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作为用尽一生为南非人民和种族隔离战斗的伟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27年牢狱之灾后仍能继续为自由而战的异于常人的伟大精神。
影片前段演他年轻时和支持他运动的年轻女孩出轨让人以为这部传记片要拍成好看的故事片,但是到后期才感到影片仍是较为苍白无力的教科书。
教科书有教科书的好,该叙述的都叙述到、该美化的美化、不值得一提的就略过,可是我认为没有讲到曼德拉的第三位妻子还是很遗憾的。
另外,对于背景的介绍有时候含糊不清,主要转折的几次事件就用简单的几笔带过,比如曼德拉入狱后其实还是他的妻子温妮在靠他的影响力(后来又加上他的女儿)在不断演讲和战斗,但是给人感觉一下子长裤子就来了,一下子就见总统了,一下子人民就不战争了,一下子事态就把控了,可能是对于我这种没有研究过曼德拉传和南非近代史的人来说,这部影片还是有点不够深度和详细,毕竟人物传记不好拍,观众又总想看出些和维基百科上不一样的东西来,这就要求导演在演员选取和事件节选之外再稍微加点自己的风格了。
不知道电影能否完整的反映那个久远的故事,他的确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也许是他的经历给了他足够的胸襟,也正因为他结束了一场无休止的屠杀。
其实我心里也认为年轻时的他是一个恐怖分子,就是温妮一样,但岁月慢慢洗涤着他的灵魂,终有一日破茧成蝶。
有机会希望能看看曼德拉的传记,期待会有新的收获,期待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南非的历史。
I have walked a long walk to freedom我走在通往自由的漫漫长路上It has been a lonely road那是一条孤独的路and it is not over yet这条路还没有到尽头I know that mty country我知道我的国家was not to be a land of hatred不应该成为仇恨滋生的土地No one is born hating another person没有人天生就会仇恨because the color of his skin另一个人的肤色People learn to hate人们在生活中学会了仇恨They can be taught to love但生活也可以教会人们爱for love comes more naturelly to the human heart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爱才是他的本心。
上面的话是《曼德拉传:漫漫自由路》电影最后的一段话,触动,豁达。
花了一个晚上看完这部电影,内心久久无法平复,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能被原谅的,痛苦和磨难滋生的除了仇恨之外,还可以铸就一颗伟大的灵魂。
平庸和伟大也是一种抉择。
曼德拉第二任妻子我也带有稍许的敬意,纵然最后她是背叛了他,但是也是她带动起来的暴力抗争运动,在曼德拉牢狱期间引起巨大的轰动,方式是暴力的,但是对于促进和平解放确实有一定的推动力。
她在这场抗争中从幼稚走向成熟,推动力却是仇恨,曼德拉在牢狱中无法体会她所经历的和所面对的残忍,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她也是一个蛮有魄力的人。
我很欣赏曼德拉对于自己的肯定,他说我知道自己该去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在众人的不解中,他以最好的方式保护了大家。
仇恨,不会让一切变得美好。
而爱和宽容才是化解一切的力量。
一个人,用一生的坚持去做一件事情,是一种伟大。
有种传奇,也是必然。
今天中午看了这个电影,看到了他的坚强,坚持,坚毅,我也看到了肩负使命的强大力量,也看到了演说的力量,话语有灵魂,也就会直达人心,我在想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呢?
大半生都在困顿里。
所以一定是心里有光对吧?
对的!
一定是心里有光!
我感受到了他带给我的精神力量!
强大!
