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之王

The Greatest Showman,大娱乐家(港/台),地球最强秀,地球最强马戏演员,全球最伟大的马戏演员,大秀之王,The Greatest Showman On Earth

主演:休·杰克曼,米歇尔·威廉姆斯,扎克·埃夫隆,赞达亚,丽贝卡·弗格森,奥丝汀·约翰森,卡梅伦·丝蕾,基拉·塞特尔,萨姆·汉弗莱,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埃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马戏之王》剧照

马戏之王 剧照 NO.1马戏之王 剧照 NO.2马戏之王 剧照 NO.3马戏之王 剧照 NO.4马戏之王 剧照 NO.5马戏之王 剧照 NO.6马戏之王 剧照 NO.13马戏之王 剧照 NO.14马戏之王 剧照 NO.15马戏之王 剧照 NO.16马戏之王 剧照 NO.17马戏之王 剧照 NO.18马戏之王 剧照 NO.19马戏之王 剧照 NO.20

《马戏之王》剧情介绍

马戏之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戏之王》取材自真人真事,好莱坞全能巨星休·杰克曼在片中饰演“马戏团鼻祖”、传奇人物P.T.巴纳姆。故事讲述了身处社会底层的巴纳姆依靠自己无穷想象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从经营博物馆到一手开创世界上第一家马戏团的故事。巴纳姆的奇思妙想最开始并不被大众所认可,几乎没人花钱欣赏,他的家人好友帮他度过一次次绝境。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与合作伙伴的分歧之后,秉持梦想的他终于成为全美甚至全世界最为知名的“造梦大师”。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侯门一入深似海暑假作业诡影迷情小悟空明日不再拳王千与千寻灵魂伴侣第一季妈妈别哭骗局反击第二季南方之子绝密押运IRIS2只想今生一起走火锅侠红战靴同门亿万第五季谜湖之巅第一季正在书写你的命运后海·红海大闹布达佩斯死亡游行日历女郎濑户的花嫁花开山谷女子无畏第四季玉子爱情故事维琴河第三季

《马戏之王》长篇影评

 1 ) 凤凰男花样作死show

首先说优点,歌炒鸡好听!

每一首都好听!

无限循环主题曲《This is me》其他优点?

不存在的。

男主巴纳姆就是一个大写的凤凰男,斜杠渣男。

他的经历完全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温饱阶段求生存,可以不择手段——拿已经沉入海底的公司货轮做抵押,骗来了银行的贷款。

死气沉沉的博物馆不成,就找来一堆怪胎做马戏才艺秀。

等有了钱,他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更高的需求阶段——谋求社会地位的体面和尊重。

他飞黄腾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白富美老婆娘家的边上买一栋一模一样的大房子,无非是想打脸岳父母,证明自己。

他自卑又自私,这在女高音家首演的庆功宴上展露无疑。

觉得岳父母看不起他,他公然在大庭广众出言讽刺。

觉得马戏团里的怪胎们上不了台面,他让他们站着看表演,还不让他们进宴会厅参加庆功。

至于他跟女高音家的关系,说没有暧昧我是不信的,都要亲上了好吗?!

同样是抛妻弃子去远方追求梦想,在《寻梦环游记》里,埃克托落得被女儿遗忘、差点消失的结局,到了这里,巴纳姆居然轻轻松松就追回了老婆,只能说他的白富美老婆真是太容易哄骗了……姑娘们要是遇到这种特别上进、巧舌如簧的凤凰男,千万要擦亮眼睛,不要被骗了!

他们分分钟飞黄腾达了,就对着别的女人星星眼了。

至于大团圆的结局,你们看看就好,千万别当真。

怪胎们根本是别无选择。

除了马戏团,哪里都不会接纳他们。

历史上男主的原型,根本是个大烂人。

 2 ) 马戏之王

开头的歌就感动得想哭。

因为两个对梦想充满着期待的孩子,慢慢长大了,见到了生活中不美好的那一面,但是最后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还是在向往着未来。

Barnum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聚集了一班怪人,聚集了财富,但是因为“低俗”“媚俗”被上流阶层拒绝在外。

他为了更多的尊重和名利曾经“出轨”过,对上流阶层的代表Jenny说“之前干的都是蒙蔽人心的,现在要给他们看点真的”。

I wanted to be more than was。

但是其实他拥有的一切都已经足够了。

This is me让我疯狂泪崩。

“I made no apologies!

this is me!

”感同身受。

和自己的不完美和解,是一条要走很久的路。

随便记几个点:在剧院都笑不出来的评论家、歌舞青春的男主成为了合伙人、赞亚达!

、女主好漂亮、好名声坏名声都是宣传,黑红也是红、人的高度只局限于眼界敲海报、撕海报这段的镜头开头和两个女儿在阳台上那段、男主陪Jenny参加巡演这段都好美。

陪Jenny这段的转场做得很好,也很有对比,马戏团这边大家备受指责,女主一家都在挂念父亲,巡演那边也是鲜花与掌声

 3 ) 马戏团

看过电影有一段时间了,并没有马上发影评,也对市场票房没有多少关注,只零星转发了几条信息。

为啥么尼?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想到了很多,于是写下观影感受。

作为一部类型片,你不得不第一位的把它归类成歌舞片。

美国电影市场好莱坞百老汇对歌舞片是有一定情结的,从巅峰时期的《西区故事》、《雨中曲》、《音乐之声》;个人非常喜欢的《舞出我人生》系列;2017年的《爱乐之城》,有意无意间的都在对歌舞片致敬。

《马戏之王》无疑是2018年的歌舞片之首,做为类型电影,歌舞的部分非常精彩。

大致有几个段落和关键词,巴纳姆团长和妻子的部分为舒适,胡子女士和马戏团成员的部分为激昂,瑞典夜莺珍妮·琳德的部分为优雅,Phillip和Anne的爱情部分为炙热和奔放。

从音乐和舞蹈的角度来说,每一个段落都能让观影者跟着音乐律动,感受着演员们的悲喜。

这也算是歌舞片的魅力和讨巧之处。

就像马戏这个概念。

马戏团这个概念对于稍有些年纪的人来说并不陌生,我6、7几岁的时候,还真的看过国内的野场子马戏团表演,在公园里面演员和观众在一个很大的帐篷里,看一些怪力乱神。

有些记忆都模糊了,但记忆犹新的是侏儒,现在称为袖珍人的表演。

那时候的我们看这些人多半觉得是非常奇异,明明是成年人画着妖冶的状,却有着孩童的面颊和声音,咋就长成这样?

是不是妖怪?

在一个信息和科学普及不够迅捷的时代,马戏团这个概念无非是抓住了人们猎奇的心里。

所以可以想象,在一个没有屏幕传导的时代,马戏团是多么有意思的娱乐方式。

它的成功是一个时代的特性所决定,而它的没落也必然是科技进步的结果。

伴随着人们对于动物虐待的更加关注,马戏团的没落是毫无疑问的,随着有133年历史的Ringling兄弟马戏团的破产(也是它当年收购了巴纳姆的马戏团),我们相信,这部电影终将成为这个时代产物的最后一曲挽歌。

说说电影的一个三观内核吧,电影的创作者抛开了历史的原貌,将巴纳姆的一些行为进行了美化处理,并未提及他本身是个骗子的事实,哈哈。

影片强调了种族歧视的问题,当然在这里并不是指民族问题,而是转化为外貌(主要)与普罗大众不同的一些人。

他们在最初不被人接受,认为是异类,内心自卑、恐惧、忧伤。

马戏团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从某个角度让他们得到了释放和为之抗争下去的理由。

所以你在看那段団舞部分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心情为之激荡很久。

现代人们观影,越来越对电影情节和所谓逻辑有着出发点似的的执着,其实,开放的观点应该是让逻辑的电影有逻辑,让没有逻辑的电影保持本色。

之所以要强调这个问题,是我曾经看过有大量的声音去质疑,为什么这个男的要这样做?

