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

Лето,摇滚盛夏(港),夏(台),Leto,Summer

主演:刘台午,伊琳娜·斯达申鲍姆,罗曼·比利克,菲利普·阿德耶夫,亚历山大·戈尔奇林,尼基塔·叶甫列莫夫,尤利娅·奥格,叶莲娜·科连诺娃,利亚·阿赫贾科娃,安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法国语言:俄语,英语年份:2018

《盛夏》剧照

盛夏 剧照 NO.1盛夏 剧照 NO.2盛夏 剧照 NO.3盛夏 剧照 NO.4盛夏 剧照 NO.5盛夏 剧照 NO.6盛夏 剧照 NO.13盛夏 剧照 NO.14盛夏 剧照 NO.15盛夏 剧照 NO.16盛夏 剧照 NO.17盛夏 剧照 NO.18盛夏 剧照 NO.19盛夏 剧照 NO.20

《盛夏》剧情介绍

盛夏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个关于摇滚、爱情和友谊的故事。列宁格勒,80年代初的一个夏天:摇滚音乐在当地风靡一时。Viktor Tsoï是位年轻的音乐家,就像其他年轻人一样,他也被齐柏林飞船和大卫·鲍伊的音乐所吸引,并尝试在摇滚乐坛上闯出一片名堂。一天,他遇到了偶像Mike和他漂亮的妻子Natacha。这次邂逅使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转变。他们三人将一同写就Viktor的传奇,使他名留青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散华礼弥鬼娃回魂7夜莺漫漫寻子路柠檬初上催眠对决结婚大作战嘻哈帝国第四季天上女子旋风少女第一季好大一个家意外的旅程纯粹的激情毒蛇百变王牌第二季神机妙算刘伯温三国之见龙卸甲星际之门:时空连续星界死者之书碧蓝之海第二季列奥纳多·达·芬奇第一季味道男女晚上10点到凌晨3点真假美猴王之大圣无双松本秀人:永远飞翔海岬的迷途之家情报处自我人生选票风波Menina

《盛夏》长篇影评

 1 ) leto夏 雷托嚇

★★★☆☆鏡頭調度不錯 ,火車戲與海邊戲最棒黑白影像的質感不太豐滿 ,穿插的彩色畫面十分漂亮歌曲是我聽過且喜歡的,很好乖寶寶章故事文本單薄到如三幕劇的第一幕 ,格局太小 ,三人的關係描寫不足撐起130分鐘有三場使用歐美歌曲與手繪線條的歌舞片段調度和歌詞渲染力:火車最佳雨天次之公車末座歌詞給了兩人拆夥的伏筆但同前面所述 :「太少了!

」#夏#鏡象電影

 2 ) 盛夏金句

-你要钱去买针但却把钱花在你朋友身上感谢上帝像你这样的人不会有孩子-盛夏,太阳出来了,我却辞退了我有很多时间,却没有钱但我也不需要钱-你在唱我们敌人的歌性手枪是工人阶级,他们不是敌人-懒惰是我最好的品质很多时候,我靠懒惰解决了麻烦-评价地下丝绒第一张专辑:我喜欢他们其实录得很烂这个事实-我们是用鼓点写诗的人-我们创造这个摇滚俱乐部,是为了展示摇滚乐并不是一个臭水沟但你们却把摇滚乐拖进了排水沟-苏联摇滚音乐必须发现人性中好的部分,并且扮演积极的社会角色-我们的歌批判了社会中的不良行为,《八年级女孩》批判了滥交,《我的朋友》批判了青少年酗酒,《只有时间没有钱》批判了寄生虫行为-这对我来说很难见到你见不到你都很难

 3 ) 盛夏

苏联摇滚短暂而迷人的盛夏,崔没有死,他只是出去抽根烟,夏日金色羽翼的消逝!苏联摇滚短暂而迷人的盛夏,崔没有死,他只是出去抽根烟,夏日金色羽翼的消逝!苏联摇滚短暂而迷人的盛夏,崔没有死,他只是出去抽根烟,夏日金色羽翼的消逝!苏联摇滚短暂而迷人的盛夏,崔没有死,他只是出去抽根烟,夏日金色羽翼的消逝!苏联摇滚短暂而迷人的盛夏,崔没有死,他只是出去抽根烟,夏日金色羽翼的消逝!苏联摇滚短暂而迷人的盛夏,崔没有死,他只是出去抽根烟,夏日金色羽翼的消逝!苏联摇滚短暂而迷人的盛夏,崔没有死,他只是出去抽根烟,夏日金色羽翼的消逝!苏联摇滚短暂而迷人的盛夏,崔没有死,他只是出去抽根烟,夏日金色羽翼的消逝!

