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禁区

Beyond the Gates,战地救援:卢安达风云(台),猎犬,Shooting Dogs

主演:约翰·赫特,休·丹西,多米尼克·霍卫兹,Louis Mahoney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德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05

《杀戮禁区》剧照

《杀戮禁区》剧情介绍

杀戮禁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春天后一百天, 一百万卢旺达难民在massacred 遇到由他 们的头领Hutu 带领一群士兵,并遭到屠杀,使一个非洲小国瞬间变成地狱。野 蛮是在想像力之外。联合国维和士兵是在那里观看。观看但不行动。一个英国的教士和他的年轻随从目睹这一幕,一时间他们的信念, 他们的勇气和心理极限受到极大的冲击, 最后, 他们被迫做出选择,要么留下来要么与难民一起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鬼魂传奇应尽的反击异教徒欢快的鬼魂沉默的证人硫磺岛的来信心跳恋爱剑网3番外之四海流云阅后即焚倒忌时大力神重生莫斯此刻无声黑暗智宅杀手之王卫斯理之蓝血人济公之降龙有悔漆黑的子弹猎妖术茜茜公主第二季失认症陆小凤传奇之陆小凤前传宝贝儿回家联邦调查局:通缉要犯第四季我的初恋是暗恋霍利亚散焦雷顿神秘侦探社~卡特莉的解谜事件簿~毛骨悚然撞鬼经2022夏季特别篇航海王之黄金城

《杀戮禁区》长篇影评

 1 ) 生命是否有意义,生命怎样才有意义,去哪里能找到自己活着的意义,该怎么找,什么时候找。

“因为我怕死”在她问出为什么那么做的时候我自己快速为自己假如在男主的位置上思考了好几个狡辩的答案,但当听到他的回答时我觉得自己的答案都是那么虚伪,甚至很懦弱。

承认自己怕死难道不应该吗?

难道自己不怕死吗?

难道自己敢留下吗?

留下又敢做什么呢?

又能做什么呢?

我一个问题都回答不了,因为第一反应都是给自己找理由,至少让自己看自己的时候觉得不那么懦弱,很可悲,根本没有理由,骨子里的怕死,改都改不掉,怎么能奢望用自我哄骗的谎言去治愈。

此外我们该有信仰吗?

刚刚看完疯狂的葡萄让我对宗教觉得那么卑微,很笃定的写下了宗教无用之类的话,这部电影又让我不得不佩服真正全身心奉献给信仰之人内心的充实和勇敢。

不该过早下结论,存在了数十个世纪的宗教必有其神秘和强大之处,自己这微薄的知识和短浅的见识不该下一丝结论,真是无知者无畏,可笑至极。

我自己唯一能决定的只有自己该不该信,不对,这似乎是我的出生已经决定了的,并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好吧。

我还能决定什么呢?

我可以去探索信仰的秘密,话还是说的有点大,我可以去尽量窥伺宗教的一点,去寻找自己活着的意义,去寻找自己的真我,我希望我我能,真心希望能早日踏上这条寻找之路,它一定很曲折,一定会让我不断认可又否认,如此往复,但我希望最终能找到我在这个世上的意义。

 2 ) 原来,联合国也是吃干饭的

对于震撼人心的真实的事件而言,是不需要任何加工的,文学化的渲染往往更显得造作可笑……这句没头没脑地话从我手中敲打出来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其实这是个人尽皆知的事情,然而在《杀戮禁区》这部电影遗留给我的血腥气息渐渐消散后,我开头写的那句话就莫名其妙地在我脑海里浮现。

“杀戮禁区”这个名字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场面,不过这部电影在反映1994年卢旺达内乱胡图人疯狂杀戮西图人时并没有采取真正血腥的手法。

这不是一部恐怖片,一群胡图族年轻人手上血淋淋的弯刀,在灌木丛的掩映下像剁排骨一样砍死西图人,以及街上堆积成山的尸体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然而被电影用近乎冷静地语言记录下的这些流血事件并不是《杀戮禁区》这部电影的全部,在这一“种族灭绝”事实发生的时候,联合国维和部队与国际组织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与身处事件中的人们思想上受到的冲击才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所在。

