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5f6010007kq.html看完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岛来信》,不能不为伊斯特伍德在运用战争题材方面的能力所震动。
这部美国人拍的片子“从日本人的角度”铨叙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硫磺岛之战,可算体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然而,这部影片涉及到的历史事实,却是扑朔迷离,真假间杂的,这使我产生了对其进行考证的兴趣。
栗林忠道影片的主角日军将领栗林忠道,是在现实中存在过的人物,并且如电影所述死于硫磺岛之战。
栗林忠道也确实曾从硫磺岛寄出颇多的信件,在日本,他的四十一封信件被收集成一本书出版,其中颇有一些他自己画的漫画,显示这个军官是一个受到西方影响相当重的人物。
据说伊斯特伍德就是看到这本书以后,对他产生了兴趣。
影片选取他和获得过洛杉矶奥运会马术冠军的西竹一来演绎这个故事。
与此相似的日军将领还有一个人,也曾被美日双方选作电影主角,就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西化严重,价值观上于美国人比较接近,并反对与美国开战,但最后却作为美国的敌人“不情愿”而又固执地死在战场上。
这样的将领是非常符合日美两国观众胃口的。
它很容易让美日双方都认为自己是高尚的一方,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个也是不能深究的,不然天皇就麻烦了),发生了一场误会的战争。
从这部电影中,美国人看到了自己的征服,看到了日本人中的优秀分子原来是不愿与自己为敌的,他们有一些偏执,可是最终在麦克阿瑟的改造下现在日本人已经没有这种偏执了 – 更显示美国精神的强大和先进;日本人则看到了二战中自己是一种“荣誉的战败”,“虽败犹荣”,而本质上战争双方并无区别。
既然杀死盟军最多的日军将领都是 “好人”,照这个思路演绎下去,早晚日本人在二战中是找不到一个坏人的。
实际上栗林忠道并不是一个很光彩的将军,他的人性只是对于自己家庭的(当然比大量日军陆军将领六亲不认要好一些),他在日美开战前任在中国广东方面作战的第二十三军参谋长,且无论他的部下在广东清乡扫荡,抢掳大量妇女充当慰安妇等种种劣迹,单是攻占香港后放任日军在香港犯下的罪行,就足以让他上法庭(这些罪行经过了东京国际法庭的确认,23军指挥官酒井隆因此被判处死刑,栗林如果活着也难逃审判)。
可以说,二战中的日军将领,凡到过中国很少有人能够经得起道德的审查。
这个电影中,导演忽略这些事情,无非是因为电影的题材已经“与时俱进”了。
在这样的影片中,正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伊斯特伍德想拍日本兵的人情味了。
当然,要是死在硫磺岛的将近七千美国兵看到这样颂扬打死他们的日军有人性,只怕气得灵魂再次出窍是不免的。
《硫磺岛书信》剧照具体到影片的细节,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
影片中,硫磺岛守将栗林忠道的表现有点儿奇怪,那就是日军节节败退,整个影片中美军好像没遭到多大损失,他却很高兴地表示美军上了圈套,令人感到莫名其妙。
其实,这是因为影片对硫磺岛之战的描述类似于珍珠港那个片子 -- 《珍珠港》里面仓促起飞的两个美国飞行员,击落的日军飞机就大大超过了日军在珍珠港的全部损失。
这两个片子,都是把自己丢人的事情当作英雄业绩来拍,没有完全真实反映当时的情况。
实际上硫磺岛之战美军打得并不好,损失很大,栗林忠道说美军“上了圈套”是一点儿也没错的。
可能,伊斯特伍德也怕硫磺岛老兵的冤魂找上门来,夸大一下美军的战斗力,先给这些美国兵拍拍马屁吧。。
历史上栗林采取的防守策略就是把美军拉入阵地战的泥沼,耐心地造成美军的大出血。
他很明白硫磺岛最终是守不住的,唯一目的就是尽量增加美军的伤亡,而使美军对和日本继续进行战斗产生畏惧。
他达到了目的,此战也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各大夺岛作战中,唯一伤亡高于日军的战役,作为没有海空权,也缺乏装甲部队和自动火器的日军来说,达到这个目的,战术角度非常不简单。
