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Kästner und der kleine Dienstag,友谊之桥

主演:弗洛里安·大卫·菲茨,Nikolaus Barton,Hans Löw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6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剧照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1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2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3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4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5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6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13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14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15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16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17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18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19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20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剧情介绍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29年的德国柏林。埃里希(弗洛里安·大卫·菲茨 Florian David Fitz 饰)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创作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一天,一个名叫汉斯(尼科·拉莫·克莱曼 Nico Ramon Kleemann 饰)的小男孩出现在了埃里希的家门口,他告诉埃里希自己是他的超级粉丝。 刚开始,埃里希对于汉斯的存在并没有太过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个脑袋里充满了奇思妙想的男孩能够成为自己创作的灵感来源。在埃里希的推荐之下,汉斯也得到了一个在电影里扮演角色的机会,一来二去之间,一老一少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二战爆发了,纳粹的铁蹄踏破了埃里希和汉斯的宁静生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涡轮增压零度战姬振动孤独先生密道追踪之阴兵虎符假面骑士平成世代FOREVER加油吧!程序员日月凌空河畔城市上帝保佑美国警中警之警中兄弟天生一对黑市大企业第一季花楸故事爱跃星空接吻的饺子害怕看不见的人中毒魔具少女通马尔蒂瓦公寓他的闪回警视厅零系:生活安全科万能咨询室一年十二个男人爱人转生:绿帽妻死后复仇岁月意面情迷超级英雄必死卢浮魅影第二人生第二季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长篇影评

 1 ) “代号埃米尔”——感谢战争年代勇敢、正义、善良的人们。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又名《友谊之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德国出品的反战电影,一部德国人反思历史的良心之作。

故事围绕德国著名儿童文学之父埃里希·卡斯特纳和其忠实读者小汉斯之间如父如子的往事,揭露了法西斯统治德国期间对知识分子和进步艺术家、犹太裔德国人的迫害。

1929年,卡斯特纳创作的儿童文学《埃米尔擒贼记》一经问世便轰动全球,书中正能量的故事、引领少年成长的道理和对现实社会隐忍的批判,吸引了无数青少年和儿童读者的青睐。

第二年小说就被迪士尼买断版权,被好莱坞搬上银幕,负责改编剧本的是大名鼎鼎的比利·怀尔德。

电影中小汉斯原型,就是当年这部电影中饰演“小星期二”的小演员,也是卡斯特纳的超级粉丝,由卡斯特纳本人推荐给剧组。

电影中另一个重要角色,便是我们这一代人童年记忆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父与子》连环漫画的作者埃里希·奥塞尔,他为卡斯特纳的小说配图。

大学期间,埃里希·奥塞尔结识了《卜劳恩人民报》的编辑埃里希·克瑙夫。

而后又结识了从事文学创作的埃里希·凯斯特纳。

三个埃里希很快组成了一个艺术家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方式,并且都能充分的互相理解。

他们对时政不满,并且通过创作把这种态度表现出来。

1927年,凯斯特纳在《新莱比锡报》上发表了一首名为《室内演奏家的晚会》的讽刺诗,奥塞尔为它配画,克瑙夫负责出版。

正是这首诗,成为了三个艺术家后来被纳粹迫害的因由。

随着纳粹上台,希特勒不允许第三帝国存在自由主义、理想主义、社会主义和和平主义的声音,马克思、弗洛伊德、雷马克和卡斯塔纳的书被强制下架并当众焚毁,帝国境内的书店橱窗里只允许摆放《我的奋斗》。

一批进步知识分子被迫远走他乡,卡斯特纳选择留下来,但被纳粹当局禁止写作,只能参与当局宣传部门允许范围内的编剧工作。

此时奥赛尔以笔名埃·奥·卜劳恩创作的《父与子》,成为当时集权恐怖统治下德国民众聊以慰藉的唯一不涉及政治倾向的作品。

为了不被连累,卡斯特纳对小汉斯谎称其要离开德国,出于保护小粉丝的目的,欺骗了孩子六年。

1937年,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小汉斯已经长大,虽然加入了帝国少年团,但内心仍然保留着善良和正义。

