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的处女作,自编自导,但拍摄手法和剪辑、音乐,都拿捏的特别到位,现场跟导演交流的时候,能感觉到导演对很多细节把控已经游刃有余了。
主角选角中规中矩,不过现场听导演说,作为新人导演能请到黄老师很荣幸。
不过我和对象看完都在思考🤔,如果换成倪虹洁会不会能更细腻的表现美惠的心理变化,但是仔细想想黄小蕾演过的角色,她来演似乎又多了那么点韧劲,面对一团糟的生活,似乎又不需要那么细腻的处理,需要的反而是快速愈合,缩短应激时间,把精力和感情展开留给更重要更值得的事情。
电影以洋子的困惑为线索,洋子的困惑其实也是很多成年人的困惑,爱,只是不说,但如何在所谓非常规的生活节奏中,合适的表达爱,可能是所有人毕生的需要修炼的吧。
电影的很多情节其实来源于生活,但是有些情节甚至人物行为逻辑又让人感觉到荒诞,但是,现实世界本不就是时而荒诞的吗,这一点看反而衬托了人物现状的真实。
看完好几天了才想起来认真评价一下,很多细节可能记不起来了,就写这么多吧。
祝票房大卖,期待导演更多的好作品。
非常偶然的机会来观看来这个片子,这也是一个非专业人员第一次接触电影节,本来想简单询问导演一下两个问题,但最后没有时间,简单在这里记录一下。
首先,《洋子的困惑》是一个很棒的故事,从洋子妈妈的笔记本为线索,贯穿了以洋子、洋子妈妈、洋子外婆三代女性交融冲突,夹杂了婚姻家庭等等的讨论,千人千面讲述了一个静谧而丰富的小城故事。
其次,用日记本这一事物为线索,用日记本的形式作为开头和结尾,用日记中的内容为推动讲述故事的前后。
洋子的外婆是个孤独的人,洋子的妈妈是个孤独的人,洋子也是孤独的,互相的孤独构成了相互的不理解,三个人的孤独就如三条线交织在一起但又互相单调。
洋子跟着爸爸并不幸福,会被弟弟无声地欺负、会被后妈无声地忽视;洋子的妈妈也是个孤独的人,聚会之后总是一个人拉上窗帘、回到家聚会也不会被家人重视、在爱情中总是被动、婚姻中失败、心念女儿的不理解;洋子的外婆也是孤独的,一个人在离婚后生活、被儿子默求卖掉最后的栖息之地。
最后,和解,在洋子外婆六十岁生日上,不该来的人都来了,在年龄与酒精的氛围之下,所有人在暖色调的灯光中和解了不快。
或许是暂时的,但或许也是最温馨的。
家庭关系永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盐津县潺潺的流水中、在那个被丢弃的小熊上、在最后一帧三代人的画面中……希望能够永远思考家庭这个话题。
只是有个问题,没有机会向导演请教了,在日记本这一线索的推动下,在外婆六十岁生日时戛然而止,并没有交代外婆与洋子母亲的故事?
似乎真实故事才是残缺的吧!
电影《洋子的困惑》看完了,“不是不爱,只是不说”。
亲密关系中如何表达是我们都要去学习的课题,其实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甚至把自己的孩子放在了第一位,他们不善于表达出来,希望有机会下次带父母去看看。
整体来说:女性主义题材中等水准作品。
文化氛围塑造和核心情感问题勾勒不错,叙事节奏有点慢,但利于带入情感。
首先大大感叹,黄小蕾又好看演技又好,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她的美,这部电影很适合她。
这部电影很细腻。
开头镜头是饭桌上的洋子,背景音是爸爸的聊天话语,妈妈扔掉的日记本。
可能这个结构安排只是想呈现主人公视角,离异家庭背景,以及贯穿全文的线索——日记。
这个结构安排意义不大。
视角选在洋子的困惑。
外婆、妈妈,她们都很少直接表露自己的内心,我们看到的都是她们的行为表现。
在洋子的角度观察这一切,就是困惑的,不知道她们为什么要那么选择。
三代女性主人公,似乎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局外人。
洋子在爸爸新的组合家庭里,像个局外人。
她竭力不想让弟弟知道自己不是他的亲姐姐,她努力示好,但还是感觉隔了一层。
外婆在前夫的重组家庭里,也像个局外人。
儿女们跟爸爸和继母关系处得不错,对还没有原谅过去的母亲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洋子在自己的婚姻选择里,也像个局外人。
周围人乐此不疲地为她考虑婚姻问题,甚至最后她的前夫和现任,在没有她的参与下谈论着跟她有关的事。
好多时候她的思绪游离在周围环境之外,这一刻我觉得很真实。
于美惠跟前夫背景板一样总在做饭和做家务接孩子的现任妻子相比,我觉得做单身女人挺好的。
当然,这是人与人的不同选择。
每个人能接受什么能放弃什么是不一样的。
我不知道美惠最终会不会再次走入婚姻,也许会。
但外婆一生没再走入婚姻,他们说她适合一个人过。
