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饭店

Hotel Rwanda,卢安达饭店(台)

主演:唐·钱德尔,苏菲·奥康内多,华金·菲尼克斯,尼克·诺特,哈基姆·凯-卡西姆,托尼·戈罗奇,法纳·莫科纳,大卫·奥哈拉,莫苏西·麦格诺,西莫·莫加瓦扎,卡拉·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南非,意大利,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04

《卢旺达饭店》剧照

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2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3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4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5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6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3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4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5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6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7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8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9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20

《卢旺达饭店》剧情介绍

卢旺达饭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4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胡图族与图西族两部族之间矛盾重重,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胡图族大肆屠杀图西族人,在这种背景下,卢旺达饭店经理保罗一直四面奔走,最终成功挽救了饭店里一千多名图西族和胡图族难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儿子东海龙棺完全婚姻手册创圣大天使LOGOS玩命爱个姑娘寄生夙愿流言终结者第三季温柔的诱惑不加滤镜偷蒙拐骗功夫小兔侠萨布丽娜的惊心冒险第一季特殊角色上位风播兰闺喜事那孩子的孩子二楼传来的歌声痞子英雄之全面开战禁入家园火车见习女警高校处世王亲爱的厨神大人两个人的证明悬案追凶高粱红了我的仙界学院皆中!非常警事鬼同你住

《卢旺达饭店》长篇影评

 1 ) 我们勇敢,所以强大。

其实这场屠杀能不能被制止已经不是重要的话题了有人谴责终日叫嚣着人权的美国的“不作为”有人谴责集重大国力量的联合国的无能更有人还叫嚷着中国的坐视不理如果我说各有各的难处也许你会觉得 “操!

放P!

”但是事实确是如此如果你是美国政府在索马里事件之后你还会轻易的决定这种人道救援么就因为你是个外国人你没有和当地人一样“自由”的开枪的机会你开枪 那就是外国侵略你不开枪 不但没法救人还会被当作“活靶子”总之是力不从心在你无能为他提供帮助的时候你难道不撤离么?

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

联合国有自己的办事程序而且这些程序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一个个决议的通过就得经过众成员国一次次投票和辩论想之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都明白“按程序办事”的道理我们也都遵循这个规矩更何况是“名望”颇高的联合国?

至于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并存西方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本国的市场经济刚刚建立之时又有陈希同案自己的事都照顾不过来更没有能力去插手其中我并不是在为谁开脱毕竟这是一场世界性的灾难是人类之间的自相残杀!

但是我想导演不仅仅是想告诉我们卢旺达人的孤独无援吧不是为了让我们谴责谁声讨谁才拍此片的吧影片结尾的时候保罗说“永远都会有位子的”保罗狠清楚靠谁都不如靠自己的道理并且给大家生存的勇气与信心这让我狠感动事实已经如此既然对一切都无能为力那就更要积极地勇敢地生存下去不仅仅是片中的故事其实在遇到任何挫折的时候都应该是这样正因为我们勇敢所以我们强大

 2 ) 珍惜和平

很早以前看黑镜头就知道这段历史了片中还是侧重于胡图族对图西族的屠杀但实际上 在图西族控制的地区 对胡图族也发生着同样的杀戮这是一场无法说清的事实事实没有真相只有荒谬的让人不可理解人们用最原始的武器棍棒刀叉去和自己的邻居搏命只因为他们觉得 不杀死对方对方就会来杀自己

 3 ) 今天的世界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如果不是因为有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我不会想起关注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

如果不是卢旺达饭店的这些人用他们的声音打动了那些他们认识的西方人,他们或者不会获救。

但是,我也不能忘记一名记者的话:我们拍了这些又怎么样?

那些人看到了会说:“噢,真可怕”,然后继续吃自己的饭,过自己的生活。

我为自己不能做些什么而羞愧。

就象那些在屠杀开始前离开的外国人一样。

最近我一直想,其实,我可以做点什么。

或者,我应该做点什么。

既然,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些。

我希望在2010年底写总结的时候会有一笔,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捐助,给那些需要的人。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很奇妙,科技日新月异,苹果又发布了新的ipad,阿凡达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而在另一面,甚至不过十多年前,仍然有种族屠杀,没有法治,不讲道理,没有人性,拿着原始的砍刀随便的撂倒那些无辜的人。

甚至今天,海盗猖獗。

有时候,真不敢相信。

如果你注意到了那些杀人工具,不是原子弹,不是核动力,不是变形金刚里的先进武器,只不过是些打磨了的铁片,在一端用布或者别的什么简易材料缠了一个刀柄出来,它们就要八十万人的生命。