 4 ) 我的树无处可活,可我一直陪在他身边

这是目前看过最作者性的传记片,从角色成名前开始故事而主要推动角色则是另一位,传记主要角色则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本片从叙事方面明显是稍显欠缺的,电影的第一场戏则是把本片的核心之一点出来。

有不少的戏并不是带有推动作用所以显得稍微拖沓,三人的情感线上也并没有处理的那么好。

四场幻想戏中由前面浓长的镜头到爆发,确实达到了导演的效果,而最后都以“未发生”和把旁白拟人化代表导演观点来结束,还有脏话打码。

则是直接把观众拉回到这是个“前苏联体制下的故事”起码对我们这个东亚人来说是有效的。

影片中舞台表演的台下真的太像太像我们当下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我们连那一份想象的可能也没有了。。。。

关于本片男一可以用当下语境的“大怨种”来称呼。

但是人物的行为从后半段他看唱片海报的想象段落开始就非常清晰为什么,看到了那个时候的他们当下的摇滚语境其实也只是在拙略的在模仿西方,想象结束后当他看派对中的人只剩下狂欢但自己的路是什么?

而自己也已经被鲍勃这些西方语境的摇滚乐影响到根了已经无法在跳脱出来。

一种前辈的歌颂在这里成立了。

直到最后崔唱出了《树》一种悲剧又带这一点点希望在告诉观众这条属于自己的路还有很长的路程需要走。

嗯就是这么有意识形态的影片。

这几年看过最好的带有意识形态的影片。

没有说教甚至不那么爱国但又在提醒观众“我知道在这个城市里,我的树无处可活,可我一直一直陪在他身边

 5 ) 《盛夏》:关乎摇滚,更关乎爱情

20世纪80年代的列宁格勒——一个小礼堂里满满当当地坐着一百多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

他们目不转睛盯着台上,轻轻摇晃着脑袋, 时而变换着口型,却又紧靠着椅背生怕弄出过大的声响。

礼堂四周有教官或保安模样的人来回踱步,也紧盯着他们的言行举止。

这是一场摇滚音乐会的现场,没有跳水更没有pogo,电影一开始,我们便随着两个姑娘钻窗偷偷遛进了这一个“乖乖的”摇滚现场。

摄影机穿梭在狭窄的后台和紧凑的舞台,台上一个带着墨镜的摇滚乐手,右手重重扫过电吉他的琴弦,嘴紧凑着麦克风。

他叫麦克(Mike),年轻人圈子里最炙手可热的摇滚明星。

《盛夏》简洁的故事线索围绕麦克展开:麦克和妻子娜塔莎(Natasha)遇到了麦克的崇拜者维克多(Viktor)。

维克多自己也是一位词曲作者兼歌手,他日渐显露的才华得到麦克的赏识和慷慨相助,与此同时,娜塔莎也与维克多陷入爱情。

维克多将麦克视为导师,三人开始了一段看似平稳的三角关系,然而琴弦、鼓槌和声带的震动之下是他们三个谁都躲不掉的痛楚。

在逼仄的公寓里哼唱一段旋律、临摹一张封面,或在朋友家客厅偷偷开一场小型音乐会,亦或是回到俱乐部的礼堂正式上台演奏,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Kirill Serebrennikov)将三人的交往浓缩进几个特定空间,散落在列宁格勒这座诺大城市的几个黑白角落。

显然导演在布光和场面调度上深思熟虑,令封闭的小空间复杂起来,娜塔莎的隐瞒与坦诚和麦克的洒脱与失落,都随着维克多第一张录音室专辑初见雏形而交织。

但导演还是好心肠地为这些列宁格勒的年轻人们留了一个发泄的出口:虽然《盛夏》大部分现实部分叙事以黑白呈现,但穿插在叙事中的四个超现实片段则以动画形式展现,即该片摄影师Vladislav Opelyants口中的“幼稚现实主义”——伴随着四首经典摇滚乐,覆盖在真人影像上的白色粉笔画为沉闷的火车车厢开启了一场西红柿大战,也可以在列宁格勒撑起整个宇宙,或令这座城市在深夜大雨中拥有一抹有温度的红色。

在这些MV式的片段中,摇滚乐调动起了各种年龄、身份的路人和乘客的律动,暗示着这座灰暗城市中的动力正喷薄欲出,而转机亦已暗流涌动。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历史上,麦克·诺门科(Mike Naumenko)是Zoopark乐队的主唱,而维克多·崔(Viktor Tsoi)是Kino乐队的主唱和创始人。

片名《盛夏》便取自Kino的一首歌名。

正如对他音乐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性手枪乐队一样,崔本人在80年代末的创作中积极为政治发声。

曾作为演员出演谢尔盖·索洛维约夫(Sergei Solovyov)的cult片《Assa》(1987)的他,在该片结尾处一身黑夹克紧握话筒,以他创作的歌曲《改变》为影片作结:“我们眼睛探寻改变/融入我们痛苦欢乐/融入我们跳动血脉/改变/我们等待着改变啦。