这一战小小的硫磺岛,让双方付出了四万七千人的伤亡(日军两万一千,美军两万六千),这种血腥的战争,并没能阻止盟军的脚步或者吓退盟军,日军在必然战败情况下无意义的疯狂,只是让美军在此后使用大杀伤力武器如原子弹时更少了一些阻力。
从这个角度说,栗林的使命,战略上是彻底的失败,与他在影片中表现的愿望正好相反。
硫磺岛,只有这样大同时,为了刻画日军的“人情味”,影片中的日军并没有表现多少敢死精神,绝大多数的日本兵都怕死,玉碎也是长官逼得。
实际上硫磺岛日军的亡命徒精神,与影片中是大相径庭的,因为栗林属下是关东军老兵,109师团属于日军中最凶悍和顽固的部队。
日军的顽抗加上美军大量伤亡后的报复心理,使日军俘虏数量很少。
战役结束,两万日军中被俘的不过千人,而且绝大部分是在失去知觉状态下被俘的。
要知道这时已经是1945年春天,日军大势已去,连国民党军都能抓到大批日军俘虏的时候。
日军将领逼迫部下去死倒是当时普遍现象,但硫磺岛也有另一面,就是栗林下达命令绝对禁止日军发动一锤子买卖式的“自杀冲锋”(这个影片中也有提及)。
这倒不是日军指挥官多么慈悲,而是认为这种冲锋远不如暗暗隐蔽,忍耐到能够有机会给美军一击的效果。
这些疯狂的日军抵抗意志极为坚定,实际上硫磺岛上日军最后的抵抗一直持续到一九四九年!
这时已经是日军投降三年多的时候了。
想想硫磺岛只有二十二平方公里,这种漫长的抵抗就令人吃惊了。
所以,影片中的日军居然是和平主义者,显然是今天美国人的臆想,应该去看看奔尼迪克特的《菊与刀》。
至于登陆战给美军的当头一棒,在影片中似乎是日军战斗中唯一的一个闪光点。
实际是栗林的一个失误。
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之下,日军始终不暴露目标,所以美军以为日本兵都被炸死了。
于是派出扫雷艇队清扫登陆航道,这时栗林误以为是美军大部队开始登陆了,命令重武器猛烈开火,将美军扫雷艇击沉一批,美军马上反应过来,知道日军在隐藏实力,于是变本加厉重新进行火力准备,使日军火力点在美军真正登陆之前就损失惨重。
从日军角度说,这是个不值得夸耀的战例。
看看电影,看看历史,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的相同不同,大片也不例外,对比一下,挺有意思的。
[完]
还是渡边谦演的更传神一些,坚定又祥和的眼神,远胜于二宫和的惨淡无助。
一位是从美国受训回来又匆匆加入对美战争的中将,一位是被迫参军的普通的面包师傅。
注定他们无论从视角还是心态,这场战争对谁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对于栗林来说是要付出一切代价报效祖国,守住领土,完成军人的使命。
对于西乡,就是打败美国佬好回到妻子孩子身边。
当看到西乡作为新兵连靶子都打不到时,我们还能指望他什么呢。
当看到他看到同伴拉开手雷炸成碎片时露出的恐惧,我还在想他真懦弱,但当他回忆起自己的妻子及还没看到的女儿时,你会觉得自己真残忍,起码西乡一直有活下去的勇气。
他们的共同点是对家庭还有眷恋,对家人还有牵挂。
战争毁灭的不仅仅是生活,更是活下去的信念。
昏暗的硫磺岛,呈现出来的色彩就是这样,没有任何希望,这在他们踏上这片土地时就似乎看透了一切,面对犹如送死般的上路,他们已经胜利了吧。
日本的军国主义在非日本人看来完全是看得到湖面看不到湖底,更可能如烙印,有深有浅,但在身体上是抹不去的,也没有人会试图改变。
导演没有深入探讨这个话题,但这种思想几乎所有的镜头都会泄露出来。
提醒我们,硫磺岛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听说大导演Clint Eastwood拍了一个关于二战的电影,于是就找来看了。
Clint Eastwood是我少有的几个钟爱的导演之一,若是看过《完美的谎言》,很难有人会不喜欢他。
吸引我来看这部被翻译成《硫磺岛家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它讲述了一段日本军队二战后期死守要塞硫磺岛的故事,很想知道一个美国导演如何拍一部很日本的电影。
整部电影除了偶尔冒出的美国大兵讲几句英语外,主要演员完全使用日语,如若不是对电影有所了解,很难会想到这样的电影会出自一位美国导演之手。