所以,到最后,也许不是外星人灭了地球,而是人性中的恶魔从潘多拉的盒子跑出来,人类自己消灭了自己。

 4 ) 戰爭:原應能避免的悲劇

本來沒想過在電影節看這套,因為選擇太多,而這片子太大路(畢竟是奧斯卡提名作品),大概錯過了正場也會再上映。

但友人少有地大力推介,最終買了票子一人進場,盧旺達大酒店(Hotel Rwanda)成為我個人的國際電影節開幕電影。

題材很老,就是一家人在喪失理智的戰爭下如何掙扎求存。

衝擊很新,就是這樣,人性的狹窄和無理,每一次都能讓我震撼、震動、震驚。

胡圖族人(hutu)和圖西族人(tusi),外表有些外族人怎也分辨出來的不同,但不也是一直生活在同一個國家的同一群人麼?

為什麼要因為白人的所謂「分類」,而互相敵視、排擠、仇恨、殘殺?

人為什麼總要著眼於一些微不足道的愚蠢分別?

自古以來多少血因這些分化而白流?

盲目的民族主義太可怕,它使我們為煽情有餘、理據不足的聲音所鼓動,我們再看不見真理,再看不見道理,再看不見別人,只看得見自己。

我終於明白奧斯卡頒獎禮上看到片段的來龍去脈,為什麼主角說,寧願付錢讓人殺掉自己的妻兒?

想起數個世紀以前,白人「發現」新大陸,自以為的優越、先進、文明,帶來的是怎樣的滅絕。

因著你們的「宗教」是唯一的,我們信的就活該被打成「邪教」;因著你們的「優越」,我們就活該成為你們的「奴隸」;因著你們語言的「高貴」,我們的語言就活該消失;因著你們的領土主義,我們連生活的土地也活該失去。

盧旺達的內戰,是當時的白人有份一手種下的惡果。

我沒打算歸咎於什麼人,只是想說,有很多悲劇是原應能避免的。

人類的智慧,何嘗不是煩惱的泉源?

看著只十多年前的圖西族人,我想起六十年前的猶太人。

希望這種極端盲目的民族主義,永遠不要再抬頭。

最深刻的一句對白出自一位攝影師口中:「你以為拍下的東西就會有人看,如此就有人關心這兒的情況?

我想不,他們會邊看電視邊說:『天哪,那真恐怖!

』然後繼續吃晚飯。

」這個不是我們大部分人坐在電視機前的反應嗎?

說真的,我之前沒有選擇看這套片子的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覺得盧旺達十多年前發生的歷史,距離我太近也太遠。

同樣是人命,只因我們看不見,就好像不那麼緊要了。

因此,在盧旺達人們費盡心機只為保命時,西方國家的人正在為是否應該用「種族滅絕」一詞而爭論不休。

我們誰都不願承認,但這確然是我們自己以行動來印證的事實。

盧旺達大酒店對於某些人來說非看不可;但看電影只為一笑的人大可不看,因為這套電影能令你笑的時候實在不多。

 5 ) 将历史十级美颜

这部电影的简介对文字的运用很微妙,“本片源于真实故事”,这种表述可以说是正确的,因为电影背景确实是卢旺达大屠杀这段历史。

只是电影中呈现的保罗救下一千余名难民的故事,与真实事件恰好相反,事实是保罗将难民扣押在饭店作为人质与他人交换。

此人于2021年因参与恐怖组织被判25年,是名副其实的小人。

我相信在这段历史中一定存在真正的救赎,天降猛男另有其人,只是不同此片讲述一般。

拍摄者的叙事手法值得学习,如果不了解历史只是欣赏电影,很容易被情节打动。

而这可能刚好是拍摄者的目的—扭曲历史甚至影响意识形态。

电影中砍人的刀特意强调是zg制造,可能是我看完全片都没被打动的原因之一。

 6 ) 故事反转了,原型不是什么好人,恐怖主义罪,判刑25年。

故事反转了,原型不是什么好人,恐怖主义罪,判刑25年。

因恐怖主义罪,《卢旺达饭店》主角原型被判刑25年_哔哩哔哩_bilibili 20日,卢旺达一家法院对电影《卢旺达饭店》主角原型保罗·鲁塞萨巴吉纳一案作出裁决,认定包括鲁塞萨巴吉纳在内的20名共同被告“参与恐怖组织”的罪名成立,判刑25年监禁。

