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历史/传记题材电影都很难抵抗“做评价”的诱惑,似乎传主已死立传者就有责任为他厘清是非功过,这部更是牵挂深重,到了片尾还要借托勒密之口为亚历山大盖棺定论。
诡异的是,其后又紧接着叙述了这段历史史料的流散史,透露出对前文的自我怀疑。
我始终认为,任何叙事体裁都应当把解释和下价值判断的权利交给观众/读者,给出空间与暗示,而不是宣读结论。
结论本身是叙事的暴政,会残害人物和情节本身。
以史传甚至史诗自目的作品更应谨慎于此。
由于历史的多面与混沌,你评价的基础是无限接近不可知的历史真实。
由于同一个故事被回忆、叙述、争论了太多次,你的评价至多不过是某种流行观点的重述。
当然,我相信创作者有心去把这个故事讲成,亚历山大作为一个个体与整个客观世界的对抗,讲成一个人意志的极限能怎样动摇一个世界的寓言。
结果却像一件半成品。
我们看到创作者思考了亚历山大的童年怎样形塑了他的人格,看到创作者想到应该怎样为一个国王增添人性,看到创作者分析了他应该被人爱又被人恨,可这些本来应该在草稿本上的东西,就被直接拍了出来,一些互相没有被很好关联在一起的元素被简单地拼凑剪辑,就此完事。
结果,亚历山大的胜利显得缺乏力量,亚历山大的挫败也显得缺乏力量,亚历山大的死被拍得像场陨石遁。
科林法瑞尔演得也挺烂的。
倒也不在于他演得有没有帝王气概(虽然确实也没有),或者外形是否合适够赏心悦目(虽然确实也挺难看的),主要是,他的表演也和整个电影如出一辙地缺乏有逻辑的细节,很多(理论上)重要的台词纯纯棒读,可能也没人跟他说这片里的亚历山大应该咋样吧!
也怪不了他,反正导演估计也不知道,只好在片尾加个史臣曰增加一点信念感咯。
照搬史书的台词,没有下文的苦难哲学,平行紊乱的情感交流(母子,男男,男女……超额了。
面对大众的电影无法承载复线叙事。
)但亚历山大大帝神灵保佑,只需加一点积极的脑补,即使有再多错,整个电影不差。
我看到了原来所期待的一切,堆得乱点不妨。
做不了史诗,但可以做教科书。
这是一部拍得极认真、极厚道的的片子。
《西洋军事史》中写道:亚历山大认识到神与人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联,而这种关联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关系。
所以应该杜绝城市与城市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仇视和对立情绪,将他们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四海一家的都市。
所以德罗森说:“亚历山大这个名字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纪元的开始。
”韦尔克恩也说:“此后的整个世界历史,包括一切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如果不研究亚历山大的毕生事业,就可能很难加以了解。
” 无疑导演斯通抓住并强调了这条主线。
非常可惜的是,种种感情纠葛本来只是人物的烘托,却被过度处理了,用来讨好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如果不熟悉历史的人,恐怕会迷失于亚历山大的种种怪癖之中,而忽视了他最伟大的地方。
亚历山大凭自我的禀悟,超脱了老师、父母和当时社会的偏见与仇恨,孤独的完成了不能为时代所理解的荣耀之征。
那种王者之风贯穿了我们能欣赏的一个个零碎的摄影极品:沙漠鏖战、马象对决……导演的金钱,可以买到的最卖力的编剧和演员也不过如此了,而只有真正不为钱所动的作者的文字才能直指人心。
正如真正的史诗大片《阿拉伯的劳伦斯》中T.E.劳伦斯的台词,“他们之中最好的不会为钱所动”——What they want is me.
(微剧透请慎入)生命消逝了像一江流逝的春水生命消逝了爱情多么迂回梦想又是多么宏伟——题记(改自燕垒生之《情尽桥》)露台之一很多年以后,当年追随国王四处征战的将军托勒密(Ptolemy)已垂然老矣,雪须鹤发的站在露台上遥望海滨,还能对着史官回忆往事、娓娓道来:“……但是,该怎么说呢?
我该如何向你形容,年轻的时候怀着宏大梦想的样子?
