色。
本片不仅剧情细腻,表演也非常出色。
尤其是两个孩子,将他们的敏感和过激的反应非常自然但是又很强烈。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各种各样的精神的伤痛。
只是我们已经把他们埋藏在了记忆的角落,而Noah Baumbach却一直记着。
而且把那些痛苦重新激活、放大,使每个观众记忆里的东西又跳了起来。
2005年出品的片,英文原名叫The Squid and the Whale,導演是Noah Baumbach,觀看Netflix.這是觀賞Noah的第三部片,第一部是2014年的紐約哈哈哈,第二部是2019年的婚姻故事,第三部則是這部。
Noah自己也是出生在一個藝術之家,他的電影不時勾勒出自傳色彩,還有小眾、獨立,以及紐約。
烏賊與鯨魚,直譯是如此,故事描述一個中產高階家庭破碎的過程,其實本來就已經有許多問題,相較於婚姻故事,2005的諾亞著墨較多在小孩而不是夫妻間的爭吵張力,爸爸是在文壇中不得志的文豪作家,母親則是等待展露的文壇新星,父親在自卑中拉扯,母親也在兩性關係中找不到滿足所以外遇。
看這部電影會比婚姻故事還要氣餒,婚姻故事的女主因為婚姻總是隱藏渴望而失去自我,配合著丈夫,但親情難捨中的父母更深陷在一種混亂之中,父親驕傲自滿卻逐漸沒有舞台,母親混亂的性關係,小孩在這之中也在摸索自己的取向及生活,還有一隻走失的貓。
網球比賽代表著這一家人不和諧的關係,兩名大人都想贏,卻總有一個人得輸,小孩愣在旁不知所措,我想所有家庭曾經有過離婚分和成長的孩子看了都會心有戚戚焉,最後母親跟網球教練在一起是對父親最大的諷刺,父親總是覺得教練那樣子的生活方式不夠稱頭,他不停的詢問小兒子未來人生的模樣,卻早有想像,最後卻是小兒子哭著說他不要像爸爸一樣。
大兒子由後來走紅的Jesse Eisenberg飾演,劇中是一個開始dating的青少年,他排斥母親,詢問父親對於女孩的意見,但最後因為抄襲而被心理師約談時,他想到快樂的回憶是母親帶他去看鯨魚的時候,或許他深愛母親但又不願意面對家庭破碎的事實,雖然在一切發生時,他總是很冷靜的問著分配財產的問題,兩個小孩配合著父母的監護權分配制,他們接受卻只能從旁理解某些像是真相的片段,小兒子酗酒把精液到處亂抹,大兒子也用某種奇怪的方式變異著,父母互相怪罪,最後小兒子哭了,想做的事只要是父親的日子是不能跟母親一起做的。
在破碎之中要怎麼重新拼湊跟尋找方向?
這部片很真實的拍出了一切,有不美好也有美好的部分,不美的地方比較多,但比較貼近人生。
推薦。
感謝網飛買下這部。
--
于2005年上映的《鱿鱼和鲸》是奥斯卡颁奖季热门电影《婚姻故事》的导演诺亚·鲍姆巴赫的一部早期代表作。
此片讲述了在一个一家四口的中产阶级家庭里,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哥哥比较亲近爸爸,弟弟则较为亲近妈妈,而他们的父母离异了。
影片开场就简明扼要地交代了这个知识分子家庭不和谐的关系。
父母之间的冲突与隔阂都对两个孩子在各个层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小至口头禅,大至人生价值观,甚至造成了两个孩子的一些人格缺陷。
片名中的“鱿鱼和鲸”其实是影片的情感落点,隐喻了家庭成员之间纠缠在一起难舍难分又冲突不断的情感状态,其中的苦涩滋味不言而喻。
乌贼与鲸的对持传神地暗示了主人公夫妇之间的关系,隐射着现代家庭无处不在的冲撞和支离破碎的孤独。
人们常常无法保持和这个世界的距离,却能残酷地摧毁亲人的信任。
家庭话语权的精神独断伯纳德一家是1986年美国布鲁克林地区新派知识分子中产家庭,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个人修为和文化修养各方面都非常优异 ,行为方式与众不同。