联合国的维和部队名为“维和”,但在面对这种真正的种族冲突事件的时候却形同虚设。

碍于联合国公约的重重规定,只要卢旺达人不对他们开火,这个地区就是依然是“和平”的。

卢旺达人当然没有愚蠢到与驻扎在学校里荷枪实弹的维和部队开火,他们只是用长长的弯刀杀戮与自己不同种族的同胞而已。

驻扎着维和部队的小学校成了当地唯一安全的地方,成千上万的难民纷纷涌进来挤满了学校。

假如不是学校里的神父克里斯多佛坚决要求把学校的铁门打开,维和部队的首领还不打算对卢旺达的难民实施庇护。

然而形势越来越紧张,维和部队虽然数次向上级打报告要求对当地的暴力分子开火,联合国总部却依然不相信卢旺达正在进行着的种族屠杀的事实。

其他打着“和平”旗号的白人国家也大多持隔岸观火的态度,学校里的人盼望支援盼穿了眼终于盼来法国的部队与卡车,却被告知卡车只接走法国的公民。

事实上,只要你的皮肤不是黑色的,法国人都会把你安全的送走。

难民们拼了命想挤上救命的卡车,却被白人士兵粗暴地打了下来,就连黑白联姻,不是卢旺达人的黑人丈夫也被拒绝上车,落得个妻离子散的下场。

只要维和部队在小学校里多停留一天,学校里成千上万的难民就可以暂时保住性命,要命的是这支只有数十人的维和部队最终也接到了撤退的命令。

在他们临走前,直到在劫难逃的难民甚至联名写信要求维和部队用枪射杀他们,这样比起被乱刀砍死会少遭点罪。

明知道走后这里血流成河,维和部队还是只能带着精良的装备一走了之。

果不其然,他们走后胡图人冲进了学校,他们连一个老幼妇孺都没放过。

血腥事件对在学校里教书的白人老师乔跟神父克里斯多佛的信仰打击很大。

面对着堆积如山的尸体与形同虚设的维和部队,他们对自己一直信仰的和平与上帝产生了深深怀疑。

乔无法理解为什么几天前跟自己很要好得胡图族少年摇身一变成为冷酷的的血腥杀手,克里斯夫佛则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把自己信了一辈子的《圣经》拿给难民当燃料烧掉了。

维和部队撤退的时候乔跟神父都可以跟着部队一起安全的撤退,乔还好,可是假如神父也选择离开,克里斯多佛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神学信仰、在卢旺达民众中建立威望以及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该拥有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必将荡然无存。

生死关头,乔带着破碎的理想跟随部队撤出了卢旺达,神父为了神学信仰为了道义毅然选择留了下来。

最后神父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救了十几个本该死于非命的卢旺达儿童。

幸免一难的玛丽为求生而不断奔跑的时候,联合国的发言人也在记者会中回应了卢旺达这个事件。

他们无视卢旺达在100天内8被屠杀了100万难民的事实,面对记者的责难他们只会运用狡猾的外交辞令闪烁其词。

看到这里,难以抑制的怒火油然而生。

“和平”只是个幌子,面对种族屠杀这种大事,联合国的官员的良知还不如一个小小的神父……事实上,联合国在卢旺达驻扎了大批装备精良的军队,只要稍稍行动,此等惨不忍睹的血腥事件就可以避免。

人命关天,关键时刻不仅联合国居然踢起了皮球迟迟不愿行动。

面对这样的事实,“和平”还有能留下几分让人相信的余地呢?

带着这个问题,跟电影里的乔与神父一样,我也很困惑。

待照着的规矩通过重重关卡层层审核,联合国确认了卢旺达冲突的“种族灭绝”性质终于做出行动的时候,已经无法挽回数以百万计难民的生命了。

今天我才知道,原来,联合国也是吃干饭的。

 3 ) 杀戮禁区:一个民族在奔跑

当人性被弯刀无情屠戮,鲜血染红整个世界,信仰,也就应运而生。

四月,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所名叫ETO的中学里,因为是维和部队基地原因,临时成了图西族的一所难民营。

而在学校的铁门外,则围满了身上佩带着弯刀的胡图族民兵,他们在门外大声叫嚣,久久不肯离去,隐藏在每一处角落伺机对走出学校铁门的图西族人展开杀戮。

在学校内,一个英国的教士和他的年轻随从目睹这一幕,一时间他们的信念、他们的勇气和心理受到极大的冲击, 最后, 他们被迫做出选择,要么留下来,要么与难民一起跑,这道艰难的选择题,最终由信仰做出了区分。

电影《杀戮禁区》改编自真实事件,克里斯托弗神父这个角色有故事原型,而具有理想主义的英语老师乔·科纳则是虚构人物,是卢旺达许多人物的综合体。

从他身上可以看到老师、工人甚至是学生的影子。

关于卢旺达大屠杀题材,《杀戮禁区》相比《卢旺达饭店》来说不是一部特别引人侧目的电影。

该片纯西方的叙述视角,注定揉进诸多西方元素,信仰,便自然成为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核。

