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点之城》是我很喜欢的电影,在闲暇的间隙里我反复地观看,这是一个简单的、却深入人心的故事,两位主角的长相也深得我心,且不说奥马尔那富于拉丁美洲风情的俊俏脸庞上偶尔流露出来的羞涩微笑,单单就是朗顿撩起头发抽烟的那一刻都让这个身处乌拉圭的女子叫人目眩神迷,这部影片,色调、布景、光线和音乐都刚刚好,合奏成一曲有魔力的迷咒,带着遥远的异国风情,却又撞击着我心里最熟悉最柔软的角落——童年,没错,《终点之城》是一部会让我想起童年和人的内心深处某种特质的电影,因此我不遗余力地赞美它,欣赏它,在安静的时候,一遍遍地观看它。
听说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一位老人,而电影的原著要相对冷酷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岁月的缘故,《终点之城》在我看来是一部温暖的电影,它直达人性中那些隐秘的角落,揭露它,却并不讽刺它,像卡洛琳看见朗顿与奥马尔对话后在镜子前努力地试戴项链时,她是嫉妒的,像她面对自己变质的爱情时,她也是悲哀的,但是,电影的结尾,她还是走出了乌拉圭,拥有了新的人生,并且与奥马尔原来那位看起来“刻薄”的女友友好相遇,一切的一切,包括亚当,包括皮特,都曾从生活的台子上坠下来,然后又被轻轻地接住,安顿好。
终点之城,又或许,宿命之城,它是我们至关重要的选择,或许从此以后也就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方向,而怎样去做这样一个选择?
听自己的心就好。
男主本来有一个强势的女友,女主是已故作家的情妇,这或许是现实意义上都不太成功的两个人,同时也是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人,因为传记,走到了一起。
那个在生活中称不上成功也并不精明的男人,当看到自己的一生在面前闪过时,他不开心,他不喜欢,他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那个十八岁就成为别人的情妇的女人,和情人的遗孀与兄弟住在与世隔绝的南美庄园里,养育着女儿,温柔自然的她也有人生的迷茫与孤独。
在厨房里,当他们说起各自的人生经历,各自的父亲母亲,当奥马尔说“我们可以成为兄弟姐妹”,当朗顿说,“我觉得我是个天生的孤儿”时,我突然感到,如果不安排这样的两个人相遇,那将是怎样的一件憾事,我想也正是这一幕揭示了他们为何会相爱,奥马尔为何会不远千里来到乌拉圭,这既像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缘分,也像宿命,温暖的宿命。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童年如何解释他的一生,童年,是我们一生所作所为,所爱所恨的源头,所以不要疑惑为什么奥马尔相对于精致美丽的女友会更爱自然温柔的朗顿,所有的答案早就写好,只等着你去揭开,但好在,这是一个温暖而美丽的答案,好在,奥马尔终于听从了自己的内心——我们每个人能不能听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呢?
我们是否也会有奥马尔遭遇的那些时刻:身陷流沙,看见一生从自己的眼前闪过,却没有一个片段让自己满意?