适合一个人过的人不代表不会孤独,但有人在身边也很可能会孤独。
没有内心的直接表露,但导演表达了很多说不明的东西,我们也领会到了那些说不明的东西,这是很厉害的。
结尾没有硬行和解,只是暂时小小的理解。
生活的事本就没那么容易解决,还大家还是会稀里糊涂一本烂账地过下去。
当然,这部电影还有稚嫩的地方。
比如,环境拍摄的时候,明显会把我拉到戏外,而不是和故事融为一体的感觉。
电影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符合这个单元竞赛,很新人导演的一部电影。
镜头和故事都中规中矩,很工整也很学生气。
演员的形象和表演为故事增色了不少,勉强可以打六分。
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功力不足但野心太大。
一个是电影结构上,层层建构。
在没看电影前,我以为是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
外婆、妈妈、女儿,三个女性之间的故事交相呼应,但没想到单个故事都没讲得很清楚,更别说相互了。
本以为外婆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毕竟作为妈妈的妈妈,她的性格和婚姻对妈妈肯定有很大的影响。
影片就用了几句,“妈妈的婚姻不幸所以我的婚姻也不幸”“妈妈喜欢一个人,我也喜欢一个人”,太单薄了。
对外婆的着墨太少了,太不立体了。
第二个是主题上,想表现的都太多了。
最大的应该是母女之间的关系,但导演又加了很多,比如女性对爱情对自由的向往,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异同,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
太多了,主题看似立体实则单薄,感觉没一个讲到位了。
片名叫洋子的困惑,但困惑开头立马就解开了,即就是她妈妈不要她的,后续就是为什么不要她?
难道是这个困惑吗?
但是整体传达出来的不是困惑,是一种愤怒。
“你为什么不要我?
”我设想中电影会从一个小孩子的世界表达出对于父母婚姻以及上一辈之间的家庭联系,乃至农村关系的疑惑。
父母为什么会离婚?
妈妈为什么要跟别的男人谈恋爱?
外婆为什么不愿意搬离农村老房子?
外婆为什么不愿意再找,但外公却愿意?
第三个是叙事上,把握得不太好,很多情节该讲的没到位,很多情节没必要又拍。
在女儿同学偷了日记本在班上念的时候,我以为洋子的情绪会迎来一次大爆发,结果没有。
洋子扔小熊那个太突兀,突然出现的小熊,后续又作为一个空镜再次出现,作用很小,如同负作用。
第四个是人物,人物有很大的问题。
洋子作为一个小孩子,她对于母亲的情感不应该是影片传递出来单一的讨厌。
她为什么要偷日记本?
背后不就是爱妈妈吗?
渴望母爱却无法被满足。
包括看到妈妈来接她,她就是单一的讨厌吗?
如果能够刻画出洋子先是开心后是讨厌的复杂感情,或许更触动我。
还有就是美惠。
就说一个地方,我觉得特别奇怪。
在发现是洋子偷了日记本后,美惠的反应就这么淡定吗?
还需要闺蜜劝她去关心自己的女儿?
给我的感觉是她对洋子真没那么上心,这个情节的刻画是失败的,在我眼中。
但电影也有很多出彩的地方,最后的家庭聚餐也太幽默了,很诙谐。
很久没有见到这种能让人会心一笑的幽默了。
我们是同一株植物上的花,是血脉相连的彼此。
电影院是个神奇的地方,因为它漆黑的环境,你的一切情绪——哽咽、大笑、惊恐…都被很好的保护了起来。
你身上的壳终于得以敞开,此时的你绝对安全。
“黑夜”柔软地接纳你。
今天看《洋子的困惑》,中午2:15开始,我2:16急急忙忙地赶到。
整场只有我一个人,我更加放肆地去与影片中的人物产生联结,跟随着她的眼睛,去看她的生活。
美惠的女儿叫做洋子,也就是片名中的洋子。
电影一开始,美惠就开着车谈生意,一个很有“川味”的风风火火的女人出现在我眼前。
她离异,五年级的女儿跟着前夫。
故事开始在某一个她把女儿接来她家的周末。
屋子里很乱,遭了小偷一般,美惠紧张地报警,拿着菜刀在屋中查看情况。
镜头给到洋子,她似乎一点也不惊讶,只是近乎冷漠的打开电视,在废墟般的客厅坐下。
后来,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洋子做的,她“偷”走了母亲的日记本。
当洋子拿到美惠日记本的时候,我们得以借由这样的方式,走进了美惠的生命。
快要到四十岁的美惠,生活按部就班,有自己的生意、朋友、关系密切的男友。
波澜不惊,在你我的身边都随处可见。
正因为随处可见,我们生活中的苦难,也在她身上发生着。
洋子的困惑,其实就是美惠的困惑。
她们之间充满矛盾,又交融着彼此。
有一场戏,母女二人在车上争吵,洋子愤怒地质问美惠,“你为什么不要我?
