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是激变的时代,文学在问什么是文学,绘画在问什么是绘画,音乐在问什么是音乐。
简而言之一句话,艺术陷入了自我困境。
绘画上由具象走向抽象,沿着印象主义脱实入虚的脉络,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等次第出场,走到抽象表现主义,已经从孤立的画作表现发展到强调创作者当下时点随机情绪的行动绘画,绘画和行为艺术的边界渐渐模糊。
音乐上由调性走向无调性,音乐不再以和谐为目的而探索更广阔的听觉的可能。
德彪西打破和声的功能性规则,勋伯格甚至摒弃调中心的原则,赋予十二音均等的地位,旋律派式微,反对动机重复犹如郑重宣言。
文学上浪漫反古典,现实反浪漫,一浪接一浪。
十九世纪是一个盛世,英国贡献王尔德,法国贡献波德莱尔,德国贡献尼采,俄罗斯贡献陀思妥耶夫斯基。
到二十世纪,现代反一切,却声势浩大,面目模糊。
美的边界必然走在扩大的进程里,在探索路径的浪潮里,先锋的可能是旗手也可能是灰烬。
艺术家是一项风险巨大的职业,对于向永恒宣战的人而言。
亚利桑德罗不可避免地面临困境:要做一个诗人,可是诗的路走到尽头是什么?
亚利桑德罗反叛家庭的原因是想成为诗人而不想当医生,于是他出走,去艺术者之家寻找诗,来者听闻他是一个诗人便起立鼓掌。
鼓掌是对行为的称赞而没人关心作品何如。
于是他去虹膜咖啡馆寻找缪斯,缪斯以情欲控制他,直到他失去控制。
他出走遇到诗歌上的知音,以文学理念指导生活,“诗人,永不走弯路”,“诗人眼里无规则”,反对权威,涂黑聂鲁达的雕像,却与朋友的未婚妻越轨,在生活层面上深深伤害了友人。
他失意出走,遇到小丑,诗歌几乎等同于享乐派的哗众取宠。
他陷入自我的困境,面对被遗忘的深渊埋葬的恐惧,发出“出生即是死亡”的悲鸣。
在原生家庭里诗歌意味着贬义的敏感,这种敏感与懦弱,边缘,同性恋相关联。
在艺术者之家诗歌是行为艺术,一种即兴发挥。
在虹膜咖啡馆,诗歌是情欲的灰烬,一种副产品。
在朋友里,诗歌是为艺术而生活的介质。
至此揭露冲突的根源,艺术理念和常规生活之间注定有不可调解的矛盾。
从南美的狭长岛屿出发,他去争议的先锋巴黎寻找问题的答案。
过程按下不表,在年轻的扮演者和年老的导演同屏出现的时刻,导演给出一生探索所得到的答案。
青年的他穿着伊卡洛斯的戏服,绝望地砸碎镜子,失意地认为出生即死亡,死亡在众多死亡之中,在找到艺术的路前,艺术家永远面临被忘记的恐惧。
年老的他拍拍年轻人的肩膀,说你可超越一切,化身光彩夺目的蝴蝶,成为闪耀着纯粹光芒的生命。
尽管生命本身是个悲剧,但是总要尽力燃烧着活下去。
生命的悲剧是有情的人类对无情的宇宙的挣扎与反抗——徒劳无功,遗忘早晚会发生,“你改变不了世界”;人类应该具有超人精神,克服太人性的自我,”你要改变你自己“。
个人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就是个人主义,超脱性欲,财富,声名,社会关系的限制,乃至超越自我。
超人精神没有尽头,诗没有尽头。
我更愿意把传记电影看作一个成长故事。
亚利桑德罗的电影看似机巧繁多,象征主义过盛,但不过是掩人耳目,像一个小孩子炫耀玩具,但其实他总是在提出问题,尝试给问题一个答案,至少在思路上维持着孩子的直接和率真。
问题在《圣山》中就出现了,那时他提出关于永恒的一系列假设,然后一一否定,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这个问题终于在耄耋之年得到了回答:通往永恒的,是闪耀着纯粹光芒的生命。