无意间通过报纸一则未经证实的报道,意识到卡斯特纳一直在德国。

两人在卡斯特纳常去的餐厅相对而坐,曾经的少年心里已经种下了正义的火种,卡斯特纳眼里满是自己年轻时的模样。

然而好景不长,汉斯收到帝国征兵令,成为东线战场的侵略者。

二人约定通信中使用暗语,来传递汉斯在战场的见闻,供卡斯特纳之后将其写在小说里。

时间一晃六年过去,随着盟军一路高歌,第三帝国崩塌的日子越来越近。

纳粹灭亡前在国内通过盖世太保对进步人士展开近乎疯狂的迫害,战争结束前一年,埃里希·奥赛尔被捕入狱,在庭审前一天于狱中自尽。

面对越来越危机的形势,卡斯特纳决定和制片方合作,以拍摄电影的理由穿越国境。

在越境时被党卫军核查,当他说出自己的名字时,年轻的党卫军士兵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话,便放其出境。

这句话就是当年小说中脍炙人口的暗语“代号埃米尔”。

1945年盟军开进柏林,战争结束的那一刻,卡斯特纳收到了汉斯阵亡通知书。

二战期间,德国有近11万少年兵死在战场上,当年扮演《埃米尔擒贼记》的几十个小演员,只有两人幸存。

直到1974年卡斯塔纳去世,他都没有触碰过任何关于第三帝国题材的创作,本着对全世界孩子负责的态度,一直从事儿童文学创作。

1960年,卡斯塔纳被授予安徒生奖,他是整个20世纪唯一获此殊荣的德国儿童文学作家。

为什么没人发声?

有时候阻止坏事和不做坏事同样重要。

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留下来,而留下来的人除了勇气,还有内心对正义的坚持。

 2 ) 今天2月23日是卡斯特纳的生日

121岁生日!

🎂🎂🎂他写了那么多童书,到1974年去世前,总共写了35种书,在世界各地谈论德国儿童文学作家时,总被和格林兄弟相提并论。

他曾说“童年是一座灯塔……只有那些已经长大,却依然保持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他却终生未婚。