”,美惠支支吾吾地讲不出理由,“你只要知道我爱你就行了”“妈妈只是想多挣些钱给你以后用”。
“你和外婆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私的两个人”洋子尖声斥责到,说着便拉开车门冲进了雨里。
美惠在车里久久地看着洋子的背影,看着她决绝地走在细碎的雨中,头也不回的离去。
美惠在日记中写道,她的父母婚姻不幸,好像也早早预示着她的婚姻也会不幸福。
美惠的母亲一个人住在老屋,生活节俭,对女儿的探望也只有冷漠。
美惠的成长与洋子的成长如出一辙,她们是不是都会怀疑母亲对自己的爱?
洋子困惑于美惠为什么在离婚后主动选择了不要她,美惠曾经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困惑呢?
洋子的质问让美惠陷入了沉思,她没有文化,忙着做生意挣钱,她有些自卑,女儿的学习她帮不上任何忙,她也许还有些胆小,面对未知的前路,她最终选择将女儿交给前夫来抚养。
但是这些思绪,她都没法讲给洋子听,她不知道怎么说,她的生命历程让她习惯了忍受苦难和接受离别。
洋子从日记本里了解美惠的过去,她那些不快乐到想要抽烟的时刻,她的爱人曾经对她许下的承诺,她婚姻破碎后的无助,她远赴异国打工时经历的爱恋。
一个活生生的母亲在洋子的心中产生,她拒绝母亲的亲近,扔掉“坏掉的玩具熊”,她看上去完全无法理解美惠。
其实她早就理解了母亲,她只是害怕她心中的恨无处安放。
失去了恨,好像就失去了情绪。
影片最后,是美惠母亲的六十岁生日。
酒过三巡,在饭桌上大家都在聊着家长里短,美惠沉默着发呆,她最近常常有这样的时刻,好像游离在热闹之外,与人群隔着一层玻璃。
洋子也沉默着,她不理解大人们的话题,她只是觉得很烦,隔着人,她望向了美惠——沉默的出神的母亲。
洋子回到屋里,有些微醺的美惠也回到房间,她看着似乎睡着了的洋子,慢慢的靠近了她,在黑夜里,她的爱克制又放肆,她缓缓地低头,轻轻地亲吻了她的乖乖,她的宝贝,她的女儿。
做完这些,美惠起身去拿放在冰箱里的蛋糕,给蛋糕插上60两个数字的蜡烛。
她从包里拿出打火机,打火机打了好多下都没着,正当她使劲地摇晃打火机时。
火光从旁边亮起,洋子拿着打火机点燃了蜡烛。
在微火中,美惠的眼神温柔至极,母女两人的脸庞都被照亮,她们一同拿着蛋糕,向外婆走去。
最后镜头定格在三代女性被蜡烛照亮的脸庞中。
外婆从繁杂的一生中抽离出来,火似乎也可以把她照亮。
她们都有着相似的背景,她们都有兄弟姐妹,她们都曾经历无助和愤怒。
她们终究血脉相连,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感知对方的人。
电影在这个江南小城点映的前一天,有幸见到了导演JOJO。
那日的晴空一派克莱因蓝,周围都是温暖治愈系又可敬可爱的姑娘,一向有些社恐的我,在那个阳光柔和的午后,坐在北山某水库边的台阶上,身心霎时间融和进这澄澈的天空,这山涧清风,这眼前温柔的山水。
许是身边的她给予的一种安定的力量感,我有些紧绷的状态被这样温和的氛围舒缓放松下来。
