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被捆绑在时代之中,挣脱不得。
通过小人物一个孩童的视角来体现整个年代的政治,社会人群关系。
剧情发展似乎都一直有所铺垫,又不纯然的编剧,缓缓交代,到最后只能告诉观众这是一个时代的故事,关于故事主人公后来呢后来呢的话题,也只交给了时代。。。
小帅导演关于青春,成长,伤痕的故事篇,基本也符合大部分文艺电影人的步履。
此中画面倒是没有“十七岁单车”那其中裸体画面给我的感动。
结尾处谢觉红着红色衣服和他父亲深色衣服并肩站在高阶梯顶端,正好站住他们父女两得小门外的那个画面让我心里纠了一把,连续几次重复都有令我加深感受,层次递进这种冲击。
感动的。
总体来说,觉得还不错。
但是画面的构图处理没有期待中那么好
生活神还原,太棒!
弹幕也是各种感触啊!
同龄人!
演技也很棒很契合拍摄风格与影片节奏!
接下来看剧情堆叠、延展了,是4还是5,就看你80分钟怎么哆嗦。
旧日生活的样子,和那些面具,刻画地太好了!
——酒席唱歌一段。
前阵子 木心 火得不行,他的一首诗甚至被改编为歌曲登上春晚,这也是我目前唯一知晓他的作品,仅一窥见他的经历与态度。
这部电影也是对旧日生活的展示,太真实太美!
夭寿啦!
小孩子的眼神成精啦!
“咕咚咕咚咕咚”~我爸我妈也办过这事儿!
熔不断的友情,哈哈!
——主角与小老鼠都被疏离过,但这段友情实在让我欢乐、动容,也想到《再见金华站》。
最后的团战居然能想到广场舞,2333
一部借着文化大革命说事,却不是说文化大革命事的电影。
我11除了名字依稀可见独立电影的样子,其他都充斥了大众审美了俗气和老套。
影片讲述的是原本无忧无虑的11岁小男孩,在亲眼目睹了一起“杀人事件”后不得不背负上心灵的煎熬,加上朦胧中获知了成人世界里的性事,让他身心开始发生了静悄悄的变化,体内疯长的荷尔蒙和外界的压抑环境不时发生着碰撞和爆发两件主要的线索,可惜两件线索故事都讲得索然无味,对于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及国有经济体制下工业西南迁移等历史性年代所带来的影响影片则显得过于脸谱化。
对于少性新启蒙的描写则更像蜻蜓点水,不够深入透彻。
整个影片没用的情节设置太多,使本来就不清晰的主线更加模糊,影片也变得不知所云和杂乱无章。
很多自诩独立导演自诩拍文艺小众片导演干的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事。
有人说,王小帅那个人恨不得在自己脑门上挂个牌子,上面写:我是艺术家。
记得第一次知道王小帅是上学的时候,学校礼堂每周六给同学们的福利电影播放了《十七岁的单车》,片尾曲唱响的时候,我还在想下一轮混战应该在什么时候,然而没有结局,混战中戛然而止。
顺便说一句,那时候的圆圆美人还有迅哥儿都是满满地胶原蛋白啊…看每部电影前,为了能从独立的视角去分析电影中的故事及人物,我都不怎么去看影评。
无关于别的什么,只是我一直自诩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家伙。
好吧,也只是自认为。
那样一个年代,文革末期,想起来多数知识分子都是悲怆的代言,在整个故事的叙述过程中,随着细节的展开,心中积蓄的无奈悲愤暗流涌动。
好在,整部电影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碰触,无奈中还夹带些许轻快,这是不是可以算作导演的善良所为?