” 然而,他最终还是没能等到变革的到来;但时至今日,《改变》仍在几年来俄罗斯民众的抗议示威中传唱。

在影片中,导演谢列布连尼科夫对政治的表现非常收敛,并没有试图戏剧化或浪漫化这些年轻人在1980年前后的政治参与。

导演本人自2012年起担任莫斯科剧院果戈理中心总监,因所制作的戏剧作品多次挑战和挑衅政权而被反复审查,一年前突然被扣上“涉嫌贪污“的罪名而遭拘留至今。

然而,就《盛夏》本身来说,导演并没有把政治当做影片的卖点,反而选取了维克多·崔一生中最为平和的一个阶段,专注人物和故事本身,政治的紧张感对于影片来说更多是支撑着故事的客观现实。

但即便没有正面冲突,我们依旧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他们对现实、对政权的种种不满,同时,导演也巧妙地将政治氛围的紧张感通过与歌词审查老师的周旋和观众们听演唱会时的正襟危坐传达给了观众。

纵然对于某些资深摇滚乐迷来说,这些苏联的摇滚乐手们有着“蜜汁品味”——他们爱披头士、爱滚石、爱伊基·波普,却也爱比利·乔尔、黑色安息日——但我私以为,这样大杂烩的品味便的的确确是那个时代苏联年轻人们眼中的西方摇滚乐,是他们所热爱的:他们爱狂躁的riff也爱流畅的旋律,爱小情小爱的呢喃也爱愤怒的吼叫,说到底,他们不在乎这是朋克、是硬核还是金属,不在乎这摇滚乐是否血统纯正。

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崭新的,像在炎炎夏日的夜晚脱光衣服冲向清凉的海水,他们只想接近它,更接近它,一切标签都可以被拆除、被撕碎、被遗忘,又或许他们根本不曾看到标签。

像呱呱坠地的婴儿疯狂地吸吮着整个世界的灵气,牙牙学语,他们模仿着一种嗓音、一个和弦进行、一段riff,蓄足精神向往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而正是这些单纯而莽撞的时刻构成了影片中真正击中人心的瞬间。

再回想那些有轨电车上被画上太空服的醉醺醺的乘客们,和那个跨域半个国家被红色画笔着上一袭红裙只为在雨中痛哭一场女人吧。

他们执拗地跑调,打着各自的节拍,管他唱的是神经兮兮的Talkings Heads还是狂妄的娄·里德(Lou Reed),对于这些活生生的人来说,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宣示着个体的存在,以自己的方式期待着变革的来临。

在影片结尾,导演还是选择落回音乐与爱情。

回归俱乐部的小礼堂,回归最初望向台上温柔大胆的眼神,回归摇滚乐带来的冲动和纯粹私人的情感记忆。

这份记忆之于我是高中时周五晚上骑车10分钟飞奔向的鼓楼MAO Live,也许之于你是一年四季从排练室穿到舞台上都不愿脱下科特·柯本同款开衫,之于他是绑在手腕上的音乐节门票,至于骚柔还是硬核,记忆本身就与这些定义无关,又或许,和摇滚乐也无关。

首发深焦DeepFocus

 6 ) 俄罗斯的『盛夏』,认识一位崔姓摇滚教父

1都知道中国的摇滚教父姓崔,却很少有人知道,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也有一位崔姓摇滚教父,全名叫维克多·崔(Viktor Tsoi),前苏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出生的第三代韩裔移民。

更让我意外的是,崔健也是朝鲜族人,那是不是可以说,朝鲜人深刻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

当然,这是玩笑话,不过还真是让人意外。

维克多·崔被称为『最后的英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的最后一张专辑叫这个名字,当然他也名副其实。

如今,在俄罗斯最繁华的阿尔巴特大街上建有一面纪念墙,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从各地赶来,在那面满是涂鸦与鲜花的墙下,感慨,默念,或者只是静静地看着。

2最近失了业,有些无所事事,逛论坛,看到一部名为《盛夏》(2018)的电影,扫了眼简介,与摇滚有关,随手保存。

今天闲来无事,打开看看……在维克多·崔和朋友穿过盛夏的树林到海边去参加麦克的派对的时候,音乐响了起来:盛夏 太阳出来了 我被辞退了没有钱 但是我有时间我突然被电击了一下,我想又看到一部好电影了。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故事源于麦克和维克多·崔以及相关同仁的交往和情谊。

麦克是Zoopark乐队的主唱,而维克多·崔是Kino(意为电影)乐队的主唱。

片名《盛夏》取自他们的一首歌名,电影中,由麦克在盛夏的海滩所唱,慵懒,让人会心一笑。

据说整部电影使用的是家庭摄影机拍摄,这不得不让人感慨。

整部电影都很平实,没有刻意渲染,黑白影像为主调,不时插入的MV式的镜头、绘画涂鸦以及一些超现实的影像,让人融入,却又很疏离,似乎是即兴创作,却又有着严密的结构。

电影的叙事很散,似乎没有一条明确的主线,却又有着清晰的故事和情节。

像是随意记录一群年轻人在受限制的环境里,努力去做音乐,去创作,去表达,去追逐内心的自由。

如果不是事后去查资料,其实并不知道电影中的人物在前苏联乃至今天的俄罗斯有着怎样的地位。

不过,从电影中表现的音乐表演和词曲创作来看,水准却不低。

最触动我的也正是他们的创作劲头,在那样一种生存状态下,除了音乐,真的一无所有,他们偏执,隐忍,却又不失包容,特别是维克多·崔,满怀激情,虽固执,却又总能接受麦克的建议。