伯纳德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只遵循一个简单却十分苛刻的标准:对方是否是不懂文学、不读经典的门外汉。
于是他几乎处于孤芳自赏、绝对自我的状态,包括对由自己亲手带动成为作家的妻子,他要求她把小说改成他认为精彩的结尾,遭到反抗后立即勃然大怒。
所以有时候知识分子的倔强比愚者的固执更加可怕,因为后者不过是害了自己而已,前者却可能误国误民。
当然,伯纳德危害远小于此,他只是一个对家庭走向四分五裂的局面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最大祸首。
伯纳德的主权优势主要表现在他十分享受和重视身为长辈和智者指点江山的优越感,在对待儿子和妻子的态度上,他更像一个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导师,常常以真诚的热情把自己所有的见地和思想灌输到他人脑海里面,而不管这种强迫性思维是否真的正确。
像《鱿鱼与鲸》这样以生活中的细枝微未来讲述生活故事的好电影实在是一朵默默无闻却香气满溢的鲜花,沁人心肺,生活对我们来说,最需要的即不是刺激,也不是批判,而是一种思考,一种反省。
只有不断的思考,反省,改变,才能更幸福更美妙的生活。
鱿鱼和鲸——批判天使与海豚的童话《鱿鱼和鲸》,当然按照影片的主题和结尾那幕鲸鱼与粉红色小乌贼触目惊心的搏斗,另外一个翻译《乌贼和鲸》更为准确。
乌贼:海洋三霸之一,其中的大王乌贼形状酷似鱿鱼,常与鲸鱼发生冲突,据载,纽芬兰的一位捕鲸者曾目睹大王乌贼与鲸鱼的一场生死之战,最后大乌贼王用触角抵住鲸鱼的鼻孔使其窒息而死。
鲸鱼:常以母系群体出现,并以中年雌性最为珍贵,其中抹香鲸最为著名,主要食物是乌贼,最爱吃的是大王乌贼。
当鲸遇上乌贼,打破了天使与海豚的童话,颠覆了一切温柔的希冀和俗套的忍耐,撕裂了生活中有意无意的面纱。
这是一幕从命运上就决定的相遇,是一次从本能上追求的对决,是一段势均力敌、惺惺相惜的奔命,是一行在天昏地暗中迸发的死神泪光。
乌贼与鲸的对持传神地暗示了主人公夫妇之间的关系,隐射着现代家庭无处不在的冲撞和支离破碎的孤独。
人们常常无法保持和这个世界的距离,却能残酷地摧毁亲人的信任。
批判之一:家庭话语权的精神独断伯纳德一家是1986年美国布鲁克林地区新派知识分子中产家庭,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个人修为和文化修养各方面都非常优异 ,行为方式与众不同。
据马克思说社会的先进文化、先进生活观念是掌握在知识分子手上的;据周恩来分析知识分子需要且都很“自负”;据席勒说知识分子乃是以思想为生活的人;据时代周刊说一个知识分子不止是一个读书多的人,而必须有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
作家伯纳德与其作家妻子琼符合以上各条各列。
往往要到达一种高度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关于知识分子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高处不胜寒”。
伯纳德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只遵循一个简单却十分苛刻的标准:对方是否是不懂文学、不读经典的门外汉。
于是他几乎处于孤芳自赏、绝对自我的状态,包括对由自己亲手带动成为作家的妻子,他要求她把小说改成他认为精彩的结尾,遭到反抗后立即勃然大怒。
所以有时候知识分子的倔强比愚者的固执更加可怕,因为后者不过是害了自己而已,前者却可能误国误民。
当然,伯纳德危害远小于此,他只是一个对家庭走向四分五裂的局面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最大祸首。
