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靠记忆活着,记忆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原因。
于是当一个人的记忆停留在二十年前,是否意味着这二十年他从未活过。
最终化作一缕幽魂为了见父亲最后一面,父亲在生命的终点与孩子达成了和解,那是他最大的执念。
the dead grew up on the road, traveling from place to place, taking one road after another. And the thing is, on the road, you never really know where you are going or what's gonna happen when you arrive, so you just experience the ride. And then every single day is a different adventure. You know, the journey is the destination.最近正好在看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好像背景联系上了
也许我可以忘了一切不管是因为被迫受伤还是自我保护但是你带我听过的歌你和我一起演奏过的旋律我们微笑着互相对视哼唱的曲子一旦音乐响起就仿佛一切回到过去或者说就回去了我们想回去的任何时间还有记忆以及记忆里的幸福,快乐,争吵,眼泪但却都是美好的这些我无法抹去,也不曾想抹去所以我才选择了现在的生活我希望过去能以最好的形式存在即便我现在要继续哭泣但是我不后悔,不后悔,不后悔我也会不再抱怨和等待让爱随着音乐开始,一直下去The music never stoppedThe love never stopped19/09/201221:49Metz France
不懂为什么这么高分!!!
一听到音乐就回到正常状态这设置玄乎幻乎但又没从这与众不同的地方衍生出特别、新意的地方吵个架离家出走20年,见面时,父母亲也没有表现太多的情感父爱表现得一点也不深刻,吵架儿子走了20年,再见还像略有点嫌弃,之后慢慢为与儿子交流而说那风格的音乐,但还没多少感触时,他爸就死了!!!
反正没太多感觉,反而觉得这种弱化了亲情分别20年,动不动离家出走的点会影响到看的人!!!
能影响人的点,都是不好的!
父子俩的分歧不仅仅是音乐和政治,是两个时代的分歧,父亲打仗的时候他是为自由,儿子经历的征兵却是另一回事。
后来顽固的父亲终于理解了儿子,也理解和欣赏他爱的音乐,可儿子却再没机会走进父亲的内心,他给父亲的回馈是一段回忆,这是他现在能做的最棒的事。
讨论谁造成了这段悲剧已经没有意义,让人感动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爱意足以打破成见,是加布里永远年轻永远真挚和豁达,是永不停歇的音乐。
很美好又伤感的一部片子,开始略有沉闷,剧情和音乐一起展开后有意思了很多,虽然父子俩的矛盾和战争发生时候两代人的分歧有点俗套,也不是很懂亨利一定要在这个时候发病去世是不是太为了伤感而伤感。
但是每一段音乐来引发那段回忆,这个感觉太棒!
除了父子母子亲情外,两段爱情都让人动容落泪。
Gabriel的父亲把儿子房间里的海报撕了个乱七八糟,并怒气冲冲地把他挚爱的音乐全砸了的时候,我想起一些事。
我哥本来就爱看小人书,初中的时候又非常迷武侠小说,据我妈说,他上课不听讲,就是低着头偷偷地在课桌下看这些不务正业的东西。
不务正业,这是我妈的措辞。
我不知道这中间到底经历了多少次没收、被老师逮、被家长骂,最严重的一次,是有一天我们家包了饺子等着哥哥放学回来吃,但是他晚点了,像Gabriel一样,没赶上。
这也没什么,饺子放到锅里热一热就好,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吃呗。
但是热了三轮他都没回来,饺子都干得有股恶心的味道,可突然我就听见我妈怒气冲冲地揪着我哥冲进来,手里拿着一本绿皮的厚厚的射雕英雄传,然后把我哥直直地拉到厨房,当着他的面儿把那本小说塞进了火里面。
十几年前那会儿我们家用土灶台,大锅下面的火在保温状态时是虚捂着的,塞进去的时候书没被立即点燃。
但是我妈那天无比生气,于是她操起铁杆把火捅旺,然后又用了特别大的力气去扎那本书,想让它尽快燃起来。
边塞还边训我哥,下次再敢偷着看这些东西,你所有的闲书都是这个下场!