要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曾经,湖大提起撰写历史与做人的准则其实同理。
如杨雄赞评司马迁:“事核,文直,不虚美,不隐恶,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作为一个观众,可以看出曼德拉这套电影有尝试遵循类似的原则。
戏的前半部分丝毫不回避曼德拉的私德有亏,而且跟甘地,孙中山和马丁路德金等雷同,都是风流成性。
当第一任妻子责怪他埋首于运动不顾家庭还跟女支持者偷情时,他的回答是他仅仅为了人民利益服务,有些无力逃避感。
转头妻子动手,曼德拉直接用武力镇压。
到此处,可以看出导演想表现的不是宗教式崇拜的完美领袖,而是人无完人,人性的缺陷与优点可以在一个伟人身上共存。
也许政治热情与情欲同源,炙热强烈到足以彻底转变一个社会或者国家。
但归根到底,此戏逊色于同样关于黑人权利的为奴十二载。
它粗砺苍白,像流水帐也脱不了歌功颂德的底色。
剩下最可圈可点的地方就是理清几个错误认知。
文科生如我,在没有细习南非现代史的前提下,每当教授要求举出非暴力运动的实例时,经常把甘地和曼德拉直接顺口而出。
事实上,有头到尾南非的反种族隔离运动都存在双方暴力对峙。
曼德拉不是一开始便主张非暴力,尽管他并没有直接造成任何人伤害,但他与一众党羽破坏炸毁白人公共设施是不争事实。
在他被囚禁后,他的第二任妻子人称曼德拉夫人在经过一段长时间虐待与关押后变得异常强势。
她本意是正确符合大义的,解救丈夫和继续反种族隔离。
在高压逼迫下抵抗斗争,这是非常自然的行为。
只可惜,长时间浸淫在亢奋,暴力和权力当中已经让她习惯处于强硬反抗状态。
整个南非社会,无论人种,都停留在本能斗争中,最缺乏的就是理性,冷静和包容。
二十七年牢狱,正是上天赋予曼德拉的修行,从而炼成以上三点品性并使用它们扭转乾坤。
作为唯一清醒又掌握巨大凝聚力的精神领袖,曼德拉在千夫所指(包括支持者和家人)的情况下力挽狂澜,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制止了种族仇杀和通过民主选举作为反击手段。
他引导大众容忍白人族裔与其共享政权,完全放弃追究报复。
对国交有点入门知识的人来说,共存是最好也是最理想的政治结局。
以战止战,以牙还牙让冲突永远不会消停。
被人诟病近乎乌托邦的和平主义共存才是真真正正符合现实。
直至曼德拉正式当选总统为止,血腥与暴力才逐渐消停下来。
以大智慧观透大局,坚持走向正确方向是曼德拉为人类史做出最好的贡献示范。
同时,他的主张令到他与夫人的婚姻覆水难收。
最后,我想说的是,尽管电影平庸,它所表现的史实却值得大家去观摩一下。
毕竟一个人耗尽自己的人生拯救了国家是的确难能可贵。
激情是做一件事的开始,理性是好的结局的保证。
面对长期挑战身心极限的折磨,曼德拉坚韧得让人心生敬意。
在远去了高呼呐喊,也无法热血奔走,只能困于狭小牢房里一人独挨漫漫岁月时,他如何面对这样的落差?
在那个信息传递缓慢,从而无法及时获知外界形势的时代,他如何免去了无法参与斗争的焦虑?
当在狱中得知母亲、大儿子去世的消息,自己只能在牢房里悲伤和悼念时,他如何平复那种生为人子和人父却没有尽到义务的缺憾?
妻子温妮以一人之力独自对抗身处的险恶环境,搞运动、被迫害、养孩子,在与环境的对抗中被环境塑造成了与他他渐行渐远的陌生人,他如何处理这份对妻子的愧疚?