因为曾经也靠给杂志画连载谋生,所以难忘剧中副线,关于海恩里希-奥赛尔,就是他用卜劳恩作为笔名,画了《父与子》。

奥赛尔比卡斯特纳小4岁,毕业于莱比锡艺术学院绘画专业。

剧中出现他时,在柏林里昂咖啡店里一群文艺青年中,是对生活最热忱的那个。

剧中关于他的温馨情节,是在医院,那个不安中期待的准父亲。

后来,看到儿子降生时,又幸福得满脸洋溢。

那年奥赛尔28岁。

纳粹刚上台时,身为犹太人的霍夫曼就受到影响,

但他的名气和才艺给了他自信和希望,以卜劳恩为笔名继续在柏林生活并创作。

1934年12月,《柏林画报》开始连载《父与子》,随后每周一个故事,直到1937年,一直被大众喜爱,也出了单行本。

奥塞尔是个好父亲,剧中有请卡斯特纳专门来为儿子克里斯蒂安扮演圣诞老人,过尼古拉斯节的情节。

但1937年后,纳粹继续对奥塞尔迫害

他被禁止发表作品,但依旧热忱地创作,希望艺术能唤起纳粹的宽容。

但1944年,纳粹开始发动战争时,他再小心谨慎,也无法逃脱。

他和好朋友《人民报》的编辑克瑙夫一起被捕,在审讯前夜,自杀于监狱,年仅41岁。

凯斯特纳一直关照奥塞尔的儿子,克里斯蒂安熬过战争,长大后没有从事艺术工作,一直活到本世纪初。

 3 ) “密码是埃米尔。” — 小星期二

一个儿童作家和一个小仰慕者的故事。

汉斯没有父亲,我甚至都想让凯斯特纳做他的继父了,因为他两之间的感情太单纯太真诚了。

汉斯从小就很喜欢读凯斯特纳的书,甚至为他保存了很多关于他的东西:书,信,被撕掉的签名。

汉斯的执着和热爱以及对凯斯特纳一直以来的仰慕让人感动,特别是当一个作家有一个喜欢他的作品的读者时,那是比获奖还莫大的荣誉。

凯斯特纳是这个作家,汉斯是这个读者。

在战争不断和纳粹横行的那个年代,凯斯特纳和汉斯还继续保持着很好的友谊和联系非常的不容易。

直到汉斯在战场上为国牺牲时,他也没有忘记向他从小一直崇拜的作家和好友的凯斯特纳致以最真诚的问候。

战争摧毁了所有,也夺走了汉斯的生命。

但它让凯斯特纳和汉斯之间的友谊更显珍贵,纯粹。

这是一个喜欢写儿童书的作家和一个喜欢读作家作品的读者之间的故事。

这个故事还在留传,他们的友谊还在继续。

 4 )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有些友谊,地久天长

不好意思,我又误入了一部二战的战争电影片。

这次讲述的故事已经极其隐晦了,但是我还是觉得,隐晦之下,少了那种战争的紧张感。

想起来《钢琴家》,在战火纷飞的场面里面四处躲藏,也想起了《流浪的尤莱克》,一个逃亡的时候才十岁左右的小男孩,硬生生地靠着自己的一只手臂撑到了战争结束的故事;《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最后将军家的小男孩,误入了毒气营,最终死去的故事.... 二战的电影真的太多太多了,多到每一部你看到的时候,内心深处都是隐隐作痛的,而且这些电影,让你难受得似乎喘不过气来。

所以我今天说我“误入”了一部二战的战争片,因为我已经有意识地在避免这种片子了,我有意思地避免这种片子,因为我自己看到的时候会难过上好几天。

还有那种关于“机器人”的片子,我对于机器人的片子也是极度反感。

有关战争的片子我是心理上反感,而有关于机器人的片子我是生理上反感,反正不管怎样,反感就对着了。

我对机器人片子的反感始于什么时候呢?

始于《人工智能》这部片子,然后片子里面的小男孩,我看了之后真的是细思极恐...还有带给我恐惧的是那个做鸭子的机器人,他做鸭子的场面我也是记忆犹新,虽然说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但是我还是说...很反感。

这部电影里面,卡斯特纳和小星期二可以说是忘年之交了,从小星期二十多岁的时候,两个人就变成了好朋友。

小星期二是卡斯特纳的书迷,但是由于战争的缘故,卡斯特纳的书被封了,有些也被烧掉了,卡斯特纳为了保护小星期二,于是很久很久不和小星期二联系了,而且谎称自己离开了这个国家。

一.有些友谊,地久天长 卡斯特纳和小星期二相差至少十岁吧,但是两个人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差异而排斥彼此。

最终,两个人因为年龄的差异而走到了一起,惺惺相惜。

而且卡斯特纳很有创意,小星期二的父母离婚了,于是小星期二说“要是你来做我的爸爸就好了。

”小星期二和卡斯特纳聊着聊着,就聊到了这个离婚的话题,卡斯特纳讲说:“我认为,只有双胞胎的父母才被允许离婚,每个家长都能得到一个孩子,也可以互相交换,父母可能都不会注意到。

”你看这个作家多有创意啊,我反正是想不到这样有趣的话题的。

然后看到了这里,想到了我的妹妹。

我在重庆考研究生的时候,也是我妹妹,三天两头地打电话和我聊天,聊一些有的没的,我当时就跟她开玩笑讲说:“如果不是你每天和我聊天的话,我可能一整天都不会开口讲一句话...”因为我在复习考研的过程中还是很自觉很独立的,可惜了,也没有考上。