大家轻松惬意地闲聊着,沉默的时候,微风以阳光为画笔勾勒出每一个人发梢如水波一般晶莹剔透的轮廓光,真想时光如眼前这果冻感的水面一般就此凝滞吧,我们就这样坐拥一方山水,不问人世春秋。
这样一个下午,会在我的记忆里珍藏成山中秋日琥珀。
JOJO是个相当独立的姑娘,笑容明媚性格爽朗。
平静地讲述着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特种兵式跨省点映,以及对电影的认真与执着。
我们从山间农家小院徜徉到山脚水库边,而后在学校校友林坐观夕阳,直到落日余晖依依不舍拂过这些有趣的灵魂,和煦的笑容,暮野四合,夜色拥抱你我。
坐在影院观影那一刻,荧幕亮起的光像是开启了时光虫洞,将人拽进洋子的困惑中。
我们随着影片大量横摇镜头像是一幅画卷徐徐展开的缓慢铺陈,是观众,审视着洋子的困惑;又是剧中人,反思着自己的困惑。
讲故事的源动力:丰沛而勇敢的表达欲望窄门和狭道通向永生。
——安德烈•纪德《窄门》 故事地域背景设定在云贵川小城盐津,这个世界上最窄的城市,人们执拗而坚韧地于狭窄中开拓生命的各种可能,探索宽阔如江水蔓延的困惑。
富有生命力的方言一出,人物就鲜活生动起来。
黄小蕾是生活在影片中的人物,完全褪去了《人潮汹涌》大姐大的狠绝与《人世间》活泼开朗、敢爱敢恨的乔春燕的影子,沉溺在离异中年女性如烟似雾般的困惑中。
小东北一出现在她的生活里我就与身边的她耳语:这男的感觉在骗她呢。
看电影的人有时候会有这样的矛盾心理:果然,我猜对了,这样的意料之中难以言说的怅惘;哎,幸亏不是这样,这样的意料之外的莫名欣喜与期待。
这是一个看完影片我很想去学习她的剧本的电影。
导演长篇处女作的起点很高。
洋子偷拿了妈妈的日记本,以孩子的声音作为旁白将日记内容读出来,十来岁小女孩的声音讲述着三十来岁母亲的故事,这样的错位割裂感冥冥中又有一种神奇的命运互文关照,孩子的声音平静的讲述,仿佛是平行时空同一人命运的切片,产生了别样的化学反应。
日记中的时间线严谨而缜密。
影片借洋子之口讲述了妈妈于美惠的故事,又以片段化蒙太奇式影像讲述了于美惠一家的故事,外婆的角色给予镜头与延展并不多,观众亦能够拼接出上一代父母辈的情感纠葛。
除非追求幸福,否则虚度此生。
——安德烈•纪德《窄门》 于美惠的中年困惑就如同她被堵在路上的车,轻易就点燃的烟,被欺骗感情与金钱依然没有解脱的现实生活。
人的一生都在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对抗与和解,这个窥探的猫眼往往是生死与变革。
所以影片中出现的上坟与祭祖场景,依然如同抽离事外的于美惠被鞭炮声拉回现世人间,与长姐的对话进一步掀开这个家微妙的人物关系与亲情纠葛,与大多数的农村家庭一样,做女儿的每次归家都是往家拿东西,给与,回馈,做儿子的回家则是想要卖掉老房子,索取,牺牲父母的积累(当然不是绝对哈,怕被喷也)。
拒绝跳广场舞的她,却又在被骗后带回一个家人都期待的所谓老实人,一边反叛一边妥协,这便是真实的人生,你我皆凡人,谁人不拧巴。
在情感道路上,于美惠无疑总是挫败的,年轻时候出国打工的初恋无果,回国后的婚姻破裂,以为遇到的梦中情郎却被骗钱骗色,一路追求幸福,却又如此跌跌撞撞,怎能不困惑?
何处寻解脱?