南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名鼎鼎,我孤陋寡闻,之前不知道竟还能拍成电影,比如《诗无尽头》(智利/2016/亚历桑德罗·杜佐洛夫斯基/传记电影),而且还是自传作品。
巴赞曾一再强调,相较于电影的风格来说,电影的题材才是第一位的。
《诗》给了我完全的耳目一新的感觉,她描绘了亚历桑德罗年轻时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的“疯狂”生活;她用一种肉眼可见的简陋方式来完成布景,表现出一种“无需制造”的艺术风格。
——“我把魔鬼出卖给了灵魂”,就是这样无理而深刻。
而且这是一部关于诗人的自传。
我也曾在创造诗的自由国度里感受到自我与美好。
是的,这是一部真正的关于诗人的作品,有那么多的“疯狂”,那么多的“幼稚”,那么多的畅快淋漓。
我马上将亚历桑德罗·杜佐洛夫斯基的其它作品标为想看,有《现实之舞》,有《多凡和莉丝》,我多想让那些奇幻的画面、异常的思想和绚丽的色彩冲刷我眼睛,和我头。
这就是智利电影!
之前看过《追捕聂鲁达》,亦甚爱。
美中不足的是该片一味地寻求诗意的真实,缺乏对思想的阐释,连诗人本身的思想也未见其独妙之处。
不过,这也许是我生为中国人的狭隘与偏见。
一、诗无尽头的时代背景(战争)是什么?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智利裔墨西哥籍剧作家,电影导演,演员,作曲人和制片人。
在1929年佐杜洛夫斯基出生于智利的一个小镇中,父母都是俄罗斯犹太人。
他生长的环境十分压抑:父亲是一位斯大林的崇拜者,母亲较为冷漠,常常强迫他们的儿子也就是佐杜洛夫斯基做一些不情愿的事。
在他出生后不久,就随家人搬到了托克皮亚。
这个小镇充满着水手和妓女,这里也能看出他在《诗无尽头》中表现出来的相关意象:身体残缺的人、肥胖却充满性诱惑的女人、侏儒等等。
在五十年代左右的智利是一个充满诗意氛围的国度,佐杜洛夫斯基也受其诗意的影响,产生了很多他称之为“诗意的行为”。
二、诗无尽头中诗的意象是如何通过魔幻现实主义表现的?
看完整部电影后,感受最深的就是三个意象的体现:火焰、绿色和同性恋。
首先是绿色。
从佐杜洛夫斯基捧着的第一本绿色的诗集,念出的诗也是与绿色相关“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再到后面他进入了表弟所带领的绿色的艺术之家,以及用绿色的打印机打下自己所爱的诗歌,以及在遇到托克皮亚的小丑时自己穿着的绿色鞋子都是诗性的体现。
其次是火焰。
“有一位赤裸的处女,会化成燃烧的蝴蝶,为你照亮前路”,这是一位醉汉对他说出的话。
在整部片子中这句话像是一个启示句一样贯穿了整部电影,从小提琴的燃烧、房子的燃烧、钞票的燃烧再到对自己旧恋人头发的燃烧以及对于自己所写诗作的燃烧,都体现着诗意的释放。
燃烧意味着热烈与释放,对自己的人生选择的释放,对自己原生家庭的释放,对自己俄狄浦斯情结的释放都在说着诗意无尽头。
最后是同性恋。
他爸爸紧密地在影片的一开头将同性恋与诗人联系在了一起“别看那家伙会写爱情诗,实际上他是个同性恋,就像那些所谓的诗人、画家、舞蹈家、男演员一样…早晚你会像他一样,变成同性恋!
”以及在他通过与兄弟亲吻后发现自己不是同性恋后的雀跃,一夜成长为成熟的诗人。
体现出的是对同性恋背后蕴藏的诗性特质:自由、随性、浪漫、优柔、敏感等等的否定。
三、“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如何结合这句话分析诗无尽头中诗的意象的表达?