我不得而知。
王憨的沉默与疑惑,统统都在眉头的微皱中得以抒发,白衬衫作为整个故事的线索也是整个时代的烙印。
索要新衬衫、不慎掉入河中的忐忑、与逃犯的周旋、衬衫的归还。
我隐约还能记得奶奶家里粮票的摸样,至于布票却是全无印象。
一件衬衫用尽家里将近一年的布票,倘若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美女们的波西米亚长裙该是几家人几年的布票啊。
电影的开头便陈述了人们普遍的一种诉求:自由的工作,自由的生活。
王憨他爸让其学习画画,也只是希望孩子能够独立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想想那样一个年代,一切都像炖了好几轮的大锅菜。
的确,那是菜,它在锅里,且是菜,可是它,能吃么?
吃了又有什么用呢?
想想,最龌龊的,其实是一群以政治为借口的老混蛋和小混蛋们。
革命没有赋予人们更多地美好,你依然是你,革委会主任没有因为他是革委会主任就具有了革命性与先进性,逃犯也没有因其杀了犯有强奸罪的革委会主任便忘记了承诺与温情。
同样,“你生活的轨迹不会因为你的遐想而改变”,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生活道路,正如我们无法选择我们出生的时代一样。
那一年,王憨,11岁。
这就是人到中年的王小帅给我们讲述的一个悲剧故事,这样的悲剧在那个时代还有很多,我们唯一所期望的就是,这样的悲剧在我们这个时代最好少一些。
电影《我11》还没上映时,眼尖的人就发现了电影小男主角像贾樟柯,也有谋体问过王小帅此事,王小帅也觉得当初拍摄时没发现,成品出来后越发觉得那小孩像贾樟柯。
电影无论讲述的是贾樟柯的童年还是王小帅的童年,对于生于60、70后的来人说电影中的一切都那么熟悉。
故事发生在1975年,文革已经结近尾声了,虽然我也生于七十年代,但出生时文革已经结束了,所以对文革的事情更多是爸爸妈妈那听到的。
小贾同学是厂区子弟学校的一名初一学生,厂区子弟学校,那也是当年计划经济时的产物,较大的工厂就像一个小社会,有自己的医院、学校、浴室、食堂、商店。
当年能生为厂区子弟是一件相当光荣至上的事情,当你生下来的第一天就是躺在厂区的医院里,再大点随着父母在厂区的食堂排队打饭吃,在厂区的浴室光着身子泡澡。
上完了厂区幼儿园接着是厂区的小学中学技校,读完这些无论你的成绩好还是不好,都能顺利的进入工厂接下父母的岗位,再下来就是在厂区内找一厂花结婚,为厂区繁衍下一代。
直到九十年代,一批国企的倒下解体转制,厂区的生活才结束,那和谐安稳的小社会被融入到了大社会中。
小贾同学为了能得到一件新白衬衫向妈妈央求了好久。
记得当时家里有肉票、鱼票、蛋票、糖票、布票、煤票,对于生长在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在当时物质计划分配,所有的东西都要凭票购买,所以做一件新衣服父母总要思前想后很久。
只有在过年和过六一时,父母们才会让小朋友们穿上新衣服,对于现在只有要有钞票没有什么买到今天来说当年的日子是多么的贫乏。
小贾的妈妈用缝纫机为小贾为了一件白衬衫,在那个年代缝纫机是家里必不可少的物件,一家老少的衣服大多是妈妈做的,记得当年妈妈连夜为姐姐做过一条裙子,真神了,又快又漂亮。
小贾同学后来还是弄丢了那件白衬衫,还目睹了一个杀人犯的逃亡。
弄丢东西这样的蠢事我也干过,上学时弄丢了了二元钱餐费,连着两天装病呆家里,都没敢去学校。
二元钱在今天来说真不算什么,当年可是一笔巨款。