故事的主角是一群接到任务要留守在硫磺岛上的士兵。
此时的二战已然接近尾声,岛上士兵们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
和很多电影里描写的日军一样,电影中自然也不乏那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荼毒而变得穷凶极恶的愚蠢日本军官,但是同样也有像指挥官粟林忠道以及士兵土乡这样已然看到败迹的人。
在混沌与清醒之间,这些可怜、可悲也可恨的士兵用最后一点力气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而家书则成了慰藉他们心灵的最后一点曙光,同时也折射出这些总是被描写成凶狠恶毒之人颇有人性的一面。
片中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很深刻,受伤背负的美国大兵在第二天清晨死去,那个曾在奥运会上拿过赛马冠军的日本军官读了留在美国大兵身边的一封家书。
信是这位大兵的母亲写的,她用爱切的口吻鼓励儿子要坚持战斗并要或者回家。
听完信的内容,士兵清水感慨地说,以前总以为美国人是胆小鬼,懦弱,无耻,狠毒,原来他们的家书也和我们一样。
许多年之后,日本的史学家从硫磺岛上挖掘出了粟林忠道写给家人的信件。
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但是人们反思这段历史的程度显然还远远不够。
颇有讽刺意义的是,最后从这场残酷的战役中幸存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还保有清醒理智却已被战争伤害了心灵的土乡以及那个顽固地一心要与美国同归于尽的疯子中尉。
这两个人所代表的思想不正是今日日本社会对军国主义的两种态度么?
直到现在,依然还记得那个死去的美国大兵的家书上有这样的一句话:正义需要有人来伸张。
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在当下着实打动了我,但是当你看到美国士兵为了护卫自己而枪杀两名投降的战俘时,已经不知道正义何在了。
何谓正义,何谓非正义,战争从来就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利益的纠缠,以及胜者王败者寇的结局。
当全世界都去关注日本天皇如何低头承认战败时,有多少人会去关注那些饱受战争之苦的小人物的命运?!
谢谢Clint Eastwood给了我们一次反省的机会。
栗林在美国军校留学,美国朋友送他一副精美的手枪留作纪念,但谈到如果美日开战,他表示要为国尽忠,他深知美军的实力,加强硫磺岛的防御体系,做好持久战的准备,禁止士兵做无畏的自杀冲锋,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保全己方士兵的生命,他禁止体罚士兵,他与家人的书信往来表明他热爱生活,他被电台里儿童们歌颂他们保卫国土的歌声感动,全面战败后,他希望部下借错杀自己,最终还是确认这是日本领土后用美国手枪开枪自尽。
奥运马术冠军西竹,积极医治被打伤的美国士兵,驳斥士兵丑化美国的谣言,深情地念着去世美国士兵的母亲给儿子信件,清水听到后感慨,我一直认为美国士兵十恶不赦,但听到美国母亲给儿子说的话与我母亲说的几乎一样。
西竹也被炮弹炸瞎双眼,他也叮嘱下属撤退,而自己选择开枪自杀。
因为不忍心去杀死一家乱吠的小狗, 被宪兵队开出的清水, 曾经阻止西乡逃跑,但他还是对生命的渴望,他决定不能这样无意义的死去,他选择投降,但运气太差遇到嫌麻烦的美国兵将他杀害。
而主人公西乡,妻子已有身孕,但还是被征兆入伍,妻子哀求还是被爱国大妈们呵斥,被为国尽忠、报效祖国等高大上的言语绑架,他感激栗林的三次救命之恩,他看到栗林的手枪被美军缴获大发雷霆,被理智的美国兵打昏救治。
最后在硫磺岛的洞穴里挖出了很多日本士兵写给家里还没来得及寄出的信件,这是西乡遵循栗林的命令准备烧掉,但没忍心烧毁的宝贵的士兵们的留言,从中能够看出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他关心家人,他们渴望战争结束,但他们又被所谓的爱国精神捆绑,家国情怀、奉献精神、效忠天皇等等思想从小就被灌输到每个日本人骨髓里,生命哪有荣誉重要?