在这部电影中,无疑是有非常鲜明的纳粹元素的,并且出现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处。
而整部电影的风格,无疑可以说是露骨的、隐喻的以至于是野蛮的,作为犹太人的后代,可以看出父亲的教育是压抑以至于野蛮的,他严令禁止儿子写诗学诗,甚至是禁止做任何让他联想到诗的行为(诗人、画家、舞蹈家、男演员、同性恋等)。
正如阿多诺在“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句话中表达的一样,当我们经历过灾难以后,如果我们写的诗与创作的艺术,如果是无视已经发生过的灾难、无视已经有过的痛苦的作品,或者是用导致这个浩劫产生的文化下的语言去创作诗歌,那么这样的“写诗”就是野蛮的。
那么该如何对抗这种野蛮,笔者认为,需要提出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用文明冲击野蛮。
在影片的结尾,主角独自走向纳粹的队伍中,放弃了诗意的表达,从而用了最原本的语言:“去死吧!
伊瓦涅斯!
”。
他正视了写诗的野蛮性,相较于写诗,用原本就是野蛮文化下催生的话语去对抗野蛮,其实是更文明的行为。
这便回到了第三个问题:在如此语境下,如何理解诗的意象的表达?
事实上,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启蒙辩证法》里面有提到:“文化在经历了最高点后就有了被具象化的危险,而一旦被具象化就会跌落到极权的深渊里去”。
在这个观点中,理性的倒退和精神的具象化变成了“人类文化进步”的一个自然结果,也就是说文化的发展,在这里我引申为电影中诗意的发展,是从最开始就带着极权和法西斯的因子的。
在主角走向了纳粹的人群时,诗歌消失,变成了愤怒的口号,文明和野蛮也终于汇合到了一起。
最开始吸引我的是大胆鲜明的色彩,通过荒诞夸张的表达,对自身经历与社会背景的变迁都有着十分独到而精彩的刻画。
在这样的表现形式下,主角童年经历中很多沉重、负面的部分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消解,也暗示了最终与父亲的和解。
通过色彩、布景、音乐和演员的表演,相当完美地调动着观众的情绪,让人不自觉地被带入到剧情的氛围之中。
许多元素的设计和画面的布置是充满了隐喻的,充斥着令人炫目的精巧细节,比如母亲的歌剧形象,狂躁的钢琴家、画家,奇怪面具的路人,随处可见的非人的黑衣人,举止怪异的流浪汉、小偷和娼妓,这类表达在狂欢节的部分达到了巅峰,其中的元素多到我已经疲于应对。
整部电影里,最喜欢的画面是艺术家们环抱在一起听主角念诗的那一段,在这里众多的艺术形式达成了非常舒适的和谐与共鸣。
在电影的最后,Alejandro终于开始试图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从更大的格局上思考生命的意义。
最终与父亲的离别与和解是充满诗意的,也是十分悲伤的,在他乘船远去的时候,前半生的所有过往,其中的悲伤跟喜悦,对既有命运的激烈反抗,犯下的错误与懊悔,种种难以割舍的牵绊终于化成脚下的一缕微波。
就像电影名字一样,诗无尽头,Alejandro虽然向诗告别,但依然走在诗的路上。
整部电影中对诗,对艺术,对性,对爱情都贯彻着一种非常狂妄放纵的表达,这和导演最初对诗的认识别无二致。
这种过于狂妄的表达在一些时候让我难以消化,除此之外我很难对这部电影提出更多的批评。
过于私人化也许是电影的缺点,但也是艺术表达的自由。
PS 男主实在是很帅,这样有魅力的男人真的让人很难拒绝
