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挺让我失望的。
从小身体素质很差的我,非常羡慕那些身体素质好,超越极限的大牛。
我曾在知乎上把每一篇关于登山的高赞答案看过,最欣赏的登山家是“登山皇帝”梅斯纳尔。
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是想看看登顶K2的挑战过程,结果变成了类似金刚狼和美国超人似的英雄主义大片,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像梅斯纳尔无氧solo珠峰,甚至是最艰难的攀爬南迦帕尔巴特峰的经历拍成电影,恐怕没人看的。
电影要讲究戏剧性,它毕竟要能够吸引观众,于是,不断的添加狗血剧情,这部电影最失败的地方,恰恰是添加的狗血剧情。
满嘴骚话的两个兄弟,一个被雪崩推下悬崖,一个死于硝化甘油爆炸,似乎在好莱坞的电影里,总是有几个满嘴骚话,插科打诨,活跃剧情的鲶鱼角色,但是在登山历险这个题材上,这样的角色反而拉低了影片的格调。
梅斯纳尔有一个性格特点,喜欢和人撕逼,他不爬山的时候,常常在媒体上和所有质疑他的人大开嘴炮,但是对爬山而言,他对山的信念却是纯净的,大山对他而言,如同处女女神那般纯净,他从来都是倡导阿尔卑斯式的攀登,并且公开撰文攻击所有使用膨胀钉的业余登山者,他认为膨胀钉的使用,破坏了山的纯净。
这部电影非常逼真,但正因为逼真,反而更加凸显出“不纯净”来,硝化甘油绝对是最失败的一个梗,富商最后偷偷杀死领队,以及为了发出信号,似乎采集了死去的领队体内大量的鲜血,也真是狗血的不行的剧情,看到这个细节,简直反胃。
有这样逼真的特效,说实在的,不如拍一部认真的纪录片,或者是还原真实山难的历史片,这里面也有很多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永远无法回家的马洛里,死于一根破旧二手绳索的库库契卡……有很多很多故事值得记录。
总之,这是一部打着登山噱头的传统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影片,为了看电影的话,尚值得一看,为了看登山的话,还是出门右转吧。
小s常在《康熙来了》中打趣《我猜》,尤其是调侃所谓台湾娱乐的local KING──吴宗宪,宪哥近年衰神附身,原先风光无限,做主持人做到有本钱搞IT,结果流年不利,连房子都快卖掉──有集周杰伦上康熙,小s立刻问他“宪哥要是无家可归了,能不能入住你的J大楼?
”哈,终于,吴天王本人来了康熙,好像是为自己搞的某个蹩脚巡演的赚赚人气,嘉宾们也相互调侃,就有人问宪哥说:“知道你为什么不能搞半导体吗?
”──不是你不行,而是你想想,你做娱乐节目做到“本土天王”,这个大家都没有意见,问题是如果你又搞半导体,也搞成天王,那你让那些只搞半导体的人怎么办?
请注意这个“只”字──“‘只’搞半导体的人怎么办?
”,这话有意思,虽然是以娱乐节目特有的说辞在扯淡,但我却觉得此“蛋”非同一般,牛蛋。
《垂直极限3》, 一般看了几集discovery就发飙励志爬山的,我推荐这部2000年的片子,看完歇菜的是打压,看完爆发的是试炼。
因其影片从一开始基本就是为了泯灭“一般人想当然、想好事的本事”而设的。
而片子的主要剧情大概发展于某个亿万富翁组织了一只登山队要去爬K2(乔格里峰,世界第二,空中转体n周半,攀登难度系数超过珠峰,K2的攀登死亡率,官方统计为1x/100,民间数据不止,世界第一,远高于珠峰的2/100),可以用12字来概括这位富翁的旅程:深陷绝境,几乎得救,终于丧命。
很多人看了觉得很爽,一方面是因为富人遭殃、床照曝光,是最近几年的新兴娱乐项目,另外剧情上似乎也有他该死的地方──恶有恶报嘛!
但我却觉得编剧并不是要讲一个简单的正义循环的事情。
如今胡乱地(所以说是胡乱,是因为我看《康熙》不辨新旧的,随手点一集看,纯娱乐)看到宪哥被人这样调侃,更加觉得有必要把当时看电影就有的观察与意见说出来:先回到《垂直极限》的剧情,片中丧命的不止该富翁一人,许多人都因为遇险或营救而不再回来,但有句话很要紧,它揭示着一名纯粹的“职业登山家”与一名“企业家+登山家”生命真谛的不同,这话是魏蒙哥说的,他说:“山拥有他”。
由此,“职业”的要义,看来并非“才能出众+成绩瞩目”,而是“安身立命”──不是“你拥有它”,而是“如果,它拥有了你,它成为你的归宿”,你觉得能接受吗?