影片中于美惠无声的沉默与游离感,其实是对命运的无力,对现实的无奈。
按照人物性格,她应该奋起抗争,可或许离婚已是她最大的抗争,面对现实种种只能生存在这样的夹缝中。
导演的表达是克制而温和的,相较之下另一部探讨三代人女性家庭关系的影片杨荔钠导演的《春潮》就犀利许多。
导演客观地呈现了一个故事,冷静地讲述而尽可能少地加入个人主观表达,也是一种少即多的丰沛勇敢。
一讲道理,我便词穷,只听见心在呻吟。
我爱你太深,所以笨拙。
我越爱你,越不懂怎么跟你沟通。
——安德烈•纪德《窄门》 于美惠前半生起伏跌宕的情感经历与当下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现状,倔强叛逆的洋子和独居又孤僻的母亲是于美惠不得不面对的当下,一个女人的前世今生在三代人身上阶段性呈现。
面对家庭,于美惠有一种隐忍而笨拙地状态,与前夫的家庭定位恍若一种迷离的错位,性格大大咧咧的她反而一门心思想要多赚钱给孩子物质保障,看似沉闷的前夫却细腻地给到女儿更多关怀,尽管悄悄买给孩子的彩笔和绘画板被拒绝,他依然沉默地守护着孩子。
也许这是两人最终分开的隐痛之一。
人生许多困惑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是没有答案的,虽然大多数人面对现实的无力感会有这么一句喟叹:一切交给时间。
她知晓了女儿偷拿了自己的日记本,选择小心翼翼地守护而不去揭穿,反而被女儿洋子激烈地质问,只能看着孩子在大雨中拒绝上车走远的背影。
被骗钱骗感情都不流眼泪的她面对女儿表露出自己最无奈柔软的一面,其实她更不太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吧,所以在两次热闹的家宴中她总是会一个人发呆游离,直到女儿那个点燃的火苗,貌似照亮了窄门内的一束光,母女三代人在蛋糕烛光的映照中貌似大团圆式的和解,或许亦是依然带着自己的困惑沉溺在一团乱麻的生活中抗争。
大段的行车场景以横摇镜头表现,坐在大荧幕前的人们因着视觉上的错位感有一种和于美惠一起行驶在山中道路上的错觉。
人们迎着岁月狂虐的风一路泥沙俱下地逆流而上前行,或顺流而下奔涌,被命运的河流裹挟推搡,更多的是身不由己的无力感,困惑,如皱纹如年轮如影随形,时间似山石冰冷,沉默不语,并不能回答所有问题,只是依然无法停滞而已。
我们只能入窄门,行大路,一路前行,步履不停。
讲故事的艺术:剧情片的现实主义倾诉 影片放映结束后的交流对谈,年轻人沟通欲望很强烈,围绕着导演满眼渴望。
有姑娘说:这个电影很像纪录片,我们的家庭就是这样的,各种前任共聚一堂聚餐。
看到这样的场景,同样感觉这有些魔幻现实主义,其实,何尝不是导演以现实主义视角轻松诙谐地讲述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个荒诞而真实的现实。
洋子以孩子的视角对母亲、对家庭、对大人世界的困惑,何尝不是思想与行为模式超出同龄人成熟度的她对自己的困惑,她丢弃到江中的玩具熊,与妈妈打开车窗扔出的日记本,真的可以将这困惑随流水东流,随风逝去消散吗?
孩子的身心大多数时候阴郁而哀伤,如同这山城绵延的山路与湿漉漉的雨,比如在母亲日记里看到自己被舍弃(她主观感受是被母亲舍弃),相对于母亲的沉默洋子是性格鲜明并勇于抗争的,与同学对抗、打架,倔强不屈的眼神;与母亲雨中争吵,委屈又激愤地摔门而去;在饭桌上直接开怼长辈们,无惧又干脆。
她的倾诉简单而纯粹。
这便是孩子的世界,他们的眼里没有那么复杂的各种牵绊纠葛,你们大人才权衡利弊,我们小孩子只在意对错。
是的,他们更在意自己的主观感受,随着年岁的成长,与棱角分明的自己,与曾经激烈对抗的大人,或许和解,或许持续相互磨砺。
影片最后这样欢笑一堂的荒诞却又真实反而让人有一种笑中带泪的心酸感。
沉默不语的前夫会写诗句给于美惠,会认真地向她现在的男友讲述她的好;被父亲现任老婆敬酒都气到颤抖的母亲在微醺后却同意了儿子卖掉老房子的提议,要与后妈同住。
这让人惊叹的结局让无解的乱麻看似有了答案,看似厘清了所有纷繁的脉络,酒醒之后呢?
烛光熄灭之后呢?
很多时候,人们有很充盈的表达欲望,更多时候,却是失语的空洞,没有任何表达欲望。
尤其当人的认知半径不停扩大,接触到更广阔的外围世界,听到更多丰富人生阅历的故事,更加自惭形秽的觉得,自己的故事不值一提。
是的,这个自惭形秽的人就是我自己。
此刻坐在电脑前码字的我,听着已单曲循环N遍的《大梦》,瓦伊那与任素汐如泣如诉的歌声甚是应景: “我已三十八孩子很听话,想给她多陪伴但必须加班,该怎么办?
柴米和油盐学校和医院,我转个不停赚不到更多钱,该怎么办?
我像部机器不能停歇该怎么办?
十字路口人往往返返该怎么办?
……” 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生活。
很多时候,伤痛不会被彻底治愈,大多数人都是带着伤痛依然不得不继续前行。
不然,怎么办?