个人哪有国家高尚?
私欲要服从大义,殊不知,爱国是每个独裁屠夫、精神领袖的遮羞布,他要求每个国民不是真正的爱这个国家,而是爱他们的主义、思想和个人,爱这个国家,但国家的掌权者爱你们吗?
你们只不过是他们赢得野心的工具和炮灰,爱这个国家首先要爱这个国家的人民,要爱惜他们的生命,因为国家由人民组成,没有人民的国家将毫无价值。
硫磺岛的来信與父輩的旗幟在許多評論裡,前者的評價總是高過於後者,兩部片同時觀賞後,我一直找不到可以稱讚硫磺島的來信的理由,唯一能讓我想到的原因可能就是前者有較多的戰爭場面,比較符合戰爭片的類型,而父輩的旗幟在故事編排上比較類似劇情片,片型上比較不討好一般的觀眾,尤其是因為戰爭題材而觀賞的觀眾可能因此對後者反感。
在我來說,硫磺島的來信很簡單的就是灑狗血的極致加上對戰爭不恥的惺惺作態,一個唯美的攝影和音樂配合上簡單的故事。
很吃驚史蒂芬史匹柏也是本片的製片,以他執導過辛德勒的名單、搶救雷恩大兵的歷史看來,令人不敢想像他竟然會製作這樣一部片,這部爛片最大的敗筆就是劇本,我不太懂是否因為兩片合拍較省成本所以趕拍的情況下而在考據上有所偷工減料。
硫磺島是二戰中盟軍首次打上了日本的領土,日本因為瓜達康納爾島戰之後節節敗退,已經失去了強大的海軍優勢,這場戰役從開始就註定了日軍的失敗,失敗只是早晚,所以片中出現的日軍很容易的就成了強勢美軍砲火下的犧牲者,所以想當然爾的就符合受害者保家衛國的犧牲形象。
這部電影的起源據說是栗林忠道中將的圖畫信「Picture Letters from Commander in Chief“玉砕総指挥官”の絵手纸 吉田津由子编」,這本書其實並未收錄任何一封栗林忠道在硫磺島上寫的信,而是由日裔美籍的編劇山下愛莉絲參考並臆想所寫的「赤日黑沙」劇本,我很認同編劇身為日裔的愛國心態,只是當劇本頒上螢幕之後,這部片的立場就值得疑慮了,之前我曾提到製片史蒂芬史匹柏的原因就在於此,試想史蒂芬史匹柏會製作一部奧修維茲集中營的納粹魔頭在柏林保衛戰英勇衛國且犧牲的電影嗎?
凡事有因才有果,造成硫磺島上日本人這種下場的原因隻字不提,這就是本片最大的敗筆。
另外電影裡灑狗血的程度已超過片中美日軍死亡所用的血漿,舉一例:片中有位美軍遭槍擊,一名日本軍官不管醫藥所剩無幾還執意為其療傷,在他死後還朗讀死者家書,每位日本兵熱淚盈眶,原來美國人不壞因為他“老娘”寫的家書扭轉了他們對美軍的印象,說真的,你會相信這麼胡扯的事嗎?
乾脆大家丟下槍美日兩軍抱在一起想家算了。
再說日軍對待戰俘的惡名舉世皆知﹝德軍除了坑猶對他國戰俘至少都還比日軍有些許人性﹞,這位日本軍官對美軍做的事只讓人覺得荒唐,若是如此人道美軍也不會動用火焰槍這種武器對待日軍了。
另唸信的舉動尤其好笑,難道中國人及其他亞洲人都沒母親還是都不寫家書,這世上就他老美老日會寫信。
片中另外一位主角二宮河野被栗林忠道留下保住一命更顯荒唐,既然如此怎不救其他日軍,自己切腹就好,再說救一人又有何用,因戰爭死傷的人數是千千萬萬,真唾棄戰爭還是溫情主義作祟呢,根本在劇情上就無法自圓其說,所以除了濫情我想不出更好的形容詞來形容了。
電影會造成良好評價的原因就是在於其表面宗旨是以人性角度描述戰爭醜惡進而唾棄戰爭,但全片給人的感覺卻看不到任何人性上的感動,二宮和野因思念妻子而畏戰還是根本上就是一個懦夫呢?