而且我妹妹,还时不时地买零食给我吃,这种买零食的行为也让我内心深处得到了安慰。

虽然我是姐姐,但是我一直在得到别人的照顾来着。

这种友谊,我终生铭记。

二.无论如何,抵制战争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永久的约定》,作者是黑柳彻子。

黑柳彻子是“豆豆”系列作品的作者,但是这本书讲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有关于战争的。

伊拉克的孩子们,因为战争的缘故,有些人一生下来就会有先天性疾病,当时去援助的医生们,检测出来了孩子们的疾病,却没有药物抑制。

而且当地打仗时候落下的炸弹,含有一种叫做“铀”的放射性物质,孩子们只要接触到这种物质,就会身体不舒服,而且这种物质,如果按照自然状态让它消失的话,可能需要几亿年的时间,所以说,战争带给人的伤害到底有多么的严重呢?

隔着屏幕我都能过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惨痛结果。

还有些地方的孩子母亲,因为父亲被征兵入伍了,母亲一个人带着孩子们,没有饭吃的时候,母亲们只能说是....搞点这种行业勉强糊口,战争年代,即使是做这种工作,也不好赚钱的。

母亲们不仅仅是养不了孩子们,最后自己还得了艾滋病...一般情况下,孩子们在母亲的体内是不容易感染艾滋病的,但是如果是自然分娩,不是剖腹产的话,孩子们在从母亲体内抱出来的时候,便会因为接触了母亲的血液而感染上艾滋病。

如果是剖腹产的话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完美的解决。

可惜了,那里不仅仅剖腹产费用高,而且他们也没有钱去做剖腹产。

还有些地方,因为战争的缘故停水停电,这些人因为没有水和电,上厕所都没地方上,整座城市的设施都是完完全全瘫痪的。

没有电的话其实还可以说是早点睡觉,但是如果没有水的话,这些人连喝水的地方都没有,更加别说是吃饭了。

城市附近有一条河,但是河水早已经被排出来的污水弄脏了,没办法,你想要喝水的话,只能喝这里的水了。

哎,想想就挺难过的。

战争其实还是挺残酷的,我隔着屏幕,隔着书本都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所以说,抵制战争,让我们所有人和平相处。

 5 ) 真摯的演出,感人的故事

德國電影《卡斯特納與小星期二》,是改編自德國兒童文學家、編劇家、作家及詩人,卡斯特納和一名七歲男孩間的真實故事。

這位抱著不婚主義,而且完全討厭小孩的文學家,不但四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更獲得安徒生勛章。

這段歷經威瑪共和國、希特勒上台到倒台的忘年之交,用的是溫馨不煽情的拍攝手法,卻每每在幾個真摯的鏡頭下,催我熱淚。

我好喜歡這位演小星期二的小演員(他今年16了啦),自信又活潑的演出,讓人打從心底喜歡。

而男主從容自在的演出,與之前看的德劇及電影,有著不同的呈現方式(他是波士頓音樂學院畢業的,畢業後從事音樂劇一段時間後,才改走電視電影)在查男主資源時才赫然發現,我下午偷空看另一部德國電影《最爽的一天》(最美好的一天),居然是男主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耶可惜我時間不夠,沒能看完。

#一開場的流暢度及氣味讓我聯想到海上鋼琴師#最後呈現小男孩演出電影的真實片段時徹底打趴我眼淚不自覺直流#雖然沒有拍出希特勒暴行但從他們經歷的事情上可以感受到肅殺氛圍

 6 ) 匆忙又寡淡的“友谊之桥”

如果国内视频网站不是删减版的话,这个电影完成的很令人遗憾。

战争背景下的成人与少年的友谊,再加上真人真事改编,包括父与子的作者等著名配角,可以说的很多。

但是它浪费了一个很不错的题材。

前半段还好,节奏还比较稳。

但后半段真正开始吃劲儿的时候,开始囫囵吞枣地糊弄,太着急推进剧情,所有关键节点都一闪而过,根本没有给出深入延展的时间。

比如好友那句“你还要写搞笑剧到什么时候”,以及好友自杀前后等等。

不写怎么糊口?

