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之拥抱

El abrazo de la serpiente,与蛇共舞(港),梦游亚马逊(台),Embrace of the Serpent

主演:扬·贝弗特,博昂内·戴维斯,路易吉·莎玛娜,尼比欧·托雷斯,安东尼奥·玻利瓦尔

类型:电影地区:哥伦比亚,委内瑞拉,阿根廷语言: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拉丁语年份:2015

《蛇之拥抱》剧照

蛇之拥抱 剧照 NO.1蛇之拥抱 剧照 NO.2蛇之拥抱 剧照 NO.3蛇之拥抱 剧照 NO.4蛇之拥抱 剧照 NO.5蛇之拥抱 剧照 NO.6蛇之拥抱 剧照 NO.13蛇之拥抱 剧照 NO.14蛇之拥抱 剧照 NO.15蛇之拥抱 剧照 NO.16蛇之拥抱 剧照 NO.17蛇之拥抱 剧照 NO.18蛇之拥抱 剧照 NO.19蛇之拥抱 剧照 NO.20

《蛇之拥抱》剧情介绍

蛇之拥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09年,一个德国探险家在亚马逊丛林中罹患怪病,求助于族人几乎被屠戮殆尽的巫医,他们沿河蜿蜒而上,试图寻找失散的族人和能治病的神秘植物;1941年,一位美国探险家也踏上雨林土地,偕一位当地老者回溯足迹,雨林中沉睡的记忆逐渐被唤醒,过往留下的疯狂与灾难亦如热带植物般滋长,蔓生成更扭曲的疮疤...... 根据人物原型在亚马逊流域探险日记而写成的《蛇之拥抱》,是年轻哥伦比亚导演希罗·盖拉写给南美大陆的黑白影像诗,获得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大奖,更代表哥伦比亚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不能恋爱的女朋友冠军大胃王一线生机超能外星人心慌方富贵在天人皮脸酷与惧:酷儿恐怖片的历史果酱FightSong漫长的婚约小财迷天使请吻我速记员投行风云第二季我们的故事2法式出口无线小心!我要放大招了天火乱世书香凯瑟琳大帝第一季星际劫难阿龙的故事劫数难逃欲孽迷宫特殊失踪专案组:失踪的黑色M野火春风斗古城佐伊之死性爱自修室第一季

《蛇之拥抱》长篇影评

 1 ) 随便乱写,记录此刻。

文明世界的一种普遍的狭隘,即不相信未知——文明让人类忘记了自己的无知和宇宙的广袤。

在一篇影评中看到这句总结,非常赞,可以从多个角度维度插回到影片中,更可以插回到整个物质世界且满布有余。

人类在肥皂泡里进化,通过语言、文字等工具进一步将全人类教化固化,阻断了宇宙多样性的本质路线。

但是人类乐在其中,因其评断标准的唯一性。

物质世界倚仗于物质水平的发展并没错,但是相对地,所能在精神上得到的就会局限。

这世界一定有很多个或宏大或微小的通道可以去往宇宙奥秘的本源处,筛网却极其的细密,片中的植物学家或探险家知晓了一种,并想通过大蛇后代亚马逊丛林土著朱宇诺人寻找神秘草药,想来应该和死藤水类似,可以让人进入比真实更真实的梦境,打开生命维度,甚至可以横跨生命维度,片中淡定如雾的土著人在晚年阶段时,明显已经参悟了真谛,也许已经可以随便跳跃维度,随时进出往来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不能以不知揣度有知,但想象的空间无疑可以是无限大,当肉体结合了特殊的植物,你就可以钻进上帝的G点,想象一下原始的人类赤裸的袒露在宇宙星河之中,不需任何物质介质去维系生命供需,宇宙也睁开眼睛袒露在他的造物面前,脱离了物质为安全依靠的人类,也许需要通过多次进出,才能安稳平和的驾驭通道之舟,通往宇宙的通道,通往道(宇宙真谛)的通道。

相应地,当已经被严重侵蚀,你知道的在地球监狱说中有一个观点认为氧气是一种毒气,因为氧化的过程是渐渐无序,而无序是宇宙的熵增定律(以人类的发现为基础),水果接触氧气会腐败,金属接触氧气会朽坏,人类的肉躯接触氧气,难以证明会走向好的一面吧。

在这种观点的阈束(我瞎造的词)下,严重侵蚀的躯体无法链接纯净的宇宙力场,必须要有死藤水之类的媒介做引,将身体净化后,将精神也净化,片中所提的抛掉行李去除拥有物质倚赖物质的概念应该是最基础的一种净化,故展之以示意。

人类的阶段性思想钢印很多,哪怕是以其中一员的视角看,也经常感觉非常幼稚,爆发战争的原因无非是争夺资源,所谓的大国博弈也很像过家家,立好规矩耍赖也常有发生。

从宇宙尺度看呢,人类的存在很微不足道,对热寂终会到来的事实拖延不了半点。

关于时间,我能感知到的只有时间流速不是固定的,片中所说的河流有几个岸可能想引入多维宇宙或同维平行宇宙论,这俩观点我都信,如果真的是有三维在宏观八维在微观或是什么别的,人类的渺小就更是显而易见的了,也许时间是无序的混乱的倒流的,也许时间是一条锁链,也许时间可以用某种力量加速或减速,自然出现的减速现象很多摩友一定经历过,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你的眼睛瞪得溜圆然后时间变慢,也许无法改变撞车的事件发生,但是从感官上你是逐帧的去观看的,另外一种就是濒死体验话题中的临终回溯整个人生了,浓缩的时间,光是听听就令人着迷。

 2 ) 撞进文明的迷宫:亚马逊原住民文化的一曲挽歌

《蛇之拥抱》是根据德国人种学家Theodor Koch-Grünberg和被称为现代植物学之父的Richard Evans Schultes两份探险日记创造出来的,但显然我们看到的远不止两个丛林探险故事。

若要层层细扒这里头可深入讲的太多。

简单分开两个层面看,表层如同英国约瑟夫·康拉德小说《黑暗之心》的再现,同样是白人占据土著的家园,残暴高压逼迫他们成为奴隶,疯狂掠夺其自然资源。

同样有文明人跑到原始森林里称霸,出现“白人魔王”克如智一样堕落的人物,殖民与反殖民的对峙。

内里,则以科瓦诺族的传统教诲,带出类似佛教“心生万物”的观念,尤其在萨满祭司Karamakate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他一直相信,作梦比现实真实,人心感受比满纸记录更重要,随心而行,才能找到方向。