牵着手狂奔的 天真去亲吻的 被掩埋自我 自缢的同性恋人纯洁如白鸽处女 共同构筑文字抵御世界的恋人 你切开皮肤渗出的鲜血 情欲翻涌 交融倒影失去镜中之我 沉寂的白衣爱人 剪掉的红发化为燃烧火焰后的灰烬一起既往无前横穿世界无视一切规则的诗人 为权威盖上白色裹尸布 重塑无名雕像蝴蝶不应该变成苍蝇 诗人不应该变成教授诗人 永别了 不紧不慢的死亡 蝴蝶翩跹 闪动纯粹生命之光
12016年上映的《诗无尽头》是智利裔墨西哥籍电影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的传记片,看简介,才意识到,四五年前在一个叫做“盗梦空间”的地方,曾经有人推荐过一部他导演的电影《鼹鼠》。
当时电影在“盗梦空间”的院子里放映,也好像是在屋里的白色墙壁上。
一父一子,打来杀去,儿子赤裸,杀戮血腥,但看得毫无头绪,只留下一些荒寂、残酷、血性的粗疏印象,没想到如今看到《诗无尽头》,就是导演的传记片。
2亚历桑德罗也在片中出现,以老年的自我与年轻时的自我对话,帮助他,纠正他。
在电影最后,年轻的亚历桑德罗决定告别智利前往巴黎,与父亲的一段疯狂对话以及疯狂扭打被年老的亚历桑德罗出来制止,年老时他更为睿智,就像他跟年轻的自我所说的,“你可以解脱它”,“像一只蝴蝶”。
年轻时难以像蝴蝶,只是像猛兽,撕咬的猛兽,因为诗歌,为了艺术,无所顾忌,疾俗如雠,疾循规蹈矩的日常生活如雠。
年老时像蝴蝶一样飞回到年轻时的分别场面的亚历桑德罗,深知此地一为别,终生难再见,他当然渴望的是谅解,是拥抱,是亲吻,是祝福。
生死匆匆,原来分别也可以像蝴蝶一样,轻轻,悄悄。
只是,年轻时做不到,只有在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里,一切才可以倒流,可以穿回,甚至,可以补偿。
3年轻的亚历桑德罗,具有常人所具有的同情心理,只是在父母长期的生活中,他们可能见惯了同情心理的被滥用,同时迫于自身生存的压力,所以父亲才会要求儿子狠揍偷窃者——而不会去想偷窃者自身的贫穷。
年轻的亚历桑德罗并没有生存唯艰的深刻体验,只有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他当然不能接受父亲所强加的做一个医生的职业规划,这条道路他可能还不能明确意识到意味着什么,但他直觉地感到,等待他的将会是无聊与单调。
他渴望的是一个新奇的世界,在那里他是独特的,是自由的,是可以特立独行的,这个世界,就在他在被揍过的偷窃者无意中遗留下来的一本洛尔迦的诗集里,向他敞开了。
4年轻的亚历桑德罗以特立独行来确认自我的存在,来体验无拘无束的自由。
在智利,他寻找这样的人和这样的生活。
在他周围,要么是陷于贫困艰难度日的多数人,要么是饱食终日打打麻将实则死气沉沉的少数有产者。
他看不惯家族间赌博中所流露出来的投机取巧,他愤怒地砍伐了所谓的家族树,他气疯了,同时这一切也叫他的一个表弟看在眼里,好像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
5在酒吧,两个酒吧,前一个酒吧里,大多也是死气沉沉的无聊,后一个酒吧,则只是同性恋者的疯狂。
并没有什么新生活,他结识了智力的一些艺术家,他们个个怪异,以怪异的方式特立独行,他们有的也不是新生活,他们有的只是朋友之间流露出来的真性情,毫无伪饰,这叫年轻的亚历桑德罗开心。
亚历桑德罗的表弟在亚历桑德罗那里,只是瞥到了一点新生活的闪光,这是多么不切实际,他自杀在一个树上。
并没有新生活。
6父母深知生活的艰难,看似宽绰度日,实则也是全力以赴,同样是身心交瘁。
生活对人的摧残,是无论贫富贵贱的。