为什么这个女的要做这些?

这些不合逻辑。

比如电影《极盗车神》。

当你陷在这种无休止的个人认知陷阱里时,反而是对电影和创作者的大不敬。

所以,对于这部电影情节和发展的简单粗暴,其实我也没有什么好争辩的,一部不到2个小时的电影,穿插着大量的歌舞表演,还要推动情节发展,还要符合逻辑定律,还要照顾观影者的感受,我只能说,我的要求其实没那么多。

 4 ) 剧情糟糕却能用美奂绝伦的视听盛宴征服观影者的歌舞佳片

《大娱乐家》(大陆译名:马戏之王)这部电影有些特殊,我希望能更全面与客观地表达我的想法,所以我选择从故事线、原声带和整体三个角度来评分。

首先,在这里【强烈推荐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你绝对不会后悔。

我期待了很久这部电影,因为当我看了预告后有属于我自己才懂的共鸣,电影展现给我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这大概也是当我听着里面的音乐时哭了的原因,但我不觉得羞愧。

实际上,电影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但好在原声带拯救了这部电影糟糕的故事线,外加上演员的惊艳演出和精彩剪辑,这些几乎可以让你忘却故事线,尽情享受在这场视听盛宴中。

首先我们来谈音乐。

感觉用无数的赞美词都不能简单描述电影原声带的成功,每一首歌都是经过精心制作,并由演员们倾情演绎的。

正如前面所说,这是一场视听盛宴,美奂绝伦,激情澎湃的鼓点会让你想在影厅里跟着跳舞,娓娓道来而舒缓的旋律又能震撼心灵到让人流泪,这大概是我继《爱乐之城》原声带后另一个大爱的电影原声带。

这些音乐赋予了电影新的生命,让它更生动与感人。

我现在想再去电影院看一遍电影,只为了音乐。

但为什么说电影故事线很糟糕?

电影始终是围绕着休叔饰演的主角,若是电影内容的表达将平衡的天平向那些被人们所唾弃讥讽厌恶的群体倾倒一些,故事倒不会这样糟糕。

我甚至可以用简短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出电影的全部内容,以致于单调俗套的让人想翻个白眼(不希望被剧透的人请略过接下来这一段):男主承诺女主要给她最好的生活,然而却只做着无聊的生活。

不过一次发生在南中国海的事故让他所在公司破产,也就意味着他被辞退了。

随后他想到了好点子,要开一个怪奇博物馆,并开始四处招揽演员办秀场。

在尝试了成功之后,他被利益蒙蔽双眼抛弃了帮助他成功的那群真正好的人,去追求虚无的名利。

然而就在自己的剧院被火烧了和妻子发现真相后幡然醒悟,并唱起了燃到炸的歌,去追回了妻子并东山再起,成就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马戏团形式,随后选择传授衣钵回归家庭。

电影讲述的确实应该是这个人的事迹,可惜的是,让电影更饱满和丰富的理应是从他的视角去展现让弱势群体站上舞台的人性光辉,去展现在这个社会中需要受到认同和理解甚至赞赏的人,去展现那种对躲藏于平凡生活的反抗,励志与温情并不是只有几笔的描写就能表达的。

到最后,在传统美式家庭观念下,电影进入了尾声,也只有音乐最值得回味。

说的难听一点,这部电影是十几个MV加上一点镜头拼凑起来的歌舞大杂烩。

但是,还是很推荐看这部电影,精彩与惊艳始终是盖过糟糕的,这是这个圣诞节收到的第一份礼物,来自20世纪福克斯。

 5 ) 猎奇心理

P.T.巴纳姆的奇异博物馆和马戏团大受欢迎是因为人们普遍拥有猎奇心理。

猎奇心理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协会把猎奇(Novelty Seeking)定义为非常希望拥有新体验的一种人格特质。

喜欢猎奇的人会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在体验过新的东西后体内的多巴胺和肾上腺素都会升高。

在英文里有时候也会把猎奇叫做“sensation seeking” 或 ”neophilia”。

影响因素:1) 遗传:有些研究显示,在11号染色体的多巴胺接收器D4基因和猎奇心理有关。

2) 多巴胺:分泌的多巴胺越多, 猎奇值越高。

3) 年龄:一般来说,年纪越大的人越不喜欢猎奇。

现实生活中的体现:1964年一位名叫Marvin Zuckerman的美国心理学家把猎奇的原因分成了四大类:1) 追求刺激和冒险:热爱有些危险的极限运动, 比如高空跳伞、玩跳楼机。

2) 追求体验:喜欢感受不同的感觉和想法,比如去陌生的地方旅行、去网红餐厅体验、认识新朋友。

3) 消除约束:喜欢体验没有约束的感觉,沉醉于性、酒精、毒品等。

4) 极容易感到无聊:很经常觉得熟悉或重复的事情和人索然无味。

有的人会因为现实生活太无聊而选择去看恐怖片、去核泄漏的切尔诺贝利旅行、看网上死刑犯的临终遗言、分享每天便便的样子、看各种明星八卦、和无节制地剁手购物。

大到吉尼斯纪录(世界之最)、奥林匹克运动会(最强运动员),小到播放量超级庞大的“最”系列盘点的油管、B站视频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

广告很多时候也会充分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

它们采用新媒体、新颖的形式、有特点的内容等特殊手法使消费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引发购买欲望。

当然,它的奇特程度不能超过人们的接受能力。

猎奇心理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比如,《人类简史》里就写道人们通过无聊时的闲言碎语去甄别和什么样的人一起合作会更靠谱。

对宇宙间其他星球的好奇也促进了人们对外太空的探索。

*看在电影里有帅气逼人的狼叔和那几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的面子上打了个及格分。

剧情太过单薄,音乐都挺敷衍(跟普通的流行歌曲没什么区别)。

目前我心中的最爱还是妮可基德曼和伊万·麦克格雷戈2001年的歌舞片《红磨坊》和2016年的那部《爱乐之城》。

*我的微博(aka爱读书的丸子)上有更多电影/电视剧推荐,欢迎大家关注!

https://weibo.com/u/3179898575 参考资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Novelty_seeking#::text=In%20psychology%2C%20novelty%20seeking%20(NS,temper%2C%20and%20avoidance%20of%20frustration.https://wiki.mbalib.com/wiki/%E5%B9%BF%E5%91%8A%E7%8C%8E%E5%A5%87%E5%BF%83%E7%90%86%E6%88%98%E7%95%A5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psychology/novelty-seeking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he-athletes-way/201311/the-perils-novelty-seekinghttps://www.nytimes.com/2012/02/14/science/novelty-seeking-neophilia-can-be-a-predictor-of-well-being.htmlhttps://dictionary.apa.org/novelty-seekinghttps://www.dana.org/article/desperately-seeking-sensation/

 6 ) 请很爱歌舞片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不要听影评人瞎胡扯”系列)

一个一定要在电影院看的电影,光是音乐就值回票价好听到爆炸。

歌舞场面非常非常燃,男主成长史powerful到泪奔,男主招募男二那首精彩到想二刷,全员舞台功底在线,跳得太有力太流畅了!