故事开始于1909年亚马逊河流边,萨满祭司Karamakate与世隔绝地独立生存着,他悲哀地认为自己是科瓦诺族(Cohiuano)仅剩的一人。

直到某日突然闯进来两名“外人”寻求他的帮助。

其中一位是曾被白人奴役用来采集橡胶的土著人,后来被身边这位德国人种学者Theo拯救,就一直作他的旅伴陪在他身边。

现在德国人患上严重疾病,用尽方法医治不好,萨满祭司被称为可以“逆转世界”的人,他们特意前来求助。

祭司事实上很讨厌白人,因为哥伦比亚人钻钱眼开垦破坏他们的土地,但听Theo说上游还有他的族人存在,最终同意与他们同行,去寻找族人,也去摘取族群里神圣的百灵药草Yakruna医治好Theo的疾病。

时间闪现到1940年,这时的祭司Karamakate已经衰老,他说自己很久没有听见石头说话,也听不见万物生灵的声音了,他的记忆开始模糊。

这时一位美国植物学家Evans找上门来向他打探珍贵神圣的药草Yakruna的消息,犹豫再三,他还是决定帮助他,再次开启找寻Yakruna的旅程。

这里的Yakruna其实是一种虚构出来的药草,具有迷幻剂的功效,它帮助科瓦诺族人做梦减轻病痛,使他们族群里神圣的存在。

整部电影在这两条时间线的交错下进行,两条线都以寻找药草Yakrunna为目的。

表面上看就是一部冒险电影,但其间哥伦比亚人的蛮横和土著居民所遭遇的苦难,都在无声诉说着殖民统治的残暴。

可贵在于,电影在立场上很克制,几近纪录片的画风。

尤其刻画Karamakate时,多数聚焦他与殖民者相处的瞬间——Karamakate有自己生存的方式,但也不代表他会完全不认同当代科技,当他听到美国人带来的音乐、看到德国人为他拍摄的照片时,都会为之吸引并做出自己的解读。

这里的原住民不是弱不禁风需要呵护的花朵,殖民者也不是十恶不赦毫无人情的恐怖存在。

甚至在1909年那条线里,Theo作为人种学家,为了保护原住民的文化,拼命要把被部落首长“偷取”的指南针夺回来,担心有了指南针之后他们就不再观察天象,造成原始文明的宝贵知识流失,其心也善。

电影里的所有残暴场面几乎都围绕着两个点发生:橡胶战争和基督传教。

自然界里能生产乳胶的树木有很多,但只有生长在亚马逊丛林里的三叶橡胶树胶乳中橡胶的含量可以高达50%,且生产寿命长达30-40年,优势尤其突出。

但三叶橡胶树对生长环境很挑剔,只能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无法移植。

因此发展到19世纪中叶,亚马逊丛林里的橡胶树已经让巴西成为世界最大的橡胶供应地。

亚马逊丛林里的原始部落常用橡胶处理衣物使其具有防水能力,或者抹在脚底当简易雨鞋。

20世纪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橡胶轮胎的高需求促使不少人利欲熏心走进亚马逊丛林里“掘金”,奴役当地土著成为廉价劳动力。

陪伴Theo的土著本身就曾是橡胶奴隶,经历过白人奴隶主恐怖的非人折磨,对橡胶商人恨之入骨。

所以获救后的他,当在旅途上遇到另一断手的橡胶奴隶,会在回忆的牵动下发狂暴怒,并最终在对方的请求下,拿枪结束了他的生命。

殖民统治之初无不打着传播福音,教化文明的旗号,实际情况却相去甚远,当年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部分传教士也是帮凶。

《蛇之拥抱》里同样的一个地方,1909年有西班牙神父将收留的原住民孤儿(这些孤儿的父母死于橡胶战争)当成异教徒,对他们实施残酷鞭打。

1940年,这块地方则住进来了一个类似《黑暗之心》克如智的“白人魔王”,他原本应该是基督传教团的一员,但进入这蛮荒之地后欲望的野心持续膨胀,不但奴役原住民,最后疯癫到宣称自己就是弥赛亚救世主。

在Karamakate迷幻剂的作用下,出现了癫狂啃人肉的画面,仿佛在看《绿色地狱》,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这群白袍“奴隶”很可能就是1909年那群不谙世事的天真孤儿。

所以我们所说的“文明化”到底是什么?

那些将土著视为野蛮和异教徒的人们,就真的文明化吗?

一条河是两个河岸,还是有上千河岸?

《蛇之拥抱》里科技与原始文明的撞击是细微的,并不如《上帝也疯狂》里布须曼人和现代人的行为对比强烈。

但从科瓦诺族祭司诗意的言语劝说里,我们不难理解原始部落感知世界的方式,尤其与佛教观念契合。

在1940年的段落里,祭司Karamakate总要把美国人随身的几个行李箱丢入河底,认为行李太重会妨碍独木船上行。

他们的观念里,人心感受比满纸记录重要,作梦比现实真实。

正如佛经所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人只有知道了自己原本的心性,才能通晓天地的法则。

有个场景是,当美国植物学家Evans打开地图试图找到正确的道路时,Karamakate一把抓过来丢到河里:“你看到了什么?

这个世界这么大,而你却只选择看这个(地图)。

万物生灵会讲话,聆听你祖先的曲调,倾听这个真实的世界,这才是你所真正该去追寻的。

”Karamakate让Evans穿行在森林里,用尽全身感官去感受周围的一切生灵事物,聆听经典音乐,让心灵引领他走往正确的方向。

不停闪现的蛇和花豹,也是两个文明冲撞的隐喻。

万物相生相克。

美国人Evans在Karamakate指引下与神沟通,他看到了花豹的眼睛,花豹咬了蛇。

冥冥中各有天敌,原始文明最终也要被现代科技替代。

正如Theo被偷指南针的时候,他的旅伴所劝说的:“他们也要学习进步,你阻止不了的。

”在美国人吸食了神圣药草Yakruna之后,银幕上出现了类似《2001太空漫游》的神游画面,又回归到一直来关于科学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的问题,人创造了科技,还是沦为科技的工具,科学进步会毁灭人类,还是拯救人类?