《卢旺达饭店》的主角是一名酒店经理,他在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期间,利用酒店保护了1200多名图西族和胡图族难民免遭杀害,故事据称以鲁塞萨巴吉纳的经历改编而成,事迹使他广为人知,但有幸存者指电影与现实有出入。

原型不是什么好人,恐怖主义罪,判刑25年。

卢旺达的历史,就不配漂亮国的人来拍。。

 7 ) 民族的斗争

民族的斗争 ——《卢旺达饭店》观后一夜之间,你的同学,老师,邻居,朋友,甚至是偶遇的路人,突然向你举起了屠刀。

他们砍死了你的家人,强暴了你的姐妹,掠夺了你的财物,最后烧了你的房子,连你自己也难逃幸免。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该是怎样的人间惨剧!

但是,如果这一切不单只发生在一个人,一个家庭的身上,而是数十,数百,甚至数万的家庭身上,那已经不能被称为人间的惨剧,那是也许只有在地狱才会发生的事情。

1994年的4月,卢旺达就变成了这座人间的炼狱场。

占全国人口百分之84%的胡图族人向占15%的图西族人举起了灭族的砍刀。

在紧接着的100天内,超过80-100万的无辜平民遭到屠杀,20万以上的妇女遭到强暴,整个卢旺达失去了八分之一的人口。

整个世界在那时仿佛丢掉了魂魄,只能任由恶魔之火在人世间燃烧。

《卢旺达饭店》就是以这次大屠杀为背景拍摄的一部电影。

保罗.路斯沙巴吉纳,米科林饭店的经理,在这次屠杀中拯救了1268名图西族难民。

影片中对于屠杀的描写是无比震撼的,狂热的胡图族人对人类生命肆意的践踏和遍布的尸体让人不忍卒睹。

但实际上,保罗在一次演讲中却仍然说,影片所表现的屠杀仍是轻微和侧面的。

他说:你不能(残酷的)邀请人们去看那些真实(所发生的)事情(屠杀)。

无疑,保罗是勇敢的。

他的勇敢在于,他敢于用物质来衡量生命的价值,用他所有的可获得的金钱,美酒和雪茄来收买掌握他人性命的屠杀首领。

他也敢于在可以选择逃离的时候放弃生的希望,将自己对生命的渴望放诸于他所庇护的所有难民身上。

对于保罗的人性之美,是怎样赞誉也不过分的。

可是,这种人性之美却更是因为有着人性之最丑恶的对比才显得如此宝贵。

这让人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让卢旺达胡图族人对图西族人抱有这样的深仇大恨?

一切都归于殖民主义的罪恶。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卢旺达相继沦为英,德,比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卢旺达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然由比利时统治。

自殖民统治以来,占15%的图西族人便被殖民者刻意树立成管理者,而胡图族人则成为被统治者,挣扎在生存线上。

两族的贫富分化在1959年酿成了两族之间的大冲突,胡图族农民奋起反抗,将当时的卢旺达政府赶下了台。

1990年,侨居在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与胡图族政府军发生内战,在周边国家的压力之下,两国在1994年签订了和平协定。

但就在4月6日,卢旺达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从而拉开了长达100天的人类灾难的帷幕。

屠杀开始后,美国由于在索马里“黑鹰坠落”计划的受挫而选择置身事外,比利时宣称为了保护自己维和士兵的安全,撤出了全部的部队,联合国也仅仅保留了二百余名士兵负责调停。

直到屠杀的事实在西方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的数月以后,联合国才重新增加了维和士兵,但此时的卢旺达已经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为什么殖民政府选择了图西族作为统治的阶级?

又为什么在卢旺达发生了灾难时置诸不理?

殖民国在其殖民地“以夷制夷”,是为了:统治的便利;政治上的节约:以及经验的总结。

塔尔科特.帕森斯在《社会发展的普遍特征》中写到:农业社会转向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将社会的利益更多的分配给统治阶层,而领导责任也随之被承担起来;而亲族之间的联系让这种社会分层有了内在的持续性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社会的进步。

而18世纪南北美洲之所以迅速的独立,华盛顿、又或者是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这些土生土长的白人移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

毫无疑问的,如果此种社会分层能够形成独立自主的内循环从而与外部进行正常的交往,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向中的确可以带来进步,但作为附庸国,或者沃勒斯坦笔下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依附国”,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依附国不断地向核心资本主义国家输出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再输回产品,这种不平等的交换只会不断地加剧依附国的贫富分化,而真正的利润则大部分都流入了核心资本主义国家。

