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毫无疑问的是一部催泪弹 不要去吹毛求疵地去说那里不现实或者怎么样。
故事中 孤独年迈的母亲,溺爱孩子的妻子,对家冷淡的丈夫,软弱而沉溺游戏的孩子,努力想要改变的妹妹。
每个人都有撒谎,为保护自己重要的东西,却不知,谎言需要更多的谎言去支撑着!
是孩子重要还是母亲,当他做出决定时真的很让人心痛!
孩子还小的时候母亲可以包容一切过错,年老之时,无用之时,却成了自己孩子的工具,即使自己一再无声地控诉着,可是,你可曾经注意过,注意过你的母亲,注意过她内心的孤独!
也许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但是我们不是多啦A梦,没有时空穿梭机,回不到过去!
珍惜自己的家人!
生命有不可承受之重。
因为只此一次生命有亦不可承受之轻,因为太脆弱了
新参者系列虽然说是侦探系列,但是推理被明显淡化了,人情和亲情成为了剧情的主要推动力。
这一点红手指尤其显得突出,凶手一开始就知道是谁,一盘散沙的家族为了掩盖真相而团结起来,为了保护儿子而出卖母亲。
看完红手指,觉得心里很沉重,整部影片略微发黄的效果更加加深了这点。
本来想看看评论,平复一下我看过这部剧之后愤懑的心情,但是影评里却没有一篇认同的。
这是一篇充斥着男权,以男人的眼睛观察的家庭伦理剧。
警官知道自己的母亲出走孤独死去,却不想深究这是什么原因。
悬念扣在最后,他是为了让父亲达成孤独死去的愿望。
作为警官的父亲,辜负了自己妻子他想赎罪,为了得到心灵的安慰,又把自己的儿子放在了不孝的境地里。
从年轻时辜负妻子,到死去时使自己的儿子见不到即将离世的父亲,他用自己的固执伤害仅有的两个亲人。
而把自己不多的温情,给了妹妹以及妹妹的儿子。
这是紧扣自己一生想拯救“别人”的主题吗?
只能是家人之外的人,家人绝对不行。
警官的形象,一开始我以为他是源于对父亲导致母亲孤独死去的仇恨,然而最后却是他想成全父亲,以让父亲在孤独中去死的方式成全他。
然后在死去的父亲的尸体旁满脸释然的看着他,再抒发一下感受,好像获奖感言。
我想问,真实的人类,这样的行为不可怕吗?
我了解你成全你,所以你孤独的去死吧。
这样的观念就是尊重吗?
他怎么确定,他的父亲最后时刻没有想念这个唯一的儿子,不是因为曾经的承诺而后悔,既然是自我惩罚,那么父亲一定是痛苦的吧?
这就是日本人能围观至亲切腹而感到宽慰的民族精神吗?
我理解不了,也不愿意被灌输这种观念。
犯罪的孩子,他有十三岁了,是什么导致他一遇见问题就尖叫呢?
所谓母亲的溺爱,又表现在哪里?
是没有严厉的管教吗?
显然不是,他的父亲管教过只是管不了,到最后父子间基本毫无交流。
母亲提供了爱,却没有提供教育,父亲提供了管教却没有让孩子感到重视和爱。
畸形的家庭,痴呆的奶奶,不归家的父亲,温婉而有求并应的母亲,学校的欺凌,无法宣泄的爱好,把一个孩子逼疯了而已。
父亲的角色,有人说他懦弱,但是他确实为了自己的儿子做了绝对不会做的事。
在他记忆深处,有自己那个温婉的母亲,简直就是目前家庭的翻版,他的父亲的角色也不知所踪,留下的只有老年痴呆的记忆。
他就是自己儿子渡过青春亲成家立业后的样子。
妻子是被黑的最惨的角色,溺爱孩子,教唆男人,仇恨婆婆,被所有人无视或者仇视。
但是她难道不就是年轻的婆婆吗?
爱孩子没有错,她只是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丈夫的角色缺失,整个家庭都是她在操劳啊,养育孩子,照顾婆婆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睡,她已经不堪重负自己都要发疯了。
这中间丈夫做了什么?
丈夫对自己的婆婆说,妈你吃糕点千万别让八重子知道!
他在干什么,在告诉自己的妈,你在这个家吃个东西你的儿媳也会生气的?
这是离间计吗?