影片在每个角色的戏分上分配得比较平均,只是观察角度不一样,在对男主角伯纳的描述上就非常细腻,每句台词都精彩,并且可发现导演的理想代言人正是这个伯纳德,虽然肉眼看去和其它墙面没有区别,却是整个家庭戏中那堵承重墙。
然而伯纳德绝非一个男权主义或父权主义的俑趸,这从他与儿子间的话题即可论证,包括与上高中的儿子讨论女性阴道的独白,与孩子母亲的性生活,这些亲密、大胆的话题大部分是出于像朋友那样轻松、平等的氛围下,这一点足可成为中国教育机制的“绝佳反面教材”。
伯纳德的主权优势主要表现在他十分享受和重视身为长辈和智者指点江山的优越感,在对待儿子和妻子的态度上,他更像一个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导师,常常以真诚的热情把自己所有的见地和思想灌输到他人脑海里面,而不管这种强迫性思维是否真的适合对方、或者说是明智之举。
显然,大儿子沃尔特更加“子类其父”,把父亲看做崇拜对象,无论是语调、举止、观点都努力效仿,并能举一反三。
相应的,能犀利剖读《双城记》和《远大前程》的伯纳德已经把儿子看成了伯纳德二世,是他的骄傲和继承者,但是在他带给儿子一个成人的世界观时,他忽视了一个孩子在成长中自觉经验的重要性。
当儿子的女友和他一起吃饭时,他自顾自讲述另一个文学女青年的大胆行径,丝毫不顾忌眼前人的尴尬,这等于是从侧面否定了儿子结交女性的眼光,从而造成儿子优柔寡断、朝秦暮楚的行为。
其次,对于“母党”的小儿子弗兰克,他也不断为其普及“门内汉”的教育方式,贬斥、打击弗兰克表示欣赏的网球教练是个头脑简单,不值得尊敬的家伙,他的“恨铁不成钢”在对弗兰克方面显得犹为野蛮,甚至三翻两次以父亲的名头进行打压,结果总是适得其反。
显然,伯纳德是在提倡一种纯精神的高氧生活,这个家庭也的确在精神世界得到了一般人没有享受到的快乐,但也同时被自己的高度所限制,进入一种偏执狂的表现方式,无法结交和理解一般人的平和。
难怪从儿子的女友角度说:“你们这种家庭没有享受过生活的温暖”。
批判之二:婚姻生活的无能力量专门研究“爱情”的人类学家海伦·费雪把爱情的各种表现都还原成生物和化学的作用,她认为人脑中一种叫多巴胺的介质是让人产生爱情的重要环节,多巴胺能让人旺盛精力、注意力专注、情绪兴奋等,有点类似强迫症。
可惜激情通常会消失,这种多巴胺分泌会随着脑子越来越强的适应力而跟不上形势,爱情终究就枯萎了。
很显然,伯纳德和琼绝对是经过一段烈火烹油的疯狂恋情的,无论是伯纳德对琼的带动、还是那些志同道合地尖锐语言,都显示出这段婚姻本身的基础是多么的完美和坚固。
然而,现实的结果是婚姻生活的失败,17年婚姻之路的疲倦,像一种慢性传染病,消耗掉两个人所有的精力。
有一种夫妻度过激情阶段后会自觉转化为平和而包容的亲情,他们通常是在观点方面差异不太大又能互补的一对;但是像伯纳德和琼这种显然性格近似,在早期共鸣多多的夫妻却更容易各执一词,水火不容。
琼感情出轨长达三年,双方都认为给过对方挽救的机会,然而影片中的三次吵架诠释了这种努力的危险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夫妇两对手戏总共也就只有三场。
影片叙事的主要以三次吵架为转折点,第一次伯纳德嘱咐琼更改其小说结尾,琼坚持己见,伯纳德当场摔掉琼的电话,这次吵架拉开了故事的序幕;第二次是在离婚后,伯纳德登门拜访,显然有些缓和僵局的意思,可是才说了几句打哈哈的问候语,矛头就转向互相指责了,最后又是不欢而散;第三次则是结尾,伯纳德与琼彻底撕破脸皮的争吵,为了孩子的抚养权等竭尽狠毒之语,最后以伯纳德进医院而告终。
夫妻关系的慢性杀手绝对是争吵,但争吵的性质最简单可分为两种:第一种现象是夫妻常为家具摆放意见不和、饭菜不和胃口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一吵架就闹离婚,左邻右舍常处于被骚扰的状态,然而这种夫妻正是常言“床头打架床尾和”的类型,虽然日子算不上和美,但大部分会吵吵闹闹处一辈子;第二种则是看上去理智和清醒的家庭,很少不顾双方尊严去打破婚姻的礼貌表象,而是把对对方的不满堆积在心头,直到火山爆发才一鼓作气倒筛子,这一重拳常常打得对方目瞪口呆,破裂处几乎很难补救。