成年人这种问话显得低幼,而因为没有背景交代,诸如“在猪圈里没有清白的人”这类台词就如说教般僵硬。

我想不通这个题材怎么才做了90分钟,实际可以说的内容有太多了,每一个配角人物的侧写都可以更深入,整体时代背景和小星期二的个人背景也可以再展开,战争前后对比也可以刻画地更强烈。

课堂老师是脸谱化的凡人恶魔,就很老套了;而《父与子》的作者和小星期二的理发师朋友,明明可以详细聊聊的人物却着墨太少,比例分配极其不均衡。

全片都围绕着作家展开,而实际对于作家也没有拍的很透,产房前后的戏对这个人物来讲没有太多意义。。

主演德国小鲜肉我看了他好几部片子,演技还是在线的,只不过对这个片子来说不够厚,当然其他人的演技更是拉垮。

而片中有三对明显的友情线,成人/成人,少年/少年,成人/少年,但勉强只完成了其中最后一条。

酒吧侍应生、钢琴演奏者、书店女销售,其实这些小配角都可以略铺开一些,影片就会显得更丰富,“时代切面”也能更饱满。

但可惜的是,全片没有出彩的点,平铺直叙的十分寡淡,场景也过少。

最打动的人应该是作家最后过关卡时,纳粹小兵那句“密码是埃米尔”。

那一刻会让人感到爱、艺术、文学,对人的影响如此之巨大。

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相通与情感相连,是可以跨越时间、立场、身份等等分野的。

最后真实历史影像出现,“当年电影参演的小演员,战后只有两个幸存”—-这太难受了。

所以这样的片子应该多拍,有一个机会就要拍好。

这样不咸不淡的处理,远远削弱了现实本来的力量。

 7 ) 战争带来的只有痛苦与不幸

这部影片中,卡斯特纳和小星期二可以说是忘年之交了,从小星期二十多岁的时候,两个人就变成了好朋友。

小星期二,是卡斯特纳的书迷,但是因为战争的原因,卡斯特纳的书被封了,有些甚至被烧掉了。

卡斯特纳为了保护小星期二,很久很久不和小星期二联系,并且谎称自己离开了这个国家。

影片一开头,卡斯特纳向一家书店老板推荐自己的新书《埃米尔和小侦探》,老板将这本书摆在了商店的橱窗中。

随着时间推移,卡斯特纳的书籍经历了被撤下,被查禁,还被当众焚烧。

最后卡斯特纳只能将书的封皮换下才能偷偷留几本做纪念。

卡斯特纳常和朋友们在一家咖啡厅聚会。

但是随着电影剧情的推进,卡斯特纳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很多人逃往国外,还有一些被抓走了,剩下寥寥数人在原地坚守。

等待黑暗命运的降临,或者是等待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咖啡厅里的氛围也从一开始的热闹逐渐变成了冷清,直到最后关闭。

为了养家糊口,为了不让自己的作品被禁止,更是为了不招来杀生之祸,卡斯特纳和他的朋友埃·奥·卜劳恩还有很多其他创作者,都需要隐藏自己原来的名字,改用新的笔名或假名去创作,甚至根本不署名。

这些都是战争带来的苦痛。

小男孩汉斯是他的书迷。

喜欢那些欢乐、勇敢又正直的故事。

正是因为有凯斯特纳这么棒的人存在,所以就算,校园内外,老师、邻居肆无忌惮的撕碎诗稿、焚烧书籍、砸烂犹太邻人的店铺。

汉斯也没有放弃,虽然汉斯有胆怯软弱的时刻,但是他还是保持着和犹太小伙伴的友谊。

战争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痛苦。

 8 ) 周末观影的惊喜

2020年3月14日 周六因为腾讯视频的会员快到期了,今天休息在家就找了一部电影看,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友谊之桥》。