十一岁的男生青春懵懂期,对于成人世界对于性又好奇又有些不安。
不经意间撞见了父母在床上的亲亲我我,不经意间偷看了邻家姐姐换衣服,故意去惊吓在街角巷尾亲热的男女青年,故意用双腿紧紧夹着学校的双杆让一股暖流从身体内缓缓流出。
每一个青春期的男生或多或少都会干些现在看起来比较二的事情。
电影从一个十一岁男生的眼中看到在一特殊时代下成年人身上发生的事情,记录了我曾熟悉而又已远去的生活。
我既不是国营厂矿正宗子弟,也不是厂矿周围的当地人。
我们是从外地来到厂矿的人。
我爸爸是厂里工人,我妈妈不是厂里工人。
我们被叫做半边户。
所以在很多政策方面受到区别对待。
这样既不能和厂里人很好融合(因为厂里人都集中住单身宿舍或公寓,是社区生活。
而我们是“外人”,不能享受厂里的住房资源,只能租住当地的民房),也不能和当地人很好融合(因为我和当地小孩都不是上的同样的学校,我是上的子弟学校。
大家很难玩到一起。
而在子弟学校,我心里明白得很,知道自己永远无法融入他们,知道自己始终和他们不一样。
因为,我们住的地方都不一样。
放学后,很难约出来大家一起玩。
)这些都造成我边缘的童年生活。
这种奇怪的生活一直让我对自己身份认同有小小的障碍,我是属于哪里,我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
但其实,我想这种状态也会给自己一些思考不同生活的空间(小时候,根本并不会思考什么,只是会觉得怪怪的)。
让我自己切身体会边(别)缘(样)的生活。
所以,我看这个电影还是很有触动的。
我一直以为自己小时候整个生活的世界是被遗忘的,是历史中的灰灰(厂矿真的是一个很独立的小世界)。
可没想到,当时很多人都是在这样的厂矿生活里长大的。
原来很多人都是“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谢谢这部电影。
≪我11≫:根据王小帅导演自身的童年生活记忆改编而成的影片。
影片中展示的童年生活,看过的人想必或多或少会勾起很多记忆。
作为一个80后的我,虽说没有和王导生活过在那个时代,但童年的生活基本大同小异,回想童年的快乐生活那是一段多么值得反复回味的青春财富---自幼顽皮成性,打小就一孩子王。
好胜,多动,好奇,贪玩,童年的记忆里最多就是这些字眼支撑起来的,没有临到周末晚上,永远不会记得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没有做完。
玻璃弹球,纸牌,陀螺,溜溜球,永远是那时候爱不释手的家当。
每天临近放学钟声的十分钟倒计时,永远是骚动不安的十分钟,放学铃声敲响的一刹那永远是伴随着一阵狂乱的呼喊声和几个小伙伴背着可笑的书包争先冲出教室。
我庆幸我的童年时光是在江北度过的,如今每每想起这都是我成长中一段珍贵的记忆。
因为这里给了我一个丰富多彩的成长经历,比起同龄人的我有他们没有经历的太多趣事和成长。
那是一个可以闻到稻香和看到麦浪的地方。
冬末春初,万物复苏,春雨过后可以闻到泥土的味道,河里的冰融化成流淌着河水,泛舟河上可以看到几只白鹅浮于水上,不时几声拍翅鸣叫。
更远处星星点点可以看到村上的渔民撒网捕鱼。
临近三月,河岸边的芦苇,因大地的回暖如春笋般长势之快穿出地表,差不多一周后一片葱绿幽深的芦苇地便已成型,它的幽深和广袤,会吸引更多的水鸟来此栖息繁殖。
此时堤坝上金灿灿的油菜花在芦苇生长的同时,开得更耀眼,随着春风的拂过,浓的刺鼻的花香,招来不少蝴蝶蜜蜂,记忆中放学的路上几个小伙伴经过油菜花地,总会去活捉蜜蜂取其体内的蜂蜜,蘸于指头舔食,多半都会有人因贪食蜂蜜,而被蜜蜂蛰了个包,直扑鼻孔的油菜花香和蜂蜜的味道是童年对味觉最深刻的记忆。