剧情是真的emmm,不过也挑不出大的糟点。

人生低谷都修正的太快了,叙事方法也不高明。

不过,节奏快总比慢好,才开场10分钟就把别人讲一部的老梗丝丝入扣讲完了,情节虽然老套,但是presentation非常出色,如此出色的歌舞原声和美轮美奂的场景已实属不易,如果故事能再精妙一点,一定是经典。

我个人不喜欢好莱坞英雄片(popcorn movie),无论是视觉还是情感上都觉得无聊,但这里的uplifting mythology却很有感染力,因为剧情弱了有歌舞凑啊,音乐赋予了电影新的生命,让它更生动与感人。

好剧情会把歌舞带入观众的心(la la land),走心多半要讲平凡的故事,如此题材大大受限也不妥,所以我也不苛求一定要有共鸣,看着能让人enjoy就是好。

更何况我也不想看太多坎坷,借用结尾谢幕的台词:The noblest art is that of making others happy :)豆瓣评分之低让我差点错过它,请很爱歌舞片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后记——————男友知道我喜欢马戏之王,便在我们相遇周年庆准备了一个惊喜:马戏之王的现场音乐剧come alive! 沉浸式的体验,一场盛大的梦。

兴奋了我一个晚上。

不过杂技看多了有点累,还是电影剧情更精彩!

 7 ) 畸形秀 | 《马戏之王》背后的人性暗流

文:Xi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rtag畸形秀的兴衰畸形秀顾名思义,指展示具有异常生物特征的人,例如侏儒、巨人、双性人、身患疾病外貌畸变的人等等,有大量纹身和穿孔的人、吞剑和吃火表演有时也会出现在畸形秀中,表演者均为能使观众惊异的怪人。

在16世纪中叶,畸形秀首先在英格兰兴起,畸形人被当作娱乐的对象,人们蜂拥去看他们被展览。

除了疯狂的展览,畸形秀在酒馆和露天游乐场也很受欢迎,通常穿插有才艺表演。

例如在18世纪,一名叫Matthias Buchinger的男人天生没有手臂和小腿,他以出众的魔术和音乐才能在英格兰和爱尔兰谋生。

Matthias Buchinger畸形秀在19世纪作为一种成功的商业行业达到成熟,并席卷了美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中产阶级崛起,美国文化发生转变,人们开始认为休闲娱乐活动和工作同样有益,这促使了畸形秀的风靡,使畸形秀遍布游乐园、马戏团、廉价博物馆等地(畸形秀常作为马戏的穿插表演,是马戏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恐怖的畸形秀能在19世纪成为一项娱乐活动呢?

主要是因为科学落后。

那时人们普遍认为畸形是上帝的惩罚,通过虚假和夸大宣传的畸形人都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常被宣传为一个灭绝的种族或人类进化链上缺失的链条,再请几个医学砖家来证实,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好奇心。

对畸形的狂热甚至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畸形的成因,畸形学(teratology)兴起。

19世纪的畸形秀海报到了20世纪,随着医学的进步,畸形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例如“狗脸男孩”实际上是因为多毛症、“米尼翁企鹅女孩”身患海豹肢症、“龙虾手男孩”患先天性缺趾……畸形人通过医学的解释不再神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畸形秀是对畸形人的压榨, 最后在1984年被抗议不尊重残疾人后淡出了历史舞台。

“狗脸男孩”Jo-Jo

“米尼翁企鹅女孩” 露丝·戴维斯

“毛毛虫人”兰迪恩患先天性四肢切断症,然而他乐观坚强,靠表演赚了许多钱,最后与爱自己的女人结婚,生了五个小孩。

“龙虾手男孩”小格雷迪-斯泰尔斯家族的多位成员患先天性缺趾。

斯泰尔斯家族延续到现在,依然有家庭成员在从事畸形秀的演出。

真实的马戏之王巴纳姆(P. T. Barnum,1810 – 1891)在电影《马戏之王》中被塑造成了一位正能量的“造梦大师”,虽然他现实中的确是最出色的马戏团运营者之一,被奉为现代广告之父,但是人品堪忧。

他的营销中充满了虚假宣传等道德失范行为,他这么为自己辩解,“我不相信欺骗公众,但是我相信要首先吸引他们,然后取悦他们。

"Hum-Bug": a cartoon by H. L. Stephens (1851)“Humbug”意为欺骗,画家把巴纳姆画成“Hum-Bug”(嗡嗡虫),讽刺他是个骗子。

他号称“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因为他的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这种套路在1948年被心理学家命名为“巴勒姆效应”,指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

“巴纳姆效应”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人们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

巴纳姆把人的这种心理特点运用得炉火纯青,编造的模棱两可的奇闻轶事很容易让观众相信。

巴纳姆的成功可以说是建立在欺骗上的,其中还掺杂着鲜血。

1835年,年仅25岁的巴纳姆靠压榨一名叫Joice Heth(1756 – 1836)的黑人女奴获取了第一桶金。

他购买了这名女奴,对外谎称她161岁,是华盛顿总统童年的护士。

年迈的女奴眼瞎且几乎全瘫,还被迫每天工作10-12个小时,一遍一遍向观众讲述编造的小华盛顿的故事,为巴纳姆带来了每周1,500美金的可观收入。

最后女奴过劳死,死后还被公开解剖揭露真实年龄,每名参观者需缴纳50美分,被巴纳姆榨取得一点儿不剩。

黑人老妇展览的宣传海报行骗获利后的巴纳姆在1841年买下纽约市百老汇大街的Scudder's American Museum,,后更名为巴纳姆美国博物馆(Barnum's American Museum)。

他故技重施,在次年创造了著名的斐济美人鱼骗局——把一只幼猴的躯干和头部,与鱼的后半部缝合,再覆盖混泥纸浆而制成,对外宣称是捕获的人鱼标本。

在该标本展览的近20年中,始终没人相信那是假的,混合标本的造假方法直到今天还不断被模仿。

斐济美人鱼画像巴纳姆美国博物馆的另一招牌是“拇指将军汤姆”,即侏儒Charles Stratton。

巴纳姆谎称当时年仅4岁的拇指将军为11岁。

经过训练,拇指将军5岁能饮酒,7岁就能抽雪茄,擅于模仿大力神和拿破仑。

他与巴纳姆来到欧洲巡演,广受欢迎,甚至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接见。

Charles Sherwood Stratton and Lavinia Warren marriage在欧洲巡演期间,巴纳姆结识了“瑞典夜莺”Jenny Lind,高价邀请她到美国巡演,意图利用美国人对欧洲高雅文化的憧憬大赚一笔。

与电影不同,巴纳姆和Jenny Lind并无任何暧昧,两人完全不是一路人,巴纳姆是个唯利是图的商人,而Jenny Lind演出是为了慈善事业。

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人合作不到一年便分道扬镳。

电影中的Jenny Lind

Jenny Lind画像,Eduard Magnus, 1862通过音乐会获得的巨额收益,巴纳姆进一步施展自己的商业抱负,建戏院、举办选美比赛、建水族馆、设立蜡像专区等等。

随着博物馆的壮大,馆内的怪人也越来越多。

连体兄弟Chang and Eng以艺名"Bunker"活动,为了供自己的十几个孩子上大学(很多畸形秀表演者虽然身体残疾,但都建立了家庭生儿育女),他们直到晚年还各处巡演,1860年末曾在巴纳姆的博物馆表演6周。

The Bunkers in their later years在1860年,博物馆有档案记载的畸形秀表演者有13位,包括三名侏儒、一位黑人母亲和两个白化病孩子、来自瑞士长胡子的女士、高地胖男孩、智力低下的黑人等,随后又加入了女巨人Anna Swan和新一代拇指将军Commodore Nutt。