也正是因为这种经济上的不独立和困境,让卢旺达的动乱有了现实的基础。

实际上,几乎任何的现代革命和暴乱,例如一战后的德国,又或者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苏联,都是起源于经济上的强烈的衰败。

而在卢旺达大屠杀爆发之后,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选择了沉默和视而不见。

这种让人愤怒的冷漠被片中的西方记者一语道破了天机:这些屠杀的镜头会让西方人说,真是可怕,然后继续吃他们的晚饭。

一切都与他们的生活无关。

而政客们更是不会关心根本不影响他们选举的“闲事”。

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也并不足以完整的审判殖民主义的罪恶。

胡图族与图西族并非是天生的仇人。

16世纪,卢旺达的图西族建立了封建王朝,直至殖民主义之前,图西族与胡图族始终保持着最大程度上的相安无事,他们混居于一起,讲同样的语言,信仰同样的宗教,两族之间通婚频繁。

而资本主义帝国在打破了卢旺达的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民族问题。

事实上,在建立殖民统治之前,胡图和图西甚至不能够被称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

那么,什么是民族,民族是否与生俱来,民族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是如何而来便成了值得讨论的问题。

现代民族主义核心理论家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而不是相反。

而民族主义起源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他认为在工业时代以前的农业社会不存在形成民族的可能,因为民族是一个需要若干共同特征的群体,而由于农业社会中个体的独立教育使个体之间的差异不足以形成共通;并且因为识字率的普遍低下,以及缺乏统一的语言使个体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充满了困难。

所以完整的族群概念难以形成。

而另一位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本迪克.安德森在他最出名的专著《想象的共同体》中也写到:民族是由于资本主义对利益的追逐,印刷术的广泛发展和语言的巩固之间偶然的相撞而产生于人们之间的在内心中想象而来的共同体。

英国新左派思想家霍布斯鲍姆也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民族与民族主义,排除了通过语言,文化,宗教,地域来划分民族,并且将工业化之前的族群定义为“民族主义的原型”(proto-nationalism)。

归根结底,当代民族最重要的特征,也是与前现代族群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便是:它是一个被建构的,要求具有自决权的政治单位,并且在诞生以后就孜孜不倦的追逐着自己的政治屋顶。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民族问题在殖民主义者将现代化,工业化,以及现代的组织形式带入卢旺达以后会变的陡然严峻和充满对立起来。

事实上,由于几百年的互相的通婚,图西和胡图族人已经难以被清晰的分辨出来。

而殖民者采用的方式便是根据长相加以区别,相对来说更高,肤色更淡,甚至如电影中所说,鼻子更大的卢旺达人便被定义为图西族,从而享有各种统治的权力,而其他的卢旺达人则被确定为胡图族人。

并且将族裔的区分以户籍的形式确定下来。

这种政治上的划分最终造成了整个人类史上最大的灾难。

如今距离这场灾难已经过去十数年,但是对卢旺达造成的伤害却至今仍难以弥补。

事实上,资本主义的演进如同其他制度一样,伴随着无数的流血和牺牲。

不过我却无意责难资本主义。

尽管资本主义的每一个铜钱上都沾满着鲜血,但又有哪一个“主义”不是呢?

资本主义始终仍然是最不坏的制度。

对这样的一场人道灾难,就如同雅斯贝尔斯在谈论世人对纳粹行为的责任时说的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少背负着形而上的罪恶。

我们的沉默,漠不关心就是罪恶;我们所消费的产品上莫不沾染着在卢旺达大屠杀中丧生者的鲜血。

我们要做的不是谴责,而是忏悔,忏悔为什么这种罪恶会发生在人世间,认清这种罪的来由从而避免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不过就如同雅斯贝尔斯的世界主义终究是乌托邦的幻想一样,期望人类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又何尝不是?