惊喜的发现《埃米尔擒贼记》的作者埃里希凯斯特纳与《父与子漫画》的作者埃里希奥赛尔也在里面,以后再看书的时候就有了代入感。

战争总是残酷的。

可能凯斯特纳也没想到后来他的读者遍布全世界。

我想每一位读者可能都是“汉斯”,都是那个崇拜他的“小星期二”。

 9 ) 战争的结束,既是折磨的结束,也是哀悼的开始

—————剧透预警——————————非影评 是观后感—————当亲情,友情,爱情,或是任何其他美好事物,只要撞上了战争,都会被破坏的粉碎。

看到《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的电影简介时,我就隐隐感觉到它的结局可能并不好。

有关二战,总是越了解,越心痛。

这部电影聚焦于一段忘年交,埃里希·卡斯特纳和他的小读者汉斯。

看完电影的前半段,我还有些小失望,觉得它配不上影评网站上8.3的高分。

但看完整部电影后,我改变了看法。

这部电影很像《时空恋旅人》,前半部分比较平淡,叙事娓娓道来,没什么戏剧化的情节;但后半段情感渐起,通常这时观众才意识到,之前平淡生活的剧情已经是全篇最和平安稳的部分,而那段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卡斯特纳与汉斯的相识是在二战开始前,他们的故事便从那时一直延续到战后。

所以,影片内容也是从平和走向紧张。

我想在这篇观后感中,记录下一些我注意到的细节变化。

Ⅰ.书籍封皮的变化在影片开头,卡斯特纳向一家书店老板推荐自己的新书《埃米尔和小侦探》,老板将这本书摆在了商店的橱窗中。

随着时间推移,卡斯特纳的书籍经历了被撤下,被查禁,还被当众焚烧。

最后卡斯特纳只能将书的封皮换下才能偷偷留几本做纪念。

(电影片段)这一系列变化,让人想起了二战前夕,许多书籍被列为“禁书”,作者也被威胁,不允许再写作,作品还背上“劣等文化”等污名的事情。

这也让我联想起《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的一句台词:“我从未因思想而受审过。

”精神,思想等,都是人类的文化遗产。

我不敢断言包含某类意志的作品就一定是优秀的作品,但以一种意志去压制和清除另外一种乃至多种意志的行为一定是欠妥的。

我们需要细细考量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有哪些,可能造成的结果是什么,以后产生的影响大不大……我们应该明白,这些后果都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实实在在会作用于活生生的人身上的。

当某种思想被打压,被雪藏,被遗忘,这也意味着一个族群会走向没落,不管这个族群是大是小。

Ⅱ.咖啡厅的变化卡斯特纳常和朋友们在一家咖啡厅聚会,这家咖啡厅发生的变化,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物是人非。

随着电影剧情的推进,卡斯特纳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很多人逃往国外,还有一些被抓走了,剩下寥寥数人在原地坚守,等待黑暗命运的降临,或者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咖啡厅里的氛围也从一开始的热闹逐渐变成了冷清,直到最后关闭。

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颇深:德国局势越来越紧张,不过卡斯特纳依然经常去咖啡厅。

他偶尔会悄悄问咖啡厅老板,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的笑话。

(电影片段)这是他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消遣之一。

我无法想象,连笑话都要小心翼翼地讲,大笑都可能成为罪行,这是怎样一个压抑又痛苦的社会。

Ⅲ.名字的消失这又是一个让我感到心酸的细节。

为了养家糊口,为了不让自己的作品被禁止,更是为了不招来杀生之祸,卡斯特纳和他的朋友埃·奥·卜劳恩(漫画《父与子》的作者),还有其他很多创作者,都需要隐藏自己原来的名字,改用新的笔名或假名去创作,甚至根本不署名。