”所以,真正的登山者当然是最懂得也最企盼安全的人,但万一跌入绝境,命悬一绳(动力绳),他们会割断维系着自己的──甚至是在他下方的人的性命──的绳索。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表面上是因为绳子无法承受的某个重量,否则会连累一条绳子上的全部“蚱蜢”;更深层次的缘由,则是出于人的自由意志的道德品质,所谓“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人的理性在那时那地战胜了得失利益,威武不能屈,动物们是万万做不出这些的,唯有人──即康德说的绝对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它展示出了人性中因为敬畏而服从进而崇高的部分。
但,我觉得如果不拔高到如此形而上的程度,我们还可以从其整个生命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真正的“被山拥有的人们”,即:这些让我们普通人“时穷”的意外,在他们那里也许并非意外,他们有着一种从容的情绪,因为他们早就被山拥有,虽然不是奔赴(疯了才会)那被“死亡阴影笼罩的山谷”,但是时候到了,凛然何妨?
再说吴天王与大富翁:虽有真实与虚构之别,但其实两人相似的地方颇多,比如两人大体都当得起“机智、明白、奋斗”之类的修饰,皆为名利双收的幸运儿,都有粉丝一堆…不过,他们最大共同点却要算这条:都不愿意只被一样东西所拥有──都拥着“两块田”,左右奔忙,甚至是左边收成不好就奔右边去,右边不好又再回左边来。
半导体不行,可以搞回娱乐;娱乐不行,再搞回半导体,所谓“以战养战”的新版本?
无法安守是现代人的特征,因为现代人总是拥有希望,连《肖声克的救赎》都说:“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thing in the world”,佛里德曼以他特有的深沉、磁性的嗓音,确实地说出这句话,方佛它是人类亘古以来的真理,起码也是一辈子可以凭靠的箴言,而接受了现代文明启蒙的人听起来也毫无芥蒂。
然而,看看西方文明的源头你却惊讶地发现,“希望”在那里是让人警觉的。
古代诗人并非不懂得或者不需要美好,但他们却告诫说,希望很危险。
我无意在这里罗唆地谈论希望背后的伦理,用比喻的方式来说:希望一旦来到人间,它就活了,活着就要进化。
它进化的原动力就是人类这种小生命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时间感,因此希望进化的终点必然是──关于不死的希望,这种从诞生起就意味着“无望的希望”本身就是一个悖谬──悖谬自然根本规则的僭越就在其中, 先代人看到了这一点,因此说希望是危险的。
结果,启蒙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抹消了这种危险,如今“危险”大多用于“形而下”的领域,“危险”主要地成为了“安全生产、安全行车、安全性行为”的反面。
启蒙成了一种新的迷信和遮蔽──我们不死,死神不再拥有我们,简单的、未经升华的关于不死的希望借着科学技术与现代文明复活了。
人们表面上不信永生,却从来没有真的确认过自己终将死去,甚至连直面别人的死亡都变得模糊。
人性从葬礼开始, “节文为礼”, 如今却连葬礼都非为“节”而设,《钢的琴》开场就是如此的闹剧。
所以这个时代的人的“不死性”不是因为超越,是因为无知和被蒙蔽,才弄个两块地算个球?!
我们不被什么所拥有,反过来,我们拥有一切──僭越终于成了生活的主旋律,alternative成为了让人安心的处所。
没有绝境,还存变通,总有余地──成了最大的希望。
我倒不担心人真的就不能面对不幸了,当左边的、右边的,当所有的田终于要被插上“死亡”的牌子,人兴许也会慢慢地、痛苦地接受这“不再有希望”的局面。
然而真正已然被伤害了的,其实是行将结束的整个生命!
那怎么办呢?
临时抱佛脚吧!
反正咱们也有这个传统,于是对佛的“万世皆空”的肤浅解读笼络了许多病榻上的生命,做临终关怀的义工常常发现那个最后天天念佛念上帝的人并不安静,比不上魏蒙哥这个未必相信神的男人的一星半点。
因为这些人的人生是前后矛盾的,这突然的皈依反而使得前后的人生变得自相矛盾──左右奔忙的时候心心念念的可不是这个!