清明前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三五成群的小伙伴会集结拿着自制的纸风筝跑到广袤绿油油的麦田地里打滚嬉闹,躺在麦田里仰望碧蓝天空中飞翔着风筝,遐想翩翩。
春末夏初,这时候是麦芒,就是收割麦子时节,干涸的池塘充满着水流,清澈的水流下可以清晰看到龙虾和青蛙产下的黑黝黝的一片子卵,早些成型的便是黑黝黝一片游动的小蝌蚪,顽皮的我们会倌起裤角,用手轻轻将其捧出水面。
记忆中,这时候最忙,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大人们一面要收麦子,一面要准备稻秧,这时节也是我们的快乐时光,因为有一周的忙假。
白天可以看到堆的满场地麦子粒,晚上没忙完的还要通电接灯光在场地接着忙,有的几乎通宵达旦。
一个月的农忙结束后,盛夏的脚步不紧不慢的逼近了,到处的蝉鸣,在闷热的夏天叫的更欢,傍晚天边的落日红霞,伴随着蝉鸣穿过树荫直照在脸上仿佛有被这红霞烧灼般的灼热感,晚上河边的蛙声连成一片,伴随着蛙声,远处芦苇丛中白点点闪亮的萤火虫缓慢的飞来飞去,数量多的惊人,用手便可在指尖飞过,触摸到它的真实存在,这可以算是童年时光里视觉记忆最深刻的一幕。
夜晚幽静的村落,仿佛喊上一桑子都会有回音荡漾,蛙声,萤火虫,近处的蛐蛐声,远处的狗吠,这些真切的声音夹杂在一起,是现在我生活里未曾有过的。
盛夏的河边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是热闹非凡,我现在的游泳技能也是从那时开始受到启发的,清澈的河边除了可以泛舟以外,同时还是整个村落盛夏里沐浴的地方,这里白天多半是男人和我们这类顽皮孩子们的天堂,大人们洗完澡后便速速离开,感受河水带来的清凉怡然自得。
我们则不一样,我们更多的戏水取乐,泛舟荷花池,采集莲子菱角来吃,有的干脆吃饱了玩累了,再回岸上穿衣服散伙各回各家。
晚上这里便是村落女人们的沐浴地方,至于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男人白天晚上女人沐浴的规定,好像很久以来就自然形成的规矩一般。
正是这样的规矩才引起了村落比我们稍大一点孩子们带我们时常闯出可笑之事来。
夜晚,女人们一般都是结伙成群一块到此地洗澡,因为貌似他们知道村落里有这么一群小鬼会暗地偷窥她们,所以她们多半结群以防不测“被偷窥”。
盛夏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照在水面上,衬着水纹,波光粼粼,分外的亮堂,因周围的安静使其女人们在水中的嬉笑谈话格外清晰可辨,几乎可以便出这是谁家的女人。
由此我们会跟随大一点的孩子其后,躲在角落里静静偷窥这好奇心驱使的欲望,有些伙伴听到女人们的谈话音,因可辨是其家人。
便不忍做出这样的荒唐事,就会大声叫嚷引起女人们的警觉。
此时多半会听到女人们被揩油的谩骂声然后一群偷窥狂便蜂拥四处逃跑。
这是记忆里好奇心驱使下跟大孩子们做的满足好奇心理的最荒唐之事。
秋天,金秋十月,丰收的季节,稻子的成熟,又一个忙碌的一月开始了,不知为何秋天好像有种魔力,它的存在貌似多多少少给人会留下些许思念和伤感。
该疯的我们依旧疯癫的在稻草堆里捉迷藏,玩耍。
直到明月高高地挂上秋天的天空,蛐蛐声在耳畔鸣起,我们在疲累中躺在稻草堆里望着皎洁明亮的月亮昏昏睡去。
直至天明,露水打湿衣服才恍然发现,昨晚的一切并不是梦!