我勉强称得上是一个文字创作者,我懂得署名对作者而言有多么重要。

在作品上看见自己的名字,那种成就感与满足感是旁人所不能理解的。

你可以说这种情感大多是类似的,但仔细品味其实各有不同,因为每一件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作者本人才知道。

而在卡斯特纳所处的那个时代,只能充当幕后写手,甚至还要背着良心给纳粹做事,卜劳恩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厌恶:

(电影片段)这就是战争带来的苦楚。

名字是证明一个人在社会上存在过的重要痕迹,而纳粹做的正是要强行抹除这些所谓“劣等文化”创作者的痕迹,逼着卡斯特纳等人抛弃名字,抛弃身份,抛弃所有社会关系。

在法西斯势力的压迫下,有的东西被迫中止,有的东西被迫开始,大家都身不由己,畏缩求生。

Ⅳ.观念的变化卡斯特纳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电影片段)而汉斯长大后,想要去帮助他的朋友沃尔夫时,卡斯特纳又这样说:(纳粹当时正在砸沃尔夫家的理发店)

(电影片段)这是两难的选择,也无法判断谁对谁错。

汉斯向卡斯特纳提出的问题,也是电影向观众提出的问题。

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只能希望自己如果面对类似情况时,所做的行为不会让更多人受伤。

有时候,我们需要选择的并不是更好的那个,而是不那么差的那个。

电影结尾,卡斯特纳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但他的许多朋友都已离去,最忠诚的小读者汉斯也永远留在了战场上。

战争的结束,对他来说,既是解脱,也是哀悼的开始。

(注:图片皆来源于网络,侵删)作者:HardTime

(一个喜欢写观后感的公众号,欢迎关注)

 10 ) 一篇完全算不上影评的观后感

我有很多话没有问出口,即使问出口,恐怕也不会有答复。

即使有答复,也只是一个答复。

每个人赋予某件往事的意义是会随着时间而更改的。

同样的事,在一个人身上枯萎、凋零、最终揉进了泥土。

却可以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埋下蛰伏的种子,偶然间就发了芽,茂盛地生长起来。

大方的十年之约开始计时了,一个读者姐姐说,不知道能不能活到这些书出完的那天。

我竟没有这样的担忧,毕竟普鲁斯特的书,确实是不一定能好好读完的。

原来我也可以期待,有生之年看到旧书重译,新书出炉。

原来生病以后,我才发现自己最崩溃的时候,只要想到《沙丘》第二部今年要提前上映了,就会突然多了一个活下去的动力。

再比如和姐姐说到徐浩峰明年还有两部武侠电影可期,竟然就顿时生出一种“活着真好”的离奇感慨来了。

我想人生中最糟糕的日子,总还是需要一点艺术的吧……我过去在课堂上发作的时候,头埋得深深的,眼泪滴在试卷上,滴湿了这一面,就再换另一面… 那时候我在读本里找到了阿城的《棋王》选段,至少在读它的时候,我没有哭。

我还在书包里找到了参加书展带回的几张文稿,其中一页锁住了我的眼睛。

后来我知道,那是波兰作家托卡尔丘克的《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里的选段。

至少在眼睛被锁住的那短短几分钟,我的心不再压抑、焦躁。

看过的电影,最长的有六个多小时,分了三次看完。

最奇葩的是有着英语字幕、俄语配音的法语片……小众得我必须要硬着头皮啃它的资源。

那么多电影里,唯一使我抽泣不停的,却只有一部。

以前听别人讲,哪部片子很好哭,我都很惊讶,真的有人一部一部地哭吗?