临时抱佛教变成了临死抱佛脚,所谓人生的尾声。
那怎么办?
我可不是魏蒙哥!
最后的结论还靠回答这个具体的问题,即:真的不可以一边做房地产一边登山?
当真一边做娱乐一边做半导体果然要倾家荡产?
那嘉诚盖茨是谁?
我的用意不是要绑束。
因为这个世代已经在这里了,它有它的道理和好处。
它给我们青霉素,给我们mp3。
它还从文化上教导我们,让我们不同程度地负债于它,然后要我们如我们被教导的样子来活,要我们在有限的人生中拥有更多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终极真理,只有客观实在…当古典时代真正隐而不现,自由成为普遍原则的时候,我想,以赛亚·柏林的一个说法值得我们留意,这个也是从宪哥到蒙哥的区别:柏林说,我们拥有两种自由:free to do(拥有…的自由)和free from(免于…的自由)。
时代的进步是不是让我们太多地看到了free to的方面,宪哥深谙其道;而蒙哥却历史性地告诉我们的──正是“free from”才让人成其自身,如实地拥有着自己的生命。
对此,村上春树在《1Q84》中说,历史昭示人们最重要的一条,是当时人们往往不知道,村上是一种中立的不可知。
而我想说的是:“其实并没有意外”,是一种中立的可知。
2019年吴京主演的攀登者,都完美抄袭:两支冰镐跳崖,女友肺炎吐血,割绳子牺牲。
登顶时还抄袭了two steps from hell的背景音乐。
服了这部vertical limit是好看的。
男主好看。
看了无数遍,2000拍出的大片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我个人理解,这部影片是讲述死亡的意义。
影片中前后涉及了十几个人的死亡,有的惊恐,有的茫然,有的坦然,有的睿智,面对死亡的态度决定了人的意义,崇高和卑下都在死亡面前显露无疑。
俗话说:死神是最公平的,王侯与平民都会死去,生前的显贵和平凡在死后都归于尘土。
那么,每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态度,就很值得玩味;影片中的勇者包括了主角的父亲、老登山向导,他们直面死亡,在死亡中实现自身的最高价值; 其他个人也不同,比如,救援队里的穆斯林在雪山上做礼拜的情节,是宗教对人的安抚,也影响到同伴,最后两人在喜悦和无知觉中瞬间被夺走生命;其他不一而足,不赘述。
影片结尾,那个嵌了很多登山遇难者照片的玛尼堆,象征着K2(也包括其他高山)就像一面镜子,映出登山者的灵魂——你为了什么?
实现了什么?
平静了吗?
马洛里的名言“因为山在那里”,据说是被很多记者纠缠时的不耐烦回答,而登山者的千言万语,也许只有作为墓碑存在的玛尼堆在无言的述说……
垂直极限一家三口攀岩 两名登山者背包坠下人也掉落摔死导致碰撞到三口之家 女儿尽量将岩扣卡在山缝 父亲逼儿子隔断绳索 妹妹和哥哥分道扬镳 妹妹继续等啥呢 哥哥去了国家地理哥哥拍摄雪豹 同伴摔倒骨折 巴基斯坦军方直升机救援 妹妹带队攀登喜马拉雅 大款雇佣领队 营地告知天气不好要求撤离 领队要撤离 大款拒绝 天气雪崩导致妹妹大款领队困在雪洞里只能存活一段时间 哥哥要求救援 军方给了硝化甘油 营地负责人悬赏五十万 兄弟俩参加 女护士参加 穆斯林参加 分为三队 又找了一个曾救过人的长毛登山者 长毛老婆几年前死在山上 因为大款用了所有的药 长毛要报仇 军方硝化甘油遇阳光爆炸 队员们赶紧把硝化甘油放到阴凉处 一救援兄弟摔倒 护士去救 兄弟摔落另一兄弟退出 大款杀了领队 哥哥救出妹妹 几人挂在绳索上 长毛割断绳索与大款摔死 哥哥与护士相恋
企业家登山自己求生抢走别人救命针害别人肺水肿冻死。
兄妹小时候登山出现意外,哥哥听父亲的话为了求生割断绳索,父亲坠崖去世。
哥哥不再爬山,当国家地理摄影师,妹妹继续爬山,攀登各种山获得荣誉。
妹妹被安排和企业家以及经验丰富的领队一起爬山,企业家为了按计划山顶挥手飞机无视变化的天气条件坚持不下山,导致出意外掉入悬崖雪洞,三个人幸存。
领队受伤,妹妹拿背包差点出意外,哥哥用硝酸甘油当炸药,不知道遇阳光会燃烧爆炸的,三队救援队,一个差点掉下悬崖背包硝酸甘油爆炸引发雪崩埋了自己,另一队没发觉硝酸甘油泄露,遇阳光爆炸直接炸死了。
最后一队成功找到妹妹但是拉不上来,雪地松动,后来还是为妻子复仇的有经验大哥割断绳索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妹妹。