一心相信当亚历山大看着你的眼睛时,你无所不能。
无所不能。
当他出现时,就如沐浴在阿波罗的光芒下,我们变得比我们本身更优秀。
”Ptolemy: …But how can I say it?How can I tell you what it is like to be young,and to dream big dream?To believe when Alexander looked you in the eye,you could do anything.Anything.In his presence,by the light of Apollo,we were better than ourselves.很多年以后,那个令人们变得比他们本身更加优秀的人也曾站在另一处露台上远眺。
不同的是,他不是在回忆历史,他——正在创造历史。
露台之二那是一个处在巅峰上的露台,亚历山大率军击溃了数倍于己方的波斯军队,长久以来一直威胁着希腊的波斯王大流士的统治顷刻间轰然倒塌。
只存在于亚里士多德等一代先哲们言谈中的黄金之地——巴比伦,如今成了马其顿人的新家,神话里的光芒照进了现实。
那一年,亚历山大年仅25岁,距他从鲜血中继承马其顿的王位,刚刚5年。
夜幕降临,人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和财富的狂欢中。
金碧辉煌的波斯宫殿内,年轻的君王站在露台上眺望灯火璀璨的巴比伦城,憧憬着一个延伸至世界尽头的旷世帝国。
身边,是一同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的亲密伙伴赫菲斯提安(Hephaistion),亚历山大唯一信任的人。
终其一生,赫菲斯提安没有辜负这一信任,这一非同寻常的情谊。
“如果你真的到达了世界的尽头你还会做什么?
”看着若有所思的亚历山大,赫菲斯提安凭栏问道。
“我会回过头来,征服世界的另一面。
”Hephaistion: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ever reached the end of the world?Alexander: I’d turn back and conquer its opposite.赫菲斯提安微微的笑了。
那一刻,他心里是否在想:好一个亚历山大式的回答。
有些无奈,有些担忧,又有些许欣慰:这,就是亚历山大。
更早些时候,在与波斯人激战的前一晚,在连月亮也渐渐消噬的暗夜中,赫菲斯提安也是这样默默随同在亚历山大左右,并肩穿过人心惶惶的军营。
走至营帐前,亚历山大回转过身,凝视着他的伙伴:“如果你先倒下,赫菲斯提安,纵使马其顿会失去它的国王,我也将为你报仇,然后追随你至冥府。
”“我也会这样做的。
”这,是赫菲斯提安的回答。
Alexander: If you were to fall,Hephaistion,even if Macedonia were to lose a king,I will avenge you and follow you down to the house of death.Hephaistion: I would do the same.接着,他有些伤感的轻声说:“那么,也许,也许今夜就是永诀了 ,我的亚历山大。
”镜头转向亚历山大的脸,那张年少俊朗、英气逼人的脸,瞳孔在火光的映衬下焕发出熠熠光彩的脸,坚毅的嘴角上扬起自信笑容的脸:“恐怕不是,赫菲斯提安,我们才刚刚开始。
”Hephaistion: Then perhaps,perhaps this is farewell then,my Alexander.Alexander: Fear not,Hephaistion. We are at the beginning.是呀,纯粹深厚的情谊才刚刚开始,漫长艰险的征途才刚刚开始,残酷又光荣的筑梦工程才刚刚开始。
当战胜的一刻真的到来,当希腊文明的东方之梦终于在亚历山大的手中变成现实时,他的母亲,奥林匹亚斯(Queen Olympus)的书信也飞到了巴比伦的王宫:“但是你——宙斯之子,你的心就像光芒照耀大地,……你的名字会永垂史册,闪烁着最荣耀的光辉,永远年轻,永远激励人心。
再不会有第二个亚历山大出现——亚历山大大帝。
”Olympus: But in you,the son of Zeus,lies the light of the world. …you are a name living forever in history as the most glorious shining light of youth,forever young,forever inspiring. Never will there be an Alexander like you. Alexander the Great.露台之三结束了多年艰苦卓绝的东征,亚历山大回到了他辉煌的中心——巴比伦。
这一次,雄鹰的目光转向了广袤的阿拉伯世界,开始规划下一个远渡重洋的征程。
赫菲斯提安却已是奄奄一息。
亚历山大伏在他的床前,紧紧握着他的手:即使在最艰难的境地,当其他将士都在质疑他们的君王时,赫菲斯提安始终支持着亚历山大的梦想,守护着他们儿时的壮丽神话。
病榻上,赫菲斯提安微笑着:“你曾把我装扮阿拉伯酋长的样子,挥舞着你的木头军刀。
”赫菲斯提安回忆着:“我记得有一个年轻人,他渴望成为阿克琉斯(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然后他真做到了。
”赫菲斯提安呢喃着:“那神话是多么美丽啊!