三十年前后,银蛇庇佑下的亚马逊丛林在变,Karamakate也在变。

在这缓慢而精致的黑白景象引领下,《蛇之拥抱》更像一曲挽歌。

 3 ) mumbo jumbo

蛇的擁抱是互相纏繞、撕扯、掠奪、殺戮、滲透的過程,亞馬遜河橡膠戰爭,野蠻文明侵蝕見證,卡拉瑪卡特說,橡膠代表死亡,知識是一切力量。

白人和科瓦諾人像兩條蛇,十字架傳教士面具下的持槍宗教洗腦殖民者與被邪教儀式色彩瀰漫籠罩的瘋癲彌賽亞像兩條蛇,豹和蛇像兩條蛇,基因染色體的螺旋排列像兩條蛇,創世之初崩裂彩色,夢境引導下重回眾神工坊尋找自我。

死藤水被科瓦諾喝過,亞庫納保留最後一朵,所有蛇和人類都像未被賦予記憶的魂魄。

 4 ) 关于文化的一点小感想

关于传统文化,关于文化入侵,最近抄的很热,无非是因为某部影片不太聪明的宣传手段如果属于大众的文化大众还无法接受,那我们该招谁说理去呢?

在蛇之拥抱中有一段记忆深刻:老探险家与一个部落很熟识,老探险家临走前发现指南针被这个部落偷了,他非常气愤想要夺回,可部落首领愿意那任何东西与之交换,可老探险家说什么也不愿意交换,除了他之后还有需要之外,另一个原因是老探险家认为把指南针留在这里只会害了土著人,对于指南针的依赖,会让他们渐渐失去对于传统辨别方向方法的掌握。

可与他同行的土著人却说,你不把指南针留下才是害他们,你没法阻止他们学习,而不让他们学习,他们的传统会消亡的更快,因为土著人不接受外来文化,不接受现代科技,那等到外来文化强制入侵的那天,他们自己可能更难保护自己的文化。

这让我想到清政府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从那时开始,我们就不得已丢掉我们传统里一些东西,开始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毕竟胜者王败者寇,没人会同情什么历史文化的消亡,如果可以,那么西方列强的思路就是殖民,而殖民通常意味着文化的侵略,而文化侵略通常意味着一种文化的一个部分可能面临消失。

既然技不如人也只好向人取经,这是国家复兴的必经之路。

我们只好接受国外的技术,造轮船、修铁路,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甚至学习西方的管理架构,为什么,因为我们传统的思想太落后了,就像土著人还在观星辨位的时候,西班牙人已经靠着罗盘找到了他们,不是民族大义的问题,而是技术太落后了,不得不接受外来科技,不得不被人骑在胯下。

但事实证明,起步晚了,跟着别人学一辈子也还是在人之下,失败是必然,被侵略者只能低头反抗,却无法昂头迎击。

当然,这是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不得已的接受入侵是一种文化入侵,还有一种情况,是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下的文化入侵。

蛇之拥抱大致说的是前者,而百鸟朝凤说的是后者。

美队3为何票房如此之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落后的电影生产力,越没有的越想得到,试想如果有一天中国随便拿出一部电影都能说特效大片的时候,还有谁会为了看什么美队3首映场而激动万分么?

说实话美队3的故事真的也就算中等偏上,论故事性不如百鸟朝凤有感染力,但好就好在人家用不落俗套的动作、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精致的画面弥补了这点缺憾,反观百鸟朝凤,只给我一种上世纪国产电影准备去海外拿奖的劲头。

我没什么资格谈论《百鸟朝凤》这部电影。

不过我觉得这部电影本身可以很好的反映文化入侵这一事实。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不是最后焦三爷的死,而是一面现代音乐一面唢呐队的混乱,最后两方大打出手,如果你有认真看电影的话,看到这一幕,不用猜也知道你支持哪一方。

而放到现实中,这一幕依然很有意义。

在下跪事件后,网上几乎一面倒的支持百鸟朝凤,更出现了很多抨击美队3的言论,痛斥外来文化,更痛斥对于传统文化的不重视,对于老一辈电影人的不尊重。

网上争论激烈不亚于影片中的混乱。

传统文化,只有在外来文化入侵或者行将就木时才会引来大家的注意。

简直和濒危动物一样。

可争论到最后也没人给出一个适合国产文艺片发展的路子来,更没人想出什么进一步保护传统文化的思路来,所以争论的究竟是什么?

该不该下跪么?

其实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百鸟朝凤》和《蛇之拥抱》的两位主人公都给出了相同的回答,游天明独自站在焦三爷墓前吹起百鸟朝凤;土著人选择离群而居,不愿沾染外来气息。

或许在他们看来,传统文化只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不会变味。

但影片却同时回避了一个更深的问题,如何传承!

游家班分崩离析,是否能再次演出都成问题;土著人把制药手法教给教堂里的土著孩子,几年后这里却变成邪教圣地···也许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不必太认真,就和人寿终正寝一样,属于这门手艺的时代变了,仅此而已,马车换汽车,木船换轮船,油灯换电灯···曾经抢一场京剧名角的演出门票不亚于迪斯尼门票的疯狂程度,可如今没落到什么程度?

相声也曾一度衰落,至今也没能翻身,但德云社不也经营的有声有色?

能否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关键还是在于人,唢呐匠只会吹百鸟朝凤,且只传一人,这样的发扬怎能光大;纯净的亚马逊丛林,利欲熏心,所有的神药手艺和制作毒品又有何差?