在ETO这所中学里,克里斯托弗神父和乔·科纳一直以上帝之爱来宣扬和平。

在四月之前,这所学校似乎按着他们的意愿在进行着,一切都在平静祥和中度过每一个日夜,一堵铁墙仿佛隔开两个世界,仇恨与和平,就这样被信仰稀释。

一直对影片中的两个细节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个是电影片头,乔·科纳带领一队学生组织赛跑,并以夸张的演绎形式模拟大赛的紧张氛围,其中乔·科纳冲上前去采访自己的胡图族翻译时对方的憨厚、淳朴表情,很难让人会联想到在后来的屠杀中,这位胡图族翻译会成为一个手握弯刀的侩子手。

也许,作为精神意义上的仇恨情绪一旦决堤,信仰也只是一句祷词而已,那座物理意义上的铁墙是否存在,也显得不太重要。

还有一个细节,当乔·科纳和自己的学生讨论上帝,被一个学生的问题难倒而措手不及时,克里斯托弗神父的及时出现,帮自己摆脱了困境,这让乔·科纳陷入信仰的迷途,久久难以释怀。

这个细节反映了这两个西方人对信仰的理解,更是表现了乔·科纳这个很多西方人综合体人物的复杂心态和精神状态:信仰可以换来和平,但什么是信仰?

当最后乔·科纳望着自己图西族女学生希冀的目光,艰难的选择跟谁维和部队离开ETO中学,上车的一刹那看见挤在哭喊的难民中的克里斯托弗神父时,他似乎明白了什么是信仰。

信仰不是语言,而是灵魂深处的精神之光。

正是因为神父选择和难民一起面对弯刀和鲜血,才给了图西族女学生信仰,才有勇气赤脚跑出了那一片茂密的森林。

我想起电影《钢琴师》的最后一个镜头,当钢琴师爬出藏身之所,一条两旁立满房子废墟的路跟着钢琴师的脚步,在灰白色调的镜头中缓缓隐现。

在《杀戮禁区》的最后,也出现了同样的镜头: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两边绿绿葱葱的密林,图西族少女听着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不断在向前跑。

不知道前方是天堂抑或地狱,支撑她跑的,便是内心的信仰;也是信仰,让她深信这是一条重生之路!

 4 ) 杀戮禁区

看得我全身发抖,影片结束后手还是忍不住颤抖,死亡很近,离我们很近的這种感觉随着男主的角度渐渐拉进。

全片角色的塑造都非常的深刻,初见杀戮的男主是愤怒,欲有所为,有所改变,第一次他安稳渡过了拦路;第二次,他亲眼目睹血淋淋的砍刀轻松挥舞,仿佛生命都没有什么份量,熟识的人双手染满鲜血仍面带微笑,男主跪倒在土地,愤怒而恐惧,且愤自己的无能为力;对害怕的女孩說:没事的,女孩說:对你是,但对“我们”并不是。

這句話一直很撼动我。

我们观者的角度可能应同男主一样,会愤怒会想以援助者的身份去帮助,(以不会威胁自己生命的情况下),但同时我们畏惧死亡。

越是畏惧死亡,越害怕、恐惧,越想逃离就越能理解影片内学校里的所有人。

越共鸣,对屠杀的了解就有多深刻。

神父,是不得不提的一个角色。

男主与神父分别担当了前后各段的心理戏份,去开上那辆破旧的货车,驶离那个“安全区”,直面死亡。

神父和男主的前后期对比真的非常触动,前期神父在男主为他人食物器具寻求帮助时安然礼撒,后期圣经作燃料,孤留在“安全区”的2500人中与“我们”同在,愤然驱使小货车带走“希望”。

在恐惧与悲伤的人海中,神父的:我若是离去,我的灵魂还是会留在这里。

他在人群里拥抱女孩,用微笑安慰离去且泪流不断的男主。

80万人的离去,這不仅仅是個数字而已。

 5 ) 屠杀禁区-将文明碾于脚下

“爱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遗忘”- 看的时候有很多话想说,结束后看着屏幕上的谢幕,看着一个个介绍当年幸存的人,久久不能回神。

电影很惨烈,而现实可能更加惨烈吧。

“两个月有七十万卢旺达人死于那场种族清洗”轻飘飘的一行字,是多少血肉卖埋于其下。

-- 我还是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总会有“种族歧视”甚至于会有“种族清洗”这样惨绝人寰的事。