大概这就是一种惺惺相惜。

据说导演因“经济犯罪”,至今仍在监狱服刑。

在监狱里仍能创作,更不简单,让我想起伊朗导演帕纳西,狱中创作的电影还得了柏林金熊奖。

俄罗斯表面上看着是民主社会,但和伊朗、朝鲜以及某些国家,还是有着高度的雷同。

电影节选的并不是维克多·崔后期的事迹,反而是早期的起步阶段,这也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重点不在政治或者其他,而在创作本身。

当然,政治从来不需要关心,而是我们总是被政治关心,电影中所呈现的社会状态对我们来说也很司空见惯,要表演或者其他什么事都需要某些人审批,别人的一句话很可能就决定了你的一生。

3以前在大学的时候很是喜欢这样的音乐电影,一天到晚都泡豆瓣和论坛找资源。

记得看过斯科塞斯拍的、关于鲍勃迪伦的《没有方向的家》(2005),关于大门乐队的《大门》(1991),关于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迷墙》(1982),当然少不了那部被感动得稀里哗啦的恨不得给六星好评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寻找小糖人》(2012)。

此外,还有科恩兄弟温情脉脉的《醉乡民谣》(2013),用力过猛的《爆裂鼓手》(2014),其他一些就比较酥软了,比如《曾经》(2007)等等在这里,不得不提一部NHK的纪录片《HeyJude与自由的故事》,当年也是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HeyJude》是披头士的名歌自不必说,但当1968年这首歌传到被苏联侵占的捷克,捷克歌手玛尔塔重新填词翻唱,将一首原本安慰失意少年的抒情歌曲,变成捷克人捍卫祖国和民族尊严的自由之歌,而她也因此消失了长达二十年。

直到1991年,玛尔塔登台献唱这首歌,早已深入人心的捷克版《Hey Jude》才又在捷克上空飘扬……看过了电影,也跟随电影回顾了自己关于音乐电影的记忆,时间流逝得那么快,而且悄无声息,但那些感动过的电影,却依然历久弥新……

 7 ) 它写爱情,更写自由

(文/杨时旸)中国的摇滚乐迷看到这部俄罗斯的《盛夏》或许会产生别样的情感,尤其是当看到那个细节的时候——乐手们登台了,他们唱歌,舞动身体,摇滚乐强烈的节奏和感染力传递到舞台下方,观众席上却是正襟危坐的观众,像是在聆听某种报告会。

只有少数几个异类试图将自己的身体离开座位,配合着音乐起舞,但很快,就有面容冷酷的保安走上前来进行警告,要求他们重新坐回座位。

这是本能与规训的对抗,是个人自由与权力意志之间对抗。

直至几年前,一些中国的摇滚乐演出现场仍然不时传出观众与保安发生冲突的新闻,乐迷们自发的欢呼、甩头、pogo,但这一切被保安视作混乱和危险的开端而加以制止,甚至一些演出现场,因为观众们站立起来却被喝止必须坐下,而满场嘘声。

经历过这些的人,会对《盛夏》中的很多细节会心一笑。

《盛夏》讲述的是苏联时期的故事,1980年代的列宁格勒,摇滚乐开始在年轻人间流行起来,年轻乐手维克多去拜访偶像麦克,同时也认识了麦克的妻子娜塔莎,麦克对维克多的乐队鼎力帮助,而同时,娜塔莎与维克多也慢慢变得暧昧,在那个盛夏中,音乐和爱情同时蒸腾起难以名状的雾气。

这是一部黑白影片,像甜美又哀愁的旧日记忆又如不那么真切的梦境,更有趣的是,影片中还穿插了四段超现实的动画,白色的粉笔画、MV式的处理,虚实结合的打破第四堵墙的运用,让一切都变得灵动又充满童趣。

从某个角度去看,这其实是一种将人物内心有效外显的处理手段,故事的时代背景充满压抑,权力无处不在,文化生活必须经过审查,物质生活匮乏,精神世界逼仄,而这些年轻人用音乐随时建构起“脑内小剧场”,这本身是一种反抗,也是一种精神支撑,得以屏蔽外部的高压和无聊,建构自己的内心丰盈。

《盛夏》或许会被归类为一部爱情片,至少这部散文诗一般松散的故事中,最重要的、最紧凑的部分是关于三个人之间的感情,但其实它讲述的是个人生活与权力、集体、宏大叙事之间的关系,个人主义的萌生与勃发,个人情感的私密絮语,对于自我生活困惑的表达,在那个时代中,“自我”本身就是一种禁忌。