 5 ) 一个小作业

我回寝看完这部电影后在豆瓣上标记了已看,给出了四星,评论“丛林;难以忍受得像真实一样”。

我喜欢这部电影,不管在颜色的处理(很多门道)还是打破刻板印象的文化深入上,但是也不满意得很明显,我想是因为它太难让人集中注意力了——我在课堂的观看过程中十分钟就要拿起一次手机。

动笔之前我找出重要的内容,定点重新观看了一遍电影,做了一些简单的笔记,但还是没能解决我感兴趣的问题。

导演的想法很多,电影讨论原住民哲学也十分真诚,察觉到的我亦为此感到兴奋,但我想第一次观影就能察觉的人大概的确不多。

直到我去烂番茄逛了一大圈终于找到了这个让我满意的词语,它将完美地概括这部电影,Hypnotic Grandeur,催眠的宏伟——就像丛林本身——丛林本身就是那样一个对令人无法忍受的真实世界的隐喻。

一、 非线性时间我们在对影片里(被边缘化的)原住民文化的各种介绍中得知两个很重要的观点:“… not [as] a line, as we see it in the West, but a series of multiple universes happening simultaneously… This idea of a single life, a single experience, lived through the bodies of several men… ”[1]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第二点也就是一个同一的灵魂能够穿越时间在不同的身体里生活,常常被人遗忘,但它恰巧在解释电影引入非线性时间的目的时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而不是单纯地表现一个独特的原住民文化而已)。

我认为影片里多元时空的实际目的正是说明灵魂,它是灵魂存在与运动的一个背景。

影片里两个故事切换与糅合的蒙太奇方法是值得关注的,许多观众都发现了“水”是一个重要的媒介,在水进入、浸没镜头的过程中,时间流动到了(所谓的)别处。

在两个不同的旅行组合中,人乘小舟浮于水面,好像给我们显现的是人而水则是那流动的时间背景,我们找到了水就能够穿越时间——然而恰恰相反,水才是那个显现给我们的障眼法,“这条河有三个、五个、一千个尽头,小孩子不费吹灰之力都明白,但是你不明白,这条河是水蟒之子”,仿佛水是多元宇宙的那个交汇点,但是不是,时间同水一样是幻想,真正得以锚定的关键是人的灵魂,“两个人”——Théo和Evans——的同一个灵魂。

二、 “你是两个人”影片中有两次Karamakate对Evans说“你是两个人”,这是对两人实际上是一人的明证,至少在Karamakate的哲学中应当作此理解。

这样的证据还有很多,我在第二遍观看的过程中简单地记下来一些:Evans的纸币被认为是“蚂蚁喜欢”,Théo被说是像蚂蚁一样什么都吃而把自己撑死;Evans熟练地驾驶小舟后紧接了Théo学习划桨;年轻的Karamakate询问走哪条路找到自己的族人,年老的他询问走哪条路去寻找yakruna——回答路线的人可都是作为外来者的白人。

这里我们必须关注到那个及其美丽又悲伤的镜头,就在1小时25分钟左右,在愤怒地丢弃了一切所有物之后Evans播放着最后留下的波士顿带来的碟片,Karamakate这时起身走向岸边,向他吐露他自己的真相:“如果要成为一个战士,每一个宇阿诺人,都必须把一切抛在脑后,只听从梦的指引,走入丛林,在这个旅途中,在孤独与沉默中,发现真正的自己,他不得不成为梦的流浪者,有些人会从此迷失,永远不再回来,但是那些回来的人,就能准备好面对任何可能到来的事情;他们在哪?

母亲给孩子们唱的歌谣在哪?

长者们的故事、爱的低语与战斗的记载,它们都去哪了?

”这时镜头不断地于黑暗之中闪现,Théo也蹒跚着走向岸边——水!

时间在这里交汇了,在晦暗的水边,将行就木的民族志学家昏倒在陡岸上,年老的巫师到水边去迎接他穿越而来的灵魂!

——这一番话不是说的自己的族人吗?

为什么是白人的真相呢?

让我们听听镜头之外、密林之中、星空之下于河岸边的协奏曲吧!

黑胶片里的不正是白人梦中那“祖先的音乐”吗?!

Théo尚且在丛林中迷失,这个躯体的生命在丛林里消逝,但另一躯体来到丛林了,Evans做到了,丢掉了“那些箱子”,留下了“祖先的音乐”,什么是我自己呢?

听吧!

这个灵魂已经从知识的流浪中回来了,它已经准备好面对一切了。

“故事是关于什么的?

”“上帝如何创造世界。

”“这就是你寻找的路,听啊。

”“真美,但这只是个故事。

”“不只是故事,这是一个梦,你必须跟随它。

”“我是个讲科学的人,讲真实,仰靠所见实据,我没法让自己没跟随的梦指引。

”“你正跟随着她们;这条河有多少个尽头?

”“两个”“你怎么知道?

”“这头一个,那头一个,一加一等于二”“你怎么知道?

”“因为,一加一等于二”……“你看到了什么?

世界就像这样,巨大无比,但你只选择看这个(指地图),世界在说话,我只能听着,聆听祖先们的歌声,聆听真实,不仅用你的耳朵。

”Evans战胜了知识的束缚。

渐渐地,在神的工坊,他喝下了最后一只yakruna制作的水,终于追寻了那个他的、也是所有的梦。

在这个梦中我们俯瞰了丛林与山川,导演在此制造了一个俯瞰的视角与身在林中的多重嘈杂的叠加,那种催眠又无边无际的声响在此变得令人头晕目眩,视听的断裂更使观众沉入梦境般的思维;紧接着是色彩终于出现,既像天文望远镜中又像当地图腾的画面缓慢地变换着,导演试图暗示我们,这就是宇宙——宇宙也就在身边。

“你是两个人”,一个灵魂在两个躯体里终于实现了完成。

三、 那么Karamakate是谁吗?

不消说,如果这部电影有所谓“主角”的话那么他一定是Karamakate,白人之主体得到了完成,他又会是谁呢?