这是我脑子里无比清晰的一个场景,从来没有忘记或者模糊。
我还记得那本书实在太厚以至于小口处的温度根本没那么大本事把它彻底烧完。
当我们把书救出来的时候,上半部分还是绿皮但下半部分全成了松软的灰。
而且那本书是从表哥那里借来的,就这么被母亲烧了。
哥哥是怎么想的我从不知道。
十二三岁的他戴着厚厚的眼镜默默地杵在灶旁,什么都不能做。
看着自己心爱的东西被生生地毁在眼前而无能为力是不是会心痛地说不出话来。
而现在的我再回到那个场景里审视这一幕的时候跟Gabriel的母亲后悔没能留住孩子的心情是一样的。
我有时候希望我是个姐姐,在那个场景里能说一些话去保护那本书,去承认我妈做了一件多么残忍的事。
我这么说也许不公平,父母难道不都是为了孩子好么?
但是当父母做出这些事情的时候可曾想到过公平?
Gabriel的父亲不是非得要孩子喜欢他的喜欢但却不能接受孩子的喜欢吗?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要打架抽烟喝酒当混混,不要想课本以外的任何可能分散你学习注意力的爱好、乐趣或是想法,丁点儿都不要。
家长的想法很简单却很霸道,受教育完了以后一定要“娶个娇妻,组建家庭,有份体面的工作”。
跟Gabriel的父亲的说法如出一辙。
一定要听我们的,因为你个小毛孩你懂个屁。
他们眼中的不务正业形形色色总结起来,都是阻止你人生辉煌的绊脚石。
只要影响到学业的,小说、篮球、收音机……那都是需要踹得远远的绝对不能碰。
后来我哥爱上了篮球,恨不得死到篮球上也愿意的那一种。
砸坏了好多副眼镜,堆砌了一房间的杂志,一有时间就冲出去打球。
当然,他们说,又影响了学习。
再之后的冲突我也不清楚,我只知道亲近的人若不支持你爱做的事,那你有多大的成就感就会有多大的挫败感。
达人所愿,讨好的不是他人就是自己,从来不能并行。
如果每个人都像男主角这样只有短暂性记忆的话,伤害值和刺痛度是不是就可以降到最低了?
没脑子的日子过得很快,像电影里描述的那些小细节,比如Henry听儿子欣喜若狂地描述Bob Dylan的Desolation Road和那个时间点发生的一切时情不自禁地流下的那滴眼泪,在他试着聆听儿子内心的声音时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他愿意尊重儿子的道路并谢谢儿子给他解释这一切的时候,儿子反问了一句:“谢什么?
”到这里,所有的一切辛酸和懊悔涌上来,因为Gabriel并不记得这场对话了。
遗忘才是那个最大的杀手,什么伤害遗憾喜悦激动全部失色。
还有西莉亚来道别时Gabriel说:“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还会记得我见过你,但初次见面我一定还会很高兴的。
”甚至他与前女友20年后再相见,塔玛拉在几分钟内含着泪水第二遍向他解释照片上她的那些家人时,每一帧就只剩下了心疼。
是否忘了,才能去除一切苦痛?
是否忘了,才敢对自己的唯一的热情抱有恒久不变的坦诚?
是否忘了,才能在那些记忆的碎片里找到片刻的温情?