JOJO说,她感恩自己很前卫先锋的妈妈,让她可以勇敢走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大的世界。
不知是否做儿女的与父母的关系总难以言说,加上中国人总如此隐忍克制的不善于表达亲情,人们虽然在年轻时候与自己的父母、原生家庭都在对立抗争,却总在不经意间,倏然发觉自己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某些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居然在某个瞬间与父辈们日渐趋同,待到发现时不免倍感无语。
疫情过后,许是憋闷了太久,许是看到了太多生离死别,家庭的支离破碎,人们一部分更敏感愤怒,为世事不平而愤怒,为性别平权拍案而起;一部分却更加淡然,觉得生命短暂,世事无常,不如活在当下,及时享乐,尽可能多地体验生活。
《洋子的困惑》实则是母女三代人的困惑,一家人的困惑。
于美惠母亲这个人物角色刻画虽不多,依然能看到她是上一代传统母亲的做派:独居,孤僻,过度牺牲又陷入一种自我感动。
比如:面对回到家的女儿,她可以把正在剁的肉馅儿藏起来,拿出清汤寡水放点葱花与女儿一起吃饭。
何必?
何苦吖。
这个母亲她不愤怒,面对儿女,面对前夫带回来给自己过寿的现任,那一声姐姐叫的那么讽刺又难堪,她为何不愤怒?
掀桌子,摔酒杯都可吧?
她只是咬牙忍受接纳这一切,扭着头接受了碰杯,最后居然与孩子们的小妈互称姐妹。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却又能理解,大多数母亲都是平静而隐忍的吧。
关键是,这样荒诞的现实多么刺痛人心啊。
这家的经,真心不好念呐。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可面对困惑,即便无解,人们也会不可自控地思考。
戴锦华老师说过:当人们不再提起女性主义,才真的是一种平等。
诚然,还是希望更多的女性创作者勇敢表达,勇于创作。
深以为然。
当一部影片不被标签化是否为女性主义电影,创作与表达的自由度才更加深邃与宽广,对生命可能性探究及想象边界的探索才更加不受限吧。
电影是遗憾的艺术。
面对影片的声音处理、剪辑运镜等小瑕疵,导演很是坦诚地说确实尚不尽如人意,但受制作成本等各方面限制,这已是当下能做到的极致了。
作为长片处女作,JOJO从剧本到影片所倾注的心血,所呈现的成果,已然让人惊艳。
毕竟,她还这么年轻,她还在路上,有着更多可能。
“过往的执念过往如云烟,太多的风景没人全看清,放不下怎圆满,如果生命只是大梦一场,你会怎么办?
我看到花儿在绽放我听到鸟儿在歌唱我看到人们匆匆忙忙,我看到云朵在天上我听到小河在流淌我看到人们漫步在路上……” 谁的人生不是携困惑一路走一路歌,人生一场大梦,世事几度秋凉。
即便如此,这一路上的风景,这穿越岁月河流时一路上满目奇幻之境,偶遇的灵魂契合的人,都是值得珍视的记忆。
所以,难得糊涂,不必事事解惑。
人的一生最终留下的唯有影像般回放的故事。
最后借用《漫长的季节》结局那句话:往前看,别回头。
后记:碎碎念了这么多语无伦次的话,各位看官不喜狠喷,当作学习交流。
我是在不了解这部电影的前提下观看的,一开始都是有一种压抑很闷的感觉,撕下日记开始,结局停留在三代人一起吹蜡烛那里就画下了句号,给人一种猝不及防的感觉,但是细细想来又情有可原,或许生活就是这样,不是任何事情都圆满,和解也不是唯一的结局,留下更多深思的遐想空间吧。
影片中我觉得有几个镜头让我记忆深刻。
一个是洋子丢熊娃娃和村里小孩的飞机,是一种发泄也是一直点明和推进,丢娃娃是对母亲抛弃行为的发泄,飞机辗转飞却也化解不开心里忧愁,还有洋子和美惠车内争吵,唯一的哭点,女儿洋子撕心裂肺的质问,美惠的愧疚,长久以来为了给女儿更好的生活以至于缺乏陪伴(或者美惠刚开始并没有意识自己所做的不妥,否则为什么连家门密码都不告诉女儿,我也不是很明白)还有就是美惠妈妈为什么要把肉藏进冰箱不给女儿看,我刚开始以为是重男轻女留给弟弟,很迷惑的行为,还有是在美惠母亲生日晚上,父亲带继母出现和美惠前夫和现任共同出席的抓马现场,有什么作用呢,寻求母女之间的共同点? 女主是一个“事业有成”的自信女性形象,但随着剧情推进我发现女主是一个极度缺爱,渴望爱的一个母亲兼女儿形象。
女主自小父母离婚,父亲再婚而母亲一直都是对她很冷淡(在我看来,一直拒绝美惠对她的关心,甚至不想美惠看到她过得好的一面),感觉美惠和母亲之间就是渴望爱与不表露爱。
成年后结婚了另一半也是对她渐冷,在她的日记中提到前夫曾经给他写过一一句话(“美惠你大胆往前走……”具体有点记不清了,反正还是有点感人吧,后面又被东北佬欺骗,最后带了一个老实男人回家,可以看出美惠是很渴望爱的,同时也是孤寂落寞的,电影中多次展现主人公一个人在卧室独居场景,我觉得应该是对应每次内心的波动吧。