只是对于年轻的亚历桑德罗,他憎恶这一切,曾经跟他一样热爱诗歌的朋友,最终选择了在大学里教书,在对抗集权的统治面前,朋友深知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这是年轻的亚历桑德罗不能忍受的——他当时当然不会去意识到:正是对他将来学医有成成为一个事业稳定家庭美满的人的憧憬,使得他的父母可以忍受眼前的这生活中的一切。
7死亡。
死亡如此折磨人。
一切终将消逝——连宇宙在内——的念头如此折磨人。
连宇宙也将消逝,这也是死亡的一种变形。
死亡如此折磨人,无可解脱。
年老归来的亚历桑德罗对着年轻的亚历桑德罗说,你可以从死亡中解脱,超脱于万物,超脱于自我,变成一只蝴蝶。
这是年老的亚历桑德罗的领悟——也许衰老本身,就是“解脱”的一种变形。
只是对于当时年轻的亚历桑德罗,如何解脱。
肉身死亡,以及本身单调如死亡的生活,使得他难以喘息,你绝对告别朋友,远到巴黎,寻获他渴望的自由。
那里在发生着一些事情,它传到了智利,它被年轻的亚历桑德罗目为自由与独立,目为真正的艺术——也许就像表弟对他愤而砍了家族树这一事件的领悟一样:一个新世界,一种新生活。
8“闪耀着纯粹的光芒的生命”。
在现实的语境中,光芒无法纯粹,人们疲于奔命,忙于基本的生活,在当时的智利。
没有诗歌,生活继续,基本的生存继续,喧闹,狂欢,没有诗歌,生活继续。
9对于年轻的亚历桑德罗,与诗人朋友的一次关于“直线前行”的“行为艺术”,让他领悟到,诗即行动。
他最后行动到巴黎,年老时看着即将与父母诀别的年轻时的自己,他补充了一个当时还没有成型的精神维度:以谅解代替咒骂,以拥抱代替厮打,以祝福代替死结。
10也许:年轻时,在亚历桑德罗,他觉得自己终于如“一只蝴蝶”飞出了当时的使他不得解脱的智利生活;年老时,在亚历桑德罗,他觉得自己终于如“一只蝴蝶”再次飞回到了桀骜不驯特立独行百感交集的年轻时代。
要懂传记电影就要懂背后所有的东西 如果他是我研究的对象 我会仔仔细细快快乐乐地去看他 可我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观众 对厚重但充满荒诞痛苦的人生难以理解 对需要我去解读去了解背后的故事感到压力 一切都很好 但我想简单一点 在想要放松自己时看到这样的电影 我不清楚他的历史 唯一想举杯的是对他的想象力和荒诞 他也许爱诗 但他的爱过于复杂 他还有朋友 他的苦痛全都浮于表面地说出来了 可我还是觉得他很幸福
其实,这是一部cult经典《圣山》导演佐杜洛夫斯基的自传影片,讲述了他年轻时代的故事。
1940到50年代,在智利的首度圣地亚哥,他决定成为一名诗人,由此加入了一个波西米亚style的艺术圈子。
他结识了 Enrique Lihn, Stella Diaz Varín, Nicanor Parra等年轻的才子,他们都来都成为拉美文学界重要的人。
“看到中间一小段走神,闪念竟然想到了春光乍泄,以为只是因为在南美洲,有暗黄灯光,繁复壁纸,结尾字幕发现,摄影杜可风……”“已经是一部比较克制的佐杜了。
但我还是那句话:我爱佐杜和他全家,我爱他们一万年。
”“endless narcissist 認為自己因不會寫故事所以能成為詩人絕對是個誤解。。
感覺鼴鼠斯基從聖山開始一直對六十年代的viennese actionism情有獨鐘 這部簡直就是一位當代藝術發燒友的告白 儘管作品本身無論從電影或舞台劇或行為藝術的角度來觀賞都干的發荒 可能將怪誕拍成教科書詩意拍成做作的導演也是奇特。