在他三个妻子里,温妮是最令人惋惜的那个,相比因追求不同分道扬镳的第一任妻子,在斗争中被异化的温妮才是最可惜的,她承受了最多,却因最终没有战胜自己失去了一切。
曼德拉是伟人,可是他的伟大是以把家人裹挟到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为代价的,家人的命运轨迹因他个人的选择被改变了。
他可能是个伟大的政治人物,却遗憾地不能成为一个提供长久陪伴和强大支持力的家人。
与曼德拉人生境遇颇为相似的还有昂山素季,同样是让人肃然起敬的一位政治人物。
凡人眼里的大不幸,成为了他们树立政治影响力的筹码,也是他们声名大振的基础。
然而,我相信他们虽然走上这条路之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一定不希望在这条路上付出这样多的代价,他们牺牲了太多一生也无法弥补的东西,当一切落幕时,他们的遗憾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和回味。
伟大的影子是悲凉,是落寞。
通往伟大的必由之路极其孤单寂寞,只有走的人冷暖自知,观者的共情永远做不到感同身受。
本片改编自前南非总统曼德拉在1994年出版的同名自传。
他是个赤脚通山走的乡村男孩;他是个高呼自由万岁的热血青年律师;他是反政府的武装革命领袖;他是个被监禁、放逐及劳役27年的政治犯;他是南非史上首个民主选举中当选的第一位黑人总统,他的名字叫曼德拉。
曼德拉(伊德里斯·艾尔巴 Idris Elba 饰)奉献一生反抗种族隔离政策,他由革命战士变成和平斗士,把一个严重种族分裂的国家变成平等和谐国度,为全世界树立榜样,但却付出了沉重代价。
曼德拉43岁时被控以企图推翻政府等罪名判处无期徒刑,与妻子温妮(娜奥米·哈里斯 Naomie Harris 饰)天各一方,从此没有机会陪伴自己的子孙成长。
即使在监禁27年后他终于重获自由,更成为万民敬仰的总统及英雄人物,但却失去了一生中最爱的女人——长年的分离与政治迫害,把两夫妻的距离越拉越远,当曼德拉宣扬和平宽容的理念,温妮却背负着仇恨宣战。
在人民的自由和所爱的女人之间,曼德拉作出了沉痛的抉择。
电影尚未上映之前,对这位伟大精神领袖的敬重也足以使人带着宽容与低期待值迈入影院,但观看完还是忍不住唏嘘,实在难以让人满意。
且不论配乐演员拍摄等元素,就剧情来看,平铺直述,一股脑儿将曼德拉近50年的人生经历强塞进143分钟的影片里,细节被隐没,交代不清楚,如同走程序般的剧情发展使得通片毫无亮点。
急急忙忙,野心大,胆量小。
导演似乎想气吞山河,却发现自己吞不下这颗巨蛋,只好圆滑周全,索性生吞硬塞。
人们常说“思想决定命运”,一个人思想的形成与其童年息息相关。
像曼德拉这样的伟人自不必说。
从人文出发,曼德拉出生于一个大家族,9岁时父亲死于肺结核,他的小学老师认为白人统治的社会就应该取一个与白人相适应的名字,于是改成了纳尔逊-曼德拉,这为他埋下了第一枚“反抗种子”。
但影片只是将少年的曼德拉一闪而过,全无交代。
当然,作为一部时间有限的长片,选择省略这点留给后半生叙述的空间是合理选择,但这显得人物突兀,前期酝酿不足。
从生活出发,曼德拉远离出生的乡村来到福特哈尔读大学,更为严重的发现黑人所处坏境的恶劣已经远远超过白人开车黑人必须坐后座这些小事了,每日充斥着动乱、暴力、血腥、不安的现状,使他经历了生活与心灵上的巨大转变,为他埋下了第二枚“反抗种子”。
影片利用了几场暴乱动武的戏码,以及恐吓的人群,一带而过,人物内心转变没有细腻化,如同被动前进,天生使然。
从交际出发,在福特哈尔大学因参与学生组织的不合理政策活动,曼德拉被勒令退学,他索性来到约翰内斯堡,前后经历保安、文书等工作,不尽理想的曼德拉结识了一批同样处境的朋友并结为死党,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曼德拉不再是孤身一人,志同道合的死党给了他勇气爆发的力量。
以上些“种子”,从最初的萌芽、风雨的灌溉、到最终破土而出,历经长期的挣扎与奋斗,终于来到了它的成熟期,但影片前半部分也没有着墨在这一环上,相反,重点都放在了女人、孩子、恐怖活动等戏份上,看后只觉得主次颠倒,人物刻画不深入。
人们常说,凡事都需天时地利人和,一位伟人的诞生也绝非天赋异禀足矣,所需要的时机与人和才最为至关重要。
所谓时势造英雄,但那刻的Mandela最多不过是千千万万反种族隔离政策份子中的一员。
伟人不是神人,无法保证不犯错。
曼德拉也曾组织地下武装活动进行过大规模斗争与反抗,这其中不保证因此有人丧命。
大量的反种族隔离运动使得白人政府对其深恶痛觉,最终在1962年以“煽动”、“破坏”等罪行被判入狱,褫夺终生自由。
入狱的曼德拉遭受到了非人虐待与折磨,这让他的意志力更坚定,同时在长达27年的劳役生涯中,他也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过思考,以自由为挂帅的斗争运动,是否采用了错误的方式进行?