妻子承担起了家庭所有的责任,既是叛逆孩子的母亲,又是操持家务的主妇,还是伺候婆婆的儿媳。
然而全剧从始至终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对这个愚蠢女人的嘲讽,既愚蠢又不孝,歹毒,她有罪……婆婆是妻子变老的样子。
这一生溺爱自己的孩子,老了又不得不照顾老年痴呆的丈夫。
她爱她的丈夫吗?
完全看不出来,说她被冷漠的对待了,那么她自己呢,是不是也是冷漠的一部分?
孙子杀人时她是家中唯一的成年人,她在做什么?
在假装痴呆。
没有人深究她到底对这件事知道多少,有没有看见垂死挣扎的女孩,没人关心,只因为她老了,所以可以装作痴呆的样子享受全家围着自己转的待遇。
说她想尝试丈夫的感受?
她的丈夫是真的痴呆了,不是假装的。
当她看到这个家一天天更冷漠下去的时候,她想到的是做什么呢?
是自绝于家庭,因为你们冷漠,那么从始至终一脸面无表情的自己难道就不冷漠吗?
看着儿子不愿意回家,看着儿媳焦头烂额,看着孙子叛逆她做了什么吗?
没有,因为她老了,可以安心的放逐自我了,除了年轻的时候对待自己的儿子有真心,她难道不是这个家里最无情的人吗?
女人的愚蠢,从小小的容易被引诱的女孩,到成为别人愚蠢的妻子,最后熬成冷漠的婆婆,这是女性的悲哀。
这部剧,我无法知道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情感,但是却看到了真正冷漠的一家人,由始至终,从前一代到后一代的循环往复。
深处其中,没人更无辜。
《红手指》改编自东野圭吾「加贺恭一郎」系列推理小说中的一本同名作品。
在东野笔下的侦探形象中,「加贺恭一郎」系列里的加贺恭一郎与「伽利略」系列里的汤川学是两个比较知名的角色。
与性格古怪、外表英俊的型男物理系教授汤川学相比,加贺恭一郎的本职工作就是警察,心地善良、感情丰富、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又不修边幅、喜欢单独行动。
在东野的描述中,加贺恭一郎身材高大、五官深邃、笑容爽朗,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形同饰演这一角色的演员阿部宽还真有点神似。
目前,「加贺恭一郎」系列中影视化的作品有四部,除了《红手指》外,还有《新参者》、《麒麟之翼》和《沉睡的森林》。
今年还会上映一部《祈祷落幕时》,将由阿部宽与松岛菜菜子联袂主演。
相较于「伽利略」系列着重案件与推理,「加贺恭一郎」系列更偏向于人性与温情。
人们评论东野的作品时常说他既非「本格派」,亦非「社会派」,而是不拘泥于两者的「新社会派」,或者称「写实本格派」,在这两个系列的写作方式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红手指》当然也继承了「加贺恭一郎」系列的一贯风格。
作为偏社会派的推理小说,故事的开端便揭示了案件和凶手,上班族前原昭夫被妻子的来电急召回家,发现儿子直巳杀死了一名女童,在妻子的坚持下,昭夫绞尽脑汁地处理完尸体并编织了一个谎言企图混淆视听,帮助儿子逃脱法网。
对于喜欢推理解谜的观众而言,这种类型的故事似乎并不怎么吸引人。
本人未看过原著,但仅仅从影视版《红手指》来看,案件本身并无精妙出奇之处,同时导演的着眼点亦不在这一方面。
自日本文坛的「清张革命」以降,社会派的推理小说便摆脱了单纯侦破案件的拘囿,并承担起了批判现实的社会责任。
东野虽非完完全全的社会派,但在社会问题的揭露方面却毫不逊色。
东野曾在访谈中谈道:「人性的独白、社会的炎凉,这些是人类永远需要关注的命题。
」因而他的许多作品都以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冷漠为主题,特别对于家庭关系、对于未成年犯罪现象更是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与挞伐。