如果有的话,赶快聆听自己的内心,问它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
所以说《终点之城》在我看来还是一部告诉我们找寻自我、遵从内心旨意的电影,我不知道老人家拍这部电影是否有其深意,他是否在告诉年轻人,要做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做的。
总感觉是一个马上要说出来而没有开口的故事,好像故事刚刚开头就要结束了,可能是我看不懂,但我总有一种想知道故事的内容的渴望,还有对那本自传的渴望,我想看到作家手稿的内容,但是期望的东西都没有。
最后给了我一个感觉很平静的结局。
每个人命运的改变是由什么开始。
如果一部电影很长,那它最好是优美的。
而这部正是这么一部电影。
缓慢的节奏,小波澜的情节,故事零落平淡,几乎是日常生活的纪实。
但是里面却暗含了各种惊世骇俗的小故事,和不同的性格冲撞,十分有意思,使它又有别于真实的日常生活记录。
荒废的庄园,寥落散漫的日子,艺术零散的介入,淡淡的暗藏的各种爱,恨,失望,希望,挣扎。。。
“资本主义式“的颓废,但是自有它散漫的美感。
题外话,关于资本主义的颓废这一说法,我觉得可笑。
人在满足各种基本需求后,当然有更多其他层次的东西去思考和感受。
只有饥饿的猪,才无时无刻地想着如何兴致高昂地吞进下一口猪食。
刚巧昨天看了哈唯尔多兰致敬《花样年华》的电影,英文名叫《心跳》。
然后今天看老人家拍的片,名字就叫《终点的城市》。
丧偶后的老先生拍的第一部片,希望这不是他最后一部电影。
没有看原著,据说电影比小说柔和了不少,james ivory和老搭档,编剧 Ruth Prawer Jhabvala老太太合作。
老年人拍电影,有的是冷酷到底,比如michael nichols拍closer,有的就象老太太老先生这种组合,一辈子走过,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的,所以电影的结局,人人都获得了幸福。
不到20岁的年轻人拍片用加法,比如多兰。
王家卫,楚浮,阿莫多瓦,自己的心水导演都要致敬一把,画面浓墨重彩,慢镜摇曳多姿,如同奢侈品牌广告片。
老先生当然是做减法,故事不需要什么爱恨情仇。
两个演员一对峙,一点背景音乐,说对白。
就这么一场一场戏拍,简单从容。
但是还是很浓的ivory标签,老先生又回到年轻时候爱拍的异域题材。
面包上的蜂蜜,徒手榨出的橙汁,老人手中的吉他,霍普金斯弹的老钢琴,真田广之的裸体。
每个演员都很迷人,各有各的气场,没有一个被浪费。
评论界并不喜欢这部电影。
恰好证明,看电影这种主观娱乐,不必时刻惦记评论界。
从一开始就不喜欢omar的女友,高傲、冷漠、对小动物没有爱心。
后来进入庄园又处处表现着对与己不同的庄园生活的厌恶和鄙夷。
每个人都拥有着自己存在方式的生活,谁就能说与己不同或与己所求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是不好呢。
亚当本想着为他的情人皮特好,要为他筹一笔钱,让他离开自己这个糟老头子,走出庄园开展新的生活,可皮特不说他怎么会不明白,皮特的幸福正是来自于与自己朝夕相对的这25年?
依然会想起<沉默的羔羊>,看到安东尼霍普金斯的脸,我还是会很害怕。
确实是抱着比较大的希望去看的。
前四十分钟的时候我数次想删掉。
觉得又是一个故事讲不清的导演。
都是喜欢的演员,可是剧本却这么平淡,硬看下去越看越好。
妻子坚持着对丈夫生活意念得忠贞或者是对自己忠贞。
情妇充满了天真。
这片子跟《大地无限》一个下午看的,如罗伯特·杜瓦尔所说,有些女人是让你看见就想落叶生根安心生活的。
他们独立自主,坚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
这片子到最后男主角冲破内心障碍去找心之所爱我觉得这是关键吧。
最终,我们还是要坚持内心,而不是头脑。
对自己,对他人,这都是最好的终结。
很多年前,表哥曾带过一个女朋友回来。
那时候舅舅舅妈都在外打工,外公一个人独守着那间土房,那次那女朋友跟着外公一起生火做饭生活了几个星期,听说还很贤惠帮着外公缝缝补补。
后来他们走了,表哥跟她分了手,那女朋友再也没有来过。
多年以后的某一天,我在外公家的柜头发现了她当时丢下的日记本,知道了她来自甘肃天水,读的高中叫灵中,她在日记本里记录高中的点点滴滴。
看完这个电影,不知道为什么想起这些。
一个人遇到另外一个人并将自己的一生交付给对方,需要多大的缘分和勇气.