當其他士兵在別人國家逞兇鬥狠姦淫辱虐的時侯是否想過今天在硫磺島的下場呢?
愚蠢的日軍不聽指挥盲目自殺還是做為滿場亂竄的活體炸彈移動槍靶時,只顯其日軍人性的醜惡低能,根本令我昏昏欲睡;描述指揮官栗林忠道更是以譴責戰爭之名行美化戰犯之實,栗林忠道在廣州跟香港的惡行都因為硫磺島的家書而被神化了,克林伊斯威特拍本片根本就是日本供奉靖國神社的另一翻版,這在於一個資深電影工作者來說可是非常嚴重且不該犯的錯誤,沒有完整的歷史考據,且非常單方面的陳述,只會造成歷史被曲解、誤讀,這個錯誤挾著龐大好萊塢文化之勢影響的後遺症非常之大,如果戰犯可以神話,那二戰中的被侵略國受難者情何以堪。
電影作品裡描述二戰非常的多,因為科技演變,從雷恩大兵之後的戰爭特效越趨完美,但只是單純因為特效而給予佳評而不論是否扭曲事實,這可不是件好事,至少一個電影工作者不應該犯這個錯,現在很多人是不讀書的,如果每部講述歷史的電影皆如此胡搞,難保日本侵華及引發二戰不被扭曲成日本是二戰受害者。
不負責任的臆想只是爲罪惡找理由圓謊,說真的,建議克林伊斯威特下次可以籌拍山下愛利斯臆想下的帝國毀滅,搞不好希特勒在編劇筆下可以成為比耶穌還偉大的聖人,我就不信到時誰還會買他的帳。
"为了正义,真正的正义。
"伊斯特伍德借母亲给士兵的家书两度说出了这句话。
可是战争会有什么正义而言。
日军誓死守住硫磺岛,为了挡住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进攻。
可是,对于中国,他们却认为进攻是一种荣誉,掠夺是应该的。
这就是丑恶的强盗逻辑。
所以尽管整个片子都贯穿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以及被人化甚至是美化了的日军,但看到几乎所有日本人死掉,我还是笑了。
伊斯特伍德估计要哭了。
抱歉,我是中国人,就算是很狭隘,我也没有办法爱或同情日本人。
基本上主人公有点戏剧话。
其实是逃避杀阵,但还老有一票理论来说服战友。
例如,为了不想自己玉碎,劝解倒数第二个死的说:“好军人不能这么死,要继续杀敌。。。
”。
总之是想尽一切办法活着。
这也对,不是人人都有勇气当英雄的。
而且一个敌国的英雄,对我们来说也不是好事。
这种怂包草蛋在自卫队里越多越好。
最搞笑的是那个企图做自杀性攻击的中佐。
身上刮了3个反坦克雷企图牛逼烘烘的去找一辆美军战车玉碎。
结果在野外海滩上连着睡了两觉也没玉碎成功。
最后扔了3个雷,回山洞里发现脱了外衣睡多舒服。
结局挺好,被美军俘虏,捡了条命。
PS:硫磺岛是日本火山列岛的一部分,属西太平洋小笠原群岛。
该岛差不多在台北正东,东京正南,距东京一千多公里。
美军占领了硫磺岛,重型轰炸机从这里出发,轰炸日本全境。
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这里爆发了二战中太平洋战场上最惨烈的战争。
日军在几乎完全孤立的岛屿上进行抗登陆战,以两万之众,依托工事抗击了十万美军整整一个月之久,若非后来日军储备的弹药物资消耗殆尽,恐怕美军的胜利还没有这么迅速。
为了这个地处战略要冲的弹丸小岛,美军付出了近7000阵亡,19000人负伤的惨痛代价。
我不喜欢日本,尽管我是学日语的,尽管我也喜欢看日剧,或者日影。
但是一个中国人,很难做到喜欢日本。
毕竟历史是真的,他时刻提醒我们,何谓战争,何谓敌人。
但是,这部电影给我的冲击就是让我反思国家与人民,更简单的说,每个打仗的人其实都是血肉之躯。
硫磺岛?