”于是亚历山大的眼泪就流下来了:“我们登上了巅峰,我们又跌落下来。
”Hephaistion: You used to dress me up like a sheik,wave your wooden scimitar.Hephaistion: I remember the young man wha wanted to be Achilles and then outdid him.Hephaistion: …how beautiful a myth it was.Alexander: We reach,we fall.病痛折磨中,赫菲斯提安努力望向他的国王:“我很担心,你没有我会怎么样。
”“没有你,我什么也不是。
”国王呜咽着,“振作起来,赫菲斯提安,我们要死在一起。
我们会有各自的孩子,我们的孩子会在一起玩耍,就像曾经的我们。
”说着,亚历山大起身走近窗台,望着城外辽阔的海域,向赫菲斯提安描绘起他毕生的蓝图:“……有一天,当各民族自由的融合和交往时,亚洲与欧洲会合二为一。
然后我们会变老,赫菲斯提安,在我们的露台上看这个崭新的世界。
”Hephaistion: I worry for you without me.Alexander: I am nothing without you.Come,fight,Hephaistion. We will die together.We’ll have children with our wives,and our sons will play together as we once did.Alexander: …And then one day,population will mix and travel freely. Asia and Europe will come together. And we’ll grow old,Hephaistion,looking our balcony at this new world….他停下来,迟疑的、轻轻的唤了一声:“赫菲斯提安?
”然后,是带着哭音的、颤抖的一声:“赫菲斯提安?
”终于,最深处的绝望全部迸发于歇斯底里的哀嚎中:“不!
”原来,梦想可以很大,大到普通的人心所无法容纳、无可企及;梦想也可以很小,小到像普通的人心一样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在露台上看万家灯火,遥想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儿孙们在一起玩耍,延续父辈的梦想和情谊。
夜深,人醉,却又好像无比清醒的洞悉了世态炎凉似的,他,饮尽了那樽酒。
营前,月下,仿佛还站着眉目依旧、携手并肩的伙伴,他,履行了当初的誓言。
生命消逝了像一江流逝的春水生命消逝了爱情多么迂回梦想又是多么宏伟他是暴君,是侵略者。
当一个人有梦想又有实现梦想的能力时,他用铁腕追随他的心之所向。
金发的少年跨上黑骏马,驰骋过希腊半岛的平原,驰骋过尼罗河畔的沃野,驰骋过亚细亚的草地,驰骋过兴都库什的雪山,驰骋过中东的大漠,驰骋过西印度的雨林。
耄耋之年的托勒密笑了:“强者统治世界。
……他改变了世界。
”在亚历山大之前,欧亚的交界处是文明的壁立与隔阂。
在亚历山大之后,一切都有了可能。
或许,或许这都不是亚历山大的本意。
他幼时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说:“我不过是个梦想家。
”而他,却是一个实干家,与他骁勇务实的父王不同,这个实干家有了更加恢弘的梦想。
他,是一个真正的逐梦者。
他们说:这电影是一部商业化的跟风之作。
他们说:亚历山大所做的一切都已经不存在了,唯有他杀死的人,如今还是死人。
我却记得那个热衷于神话的小小少年,当历史的大幕落下时,他已把自己也变成了神话,为世人仰望。
而他本人却不仰望任何东西,他只是伸出手去,抓住他应得的一切。
然后他就成为了太阳,用6300度的烈焰吞噬任何阻碍他实现梦想的东西,用温柔和煦的光芒照耀大地、泽被生灵。
神话有时就像历史,那人曾用行动昭示:年轻的梦想可以走多远,财富的道路要用多少尸骸来铺就。
历史有时就像神话,那人的追求已超越了他的时代:别人只想带着黄金回家,而他看见了未来,一个繁荣、统一的未来,有着一千张不同面孔的未来。
神话与史实的界限有时错综纠缠,随着时光流转,人们已分不清:那远去的是光荣与梦想,还是侵略与杀戮。
唯有动人的故事生生不息,比所有的荣辱成败更加持久。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their stories have been passed on.Forever Free. Forever Young. Forever Inspiring.
影片的拍摄真的很符合史实.经过我仔细观察再三确认.影片中拍摄的骑马部分均没有使用马蹬.仅此一点...这电影就绝对值得推荐.除此以外希腊军队的编制和波斯军队的战斗方式均是完全符合史实的...十分严谨.包括他老妈是个玩蛇的女人......遗憾的是片中没有提及尤米尼斯.