这部片子,买的人多半是因为安东尼霍普金斯。
看完之后,结果恐怕不太乐观:很多人会莫名其妙,何也,何也?
须知本片乃英国出品,而舞台剧出身的霍普金斯显然是在向莎士比亚式的英国味儿回归。
因此在这里他并非汉尼拔,而是哈姆雷特式的麦克白(这是什么狗屎意思?
)。
当然拿他开头有点扯淡:不过是个配角儿罢了。
关于英国,这是一个闷骚的没落民族,不信者且去读读拜雅特的大作《隐之书》,简直就是一本用美国畅销书标准公式(重新发现,寻找和解)、晦涩的经典语范炮制而成的《山楂树之恋》:通篇充盈着不靠谱儿的纯真和崇高氛围,集沉闷与催情之滥觞与一炉。
现代英国早就没有了大师,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不知所踪,满大街晃荡得都是朱丽叶她哥,扭动着一朵朵纠结的腰肢,简直磨叽死我了。
而本片的原作想必与《隐之书》甚为接近:关于一个死去的作家,一本研究者的传记,一段拧巴的罗曼史,和一个要命的烂摊子。
同样晦涩,同样拧巴,同样不知所云。
倘若是看书也就罢了,虽然沉闷,倒也看得明白;但拍成电影之后,那复杂的内心动因和历程啊,除了泰晤士河畔咖啡馆里阴郁的独居寡妇们,又有谁能看得明白呢?
本片的名字是The city of your final destination——不妨这样来看,CITY是一个我们都熟悉的词,它具体而温暖,可用于指代诸如情节之类的通俗要素;而final destination则很抽象,适于用来表达作者附加于故事之上的种种抽象观念和意图诉求。
如是而言,则我对本片的评论就恰如本文标题:City不好看,destination藏得深。
先说city,即情节。
倒是不晦涩,人人都能看得懂,但毫无高潮和娱乐性可言,而人物行为的动机也颇难捉摸:为什么正房寡妇会阻挠小三和一个小凯子调情?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若不是乌拉圭甜美的田园风光作为背景,这部分简直一无是处,想拿个三星也难。
就算我们用稍微内行一点的眼光来看,所谓“戏剧冲突”设定倒是有一些可取之处——但是,这种内在的张力如果未能外化为具备观赏性的情节高潮,又有什么意义呢?
然后是destination。
完成了对表象的批判之后,也必须承认,剧本作者的情怀果然够崇高纯真。
从结构上考量,片中有六个主要角色:作家遗孀、作家情妇雅登、作家的哥哥亚当、作家研究者、研究者女友迪尔德丽、亚当同性爱人皮特(日本人)。
这六个人当中,分别有三个强势角色,即遗孀、亚当和迪尔德丽,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对全局有总体上的把握和明确的个人诉求,因而对事态的进展具有强大的掌控力;另外三个人即作家研究者、雅登和皮特则是弱势方,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缺乏独立性、凭感觉行事、无力充分理解遑论介入或影响他人的行为。
这种3:3的对立结构显然并非巧合,那么作者想透过他们说些什么呢?
作家研究者在给学生们上课时说道:“‘性格决定命运’,这在莎士比亚那里屡试不爽。
在我们的生活经历里也往往正确。
只是,真的如此吗?