 8 ) 恶魔在人间

作者手记: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2005年上映的影片《卢旺达饭店》,但内容却和《卢旺达饭店》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卢旺达饭店》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柯林斯酒店的大堂经理保罗用自己的智慧在风雨飘摇的1994年4月——7月,保护了1268名图西族人和温和派胡图人,他被誉为“卢旺达的辛德勒”。

相对于“讴歌人性的美好”之类的大词,我更看重悲剧发生的原因。

因此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查阅了很多关于1994卢旺达大屠杀的资料、看了很多关于大屠杀的电影比如《卢旺达饭店》、《四月某时》的影评,还有一些亲历者的口述。

在看完这些以后,我还参阅了梁文道先生讲《路西法效应》的讲座。

这篇文章中的第二节很多话语都来自梁文道先生讲座中的内容,因为是讲座性质的文章,所以我本人对梁先生那种口语化、那种港式的语言味道进行了一些小小的调整。

在历史的轨道上,这样的种族大屠杀总是不断上演,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警示未来”,更要“寻根究底”,这样才能避免惨剧再次发生。

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宝贵,愿悲剧不要重演!

地狱里的恶魔都不见了,他们全来到了卢旺达,甚至把地狱也搬过来了。

---卢旺达当地传教士1994年。

卢旺达。

人间炼狱。

(一)卢旺达的前世今生2006年6月,来中国访问的卢旺达参议长樊尚·比鲁塔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

当记者小心翼翼地问起参议长,您是胡图族还是图西族人时,参议长回答:胡图还是图西,那是个用游标卡尺才能回答的问题。

无论从电影中还是照片中,一般人都很难察觉出胡图人和图西人的差别。

他们说着同样的语言、并且自由通婚,区别他们的主要标志是谋生手段,如果一个图西人去种田,他就变成了胡图人,如果一个胡图人又养了牛,他就可能变成了胡图人。

胡图还是图西,实际上这个差别本身就是人为制定的。

1933年,卢旺达还是比利时的殖民地,比利时士兵拿着游标卡尺量卢旺达人的鼻子,然后用一块有20种颜色的色板去比照卢旺达人的眼睛,就是通过这种测量方式,每个卢旺达人被授予一张清楚表明种族——胡图、图西或特瓦——的身份标识卡。

鼻子窄长的图西族人被比利时人确定为优等民族,被授予特权,对胡图族人进行统治。

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地毫无征兆。

这以前,胡图、图西人虽然摩擦不断,种族矛盾升级,但已经保持了接近15年的和平友谊,他们成为了好邻居,是要好的朋友,是老师和学生,是医生和病人,是公司里面的伙伴、同事,学校里面的同学。

4月6日,参加和谈的卢旺达胡图领袖和图西领袖乘坐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虽然击落原因到现在都还没有定论,但这却引发了胡图人和图西人的互相猜忌,一夜之间,被政府鼓动的胡图族人拿起弯刀、大棒朝向了他们的邻居、朋友、同事、伙伴、同学……从4月7日开始的种族屠杀,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80万图西族人被杀,平均5分钟有1人丧命。

这场屠杀使得卢旺达总人口锐减1/6,人口结构剧变,因为其中被杀的绝大多数是青少年。

2004年,联合国,时任联合国安理会秘书长的安南潸然泪下。

1994年时的他还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助理,一场本来只需要5000人装备优良的维和部队就可以阻止的惨案却几乎导致了卢旺达1/6的人口死亡,他说,他为此次大屠杀感到“羞耻”。

(二)恶魔是怎样练成的在电影《Die Welle》(浪潮)中,一位美国中学的历史老师,他试图向学生们阐述纳粹是怎样形成的。

他做了一个实验,跟学生们做,他怕学生不懂,为什么当年德国人会那么变态,支持纳粹党去屠杀犹太人。

于是他在这些同学里、班级里组织一些仪式、口号、手势、特别招呼方法,把人群分为内和外、他和我、我者和他者,这时候慢慢的,这个仇恨就在校园里面弥漫出来,慢慢一个非常独裁倾向的政治意识形态出来,这些原来很天真可爱的中学生中就出现了一群非常残暴的、有狂热信念的一群人。

同样的还有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个实验的结果在三十年后被实验人菲利浦·津巴多写入了《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路西法,是魔鬼撒旦的另外一个称呼。

他把斯坦福校园设计成了监狱,有狱卒、有囚犯,有警察,实验的目的就是看在两个礼拜之内,这些原来都是普通、年轻有为的大学生、研究生的好孩子们,当他们有些人扮演囚犯、有些人扮演狱警之后,双方的互动会怎么样,这个环境跟这个制度又会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这个实验还不到两个星期就被迫中止了,因为菲利浦·津巴多的女友的一次探望,她发现看上去很亲切很友好的扮演狱警的学生一旦迈入监狱查看他的犯人时,他连走路的姿势都变了!所以,我们还敢那么自信么?

自信自己的道德判断、自信自己的坚强意志?