第一次看《亚历山大大帝》时没有做任何功课,观感与预期大相径庭,Colin的身型略显单薄,不断变黑的发根变长的头发越发像一个爱尔兰英雄让人出戏,人物感情纠葛的冲击力盖过了史诗片恢弘的战争场面,绕口的人名和不停打断叙事结构的flashback也只能让人感叹:what a mess! 此片不幸成为了一部昂贵的flop,大概也成为呕心沥血的Stone和Colin难以释怀的痛。
后来看了Becoming Alexander,决定温习一遍电影,miraculously, 观影体验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前的一切mess都开始make sense,终于懂得了该片的巧妙和重量。
本片的切入点不是丰功伟绩的罗列和铺陈,而是通过扎实的character research细腻地刻画了亚历山大的内心世界。
当大帝走下神坛,我们看到了一个时常脆弱无助的nowhere boy,他不再是一尊精雕细作的大理石雕像,而是一个内心世界有恐惧有挣扎有爱恨情仇的立体肉身。
Externally, he has no fear at all. 他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宛若一头所向披靡的雄狮拓展着自己疆土,所到之处征服着各方臣民,甚至在床底之间征服了野性十足的蛮族公主。
而大帝也以自身的气概和charisma征服了将士的心,连尿裤子的普通士卒也甘愿死心塌地同他一起追随荣耀。
这一切也是后世对大帝认知度最高的一面。
Internally, he is desperate to free from burdens. 当我们感概大帝取得了那么伟大的荣耀时,却常常忘了他还那么年轻,他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他的内心还只是一个茫然无措到将自己放逐的孩子。
亚历山大的mental burden是多重的。
他热爱自己的父亲,但philip的骄奢淫逸使他厌恶,philip对他和母亲的contempt使他困惑心碎,甚至在philip作古多年后,依然有那么多人的言论将他笼罩在父亲的阴影之下。
他爱戴philip,却不愿承认像他,他要做的是outdo Philip,蜕去父亲的梦魇无限奔向自己崇拜的神明。
在这一点上,母亲的教导起了作用。
"What have I done to make you hate me so?" 这是Olympias反复追问儿子的问题。
她爱他,保护他,渴望他成为天之骄子,但亚历山大却拼命摆脱这位复仇女神,他不是爱的结晶,而是恨的恶果。
他的教养使他以文明的方式思考,但在内心的某个角落他却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嗜血,这样的矛盾使他不能接受。
父亲死后,他为身上流淌的Olympia之血感到罪恶,taking the throne by stealth也使他背上了内疚之枷,开始了自己十几年的放逐。
他拼命以地理的距离逃离母亲带给自己的恐惧,但当情感决堤时,他又将母亲的白蛇缠在自己的身上,那一刻的亚历山大无助得像尚未断奶的婴孩,令人心疼。
亚赫之恋也是一种burden.亚历山大建立了那么多亚历山大城,很大程度上是在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他没有归属感,渴望有人懂他,而Hephaistion则是唯一懂他的soulmate. 亚里士多德的教诲和阿喀琉斯的故事为亚赫之恋提供了legitmacy,但作为君主需要heir,他需要一位皇后为自己生儿育女,而他愿生死相随的灵魂伴侣只能是Hephaistion. 将士们的猜忌和背叛令亚历山大心碎,但只要有Hephaistion的支持他便可以挺过去,当唯一懂自己的爱人死去,亚历山大的内心世界也彻底崩塌,逐爱而去。
亚赫之恋不能简单地从同性的角度来看,影片结尾托勒密说众人对亚历山大缺少理解和耐心,理解和归属感大概是是亚历山大最向往的奢侈品吧,而世间能给予的只有Hephaistion一人。
作为囧林的粉,再评价一下Colin本片的表现。
看第一遍时确实觉得年轻的Colin有些压不住场子,但攻打大流士前那段马背上的演讲很抓人,作为观众能被一向软萌的爱尔兰口音鼓舞到实在难得,还要感叹Colin马背上的控制能力真好!
Becoming Alexander中可以看出Colin的努力,毕竟当时演员本人还是爱尔兰坏小子,距离那位马其顿伟人实在差太远。
Colin长得不够伟岸,却很有灵性,而本片更侧重亚历山大的内心世界,这可能也是斯通选中他的原因之一。
后来证明更适合演小人物的Colin为这版亚历山大带来了柔情脆弱的一面,眼神尤其出彩,哭戏更是令人心疼得一塌糊涂。
本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帝,用一位硬汉演员可能会压制亚历山大男孩的那一面,Colin单薄的身型反而使得内心戏更加抢眼,为史诗片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这部片子不适合观看一遍,而是需要做好功课反复揣摩,斯通最大的失误可能也在于此。
第一次为囧林看的,第二次真正爱上大帝,当伟人身上闪现着凡人脆弱无奈的一面时,这样的resonance不更加endearing么?
本来上午的天气还算好,下午就乌云密布了,不多时,就下起雨来。
于是,我在这个下午花了差不多三个小时看了一部《亚历山大大帝》。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Oliver Stone,他的《天生杀人狂》有名气,大家都知道,他还有很多好电影,比如《生于七月四日》等。
这一部《亚历山大大帝》同样优秀。
可是,跟我有同样看法的人并不多,在美国,它票房惨败,据说很多人看睡着了,Oh,shit!