在美国内战期间,巴纳姆博物馆吸引了大量观众,为大众逃避现实冲突提供了娱乐场所。

Anna Haining Bates

Barnum with Commodore Nutt, photograph by Charles DeForest Fredricks然而好景不长,一场起因不明的火灾在1865年摧毁了巴纳姆美国博物馆,巴纳姆后来重建的博物馆在1868年也因为火灾毁灭,接连两次打击让巴纳姆损失惨重,在60高龄才决定进军马戏团产业,最后成为了马戏之王。

马戏团的名字几经修改,曾经被命名为“P.T. Barnum's Greatest Show On Earth”,电影主题曲“the Greatest Show”就是由此而来。

Barnum & Bailey Greatest Show on Earth poster, c. 1899畸形秀的是与非尽管畸形秀一直到20世纪初才没落,对畸形秀的谴责早就存在,很多中产阶级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表演,正如电影中的剧评人所说“是人性的狂欢”。

然而畸形秀并不完全是罪恶的,一些学者认为畸形秀使美国文化对待畸形更包容。

更重要的是,对于天生畸形无法从事普通工作的人来说,畸形秀是唯一的谋生途径,出名后可获得较为丰厚的报酬(巴纳姆付的酬劳就很公道)。

大卫·林奇在1980年拍摄了一部以真实故事改变的电影《象人》(The Elephant Man),电影的主人公名叫梅里克(Joseph Merrick),他罹患怪病严重畸形,整个身体布满了肿瘤和赘生物,只能靠在畸形秀演出谋生。

经纪人给他取名“象人”,称他的症状是因为其母亲在怀他时被马戏团的大象撞到后受惊而产生的,把他宣传为半人半象的怪物。

但即使在畸形秀流行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象人也因可怕的外貌被禁止演出,在警察查封时,经纪人愤怒地说道“He is a freak!

How else will he live?”

电影《象人》截图

现实中“象人”的照片,1889由于无法表演没有收入,经纪人把气都撒在象人身上,使象人受尽了非人的虐待。

梅里克的悲惨遭遇让一位名叫特里夫斯的年轻医生同情,他回忆梅里克是 “我见过长得最恶心的人……我从未遇见过如此畸形,如此形单影只的人。

”他把梅里克从黑心的经纪人手中救出,在医院给他提供了永久的住所,梅里克第一次有了做人的尊严。

特里夫斯医生邀请梅里克到自己家做客,医生的妻子与梅里克握手问好,梅里克第一次被人以礼相待(特别是女人),第一次知道正常人的居所是怎样的。

然而梅里克真的在医院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吗?

事实上他在医院依然无法摆脱被展示的命运,他被用于医学研究,上流社会出于好奇不断前来拜访。

这些拜访者并不是真的关心梅里克,他们内心鄙视梅里克,只是把结识怪人当作时髦,特里夫斯医生也因此出名。

特里夫斯医生感到困惑,不禁问自己“这都是为了什么?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

”纯粹的善良也许并不存在,但虽然医院无法让梅里克过上自由独立的生活,礼貌的歧视总比赤裸裸的歧视更能让人接受。

《马戏之王》所倡导的人权平等和畸形秀充满了矛盾,畸形秀本身就充满了歧视,这种歧视存在于外部的观众,也存在于马戏团内部。

畸形人在畸形秀中被看做是动物,而非平等的人,当人如此简单的愿望对他们来说确是奢求。

梅里克在被围观后发出的呐喊著名重口味动漫《少女椿》的故事就跟马戏团有关,剧中马戏团集齐了畸形秀中常见的各类异人,其中有一位能够将自己塞进狭窄玻璃瓶的侏儒魔术师,魔术师很受欢迎,然而有一天因为魔术失灵受到了观众的讽刺,嘲笑他是“小人侏儒”,这激怒了魔术师,愤怒地批判观众,“你们这些自私、贪婪的懦夫,没有同情心,我恨你们所有人!

”接着用幻术让观众全部畸形扭曲。

这反应了畸形秀表演者对观众的真实态度,他们并非不知道观众的冷漠,表演只是为了生存的无奈之举。

愤怒的魔术师

畸变的观众电影《畸形人》(Freaks)也饱受争议,影片围绕马戏团里一群畸形人展开。

马戏团中的侏儒汉斯爱上了美貌的秋千表演者克里奥佩特拉,然而克里奥佩特拉只想嫁给汉斯后杀害他获得财产。

在两人的婚礼上,马戏团中的畸形人欢迎克里奥佩特拉成为他们的一员,这让克里奥佩特拉感到恶心,大喊道“你们这些肮脏污秽的怪胎,从这里滚出去!

”虽然同在马戏团,杂技表演者的地位要高于畸形人,即使身处底层,也要歧视更底层的人来获取优越感。

最后畸形人实施报复,用极其残忍的手段让克里奥佩特拉真正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克里奥佩特拉遭到报复,成为了真正的畸形人人真的生而平等吗?

这或许是个伪命题,至少对畸形秀表演者来说不平等。

有些不幸是无法规避的,但看到不幸而努力生活的人总可以感受到一种让人自惭形秽的生命力。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缺陷,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乐观地生活吧,虽然快乐虚幻且短暂......

原文:畸形秀 | 《马戏之王》背后的人性暗流

 8 ) 变种人的故事永不落幕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神经电影局。

我入坑《X战警》系列是从看到饱受诟病的X3开始的。

可能不少人觉得这是一部烂尾作品,但对于初次尝鲜的我来说,它还是带来了不小的震撼。

我永远忘不了华伦在接受父亲安排的“变成正常人”治疗时,挣脱枷锁,张开翅膀的那一幕。

接着,他冲出大楼,飞翔的身影划过楼下正在排队等待接受治疗的变种人。

我仿佛是排队人群中的一位,他的降临就像一片极力从乌云上方割开的一个口子的阳光,光芒倾泻下来,让原本身处黑暗与迷茫的我豁然开朗。

我明白了,“变种人”三个字代表的绝不仅仅是一群有超能力的人而已,“变种人”就在我们中间。

做“变种人”没什么不好,做人群中“不一样”的自己没什么不好。

尽管在《X战警》的后作品中,也有不断强调“变种且骄傲”的中心思想,但却不再有这样能令人打通任督二脉的桥段了。

随着《金刚狼3》的上映,老一代变种人们的故事告一段落,休叔频频表态不再回归,我们的X战警情节似乎也随之凉了半截。

但我没想到的是,休叔的新片《马戏之王》仍然在讲一个“变种人”的故事。

休叔饰演的的P.T.巴纳姆做的事可以说很像是X教授了。

只不过历史上的确有P.T.巴纳姆,《马戏之王》就是根据他的故事改编的。

从洗衣房最角落传出的美妙歌声,竟然来自一位长着满脸胡子的胖女人。

她叫莱蒂,因被其他女工们的嘲笑和排斥,不敢面对世人,所以她只好躲在晾满床单的“幕布”后工作。

身高还不足1米的侏儒大拇指汤姆在生活中更是受尽歧视,家徒四壁的他也没有地方赚钱。

银行瞧不起穷人,也不愿意贷款给他。

连体双胞胎、身高2米多的巨人、身上被纹身覆盖的异类、全身长着长毛的“楚巴卡”,白化人,以及擅长杂耍的黑人兄妹等等,他们都是怪胎,社会上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只能生活在旁人的冷眼之中。

人们看见他们要躲着走,瞧不起他们就朝他们吐口唾沫。

这些活生生的“变种人”却没有超能力保护自己。

同样困顿的巴纳姆决定创办一个自己的“变种人”学校——巴纳姆马戏团,他想凭借马戏团的成功获得地位和认同。

于是他将这些怪胎们召集到一起,让他们在人群面前展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让他们勇敢面对自己。

