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知识改变了命运,而我们的使命,就是把这种改变,带给更多人。
全剧看完,除了各种戏剧性的场面,就数这句感触很深。
对于这种电影,很容易感触。
另外的还有《暖春》、《我的父亲母亲》。
每每看到他们回他们的故乡,教书育人,心里面在感动之余,对自己的大学选择,也有很大的遗憾。
总体来说,电影不错,给人回忆过去的背景,看完心情很好。
熬夜看了这部片子,当时只是看了名字就看了电影,所以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什么,还以为这是部爱情片,所以一直看到半个小时的时候,都以为福来是女孩,导演想要叙述他们成年之后的爱情或者通过读书考大学到城市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后来慢慢就觉得不是这样的,不猜测剧情,只是跟着导演的镜头从两个孩子的眼光中欣赏大山外的世界。
这部片子还是给我挺多惊喜的。
呼应电影名字《云下的日子》,导演在每个情节转折或者替换的时候,都会出现天空中的云彩,不过貌似出现得有点多。
在描述两个孩子在大山里行走时,采用了从近及远拉伸镜头的方式,将整个大山的美景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点自己还是很满意的。
演员的表演上,两个孩子演的很好,不是主流的可爱的孩子,可是看到他们第一眼,就知道他们是从大山里的来的,张涵予演的多少欠点火候,而武林外传里的“小六”那个演员演的也有点傻,感觉演的不是很好,我觉得演大山里的那些农民的倒都不错。
因为自己八十年代还没出生,对那个年代充满好奇,所以在描述城市和农村里的场景时,通常一个小场景就会让自己忍俊不禁,感觉看这个电影一点都不浪费时间,比如说农民公社废除大锅饭之前的开会聚餐,比如说在城市里小娅和两个孩子碰到的一群拎着大录音机穿着喇叭裤的自以为时髦的青年人等。
这部片子的感觉就是开始看得时候很好奇,感觉看这部片子很值,很有新意。
直到“在城市里刘厂长从牢狱里出来”,从那往后,基本上没什么新意了。
到“十年后”基本上就可以把电影关了不看了!
闫然导演拍这个片子肯定也有苦衷,不过感觉水平还是很不错的。
别被这个小资情调的片名所欺骗,《云下的日子》描写了一段残酷的历史。
1980年,贵州大山里的两个孩子遇到一个驾车路过的解放军战士,得到一本画报,被里面天堂般的城市景观吸引,决定翻山去寻找城市。
一路上,他们遇到吃散伙饭的生产队,逃婚的北京女知青,城市角落里游荡的扒手。
总之,这是部阿甘式的电影,用主人公的眼睛串起一个时代的许多碎片。
不过,影片几乎过了一半,到张涵予扮演的龙建国这里才图穷匕现。
好吧,我承认这是个贬意词,不过也只有它能反映我在观景时的感受。
从这里开始,影片完全放弃了前半部分主题,两个孩子在前半部分还是行动的主体,后半部分也完全成为旁观者。
龙建国有着清晰的履历。
1963年,作为全公社唯一的高中生,他被招入贵阳当工人。
1965年拿过货真价实的先进工作者。
文革开始后,龙建国成为造反派,批斗厂长,还霸占了他的房子。
文革在中华民族身上撕开了深重的伤口,《云下的日子》用后半段描写了怎样愈合这道伤口。
文革后的龙建国自然被边缘化。
他在厂子里混不下去,成为黑帮头目。
每次回到农村老家,公社书记和民警都要来家里坐陪。
龙建国的母亲不知道孩子的真实地位,以为这代表着官方认可,实际上是受命对其监视。
影片里甚至有当年受害者的家属对龙建国动私刑的情节,这在国产片里十分罕见。
厂长平反后召开的第一次会,宣布引进设备,恢复生产,扩大销路。
这本来是企业的ABC,但是却引起热烈反响。
因为很长时间工人都没有正常地劳动过。
厂长带领大家翻修厂房,清理车间,恢复生产。
这些情节影片进行了重点描写,缺乏那个时代体验的观众会觉得这些镜头很枯燥。
然而,不再去斗人,而是老老实实搞建设,这在当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影片真正的主题就体现在这个没几次正面镜头的厂长身上。