在此意义上,可以将《红手指》视为典型。
前原昭夫一家的关系极为淡漠,昭夫作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早出晚归、忙于工作,与其他成员的交流很少。
妻子八重子在超市打工,对儿子直巳十分溺爱,与婆婆的关系也并不融洽。
儿子直巳处于青春期,孤僻、自我封闭、并有性爱好上的怪癖(这点在影片中语焉不详,应是有意回避)。
母亲政惠由于老伴儿因患老年痴呆去世,再加上儿子的漠不关心以及与儿媳的日常龃龉,于是选择假装也患上了老年痴呆,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尽量避免和小辈接触。
这样的一个家庭,正是目前大多数日本式家庭的模板。
家庭成员间缺乏情感交流,换言之没有最基本的爱与理解。
昭夫对家庭采取逃避态度,对儿子疏于管教和引导,工作既是原因亦是借口;八重子对儿子一味娇纵宠溺,并未真正关心他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甚至当直巳闯下弥天大祸时,八重子仍然不正视问题根源,反而将丈夫昭夫推向了错上加错的两难境地。
面对加贺恭一郎的步步紧逼,走投无路的昭夫只得昧着良心想出了另一个计划,故事也来到了高潮。
昭夫的想法是把杀死女童的责任推给「痴傻」的母亲,虽然在此过程中回忆起儿时母亲的慈爱而倍受煎熬,然而护犊心切之下还是打算牺牲母亲来挽救儿子。
如此一来,不仅是直巳,连昭夫本人也跌入了道德深渊。
好在本作的结尾不失温情,在铁一般的事实、加贺恭一郎的劝诫、母亲的眼泪下,昭夫最终交代了前因后果,并痛心疾首地向母亲谢罪。
在母亲与儿子、是与非之选择的背后,《红手指》直面的是日本社会缺乏亲情的悲凉现实。
其中最值得赞赏的是当前原政惠得知昭夫的计划后,并没有俗套地甘愿牺牲自己成全儿子一家,而是不断用暗示的方式来提醒儿子悬崖勒马,不要一错再错。
同样作为母亲,政惠和八重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不过即便如此,昭夫与直巳面对亲情的态度上也都是一丘之貉。
社会问题之所以能成为社会问题,与个体的关系其实已经不大了。
♑
一部非典型的悬疑电影,真凶早已在电影开始就明示,而作案原因也只在电影结尾一笔代过,从电影的着墨处来看,更像是一部伦理剧!
在儿媳的苦苦央求下,儿子决定掩盖孙子杀人的真相,而让已经“痴呆”的奶奶来顶罪...在每个母亲的心中,可能多多少少对自己的孩子都会有些偏爱,但这种偏爱一定要有警戒的尺度!
今天他打人,你不对他管教,也许明天他就会杀人了!
而错上加错的让奶奶来顶罪,只能说“娶了媳妇忘了娘”这样的古训不止在中国适用!
很难想像当老太太听说,自己的儿子要让自己去顶罪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落和绝望...想起一个古老的故事,儿子将母亲背上山洞等死,但是却发现母亲在一直向地上撒大米,原来是为了怕儿子下山迷路!
⚠️严重剧透⚠️东野圭吾和加贺警官永远不会令人失望,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看似冗长,实则紧凑。
剧情观众从一开始就为前原漏洞百出的口供捏把汗,无数次感受到前原与加贺警官只差一层窗户纸尬聊时无处安放的眼神(聊到加贺都不好意思再聊下去了😓)。
剧情发展到尾声,更能深刻体会到加贺警官的用心良苦,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予前原一家改过自新的机会。
直至剧终,回顾老母亲的种种举动潸然泪下(1、前原夫妇刚有弃尸动议时,母亲的突然出现;2、前原将尸体装箱准备搬走时,母亲站在箱子旁说想要去郊游;3、加贺到访时,母亲向他展示沾满腥臭味儿的作案手套;4、母亲一直戴着那双罪恶手套,想提醒儿子赶快收手;5、母亲授意妹妹暗示哥哥注意到自己的红手指),同时更敬佩母亲的理智与原则,并非溺爱无度,多少给这个“巨英”社会留有一丝慰藉和希望。