伯纳德和琼显然属于第二种,他们对彼此的心理活动并不了解,而是我行我素,用自己的规则去判断他人的行为,哪怕在挽救婚姻时的举动,都显得太过隐晦。
琼认为自己出轨其实也是在对婚姻到底还能不能继续进行思考,是最后的挣扎,伯纳德则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他做到了问心无愧,当然他的举动仅限于按捺不动和为生病的琼做了一顿晚饭。
于是两个人口中的努力仍然缺乏最基本的交流和真诚度,甚至连小吵宜情这种三流的沟通方式都没有学会。
夫妻关系到这个地步也就是到了死穴,然而更可悲的是当事人在事后仍然不懂反思,反而后悔为婚姻付出了太多,这就在歧路上走得太远了。
前面说过,婚姻生活的失败不代表婚姻本身是错误的,伯纳德却多次流露遇到琼之后错失与其它女人厮混的良机,这种想法里包含着对年轻时选择的动摇,实在是不负责任的自私心态。
影片丝毫没有揭示他们感情破裂的过程,却通过一些情节的点染留给观众足够探索的空间。
琼决定寻找自己生活时选择的两个男人都是与伯纳德提倡的“门内汉”截然相反的类型,一个朝九晚五的普通邻居和一个年轻的网球教练,这显然是对一种新生的、陌生的、平凡的、更安全感情归宿的向往。
影片结尾处躺在救护车上的伯纳德对琼说:“婊子”,琼大怒,然而这是他们年轻时候对一本文学著作的默契,是两个人幽默的小秘密,从琼的忘记可见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谈资和共同感受了。
这是一个在特定条件下的真情流露,如微弱的火光,至于是否能蔓延出光亮,影片十分脱俗没有继续交代,包括没有一个琼到医院探望的镜头。
不用去猜他们的将来,就如同不要去猜露丝和杰克会不会在一起。
因为真正的生活的复杂,是讲不完的,只有一段一段的领悟。
批判之三:家庭矛盾的层出不穷这个世界就怕结盟。
结盟势必意味着有被反对的一方,问题一旦出现在家庭中,就是四分五裂。
大儿子沃尔特是父党,小儿子弗兰克则是母党。
这种情况在大多数多子女家庭中都会有所反映,不管是否跟基因等等科学说法有关,但绝对跟父母教育方式和个人喜好有关。
显然伯纳德和琼都是用力不均的典型,虽然他们的教育方式十分开明、注重培养个性思维,但因为他们家庭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在四个有思想的人相处时,所有矛盾反而显得更加突出和冷僻。
首先是大儿子沃尔特和琼的矛盾。
前者认为离婚的所有问题都出在感情出轨的琼身上,对丈夫恩将仇报,对儿子隐瞒不报,面对大儿子的指责,琼每每想以柔和的讲道理方式沟通,却总换来拒绝倾听的侮辱性语言。
影片在交代琼的生活时显然不同于伯纳德的正面描写,而是换了一种与之不重复的侧写方式,通过感情与她不和的大儿子的回忆和现状的对比勾勒一个柔弱而细致的母亲。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同性间的沟通显然更加自然和亲密,琼和大儿子的疏远是生理的必然规律,在其情感倾向父亲后,琼是一种默认和放权的姿态,这使得鸿沟更加难以逾越,尽管大儿子向琼比中指的行为是令人愤怒的不孝举动,也的确能看出琼的关心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找到消解误会的方法,而是火上浇油。
其次是小儿子弗兰克和父亲更加恶劣的关系。
如果说琼对大儿子沃尔特还在母亲传统的生活细节上照顾得很周全,伯纳德则是在两方面都很糟糕,他的智慧讲坛在小儿子眼中是难以接近的严厉和说教;他的关心更是霸道而毫无尊重可严的。