有没有想过像纳粹屠杀、像南京大屠杀、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果把你丢在那些屠杀者的角色里,你会怎么做呢?

你会不会可能顺从?

会不会可能也投入其中?

对“群众”效应保持警惕的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著名的大作《乌合之众》里,愤愤地写道:群体一定会降低智商,群体也一定会趋向低智行为。

道理虽然清晰明了,但请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能在群体中能一直保持自己独立思想的人又有几人呢?

你曾经有没有盲从过群体,跟风过群体呢?所以,恶魔不是天生就有的,人人都可以变成恶魔。

(三)影片《卢旺达饭店》有了对卢旺达历史的一定认识,再观看《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得到的绝对不止“震惊”这么简单。

在拍摄这部片子时,导演在比利时请回了真正的保罗,在五天五夜的时间里,保罗将1994年4月——7月中他所经历的眼泪、恐惧、希望一股脑地全部摊开在导演面前。

在影片的处理中,导演也绝非为了血腥而血腥。

绝大多数对暴力的描写都是通过保罗的眼睛来描写的:电视机前用弯刀、大棒敲人后脑勺的激进派胡图人;去供应商处取货回来时颠簸的道路——那是用图西人尸首堆成的道路;还有街道两旁肆虐的大火、哭泣的儿童;被扒光衣服的图西女人……难以想象的人,施以暴行的人很多都还是孩子。

因此在“卢旺达大审判”中,很多当时的施暴者因未满14岁逃脱了死刑与监禁。

法乌斯蒂安·尼基罗蒂曼也是施暴者中的一人,当时他还未满14岁,他说“在用棍子打卡西安(图西人)时,我没有任何感觉,大家都在这样做,如果你杀死了一个图西族人,那么那天晚上他们煮图西族人的牛时,你会第一个吃到牛肉”。

当我看到这段访问时,有种说不出的恐惧,那是怎样的一种情况:老师杀死学生、雇员杀死店主、丈夫杀死妻子、邻居之间互相残杀。

一个再善良不过的普通人,在政治的灌输下,就成了一个简单的杀人机器。

一夜之间,你熟悉的人、你敬爱的人、你关心的人就可能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将你活活砍死。

保罗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会为了想追未来的妻子塔莎利贿赂卫生部部长,请求将塔莎利调到首都基加利。

他八面玲珑、四面讨巧,和入住饭店的政要、权贵搞好关系,暗中给他们送礼……他既不高贵也不完美,但就是他,在那个风雨飘扬的岁月坚持了一个普通人最基本的良心,用钱财用智慧护卫了1268个生命。

保罗在接受采访时说,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总是回答,因为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我想保护来这里的人,我要让他们安全,这是我唯一的目的,我为此一直努力,并且成功坚持到了最后。

请让我们随时对自己的情境、身边的环境、秩序所身处的社会或者机构保持一种警觉吧。

清醒、警觉、理智,才会让我们拒绝沦为“杀人工具”。

 9 ) 他们的坚持和我们的冷漠

王尔德说过,恨使你盲目。

他说的是他的同性恋人道格拉斯,只是给个人情感带来的伤害,但民族仇恨导致的盲目却是致命的,尤其是在为政治所利用的时候。

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让我们看到,当偏激战胜了宽容,疯狂泯灭了良知,当非理性的声音充斥人们大脑的时候,任何一点对人性的坚持都是如此可贵。

忽然又想到甘地,我们的时代太缺少这样的圣人了。

很容易就把这部片子和《辛德勒的名单》进行比较,无疑后者更具备史诗般的大气和艺术上的震撼力。

但总觉得辛德勒这个人物太完美了,就像一个良知未泯的官场老手,为人过于潇洒,处事过于从容不迫,如同从天而降的救世主一般。

相对而言,本片的主人公保罗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普通人的角色。

他有着商人的圆滑世故,也曾经因为胆小怕事置邻人的生命于不顾。

他自己也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对死亡也怀有深深的恐惧。

只是在耳闻目睹了一幕幕灭绝人性的惨剧之后,本着心底那一缕良善和悲悯的情怀,把对妻子儿女的关怀和保护逐渐延伸到所有到卢旺达饭店祈求庇护的图西人身上。

他就是这样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具备大勇气大智慧的英雄。

他尽可能地发挥和使用所有的求生技巧,低声下气地哀求,罄其所有地贿赂,用争取到的有限时间四处寻求国际援助,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还利用对方的心理弱点进行哄骗和威胁。

当他毅然决定与家人分离、留下来照顾其他图西人的时候,我被感动了。

这就是责任感,任何大义凛然的表态都比不上那留恋的回头一瞥。

然而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拥有最强大军事力量的西方国家的功利态度却令所有人心寒齿冷,他们转过身去继续研究战略意义、划分势力范围,因为“卢旺达不值得被拯救,你们甚至不是黑人,你们不过是非洲人”。

残酷的屠杀令我们恐惧莫名,而冷漠的心灵更容易令我们陷入彻底的绝望。

反思过后我忽然又想,面对这样冷酷的现实我们又能如何呢?