他自然是与之相对的“原住民”,但是并不只是。

仍要从他在年岁里得到的改变说起,年轻的他的确是一个毫无疑问的“原住民”。

离群索居而自恃最后一个族人,身强力壮而与白人不共戴天,向Théo和观众孜孜不倦地展示着丰富的当地文化。

转折点就在遗忘。

在Evans乘着小舟顺流来到石壁前第一次见到他的那天,他解释说忘了,“这些石头以前和我说话,他们解答我的问题,这条线断了,我的记忆就消失了;岩石、树木、动物,他们就都沉默了,现在它们只是在岩石上的图画;我现在空空如也,我是个古拉卡圭。

”古拉卡圭是当地传说中的一种妖精,能够变成人的样子。

这正是他在发现Evans能够看见他之后如此的惊讶,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丛林的魂魄。

古拉卡圭不是是那样一个滑稽的比喻,也并非不是障眼法,Karamakate此时正是成为了一个空无、一个容器、一个丛林的魂魄,在这个空无上一切丛林的真理得以表现出来。

如同一个灵魂穿越于不同的躯体,同样一个躯体中也穿梭着不同的灵魂,Karamakate的名头与称号在老年的历程中淡化了,他已经不是那个能够找到自己位置的individual,而是在同白人共同的追寻中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不妨说他就是此处丛林的历史。

电影里他有两次向Evans说“你是两个人”,第一次说的时候他说他什么都忘了,第二次则是在想起来了之后;见面的第一天晚上他蹲在篝火旁啜泣,感叹自己“成了什么”,镜头仰视着Evans俯视的目光,随后他们踏上旅程,而在Evans最终决定跟随梦境的那天,Evans躺在草地上昏昏沉沉,镜头仰视着老巫师俯视的目光,他严肃地向Evans确认他是否准备好了去向何方。

这里发生了有趣的位置倒转,但是两者前往的尽头却完全相同——梦!

Evans放弃了自恃的清醒沉入梦中,而他则从失去梦的痛苦中苏醒过来,英勇地承认了自己的使命。

什么使命?

是他说的曾经的“把知识教给我的人民”吗?

不是,那是小写的真实,大写的真实显现在梦中。

“卡披木之主带我去看豹子,他告诉我,当它撞击地面的时候,瓦托伊玛会变成蟒蛇,它身负使命。

”“什么使命?

”“杀了你。

”“蟒蛇就是我的病吗?

”“不,是别的东西。

”“如果卡披木之主不愿跟我说话,yakruna还能帮我吗?

”……“豹子跟你说了什么别的东西?

”“叫我保护你。

”是蛇要杀了Théo,蛇是什么?

豹子又是什么?

“我误解了那些暗示,其实他们很清楚,身负使命的人是你,你才是蛇!

把它还给我,你不配,你把地狱和死亡带到人间!

”Manduca载着Théo行驶于宽阔的河岸,他闭上了双眼。

紧接着是一段梦境的画面,豹子咬死了蛇,他明显是死了。

那么Théo的使命是杀了他自己?

豹子不是要保护他吗?

接下来我会给出我的理解,显然,导演自己也没有解答这个问题。

蟒蛇从银河下落,将人类带到世间。

蛇是世界的创造者,时间的河水是蟒蛇之子。

我们不必听信青年Karamakate的激愤之言,蛇的确朝着肩负使命的白人来了,把他杀死了,但是蛇却不是他,而是世界的开始也可以是世界的毁灭,是他需要去拥抱的答案。

那个白人要通过做梦才能得救——在梦中,我们不是看到了那一切吗?!

我们说不出的,无法接受的,不可想象的,是Evans,作为白人的象征,完成了“蛇之拥抱”。

可是为什么不是我们的“主角”去拥抱而只是一个引路人呢?

在Evans醒来的时候,这位老巫师消失了——永远的消失了,他也得到了完成——他成了一个磨灭了一切实存的空无。

但是,但是,这正意味着他才是全部。

就电影而言,一切的镜头;就电影所指示的时空而言,一切的事物,全部在他的身边发生,他成了一切时间得以在此停止流动、空间得以展开的锚定点。

我们已经知道所有人从头到尾的目标yakruna是一个虚构的象征,以其原型死藤水在当地宗教中的神圣地位而象征着当地文化之整体。

年轻的Karamakate最后愤怒地拒绝了白人Théo获取任何yakruna的知识,毁掉了几乎所有yakruna,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个偏激的举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这是历史的偏差吗?

不,这不是偶然的失误,在这部又象征组成的电影的历史里没有偶然的席位——这是真正的大写的主体Karamakate在承认自己使命的必经历程,而亚马逊文化在世界上再无繁盛的可能性,它将在西方的注视下必然而悲剧地死去,然后成为永恒。

他没有参与到“蛇之拥抱”之中吗?

他成为了蛇;“蛇之拥抱”是两个文化拥抱的一种结果。

影片的动力(Karamakate)与目的(yakruna)终于在末尾实现合一,共同死去,成为空无,成为一切。

四、 结语在一片Hypnotic Grandeur中我们结束了观影。

这个词也十分适合描述影片给我们呈现出的原住民哲学。

但是导演有比单纯深入讨论原住民哲学本身更大的目标(这本身就已经超出了传统反殖民电影很多),他将欧洲文明与当地社会不可避免的碰撞现实纳入了这一种思维中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请让这部电影能够成为一个楔子,引导我们去发掘那些可爱的人们留下的这笔丰厚遗产;是的,遗产,我们只能看着它们远去,我们不可避免地生活在西方的世界里了。

最后我想再煞有介事地找出一个做作的“题眼”:Manduca,这位接受了白人文化的原住民,他的那句话——“你明白吗?

如果白人停止向我们学习,那将是世界的终结”。

 6 ) 一曲神圣而浪漫的亚马逊挽歌

戛纳电影节除了大家都特别关注的主竞赛单元、一种关注单元以及特别展映和午夜展映等单元之外,还有一个是平行戛纳影展举行的独立影展,称之为导演双周单元。

该单元又被称为导演专业单元,是电影节最纯粹、最具创新及探索精神的一个单元。

2015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获奖影片《蛇之拥抱》,就是这样一部非常纯粹而具有探索精神的电影。

换句话来说,这是一部非常神奇而具有魔性的电影。

影片根据两本探险日记改编而来:第一本是德国人种学家Theodor Koch-Grunberg在1909年的日记,另一本是被称为现代植物学之父的美国人Richard Evan Schultes在1941年的日记。

电影通过时空交错把两个伟大的探险家在亚马逊这片原始丛林中的所见所得用同一个当地土著祭司联系起来,向全世界的观众展示这片丛林里的美丽和罪恶,以及丛林里那些未被人知的文明的生存状况。