(如果该剧情发生在“巨英国”,老母亲肯定甘愿为儿子分忧,成为孙子的替罪羊吧)强烈建议所有父母子女们观看此片,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肯定能促进家庭和睦。
阿部宽不着痕迹的表演,将加贺警官的侦探天赋、善良内心、童年阴霾、亲情纠结刻画得淋漓尽致。
温暖案情并不复杂,但剧中所探讨的中年危机、叛逆子女、失职父母、赡养老人等社会问题却催人泪下,令人反思,总结几个感动之处:1、前原在回家路上给母亲买了一盒她最爱吃的水晶糕,这是母亲最爱吃的点心——前原的内心深处是爱着母亲的吧,只是这份爱渐行渐远,无从表达;2、警察来到被害女孩家,面对悲痛欲绝的女孩父母;3、加贺向邻居询问前原家情况时,还顺便询问了与案情毫无关系的田中家的情况,只为在确认凶手前保护这家人的名誉;4、前原在为警察开门前讽刺道: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家人才终于团结在一起;5、前原竟全然不知母亲的红手指和拐杖上的木牌,更多年未曾注视过母亲的眼神,冷漠至极;6、前原几度回忆起儿时和母亲的点点滴滴(1、看到破碎的花瓶,想起母亲让他看着她的眼睛,告诉他做错事不能说谎;2、前原销毁完手办证据骑车回家的路上,想起母亲拉着他和妹妹的手边走边唱;3、前原在木牌上刻下母亲的名字,母亲说一定会好好收藏),即便如此,前原仍决议将母亲推下深渊;7、加贺让前原看着母亲眼睛;8、加贺秒懂母亲的用心,让警局的同事在门口等候,再一次给前原机会,将所有真相都在家中揭开;9、加贺让护士帮忙通过短信的形式,和病床上的父亲下棋,其实父亲早已洞悉一切。
加贺在以另一种表达对父亲的爱,绝非一个无情的人(《妖猫传》乱入🐱);10、加贺爸爸自知命不久矣,临终前的最后请求是想拥抱一下女护士(看到此处难免会觉得他是个怪老头),影片结束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在拥抱自己的儿子;11、加贺爸爸通过孤独终老的方式惩戒自己——一位失职丈夫最后的救赎。
对白印象最深的台词:如何迎接死亡,由其所活到如今的方式所决定。
重要的不是破了多少件案子,而是拯救了多少个人。
这是所有家庭都可能发生的事情。
本来只想用手机发个影评,却不知不觉写成了评论。
就写到这里吧,我要去追宽哥别的剧啦!
感人至深,令人动容泪下。
这世上怎么会有母亲给自己儿子设陷阱呢?
沉默弱懦的父亲和无原则溺爱的母亲,儿子遭受了校园暴力,父亲不正视而是强逼着他自己去反击,变相逃避问题,这样家庭影响下诞生了心理变态的儿子。
可身为中年顶梁柱的父亲又谈何容易,成天忙工作还要顾及家庭,家庭里还有平衡母亲和老婆的关系,谁又能体谅他呢?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离家里近一站,心情就愈发沉重)
一个无原则溺爱儿子的母亲有多恐怖,让其肆意妄为最后变成了杀人犯。
最后的最后,还想让老太太顶包,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另一方面,也验证了那句,世上没有母亲给自己儿子设陷阱的。
影片的最后30分钟让人泪崩,老太太拐杖上的那块名牌是儿子小时候送给她的,回忆时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瞬间泪下。
当你历经种种,你还可曾记得最初的自己?
可世上一切都会变,唯有母亲的爱不变,母爱多么伟大啊!
最后加贺让他看着老太太的眼睛说,没能保护到您最后,唉,真的绷不住了。
小时候拼命要保护那块牌子给母亲,现在竟然要把母亲亲手栽赃送进监狱,你这是要保护你母亲吗?