护士断指按回去,雪崩真的恐怖,低温环境,资源分配,人心难测,杀人抢资源。
勇士无畏,有钱人能花钱雇人来救命,话语权很重要,在危险时刻及时撤退保证生命安全,那个大哥为了找妻子尸体找了四年,好执着。
妹妹理解哥哥的选择了,挑战极限往往意味着生命危险,专业知识和生存技能很重要。
呃……能看完这部片子,全靠强迫症撑着(既然开始就得看完它),两个小时里,居然没有一处是觉得还可以的,能保持住这么糟的状态也是需要费些力气的吧。
2000年美国拍的电影,豆瓣评分还是中上的7.7分,不知是不是受了被诱骗出的紧张情绪的误导。
事实是全片情感空洞虚假,剧情无逻辑,细节设置豪无意义,只为视效或自以为的娱乐效果廉价的堆砌,用技术(或说制作预算)尽量多的搞些爆炸场面、坠崖瞬间,近乎于原地掐出观众的紧张感,徒有虚表,毫无灵魂。
值得一说的地方倒是也有,一是亿万富翁的人格设定,在本片中这是个自私、狂妄、无知之人,甚至直接就是个杀人凶手。
因我刚看了1997年拍的《势不两立》,那部片子里的亿万富翁还被树立成一个绝对正面的“伟人”,两厢对比可见,人们看法上的转变之彻底和突然,细想很有些时代情绪在。
二就是对女性的拯救。
片中妹妹的存在几乎就是为了诱人牺牲,她的父亲为她牺牲,那里还可以用亲情解释过去,但到了被困之时,亿万富翁居然要求受伤的队长选择为她牺牲,这就远不是正常的利他主义了,是过度粉饰了的“保护妇女和儿童”,底层逻辑还是那个男权意识形态下的假设:即女性是弱小的。
可见即便2000年时,人们对此还是缺少觉知啊。
以及最后想说,那些想要挑战这种危险的爬山运动的人们,究竟是靠什么激励的呢?
自我证明?
还是内心深处的Death Wish.
我清楚地记得这是我记事以来见到的第一张国外电影海报。
在我特别小的时候,父母抱着我去看了《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对我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小时候我对它的印象零星半点,但长大后重看几遍,完整的故事情节,史诗般的艺术与视效每次依然能深深震撼我。
《垂直极限》不太一样,我很确定没有看过这部电影。
我家旁边有一栋三星级的宾馆。
国标三星级称不上好,但20年前那里配备了放映厅。
《垂直极限》可能是他们放映的第一部进口片,电影的海报被立在了宾馆门口。
那时路过海报的我被这幅画吸引住了。
这张海报在画幅上充分向纵向延展。
漆黑的崖壁,狭窄的距离,远处的雪山无不显得冷峻恐怖。
当然我小时候不可能想这么多,但我盯着坠落的两个登山者看了很久。
我有些害怕,我很好奇他俩能否生还。
放学途经宾馆门口,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努力想记住电影的名字。
许多年后机缘巧合我找到了这部电影,必然是通过海报认出它的。
我没有想到它是一部惊悚片,开头的攀岩跌落就有些紧张刺激,而且带有一些B级片的廉价重口味元素,比如挑夫滑稽的受伤方式(废戏),Wick的断脚,Monique的断指,Tom的鲜血炸弹等等。
影片前半段立的人设和人物关系其实很有东西挖掘。
年轻有为的登山家Annie,冷酷可靠的营地指挥Skip,听鲍勃马利的嬉皮士兄弟,出场自带光环与话术的企业家Elliot,阴森可怕的流浪者Wick,脾气暴躁爱耍酷的大姐头Monique,谦逊稳重的领队Tom,虔诚低调的信徒Kareem,吐槽老美占用资源的印军长官。
主角Peter是所有人中最废最普通的角色。
Annie和Peter之间因为丧父久久不能和解的矛盾,不仅体现在Annie对于事故的自责和Peter看起来的淡然,还体现在两人在运动上不断攀登和停步不前的处事差异。
无法释怀的人负重前行,隔断绳索的人远离山峰,都是两人丧父之痛的反映。
同样的反差还体现在旧仇人Wick和Elliot之间,在营地的宣讲不免让人以为Wick可能是一颗定时炸弹,事实上名声显赫的Elliot才是背地捅刀的针小人。
Elliot与Tom在山脊上预见暴风的那场争执也不错。
然而影片从一行人背上硝酸甘油的那一刻起便失去了它所有的合理性和闪光点。
硝酸甘油真是猪脑子编剧才想得出的解决办法。
原谅我突然的语失。
后半段剧情雪崩。
影片为了触发cheap thrills,让所有人物放弃了多年的登山常识,所有的!