其神奇而魔性之处在于电影中只剩下黑灰白的画面,亮色的天空,黑灰的大地和丛林,流淌不息的亚马逊河流。

除了亚马逊雨林诗性的黑白影像之外,导演还意图进行人神对话。

在反应亚马逊文明被现代文明腐蚀侵袭的过程中,哀叹人类的悲哀和渺小,寻求精神世界的上限。

整部电影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影片最后男主在岸边站定后身边飞舞起一群白蝶的“神迹”场景更是把影片宣扬并推崇的自然主义推至顶点,使整部影片犹如一首亚马逊挽歌,充满野性的神圣,迷情而又浪漫。

对于我个人的观影体验而言,这部电影还有一种独特的神秘感。

因为电影中出现了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以及拉丁语等多种语言,而我看的版本字幕是通过英文字幕翻译所得,似乎很多处翻译得并不理想。

晦涩难懂的对白更是给这部电影带来神秘的色彩,有大量的文字需要自己去领悟或者根本理解不了。

因此黑白质感的画面、长镜头的冲击力来得更加猛烈。

电影的第一段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一位科瓦诺族的巫医绝望地认为他的族人已经被白人屠杀殆尽,而他是该族的最后一位幸存者。

所以,他便孤身一人隐居在亚马逊丛林的深处,与世隔绝。

直到有一天,一位德国探险家的到来,告诉他河流的另一边还有很多他的族人。

而这位探险家到来的原因是因为他罹患怪病,无数巫医都束手无策,表示只有科瓦诺族传说中的神秘草药才能治愈。

虽然,身为土著巫医的他并不愿意相信白人,也不愿意帮助他们,但是却希望通过德国探险家找到自己的族人,所以他答应带着德国探险家前去寻找那种传说中神秘草药。

电影的第一个故事也由此开始。

电影的另一个故事则是在将近半个世纪之后的1941年,此时的巫医已是一个年迈的老人,依旧独居在丛林深处。

他说自己好久都没有听到石头对他说话了,也不再能够听到万物的声音,而且他的记忆还越来越不好,甚至忘记了日常的生活技能。

而此时,另一位美国探险家再次踏上丛林,再一次前来寻找那种神秘的草药。

犹豫再三地他最终答应了他的要求,带着他一起上路。

巫医再一次踏上半个世纪前,年轻的自己曾走过的那条道。

多年以前,遗留在这片丛林中的记忆和灾难再一次被唤醒。

电影中的两个故事都是以寻找这种神秘的草药为目标,但其实这种草药并没有真实存在,而是科瓦诺族虚构出来的一种带有致幻效果的植物,能够减轻他们的痛苦。

两段故事交错进行,波澜壮阔的亚马逊河、神秘莫测的亚马逊丛林,便伴随着这两段旅程缓缓展现在我们面前。

随着电影的深入,我们慢慢发现这并不一部简单轻松的探险题材电影,电影故事的背后是这片原始丛林上最残忍的一段灾难史,而灾难的关键词便是橡胶战争和基督传教。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当时工业发展急需橡胶,特别是汽车工业。

亚马逊河流域的天然橡胶一下子成为“黑金”,价格飙升。

那时世界各地的“淘黑金”者大批涌入亚马逊河流域开发橡胶园,人人都想因此变成大富翁。

所以,当时亚马逊河流域腹地的城市马瑙斯竟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

在橡胶热的时代背景下,大量工业文明的机械和武器涌入亚马逊这片原始的森林,对当地土著居民的迫害是不言而喻的。

而以当地居民落后的文明和武器,完全没有能力抵抗工业革命之后的火枪火炮。

巫医的族群也正是被前来寻找橡胶的白人所杀害的。

在他们上岸补给的过程中,他们甚至见到了白人残杀当地土著之后留下来的一片狼藉。

仅存的最后一个人身患重伤,苦苦哀求他们杀了自己。

随着橡胶热涌入亚马逊的白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残忍的屠杀,还有对本土文明的迫害。

众所周知,伴随着工业革命之后,基督徒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他们的文化。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统治者和奴隶主对其统治的固化,而其传教的手段并没有想象得那么温柔。

电影中,1909年的他们遇到一个在丛林中的基督传教士,他以暴力的方式强迫着当地的孩子学习西班牙语、信奉上帝,称当地的文化信仰为邪灵魔鬼,并残忍地鞭打稍有不如意的孩子。

而这些孩子正是父母死于橡胶战争中的孤儿。

而在1940年,同样的这个地方却被一个残暴的统治者所统治。

他原本应该是基督传教团的一员,但进入这蛮荒之地后欲望的野心持续膨胀,不但奴役原住民,最后疯癫到宣称自己就是弥赛亚救世主。

随着他们旅程的道路越走越远,整片亚马逊丛林里自古以来的野性与文明世界带来的暴力发生的所有冲突和融合被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文明世界为他们带来血腥的灾难,也同样对当地的文化带来不可逆转的改变。

电影中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德国探险家在自己的指南针被土族酋长拿走之后,态度坚决的要求拿回来。

因为他觉得,当地人的文化应该是以星辰和太阳来判断方向的,而指南针只会让尚未具备保留历史能力的当地土著丧失自己的历史。

但是整部电影并没有倾向性,而是类似于纪录片的形式把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至于,文明世界与这片野性的世界之间的碰撞和相互影响最终产生的结果是好是坏,电影并没有给出答案。

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人能够给出。

从历史进程上而言,文明世界的进入确实让充满野性的世界杯融入全球的文化之中,也为当地土族带来工业化的进程;但另一方面,这种进步道路上的无数血泪也是对当地土著的一种迫害。