恐怕还是只能像那个记者所说的那样,“在电视里看到了大屠杀的场面,说声‘真是可怕’,然后继续吃晚饭。

 10 )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背景补充

国名:卢旺达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Rwanda) 独立日:7月1日(1962年) 国庆日:7月1日(1962年) 国旗:2002年1月1日开始使用新国旗。

自然地理:面积为26338平方公里。

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两侧,内陆国家。

西和西北与刚果(金)为邻,北与乌干达接壤,东与坦桑尼亚毗连,南界布隆迪。

全境多山地和高原,有“千丘之国”之称。

大部地区属热带高原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温和凉爽。

人口:801万(1998年),由胡图(占85%)、图西(占14%)和特瓦(占1%)三个部族组成。

官方语言为卢旺达语和法语。

1999年1月18日卢旺达总统比齐蒙古宣布,英语将作为官方语言,取消法语的官方语言地位。

居民65%信奉天主教,9%信奉基督教新教,25%信奉非洲原始宗教。

1%信奉伊斯兰教。

首都:基加利(Kigali)。

简史:16世纪图西族人在卢旺达建立了封建王国。

19世纪中叶起,英、德、比势力相继侵入。

1890年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

1916年被比利时占领。

1922年根据凡尔赛和约,国联将卢“委托”比利时统治,成为比属卢安达-乌隆迪的一部分。

1946年成为联合国托管地。

仍由比利时统治。

1960年比同意卢“自治”。

1962年7月1日宣告独立,定国名为卢旺达共和国。

独立后,图西族和胡图族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

1991年6月卢实行多党制。

政治:卢旺达实行总统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部长会议主席)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执掌国家的行政权。

外交: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政策,强调睦邻友好,维护非洲团结,是非统组织、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大湖国家经济共同体和非洲开发银行成员国。

关于种族清洗大屠杀: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胡图族人哈比亚利马纳的座机在基加利上空被导弹击落,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该事件立即在卢全国范围内引发了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

7日,由胡图族士兵组成的总统卫队杀害了卢旺达女总理、图西族人乌维林吉伊姆扎纳和3名部长。

在此后3个月里,先后约有100万人被杀,其中绝大部分为图西族人。

飞机失事是导致种族屠杀的直接原因,但究其内部原因则是卢旺达胡图族与图西族两部族长期以来矛盾冲突的直接碰撞。

20世纪60年代以前,仅占人口10%—15%的图西族在卢旺达占据统治地位,88%的政府官员都是图西族人,并拥有绝大部分可耕地。

1959年,卢旺达南部的胡图族农民开始反抗图西族贵族的统治并掌了权,把土地重新分配给无地的人,许多图西族贵族逃到了邻近国家。

1962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图西族和胡图族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

地处非洲中部、有“千丘之国”之称的卢旺达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1992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47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1994年的内战和种族屠杀给卢旺达带来了巨大灾难,使这个原本贫困的国家雪上加霜,大批劳动力丧失,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大屠杀还使这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14岁以下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40%,许多妇女成为寡妇,至今仍有大量逃亡邻国的胡图族极端主义分子渗入邻近国家,给这些国家的安定带来负面影响。

2004年2月13日,卢旺达总统卡加梅在非洲互查机制首届论坛上宣布,2004年4月卢旺达全国上下将举行卢旺达大屠杀10周年纪念活动。

3月26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卢旺达大屠杀1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讲话,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防止卢旺达大屠杀事件重演。

他希望各国人民响应卢旺达政府的提议,在每年的4月7日中午12时默哀1分钟,以追思过去,警世未来。

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反思卢旺达大屠杀国际日”。

1994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设立了联合国卢旺达战犯法庭,审判犯有大屠杀罪的嫌疑犯。

在非洲,是个多乱的是非之地,种族大屠杀经常发生啊!相关事件:亚美尼亚大屠杀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673102.html?si=9