他在带人清理厂区时找到一顶游街时戴的纸帽子,这是影片中关于文革的唯一镜头。
厂长一言不发,把它扔到火堆里。
当他与龙建国再次面对面时,旧日的仇恨仍然存在,既不可能寒喧,也没有宣读政策,他只有一句台词:别闹了,回来干活吧。
年轻观众或许不知道,即使当过造反派,当时的体制仍然保证龙建国有工人身份。
这是他回归正常人生的前提。
我家就在重庆杨家坪附近,那里是当年全国最大的武斗战场,双方动用了装甲车辆和炮艇,并且处决俘虏。
参战主力就是工人,如今走在杨家坪广场上,那些驼背老人中就可能有当年的武斗队员。
他们打过人,开过枪。
文革后,中国施行了不公开的民族和解政策。
当年打砸抢涉及了太多的人,绝大多数都没有予以司法追究,允许他们默默地回归正常生活。
由于题材敏感,《云下的日子》只能遮遮掩掩地展示这道伤口的前因后果,仿佛一盘棋布了局,却没有交锋,直接到了结局。
许多年后,龙建国作为浪子回头的榜样上了报纸。
我理解主创的苦衷,能够为这个和解过程留下光影,《云下的日子》堪称功不可没。
我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迷信豆瓣评分……如果我不迷信豆瓣评分,我也不会想看这么一部巨烂的主旋律片……如果我不想看这部片,我也不会花2个小时跑半个汕头去电影院里如坐针毡……如果我不是死倔性一根筋坚持看完,我也不会从电影院出来之后捶胸顿足痛不欲生把肠子都悔青了……好吧,时至今日我依然无法原谅自己居然看主旋律片,居然花钱去电影院看主旋律片,居然花钱去电影院看如此烂的主旋律片!
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的……应该相信这么别扭的片名肯定藏不下什么好片的……应该相信看完前20分钟后替导演找不到地洞钻的羞臊心情的……应该相信一直回荡在我脑海里那首“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的旋律一定是不祥之兆的……而我却一直迷信着豆瓣的高分一定是有道理的……坚持看完一定会有惊喜的……这都是报应!
在片尾看到胡主席照片和建国61周年大幅标语神马的都是报应!
谁叫我看豆瓣评分的时候不顺带看看评分人数!
故事描述了贵州山区的两个孩童强生和福来因偶然的机会得到一本城市风光的画报,带往憧憬开启城市寻梦之旅,而他们在前往城市途中的一系列经历故事,表明中国社会已开始的骤变。
影片是借助两个孩子的视角,通过他们的双瞳来观望这个崭新的时代,同时反映社会变迁引发的种种不适或伤感。
虽然影片的主旨是温暖关怀,到在这其中人们却分明能感觉到一丝淡淡的忧伤。
而剧中两个孩子在城市里所表现出的惊慌失措,似乎也在证明了那个改革的时代,人们的一种莫名的茫然。
影片富有极强的年代感,怀旧味道十足。
看完影片,观者不难感觉到,现实中云下的日子,或者波澜不惊,或者惊天动地,既可以浪漫优雅也可以平凡普通,漫长的人生,日子被日子重复着,充满了艰辛不易也有着快乐和知足。
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容易,一切我们都该好好的珍惜!
是部不错的电影。
来源http://tv.qc99.com/yingpingjutou/20111220/19791.html
真的是一部好电影,比较感人尤其几句对白引人深思—— 这是城里人的游戏。
——我搞不懂这种游戏。
——我也看不懂这里的人和事 ——城市更容易迷路 ......以及强生,福来及大龙的那种感情,结局让我流泪了二十分钟.呜呜
说实话这部片子的感情基调很好,是一部让很多人怀旧动情的片子从感情线路上来讲:让60、70人泪眼朦胧,让80人感动许久这是一部励志的梦想片,但是最后的结尾却实实在在的让这部好片一败涂地除了结尾应该就是两个孩子的对白了,没有这些对白,无法演绎一些隐喻但是有了这些成人化的对白,就失去了应该有的童真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度片子从孩童的角度来对比这个世界变化的反差就不得不牺牲孩童角度的童真这是一件多么矛盾的事情不过依旧赞一下吧毕竟很久没有这样发自内心的去感动了还是那句:切掉片尾,这是一部完美的感情戏!