直到我看了《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泣不成声…… 当小星期二对卡斯特纳背诵着他书里的那些片段时,当小星期二重复地直视卡斯特纳的双眼,告诉他他曾经讲过的那些话时,“不只是干坏事的人有错,那些没有阻止干坏事的人也有错”。

在那个德国,小星期二如此地喜欢卡斯特纳的书,却还要去参加那场违背了自己信仰的战争。

我忘了,他和卡斯特纳约定信中的“代我向卡斯特纳先生问好”是何意,但那一定是非常不好的含义。

可能也因此,小星期二没有活着回来。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短评

整体感觉有点仓促。

9分钟前
  • 柯柯叶
  • 还行

2018.04.05典型的电视电影格局,情节很平淡,并非多么出色的作品。之所以给四星,是因为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本片反映的那段历史与今日之中国形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对位,却又奇异地提供了一丝宽慰:这些终将过去。

12分钟前
  • 小悬子
  • 推荐

纳粹算什么,爱才是未来。

16分钟前
  • ཡེ་ཤེས་སྙིང་པོ
  • 还行

最后真实场景泪目

18分钟前
  • 一度的微苏
  • 还行

人不行善则心灵涂炭。

19分钟前
  • Mr.Bin
  • 还行

CHC高清电影频道2023.10.19 Thur 23:30-次日00:45-01:00[现在时间:02:13]

23分钟前
  • 陈奥特·
  • 还行

基于德国作家埃里希•卡斯特纳在1929至1945年间的真实生活改编,讲述其与崇拜自己的柏林小读者之间两度中断的友谊。影片以安全、信仰和人身的依次消失为主导动机,在行将末路的魏玛共和国和纳粹独裁帝国特殊政治环境下,凸显知识分子在公私领域的区别抵抗方式,塑造出主角道德与现实主义者的矛盾形象

28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读者与偶像之间建立起来的忘年恋,背景是特殊的战争年代,种族主义在德国盛行,迷弟和偶像之间的互相帮扶让人印象深刻,以及认识了“父与子”的作者本人,但愿那个噩梦般的时代不再来临。

33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在大历史背景下的小友谊,生命无常,精神地久天长。

34分钟前
  • 炳叔
  • 还行

忘年交

39分钟前
  • 蜡笔
  • 还行

这部电影和其他纳粹统治时期的电影不同,这部基本绕过了残酷的场景描绘,只留下了温情的画面,但是战争的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和阴影却贯穿始终。

42分钟前
  • 拐拐
  • 较差

三星半。和平主义者永远是最珍贵的,在种族主义肆虐时,保持理性思考更是尤为珍贵。德国关于二战的反思总是很诚恳,大星期二演员选得不好,跟小星期二差别过大。

44分钟前
  • 平芜尽处是春山
  • 还行

很简练的拍摄方式,本来觉得剧情过于直线是不是太理想化,然后看到最后一秒才知道原来是真实故事,印证了卡思特纳所说,最好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

46分钟前
  • L'aquoiboniste
  • 推荐

人人存善念,并能日行一善,则个人、家庭、社会一定安乐祥和。这世上,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别人笑笑自己,放轻松,

51分钟前
  • mommom
  • 较差

真实的历史故事,里面还有《父与子》作者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小男孩》。那时的人们虽然生活动荡,但却不迷茫,有梦想。

55分钟前
  • 小猫钓鱼🎣
  • 还行

作品太平淡了,冲突做得有点乏味

57分钟前
  • 呱呱
  • 还行

这是一部反思二战的电影,比较新奇的是,他是以二战德国一些普通民众的视角来回望此次战争。这部电影以小星期二与作家建立起的友谊为主题,然鹅,我感觉他俩之前并未达成多么深厚的友谊,星期二小的时候崇拜作者,那是一种孩童式对偶像的崇拜。等星期二大了,两个人又没怎么接触,所以,两人之间有一些友好的关系,但也谈不上多么深的友情。 正如整部电影,还算是好看,演技也都还可以,挺真实,但整部剧没有什么亮点,没有能让人共情的地方。

1小时前
  • berean
  • 还行

纳粹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和青年们

1小时前
  • Seymour·X ㍿
  • 力荐

是战友啊 看见这是真实故事改编的,这该死的战争

1小时前
  • 墨燃版珍妮
  • 推荐

但愿那样的时代不再来……

1小时前
  • Felin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