美国人真他妈傻B,所以只能是在看同样傻B的《国家宝藏》才会叫好。
那是一件怎么的垃圾啊,令人作呕,我真后悔看到它。
我说这部《亚历山大大帝》好,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故事清晰而又寓含深意。
即使是对希腊历史没有了解的人也不会看不懂的,它向我们讲了一个有头有尾的精彩故事,并不故弄玄虚。
同时,它传达出了亚历山大内心的活动,而且最后也点破了他受欲望支配而具有的虚伪一面。
第二,制作精良,匠心独具。
这部电影很注重细节,因此不容易找出穿梆镜头。
导演是用心的,他掌握了那一历史阶段的史实,并尊重历史。
亚历山大的死一直是个谜,众说纷纭,而导演并未回避这一问题,而是表达了一个导演的看法,是他的属下合谋害死他的,不为夺权,只是不想受一个人欲望的指使。
可是结果呢?
亚历山大死后,四大将领各自为战,纷立山头,欲望更加无休无止。
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深刻之处。
第三,镜头优美,配乐动听。
镜头很优美,特别是亚历山大独自面对雪山那一段,加上无比动听的音乐,简直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还有亚历山大在印度负伤后,整个画面变为了红色,不是血红,是一种亮丽的红,更使我想到红叶满地的香山。
电影自始至终都有音乐相伴,特别是在两人对话时,配上了十分舒缓的音乐,即使对话者并不愉快而音乐依旧如此,让人感觉舒服。
故事是叙事般的忠实再现亚历山大大帝的历史,于是更多的感受是对于这位伟大历史人物本身的。
也许很多人会把亚历山大大帝和成吉思汗、拿破仑相提并论,不过在我看来他们之间是不同的,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帝国继承了希腊的传统,尤其是希腊的文化与哲学,那种对于人精神与体质的追求,亚历山大的老师是亚里士多德,他对于希腊传统是深深的敬仰和予以发挥的,所以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带来了所谓“希腊化时代”,每到一处就要建造体育竞技场,他希望把希腊的传统带到那里。
希腊的那种求知欲望,在亚历山大大帝的身上,给他的征服带来新的含义,他那时的世界没有人知道地球究竟有多大,边界到底在哪里,当他面对印度边界上的雪山,除了征服的欲望,还有单纯的一点点冲动,看看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样的。
成吉思汗、拿破仑一定不会这么想。
于是他也有了用四万马其顿重装步兵对阵波斯百万雄狮的不可思议的勇气。
征服本身是血腥的,这一点上亚历山大、成吉思汗、拿破仑没有区别,只是亚历山大身上的一点来自希腊文明的浪漫,让他的征服显得特别一些。
对于奥利弗.斯通的电影我总是抱有一种观点,那就是他的电影一相都喜欢走离经叛道的路子。
不管是惊世骇俗,还是旁门左道,他都不会让他的电影流于平淡,他的视角和观点太过异于常人。
所以我还是喜欢他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这个世界需要一些奇特的论点来不断让我们思考。
《亚历山大》却不是这样,它没有给我以往斯通式的惊世骇俗,有的话也只是一点点。
影片没有票房那么糟糕,只不过这一次奥利弗真的有点流俗了。
奥利弗选择一部史诗级的电影来出手,这似乎约束了他自己的手脚,是正史式的讲故事呢还是野史式的讲故事呢?