而洋子则是用伪装抢劫的方式拿走美惠日记本来获取关注,想知道为何会被母亲抛弃与父母为何离婚,产生恨美惠的想法,其实也是一种缺爱的表现。
日记是美惠最为内心隐秘的倾诉,映衬美惠外在行为:父母关系破裂成为她早就施加给自己的诅咒,爱上一个男人奈何性格和观念不合,离婚放弃洋子的挣扎与内疚。
电影宣传中说到“只是不说,不是不爱”,我觉得很符合三代人的人设,可能是生活环境,观念不合原因吧,爱是肯定有的,只是表达不恰当以至于整个氛围都很
市区唯一一场点映,下周新电影还不少,能早看一部是一部。
总体还是很惊喜的,没想到年轻导演有这种生活的洞察力,也很会用镜头叙事,能用画面表现出来的剧情绝不浪费台词解释,构图也相当不错。
影片还是很真实地展现了女性困境(其实也不局限于女性,代沟、催婚这些话题都具有普世性),比如两姐妹刷盘子那场戏、酒桌上被催婚的戏,甚至小朋友间的很多戏,都非常真实。
虽然也有个别狗血桥段(比如被男人骗钱)。
窗帘这个意向选得很好,有很多女主在窗帘前的戏。
表面是她的生意,谋生的手段,却也是入睡安眠的保障,家庭隐私的一层遮羞布。
很喜欢结尾那场戏,没有这场戏我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平平无奇。
在氤氲冷冽的空气中她们对视,她困惑,她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们有那么多问题还能把酒言欢;忽然她懂了,她和她一样,甚至她和她和她也一样。
三代女性的姓氏不会传承,但她们的困境确实在传承。
非要说哪里不太好,我觉得应该是女主黄小蕾的服化。
豆瓣上说她像个广场舞领舞我是不同意的,她这往街上一站,人群里一钻,怎么看都是大明星。
她闺蜜的感觉就刚好。
我觉得哪里不对,有些镜头忒长了属实是,还有过生日那段好炸裂……想要树立不同于东方刻板印象的独立女性形象可以,别拿孩子开玩笑。
不知道自己要不要去生,不确定自己是否有对孩子的责任感或者说是“母性光辉”,就不要生啊!
孩子没惹任何人!
孩子的人生也是人生!
我真是讨厌一遍又一遍说着自己“是第一次做父母”的父母!
你们已经当过一次孩子了不是吗?
这部电影最后为了突出“没有一顿饭解决不了的事”的“为了和解而和解”都让亲妈和后妈一起喝酒了!
这还不是最离谱的!
最离谱的是导演映后对这种“和解”的态度,竟然是赞许并认为应该接受吗???
加缪的“带着伤痛活下去”竟然是这样用的吗?
刚看完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的我只能说实在是太高下立判了!
不过从导演的经历来看,大概率是个富二代!
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能拍出这样的底层了……你未曾经历就高高在上安排结局的样子真的很残忍,很居高临下。
开头过于松弛了。刷碗挺生活化。太闷了。洋子她妈的困惑。以为是女版《一一》,猜错了。
《观众的死活》
#13th BJIFF No.2两星半吧山城风景宣传片,看完很想去定居的那种中年女性情感vlog,构图和配乐精巧细致女导演本该具有的细腻变成了空洞,试图用文艺的方式表达现实题材,结果是大家都很困惑,表达效果甚至不如《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唯一喜欢的一段关系还是BE收场
导演的处女长片,还算有故事性,也没那么散。虽然结尾赶场看另一部,没看到。
女性导演,三代女性主角。走进狭窄的县城,穿过蜿蜒的山路,一模一样的口音,母亲心里的烦恼,女儿心里的抑郁,婚姻里的琐事,上坟时放的鞭炮,班级里同学大声念出来的日记内容,同学的反应,翻滚的大油锅坝坝宴,什么年龄都逃不掉催婚,钱,房子,成绩,一家人的饭桌上永远都是那些话题。仿佛把我的生活一角也搬进了电影里。从洋子拿走妈妈的日记本开始,用她的视角看着这些大人,洋子烦恼妈妈不要自己,外婆烦恼年龄烦恼生命烦恼孩子的生活,舅舅盼望外婆能卖掉房子把钱给自己,妈妈烦恼自己究竟该不该再婚……盐津的街道风景也像我曾成长过的小城,两边都是高高的大山,中间一条河穿过,小城里匮乏的资源同样也有很多匮乏的精神状态。我喜欢洋子的直率和纯真,她会大胆打破大人对话里的表面关系,爱妈妈的同时又带着刀子嘴。
2024年第135部电影2023院线片 洋子的困惑
【导演映后场】从映后来看,导演很明白自己通过电影需要表达什么,很理解在电影里做的减法。影片对女性问题特别是女性在家庭环境中的表达很成功的,洋子的困惑其实是外婆、母亲、女儿三代人的困惑,当然影片更多的是着重于黄小蕾饰演的美惠,在勇于自我的世界里总是被“婚姻”牵绊,也许“婚姻”将伴随她一生,想想蛮可怕的。最后一场戏是整部电影最亮点最成功的戏了,一大家子“奇怪”的身份,荒诞却有真实。饰演洋子的小演员有着张子枫小时候的神韵,无论演技还是样貌,表现很出色。
原生家庭题材的电影太窒息了!黄小蕾把她这个角色的自私、利己、没啥文化的状态演的太好了!看完都有点儿讨厌黄小蕾这个演员了!