冬天的村落在寒风的呼啸和大雪纷飞下显得格外冷清,远处河边干枯的芦苇丛,被大雪覆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寒风吹过,芦苇枝摇曳,压在枝头厚厚的白雪噼啪落地,芦苇干枯的叶子与竿之间在风的作用下,沙沙作响,更深处,几只在其中栖息过冬的水鸟,因听到沙沙声的惊吓,拍翅高飞起来。
河里则结上厚厚的冰层,浅水区的小鱼儿因冰层的厚度,足以可见其在冰下游来游去的模样。
白茫茫的雪连着河堤直到麦田的更边际,边际的不远处依稀可见有人在雪地里追赶野兔和野鸡,因其大雪天这类动物会迷失方向便于捕捉。
脚踩在沙沙作响的雪地上,那声音似乎提醒我们这是冬天的声音!
关于童年的记忆趣事很多,很难一一列举,虽然很零碎,但在记忆中始终很难抹去。
因为对我来说它的确弥足珍贵。
言归正传,≪我11≫虽然是部回忆式的影片,纵观王导之前的作品比较而言,此片个人认为只能说是延续他"青春残酷”物语系列的风格,并没有超越或是颠覆。
相比之前的≪17岁单车≫和≪青红≫以及成人视角的≪左右≫等作品,本片更象是≪青红≫的前续。
不管怎么说,国产影片里有这么一位始终观注青春成长题材的导演的确非王小帅莫属,它的作品里至少可以找到有成长的足迹!
也很难能可贵不是嘛?!
——评《我11》看完电影之后我发了条微博:“这真是中国电影最好也最坏的时代——纯粹的作家电影也能进院线了。
”可惜刚好赶上饭点,整个空荡荡的放映厅里加上我总共也只有三个人。
想起王小帅本人的话:这部戏能上映就算赢——看来至少这位执着的导演苦守该题材14年,最终在法国电影基金的帮助下完成《我11》的最低标准是达到了,但人非圣贤,即便求仁得仁,面对不到500万元的票房惨败导演本人依然无法淡定。
22日晚在北师大举行的学生交流会上,王小帅直接表达了对不能在同一平台上竞争的不满。
“谁会早上六点半起来跑到影院去看电影?
现在给我们排的场次90%都是无用场。
”真的只是排次歧视问题么?
这种论调很难不让人想起纯文学和网络文学之争。
正如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精神内核似是而非大相径庭一样,商业片和作家电影在价值诉求层面上绝对属于两个物种,在商业片擅长的领域比拼票房,文艺片显然必败无疑,即便贴上“故事、悬疑”的标签,这部《我11》也由它的天生文艺片血统决定了无法从剧情、场面、特技和卖点各方面杀出院线商业片的重围;但即便回到文艺片内部标准进行讨论,《我11》的一再被观众冷落,大概也并非全无自身原因可寻。
作为王小帅自传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我11》的儿童视角至少相对于《青红》更真诚可信、还原当时三线场景也更细腻。
剧中长相酷似贾樟柯的主角小朋友叫王憨,与文革同龄,76年那年,“我11”。
影片最初,四个刚发育的男孩贪馋地看着低头走来的少女谢觉红,只见她眉清目秀落落寡欢,比他们大好几岁,上中学了——却与身为小学生的他们同在一所学校——这个疑似BUG还没来得及在脑子里成形,谢觉红就在教室门前昏倒了。
虽然也会和玩伴们一起好奇谢觉红到底“发育了没有”,对于年方11岁的王憨来说,好看姑娘毕竟不比当全校领操需要穿件新衬衫更兹事体大。
为此他绝食、哭泣以逼,甚至差点偷母亲的钱——这件新衬衣的出场如此霸气,足以让我们立刻明白,这部影片的衬衣当是和《小鞋子》里面的小鞋子、《无极》里的馒头一样,是贯穿全剧的关键道具。
果然,不久四个孩子就在大桥上看到了河边的死尸。
再不久,新衬衣差点在王憨昏倒在河水中时顺流飘走,王憨因此骂走了玩伴,孤身一人在河边捞起衬衣,等待衣干的过程中,衬衣——这件多灾多难的衬衣!