曼德拉最终得出结论,暴力斗争解决不了问题,反加深民族仇恨,唯有和平与宽容才是减轻人们内心仇难的最佳良药。
这是曼德拉人生最关键的转折点,这使得他的精神世界瞬间得到升华与提炼,更加凸显人物有血有泪,真情实感。
而如果更加鲜明的刻画好这些,也不至于后来影片中的那段释放前的对话说服力与渲染度都大大减弱。
但影片似乎刻意规避掉了摄人心灵的受虐戏份,倒是其妻子遭遇的折磨更加令人愤慨,情感铺设有点“喧宾夺主”。
曼德拉释放后得到众人支持,他深陷牢狱,四面生敌,最终带着强大的精神信仰归来。
他进行了演讲,也许是源自真实,这段戏是全片唯一令人心生激动的一刻。
但前期酝酿不足,感情转折不明,主次颠倒,人物刻画不细腻,通片看完对人物形象印象缺乏,显得简单粗暴,沦为典型的“流水账式传纪片”,主旋律之作中只够五十分。
当然,这单单只是对剧情主线而言,其场面还原跟配乐是加分之举,由U2创作的主题曲《Ordinary Love》无疑增彩不少,观看后的失落还可在主题曲上寻得些许抚慰。
如果你对曼德拉尚不了解,或许可以通过此片得到简短概述,而如果你已知晓曼德拉,那么还是请你去读一读他的自传书,或许可以配上这首歌。
文/林深之(南方周末)
今晚做了两件事:一是在网上读了一篇文章,二是看了这部电影。
不约而同地,我看到了本文的标题:没有人天生就会仇恨。
(电影中后面还有半句:因为一个人的肤色)言归正传,先来说说电影本身吧。
其实传记电影不好拍。
一个人的一生能被拍成电影,那这人的恶或善就达到了能被人吐槽的地步。
而这种人的一生又岂是一部二小时的电影可以描绘的。
无论如曼德拉这样的伟人,还是你我这种凡人,其实仔细想想自己这一路的经历,就会发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分钟,都不是白费的。
曼德拉这样的人更是如此。
从非暴力到暴利,再回到非暴力的路上。
电影一三段式来表达,但这期间的心路历程,镜头真正能表达多少;27年的牢狱生活,镜头又可以传达多少信息给观众。
27年的牢狱生活,曼德拉以爱与宽容去化解。
对于那些抓捕自己,关押过自己的人,以一句“我原谅他们”,于人而言,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爱与宽容是人类最大的美德,却也是最难做到的事。
而仇恨恰恰相反,仇恨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
因为仇恨的理由太充分,不需要人去思考。
可是仇恨又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以暴力的方式去宣泄,然后呢?