影片一开始就非常高明地指出“因材施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伯纳德在绕圈子找位置停车时,第一次和小儿子一起,后者表示想先下车被他制止,而第二次和大儿子在一起后者则主动表示要陪他一起绕上几圈,这两个迥然不同的细节指代的父子问题从头贯穿到影片结束的。
子不类父是最根本的原因,对9岁左右男孩来说,崇拜哥哥和父亲是最常见的行为,然而他显然是被权利中心驱除在外的落雁,于是在温柔的母爱中继续他的淘气生涯和偶尔的男子汉行为构成了他颇为古怪的少年时代。
最后也是最重要、复杂的矛盾——经济与主权的矛盾,这条线索在影片中隐藏得颇深,但经历过家庭生活的人相比都清楚这个矛盾的杀伤力。
影片竟然(这是很少在美国家庭影片中露脸的现象)有两次牵涉到金钱二字:大儿子头次指责琼薄情就是认为是父亲带不懂文学的琼出道,现在父亲遭遇事业冰冻期,离婚是因为琼嫌弃他穷造成的;第二次是伯纳德气急败坏提出要把两个儿子的抚养权都抢走时,情急之下琼大骂他的做法是为了省钱(美国政策有教育基金等丰厚社会福利)。
夫妻之间的矛盾要是在经济上不能互相理解、扶持,而是有所埋怨,那一切就等于撕破了脸,逼到底线上了,两夫妻可以一起盘算别人包里的银子,但是当盘算起对方的银子,也就成贾链和王熙凤了。
琼是伯纳德带出来的,等于说主动权一直掌握在丈夫的手中,他们之间是嫁鸡随鸡的关系,而一旦琼的地位有所改变,锋芒露在了伯纳德之上,角色的转换双方都不能适应,这从琼的事业成功两人都闭口不谈可以观察。
夫妻两从小儿子的学校出来时,校辅导员夸赞琼的文章上了尖端媒体,伯纳德脸色相当不自然。
可见,先不说经济状况,两个人其实都不愿意接受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高谈阔论的丈夫无人欣赏,一声不吭的妻子倒是一路上撞绿灯。
在这部充满争吵与不和谐音调的影片中,要说这个家庭对于什么事有共鸣的话,可能就是“矛盾”了。
影片只负责制造和体现矛盾,压根就没想要怎样去化解,但是导演在细节、火候的把握上不得不让人佩服,由小见大、以点概面、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中产阶层知识分子的活动范围和生活方式,对知识分子家庭的敏感、脆弱、自大、不善于相互包容等缺点做了精道的揭示和批判,在很大程度上也扩大了影片内容的现实社会意义。
批判之四:我行我素的异类创伤特立独行的个性正是这个家庭不愿和光同尘的最大魅力,这种吸引力表现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一种自信的优越感,同时,这个家庭的凝聚和分裂也都因此而生。
影片始终保持着一种冲击力极强的凛冽、尖锐的风格,主要依靠人物的对白持续传达,伯纳德、大儿子沃尔特和小儿子弗兰克,说话皆不留余地,狠、准、酷,无论是对待外人还是亲人,毫不遮掩的质问和藐视硬生生抵得人肋骨发疼,而批评之精准又让人无言以对地倒吸一口凉气。
影片不客气地表示,该片不屑去细致解剖家庭温暖的面纱,也没有精力剥洋葱式一层层揭示家庭阴暗面,而是去皮去肉,让白骨和灵魂直接赤裸裸地出丑。
还是从伯纳德开始,这是一个开口闭口引经据典的人物,他生活中的大部分经验、判断力、价值观都从各种名著中吸纳消化而来,这也注定他会脱离现实的轨道,于是出现这样一个有趣的反讽现象:有心理学头衔的文学博士伯纳德对他人的判断十分准确、清醒,却在面对自己和家人的问题时一团糟糕。
他没有朋友,他对交往对象的口味过于尖刻,养成不顾忌他人感受只重个人体验的性格,直到儿子撞见他和比他年轻20岁的女作家调情受挫时,他才开始思考作为父亲应该注意和规避的莽撞行为。
伯纳德的这个问题也同时深深直根于家庭中每一个人。
琼是家庭中相对最平和的一个人,但偏偏是她的行为首先伤害了家人的信任。
从她的出轨事件可见,面对家庭危机她的反应和做法最为庸俗和不负责任,她采取逃避来缓解自身的压力,却没有考虑到其他人同时也在忍受相当的痛苦;同时她又很幼稚和软弱,在分居刚开始,她以为这种方式不会对小孩造成多大的影响,并且保证可以像以前那样照顾、爱护他们。