在围观群众愿意花钱买票来观看他们的表演时,怪胎们终于明白,他们的怪是能给大家带来欢乐的,他们的歌声,他们的表演都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他们高唱着《This Is Me》,那是他们自我觉醒的呐喊,是他们面对世人的无情嘲讽后的全力反击。

他们不再需要旁人的认可和同情,他们无畏地唱着“这就是真我”的时候,真是太特么燃了。

Look out 'cause here I come都看着点 老娘大驾光临And I'm marching on to the beat I drum踩着自己鼓点的节奏大步向前I'm not scared to be seen毫不畏惧展示自己的面容I make no apologies, this is me为什么要感到抱歉 这就是真实的我

看着银幕上的怪胎们唱着这首歌,当年看到天使展翅飞翔时的直击内心的透彻感在这儿又找回来了。

“变种人”的故事仍然通过这部电影在延续。

《马戏之王》甚至更胜一筹,绚烂的视觉和的一首首动人的歌曲完美结合,带给我的震撼是双倍的。

而莱蒂的饰演者基拉·塞特尔不愧是出自百老汇演员,唱演俱佳,对《This Is Me》的诠释堪称完美,她的歌声足矣让你忘记手边的可乐和爆米花。

影片的导演格雷西回忆道:“当基拉在录音棚里演唱时,大家全都被震撼了。

当时我们都觉得这首歌包含了我们想要的一切。

她用真实坦诚的情感演绎,把歌曲带到更高的层次。

休叔也同样对基拉赞不决口:“在她摄人心魄的演唱之后,我觉得没人能再唱这首歌了,因为这成了她的专属之作。

这首歌非常美好,唱出了要高高仰起头骄傲做自己,每个听到的人都会感同身受。

”在此也希望这首歌能拿到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

当然,除了《This Is Me》,电影中还有丽贝卡·弗格森饰演的詹妮·林德给巴纳姆演唱的歌《Never Enough》,扎克·埃夫隆与赞达亚这对儿空中恋人的主题曲《Rewrite The Stars》,以及主力唱将休叔带来的每一首歌,它们都非常抓耳。

你可能要说,这些歌曲的成功是两位年轻作曲家本杰·帕斯克和贾斯廷·保罗这俩好基友的功劳,他们去年凭借《爱乐之城》名声大噪。

但事实上,《马戏之王》的音乐创作是在《爱乐之城》之前完成的。

本杰·帕斯克和贾斯廷·保罗而且影片导演迈克尔·格雷西更像是《马戏之王》音乐创作背后的领航人,为片中的音乐风格点明方向。

本杰和贾斯廷也表示格雷西为歌曲创作注入了灵感,这些歌曲甚至是在格雷西的全程“监督”下完成的。

有趣的是,这些歌曲完成后,又反过来激发了格雷西在视觉上的创作。

格雷西表示:“本杰和贾斯廷创作的音乐和歌词都充满了力量,于是我知道自己得在视觉效果上奉上更精彩的表演才行。

”说起视觉效果,那可是格雷西的老本行了。

他从1997年就开始一直从事视觉效果的工作,期间也做过一些广告的导演。

但看《马戏之王》的时候你绝对无法相信这竟会是一个导演的电影处女作。

影片作为一部年代戏,任何一个细节都要做到讲究,但格雷西似乎反其道而行之,摆脱了年代戏给人的枯燥单调的印象,在视觉效果上玩出了很多花样。

他将过去和未来进行蒸汽朋克式的跨界混搭,使得巴纳姆的故事超脱于那个时代,而发生在普遍世界中,这个世界由流行文化、爱情故事和人与人交流主宰。

影片如梦似幻的同时也不缺乏现实的粗粝感,展现着这些怪胎们生活的不易,以及歧视他们的人的丑恶嘴脸。

但你仍会感觉整部影片被喷洒上绘本式的神奇魔法,充满想象力的画面应接不暇,这样的视觉效果和那些怪胎们搁置怀疑,走出阴影时的情形才更搭。

无疑格雷西的大胆创作是成功的,影片在北美神一样的票房走势说明了一切,虽然首周票房仅880万刀,但映后连续两周票房逆跌,上映第六周跌幅仅10%,最终票房可能会是首周末票房的20倍,超越拉拉蓝成为第四卖座的歌舞片不是梦。

图片源微博:@TNABO北美票房榜这种神走势在大规模开画的商业片中实属罕见,追溯起来上一部应该是《泰坦尼克号》。

是啊,这样一部有我们喜爱的演员,精湛绝伦的歌舞,异彩纷呈的视觉效果和直抵人心精神内核的电影,在大银幕上散发出的魅力,就是让人无法拒绝啊!

对于我来说,2月伊始,没什么能比在电影院二刷这部电影更令人开心的事了。

 9 ) 烂俗的“美国梦”,可我就是喜欢它的华丽——《马戏之王》影评

这部电影就差把“美国梦”这三个字通过角色之口说出来了(如果中国电影,100%会说明这个核心主题)。

烂俗到令人疲倦的故事:一个穷小子通过自己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开创了“马戏”这一表演形式,成为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

可在他事业红火的时候,他却迷失了自我,为了成为“上流社会”的一份子,“抛弃”了妻子和马戏团的同伴。

但之后还是回头是岸,最终收获了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美满。

观影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不停地跳出“男人有钱就变坏”这个想法,并联想到了另一部电影——《喜剧之王》。

我觉得这两部电影在故事上都是有相近之处的,值得放在一起对比说明。

两部电影相似之处首先体现在主角人物设定上,都是心怀梦想的穷小子——一个是成为演员,一个是想让妻子过上美好的生活;其次,他们在梦想实现后,都迷失了自己,也都伤害了一直无怨无悔陪伴他们的那个“她”——《喜剧之王》里,尹天仇在片场大放异彩后,在鹃姐的帮助下进入了“上流社会”,迷失于其中的他早就把飘飘忘在脑后,甚至与鹃姐之间存在一丝若有若无的“暧昧”之情。

但飘飘却因为他,默默忍受着一切磨难;《马戏之王》里,巴纳姆在珍妮·林德的帮助下,受到了“上流社会”的认可。

他十分享受那些“尊贵的客人”的掌声,于是“抛弃”了妻女和马戏团的伙伴们,和林德一起去举办巡回演出,甚至与林德也产生了情愫。

两部电影的导演都在这段剧情中使用了交叉剪辑的手法——《喜剧之王》里,当尹天仇与鹃姐在舞会里翩翩起舞的时候,飘飘却在夜店里忍受着一位“大老板”的殴打,被打的原因在于:飘飘为了尹天仇,拒绝了老板的无礼要求;《马戏之王》里,当巴纳姆与林德在各地巡回演出,享受着鲜花与掌声的时候,她的妻子夏洛蒂只能在家中与两个女儿“相依为命”:在女儿芭蕾演出的片段,先是给了夏洛蒂一个中近景镜头,随后的拉镜头,展示出了她旁边空空如也的一个座位。

紧接着的一个女儿的近景镜头中,原本喜笑颜开的女儿发现只有母亲一人来之后,情绪立刻低落了;之后在家中的餐桌上,母女三人都在开开心心地打闹玩耍。

一个摇移镜头,画面的前景中出现了一把空无一人的椅子。

两把空椅子,从侧面反映了巴纳姆的离去,也暗示了这个家庭事实上已经“分裂”了。

两部影片中,交叉蒙太奇的使用,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也使得观众对“被抛弃”的弱势一方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

不过,这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展示两人的行为给爱他们的人产生了多么深刻的伤害,为烘托他们之后的转变作铺垫。

然而,这两部电影在故事上还是存在许多不同之处的。

首先是成长轨迹上:尹天仇的追梦过程可谓是坎坷的,多次被剧组扫地出门,连盒饭都吃不上,被各种人欺辱。

这样的设计是周星驰标志性的“笑中带泪”的喜剧风格,也是一个标准的小人物的故事;而巴纳姆的追梦过程都不能用简单的一帆风顺来形容了,简直就是心想事成!