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什么也改变不了,更多流血,更多的尸体,包括那些不懂事的儿童。
曼德拉说:“要取得进步的唯一方式是和平。
”所以,不要让仇恨蒙蔽我们的双眼,不要让仇恨蒙蔽爱的本心。
文/梦里诗书曼德拉这个在黄家驹《光辉岁月》中被传唱的原型人物,他为种族自由和平等为之奋斗的一生,如同马丁·路德·金般被世界所铭记,电影《曼德拉》正是定焦与其由少年到南非总统跌宕起伏的一生,倾诉着一个为平等与自由感人至深的故事。
电影虽长达2个多小时,但映后仍会感慨时间过的太快,这部根据90年代其同名自传改编的电影,真实的还原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曼德拉,说其平凡是因其电影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并没有因为曼德拉的伟大,而规避其某些问题,比如年轻时的曼德拉对原配妻子的喜新厌旧和施以暴力也将其展现出来,又比如其刚入狱时的彷徨与绝望,电影《曼德拉》并没有因其人物标杆过高而迷失电影的本质,正是以平凡真实这样如同纪录片形式的视角展现,毫无说教意味的还原了一个伟人同样有其自我的成长历程,令我们看到了一个同样也会犯错也会迷茫的他,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挠他对自由真理的追寻,电影展现的这些平凡某种程度上实质更突出了曼德拉在这条通往自由和平等漫漫长路上的艰辛。
该片总体可归纳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满怀热血追寻自由的奋斗,这时电影呈现的他一腔热血与梦想,街头巷尾的演讲,闯入白人专列火车散发传单,转入地下暴力对抗政府,随时为了非洲人民自由和平等的权利甘愿意牺牲生命,第二个阶段则是入狱后的迷茫无措,没有了人群的高呼呐喊,陪伴已的只有冰冷的铁窗,但这时的曼德拉仍然未放弃自已的梦想与追寻,反而在入狱后的二十多年间褪去了自已的年少锋芒,以一种坚韧的状态依旧怀揣梦想并为之奋斗,第三段则是该片的升华,深受人民爱戴的他,在出狱后面对纷争不断,即将陷入战火的南非,他毅然放弃了长达二十多年牢狱之灾的个人仇恨,甚至不惜与二十多年厮守的妻子分道扬镳,选择了以和平手段挽救政府,以选举的形式达成自已的理想,正日电影结尾时说道:“兴中充满爱,会更容易”。
放弃枪杆这时的曼德拉更突显了其常人难以企及的胸怀。
风雨中抱紧自由,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他的胜利并非个人的功过成败,而更深沉次的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梯,每个人无法决定自已的出生,但都因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曼德拉的一生正是诠释了这个现在看来在简单不过的常理,让后人不用在风雨里,阳光下一样可以抱紧自由。
(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143分钟,以纪录50年的电影来说,还算可以
嗯……一般,剪辑有些莫名其妙,突然就切了,突然又独白,有点乱
2014/2/14 19:10 BC
人物牛掰不代表拍出来的传记电影就一定精彩。如果我是编剧,我只会拍曼德拉在牢房里面练俯卧撑,读毛选,种蔬菜。
看不下去诶
一般般,这类传记片通常都挺闷的。
以后都不想再看黑人题材的电影
片尾曲不错
本可以更加感人更加震撼人心的
真实的历史却是——万国之圣人,一国之罪人。所谓的种族和解单纯的成了去白人化,给人民粹主义。南非成为了黑人的国家却失去了跻身发达国家的门票,他到底算国家罪人还是功臣呢……
三星半。一部主旋律之作,但也基本展现了曼德拉长达半世纪的抗争过程,男主角伊德里斯·艾尔巴的表现还是不错的。
电影不好不坏,还可以,艾尔巴后边的扮相和曼德拉很像,致敬曼德拉伟大的灵魂!
个人认为败笔之一 winnie的饰演者 演技生硬 万年一个表情 怎么破?
喊口号+人群+流水账,你确定这不是南非版建国大业吗······奥,那两部大业都还知道节选时间点呢
片子拍的太散了,不过曼德拉的高光时刻不断出现,倒是很提精神,无论非国大后来如何坠入腐败和民粹的漩涡,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贡献一生的曼德拉本人值得尊重。
流水账一样,满脑子都是男主走起路来样子。
传记电影,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曼德拉的一生,有斗争也有妥协,有温情也有花心。他的伟大之处不只在于为了南非黑人的自由奋斗一生,不惜忍受半生的牢狱之灾,也在于在自由到来之际用宽恕与和解代替报复与仇恨。向这位伟人致敬。
黑人永远在暴乱 白人永远还不清祖先的债
很平淡的讲述了曼德拉的故事,大概传记电影都这样?
对这样的人物传记看的还是很舒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