姥姥元旦当天去世了,本来过年不回来但还是想回去陪姥爷,大年夜舅舅舅妈们妈妈边儿包饺子边儿说笑,给爸打电话在奶奶那儿和叔喝大酒。我和姥爷一起葛优躺,摊在沙发上看春晚,听着老头儿的思念和抽泣,同时听着他的儿女们厨房的笑声,此时我也感受到了洋子的困惑。醉了的人都在朝前迈步,醒着的人一直回到从前。
居然不错。川渝方言一秒代入。车内母女的争吵以及母亲小心翼翼亲吻女儿两场戏太好了,黄小蕾把作为母亲的小心翼翼和深藏心底的爱拿捏得如此精准。PS. 黄小蕾咋这么像殷桃了。
挺会来事,片子还行,看了映后,导演很差劲。
讲了三代人都不是原生家庭的家庭问题,这或许也是有些年轻人想不婚不育的原因,然而感觉拍的不够深刻
不错呀
洋子哭着和妈妈撕破脸,一个人走入雨中,她走得很决绝,但我想她希望妈妈来追她。最后的饭桌,背景音是男人们聒噪的声音,在说着一些自以为是的话,而三位女性捧着蛋糕点燃蜡烛,共享了这个温情时刻。我要把这部电影搬上我的人生top10。
4星。没有字幕,硬听听了个85%,看来西南官话对于普通话熟练者基本可以交流,演员的台词功底也凸显出来了,女主母女讲的很清晰,亲戚那要靠猜了。取景城市也是最近认识的最窄县城之一,和西南那种雾蒙蒙湿淋淋的气候对应,女性的一生多么压抑和狭窄。和愤怒的海一样,都在探讨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这部就细腻太多了但也是点到为止无法深究,自己都不知道的答案,怎么和观众说?
【平遥电影展展映】世界首映。片名令人困惑,因为影片并非以女儿洋子的视角为主要线索,而是母亲视角为主,女儿为辅。而女儿也未看出有什么“困惑”,演得也一般。更多的是“熊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对母亲的怪罪和对成人世界的不理解。即使读了母亲的日记也并未理解其中的苦衷。看不到女儿内心的成长,因此片尾的饭桌和屋内各个家人的“和解”就显得刻意。影片留白过多,很多剧情未交代清晰。包括女主新男友的出现、为何放弃女儿抚养权、海外打拼的经历等。如能展示女主更多的过往、深入挖掘坚强女强人表面下事业家庭不能两全的无奈、伤感的心路历程,会更好。黄小蕾选角很适合角色,表演可圈可点,值得一个演员奖鼓励。两星半
黄小蕾为了证明自己还存在拍了这么个玩意,正经人谁写日记啊,大人的世界太艹淡了
好爱!少女的困惑就是对大人世界的不理解。但是说实话,大人就一定理解吗?说实话一开始对丢掉日记本不太理解,但是最后联想起一些小时候的记忆,就突然觉得不必要理解了,这是美惠的选择,其他人不需要理解。
令人难过恼火的女性白描,三代人的困惑贯穿始终,似乎在这目标已经出错的人生中怎么做都不对,只能在困惑中继续活下去。但虽然白描做的真挚细腻,却近乎毫无批判,宛如冥冥中也成为了大众视野里顺从的对象,抛开这点已经做得很好了。
依萍的日记,洋子妈的日记,这世上许多人类关系,都误在一本日记。母女三代没有完全和解,困惑也依旧存在,但日子啊,还是得要往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