最终面对一个历史上一个伟人,奥利弗还是基本按主流正史来拍这部电影,不过其中也加入了不少个人对历史的猜测。
影片中比较重要的一些叛逆构思有三处,第一处,就是安吉丽娜饰演的王后奥林匹娅斯设计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国王菲力,以便让儿子亚历山大登上王位,这一桥段很是加强了宫廷斗争的戏剧性,也让奥林匹娅斯这个人物更加突出。
第二处,亚历山大的同性倾向,他与儿时密友西斯费特斯间的情感被相当程度的推崇和放大。
第三处,亚历山大的死因,作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天才,亚历山大的英年早逝是个历史谜团,奥利弗大胆的将他的死因归纠为他手下将领的集体谋害。
这三处的构思秉承了斯通电影作品一贯的怀疑态度,但基本上并不影响整个影片故事的主流历史走向,而且奥利弗这一次对于自己的怀疑也没有提出有足够说服力的论据。
影片主要围绕着亚历山大的征战历程展开,通过亚历山大昔日旧将托勒密的回忆和解说跳跃式地讲故事,有选择性的截取了亚历山大一生中最重要的征战部分。
然而托勒密的旁白给人的感觉显得非常托沓,而且与影片的故事完全没有溶为一体。
其实应该将托勒密作为陈述者和经历者双重身份多作描绘而令他参与到影片的故事中,而不是仅作为一个陈述者存在而显得与亚历山大的一生格格不入。
影片对于希腊各邦的征战和统一都没有作过多的交代,直接就进入到与波斯帝国的对决。
这是一次决定亚历山大命运的战役,以弱胜强,彻底摧毁了庞大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国。
奥利弗用了最多的精力和金钱在这场重头戏上,他用大量的鸟瞰镜头来表现出铺天盖地的战争场面,从高处望下去是密密麻麻如蚂蚁般的军队,其实这很象诸如《淮海战役》等国产战争片中常用的运镜方式。
奥利弗比较详实地重现了马其顿军队以步兵方阵和机动骑兵相配合的战斗模式,步兵方阵以集体行动口号作战,比较有气势而且可以降低伤亡。
左翼骑兵由帕米尼奥指挥,主要负责稳住阵脚,而右翼由亚历山大亲自指挥,负责包抄进攻,攻击敌军的缺口。
伊苏斯会战在奥利弗的镜头以最详实的方式得到了展现,基本重现了史书上对此的记载,影片中亚历山大率领骑兵包抄到大流士三世的跟前,一举击败了庞大的波斯大军。
对于这场战争,我想奥利弗应该算是拍得颇为大气而且不落细节。
说到这部史诗片《亚历山大》,就不得不提到那部在当年口碑极佳的史诗电影《角斗士》,虽然奥利弗对于那场战争重头戏考据了大量史料,而且对于各个战术细节都严格参照了历史的记载,极力还原了当年历史的庞大战争场景,但却没有《角斗士》中开篇的那场罗马军团与日尔曼人的战争来得精彩而振奋。
在影片中饰演亚历山大的柯林.法莱尔在战争开始前有一段激励士气的发言,与《角斗士》中罗素.克洛的那段发言很相似,甚至可以说在某些语句上也是相同的。
抛开对模仿和抄袭的谈论,以平等的视角来比评两位主人公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法莱尔和克洛之间的明显差距,法莱尔的表现更象个冲动的年轻人,远没有一个成就大业的英雄所具备的霸气和鼓动性,而克洛却有一种谈笑间指点江山的王者之气,应该说在演员的选择上奥利弗.斯通有些失算。
在战术上,其实罗马军团和马其顿军队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方阵作战配以游击骑兵突击。
《亚历山大》中对这种战术的拍摄是宏观的,用大的视角去看,并没有突出主人公亚历山大本人,所以观众更象是旁观者。
而《角斗士》则拍得更加纵深,微观的视角紧盯住主人公马克西默,从而更易带动观众的热情,让观众与影片互动。
对于影片处理战争的不同手法,倒不一定说得清孰优孰劣,但观众似乎更偏好《角斗士》的运镜视角。
其实真实的往往不如虚构的,依托历史的《亚历山大》和杜撰的《角斗士》相比,即使如亚历山大大帝这样的传奇一生也远达不到虚构故事的戏剧性效果,而象《角斗士》这样的虚构故事完全可以按着观众的口味来一波波的制造出戏剧化的效果。
虽然历史可以改编,但也不能走得太远,奥利弗可以加入许多的猜想,但却也不能脱离真实而完全拍出一部全新人生的亚历山大的电影,真实往往也会起到约束的作用。
在这部影片的最后,我们也看到了奥利弗一贯的惊世骇俗,对于亚历山大与西斯费特斯的那种暧昧同性之爱影片处理的非常到位,也的确相当感人,他们的关系似乎也综合了友谊、爱情等诸多情感,一点也不流俗。
同样我也非常喜欢奥利弗对于亚历山大英年早逝这个谜团的猜想,在影片中也作了相当众多的铺垫,亚历山大下属将领们对于连年征战远离家乡厌恶,以及因此造成的冲突。
但是我仍然觉得提出这个假设实际是不错的,但确实不如奥利弗以往影片给出的推论有说服力。
《亚历山大》作为电影结束,但奥利弗的标签却不见。
如果说这部电影是奥利弗的作品,我们找不到明显的痕迹,只是隐隐约约的若有若无,如果换一个导演其实也无不可。
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不过不失,一切都在努力还原历史画卷,但也失去了惊喜。
看这部电影和看亚历山大的历史传记是一个效果。
文:眉间尺
是你离开了我……是你……还记得我们相遇的那一天么?