老太太到最后都在相信儿子,才把自己的手染上口红,好让儿子收手,可最后最坏的结果还是发生了。
总结:什么都会变,唯一母亲的爱永不会变。
這部應該說是《新參者》前傳的SP。
阿部寬和黑木明紗相遇的開始的戲。
看到VC上有就去TD搜索了--想想以前都是DOWNLOAD來看的--真是折磨人吖。
認識東野圭吾是從《白夜行》開始。
從此以後對這位推理大叔的喜愛是一發不可收拾。
現在正追《幻夜》呢。
而《白夜行》的劇場版也快上映了。
真是期待。
壹壹從來就是反對絕對劇透的。
但是看到不錯的情景還是想說兩句。
譬如是加賀的父親說的那句--重要的不是破了多少件案子,而是救了多少個人。
真的很感動。
而加賀也認真耐心地讓事實浮出水面。
雖然他甚至有些讓人難以捉摸。
但真的是一位好大叔。
而《紅手指》這個標題個人覺得也取得很貼切。
這場父母與子女的戲真的很出彩。
貳零壹壹年看的首部日劇SP。
也是今年寫的第一篇觀後感。
紀念下。
這部劇看得還蠻壓抑的,老年癡呆症的老人家真可憐。
「紅手指」指的是未泯的良心,大家都以為老年癡呆不記事的老人原來才是看得最清楚的一個。
老人家在年輕的時候為了孩子付出一切,但是到了最後卻是被自己辛苦養大的孩子遺棄的一個。
真有一種「早知如此,掐死這小子」的感覺。
真的很悲哀。
東野圭吾最擅長的不是推理,而是探索人性,無論是善是惡都來自因果。
雖然真實,但壓抑和遺憾。
先说说我看的时候是怎么个状态,前半程期待有多完美的不在场证明脱罪,发现看了半天木有X的绝妙设计。
后半程渐渐明朗,情感上不输给X和白夜行,同样是感情,这部片子看到最后我用了半盒面巾纸,感觉身体内的水分充分得到了释放,减压效果明显。
再说说看这个电影的背景,是某一个周日,近期很热门的事件无非是XXX儿子的犯罪事件,父母的隐私连同几百年不出现的所谓邻居、知情人、朋友、同学等等相关人士,全都出洞,爆料这个孩子的成长历程。
我不说其它,单单这个事件的社会影响还是很恶劣的。
正好喜欢的杂志也做了这样一期专题,恩,叫小的善。
我自己这一个多月一直在看各种犯罪片,韩国的日本的,当然最多是一本叫十宗罪的书,喜欢得很。
看犯罪片是一些女孩子的特殊癖好,不用说,我自己是,我身边一群柔弱的姑娘都很爱。
这是为什么,我仔细琢磨了下,不知恰不恰当。
一方面是人性中都有好奇的成分,对于恶的好奇,只能通过这些影视作品实现。
另一方面,都希望能得到救赎,也就是扼杀掉那些时刻冒出来的恶。
我记得之前看影评,忘记具体是那部片子了,说那些十恶不赦的罪犯也会有很平凡的一面,做出那些事之前,他们也就是身边的普通人,同样的,即使是犯了罪,他们也会有普通人一样的情绪,一样的恐惧,人从根本上,还都具备一些特质。
来说说这部电影吧。
情感上是两种,亲情和爱情,线索是两条,罪犯家和警察家。
前原家是个沉默的普通家庭,叛逆的孩子,溺爱孩子的妻子,沉默的母亲,和麻木的丈夫。
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家庭关系的典型面貌居然是这个样子的?在其他方面也是,很多人跟我说,现在都这样,都一样,很正常,等等。
然后等到自己遇到同样的事情,才会说,凭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是我,凭什么这么做???
一个社会上的人不能时刻把责任推给不知是谁的某一群人,冷漠和麻木也不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
于是,自以为能安稳度日,按部就班的前原家,天崩地裂了。
片头的话说得很好,我们知道会有那些事,却总不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
谁会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家里躺着一个尸体呢?
永远不要等不可收拾了再去补救,更不要用逃避掩饰去解决问题。
前原回忆起小时候跟母亲承认错误的情景,回忆起目前带着他和妹妹一起唱歌,回忆母亲对父亲的执着坚持,这些都让他变得犹豫,还是没能阻止。
一步一步,为了儿子还是为了自己,说也说不清了。
就像八厘子说的,你愿意做杀人犯的父亲吗?
犯了错误,确实不难想到的是后果,他又做了一件很“正常”的事,为了儿子的前途和家族的面子,掩饰罪行。
不要因为知道了他们掩饰的理由就觉得可以理解,就像加贺说的,不能对受害者家属的痛苦表示习以为常。
麻木是一种病,可不是褒义词。
亲情是什么呢?
母亲又是什么角色?
痛苦是个什么东西?
尊重怎么实现?
孤独是不是理由?
错误能不能都被原谅?
爱是多么百转千回?
亲情是什么,我想我的哭点能解释一部分。
首先是前原知道不能免除嫌疑,决定去扔掉那一包玩具,并且用神志不清的母亲顶罪。
那时候,他想起了小时候打碎花瓶,妈妈听他自己承认错误的经历。
那样的温暖跟冒着大雨骑着自行车在黑夜里的寒冷相比,还是没能让他停下。
母亲是什么角色,八厘子是爱儿子的,有人说传统女人虽然把丈夫看成天,但儿子才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人,不惜一切,也要保全。
母亲在她身上,诠释的是保护,过度的保护,也就是溺爱。
中国人总说所谓的慈母多败儿,这两个母亲是不同的做法,几乎差点收获了一样的结局。
其实有一段我是感觉非常悲哀的,那样的母亲,费尽心思教育了儿子的母亲,居然有一天会被当成替死鬼?