”整部电影给了你很多魔幻的风格幻想,但也许只有爱与恨才能更好的成就一位诗人,其他属于时代的不安分儿......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第一次看感觉零零散散,其实是因为删减了很多片段,这次看了完整版,总的感觉是:我似乎在向万花筒里抛进我的目光与思想,得以短暂地欣赏永恒。
我在前一段时间忽然想欣赏一下“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但一直没看过《百年孤独》,想到曾经看过一部标签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其实这算是一部导演的自传式的电影吧,导演据我所知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会为了增加一些自己电影的票房给大家看塔罗。
我以为的“魔幻现实主义”它的内核是现实的,表达手法是魔幻的。
这部电影像一个万花筒,画面绚丽,常被用来剪辑标签为“美学”的视频。
永恒是什么,我以我浅薄的知识来阐释我的理解,永恒是诗,在现实的世界里,在人们漠不关心只注重金钱的积累时,有这样一些诗人,在生活中寻找快乐,将快乐谱成昂扬的,或深刻的诗歌,永恒由生命产生,又超脱于生命,在结尾处,在众人狂欢之时,主人公又陷入生命的思考,既然生命最终会消失,那为什么我们要活着,最终他也得到了答案,让生命闪烁纯粹的光芒,追求爱,名誉或者一切,我们将超脱自我,变成一只蝴蝶。
也像老年的主人公那句“人生本没意义,但我们必须活着”。
以上是我对这部电影片面的看法,也许随着我对世界,对自己的看法加深,我会有不同的体验,以后会加在后面的。
增加:对亚历桑德罗母亲的认识:
很多人认为包括他有恋母情结,因为史黛拉和母亲是一个扮演者,我觉得在电影最后一段有对他母亲最好的阐释“就像一只谦卑的天鹅躲在虚荣的鸭群里。
”在电影开头我们就发现了母亲几乎每一句台词都是弹唱出来的,像唱歌剧一般,她爱她的母亲,家人,在短暂的地震中,父亲告诉亚历桑德罗不去害怕,护住了他的钱,而母亲也没有逃走,用自己热烈的爱护住了给她母亲做的蛋糕,但是回家后,家人并不认可她的蛋糕,我认此刻的蛋糕象征着母亲对家真诚的爱,最后她被安排到一旁织毛衣,而他的丈夫和家人凑成一桌开始打牌,他们的虚伪与母亲的热烈真诚形成强烈的对比。
有人40迟暮,有人80青春重启。
这个身披花白仍在用魔幻舞台和春光乍泄的肆意妄为捍卫艺术纯粹的可爱之人永远是我最喜欢的导演。
这部略带奇幻色彩的自传体电影是冷漠中的曙光,佐爷泪光闪闪眼里含着对世界的爱意,我也泪光闪闪眼里尽是他的温柔。
去理解他的爱意甚至都不用看完他全部作品和访谈,更不用了解他看似悲伤的过往才能理解他的可爱。
他的能量在唇齿间,在字里行间,在调色板,在他看别人的目光里。
这一部诗无尽头笔墨着重落在离家之后所遇到的人对他人生的影响,温暖之处就在于哪怕他的童年皆是伤痕可他依旧认为自己是个无比幸运的人,他精彩的人生由点成面,每一个人都成为佐爷的色彩。
3.5 有趣的是和同一单元的智利电影《追捕聂鲁达》同样的题材同样的时代同样的结局却完全相反的风格,但文学性却远远没有前者来得深入,被荒诞的调子消解掉不少,导演亲自出现的段落更是让电影变的浅显。不过怎么样说,再做一次自己童年和青年时期的梦都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蝴蝶不可能变成苍蝇诗人也不可能变成老师
这要是把电影制作成几十个秒拍,可能个个是杰作。
拼贴诗影像化就这样,流媒体范儿十足,我最讨厌的电影类型就这样,无聊到形式主义的剧情辅以无限多的意象、元素、符号。更可怕的是这是部自传,盛放导演满满的自恋和自怜,恶心得我想尖叫
第一幕就让我想到隆波的话:假的,只觉得无聊。诗是什么?何必如此强赋呢?