大龙给我的感动,强生和福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那种坚韧又无助,真的触动了我的心灵。
或许是最近对于生命的思考在增多,让我一开始就沉浸在电影中,忽略了那种被过分渲染的本不喜欢的红色剧情。
更或许,一开始只是冲着这和我家乡话差不多的方言,而有了思乡的情节。
但电影完了眼泪却还是不能抑制的往下掉。
我想要好好生活,想要自由的生活。
海报上说《云下的日子》是部喜剧,但在我看来,它是部让人苦笑的注定得不到很多人好评的却留给看懂它的人最深沉一击的电影。
我不是大山里的 孩子,更不能体会到那种对城市的向往,但剧中的两个孩子对城市里整齐的街道,高楼林立充满神往,但怀揣梦想,受尽苦难来到城市,一路上看到的,是那些所谓的改革,所谓的好日子,所谓的包产到户,所谓的疯诗人都是让人感到心碎的隐喻;还有那知情,抛弃了亲生骨肉抛弃了最她的丈夫回到比贵阳大100多倍的北京,是什么让人们反常的生活呢?
影片给的答案是城市,城市的魔爪在贪婪地允吸着每个人的纯洁,那里充满虚伪、欲望、险恶。
汪涵饰演的大叔对两个孩子说:叔叔是没有退路了,你俩给我 回去,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这样城市里才有你们的饭吃。
知情也说了,城市好么?
那就好好读书吧,考上大学。
解放军也说了,想去城市么?
那就考大学吧。
两个孩子当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城市是社会的大熔炉,他们看到了街道上的小偷 ,看到了恶势力相争相斗,看到了一心求利的商家,当时神往的地方到现在竟然是如此让人不解,简直就是地狱。
那么,上大学又能怎样呢,城市谁都能去,但是只有拥有知识,才不会迷惘不会失去那份真实。
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变化的,30年后,两个当时分道扬镳的孩子考上大学 毕业后在北京相遇,知识,如此看来真的很重要。
片子带给我的是质朴清新的。
非现代高科技大片风格。
老乡们,孩子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情都很真挚。
总是有蓝蓝的天空,就像孩子心中对城市的憧憬和梦想。
觉得自己离着特别远,但是梦想却又是很纯净清澈。
像一冽清泉。
两个孩子为了看城市,一路的经历,虽然在他们那单纯的心中一切都像蓝蓝的天空一样简单。
遇到了好人。
但是好人也有无奈。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这种质朴总是带给我一种回不去的味道。
只要活着,就要培养自己抵挡垃圾的能力
城市真的不知道有什么好的。。。
我喜欢这种清新的调调!
结尾太狗血了
片子感觉挺真诚的,故事行云流水般顺畅,两个小孩的水灵表演更是让人从心底里喜欢
太献礼了吧
改革开放后一个缩影,还夹杂着文革的阵痛。有人要去农村有人要去城市有人找不到钥匙,无论去哪都是回家的路。“城市好大,我头晕脑胀的”“这是城里人的游戏,我们搞不懂这游戏”“城市更容易迷路”
平心而论如果没有右面那一段泛红的主流片段, 还是很不错的.
好题材没拍出味道来。。。。
这么好的题材 被导演毁了 不知道想说什么。
还挺好看的
大半夜的看了俩电影,居然把老子看忧郁了,K!
孩子和动物的世界真美 忘掉故事的虎头蛇尾
不错啊!
我大概看懂了电影想表达的主题.但结构松散.逻辑混乱.最后十分钟是最大败笔.
除了结尾有点令人厌恶,过程还行
结尾的时候我笑了~~~那孩子和予叔到底是嘛关系???????
结尾相对于整个故事前面近乎刻意的诗意的描述显得格外技术上格外的敷衍,从这个角度来说倒是真应该给导演差评,但这故事又是很好的,很努努力的在往前走,时代之伤,咱一切都会好起来,一切都要向前看,苦中作乐的诗意和面向未来的豪情从来也不是相悖的,由来时来,往去处去。
剧情存在硬伤,矫揉造作
除了结尾,这部电影充满了失落与哀伤。甚至结尾,也许也是一种荒诞和反讽。片中没有批判只有平反,但听到悼念刘少奇的电台新闻,看到离婚返城的女知青,在指责谁不言自明。看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崔健那首《一块红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