在观影的时候,看到最后联合国维和部队撤离,守在学校外的流民(or胡图政府的人)说“开始工作”,不禁冷汗涔涔,这时候或者说当人开始把种族对立放于心中时,那在他们眼中,图西人甚至维和官兵甚至神父,只是一件物品,一只蚂蚁,说碾死就可以碾死,只有难不难而没有能不能。

-- 这个片子同样也很讽刺,讽刺联合国,讽刺一些“文明国家”所谓的保护,讽刺所谓的“人权”,讽刺一些假惺惺的制度。

但不知是看的太多还是心里早就明白,一切制度和机构只是为了维护运转,或者说是象征性的意义居多。

所以当看到一边是图西族遭受屠杀的画面,而另一边是假惺惺的发言人在为不把此次事件定义为“种族屠杀”借以洗脱自己的责任时,只感到习惯性的可笑。

当bbc的记者坚持不来这里报道,却因为听见有几十名欧洲人在这里就改变了主意。

当法国的维和部队来到学校,却说只为带有法国人以及欧洲人而来。

这时候,肤色真的成了唯一区分你是人还是我是人的标志,肤色竟真的成了一个人能不能活的理由。

即时他们有车,有枪,即使连欧洲人的狗都能上车,却坚决不拯救一个图西人。

我可以理解现实中我们谁都不是救世主,可这样冷漠的态度,还是让人觉得齿冷。

-影片全程揪心至极,而一切种子从影片开始有人在登记不同种族人的居住地址时就开始了。

从登记地址,到过路时通过身份证明来辨别种族,只觉得越发荒谬可笑。

我可以理解为其实他们自己也并不能分出来面前这个人是什么种族(毕竟同出一源,非常相似),于是变通过这种粗陋的手法进行区分,进行杀戮,这不是很荒谬吗??

--一开始我对于男主人公的形象,后续发展心理有所准备,确实是一个“天真的”从“幸福国度”里来的妄图改变世界的年轻人。

所以很明显能看到男主从一开始的不甚在意,以为会有人拯救这里自己不会有危险,以为只要有bbc记者报道就能万事大吉,到后来亲眼目睹了一次又屠杀后的崩溃和改变。

真正让我意外和泪流不止的是神父。

这才是一个什么都懂,却心中始终坚持信仰的,尽可能的在现实中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每一个人,最终用自己的生命献出了最后的爱,保护了几个孩子逃跑。

一开始当局势开始恶化后我看到神父的淡定,从容,甚至能通过一些智慧和手段买到药,我还在想神父应该是一个见惯世事的人,后来看到他在如此危难的环境下还要做弥撒,还要读圣经,我甚至觉得他有些虚伪。

但其实,是我不懂他的信仰,我不懂有信仰的人,信仰上帝的人,是什么给了他力量,促使他做出来一件又一件勇敢无畏的事,可能我只能把它定义为无私,勇敢与爱,可又明白也绝不是这么简单。

当神父买药回来看到路上的一切暴行,当他知道联合国要求维和部队撤离的消息,他只是平静的说“要把该做的事做完”。

他已经知道这些图西族人的命运,担他在人后愤怒崩溃过后,还是履行着自己神父的职责,尽可能的给参加弥撒的人们带去最后的平静与安慰。

第一个让我突然绷不住想要哭出来镜头是,当联合国维和部队要撤离时,图西族人各种恳求拦车无望,这时候有人提出了最后的请求“我们是父母,儿子,亲人,我们只希望死在一起”,他们这时候的请求甚至不是活着,而是恳求有人用枪打死他们,以便不被胡图人砍死,以便不用遭受更多的痛苦。

当这个卑微的恳求都被拒绝后,他提出了能不能只打死孩子,不要让孩子遭受更多的痛苦。

实在难以想象处于那个环境中人的恐惧,甚至恐惧到但求速死。

而第二个让我泪崩的地方就是,当最后的部队也要撤离时,神父留在了人群中。

就在我以为神父就要跟剩下的人待在一起,以至于不违背他的诺言,他的良心,他的信仰,所以要静待死亡时。

我看到神父组织人们拼命的往皮卡车后塞满孩子,然后自己独自一人开车闯出,想要为这些孩子博一线生机之时。

眼泪轰然而下,他不是士兵,不是有决定权的高官政要,他只是在这片土地生活了三十年的一个老人,一个无法眼睁睁看着人和孩子在自己面前死去的普通老人。

他在面临路上的民兵路卡时,我曾以为他能够凭借自己对于人情世故的了解,凭他在这生活里三十年为人们传达爱的经历,甚至希望他凭借自己是外国人的身份安然度过。

当我看到在路卡处神父看到了自己认识的人并且试图感化他时,突然的,对方拿出枪来,就这么简单而粗暴的将神父打死了,而在倒下的最后一刻,神父还在为看到了女孩的逃跑而微笑。