或许这个是历史的事实,就跟《血战钢锯岭》里道斯的所创造的奇迹一样,但如果这只是编剧设计的情节,那么它未免太过于“童话”式的想当然。

还有就是影片的结局,尹天仇用另一种特殊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立了面向街坊邻居的演员训练班;而巴纳姆除了在马戏表演上大放异彩外,更收获了美满的的家庭,可谓是事业、家庭双丰收。

影片的故事缺乏可陈,一个标准的,带有明显好莱坞流水线式生产印记的歌舞片版“美国梦”。

结合当时美国西进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巴纳姆就是在大街上听到了修建通往西部铁路的宣传,影片将美国描绘成一个“遍地是黄金”的国度,任何人,只要心怀梦想并为之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式的电影,自然要展现主人公从小到大的一些事迹。

影片在介绍巴纳姆童年时,只用了一首歌曲,辅以重复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使用,说明了:巴纳姆的父亲去世,他成为了流浪的孤儿。

但他仍与夏洛蒂保持了紧密的书信联系,两人之间萌生了爱情的火花等几件大事。

相较于华纳拍摄的《正义联盟》在介绍人物时又臭又长的铺垫,《马戏之王》的短小精悍无疑更胜一筹。

不过,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在铺垫阶段大放异彩,可在后面的占主要篇幅的巴纳姆的奋斗阶段,就显得有些随意了。

为什么我不喜欢大鹏的作品,主要原因在于:无论是《煎饼侠》、《父子雄兵》还是《缝纫机乐队》,大鹏解决问题的方式永远都是喝场酒,吃顿饭,这个矛盾冲突点就被化解了,没有掀起丝毫波澜!

《马戏之王》也一样,只需要一首歌、一只舞,麻烦迎刃而解,随意到令人发指。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大鹏电影的思路与《马戏之王》可以说是如出一辙,连人物的成长规律也近乎一致)。

尤其是巴纳姆在林德演出结束后的庆祝会上,为了“面子”,拒绝马戏团的员工们进入宴会厅,并毫不迟疑地把门关上了。

这种“忘恩负义”的冷血行为,让我以为他的员工们会因此离他而去,尤其是马戏团众人在“贵宾”云集的大厅里,在示威者聚集的大街上,忘我地唱出了“This is me”,我甚至根据套路脑补出了后面的剧情:众叛亲离的巴纳姆事业受到沉重的打击,一无所有的他终于懂得珍惜过往的种种,于是他先求得了妻子的原谅,然后竭尽全力挽回了离去的员工,大家一起携手努力,再创美好光辉的事业!

结果,马戏团员工一句:“也许你是个骗子,也许你只是想挣钱,但你给了我们真正的家”,就化解了这个极为重要的矛盾冲突!

与此同时,导演对于林德这个关键角色的处理也让人莫名其妙,她宣布退出巡回演出之后,就彻底消失了,好像她的存在只是让巴纳德上演“浪子回头”的戏码。

还有就是菲利普和惠勒这条感情线的处理。

由于编剧在两人之间并无着太多笔墨,所以两人感情的发展可以说是十分莫名其妙,观众能看出菲利普爱上惠勒的原因只有漂亮,仅此而已,人物动机极为缺乏:是什么能让菲利普打破身份等级的差距,不顾一切地爱上惠勒的?

导演不妨去学习一下詹姆斯·卡梅隆在《泰坦尼克号》的处理手法。

其实,这只是影片问题的一个缩影——导演想讲述的内容、想讨论的问题都太多,但在电影时长的限制下,影片的叙事节奏在音乐配合下过快,段与段之间衔接得过紧,常常在上一部分内容刚刚展开后,便迫不及待地进入下一段,导致上一部分的内容还未立住便草率地进入下一部分内容。

这其实是“历史传记”类的电影的同病,比如说《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以及《活着》。

不过,影片在视听元素的运用上可谓是极其出色的。

首先是镜头运动上,由于是歌舞片的缘故,镜头运动极为华丽:在歌舞片段中,经常使用大范围的摇、移等运动镜头,摄像机如同精灵一般,穿梭在人群中,轻盈灵动,带有一种奇特的飘逸感,甚至还出现了环绕演员两圈的旋转长镜头!

(《爱乐之城》在结尾的“闪回”歌舞片段中也有使用)除此之外,在马戏团演出的群舞片段,导演使用了上帝视角,伴随着演员们繁杂的移动走位,呈现出绚丽的万花筒式的效果。

那一瞬间,我仿佛回到了黄金好莱坞时期的百老汇舞台,在观赏一部音乐舞台剧!

其实这种拍摄手法十分常见,比如说陈凯歌在《妖猫传》的极乐之宴片段就使用了这种手法;张艺谋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之中使用的次数就更多了。

作为一部歌舞电影,影片在歌舞片段,演员的一举一动甚至是影片的节奏都精准地契合音乐,尤其是巴纳姆在酒馆邀请菲利普加入马戏团的片段,无论是正反打镜头切换的速率,还是影片剪辑的节奏,都紧密跟随音乐的节拍,其中多次对称构图的使用,更是展现出两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的紧张与激烈,以至于给我一种”西部片”中牛仔对决的错觉,略感滑稽有趣。

影片在转场方面也是花样繁多。

虽然没有像《挚爱梵高·星空之谜》那样,带给我一种惊艳的观感——因为作为一部油画电影,它的画面是由各种线条和色彩堆砌而成的。

转场时,那些线条便活动起来,缠绕汇聚后便产生了下一个场景,这种手法可谓是充满新意,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而《马戏之王》中,导演惯用在摇移镜头中,通过窗户等前景遮挡物进行转场,这与《爱乐之城》结尾的那段极致绚丽的“闪回”歌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部影片都喜欢使用快速的甩镜头,采用技术拼接的手段连接两个场景。

除此之外,两部影片都会借助相似的场景完成转场。

不过,在《爱乐之城》的歌舞片段,导演也经常采用由乔治·梅里爱在《月球旅行记》中开创的“叠画”手法,以及由格里菲斯导演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开创的圆形缩放画幅,像《猫和老鼠》和《海上钢琴师》的结尾都使用了这种手法,极其复古。

近年来,在我国院线上映的歌舞类电影,可能就只有《冰雪奇缘》、《美女与野兽》、《爱乐之城》以及《马戏之王》了。

(《欢乐好声音》没看过,因此不敢确定)我觉得,可以将《爱乐之城》与《马戏之王》作一个横向比较。

首先,两部电影给我最直观的印象是:《爱乐之城》用复古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现代爱情故事,即“旧瓶装新酒”;《马戏之王》则是用现代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历史故事,即“新瓶装旧酒”。

《爱乐之城》的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和《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导演韦斯·安德森一样,都是好莱坞黄金时期古典美学的狂热爱好者。

《爱乐之城》中,达米安使用了古老的西尼玛斯科普式宽银幕,除此之外,明明是实景拍摄,却呈现出虚幻厚重的棚拍感。

结尾那个花体的“THE END”,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常看的《猫和老鼠》,古典的气息扑面而来。

沙泽勒在结尾处的那段“闪回”歌舞表演中,再现了传统摄影棚中:荒蛮的西部种植园、五光十色的百老汇舞台和清幽的小镇运河,带有浓厚的舞台戏剧风格。

那优雅的华尔兹和悠扬的爵士乐,总带给观众一种虚幻的隔阂与不真实感——因为它们不属于这个时代;而在《马戏之王》中,虽然时代背景是19世纪,可马戏表演与现代可谓是别无两样。