以琼的个性来说,她最不象这个家里的人,她选择出轨的男人就是对自己家庭思维模式的一种反抗,然而她虽然想解放自己,却没有真正顾虑到如何将两个孩子也带到健康的道路上,于是终归免不了又被拖下水。
上高中的沃尔特在经历青春过渡期,对父亲不加判断的崇拜正在慢慢转变为一种主动的生活意识,于是父亲的高度变成了他的压力,虽然母亲成为他发泄的对象,他还没意识到烦躁不安的原因是因为父亲。
和未来女友的第一次见面他就高姿态直言对方看的书是二流小说,可见中毒已深;其次在大学会上表演的曲子竟是剽窃弗洛伊德的作品,还毫无悔意表示自己完全能创作这样的作品只是没必要,这个看似才高八斗的学生竟丝毫认识不到自己道德观念上的缺陷。
盲目的空谈和盲目的自大正是自信的极端面。
如果没有目睹父亲与小情人的那一幕,沃尔特不会突然醒悟过来,一个高大的形象开始倾斜,他学习思考自己的人生不应该是某某的第二,他想起了思想简单但爱他的女友、想起了渴望单纯的母亲。
在父亲急病倒地的那一刻开始,那具软弱倒塌的身躯象征着崇拜者形象开始还原到一个真正父亲的位置,而沃尔特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还在上小学的弗兰克是最无辜也最特别的受害者,相比他的哥哥,他的成长旅途显然更加孤僻和偏激。
他对着镜子里像父亲的脸骂脏话;他在被全家遗忘的时候喝闷酒;他把精液涂抹到女同学的柜子上面,他的稀奇古怪的念头和对人生的看法已经很有一套自己的见地,他带着不属于自己年龄的沧桑和迷茫,同时他是全家人中最愿意说出自己想法的人,也是唯一正视这个家庭孤独感、疏离感的人。
影片对小儿子弗兰克这个角色的塑造简直就是神来之笔,他具有反抗精神和很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像哥哥那样没有主见,也不象母亲那样躲避,他会选择自动出走或自己喜爱的人物,他也会理解其他人(如哥哥和母亲、包括网球教练)的选择。
一个在家庭中最没有发言权的行为古怪的小人物身上,却恰恰体现了其他人所没有的光亮,真是非常有值得回味和具有反思意味的视角。
《鱿鱼和鲸》非常成功地塑造出人物个性的复杂性和人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拍摄的影片不多,均为小众独立制片,这次《鱿鱼和鲸》完全可以在他的电影生涯打上抗鼎之作的烙印,故事基于导演早年在布鲁克林的真实经历,片中小儿子一角正是以年幼时的他为原型,因此影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才如此巨大。
更奇特的是影片在对白上往往出人意料的直接,却又时刻注意含而不露的观察角度,让观众体验海水与火焰的二重空间。
影片总共不到90分钟,短小精干、意韵丰富、意味深长,是一部经得住反复重温和剖析的精品。
影片成功取决于原创剧本的出色、导演控制力的收放自如、故事剪裁的巧妙,同时这部格调鲜明的小成本独立制片,在演员的选择上也瞄准演技不太学院派、没有过重表演痕迹和个人风格的实力派,这个条件是比较苛刻的,还好导演遇到了劳拉·琳妮和杰夫·丹尼尔斯。
劳拉·琳妮的气质和影片女主角非常接近,她的戏路也向来符合小众文艺片口味,演琼这样的家庭妇女更是得心应手。
最难得的是导演竟慧眼挑中杰夫·丹尼尔斯,这个曾经在《阿瓜和阿呆》里扮演阿瓜的傻大个这次蓄上满脸的大胡子让人无法识别,但正是这种陌生感使故事里的人物更加真实自然,把一个脾气急燥又偏执的清高作家刻画得入木三分。
此外,他在去年《晚安,好运》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看来阿瓜的转型比他的难兄难弟杰姆·凯瑞可是快了好几步。
这是一部必须要重温的电影。
提醒因为多看了一些书和电影就以为自己拥有更自私、更虚伪、更胆小的权利的我们。
《乌贼和鲸》,独立制作电影,得了圣丹斯的大奖。