所以,这个看起来风轻云淡,充满海洋、落日、篝火与聚会的故事,实际上是从非常私人化的视角叙述了一种乌托邦,一种在权力穹顶之下的美妙梦境。

《盛夏》完全可以写得剑拔弩张,写年轻人的不满和戾气,比如,维克多的乐队想要寻找登台演出的机会,必须经过审查,为了达成目的,他们把自己的歌词进行了莫名其妙的解释,将那些个人主义的、慵懒的、懈怠的、颓废的、愤世嫉俗的情绪巧妙辩解为一种符合宣传需求的语境,那样的社会形态下,只能通过这样屈辱的方式迂回地抵达目的,维克多登台演出,唱出那些戏谑和讽刺的歌词,台下的俱乐部负责人对文化官员解释,“这是一支幽默的乐队。

”麦克上台给维克多助演,她又解释,“这是退伍军人帮助工人阶级。

”民间社会不可遏制地产生自发的能量,权力也在殚精竭虑地进行遏制,二者在一个微妙的区间内心照不宣地拉锯。

其实,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历史中的那位真实的乐手一直努力为社会议题和权利呐喊,而导演故意切掉了那些直接的表态,转而细腻地叙述起儿女情长,但政治议题并非退场,而是隐匿和退后,作为一种弥散性的背景,这是有效的以退为进的手法,这样处理会让人们明确地感觉到,有时你误以为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私人生活,但实际上,不知道在什么时刻,突然之间,权力的手就伸向你,在车厢里,这些留着长发,穿着机车夹克的年轻人,被走上前来的醉鬼骚扰,“你们唱我们敌人的歌。

”这远比直接去书写权力更有力量,这写出了渗透至深的控制与操纵。

对于摇滚乐迷来说,《盛夏》中的一切都是亲切的,那些俄罗斯的乐手们通过各种渠道弄到了西方的摇滚唱片,他们互相交换,交流,坐在房间里戴着同一个耳机,聆听黑色安息日,披头士、伊基·波普,他们评论这些音乐家,想成为这样的音乐家。

无论生活空间多么逼仄,破旧的房间,严苛的环境,也无法扑灭他们心中对自由向往的火焰。

所以说,它写爱情,更写自由。

 8 ) 不想理解为传记,只想理解为成长

随着乐队主唱大声唱出“你是垃圾!

”,台下的审查员倒吸了一口冷气,因愤怒而咬紧牙关使脸上有了青筋。

女歌迷想要晃动身体,想要举起应援牌,却被果断制止。

80年代早期列宁格勒,甚至与我们现在还有几分相似。

摇滚演唱会不许设站席,演出要审批,歌词要审查,现场的保安还会几度提醒你好好坐下。

也许正是因为很多相似的事情永远存在,才让每一代摇滚人和听摇滚的歌迷永远带着“反叛”与“追寻自由”的标签。

关于这方面的处理,《盛夏》用了最戏剧化的方式。

火车上,“爱国者”大声辱骂留着长发,带着吉他的年轻人:“你们就像野兽一样尖叫,美国人就是我们的敌人,而你们在唱敌人的歌!

”年轻人以歌回击:别碰我,我是一根活着的电线。

剧场里,电吉他代替了木吉他,观众举起了手,在场内欢呼尖叫,审查员气急败坏:“我要把你们都关起来!

”。

但发起这一切的神秘角色告诉你: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年轻人被抓,观众依然得坐着听歌。

只是疯狂的那几十秒,黑白的画面分明变成了彩色。

在这样一个闷热的夏天,三个年轻人发生了一段关于摇滚、爱情,和友谊的故事。

在政治因素的影射之外,《盛夏》更像是一部青春爱情片。

夏日的海滩,有酒有音乐有西瓜,夜晚燃起篝火脱掉衣服往海里裸奔,接着与有趣的人邂逅。

基本完成了脑海中最完美的夏天。

维克多与娜塔莎的暧昧是必然的,只是没有想到在这段三角恋中,三个人竟然展现出了某种有趣的纯粹。

娜塔莎和Mike说,我想要亲吻维克多,Mike问我要怎么帮助你,给你祝福吗。

接着,他主动让维克多陪娜塔莎回家。

娜塔莎与维克多深情拥吻,却又立刻结束。

娜塔莎觉得孩子在旁边,他会看在眼里。

完全不是预期里摇滚人无限open什么都不在乎只要疯狂的样子。

维克多甚至有种单纯的浪漫。

在集市遇到娜塔莎,从老头手上买了瓷杯子装的咖啡,和她一起坐公交去找Mike(这段真的很有恋爱感)。

他还会用木雕做一个脚掌烟灰缸当作礼物。

愿意给予关注和有趣,多么吸引 女生,何况还有才华。

我相信这种纯粹来自于音乐。

就像维克多不想随意修改风格,当众顶撞审查员,Mike不会因录音室业余而放弃制作专辑。

“对音乐来说是可悲的,如果它们只停留在你的脑海里。

”表达吧,表达就是最大的价值。

只是这样一部青春片,加了维克多崔的光环,反而使它少了成为爆款经典的可能。

大家更期望看到传奇,看到斗争,看到胜利。

(感觉《波西米亚狂想曲》可能是这个路子)这场革命没有出现群众如潮水般的疯狂,在维克多的歌声中,字幕以“1962-1990“”结束了一切。

于是剩下的事情全靠自己维基百科和网易云的评论完成。

所以当试着抛去传记的因素,这个为梦想而战的盛夏也是多彩的。

带着上帝视角回看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点,有人问维克多和Mike,梦想中的演唱会什么样。