当我充满希望时,影片却直接赤裸裸的将人性,或者说真相揭开来—世上本就没有多少幸运的事,处于那场风暴中的人民尤其是。

-结局是女孩活了下来,可我甚至觉得这只是给电视机前的人们一点安慰罢了。

-心很累,又很多细节想写,看这个影片过程中,不止一次的想到最近的乌克兰事件,在我们不知道的角落,可能悲剧正在重演。

又想到了南京大屠杀,更是心痛至极。

而这些甚至性质大相径庭。

可是普通人的死亡与流血是一样的啊!

到底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理由让人可以残杀和自己一样的人。

一时间觉得不知如何整理,如何下笔。

感谢幸存的人,感谢将这些罪行记录下来的人。

“爱的背面不是仇恨,而是遗忘”

 6 ) 虐心但却能让你满心感谢现在的生活

你问过我,在这些痛苦面前,万能的上帝在哪里?

我知道他在哪里,他就在这些人中,和他们一起承受痛苦。

他的爱在这里,我从没有觉得这么深的爱 And my heart is here, Joe. My soul.Find fulfillment in everything, Joe.Father Christopher 在被枪杀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When I'm looking at you, into your eyes, the only feeling that I have inside me is love.”他在倒下前,看到了最后一个小女孩远去的背影,听到了急促的脚步声,然后他笑了...去年因为上公选课看了《四月的某时》和《卢旺达饭店》,今年因为上民理课,看了《杀戮禁区》,上课没好好看,大早上在文华楼为了写观后感补看,哭成了傻子...并不想因此表达什么,只是想illustrate其中画面与配乐融合后所带给我的震撼...

 7 ) 杀戮禁区

2017-2-18个人自用 非影评与卢旺达饭店是一个故事白人老师在卢旺达教学 白人神父 比利时维和部队 同在一个区域胡图族 图西族 一首领坠机 造成大屠杀众多图西族躲到这里老师第一次出去接女学生 因为神父说黑人女生暗恋他 学生已经逃回了学校老师第二次出去找bbc的女记者和摄像师 途中被民兵拦截 跪下 一个人认识老师 放走了他们神父给孕妇接生 婴儿发烧 神父去拿药 路遇民兵 一民兵认识神父 放了他 神父来到教堂 发现修女被奸杀法国军队来了 只带走了白人十个比利时士兵互送当地总理的时候被杀比利时军队要求撤退 老师离开 神父留下神父将孩子们装在卡车上 铺上帆布 晚上路遇民兵 与民兵交涉 孩子们乘机逃走 神父被杀 黑人女孩眼见着逃走五年后 黑人女孩长大了 找到了老师 询问他为何离开 老师说怕死老师在这部戏一直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八十万卢旺达人死于这场种族清洗

 8 ) 从电影回归历史

卢旺达,中非国家,主要的民族成分有胡图族、图西族和特瓦族等。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死于空难,这不是意外,而是一个阴谋。

哈比亚马纳与图西族签订的共享权力协议激怒了胡图族激进分子事后,于是他们制造了这场暗杀。

然而事情并非就此结束。

胡图族迅速掌握了卢旺达政权,4月7日,震惊世界的卢旺达大屠杀开始了。

电影《猎犬》(又名《杀戮禁区》)就是在这个真实的背景之下展开的。

与讲述卢旺达种族屠杀的其他文艺作品不同,《猎犬》聚焦到一所小学,并且别出心裁地从白人的视角出发,为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18年前的卢旺达大屠杀的情况。

他们见证了残暴而令人愤怒和扼腕的一切——由于有联合国军队的驻守,胡图族人不敢轻举妄动,小学便成为屠杀开始之后人们的临时避难所。

然而空间有限,在这个狭窄的“禁区”之外,无数不幸的图西族人在受尽虐待之后死在了自己同胞的屠刀之下。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镜头停留在那些正在被殴打的图西族人身上,流着鲜血的身子不能控制地颤抖着,眼睛里充满了绝望和恐惧,被折磨殆尽便被拉到树林里,伴随着痛苦的呻吟而死。

在完成了一次屠杀之后,胡图族人便像举着胜利的旗帜一般举起自己手上的刀子,欢呼着走在尸横遍野的大街上。

我看着他们麻木甚至喜悦的表情,百感交集。

他们本是生存在同一片土地之上,说着同样的语言,有着同样的肤色,不管是出于对权力的渴求还是铲除异己的心理,无疑这是病态和错误的。

光是一声同胞的呼唤,就足以让那些激进的胡图族民兵自惭形秽。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无法友好相处,又哪里来的世界和平?