没有什么大事,讲的是一个美国家庭的瓦解,人和人之间的权利之争。
爸爸是个作家,年轻的时候成功发表过一本书,但如今只是一个邋遢的中年中学教师,新书屡屡受挫。
而他的妻子渐渐走上写作的道路,在《纽约客》上发表了文章,稳步前进。
家里有两个男孩,大儿子偏向父亲,小儿子则靠向母亲。
影片由打网球开始,从头到尾都保持着紧凑的节奏,而摄影的方式确是散碎的,用了大量摇晃的镜头,使得整个影片张力十足。
在结构上,网球、文学一直穿插其中,叙事也来得自然且明确。
乌贼和鲸的意象直道最后才出现,大儿子跑向自然博物馆,正视小的时候害怕的乌贼和鲸。
乌贼,有着纷乱的触角和内陷的身体,正是母亲的象征;而相对应的鲸正是父亲的象征,两者在残忍地争斗。
在电影里我看到了一个中年男人的窘境,他关心文学艺术,却生活在最基本的繁琐中。
他带着儿子和儿子的女友去看大卫.林奇的《蓝丝绒》,只敢用言语之类没有力量的东西来抒发自己的欲望。
年轻时候的他早就走远,剩下的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中年人。
婚姻终究是无力的...... 小的时候总觉得父母都是伟大的,能够解决任何事情,在他们的庇护下我是安全的。
其实正好相反,大人们所面对的压力和抑郁是作为孩子的我无法想象的。
孩子总是善良地相信了父母所说的一切,谎言和借口成了我们的真理......我以后要有孩子,我就会告诉他/她别老相信我说的话,我比你更弱。
《乌贼和鲸》是相当值得一看的片子。
“罗生门”的意思,是指在某一事件中,“当事人各执一词,各自按自己的利益和逻辑来表述情况,使得事实一直在‘真相’与‘假象’之间徘徊,最终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与反复,难以真相大白。
”而从《鱿鱼和鲸》这部电影中,体现出的恰恰是在生活中不停上演着的家庭罗生门。
罗生门状态的本质是个体间彼此立场和利益的对立冲突,人们喋喋不休争论着的目的不是探讨出事实真相是什么,而是维护自己,为自己辩白。
“Mom and I versus you and dad.”影片的第一句台词似乎就暗示了我们这部片子的主题,即家庭生活中个体力量间的冲突、团结和抗衡。
导演没有组织集中的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却在平缓的节奏与不动声色的细节中,把这些琐碎却尖锐的矛盾展现了出来,例如:餐桌上,少年问父亲狄更斯的《双城记》是否很好,父亲说这本书是好作家的坏作品,母亲却说他应该通过自己的阅读去进行评判。
父亲的文学创作处于低谷,母亲却在《纽约客》上发表文章并大受青睐。
小儿子希望成为一个职业球员,而不是父亲希望的成为一个艺术家,他说自己是艺术的门外汉。
母亲和小儿子的网球教练有了外遇,父亲则一直在后悔自己年轻时没能更风流。
少年和父亲同时喜欢上了父亲的一个女学生。
一家四口对打网球,父亲和小儿子对打乒乓球,小儿子和少年互打拳击的场景。
等等等等。
青春期躁动不安的孩子,与处在中年危机的大人,各怀心事,却又不得不共同面对家庭濒临分崩离析的困境。
他们彼此既抵触又纠缠,却谁都无力脱离——这种关系正像极了缠斗在一起的鱿鱼和鲸。
影片中少年提到,自己儿时与母亲一起去自然博物馆看巨型的鱿鱼和鲸鱼缠斗的标本,那画面让他感到无比恐惧,不由用手捂上眼睛。
这时妈妈会向他描述这个画面,他说,仍旧很可怕,但是没那么可怕了。
有的人说,乌贼与鲸象征着我们与生活,展现了”生活巨大的烦恼和猛烈的战争”,而我觉得,它们各自代表的是家庭生活中的父母双方,他们的争斗则体现出了大人在生活矛盾面前的纠缠和抗衡。
孩子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只能站在一边,处于观望的位置。
然而,这种剧烈尖锐的矛盾使得孩子难以直接面对和承受,只好捂上眼睛,任由大人其中的一方向自己描述画面,尽管这画面已经透过了大人的主观视角,不再是客观的事实。