 7 ) 蛇之拥抱

真实改编,以德国人1909年和美国人1941年的探险为两条主线,到像是有剧情的纪录片。

但这部风景极美的亚马逊丛林电影是黑白的。

制片方说是因为亚马逊的苍翠碧绿已经不复存在,黑白影片为了让观众对那片丛林保留想象。

有关信仰、荒蛮和文明,整部电影充满神秘的色彩。

看的时候会有一种很神奇的感觉,可能在我们看来,一些原始部落都是落后荒蛮不可理喻的野人,但在他们眼里,我们这些所谓的文明名人何尝不是贪婪无度自甘堕落的破坏者呢。

那些神秘的未知的一切在现代化的冲撞下看似土崩瓦解,但自始至终,没翻出五指山的究竟是谁呢。

 8 ) 《蛇之拥抱》

南美洲的电影整体影响力应该也就比非洲稍强些,但如今这些年俨然成为最具活力的一股力量。

那里确实是魔幻主义最为滋养之地,能够用一种通用语言描绘其一个世纪前的人文风貌,且充满了视觉的美感和神秘的寄寓,不得不说相当成功。

哥伦比亚导演希罗·盖拉 Ciro Guerra处女作《风的旅程》也是关于土地,交织音乐和人生向往,同样充满诗意。

 9 ) 精彩刺激

一个富有奇幻色彩的神话和历史,一趟引人入胜甚至令人战栗的旅行。

这是一次发掘黑暗历史的旅途,也是对一个民族的忏悔”。

在绝美的黑白雨林场景中,希罗‧盖拉织出一则梦境、幻境与真实并存的雨林史诗。

全球巨大的殖民演化框架,在片中被转化为蓊郁丛林和粼粼波光里暗藏的魑魅,残酷与疯狂与其言指向控诉,无疑是剥除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后,对人类与环境共感、共振的召唤。

冒险的片子真的百看不厌,我喜欢那种氛围。

 10 ) 祭奠历史长河之中又一消失的历史文明

电影是根据人物原型在亚马逊流域探险日记而写成的《蛇之拥抱》,是年轻哥伦比亚导演希罗·盖拉写给南美大陆的黑白影像诗,获得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大奖,更代表哥伦比亚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不得不说如此有着高度思想价值的电影,竟出自一个80后的年轻导演之手,让人感到相当的震惊。

他将古老印第安文明的孤独,用静谧且深邃的语言镜头平淡冷漠的表达出来,以纪录片的形式,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对原始文明的保护充分的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受历史的同时又体会到了另外一种现实的情感表达。

电影一开始就用黑白影像为我们呈现出内容的严肃与深刻,就像老电影一样让我们感受那种如同记忆里的东西,不过一开场就蹦出来这样一个不穿衣服的土著人,真心让人小心脏有点接受不了。

本以为黑白的地方只是一部分,没想到全片都是,看的出导演选择用黑白这种方式表达电影内容,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执拗与坚持。

剧情在两条时间线的交错下为我们展开,两组人,都以寻找药草Yakruna为目的展开的冒险。

一组人是青年时期的Karamakate与德国科学家Theodor Koch-Grünberg和他的印第安陪同Theo,为了治疗德国科学家身上的疾病而去寻找药草。

而另一组人是老年时期的Karamakate与美国科学家Richard Evans Schultes为了打探神奇的药草Yakruna而再次展开的冒险旅程,只是这次Karamakate不再是向导。

虽然是前后陪同两个不同的科学家,但两段故事叙事相互交叉,对于这场冒险而言,都是土著人Karamakate与两位科学家以同样的理念进行交流,所以可以看作是同样一场冒险。

电影展现出来的是一场冒险的旅程,但我们看到的却不仅仅是丛林探险故事,更多的还是将看点放在了“橡胶战争”和“基督传教”这两个历史层面上来,也就此为我们带来了很多苦难残暴的画面。

当曾经做过橡胶园奴隶的德国科学家印第安陪同Theo,来到一个橡胶园,将接橡胶树上流下来橡胶水的铁桶打翻时,从远处跑出来的断臂橡胶奴隶绝望的央求他也将自己杀死,那种绝望的挣扎与恐惧已然让我们能够强烈的感受到殖民统治的蛮横与残暴,更能体会到土著居民遭受的艰难与苦难。

尤其是当Theo拿枪指着断臂男人想要杀死他却最终没有的无奈,转身走掉,却抱头痛哭的场景,不禁震撼了我们的心灵,也让我们的身心感受到这场“橡胶战争”的恐怖。

画面2:西班牙神父与鞭笞西班牙神父收留了土著居民的孤儿,把他们当成异教徒,认为他们说的语言是恶魔的语言,通过同化他们的语言与净化他们的心灵来植入“先进”的宗教理念。

我们可以看到在电影里面神父鞭打小孩,因为他们认为鞭打是净化心灵的一种方式,最终印第安陪同Theo因为不忍小孩们被打而失手打死了挥动皮鞭的教父。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打着传播福音,教化文明旗号的传教士,其实是殖民统治奴化原土著居民的帮凶。

画面3:白人皇帝当老年时期的Karamakate与美国科学家Richard Evans Schultes来到一个由白人奴役的原始部落时,首先看到的是一群人在那里进行自我鞭打来净化灵魂,看的出这里的白人皇帝是一个基督传教士。

但是进入这蛮荒之地后欲望的野心持续膨胀,不但奴役原住民,还做起了这里的土皇帝,更丧心病狂的吃起了小孩子的肉,让人看了就感觉到他心灵的变态与恐怖。

最后Karamakate以能救活首领夫人的名义在粥里下了迷药,当白人皇帝与部落里的人喝了以后都变得癫狂起来,陷入癫狂以后的白人皇帝宣称自己就是弥赛亚救世主,并让众人生生的把自己给活吃了。

这场景仿佛让我们在看《绿色地狱》,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这群白袍“奴隶”很可能就是当年那群不谙世事被西班牙神父收留了的土著居民孤儿。

不得不说,当故事情节被串联起来以后,更显出基督传教这原本光明正义的事情,被演变的如此残暴冷酷。

当然,电影也不仅仅为我们表现出来不好的地方,还有很多地方也表现出来了对人文主义思想情节的表达。

一方面表达出来了原始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另一方面表达出来了对文化传承的保留与珍惜。

碰撞一:土著人Karamakate讨厌白人,因为白人奴役他们的人民,占据了自己的家园,因为与世隔绝的独立生存,为了找寻族人才同意与他们同行。

当找到他的族人以后这才发现,族人已经不再是和他一样的崇尚自己的文明,从而一把火烧了原属于自己部落的药草Yakruna。

碰撞二:原始部落用心去感知世界,认为万物生灵都会讲话,不管是河流还是石头,让心灵的感受来引导寻找的方向。

而我们选择的是现代科技,用地图和指南针来指导方向,我们创造了科技,却又被沦为科技的工具,缺少了地图与指南针以后寸步难行。

所以土著人Karamakate总让科学家将行李箱全部丢弃,只有通过自己的本性,才能真正的感知自然。

传承与保留:当科学家Theodor Koch-Grünberg的指南针被偷,他拼命的想要把它找回,并不是因为没有了指南针无法为自己找寻方向,而是怕土著人学会了如何使用以后忘记了自己用心感知世界的方式,古老的文明就会消失而无法得以继续传承。