这不但是卢旺达的惨剧,也是全人类的悲恸。

源于“分类”的人性之恶“分类”的思想像一颗无可救药的毒瘤一般伴随着我们。

我们把地球分成五大洲四大洋,它们在语言诞生之后又被人类赋予了不同的名字,我们又把每一块大陆分成了若干块土地,一条条莫须有的界线隔开了不同国家的人,在每个国家的内部,又有着不同的民族,每个人都在每个层次的分类中对号入座。

然而这种分类究竟有无必要呢?

如果没有图西族和胡图族之分,如果没有黑种人和白种人之分,如果没有国家之分民族之分,也许人类不会像今天一样井井有条,所谓的文明程度也不会以迅捷的速度攀升,但是我想卢旺达大屠杀的悲剧,甚至历史上所有大屠杀的悲剧都不会发生。

白人的选择主人公乔伊是小学中的英语老师,白色的皮肤成为他的护身符。

在他亲眼目睹了自己昔时好友成为不义的一方,手持沾满鲜血的屠刀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久久无法释怀,开始想要做些什么来帮助那些无辜的图西人。

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力不从心”根本不足以诉说乔伊那种混合着恐惧、愤怒和悲恸的心情。

尽管他答应了玛丽自己不会离开,他还是坐上了联合国的卡车。

我完全理解他的选择,正如他在影片的结尾与玛丽再会时所回答的一样:“因为我怕死。

”——这便是真实的人性。

我们不能说他丑恶或是不讲信用,因为在一个动荡的环境之下,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牧师一般的伟大。

我们毕竟都是有着求生本能的正常人。

克里斯多夫是一个理想的角色,他的所作所为让我想到了《金陵十三衩》里的冒牌神父。

一个是卢旺达屠杀,一个是南京大屠杀,一个发生在国与国的战争中,一个存在于民族与民族的敌对中——然而这两者是没有什么分别的。

撇开宗教信仰不谈,不管信佛主还是信上帝,神父这样一个角色的存在给了我们一丝希望,让我们在压抑得喘不过气的惊悚氛围中得以抽身,继续相信这个世界还有善与温存,人类还有爱与希望。

最让我欣喜的是,在真实的历史中,神父确有其人,他的名字叫做威詹克•库瑞克,他选择留在卢旺达,为人们做弥撒,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了很多的图西族人。

有人批评说联合国是吃干饭的,打着维护和平的旗号却只是在这场种族大清洗中袖手旁观。

这又引发了我对于武装力量存在利弊的思考。

如果没有军队,学校不会成为“禁区”,最后包括玛丽在内的人都不可能活下来。

但是在电影中,面对图西族人的恳求,头戴蓝色贝雷帽的维和士兵只能抱歉地对他们说:“我们是军人,只能服从上面的命令。

他们只要我们‘观察’,若没有伤及我们自身则不允许开火。

”的确,如果联合国在此时动手,必然会被扣上“干预别国内政”的帽子,然而如果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角度,这些是否可以暂且放在一边呢?

对于一个世界级别的有着严格制度和规则的组织而言,我想这的确很难做到。

然而我仍旧期盼着在场的任何一个维和部队的士兵,能够做些什么,打破这种所谓的制度与规则。

很显然,电影与历史都让我们失望了。

联合国的新闻发言人用她闪烁其词的外交辞令回避了他们的责任,与克里斯多夫相比,这个国际性组织的胆小和懦弱无法不让人唏嘘。

至于其他只求明哲保身的大国,我们更是没什么可说的了。

从电影反思历史历时一百多天,八十几万受害者,我很难相信这样的场景真正存在于卢旺达的历史中,存在于人类的历史中。

20世纪的末尾,是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一个时代,我们自诩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图西族人的悲剧让我又一次怀疑所谓“文明”究竟是好是坏。

无论如何,这场悲剧将永远存在于人类的苦难史中,成为我们沉痛和悔恨的记忆。

从电影回到历史,18年前的四月天,必定是阴霾的。

 9 ) 白人solder!离去之前,你们真的不能做点儿什么吗?

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

是不是恐惧让人们失去了思考和组织能力?

两千多人,在联合国军队撒手离去之后,就这样坐以待毙地被屠戮殆尽?

简直无法想象!

或许非洲人的命不如一条白种人的狗,但是两千多人的生命啊?

这些白人如此离去不会留下一生的心理阴影吗?