《卢旺达饭店》短评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6分钟前
  • 滑膛
  • 很差

这么好的题材拍成这熊样是咋做到的呢...殖民者撤退时候埋雷留坑那是西方列强传统艺能了~卢旺达是个上进的国家,摸着兔酱过河,重视教育重视工业,现在是非洲为数不多有前途的国家。国难兴邦,祝福它吧。

8分钟前
  • 展博
  • 较差

一个国家的问题最终只能依靠自己国民觉醒去斗争捍卫才能获胜,所有妄图得到其他国家的帮助的期望都会落空。种族问题更像是颗隐形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燃起。战争的残酷有时候无形之中唤醒的是人性最直接的人性,而战争中受苦的永远是最底层的人民。

12分钟前
  • 1零一一
  • 力荐

谁写的剧本,剧情编的真是反智。欧美意识形态吗?刚跑到饭店还不一定得救,主角就和他老婆开始调情。地铁老人看手机.jpg

14分钟前
  • oJa_ZGZNR
  • 很差

部分情节真的是令人无语,男主本来能走还非要跑下车,还要专门塑造男主一个"光荣正义"的形象,真的是无语。

19分钟前
  • 枳染
  • 还行

“因为你们是black,连nigga都不是”

21分钟前
  • 吃 硬
  • 还行

英国拍反思殖民地的问题电影,真是太好看了吧

25分钟前
  • 豆友acboPNlFt0
  • 很差

昨天遇到一个以种族主义者自居的人,言语中充满了对贫穷、落后地区和人的歧视,以及对暴力的报复心理,于是晚上翻出来这片看了一下。人类的邪恶和善良都是需要条件的,完全抑制住邪恶的可能性不大,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避免把人推入到极端境地。

27分钟前
  • 唐朝
  • 推荐

以剧情片类型来拍种族灭绝的题材,总觉得轻飘和虚假。失分还在于单线,一个西方度假饭店经理的独角戏,再如何渲染,也显得单薄。最后小团圆的包袱吊了一大半时间,终于解开,也太模式化了。最有价值的是借此了解了屠杀背景和胡图图西的殖民地渊源。

32分钟前
  • novich
  • 还行

看电影越来越浮躁,像这种屠杀人性救赎的片子已很难打动我,我想要的只有稀里哗啦的快感。

35分钟前
  • yadiel
  • 还行

1994年,当我穿着开裆裤找爸妈要棒棒糖的时候。在世界的另一端,有一百万具尸体在那里血流成河。

38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古有摩西分海普度众生今有UN分人黑白相离,原始人刀耕火种用来生存的工具成为了文明人互相残杀的凶器,非洲版辛德勒故事的起承转合还是很好莱坞商业性,讽刺的是电影里救人一命的英雄原型已经因伤害平民的恐袭而锒铛入狱。

40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主角把非洲人的无知演出来了,但是让人看着窝憋。

43分钟前
  • 胡子捉摸
  • 还行

#250#“天啦,太恐怖了,然后我们继续吃晚饭”这句最切中要害,题材感人,不过就艺术手法来说真是一般般~所以一般般就是,我们只能从外部(镜头)获得信息,那是导演的意图,我们可以不动大脑盯着屏幕看完两小时,留下的或许只是那一句震撼的话,思考的权利被剥夺了。

4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非洲版辛德勒名单 真实故事

5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他保护的还是那个国家的中上层难民,最底层的难民只会更惨

51分钟前
  • 较差

卢旺达饭店里的童声合唱。。。。 @2011-08-28 13:50:10

56分钟前
  • Eco
  • 推荐

电影本身一般,但反应的史实太震惊了。20世纪不但是人口大爆炸的世纪,也是人类大屠杀的世纪。不带感情的话,这也算一种经济理论,什么多了就不值钱么。非洲的几次种族冲突,中国的廉价军火功不可没吧。

60分钟前
  • yxh66
  • 还行

卢旺达版[辛德勒的名单],但保罗•卢斯赛伯吉纳遭受的危难和风险比辛德勒大不少。影片时刻让人揪心,沉痛感贯穿始终,片尾曲有情感升华作用。| “我认为如果人们看到这些录像,他们会说:‘噢,上帝,太恐怖了’,然后便继续享用他们的晚餐。“(9.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种族屠杀用剧情片来表达显得轻佻且廉价。而且节奏有问题,感觉全片都是高潮,导演压不住这个故事。

1小时前
  • 馬悌原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