使用硝酸甘油开山的军队第一天才知道它储存时不能暴晒;嬉皮士哥哥轻易地把硝酸甘油放在了雪坡上,结果炸药如同初学者在蓝道上平放的单板一样滑走;嬉皮士弟弟本可以和Kareem多讨论一下信仰的意义与真主的存在,结果两个人像傻屌一样,因为漏出的硝酸甘油和开玩笑打翻的水壶,在哈哈哈哈声中被喜剧般地炸飞。
我的天!
好笑吗?
还能更搞笑一点吗?!
Peter救妹妹途中还跟Monique调情,Skip人在营地坐绿帽天上来,还被cue成性别歧视,与老司机Wick口中值得信赖的形象相左。
编剧想让谁死谁立马死得不明不白,如果所有人都平安归来矛盾就没机会解决了。
最终影片让Peter牺牲了所有同行者,以一个乏味的首尾呼应,救得妹妹,还抱得美人归。
我不是一个专业登山运动员,疫情以来甚至户外爱好者都算不上,所以无法像其他影评一样揪出技术毛病。
同样我也写不好影评,这篇长评夹带私货太多。
我可能只是想记录一个细节,不让这份关于海报的记忆长眠于时间的雪山。
它可能是一个路标,一个20年前引子。
它们所有的所有塑造了现在的我,和20年后的我。
真主说人总是要死会不会进地狱关键是看死之前他做过什么昨晚电影频道播放“垂直极限”几年前的一部美国电影在一片高山茫茫冰原上在人类生命极限的环境中援救小组中一位伊斯兰教徒有这么一句台词我不信仰真主甚至也从来不信仰什么我没有宗教观但我愿意相信我们必须服从人类的基本道德否则会进地狱一位父亲是登山家三年前正带领一双子女在攀登几乎垂直的岩壁也许这是美国国内很著名的能够起到很好训练作用的岩壁攀登的人很多有专家也有新手突然上方有新人失手坠崖父亲和他的儿女躲闪不及共同被吊在一条眼看着就要支撑不住的绳索上父亲最下方中间是儿子上方是女儿此时威严的父亲果断命令儿子拿出匕首割断下方父亲的绳索以减轻绳索的负荷一个人坠崖总要比三个人坠崖要好一些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子内心万分矛盾无奈中闭着眼睛割断了父亲的生命线父亲的躯体立即重重的摔到了谷底我想那一刻这位伟大父亲的身体虽然摆脱不了万有引力但他的灵魂一定是自由的漂浮在空中满意的看到自己的子女脱险相信他应该不会进地狱因为在死之前他救了自己的两个子女一位商人同时也是登山家四年前在攀登珠峰的K_II峰的时候遇到恶劣天气被困他用完自己的药品还抢夺了女向导的药品在人类极限高度上长时间停留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肺气肿而此时地赛米松是唯一的命根子高手都知道所以药品从来不离身结果女向导死亡而商人靠多次注射地赛米松后脱险商人在后来说女向导的死是因为她的药品在登山的过程中不小心掉落了这次商人卷土重来企图再次攀登K_II峰希望这次能够顺利登顶同时为自己的公司做广告以雪耻四年前的失败可厄运还是接踵而来他再一次被困雪山同时被困的还有那个四年前幸存下来的登上家的女儿还有一位世界上最出色的登山家同时也是向导可不幸他已经受伤生命奄奄一息结果这位商人再次在药品分配上耍四年前的丑恶伎俩结束了向导的生命那位时时受到良心谴责的儿子三年来不再攀登但为了拯救自己的妹妹毫不犹豫的再一次出手建立了临时救援小组又一位杰出的登山家他妻子在四年前死于一次攀登珠峰的恶劣天气四年来他一直不停的在雪山上搜索着妻子的遗体没人比他更加了解K_II峰他答应了参加救援在救援的过程中终于找到了自己妻子的遗体明白了妻子死亡的真相当他面对杀害妻子的凶手那个商人的时候商人举起斧子准备拼命可登山家制服了他之后没有杀他给商人挂上绳索准备救他出洞穴可意外总是时时发生影片的最后一块雪松动崩落导致三年前那一幕再次发生哥哥妹妹在上方登山家和商人在下方他们共同悬在一条绳索上眼看着绳索固定的一头已经不再能支撑四个人的重量登山家平静的掏出匕首商人瞬间明白什么大叫停止可登山家还是毫不犹豫割断了自己上方的绳索让自己和下方的商人坠入深渊拯救了兄妹我想他们身体往下快速坠落的那一刻商人的灵魂一定是不自由的他将到地狱接受最严厉的审判而登山家的灵魂是自由的因为他在死之前果断的拯救了其他人的生命没错人总是要死关键看他死之前做过什么
哥哥:救回妹妹,抱得美人归,这波不亏!