——又被潜逃的杀人犯谢觉强顺手拿去止血,想要寻回衬衣(又是衬衣!
)的王憨壮胆跑进丛林,终于与杀人犯进行了一次短暂而惊心的交谈。
觉强说:你不要把我的事说出去,我将来一定还件新衬衣给你——故事每往下发展一步,衬衣都成了推动情节的重要因素,如果不是早在衬衣出现前苦主已死,这电影差不多就可以称作是“一件衬衣引发的血案”了。
背景的青绿山林和随处可闻的上海口音相互矛盾,隐约透露了背景是在当年上海工人下三线支援的贵州山区;处处从孩子视角出发,对性、死亡和械斗的微妙心理处理也看成到位:既好奇又害怕,归根结底却是茫然懵懂的。
只是一件衬衣引出的杀人案,虽然给这部作家电影虚添了“剧情、悬疑”的名头,真相却一开头就令人遗憾地一望即知。
觉红的父亲渴望调回上海,却连累女儿被人事干部强奸,儿子也因而沦为杀人纵火犯——说实话这剧情设置因老套而大大降低了控诉的力度,儿子放火被捉的情节大概是电影最牵强处了:戕害妹妹的凶手既已毙命,为何还一定要放火?
其余大多数时侯,这部电影节奏缓慢,情调十足。
身为京剧演员的父亲鼓励孩子学画,深夜点亮蜡烛展示印象派大师的复制品,用意虽嫌浅显,姿态仍然动人;偶遇觉红父女,避雨时老谢倾诉的哭声也堪称惨痛;而觉红换被雨淋湿的衣服时,被侮辱和损害的少女背影更令人怜惜。
整个故事平单线条而平淡缓慢地发展下去,偶尔也不忘展示文革符号——造反派的械斗、被压抑的性、响彻广场的大喇叭以及就地正法。
可普通人的命运与不断轰隆前进的时代巨轮相比,从来都是卑微不足道的——这逻辑令我忍不住想, 即便是另一个时代,截然不同的背景,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或许也同样暧昧残忍——世事原本也并不是非黑即白,中间充满了太多儿童不宜的道德灰色地带。
正因为冲突发生的时代感并不强,对文革的控诉也不新鲜,《我11》终于再次回归导演的自说自话——这也是许多人从《青红》之后开始对王小帅的质疑,个人烙印毕竟无法和对他者的感染力划上等号。
这一次,王小帅的童年面目退隐模糊在了影片刻意制造的童声喧嚣中。
力求细节逼真的最大好处,不外让观众一起重温了一次自我的成长史,却并未令人真正感到成长的普遍刺疼——也许我个人最接近悲痛的观影体验,就是谢家父女呆呆站在监狱对面,王憨一家悄悄从后门避开他们的一幕。
但正如演员姿态的软弱一般,这震动先天不足,终于在直达内心的半途弥散一空。
(将发表于《南方人物周刊》,发表时或有删节。
)
我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最早的记忆是90年代初。
我的家乡,西南地区某三线城市的一个小镇上,我的家人世代居住在这里,我住的平房,但也有的人住着电影里的楼房。
我的小学班主任就住着那样的楼房,连内部设置都和电影里非常相似,有矮矮的窗户,有阳台,底楼的人家门前有一块石桌子,石桌子旁边会有一个石水池,有的人家还有石磨,那个年代,我印象里最多的就是植物和石头,我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植物和各种石头做的东西。
电影一开头,我听到那广播,和十几年前一样,困意来袭,我印象中,广播通常是早晨7点和下午2点各响一次,听到那广播就该起床上学。
我一点也不喜欢上学,所以听到那声音反而更加想赖床,更加想睡觉。
学校里的凳子、椅子,书本摆放的方式,文具盒的样子,都和我上小学的时候一样,唯一不同的只有书包,毕竟和电影相差了有快20年。
但是那广播体操应该和我小时候一样的,感觉,只是感觉。
我小时候也喜欢在竹林和水边玩,可惜竹林在山上,水边是长江,它们隔得太远了。