Mike说要在体育馆,要有声效灯光烟雾,还要有大象。

维克多说,我看不到体育场演唱会的快乐,在酒吧唱歌是我的梦想。

1990年的盛夏, 维克多崔登上了莫斯科奥林匹克体育场。

也是在这个盛夏,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改变着维克多的夏天,也悄悄改变着无数 年轻人。

 9 ) 唔嬲

看电影《盛夏》(Лето,2018)时觉得奇怪,怎么找了一张东方脸孔来演这位苏联摇滚歌星维克多?

原来 Viktor 姓崔(Viktor Tsoi,1962-1990),父亲是个朝鲜人。

我们这边也同样有个玩摇滚玩出名堂的朝鲜族人,叫崔健。

我对摇滚乐说不上喜欢,但不讨厌,崔健等人有些歌还蛮耐听的。

《盛夏》里面的歌都不是我喜欢的,但这位苏联崔和他的贵人、摇滚前辈麦克(Mike Naumenko,1955-1991)夫妻,三个人之间的感情,反常态地没有搞出个“嬲”字出来,让这部电影很有看头。

只可惜,这两位摇滚明星都如流星般,英年早逝了。

2018.12.18 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12c0b87fc

 10 ) 《盛夏》:为什么“摇滚”总能让我们热泪盈眶

对于摇滚乐的认识是从一些旧的报道中,是1989年的王府井,是“眼镜蛇”“面孔”整装待发的时候,是“唐朝”“黑豹”“呼吸”最初的模样,还有后来的何勇、张楚。

那时候,他们都还年轻,骄傲不逊写在脸上。

说起中国摇滚乐,他们便是最初的光芒。

今年夏天,马东带着《乐队的夏天》横空出世,昔日的摇滚男儿转眼成了丈夫、父亲,谈起妻女的时候满眼柔情,回到音乐的时候又充满了力量。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有些音乐过去这么久了,听起来还会热泪盈眶。

现在明白了,有些音乐不是好听,而是听那些音乐的时候我们正年轻,就像刺猬乐队唱的,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

最近看了俄罗斯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的作品《盛夏》,又叫《摇滚盛夏》。

这是一部关于摇滚的电影,也是关于爱情和友情的电影。

电影的背景是八十年代的列宁格勒,就像八十年代的王府井。

一位年轻的音乐家维克多·崔被齐柏林和大卫.鲍伊的音乐吸引。

和所有怀有梦想的音乐家一样,维克多·崔也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被写进摇滚的历史。

机缘巧合,遇见了生命中的贵人,于是人生开始变得与众不同。

作为俄罗斯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并不算是热门导演,他的作品也不多,在《盛夏》之前,还拍摄了《门徒》、《背叛》、《扮演受害者》、《尤里日》等电影。

《盛夏》拍摄于2018年,是一部关于前苏联的摇滚回忆,和众多音乐一样,《盛夏》中有对时代的记录,有对摇滚音乐的记录,也有对八十年代中一个个热爱音乐的鲜活生命的记录。

看完《盛夏》之后,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红勘演唱会的一些记录,那个年代真好,容纳了所有的疯狂和梦想,成就了永恒的记忆和不灭的希望。

所谓的怀念,大概就是怀念那个时代的一切,因为那时我们正年轻。

当然,摇滚乐在《盛夏》中除了作为背景音乐和声音之外,它还有一系列复杂的功能属性和意义象征:人物通过摇滚乐可以关联起特定生活空间中的动态行为。

在摇滚乐的节奏律动中实现自然隐喻体现生命历程。

以摇滚乐为纽带书写所处环境和时代的特点。

摇滚乐和画面的组合唤起人们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向往。

所以,《盛夏》绝不仅仅是一部“摇滚乐”电影,它包含了这四种不同的功能属性,将其串联起来,构成了整个前苏联八十年代的摇滚记忆。

摇滚乐和行为:在电影中,直接受到摇滚乐影响的是维克多·崔,他对音乐的理解和认知开源于齐柏林飞船和大卫·鲍伊,在老牌摇滚乐队的指引下,维克多·崔走进摇滚乐的高墙内。

一半是梦想、一半是激情。

试图冲破社会规则的苏联摇滚,肆意挥霍的青春和肉体,摒弃了所有和摇滚相关的标签,通过更加纯粹和直接的方式来表现苏联摇滚的力量。

同样,受到音乐指引的还有维克多·崔遇见的麦克和他的妻子娜塔莎。

他们的相遇犹如电光石火,让音乐的感召成为一种灵性的体验。

如果此阶段的音乐是旧的历史和新的时代之间的分界,传统的苏联音乐已经被全球化的摩登时尚和自由摇滚裹挟,维克多·崔、麦克和娜塔莎他们的经历和情感便是苏联摇滚时代里的故事主题。