佩拉的风夹着热浪翻卷起你的头发,棕色,微卷的头发,没有畏惧却谨慎的眼神,稍稍抿起的嘴唇,带着灰色的眼珠直视着我,在我可以忆起的岁月中,它们总是那样,直视着我,永远对我说你发自心底的话。
我想,你就是那个我可以背对的人,全世界都站在我对面,你也会在我身边。
是啊,我曾经是那样希望的,我们彼此,永不分离。
记得么,站在大流士的宫殿顶端向下俯瞰,城里的焰火,战士们的嚎叫,女人的笑声,只有我们,是这热闹的观看者,尽管,我给予了他们欢乐的条件,还有你,我最亲爱的人。
我对你说,我的征战不止于此。
你却问我,是不是没有爱过。
Hepheastion,怎么会呢?
难道想解放民众的人是不会爱的么?
战争,是我唯一能做到的,战争……可是,我的担心和相信,我的孤独和脆弱……如果没有你,国家,军队,感情……所有的一切都会崩塌,这难道不是你一直了解的所以我才可以不说出口的……爱么?
我不能,绝不能失去你。
每次我看到你总是站在我的视线内,听到你呼唤我Alexander,宁愿做我的影子,遮掩起自己的光芒时,我就一次再一次的确定。
你甚至会挡在我身前,面对他们的质疑……他们的质疑,那些陪着我,走过100000英里的土地,经历雨淋日晒,杀得皮开肉绽的人们,我和你的父辈、兄弟的质疑。
他们站在我面前,看到我的荣耀,没有痛苦,因为我是他们的王。
你站在我身旁,安抚着我心里的悲伤,是因为你爱我么?
我希望能跨越面前的大地,看到大陆东方的海洋,然后我们再扬起帆,把陆地甩在后面,划开那片蓝色。
Hepheastion,那时我只希望,你朝我微笑。
你就是我,我的一切。
当大流士的女人俯身向前,请求宽恕时,她向你低下了头。
我只想大笑,只想说,看啊,我们就是这样彼此属于,连陌生人都看得出。
没错,就像我那天说的一样,你也是Alexander。
我不能回想的,是你洒在印度的鲜血。
那时我不能起身,不能说话,只能看到你,苍白的脸,仍然只注视着我,用目光确定,我们赢了。
是啊,我们赢了。
我也必须实践给他们的诺言,让他们回家,回到他们所爱的人身边。
可是,我的家在哪儿?
Hephaestion,我们的家在哪儿?
我还没有找到啊……冰冷的宫殿么,是啊,作为万物的支配者的我,宙斯的儿子,埃及的法老和至高神,在这里,失去了我最宝贵的东西,失去了你。
你躺在床上,躺在层层华美柔软的锦衾下面,消瘦,没有生气的脸,干裂的嘴唇,失去聚焦的眼睛,我拒绝看到你那样!
拒绝!
我要你站起来,向我微笑,握紧我的手说,你看向哪里,那里就是我的方向。
你向我保证过的,你说过的,你永远不离开我……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我诅咒众神,是他们把你带离了我身边,他们嫉妒我,因为我的荣耀胜过Achilles,甚至可以跟Prometheus齐名!
最重要的是,我还有你,我最好的伙伴,我的半身,名将,美男子……我的爱人。
我母亲嫉妒你,是的,嫉妒你,而且你一直很清楚得明了,却仍然对她尊敬,劝告我不该疏离她。
你是温暖的存在,仁慈和保护的代言人,站在世界的巅峰仍然坦坦荡荡的男子。
你的微笑,哦,你皱眉头的样子,你的手停留在我肩膀的余温,耳边低语擦过我脸颊的发丝,为什么神要让我遇到你,爱上你,然后再把你夺取?
因为我被诅咒的命运么,因为我是在母亲对父亲的诅咒中诞生的孩子?
如果失去你的微笑,是我与生俱来的罪,那么,就让它结束吧,所有我得到的一切,都还给神吧,给那些想拥有它们的人。
没有你,我不想去任何地方,不想见任何人,让它结束。
什么都不要,我只要你。
如果你不肯回来……这次,换我去追你,这次我会一个人去,到你那里。
没有人,也没有神,没有嫉妒和痛苦,只有那些,站在海边的石块上阳光照射下,我们的时光。
看了Oliver Stone的《亚历山大大帝》,很喜欢里面的Hephaestion。
Jared Leto演的,沉静,执著,优雅(对比Colin Farrell),很美好的一个男子。
他还在《战争之王》、《梦之安魂曲》和《搏击俱乐部》里演出过。
英雄注定是寂寞孤苦的,可英雄会有软弱的时候吗?