对地理差不多遗忘的我已经记不起他的具体位置。
只是知道这是一场关于二战,关于太平洋战争。
并且伤亡惨重。
片子一开始就是二宫在向自己的妻子写信说,我们不停的挖掘,挖的其实就是自己的坟墓。
我说过每个打仗的人都有儿,有女,有父母。
没有一个人愿意打仗。
打仗其实是国家的意愿,却强迫在百姓身上。
二宫扮演的西乡只是一名普通的面包师,老婆还有了身孕。
他一心想着如何回家,如何见到自己的女儿。
没有什么英雄的含义的限定,每个人都是英雄。
就像《CRASH》里正与恶的定义从来都不是一定的。
不喜欢中国战争片里所谓的冲锋陷阵的英雄,每个人都是大义凛然的。
那不真实,太不真实。
英雄从来都是普通的,英雄也想过逃跑。
战争从来也都是残酷的。
日本人也好自杀,因为他们的人们不会原谅他们投降。
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个民族的悲哀?
影片最震撼的人的地方就是:“当那个因为爱马被炸死而垂泪的奥运会马术冠军西竹救治重伤的美军士兵。
当美军士兵伤重身亡后西竹找到一封他母亲的家书,念给大家听。
当那个幻想着回家和妻子团聚,看看自己未出生的女儿的西乡掩埋粟林后挥着铲子扑向抢走粟林心爱手枪的美国大兵……”如此种种都铭记在心。
就算再可恶的日本人,他们同我们一样都是人,都是在盼望着回家,盼望着结束战争。
就如清水所说:我以为美国人都是胆小的,但是读到那封信时,我才知道他的妈妈跟我的妈妈没什么不一样。
同样的嘱咐,同样的担心。
没人查查看这个叫粟林的鬼子吗?
日军进攻香港的二号人物啊!!
在日军进攻香港的头几天内,就有多达10,000名妇女被强奸,其中包括中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以及当时住在香港的其他国籍的妇女。
在一个主要治疗英国籍士兵的医院里,日军共屠杀了170名正在康复的士兵,以及一些医护人员。
不少受害者的耳朵、眼睛、鼻子、舌头以及胳膊被割下来,70名英国士兵在病床上被军刀捅死。
共7名英国女护士被强奸,有的甚至就在已经惨死的英国士兵的身体上被强暴,其中3人最终被奸杀。
香港富豪何鸿燊回忆说,当时不少英国女护士在香港大学附近被奸杀。
这一切都跟他没关系?
你信吗???
硫磺岛血战是太平洋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日军在几乎完全孤立的岛屿上进行抗登陆战,以两万之众,依托工事抗击了十万美军整整一个月之久,若非后来日军储备的弹药物资消耗殆尽,恐怕美军的胜利还没有这么迅速。
为了这个地处战略要冲的弹丸小岛,美军付出了近7000阵亡,19000人负伤的惨痛代价。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在那个形如臭虫的列岛上生活的都是一群残酷而变态的国民——本应慈祥的老太太可以漠然地将待产妻子的丈夫,腹中胎儿的父亲送上战场;军官可以因部下不听从其残忍的教唆而将其放逐到死地;全国上下除了女人和孩子都被送上战场——然而,也许更多的只是战争中绝望而无奈的个体。
影片从2005年硫磺岛的发掘工地闪回到1944年日军海防断沟挖掘现场,士兵们是绝望的,他们深知挖掘的不过是自己的坟墓。
“身为军人,却无法保卫自己的国家,这是多么的悲哀啊。
为了这美丽的祖国,我将献上我卑微的生命”,在赶赴硫磺岛之前,身为此次战役日军灵魂的指挥官粟林忠道就已经预料到了那无可挽回的结局。
他在给妻儿的家书中如此写道:“不必期待归来……我已注定死在硫磺岛……即使死后,也要保持清白的名声……”单从书信的内容而言,在被历史定义的罪恶之外,他应该还有善良而美好的另一面——挚爱他的家庭,爱好旅行,爱好美好的事物。
影片中其实他内心并不赞成与美国开战,因为他对这国家一直抱有好感和钦佩。
他深知己方面对的是何种困难,这场抵抗的结果只能是被毁灭。
因此他以最坏的打算进行死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放弃海滩,所有工事转为地下;严令禁止日军最爱的自杀性冲锋。
他的种种革新自然遭到守旧派军官的反对——“泡过海水的人思想就是奇怪啊”——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地下为主,海防为辅的折中战略。
在整个战役中,几乎所有人都一直拼到最后,岛上最初的两万多名日军士兵,仅有上千人投降或生还,其余全部力战至死。