”——各位注意,这正是本片作者提出的核心思考。
扣住这个问题,就找到了烂情节背后隐秘的意义,也即我提出的二元结构中的destination。
且看输赢。
强势遗孀两负一平:在作家生前无力左右雅登的出现及生子,此一负;作家死后无力对抗亚当和雅登的联盟,此二负;结局虽然成功从纠结的残局里携款而退,但同样以出让对作家其他遗产的权益为代价,此平也。
强势迪尔德丽负:在千里奔袭后仍无法遏止败局,丧失对年轻英俊的小帅哥的掌控,任其转投雅登怀抱,大败。
强势亚当平近负:以似产为代价换取遗孀之遗产份额,但个人权益份额并未增加,并使得家族财产总权益的掌控者溢出家族成员范畴。
弱势雅登三胜:一胜遗孀,以小三身份挤入家族并生子;二胜遗孀,授权研究者写传记;三胜迪尔德丽,抱得正太归。
弱势研究者一胜一平:成功解开困局取得家族传记的授权,一胜;冲破阻力,完成从迪尔德丽到雅登的转轨,平。
弱势皮特大胜:以被从小近乎被诱奸(呃...)的悲剧式命运开头,并甘愿以亚当的同性爱人身份从一而终的日本裔孤儿,最终成为作家家族遗产的实际掌控人。
强者完败,弱者完胜。
这当然不是巧合。
实际上,如果我们多分析一点,还会发现类似的胜负局面比比皆是:试想,如果一直声称自己对他人即事态具备掌控力的迪尔德丽出面,她有可能取得授权吗?
因此,作者要表达的观念善良而简单:一枚善良、感性并投入地生活着着的棋子,可以胜过俯视全局全知全能的下棋者。
决定生活走向的不是智慧,而是人心。
就让我们善良地相信他吧。
确实有无数的故事堪为例证。
也有同样多的故事可做反例。
生活就是这样,原本无序,又哪里来得什么结论。
倒是这个笨拙的英国故事,在笨拙之外,还颇有几分结构和意蕴上的平衡轻巧,可堪玩味。
只是,它是多么笨拙啊!!!
改编剧本的理所当然还是Merchant & Ivory的御用编剧,血缘复杂的老太太Ruth Prawer Jhabvala。
老太太很淘气,把原著里的好些小细节打乱了,反写了,再把本是甲的戏份分配给乙。
有个不甚成功的大的改动,不知为何老太太把原著中很重要的Caroline和Jules的故事前传部分,也连带着把Caroline姐姐去世,把纽约的房子留给妹妹的部分删掉了,替之以引来无数影迷不满的变卖珠宝拿钱走人情节;这个完全不合理的情节几乎毁了整个故事,也许导演也知道这个问题,所以把结尾拍得分外简短。
原著的结束干干净净,豪不匆促,就像每个人物都是一只旋转的陀螺,随着时间的逝去和动力的损耗,兀自停下;而电影的结局,是老太太用手粗暴地摁停那些陀螺。
可是老太太做这个本子的时候已经年近八旬,偶有失手我看完全可以理解。
电影还有两处在我看来很大的硬伤,一是原著中Caroline和Arden几十年的年龄差距其实对于故事能否成立很重要,但在电影里被大幅缩短;二是那座Ocho Rios原是座破败的老房子,是这个乍暖还寒的故事的冷暗的背景,让读者本能地贴近故事中溢出的些许温暖和光明,可电影里它成了座可以上家装杂志的豪华别墅,莫名其妙。
还有就是Adam和Pete的结局。
原著让Pete最终离开老迈的Adam,也让孤独终老的Adam成为全书结局最悲惨的一个人物——Omar帮走不动路的Adam倒尿壶的场景让我脊背发冷。
我猜老太太把这部分改掉会不会是因为不想伤那时刚丧偶的James Ivory的心——比他年轻的Ismail Merchant先走一步,留下不擅打理生意的他独自面对他们辉煌厚重的过去和他自己日薄西山的未来。
所以,如果Adam可以不孤独,似乎,她的James也就可以不那么孤独。
当然,只是猜想。
还有,老太太对Dierdre,就是Omar的世故女友,相当不客气。
原著作者Peter Cameron给了她相当大的篇幅和一点也不负面的形象,写得一丝不苟。
其实Dierdre几乎是原著主要人物中唯一的“正常”人——她没有悲伤的过去,没有不必要的自怜,几乎完全理性——夹在一群失意的人中,她其实一点不讨厌。
可是老太太似乎就是看不惯她(当然,也可能是戏剧冲突的需要,不把她写成反角整个戏就彻底没有矛盾了)。
简而言之,原著里的每个人最终都被原谅了,可是在电影里,老太太就是不原谅Dierdre,虽然她做的全是正确的事!