妹妹:死里逃生,和哥哥重归于好,这波不亏!
女汉子:50W到手,还捞了个汉子,这波不亏!
老头:找到媳妇,替媳妇报了仇,这波不亏!
其他众炮灰:去特么的爬山做广告!
去特么的硝酸甘油!
去特么的被人复仇!
去特么的猪脚光环!
我们命都没了,亏出翔啊!
观众:6救3,9人剩仨。
编剧你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
编剧:隔壁大兵瑞恩8救1也剩仨,你们凭什么打我...
赫赫有名的登山片,20年后来重看,虽然不能用现在的标准来评判,但仍然觉得欠火候。登山的专业知识和攀登精神都渲染不够,唯一的目的就是救主角的妹妹,用四个人命换的妹妹。别人的命为什么这么不值钱,主角的命就值钱,这得问导演了。
第一次是在6台看到的,后来几次也是,印象深。从这里知道了SOS莫斯密码……
真的不太行,跟绝命海拔没法比,奇扯,这类电影不基于现实改编基本是没有出路的
2001.2.22 南充立体电影这是一部值得记住的电影,偌大的电影院只有我们两个人;那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夏天,因为你我的生命更加精彩。
真是无语的世界观,玩极限的应该签生死状,无论发生什么都不去救。不是不想 真的救不了。凭什么道德绑架人家去救,最后全死光了男主还有心情和妹子打喯儿,电影到底想说什么,自我牺牲?你的命值钱别人的命就不值钱?差评 看的简直无语
如果你觉得理想要比现实丰满,那是你没有意识到那些有钱人的肆意妄为。
多年前明珠930看過,民主黨垃圾宣傳片,抹黑德州人,抹黑保守派,抹黑印度抬舉巴鐵,女主醜到爆,男主就一個woke表情到尾,垃圾中的垃圾。
让我知道了硝化甘油
海拔2300公尺上的生死救援,极端环境下的人性挣扎。在铺天盖地的雪崩面前,人的力量实在太渺小。
遗憾没有在影院看过
看的第一部关于登山遇险类的片子,当时是在佳片有约看的,印象深刻!
剧情傻X也没啥积极意义,倒是“教训”不少,最重要的就是千万别跟你不熟的人登山,否则没被摔死也会被掐死或其他非自然死法。。此片把登K2的climber都拍成了SB,比如明知暴风雪在即还要强行攻顶。人家是mountaineer,不是找死专业户好么。。后面的硝化甘油更是不忍直视。
導演沒什麼登山常識,不過還是能表達想說什麽的
哥伦比亚影业无愧于B级片大厂,以小博大紧张刺激。特有的粗陋和烂片既视感
初中的时候看这个。内脏那段真生猛。
以为人与大自然对不起,没看到对大自然的敬畏别人的信仰你不要质疑可以不理解别人的生命请不要浪费都是生命啊非常不专业,堪称错误的剧情,割绳子多次出现,影响观感节奏很好,但是我疲劳了,大家都死了你就开心了。极限六换一金命就是不一样么骂得好!就是来看人骂这个电影。还我时间来,扯淡电影
虽然是难度最高的K2,但没有绝命海拔恐怖,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雪崩的画面不知道是从那个纪录片截过来的,反正我是看不下去。
这片当年还是在长沙电影城看的,前期没听到任何宣传,所以感觉特别好看,画面太火爆了。还有就是没有一个演员我认识
糊弄人的剧情
很好的题材,但是在珠峰上引爆炸药完全是作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