这世界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吗?
还好我还不是母亲,也还做不到母亲的付出,隐忍没有改变的是等待回头的耐心,从小就给了的耐心,直到这些年母子感情不甚亲近的时候,还是爱着儿子的。
痛苦是什么呢?
加贺的父亲用不再相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妻子的忏悔,前原的母亲用体会丈夫处境的方法怀念一起的日子,每个人疗伤的方式不同,旁人很难理解,但我们要尊重。
对,尊重也可以说是另一个关键词,理性的存在于各种感情之中,抗衡着,经久不衰的被争议。
我在想,尊重跟爱分不开吧,如果能如同加贺一样,懂得远远地看着,懂得深深地尊重,懂得另一个人的痛苦,那何尝不是爱?
当然,也许我们远比他幸运,不会面临那样的处境。
下面很自然过渡到,孤独,或者说所谓的阴影,是不是解释犯罪的原因。
不是,必须很郑重的说,不是。
即使是法律都不仅仅是为了制裁,还有教导,那犯罪更不需要开脱。
加贺的童年相比于直巳,怕是更加坎坷吧。
孤独是一种情绪,不是病态,也不是邪恶的同义词,不要为恶穿上中性的外衣,否则你说不好哪一天也会穿错衣服。
那么,犯了错误能不能被原谅呢?
我想起现在最热门的话题人物,他会得到原谅吗?
电影里的结局是,孩子的亲人去祭奠受害者,女记者说,跟孩子聊了聊,了解到他小时候的事,想有一天能写出来。
我想,这也是一种回答吧。
会有个人,也送上一双耳朵,去听一听这个故事,去写一写这个少年,去告诫一些人吧,但愿吧。
最后,爱是多么百转千回的事。
母亲不管变成什么样子,爱儿子的心还是支撑着她等待他自己的醒悟,不要说精密的推理,世界上的爱有些是为了满足,有些是为了救赎,也许就像加贺的父亲说的,警察的职责除了找到真相,还有救赎相关人员的心。
还好我们都还剩一点点柔软被收藏,愿它安好,永不消亡!
如果是彻彻底底地重于原著倒也好,结尾在前原家那段,各种改动实在是刻意到让人出戏。
只有父母才肯做出这样的牺牲。
SP能容纳的毕竟有限 省下了很多小细节 因为一早看过原著知道剧情 所以关注的是演员们的表演 不咋地 倒是愈发喜欢田中丽奈
呃,催情戏
其实对加贺还是蛮有好感的可是故事触动没那么大,这个妈妈的心理难以揣摩,紧急关头要及时制止才对啊。倒是加贺和他爸爸的故事还蛮感动的,就知道一定有隐情。
1.缺少了搜查过程中逐渐缩小范围等的层层递进,三言两语便进入对凶手家庭的怀疑中,入题过快。2.男女主人没有杀人罪,但没有弃尸包庇罪吗?3.最后总要挂钩亲情,东野圭吾有一个破碎的童年吗?4.母亲的所作所为相当牵强,没有说服力。
看过原著 也就那样 总是差那么一点引起共鸣
养不教,父母过
对原著的还原度很高,力荐。
很难完美重现原作啊,还是文字更有力量
那手套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扔掉呢?
我爱杉本哲太!
哭惨了。。SP还真是煽情过渡 宽叔已经进化到lie to me老头子的level。。那一家熊孩子和哦噶桑看着真闹心 SP兄弟场GJ。。除了阴魂不散的黒木
比之前的深入些
比新参者好一些
木有电视剧好看,三星半!
虽然小说重点要表现的是儿子对老母亲的忽略,老母亲的寒心,但看片时我只想吐槽凶手小男孩的妈妈,自己不做的事就推给孩子爸爸!!说是为了儿子,you can you up啊,no can no bibi.
黒木明纱这个角色完全就是个多余,她简直就是宽叔版的加贺系列里面一个“苍蝇屎!”红手指改编的SP还不算太难看,就是一些细节的删改造成对人物的认识与看原著时感觉大相径庭。甚至那个残忍的熊孩子在剧里也变得想让人同情,可原著完全就是一个想猥亵小女孩的变态混蛋好嘛!?而八重子更是令人厌恶!
这两个畜生,两个不配为人的禽兽都是长不大的败类。哪有让奶奶为熊孩子顶罪的
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