演员的舞蹈在百老汇风格中融入了踢踏和恰恰等多种现代舞蹈风格,音乐也是富有能量、激情澎湃,将现代的摇滚与流行与百老汇风格音乐巧妙地融合,给观众的代入感与亲切程度极强。

除此之外,《爱乐之城》与传统的歌舞电影都有一个通病——歌舞与故事通常都是割裂的,这个毛病在印度的歌舞电影中尤其明显,通俗点来说就是:一言不合就跳舞。

歌舞片段存在的意义,好像只是为了让导演炫技,让演员展现自己罢了。

这些歌舞的存在与否,对电影不会造成断层般致命的影响(不过在《爱乐之城》里,导演对于歌舞的安排其实颇具深意——因为歌舞越梦幻、越美好,歌舞结束之后的分崩离析就越让观众感到心疼。

不得不承认,沙泽勒对于观众心理的把控真的十分到位,一度让观众心中关于美好的天平失衡:观众既期待看到华丽的歌舞,又恐惧于歌舞结束之后现实的残酷无情。

这种“欲抑先扬”的手法,使观众完完全全沉浸在电影的世界里);而“马戏之王”里的歌舞,则是参与到叙事之中,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歌舞的魅力、丰富了电影的层次,更烘托并放大了人物的情绪——因为歌舞片段在影片中占有极大的篇幅,一些非主线的剧情内容便采用“春秋笔法”,用歌舞的形式一笔带过:比如巴纳姆和夏洛蒂从青梅竹马时懵懂爱情的萌发,到两人成年后的结婚生子这一段在时间线上跨越了10年的故事,导演只用了一曲“A Million Dreams”便完成了。

该片段中无论是剪辑速率、镜头运动还是演员调度方面都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流畅感,无愧于一场“视听的盛宴”!

 10 ) 《马戏之王》视听盛宴很超值,但和《爱乐之城》比还差一个太阳马戏团的距离

你只要一张电影票,就能享受一场带着梦幻童话色彩,有着好听醉人的音乐,精致华丽的舞美的电影。

作为退出饰演金刚狼角色的休杰克曼,首次在《马戏之王》里亮相于观众。

所以大聪在看电影的时候,总感觉他会不会突然伸出三个金刚爪。

当然这只是玩笑话,休杰克曼在做好莱坞演员之前,早就在百老汇剧院拿下东尼奖,对于歌舞片,休杰克曼可谓是熟门熟路了。

早在2012年《悲惨世界》里,休杰克曼就已经向所有人证明他的唱功和表演,他也凭借该影片拿到了金球奖音乐类最佳男主,还首次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

来到这部最新的《马戏之王》,我们能看到更载歌载舞的休杰克曼,而且舞蹈的编排和场景,也十分美轮美奂,影片里面的歌曲,听完更是想让人立刻拿到歌单反复循环。

影片里歌曲好听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马戏之王》的音乐制作团队,就来自于《爱乐之城》。

因此影片中的主题曲“this is me ”(这就是我)拿到了2018奥斯卡最佳歌曲提名。

《马戏之王》根据真实人物故事改编,休杰克曼饰演的P.T巴纳姆,他和影片中的搭档,一同创办了世界三大马戏团之一的“玲玲马戏团”。

另外两个大马戏团分别是大苹果马戏团,以及大家最熟悉的太阳马戏团。

正如影片里面所看到的,现实中P.T巴纳姆创办的马戏团,是以奇怪的人表演,还有一些动物杂耍表演,用这些特色来吸引观众。

但是在新世纪以后,人们的对动物保护意识高涨,这就造成了对“玲玲马戏团”的抵制,甚至还被控诉。

这些负面的影响,对马戏团的经营来说是不小的打击。

而且在2016年的时候,“玲玲马戏团”宣布取消大象表演节目,这可是个马戏团拥有145年历史的重头节目。

也就在2017年5月21日,“玲玲马戏团”终于不堪重负,宣布解散,在纽约进行了最后一次告别演出。

所以在看电影《马戏之王》的时候,想到已经不存在的“玲玲马戏团”,还是觉得挺遗憾的。

影片从P.T巴纳姆孩童经历开始说起,一个贫穷的裁缝的儿子,娶了一位青梅竹马的富家小姐,有了两位可爱的女儿,影片用一首首好听的歌,迅速串起创办马戏团的各种经典事迹。

在两位女儿的启发下,P.T巴纳姆建立了奇异博物馆,他也是展示这类怪胎秀的第一人。

其中里面的很多奇怪的人物,在现实中确实都有存在过。

比如最有名的就是汤姆拇指将军,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和P.T巴纳姆就开始合作,因为汤姆身高只有80多厘米,再加上后天的才艺训练,让他迅速成为了欧美红极一时的明星。

因此在汤姆最火的时候,还受到英国女王的接见。

影片中英国女王接近他们的桥段,正是从这里得到的灵感。

除了汤姆,还有影片中的那对连体双胞胎,虽然戏份不多,但在当时现实中也是相当有名的。

甚至英文Siamese twins(连体双胞胎)单词的由来,就是从这对连体双胞胎里诞生的,可想而知他们当时的知名程度。

除了这些有奇异特点的人,来自有着瑞典夜莺之称的歌后珍妮.琳德,也是P.T巴纳姆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现实中也确有此人,而且和影片里的珍妮一样,长得也是非常漂亮有气质。

当然了,现实中珍妮.琳德唱的是歌剧,擅长的是女高音。

不过《马戏之王》面向的是普通观众,整部电影的歌曲都选用了流行乐,因此当珍妮.琳德唱歌的时候,也选用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流行乐《Never Enough》。

看完《马戏之王》后,影片的核心其实不难猜,他就是在告诉观众,有梦就要去实现,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有爱就要去追,有情人一定能终成眷属。

这是影片最大的正能量和梦幻,但同时也是影片最大的硬伤。

同样是音乐类型片的《爱乐之城》,而且有着同样的音乐制作班底,但两部电影的故事深度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爱乐之城》的核心是在和我们探讨,梦想和现实的距离,爱情和事业的选择。

特别是《爱乐之城》最后男女主角为了各自的事业,不得不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让影片在梦幻歌曲环绕的同时,加深了对现实现状的思考。

反观《马戏之王》,电影的转折和人物的挫折,轻得几乎没有重量。

比如P.T巴纳姆失业了,一首歌就开起了博物馆,博物馆经营不善,一首歌就召集队伍开马戏团。

就算最后火灾让他们失去了马戏团,但是一首歌又让他重振旗鼓,重新组建了大帐篷流动马戏团。

总之正能量太满,满到不现实。

再来看看爱情的章节,P.T巴纳姆和他妻子之间,虽然表面门不当户不对,但是基因却完全100%配对。

夫君说什么,妻子就支持什么。

就算是影片中最有冲突的一段回娘家的戏份,也在P.T巴纳姆回去找她,一次简单的海岸闲聊就解决了小两口的矛盾。

然后就是他的拍档菲利普.卡里的爱情线,一个富家公子哥和毫无身份的空中飞女的故事,他们之间的挫折也是一首歌的问题解决了。

这样的故事设计,让影片的层次感显得十分单薄,也让人物不够立体。

而同样说着爱情故事的《爱乐之城》,影片就把他们之间的爱情拍得十分纠结。

从男女主角“不打不相识”,到同居在一起之间的磨合,再到各自事业梦想的不平衡,到最终为了梦想,他们之间默认了面包和爱情不能兼得。

《爱乐之城》说的是一个非常让人心碎的爱情故事,有情人不一定能终成眷属,这种凄美的痛楚发生在绝大部分人身上,从而让观众产生共鸣。

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曾经爱过一个人,但最终没能走到一起的感受吧。

所以说,《马戏之王》是在营造一个很虚幻的梦境,而《爱乐之城》是真的在打造一个爱情的四季。

两部电影之间的深度,不明而喻。

这也是《马戏之王》在奥斯卡提名中,只拿到了“最佳原创歌曲”入场券的原因。

当然了,如果不在乎故事的厚度,只是单纯的享受《马戏之王》带来的视听盛宴,一张电影票,一定是超值的。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马戏之王》短评

休叔大长腿前面,Zac就跟小侏儒似的,真是个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的世界。歌曲单独拎出来都不错,放在一起就有点跳脱。不过整体观影还是很顺畅的,只不过原以为会更好。

6分钟前
  • Paradox
  • 还行

既然是马戏之王,叙事的核心本就该落脚在马戏上,或者至少马戏要作为重要的推动情节发展元素。但这部电影通篇在白左立场上做文章,结果又洗不白男主的动机,强行用家庭和睦来消解人物的困境,自己又压根只是个码盘子的制作人。没有马戏,何来之王?