可是整部电影讲述的却是寻找丢失的记忆,在老人的努力下修复幸存的亲情,而且他成功了。
这迟来的20年后的释怀来的这么艰辛,怎么能忘。
我不敢说如果没有烧书,没有阻止哥哥打篮球的话他就能变成优秀的作家或者运动员什么的,我不是为了谴责父母,我只是觉得如果当时事情可以反过来变成鼓励那现在可能就不是电话里长久的相对无言。
我只是羡慕Gabriel在脑瘤手术后有限的记忆容量里,总算存储到父亲的理解和爱。
我只是希望我们自己将来可以不要变成固执的独断的“过来人”。
我也希望哥哥依然能疯狂地写文章,疯狂地打篮球,疯狂地去做他想做的事。
父子两人穿得花花绿绿的并勾肩搭背地高唱着”I will be fine. I will get by. I will survive.”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都是幸存者。
毕竟我们都没有放弃沟通。
一个顽固古板的父亲亨利为了帮助儿子贾伯利重新获得长时间记忆的能力,开始接受自己完全不理解并与自己喜爱的音乐相悖的60年代迷幻时期的摇滚乐(到后来完全熟记Grateful Dead的每首歌和每句歌词),让我看到的是为了弥补自己20年前犯下的错并且重拾父子之情所做的各种努力:为了和儿子有更好的交流,卖了自己所有唱片换回了60年代迷幻时期的摇滚乐唱片;当听到电台有竞猜抢答获得Grateful Dead门票的号码急忙用老婆口红记下来的场景,老婆看到都很惊讶;因冠心病发住院用电话抢到Grateful Dead门票,激动的回答出Uncle John’s Band的时候激动的样子;演唱会前因为儿子一句好笑而买了一身嬉皮的装扮,并且片中细节也有他跟着乐队一起唱着感恩而死的歌曲,这就确实从侧面印证了他熟记感恩而死的歌曲(虽然不敢说是全部歌曲);离世之后,在葬礼上放的那首Touch of Grey,其实也是想让儿子知道就算他离开了也会一直喜欢感恩而死,并且音乐医学家黛安也说过歌曲可以帮助贾伯利连接每段记忆,虽然之前只是记得1964-1970年左右的事,那是影片刻画他最爱摇滚乐和民谣乡村的时候,但是我想这首新歌会衍生出他重新获得长记忆的能力,至少是让我们从这个细节看到的美好愿望。
其次,母亲也是为了支撑起家庭的开支,开始上班(虽然毕业后就一直是家庭主妇);和老亨利吵架时把错误归到自己身上的自省意识,想想所有有口角的人都能做到这样哪还有的吵;在老亨利对黛安治疗贾伯利方法存在异议时,继续支持黛安,够英明。
再就是串联整部影片的几位音乐家Bob Dylan(虽然第一次知道他是从欢哥刘欢嘴里知道的,中国好歌曲里面评价周三提到迪伦就是这样简单一把吉他和简单的曲调唱出灵魂的歌手,后来知道这货牛逼,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且影响披头士乐队主唱约翰列侬和麦卡特尼还有后时代歌手崇尚自由,反战,赋予摇滚乐生命和灵魂,插个片段;2004年出版的Chronicles, Vol. 1中文简体版译名为 《像一块滚石》,是不是影响老汪啊老汪在好声音里面也提到过迪伦而且他自己歌里面好多...像一块石头的,而且老汪本来就是玩摇滚的,这都等于是开山祖师了,老汪还不顶礼膜拜),Grateful Dead,Beatles(披头士我最熟的还是hey judy)等等
1. 今晚的两部电影 都起始于大脑.2. 无论如何 片子的起手 已经决定了不会大错. 我们喜欢温暖.3. 如果有一天我失忆了 我想 当好不容易想起的时候 我一定会被触动到.4. “all you need is love”.5. “112不是个坏数字”. 当然了 是我的幸运.6. 不止披头士 申花也属于马赛曲.7. 边看边辨音识曲 根本停不下来.8. 我没有那么喜欢bob dylon 但居然也听别出了他的声音.9. 比起虚拟的 杜撰的 科幻的 自以为感人的爱情故事 音乐永远是那个真正撩拨心弦的赢家.10. 最高兴的一点在于 明早开始 多了很多耳机选择.11. 片尾的summer song 给电影画下完美句号 也给上海这个炎热到我已然习惯的最好(第四声)季节 画下句号.