无论是致敬翻唱还是MV式的拍摄手法,他们和音乐的故事都注定被写进历史,成为记录时代变迁的历史印记。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并没有在电影中控诉时代,但在这样的背景中,很难不让人忽略电影的政治背景。

在电影里,摇滚乐已然不是一种稳定的意向,而是从整个前苏联文化内部生长起来的文化元素,是前苏联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因此而决定了一部分人的行为和选择。

摇滚乐和隐喻:摇滚乐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力量,和其他的音乐类型不同,摇滚乐代表着反叛。

在这反叛的外衣下,摇滚乐又给很多故事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背景。

在摇滚乐中,可以窥探到不甘寂寞的少年在音乐中燃烧青春,可以窥探到隐藏在俱乐部的烟雾缭绕中的梦想,可以窥探到用音乐的方式进行疯狂的发泄和反抗。

摇滚乐,成就了苏联摇滚乐之父维克多.崔最美好的时光。

电影中,摇滚乐代表着一种隐喻,比如对当下政治的隐喻,对社会禁锢的隐喻,对无趣生活的隐喻。

这些隐喻是电影更深层的部分,也是这部电影最特别的地方。

我看过很多借音乐之手来批判社会的电影,有些因为过于直接而落入俗套,有些因为角度刁钻而沉入历史。

《盛夏》在隐喻上拿捏的恰到好处,整部电影看起来就像对一个特定群体的描述,实际上内容包含了那个时代的所有内容。

爱情、友情、理想、抗争、选择等等,是年轻人的精神群像。

电影没有刻意表达导演的政治观点,所有的隐喻都埋藏在音乐里,透过音乐,我们可以看见年轻一代真实的渴望。

摇滚乐和时代: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俄罗斯最伟大的音乐人维索茨基病逝。

此时,在圣彼得堡,维克多·崔和他的音乐正在走向舞台。

历史就这样不经意的承前启后,前者是记忆,后者是当下。

前后交织,勾勒出一个时代的遗憾和可能。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死亡,所以每个时代才有每个时代的意义。

只是在八十年代的前苏联,摇滚代表的反叛力量是最璀璨的注脚。

摇滚乐之所以特殊和时代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就像八十年代北京,中国摇滚崛起的年代。

八十年代的前苏联,同样也是这样的情境。

摇滚乐是一个时代的风景和符号,它注定成为那个时代永远的名词,不管后来的歌者如何演绎,都无法超越那个时代。

因为那是一笔定格在历史中的精神财富,是一种无法复制的精神状态。

在互联网异常发达的今天,我们的体验和获得都太容易,所有本来存在在生活中的激情都被网络冲散了。

我们在网络上寻找志趣相投的人,通过文字和情绪来度量彼此之间的距离。

而在那个遥远的八十年代,一切都是面对面,爱或者不爱,都是面对面解决的。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那么多的时代故事,或者说故事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整部电影的节奏和氛围,苏联摇滚青年的八十年代,对比同时代的其他国家,有很多似曾相识的地方。

但由于每个国家的社会环境不同,这也使得《盛夏》多了一种不一样的表达。

摇滚乐和怀旧:音乐和怀旧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其实不单单是摇滚乐,今天听李宗盛、林忆莲、王菲等歌手巅峰时期的音乐依然是怀旧。

就像我之前说的,我们怀旧,并不是那些音乐有多少,而是听那些音乐的时候,我们正年轻。

看完《盛夏》之后,大致了解了一下八十年代的苏联,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由此导致了一系列政治波动。

九十年代初,苏联开始走向解体。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盛夏》其实也是时代的挽歌,它记录了八十年代最后的疯狂,所有的反叛都意味着新生。

那时正年轻的人如今也已双鬓斑白,对他们来说,那个动荡的八十年代是他们人生的高光时刻。

光彩照人的摇滚乐手,青春率性的自由表达,躁动的诗意,止乎于礼的怦然心动。

麦克的妻子娜塔莎说,“我想吻维克多。

”麦克说,“那你去啊。

”在某种意义上,音乐消解了爱情的神圣,或者说,神圣的爱情有了另一种表达。

而这一切,都只发生在八十年代的《盛夏》。

写在最后:音乐结束了,激情和反叛的八十年代也结束了,留下了维克多·崔和他的音乐。

就像无数个充满幻想和诗意的历史阶段一样,包裹着很多年轻的生命,让他们熠熠发光,然后又带着他们退出历史舞台,留下无数故事和传说,成为后来者的谈资。

《盛夏》短评

观感跟上一部大致持平(其实从余味上来讲应该是有少许退步),拍着拍着就飞了,飞着飞着就偏了,殊不知形式上所造成的趣味感也终究只能逞一时之快。

7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无感 在哪个国家真正的摇滚乐也不该是这德行

9分钟前
  • 她还没有死
  • 较差

拍得很酷! 音樂很棒!!!