我自己对于英雄的理解,深深知道英雄也是人,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么他必定会有人的种种弱点,比如软弱,比如骄傲,可在感情上,我更愿意相信英雄是完美无缺的,而我一直以来就是这样以为的。
所以我不愿意承认他的软弱。
我不愿看到他像小绵羊一样柔弱的躺在男仆的脚下,我不愿看到他眼中流出的泪水为了他死去的战友,我不愿看到他一生无法摆脱母亲的阴影……但所有这些更能让他像个跟我们一样的人,不是吗?
影片描述的是他的精神世界,是把亚历山大作为一个人来描写的,而不是一个神。
我虽然愿意看到亚历山大作为神出现,但让我认识作为人的他,我同样欣然接受。
他是和我们一样的。
所以他能做到的我们也可以做到。
我说的不是征服世界,而是他在精神世界里永不疲倦的追求,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
为了一个问题,为了一个单纯的理想:世界的尽头究竟是如何?
他面对自己的军队,那些一心想go home的属下,他心里肯定会有一个疑问:难道你们真的不想看一看世界的尽头吗?
这种梦想和追求来源于恐惧。
对死亡的恐惧,对未来未知的恐惧。
恐惧推动他如夸父般不能停止的征战,一定要找到世界的尽头。
这种恐惧谁没有呢?
对于短短的一生,有的人甚至刚刚探出头,还未看到这个世界的表面就已经呜呼。
我们为什么会死?
这个问题让我们坐立不安,于是我们恐惧,我们怕死后的一无所有,怕死后的虚无。
伟大的人比我们更恐惧死亡。
我们老百姓死不足惜,可是一个王,一个几乎拥有世界的王,他对于死的恐惧恐怕和他拥有的财富是成正比的。
亚历山大正是怀着这样的恐惧,不敢停下来,不断的向前向前,仿佛停下来的思考会让他更加恐惧。
33岁的他被属下杀死,这是一个好的结局。
也是他早已料到的结局,从他父亲身上,从普洛米休斯身上,从阿卡硫斯身上,从赫克托耳身上。
我实在不愿看到英雄衰老,正如不愿看到美人迟暮。
这两样都不是完美的结局。
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到底要过怎么样的生活?
我贪心的想拥有所有人生活过的生活经验。
这绝对是痴心妄想,所以我看电影。
我把自己幻想成别人,我过他们的生活。
我做了一回Alexander The Great,谢谢Stone。
我会继续永不停歇的征战……ps:昨晚看的这部电影,在电脑上看的。
字幕和内容严重偏离,让我不得不一直调整字幕。
字幕总是越走越快,我就一直用手按着那个减慢字幕的按钮。
老天爷,三个小时的电影啊,按得我手都软了。
麻烦那些做字幕的,专业点,好不好???
专业!
又臭又长
江郎才尽...
工業水準之作
很长,而且很恢弘,我一直怨念赫菲斯提安最后的离开……
看的是终版。要靠如此多旁白补充细节,不能再糙的剪辑反复主线插回忆,不如就把本子给有线台拍美剧好了。
废了好大劲 才耐心看文这又臭又长的所谓史诗片如芒在背 如鲠在喉 如坐针毡
没耐心看完
茱莉同学很御姐
final cut 214 minutes~!!! too long to digest in one time
6分。前几年看的
207分钟终极版……为啥又和七武士一样的片长?(干嘛要说“又”?)
亚历山大
不可相信之作……败
一直以为这个电影叫苏格拉底。怎么找都没找到离谱美国风味,布景运镜走位,太美国了烂的难以置信。纯正的美国烂片
又臭又长……开头打仗是什么玩意,将军们把部署说的天花乱坠云里雾里,打起来视效难看的要死,一片稀里哗啦敌我难分不知道在干什么。人物太多记不全,一个个抒情时都极端得像神经病似的。亚历山大的演员根本没有王者之风,时而任性中二时而悲春伤秋时而喜怒无常,武戏单调文戏无聊,难怪当年扑了
每个镜头都是值得揣摩的艺术品,构图太美了。朱莉可真好看。
214分钟的最终剪辑版。从大处的战场恢弘场面,到小处的服装布景美术,处处皆经典。传记片嘛,无论怎么拍都难逃主观性和导演任性,我喜欢就好!
Angelina Jolie 还是性感的一塌糊涂啊!
所有都不满!!!看在小狐狸可圈可点,加一颗星
除了剧情,各种美男各种流口水各种耽美各种腐啊!!!!本来是冲着小乔来看到但是小乔居然尼玛就是个龙套啊!!各种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