这不仅仅是两代人音乐品味的代沟,更通过音乐这个窗口展现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是六七十年代中的父与子之间的政治分歧与审美隔阂。
Gabriel得了脑瘤,他的记忆永远停留在那个辉煌的摇滚年代,于是父母决定用音乐唤醒他受损的记忆,每一首歌都有独属于他的一段回忆。
就在这样的音乐中讲述了父亲与他的故事。
父亲那一代人尽管兄弟参加朝鲜战争而死,但是认为自己为信仰而战,而儿子这一代反对战争杀戮,充满迷茫不知终点为何。
就像那段对话:——在我的音乐里,男孩喜欢女孩,他告诉她。
——the Grateful Dead是在路上成长起来的,在路上你并不知道你要去哪里,你只是经历这段旅程。
旅途就是终点。
父亲为了和儿子沟通,尝试听儿子的音乐,渐渐找到了共鸣。
就像你以为是马赛曲,实际上是the Beatles《All you need is love》的前奏。
第二次放《Till there was you》夫妻二人跳舞时,放的是the Beatles的版本。
两代人虽有隔阂,但通过沟通总能找到契合点,那时会像重新焕发了生命。
父辈终会离去,子辈会背负着记忆前行。
或许这不是一部父辈向后辈妥协的故事,也不仅是父爱的故事,而是我们应该随着时代前行的故事,也是致敬前辈的故事,致敬那个年代的故事,音乐永不停歇,它定格住了一个又一个年代和记忆。
片中的几首歌:《Young at heart》 1954原唱Bing Crosby。
Bob Dylon有翻唱《Till there was you 》Meredith wilson。
the Beatles有翻唱《All you need is love》专辑《Magical Mystery Tour》《Uncle john‘s band 》the Grateful Dead《Kansas City》Count Basie 开辟并完善了堪萨斯传统,即所有的编曲都围绕着节奏组合(钢琴、贝斯、鼓和节奏吉他)来进行,他特别强调了钢琴在节奏部的角色。
《For what It's worth 》Buffalo Springfield《I threw it all away》Bob Dylan《Desolation row》Bob Dylan《truckin‘ 》the grateful dead
这不是篇影评,甚至对电影本身完全没有什么描述。
这只是来自一个半吊子乐迷的致敬,致那个已逝的年代,那些已故的歌手,和永不停歇的音乐。
重要的不是喜欢什么音乐,重要的是有那么一种旋律,古典也好,流行也罢,能够让人在听到时触动。
而能够有那么一种旋律和感知存在,无疑是幸运的。
有那么多的选择真是幸运,不过是复古还是新潮,能够接受的就全情投入好好欣赏,不能理解的,至少,保留一颗敬畏的心。
电影作为一个连接故事和音乐的契机,用带音乐的画面冲击了内心深处,每当音乐响起都情不自禁用脚打拍子,尽管只对马赛曲熟悉……无论是祥和还是堕落,安宁或是暴戾,那些对于音乐解读的心境绝对是充满力量的……所以说“音乐绝不该是无害的”。
在看《音乐永不停止》,还没有看完,我不知道它的结局会怎样,但它此时给我了回忆,所以我停了下来。
也许有时一部影片最大的收获,就是将你的思绪引领向某处,然后在那里无论痛苦还是欢乐,都蒙着轻薄的细雾,带着记忆或梦中神秘的美好和淡淡的烟草味道。
Gabriel在父亲将自己的房间摔乱后,彻底的离开了这个他又爱又恨的家。
记得那时父亲摔坏我的唱片时,我第一次感觉呼吸急促到无法再进行下一次的呼吸,身体突然软榻下来想要倒下去,然后我哭着坐到地上,这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如此的激动。
我不能说我的音乐对我有如Gabriel重要,没有,它们还不是我的生命,但它们代表了我本人,就像Gabriel的音乐就代表他本人一样,所以为什么最亲爱的人无法去理解呢,我也不明白。
因为至今我还没找到一个我无法理解的人。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喜爱和追求的权利,每一个人都有他真正需要的东西,这真的很难去理解吗?
Gabriel离开了,我也离开了,唯一不同的是他最后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但我走了回来,现在在一天天强大,一天天实现我一直梦想的东西,达到我心里真正希望得到的东西。
就像10年前就已疑问的一样,我的梦是什么?
音乐吗?
自由吗?
爱吗?还是别的呢?
也许这真的是需要时间去寻找的,就像在森林这头的孩子要穿过未知的森林回到他温暖的家一样,路上会遇到什么呢?
会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生长着食肉为生的花儿;还是在没有阳光就会将叶子全部卷曲成筒而发出刷刷声的树木?