当美国科学家Richard Evans Schultes抛弃了自己所有的行李以后,用土著人的方式感知世界,并最终找到了唯一一株仅存的药草Yakruna,但他也被土著人Karamakate选为土著文明的继承人,抛弃了种族之间的隔阂,选择了文化传承的使命。

不过电影韵味的地方还是电影一开始蛇宝宝出生的片段与电影最后蛇与花豹对峙的场景。

小蛇的出生代表了亚马逊河流的无数部落分支,代表了土著人的原始部落文明。

而花豹与蛇的对峙,则是原始文明与现代科技的对峙,代表了印第安人与白人分别表现出来不同的价值观。

《蛇之拥抱》短评

@ PSA 双年展放映的选片相当扣题了,神秘学、土著、自然、科学……各种元素都和展览呼应得很直接。原住民-侵略者,原始部落-现代文明,在此凝视关系都被反转。你的画里有我的梦,我的梦比真实更真。

3分钟前
  • 麻友安
  • 推荐

1/15@影城 虚构亚库纳,续命死藤水;蛇行亚马逊,梦回二险程。黑暗殖民(近代南美)史:精神污染(宗教洗脑)与物质剥夺(橡胶战争),弥赛亚之狂喜与食人族之衰竭无二致。海顿创世纪响彻河流上方,嘲讽与悲悯俱备。最后魂游航拍黑白壮丽,梦洞大开如有天启赞。Chullachaqui 多义,梦样编织路加星。

8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can't fix me。。

11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还行

说实话,是CCTV6 午夜播放的,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挺长的,感觉很有宿命感,虽然中间还有插播广告,但仍然没看明白。

14分钟前
  • icy
  • 还行

文艺片犹如盲肠,可有可无。想讲探险,又想讲残留的文化,又想讲文明的侵犯,什么都没讲明白。目的不明确的电影看的真累。

17分钟前
  • 榕树
  • 很差

最后结语“只有少数亚马逊文化被报道过,献给那些未被记住的人”后面再加一句“尽管他们并不在乎”会更妙吧

20分钟前
  • Soda
  • 推荐

神神鬼鬼炖出一锅鸡汤

21分钟前
  • 何生生
  • 较差

不得了,了不起。

22分钟前
  • 零点七
  • 力荐

在尤伦斯文化中心与B站举办的“戛纳云展映”活动中看到,并第一次参加了“云中交流”直播。网络的普及其实已经开始替代了过去的许多活动,疫情的长期蔓延又促使人们寻找这种防止近距离接触的“云方式”,即省经费,又方便。中小学、大学近期都是网上授课、考试,年轻人应该早已经体会了它的便捷,一个Zoom 软件就都解决了,像我这样的老年人才刚刚了解到它的方便。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改变世界的一切! 说到这部电影《蛇的拥抱》还挺切题,现代文明替代原住民文化其实是无可阻挡,艺术家的反思只是提醒人类,变化是带来进步,也会损失许多好的东西;我们今后如何注意少损失,少走弯路。影片对邪恶、不义、愚蠢带来的恶果、灾难的抨击,引入深省。 拉美青年导演的独特想象和视听才华耀目。

23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已经是本届北影节看过的最好一部新片了,但还是略失望,不够极致,还不够神秘。

27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摄影不错,但对这一路的电影我真是体会不到它的精神内核,看《现代启示录》和《陆上行舟》的时候也是,就看万玛才旦拍西藏还能稍微领会到一点皮毛,可能也是我对神话宗教这一套确实吃不进去

28分钟前
  • 刍狗
  • 还行

观感一般,这难道就是奥斯卡的套路!

33分钟前
  • 麦子
  • 较差

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36分钟前
  • 较差

难以名状的絮絮叨叨。

40分钟前
  • 课堂.课本
  • 还行

大爱!影像和语言几乎完美地联系起两段时空,氛围掌控和节奏把握满分。

43分钟前
  • RioLiv
  • 推荐

很难讲清楚我的观感,只能说我非常喜欢这类题材。如果非要提出其中一个直观感受,我感觉热带雨林是大自然最后的尊严,大自然通过热带雨林在对人类说:这是我最后的主动权,你们无法在这里胡作非为,随时都有致命的威胁,但大自然在大部分时候都比人类仁慈。说回电影本身,两条线交叉得挺高明,有些地方稍微疏离了些,也有为了表达对殖民主义的控诉而刻意为之的嫌疑,但我还是非常喜欢。视听十分优秀,看着就很难拍,特别考验导演和摄影的功力。

45分钟前
  • 💙
  • 力荐

一看就不是我的菜,看了觉得有点厉害但还是不喜欢。

49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彩色鬼画符不错

54分钟前
  • 喷嚔
  • 还行

这部开头有些《火山下的人生》,中间神似《陆上行舟》,最后直接冲到《生命之树》高度的片子,实在是个大惊喜,而且它也并不是这三种电影的简单拼贴,所展示的遗世丛林世界天人合一的文明精髓与电影一步一步显露出来的虚实融合的手法非常贴切,它在展示一种文明的同时也做到让观众真正体验。high片慎看

55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黑白影像+亚马逊丛林+神秘主义赋予了本片一种十分特别的味道,剧情悠长缓慢,却自有吸引人的魔力:当文明与文明碰撞的时候,落后的一方永远是被宰割、被奴役的对象,而本片采用了温和的手法予以呈现,不做任何批判,观众却会用心去感悟一切——孤独的萨满离群索居,苦苦守护着,却终究挽留不住被时光抛弃的一切,珍贵的亚库纳之花最终也只能从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就像萨满一心维护的日常的仪式感,和对动植物秋毫无犯的原则也终于会被人们遗忘一样。蟒蛇的子孙早已不再纯净,只余丛林中游荡着的找不到方向的魂魄……

60分钟前
  • Tina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