12分钟前
  • chuchu
  • 推荐

铺再多的音乐也掩盖不了片子本身的平淡无奇。

14分钟前
  • 庆祝无意义
  • 较差

影像风格很迷人 但是看了半天 除了一些政治面像 其他不知道到底在说啥 所以说 代入感实在是太重要了…这要是比较熟悉的乐队的话一定会很燃…

15分钟前
  • doherty
  • 还行

你知道的 牵手是最危险的事

20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三星半 很喜欢这种叙事 从psycho killer开始就无比期待着银幕上出现线条!跟着抖腿就是了!爱情以为很糜烂但是很清新!喜欢这种调调!只能坐着看摇滚的抗争在我朝实在是太熟悉了!

23分钟前
  • 我也不在乎
  • 还行

说是两小时长的MV并不夸张,然而这种让人非常享受的精疲力竭感却十分恰当。长短镜头接替而成的节奏感极好,只是在必须要找到一个真正的情绪出口时一切挑得太明确小有失望。

27分钟前
  • OreoEmpanada
  • 推荐

轻浮

31分钟前
  • 米老虎
  • 较差

会突然进入“MV模式”的设计很有趣,音乐好听摄影很美,故事略单薄了些。正襟危坐听摇滚乐的苏联音乐会很“奇观”~

32分钟前
  • 小风一吹
  • 还行

太把摇滚乐当回事了。。

33分钟前
  • 魏晓波
  • 还行

听了三首歌实在看不下去了

38分钟前
  • 暗涌
  • 较差

除了开场想起大学礼堂,真一模一样。其他真的...各种假模假式刻板的符号堆砌。以至于漫画拼贴、黑白色调和长镜头调度也让人觉得很刻意和滥用。对“苏维埃”过度的怀念总有种猎奇的肤浅感,比如之前有一阵“维克多崔”风潮,人们感兴趣的只是消费故事性传奇性来自我消遣或标榜罢了。更何况给摇滚立传本来就够无聊了。三分之一弃了。

43分钟前
  • Zzz
  • 较差

轻。摇滚乐应该重。不入流

47分钟前
  • 皮养师
  • 较差

太冷了。他们脱衣服脱得我都替他们冷。

48分钟前
  • La~jum~bo
  • 还行

音乐类传记电影简直就是传记电影中的明星。前苏联摇滚教父维克托·崔成名前的故事,他的伯乐迈克简直就是圣人一般的存在。发掘了他,给他写歌的建议,帮他灌唱片出专辑,带他进入摇滚圈子,差点连自己的老婆都给他了。虽然是黑白的,但音乐、青春、爱情和对抗的勇气都绚烂无比。故事抓人,音乐好听,几处MV的设置很特别。看完再查一下维克托·崔的生平介绍。好期待年底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53分钟前
  • 蒙奇D
  • 推荐

《盛夏》好像是这两个月来第一部打五星的片子。八十年代的苏联,列宁格勒的夏天,一群热爱齐柏林飞艇、大卫·鲍伊、披头士、霸王龙乐队的年轻人,他们还没想好自己是摇滚还是朋克,只凭着原始的热情往前冲着。社会主义下的摇滚现场,没有尖叫没有跳水,只能坐在椅子上,内心摇摆,幻想各种“这没有发生”的情节。即使被按在椅子上,依旧迷幻又嚣张,青春真好,摇滚乐真好,重制的<PsychoKiller>MV真好。

58分钟前
  • 昼夜售蓝
  • 力荐

“教教他怎么热爱自己的祖国,同志”;最快乐的场景——公车上路人合作的中二版《The Passenger》——她背着自己的爱人和他荡马路;致敬各大经典摇滚唱片封面;一切甜蜜的、美妙的、纯洁的时光真的一去不复返了;羡慕里面那个年轻人,冲进了幕布里的沙滩,脱掉最后的内裤,奔入大海……现在觉得下一个夏天就跟永远一样远,那天站在新桥上望着夕阳,极少能见到这不可思议的红,有一刻真想就这么跳到塞纳河里算了,最后还是怂了

60分钟前
  • 发不沾霓
  • 推荐

3.5,黑白的影像并不是哀悼或怀旧,而是“质感”,超现实的涂鸦随时“侵入”日常的行为之中,抽象化,或暂停现实,在这些奇思异想的狂欢过后,总有一个打破第四面墙的怪人,提醒着你“这些一切都没有发生。”它看上去犹如音乐版的新浪潮影像,固然自由,但对阻碍着的保守势力却仍只能退作隐喻。

1小时前
  • 墓岛GRAVELAND
  • 还行

音乐传记片把已经贴着强烈粉丝标签的音乐运用好,很容易出效果的,但是这片用得太差了。什么大时代、青春、政治?内核就是一个未成的狗血三角恋。我一个摇滚迷,不接受这是一个合格的摇滚片。女主的演技差到令人发指

1小时前
  • chacha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