至少在离开之前做点儿什么啊?

比如说,1.将难民分批疏散出去。

广袤的非洲郊外吃树皮草根也能活下去啊,就像最后活下来的厚嘴唇女孩儿玛利亚一样?

2.至少给他们留几挺机枪,几箱弹药自我保护一下吧?

哪怕为此上军事法庭也值得啊?

为了几千人不被像狗一样屠杀殆尽,至少做点儿什么啊?

同时,我个人意见。

在类似这种事件上,在非洲人亚洲人或者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自相残杀的所有事件中,我们不应该道德绑架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组织。

但是,同样生而为人,眼看同类被大规模屠戮的命运迫在眉睫,真的不能做点儿什么吗?

那些将图西族难民们弃之若敝履,仓皇逃命的白人士兵们军官们,走之前,你们几乎什么也没有做,你们的余生不会被噩梦萦绕吗?

 10 ) 无法承受之重--《猎犬》《卢旺达饭店》

两本电影,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向来对一些纪实类电影十分感冒,很早以前就看了《卢旺达饭店》,刚刚又看了同样题材的《猎犬》却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和思考。

两本电影的历史背景都是在1994年,非洲的小国卢旺达发生了大规模的胡图族对图西族的种族仇杀与清洗。

短短的一百天内,有记录记载超过八十万人被屠杀,而实际的数目肯定超过了一百万。

当屠杀开始时,联合国和大国纷纷撤走了当地的工作人员和维和士兵,并对随后发生的屠杀熟视无睹。

十多年来,人们都在反思到底是什么使得在现代社会却再次发生了大规模的种族屠杀,而无法避免的原因和深层次思考。

《卢旺达饭店》和《猎犬》分别讲述了卢旺达的一个饭店和一所学校在这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惊心动魄的故事。

但结局确是不同的,饭店里的难民最后逃脱了被屠杀的命运,最后终于到达安全区,迎来新生;但同样在学校里却发生了由于UN军队撤离直接导致2500名避难的图西族惨遭屠杀。

《卢旺达饭店》中经理一直监守在庇护难民的行列中,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向政客受贿来拖延时间,显然坚持换来的结果换来了在饭店避难者的新生。

而在《猎犬》中一个年老的英国的教士和年轻的教师目睹这屠杀,他们的信念、勇气和心理极限受到极大的冲击, 面对UN维和部队的离开,他们被迫做出选择,教士带领着孩子准备逃出魔掌虽然最终死在暴徒手中,但他解救的孩子却活了下来,年轻的教师在最后一刻选择了背离自己的誓言,独自随UN部队走了,最终受着良心的谴责。

在两本影片中,联合国部队都扮演了级不光彩的角色,《卢旺达饭店》中的联合国指挥官面对屠杀无可奈何,有句话令人深刻,他说对大国领导人来说“卢旺达人的性命甚至比不上自己的一张选票。

”而他们的任务也只是让人心寒的“隔岸观火”,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联合国这么多政府面对卢旺达屠杀却始终无动于衷,幸运的是这本电影最后UN部队还是把难民运到了安全区。

《猎犬》中的联合国部队可以说间接成了屠夫的帮凶,从法国维和部队开始把大批的白人甚至他们的宠物进行撤离时,他们竟不愿意带走一位学校中的难民,铁门内外分别是充满绝望的图西难民和磨刀霍霍的胡图暴徒,让人揪心的一段是在联合国部队最后撤离的时候,一位难民要求维和部队枪杀他们避免被暴徒砍死的无奈要求,而维和部队指挥官的回答却是“I AM SORRY”,绝望,当连死亡的要求也被拒绝时,谁还能帮助他们呢!

看到这里真想骂这些联合国部队混蛋、狗屎,眼睁睁看着悲剧的发生,而竟然自私地无动于衷。

看完《猎犬》突然感到故事最终也没留给我一丝希望,片末逃生的女孩奔跑在满是尸体的道路上,镜头回荡在新闻片段中女政客对屠杀的遮遮掩掩的回避的莫大讽刺中。

两片中对大屠杀进行了如实的展示,暴徒手中的血淋淋的大刀,血泊中满是苍蝇飞舞的图西人的尸体,无论大人小孩都成了凶徒刀下的冤魂,《猎犬》中关于屠杀的几幕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处处嗅出了死亡的气息,当年轻的教师和记者前往寻找自己本地助手的途中,亲眼目睹了暴徒用砍刀砍死了一位受害者的全过程,而之后他竟然看到自己寻找的助手也成了侩子手;学校中有位叫EDDA的妇女,在产子后为了医救垂危的孩子,而走出了学校,但马上暴徒就聚集人员对这些走出“安全区”的图西人大开杀戒,EDDA躲在草丛中,本可避免被屠杀,却由于婴儿的啼哭被发现后母子均惨遭杀害;在成堆的尸体中,苍蝇和野狗回荡其中,相对于《卢旺达饭店》,《猎犬》中的屠杀更为真实和震撼。