在最后的战斗时,粟林忠道选择了自杀。
当那个因为爱驹被炸死而垂泪的奥运会马术冠军西竹救治重伤的美军士兵;当美军士兵伤重身亡后西竹找到一封他母亲的家书,念给大家听;当那个幻想着回家和妻子团聚,看看自己未出生的女儿的西乡掩埋粟林后挥着铲子扑向抢走粟林心爱手枪的美国大兵……,如此种种情景都会令观者动容。
“硫磺岛的来信是我试图通过他们的心灵、透过他们的双眼,来审视这场战争。
”导演伊斯特伍德说:“从小到大我所看过的战争电影都是清晰地标明了善恶与是非。
然而,对于战争中的每个个体来说,没有什么是真正清晰的。
这两部影片不是关于谁胜谁败,而是关于战争对人类的伤害,人类有权利要求以更好的方式度过他完整的生命。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战士们在战争中献出了唯一的生命,仅这一点就永远值得尊敬。
这两部电影是我为这些凋谢的生命进献的贡品。
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完整展现这个故事,有些美好的东西,即使是对于敌对的双方也具有普适意义的,应该共同分享。
我希望,能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人类历史上那一段艰难的岁月。
”
💩,老爷子妥妥的红脖子
2+
无高潮 无重点
有点冗长。。。不过从对手的角度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值得中国的影视剧学习十几年了
其实这部电影有点洗白日军,美帝真会安抚自己的儿子
西方导演并不能理解日本的武士道,日本演员也不愿意展现日本在二战时的全民失智。这样的影片于电影,于日本,于战争,都没多大意思
2.5分
战争背后是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啊,和他相比《父辈的旗帜》还要阳光一些吧,这片子多少有些压抑,但真的很值得推荐。战争的双面性,和平的重要啊
从美国人的角度拍的日本人打仗。。。感动的点从影片开头就暴露给观众,所以后面的剧情都挺尬的,一个不愿打仗的面包师傅从开始活到了最后,一个部署了周密计划但是让士兵龟缩山洞不出击迎敌的将军,一群明知道会战败还回不了家的士兵,真的从头尬到尾,温情的信笺也因为在战争电影中滥用而不那么感人。还有一个败笔是战争镜头,毫无真实感,特别是在敌人炮火中没有配合地瞎跑,这跟中国手撕鬼子的电视剧一个水平啊。
想表达的主旨应该是渺小的个人与大环境之间的关系吧,本应当是一个可以深挖出不少人性的故事,却因为太有的放矢地安排内容与主旨的吻合,而显得过于流于表面。摄影对电影的助力很大,很生动地展现出了战争带来的压抑感。
爱它超过与《父辈上的旗帜》
美国人拍出来给日本人洗白的电影。毕竟自家狗子还有利用价值。和真实历史不能说相去甚远吧只能说颠倒黑白了。好莱坞洗脑一直可以的。
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在伊斯特伍德套拍的两部关于硫磺岛之战的电影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我都更喜欢《父辈的旗帜》,这部太中庸,少了讽刺与批判,更少了战争应有的残酷,说到底还是东木头不了解日本文化。
这部描写了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几类人 日军中所谓的叛徒逃兵,绝对服从的士兵将军,想要逃走却没有胆量的,将军;玩弄士兵的大兵,长官……当最后那一封封家书洒下来的时候真是让人心酸
阿牛和陈小春
日本不日本,美国不美国,灰常傻,战争场面和鬼子的自杀镜头还算最后一点看头
很纪实 最近真是不安
栗林忠道麾下部队曾在中国广州实行三光政策和慰安妇政策,即使栗林没有在硫磺岛战死,他也只不过是个要上军事法庭的战犯而已,全片也就西竹一值得敬佩,东木想在几乎全员禽兽的鬼子里找人性,这点和陆川不相上下,二战鬼子里有几个是厌战投降的,不知道在硫磺岛阵亡的6821名美国兵若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偶家二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