《诗无尽头》的魔幻现实主义丝毫没有美感,诗离得很远,只剩离经叛道的喧嚣以及对虚妄的炫耀,充斥着对自己对他人的不负责,并以爱这个世界为最高借口。实在是不喜欢。自己拍自己的传记,没有问题,但将自己定义为聂努达的对手,敢于行动的诗人,还是离我对诗人与诗的审美太远。
混杂了各式情感的传记片,回顾了那个诗无尽头的时代和孕育了魔幻与现实的土壤。佐杜洛夫斯基和费里尼大概是最会玩马戏团的两位导演,自传式题材限制不住天马行空的设计。所有的夸张与荒诞背后,都紧紧围绕着这个成长中的少年。挥一挥衣袖,与曾经的自己说再见,在新的生活里跌倒再爬起,兜兜转转又是新的一年。年轻时的倔强,到了老年回想起来大概便是这个样子。年过八旬的佐杜洛夫斯基终究还是在最后打破了自己曾经亲手筑起的墙,选择了和解,与死亡和解,与阻挠自己的父亲和解,与曾经意气风发狂热地改变一切的自己和解。“我学着如何存在,我学着如何去爱,我学着如何创造,我学着如何处世,世上所有的路,都是我的路,静心聆听,我听到全世界在哭泣”,诗无尽头,所谓的情感迸发和静心寻觅,到头来也还是互通的。@128min
极度过剩的自我表达
还是最喜欢直穿城市那一段 诗即行动驾驭不住的魔幻现实主义风
endless narcissist 認為自己因不會寫故事所以能成為詩人絕對是個誤解。。感覺鼴鼠斯基從聖山開始一直對六十年代的viennese actionism情有獨鐘 這部簡直就是一位當代藝術發燒友的告白 儘管作品本身無論從電影或舞台劇或行為藝術的角度來觀賞都干的發荒 能將怪誕拍成教科書詩意拍成做作的導演也是奇特
有点意思,但感觉不到好看。
#金马53#「赤裸的处女化成炽热的蝴蝶照亮你的路。」诗歌戏剧小品,绘画音乐舞蹈,疯狂怪诞的表演是艺术家的狂欢。理想与现实形成冲突,不断渗出具有讽刺意味的冷幽默,但笑点有些尴尬。叙事弱,剧情空,整体较为零散,只有布景和色彩做得很饱满。真正是一场表演艺术。生命本身无意义,要去活出来。
@curzon. 在伦敦看的最后一场。没看过佐杜前作,单看这部就像一场失败的费里尼或库斯图里卡模仿秀,艳俗而浅薄,充斥着不知所谓的自恋。即使从反讽的角度看也差强人意,某些段落尴尬得叫人没眼看。看的时候只希望这番矫揉造作的诗意能有个尽头。
自传体第二部。马戏团/侏儒/小丑/丰乳肥臀的女人,多次验证,佐杜体内确实藏有一个费里尼的灵魂。红发丰腴女人与母亲均为同一人扮演=俄狄浦斯情结。年轻的佐杜与红发女人做爱,交叉剪辑至父亲与母亲做爱。片末与父亲的和解确实升华了整个影片的基调。//你将学会如何快乐的面对死亡。
家庭大作战
要说缺点就是还不够飞。
很喜欢前半段,只是越看太多的隐喻意象令细节和情感丢失。当看一个电影思考太多时是好还是坏?
把导演的个人自传能拍成这样的,可能还真没有第二个人了
可能因为我就比较自恋,很难喜欢这种自恋的作品,沉溺于自我是迷人的,也是危险的。相比之下,更显得费里尼珍贵,浪荡儿永垂不朽!
实在欣赏不过来这种是有意而为之还是无心插柳的穿帮手法,也不知道这位诗人的人生是不是那么多姿多彩!看过这部电影我懂了,想让孩子看书就要故意限制他们,不让他们看书,想让孩子做诗人就要故意不让他们作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