最后说说影片的主题,如果说《卢旺达饭店》让我看到了黑暗中的希望的话,那么《猎犬》则是堕落到了黑暗深渊。

生与死,留与走,在面对死亡时,片中主人公有了不同的选择。

老教士最后死了,但当他看到车上的小孩最后逃脱时,微笑地走了。

而年轻的教师在逃离了卢旺达的五年后重新见到了当年曾发誓与她在一起的幸存女学生时,有中无言的良心谴责,当女孩问他为什么当年离开时,他说道:“我怕死”,女孩说道“而我们都幸存下来了。

”的确因为“怕死”,年轻的教师活了下来,而女孩因为不怕死而勇敢地爬出了车而得以幸免,在死亡面前人是如此脆弱又是如此顽强。

关于两本电影,我说是纪实性电影,原因是由于它们都由真实故事改编,由真正幸存者回忆所构成的,因此与其说是故事更应该说是一种真实的回忆。

而片中都有相关幸存者的真实照片和经历,让人感觉真实是如此地沉重。

《杀戮禁区》短评

准备去看卢旺达饭店了

10分钟前
  • 苏sue
  • 还行

作为历史事件的记录 非常完整 也有见解和切入角度 做为电影而言 过于平淡了 仅仅沦于为了记录事件的产物了

11分钟前
  • 艾尔维斯
  • 还行

事情讲的并不好

16分钟前
  • Erick
  • 还行

没亲临其境的世界人民说:政变。其实:种族屠杀

18分钟前
  • 就爱看电影
  • 推荐

170801想看。《卢旺达饭店》那段历史。身份politics。无力感的部分。官方话术的部分。我记得这事儿被开始报道是几年之后的事了。

23分钟前
  • Q这一切的一切
  • 还行

法国佬帅不过三秒 可惜了神父 用生命践行了信仰 也算是死得其所

24分钟前
  • 韵外之致
  • 推荐

有时候分不清John Hurt和Ian McKellen

25分钟前
  • 五明子
  • 还行

唉……

27分钟前
  • slingx
  • 推荐

被侵略迫害奴役的时候指望谁都不好使。

29分钟前
  • 寡澈
  • 还行

片中,图西族难民不愿与胡图族的弗朗索瓦说话。乔伊问为什么,弗朗索瓦对乔伊说:“你不明白……”——想起一句老话:悲剧不是80万人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被屠杀,悲剧是那80万人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可以被屠杀!

32分钟前
  • heima624
  • 推荐

其实题材值得五星,但槽点依然是本地的无可救药和移民拯救一切。人类文明进化了这么多年不是要来评判等级的,而是要尽量努力达成大部分人的幸福和少数群体的平等,国际社会对于争权夺利之后的恶果统统只肯给一个傲慢的逃出生天就能拯救一切的看法,只有廉价的哀悼而没有应有的反思,联合国仿佛失去了耳朵和眼睛,对第三世界的态度,太难看了。

37分钟前
  • 坚果养生
  • 还行

看不了,越真实越难以接受,哭的脑壳疼

41分钟前
  • 猫咪小乖想流浪
  • 力荐

好冷酷的因非我族裔而失去的共情。我在说我。

46分钟前
  • 三山君
  • 推荐

汉尼拔 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必然性 胡图杀图西 图西归来杀胡图

48分钟前
  • 夜行书生
  • 还行

拍的不好看。

50分钟前
  • 月夜刺死燕尾蝶
  • 较差

拍的太凌乱

51分钟前
  • Carrick
  • 较差

老是在那传教减分!总体很震惊,乡里乡亲的动起手来咋就比东北银还狠呢?

54分钟前
  • SkYoung
  • 还行

艹!又给我赫特爷爷发便当TAT ……

56分钟前
  • 咸鱼の森
  • 推荐

观影略显无聊沉闷,大屠杀的残忍和疯狂恐怖的氛围也没有呈现,紧张和冲突也不如卢旺达饭店,另外我很好奇看起来都是黑人他们自己是怎么一眼区分胡图还是图西的

1小时前
  • 有谁共鸣
  • 还行

联合国撤军那一万个想不通……这就是放任杀戮啊!我老天!

1小时前
  • Lul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