9分钟前
  • 冯凝
  • 较差

Rebecca Ferguson真是美到让人窒息!!!剧本弱,故事满满套路,歌舞场景非常棒。原创歌曲每一首都好听。This is me和Never enough尤其出彩。Zac终于没有在卖肉了,和狼叔在酒吧里的对唱也很有意思。

10分钟前
  • 叉叉
  • 还行

心理不适。一个剥削者美化成救赎者。前半段还算正常,后半段那些被拒之门外的马戏团员连句道歉都没得到还在男主低谷的时候不离不弃给予鼓励,不是有毛病?副CP是怕被人骂就所以讨好了一下非裔吧。

11分钟前
  • 天麒麟宣殿
  • 较差

故事有点俗套,但并不妨碍精彩。就像巴拉姆他贪财,他吹牛,他世故,但不妨碍他成为伟大的大娱乐家。也不影响他给了很多有缺陷的人一个希望,一个正常工作的机会。出生贫寒,得到富贵,却不是迷失自我的盖茨比。配乐好听,人文关怀强烈,好像小心翼翼写的诗,庆幸没人把它丢到风里。

16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推荐

我觉得他们表演应该来一段《Born This Way》深化下主题。★★★☆

17分钟前
  • 坍塌
  • 还行

故事講得不怎麽樣,依舊把少數人群當作噱頭的感覺;但忍不住抖腿。又唱又跳的休叔加上又唱又跳的Zac!好喜歡酒吧那段。最後的大象不知怎麽想到了Yoyo,衹不過一個是走出世間,一個是走入。

19分钟前
  • Bosie
  • 推荐

7/10。无缝剪辑的手法随处可见:镜头由瑞士夜莺靠着窗平移至妻子靠着窗,隐喻巴纳姆通过夜莺得到成功也冷落妻子;和爱人从铁轨烟雾转到天台一片片白床单中跳舞,以及说服合伙人时把酒杯扔给酒保,镜头旋转移动营造完美舞的台效果;马戏带给边缘人梦想的舞台,假快乐的上流社会和高雅艺术反而更像骗子。 @2018-06-30 21:42:48

24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开场结尾两场歌舞太燃情了,动作整齐划一,舞台灯光美轮美奂,仿佛看到热情和希望在奔腾,宛如幸福主宰所有的嘉年华会,信仰在高歌,灵魂在舞动,原声音乐首首抓耳动听,演员情绪和其独有的嗓音都相得益彰,毫无生机的北方寒冷冬日看这么一场大型奇幻秀简直像群星焰火的专场享受

27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推荐

多打一星 因为共鸣 当中听完歌剧被拒之门外然后走出来 this is me不禁泪奔 作为LGBTQ的empathy 音乐歌舞赞爆 每一段都超赞 角色众多 在时代广场AMC看到 同场有里面演出的一位小配角和他的朋友们 不断掌声 很热闹 看的很开心很感动 休叔唱歌跳舞都棒棒哒

31分钟前
  • MM✌🏼
  • 力荐

还原程度高仿佛想象中马戏团理所当然就是这般模样,火车蒸汽缭绕,屋顶被单间的夜晚城市细节美,主旨上提升到了阶级冲突的层面,风雪里示威人前的歌舞是代表少数派的呼号,关键时刻不离不弃的反而是被社会抛弃的人群,白皇后首演一幕最佳,几个人物情感关系性格差异和剧情重点进展于细微流转中铺陈到位

36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明明是一个有地发挥的故事硬生生被搞成了high school musical,要说一无是处是不公平的,闪光点也有几处,但真的无法原谅牵线木偶一样的人物,情感思维都是单次元的,所有所谓的人物情绪都是推动叙事的垫脚石,关键还特别拙劣。然而最骚的莫非就是一个音乐电影音乐画风特别氢气

39分钟前
  • Alexander
  • 较差

就是一个19世纪美国贾跃亭的故事:骗了所有人空手套白狼,号召每个人为他的马戏团梦想窒息,举债极速扩张,事业顶点抛下伙伴远赴欧洲。高水平舞美背后,主角的道德水准很让人质疑。全片塞满了急着打榜的口水歌,九成画面是CGI, 剧本也是MV水准。

43分钟前
  • 查克同志
  • 还行

完全就是“干啥都不如跳舞”的逻辑,以前拍马戏团角度是猎奇窥探癖,现在拍马戏团角度是普世合家欢,除了价值观是进步的其他全是退步的。

4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较差

歌舞毋庸置疑的好,每首歌都喜欢,然而故事讲得稀烂……就算破罐破摔只想把音乐串起来拍完算了也不至于这么差吧。Zac眼神依旧清澈,但满脸油光青春不在……可能最喜欢还是第一首a million dreams,在天台上转圈,给女儿点亮许愿灯,都是无可救药的浪漫。

53分钟前
  • 坂口健大郎
  • 还行

7.4/ 有真人故事为基底,迪士尼运用擅长的歌舞片去演绎这位“马戏之王”。他的成功是把双刃剑,创造了一个传奇,也欺骗了很多人的感情。《消失的她》里面提到的东南亚畸形秀,最初也是从他这里衍生出去的,所以一分为二看待吧。

57分钟前
  • 臻圣
  • 还行

剧情真的好烂啊。看了一下原型故事,这个男主本来可以拍的不这么高大全的,那样可能还有趣一点。歌舞还不错,第一次get到了Zendaya的美点,粉红头发好看。休叔老的我只想叫爸爸了。小米出现的时候我都没认出来,想了半天到底是不是她。这个瑞典歌姬美杜莎本莎了。

1小时前
  • Otocolobus
  • 较差

剧本太不走心了,但很适合在电影院看。跟一眼就能看出业余的"爱乐之城"不同,完全是顶级的歌舞表演秀,原创歌曲首首好听。好莱坞办跨年春晚估计也就这样了吧23333~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歌不错,跳的也不错,非常成熟的歌舞电影,Rebecca Ferguson美翻了。看完有一个想法就是,某种意义上狼叔还是在演X战警呢,他周围这一群与正常社会格格不入的人,就像在招募X战警学员。

1小时前
  • Singin'in rain
  • 推荐

人生最猎奇观影…不可能有之一了。歌非常好,但是叙事真的不行……女王接见后都是些啥!?多一星给This Is Me段落,非常喜欢。不过我没数错的话…有三首歌出现了两次…?!对于一个105分钟的歌舞片真的一言难尽……明明十天前说近期不要再坐飞机…然后我还是坐了一个半小时来看【白眼给自己

1小时前
  • Miracl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