(她做的唯一不正确的事大概是爱上多愁善感优柔寡断的Omar。
)其实原著看下来,最有力量的人物,是Caroline,自杀作家的前妻。
她有魄力和姐姐的男朋友私奔;也有定力一辈子不见她有负的姐姐;她敢于面对和Jules爱情的变质;他领回家一个大着肚子的情妇,她也就有本事面不改色和这情妇和平相处下去。
当然,这个女人的力量,更多地体现在她对自己的狠劲上,让人看得心疼。
在原著里Peter Cameron让她依遗嘱继承了姐姐的公寓,也藉此重返纽约。
她终于能够离开那个掩埋在南美大草原里的老宅子。
有一刻,Caroline坐在姐姐留下的房间里,心想,为什么她要留这房子给我?
我想她知道为什么。
姐姐的死亡,和原谅,让她可以平静地,真正地,开始自责和原谅——最后一面阻止她面对过往的墙也倒下了,她别无选择,无处可逃——也让她可以平静地面对自己的死亡,以及在那之前的不多的余生。
她甚至又结婚了。
故事本来想要讲述的情节涵义还是挺好的,看着就发现场景之间的转换很支离破碎,人物的状态的连接也完全没有过渡性。
剪接很奇怪。
卡洛琳演得还有些印象,还有那个皮特,其它的就一般了。
不太行
摄影很赞
一种关于宿命的调调。没有特别出色。
看得毫無立場可言,Charlotte這麼迷人誰會不喜歡!霍普金斯一開口我就想要字幕;真田廣之太出彩了,像印象派畫作裡一抹鮮紅;不理解為什麼給城裡來的American achievement式的女友那麼多戲份,和其他人根本不是一個世界,根本製造不出出對話的路徑
一群浪人。移民,孤儿,弃妇。流亡、流亡,直到草原中央,一所旧宅几个老人。没有社会,没有文明,没有以后,仿佛到了终点——但总会有下一站的。
非常舒服的一部电影,配乐暖和。一开始觉得女二号太挫了,慢慢发现这个人物刻画的恰到好处,流浪猫和苔丝,最终被拯救。
从纽约到乌拉圭,从乌拉圭到纽约,从一个圆心到另一个圆心,圆心与圆心之间的荒漠怎么样,不在乎,因为终点之城就是在原地打转。每转一圈都要不同,面包抹蜂蜜,歌剧手牵手,往事回首,一笑了之,过后再聊。
整个故事讲得很麻麻,亚当和披得的故事结尾我喜欢,卡洛琳的故事我也喜欢
很文艺。很拉丁。不失水准的浪漫作品
對這部電影的吐槽是:如果不聽台詞,大老婆和小老婆根本就是一對基友嘛!
说不上哪里特别突出,只是知道一切都刚刚好
无敌的故事,无敌的叙述,无敌的卡斯,无敌的电影。
一般般 包括书
把终点当成全新的起点
美丽乌拉圭上演了两小时的沉闷故事。卡洛琳最终改变了主意,男主角最后也放弃了自己争取而来的成果而在意识上觉醒。Ivory就是要表达人总是在改变却又怕妥协吗?但导演的表现形式太平了,Ivory糟糕的一部片。
相信宿命论的时候就一门心思走到头,口不对心的抗拒,时间久了就给自己困在围城中了…换个方向也许对谁都好。霍普金斯爵士还是那么玩世不恭。仿佛是partner真田广之在照顾他。。不过越来越喜欢夏洛特甘布斯了,较小的身材和敏感的外表,重要的是总也理不顺的头发~~~~
其实什么都没变 索然无味
知道吗?要不是冲着真田大叔我才不会看到结尾!
深深的却是淡淡的
很适合耐心欣赏并且很美的电影。不知道为何豆瓣打分如此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