是全是巧克力的房子;还是长着5只眼睛的怪羊,用无法判别其心情的呆滞眼神直直的勾住你。
还是会到一个用一条线分割开白天和黑夜的城市,还是一个出生是老人而死亡时成为婴儿的地方?
带着胆怯,兴奋,期望和些许恐惧的回家的路上,你害怕了吗?
还是越来越勇敢和快乐了呢?
你的梦,找到了吗?
我,找到了········在父亲拿着Gabriel热爱的音乐与他交谈的时候,Gabriel说了一句话:“它对我说话了。
”他的音乐在对他说话!
就是这一句!
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是我们真正的梦呢?
是那些能与我们说话的东西,它们可以理解我们,就像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它们一样的自然!
你看见平时看不见得东西了,你被打开了,就像心中最深处被抚摸了,被爱着了,被填满了·····这才是梦····Gabriel:“所以你只是经历这段旅程,每天都有不同的冒险,知道吗?
旅程就是终点。
”旅程就是终点,每一天都是冒险,每一天都积极的乐观的善良的开朗的宽容的感恩的渡过,每一天都充实着,每一天都是终点,旅程就是终点,管它最后到底能得到什么,我去努力了,我不后悔每一天,就算下一秒钟就是死亡也都毫不畏惧了!
Gabriel回家时,当他与父亲完全和解了并且成为最知心的朋友后,当父亲在医院的病房里也打着电话拿到因为他的原因而使儿子没有完全的心愿的演唱会门票时!
这就是我要的家的样子,就是我一定会让我的家成为的样子!
无论付出多少,一定要让我的家人是世上最幸福的人,我的孩子是世上最被理解的孩子,他们的梦想都是最伟大的梦想!
一定一定!
音乐回忆恐怕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私密记忆吧。听到一首老歌则想起一个熟悉的场景或是一个曾经的生活碎片,一切都是那么清晰。
這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人之常情。樸實無華的描述,才更覺得感人。
这是给生活过那个时代的人准备的电影吧。
bd-hdc
感觉很普通。
在斯坦福附近小影院所看,观者多为老人。讲述一对夫妇试图以音乐唤起爱乐如命的失忆儿子的记忆。以流行音乐与私人记忆的亲密关系指涉美国历史(二战、越战、尼克松下台)、反主流文化(嬉皮、摇滚乐、反战、披头士、Bob Dylan)、世代差异…后座有观众啜泣,这也是他们的记忆,因而有共鸣。
求OST,音乐都太赞了!
很想多加一颗星,无奈不算是deadhead~~~~拍得确实有些平庸了;60年代的音乐和80年代相比的确没有太大的“杀伤力”
题材很好,导演有点刹不住车了
音乐
1.60-70年代最棒的摇滚乐;2.你熟悉的每一首歌,记载着每一段开心的、悲伤的回忆和往事;3.即使你老无所依,还有音乐可以陪你;4.不要停止我的音乐,The grateful dead:苟且的活着;5.旅行并不是到达终点,而是再路上欣赏沿途的风景。
爸爸,我看了一千部电影,这让我第一次大哭。爸爸,你是最伟大的。
喜欢男主被音乐唤醒神采奕奕的样子,还有他总不离口的那句do you know what song this is? 不过,不太喜欢故事中的说教与温情。
根据真实临床案例改编的关于音乐、关于亲情的感人影片,至少本人被感动地一塌糊涂,多么伟大的父爱啊~~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之所爱 亦勿强加于人
ber棒!
影片中选取的音乐太有说服力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父子代沟的修复,这是两个人鲜明的时代印记,父一辈的二战子一辈的越战,两代美国人的精神世界完全不同,父子代沟的和解还是靠着能唤起父子不愉快经历的歌曲,用歌曲讲故事太绝了!剧情虽拖沓了点,但人们对父子亲情和音乐的共鸣确实共通的!★★★★
親情小品
T__________T
以為自己人生就是別人該有的人生,樣獨裁者跟現在大多數人一樣認為全世界只有他自己最重要(結局他其實是個好人,並且進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