影片的开始,少年站在父亲的一方,仰望着父亲的威严。
他崇拜父亲,甚至直接依据父亲的评价去和别人描述一本文学作品,而不亲自阅读;他把家庭的矛盾归因于母亲,指责她的出轨和事业上的虚荣。
而小儿子则站在母亲这一边对抗父亲,逃离父亲的房子去母亲家,反对父亲对自己的人生规划。
家庭的罗生门中,大人捧有自己的剧本各执一词,孩子则依从于其中一方的立场,临场助阵后,又借助其他的方式发泄属于自己的不满和苦闷。
譬如少年的抄袭风波,还有小儿子的喝酒。
生活以一种混沌的狼狈状态呈现,并且保持着惯有的状态继续向前,而最终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难堪的僵持的,是属于孩子的成长。
经历过第一次宣布分居的家庭会议后,影片的结尾当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又进行了一次争吵,此时的两个孩子没有仅仅在无力的哭泣,在计较猫归谁养,他们隐约已从父母的视角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
哥哥替弟弟挡下了发脾气的父亲,弟弟主动提出让哥哥带走猫。
两个孩子似乎在大人的矛盾阴影下第一次产生了某种未有过的和解。
当父亲心脏病犯,巨大的身体轰然倒地,少年俯视着他,仿佛看见一个权威的倒塌。
他不再屈从。
影片的最后,少年一个人跑到自然博物馆,站在儿时不敢直面的鱿鱼和鲸面前,静静注视。
巨大的标本和他单薄的身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蓝色忧郁的光线在他年少的脸上投下阴影。
生活还在继续,如同眼前搏斗的画面,仍会让人恐惧和迷茫。
不过,此时的他已经敢于独自直视,一种独立的意识和勇气在慢慢觉醒。
他还会去生活。
并且在生活中,继续成长。
特立独行的文艺青年还是别结婚的好
看过两遍,似乎还没看懂、很多地方却可以感同身受。
对美式家庭肥皂剧毫无抵抗。但68分41秒的镜头连接失误太明显了
好像期待還是高了點,有些有趣的細節,但太想著力營造中產階級的破碎氛圍,對於生活的掌控程度還是沒到那個段數,剪輯的點的選取也略有奇怪
孩子能从爸妈那偷学继承甚至遗传很多,但不能从Pink Floyd那直接摘抄,还算有品的独立电影。
本质上很无聊,就是说,每个人都只是在过动物生活。
觉得很一般,故事讲得不是很顺畅。
片子不需要长,能把故事说完就可以剧情只是在给我们讲述着这个家庭因为父母离异而发生的一切一切大家都曾经迷茫,无助,犯错过只要敢于面对,总会突破自己心中的那个围墙!
熊爹妈
有病
杰作,相比之后的作品有更凌厉的对白,用谎话粘贴更碎裂的关系网,每一条动机都被误读成进一步相互伤害的话语。尤其是引发了特别值得讨论的一个命题,受过教育并且变得更开明的我们这代人,最终会成为更好的父母吗?好吧,我们也许会和孩子成为朋友,然后比以往的每一代父母都更加凶狠地残害他们,因为这就是朋友之间会做的事,你说对吧。
(在NTU ADM图书馆看的第一部电影。)
艾森伯格是一种理想型。^_^
瞧这一家子😳
没怎么看懂,也可能不需要看懂
看完了电影会比较想看探索频道那种真正巨型乌贼和鲸鱼厮杀的场景。片子很幽默,离婚老男人好无奈。觉得电影可以给一些更明显的线索为什么丈夫deserve最后那种处境。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那个妻子的行径,虽然知道在自由平等的美国社会,男人可以寻求婚外的刺激,女人机会也不比男人少。
这种电影,跟看的时候的心境有直接的关系。
Jesse Eisenberg演的角色真欠抽,一点独立思考能力都没
讲两代人各自的生活情感困境,骨子里还是文艺小清新 。
亲情分两半,如天敌来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