也玩捉迷藏的游戏,不过规则明显比电影合理。
90年代初的夜晚也和电影里一样,大人在一起聊天,小孩就在一起玩游戏,也有稀疏的灯光和黑暗的街区,也是一声“鬼来了”就会吓得四处逃散。
我不知道电影和真实的70年代有多大差别,如果是真的,那么多年后,西南地区的三线城市还保持了那么多70年代的因素,真让人唏嘘。
《我11》是一部令人遗憾的失败之作,失败的原因非常简单:缺乏戏剧冲突,而仅有的故事与细节又承载不了导演所欲表达的主题和历史。
其实许鞍华,锡兰甚至贾樟柯的一些电影都有弱化戏剧冲突的剧作表现,但细节与人物命运的走向很好地展现了时代风貌,从而是影片有了纵向的质感与史感。
而《我11》除了在开始的众多细节,如弹球,布票,烟标等上零散地展现了70年代的风貌,但故事重心显然在杀人事件后发生了转变,本应具有强烈期待视野的悬疑故事导演硬是套用了散文诗般地叙事格局,但无论从镜头语言还是叙事线索却仍在延续了一种情节剧的老套模式,从而弱化了影片的质感。
形式与内容的脱节让人嘘唏。
西班牙导演Victor Erice的《蜂巢的幽灵》讲述了类似的故事:一个孩子遭遇了逃犯。
但诗一样的电影语言使之成为杰作。
而他的《南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且更具历史感。
i wanna my money back
故事讲的不好
刻画的太轻了,题材我喜欢,最近恰好在搜寻这时期的资料,看一半的时候,电脑还被我折腾来了大姨妈,还好有F8给挽救回来了。。。。。。。看完睡觉,明早考试,
以小孩的视觉来写,主题不太突出,不深刻。跟朋友说《活着》拍还好得多。
实在是太差了
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
到现在为止我就没看到一部满意的以儿童为视角的电影,应该是我根本就不喜欢这种类型的。王小帅这个二货就是拿钱爽自己,太私人了,都快没故事了。主角太像贾樟柯了,这是王小帅在表达爱意吗?那年,我爸11岁。今年,我22岁。
在当前条件下,这些电影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帮助我们从侧面审视历史
还行,比较少看到那个年代的电影。虽然跳着看了很多
超爱开篇。
王小帅拍的贾樟柯的十一岁 导演都基情起来了 演员们怎么办
敏感时期的童年故事。于越是84年的啊,清水出芙蓉,很漂亮!
感情上值得尊敬,环境还原得不错,看来下了大功夫,人物选得挺灵,演得很扎实。但是,叙事方式老套,拍摄手法流于庸常,从头到尾都是电视剧一样的视点,扁平慢不凝练,缺乏活络的神采,没有印象深刻的段落和触点,像一顿夹生饭。从电影语言上看,导演真没什么大进步,甚至比起先前略有倒退。
这群小赤佬
这是一个打着儿童题材的政治片!童年是最难拍的,因为既有烙印最深的记忆,也是离我们最遥远的时代。拍童年,在11岁这个似懂非懂的年纪,应不应该带入成人的世界,这是一把双刃剑。我想说能不能纯粹一点,再纯粹一点!对于这种题材,情感应该大过一切,加附太多的东西只会捉襟见肘。
我11,天翻地覆。
那是我们上一代的上一代所经历的时光,真实,也很无奈。很多长镜头,大场景,加上小演员的灵动表演,拍出了中国电影人的实力,《结尾的叙述出来时,楞了一下,确实,那些事情已经被我们遗忘在角落里了...
王小帅越拍越烂,很早以前看青红看左右还觉得可以三星半。
力求自然,不太自然;缺些灵气,所以匠气。
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