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童年回忆,一般与制作精良扯不上关系。
但往往,奇幻博眼一定必不可少。
比如《西游记》和《新白娘子传奇》,前者至今稳坐重播率TOP1。
“琼瑶宇宙”也完全不输。
最近《还珠格格》和《情深深雨蒙蒙》主演聚首,又被推了一波热搜。
在那个年代,它们不仅是孩子们的专属特供,就连成年人也记忆深刻。
在咖爷的印象中,还有一部剧,短小精悍,老少皆宜,看过的人拍案叫绝。
一共24集,收视甚至赶超《大宅门》。
它就是《大染坊》。
作为山影早期的年代剧,它包揽了“三足”——土味十足,义气十足,人情味十足。
可以说,中国最接地气的一面全部汇集在这部剧中。
按照现在观众阅片无数的眼光,这部剧算得上是土味男频爽剧的开山鼻祖。
更夸张了说,它就是一部民国版的《庆余年》。
岁月静好的少年时代要说爽剧,必须有爽剧的套子。
去年底开播的《庆余年》,男主角范闲,就是一个玩转古代政治游戏规则的超级外挂。
在家各路江湖老生呵护,在外各方朝廷政要撑腰,这样的人生,才能算爽。
《大染坊》作为前辈,自然也不差。
只不过,它带了点时代的土味。
范闲出入高等学府,主修文学史专业,熟读古典名著。
陈寿亭(侯勇 饰)的阶级跃升比范闲猛多了,一出场就在冰天雪地里被狗追着跑。
他是孤儿,从小没爹没娘,靠讨饭为生,不识字,也没机会读书。
但他有个爱好,他喜欢听书。
范闲霸道真气辅助,陈寿亭也不差,他有神记忆,什么事只消一遍就能记住。
这样的人,要乘风起航,只欠一个机会。
对陈寿亭来说,这个机会就是终其一生不断精进的职业:染布。
而靠染布为生的周家,就是陈寿亭的福地。
要饭时,因为夜太黑,风太冷,陈寿亭睡倒在了周家门口。
染布向来依靠染布师傅的配方,陈寿亭一来就用过目不忘的本事,将师傅在配料房偷摸搞的方子解了套。
随后他对周家老爷说:“师傅懒惰,干活不多,每顿还要吃两个大白面馒头,他的方子我早记在心头了,咱解雇他吧?
”
刚进周家,新认的爹还没喊顺溜呢,就开始放肆了吗?
这就要说到陈寿亭男频爽剧主角的感情线。
陈寿亭一进周家的门,就被大女儿周采芹(萨日娜 饰)看上了。
女追男隔层纱,何况她追起陈寿亭来,又土又实在。
她怕他冷了累了,便给他绣衣杉,缝围巾,他干活时就陪他说话。
她知道师傅会克扣陈寿亭的鸡蛋,她就把鸡蛋揣在怀里一路捂着,给陈寿亭送去。
有一次,捂得时候太长了,还给她胸口烫了个包。
不用说,这是个让人想跟她好好过日子的妹子。
陈寿亭呢,从小没有爱,一下子受了这么多爱,实实在在,沉甸甸的。
他能做什么?
只有用最土味的办法,用一生来报答——给她最好的,让她全家都住大房子,把她出身的小山村改造成最富的。
20岁,陈寿亭刚结婚,找了份新工作:跟着新入股的东家卢家去青岛开染坊。
爱情味儿是猛烈的,事业上的火药味儿也要猛。
在青岛,工厂选址触了霉头,说是前一任老板一切布置妥当,开业前一天死了;在济南,工厂再次选址,自家亲戚怕被挤兑,特意给他安排开垮了三家厂子的地方。
陈寿亭一听就明白了。
“那是他们命炝不住。
我们厂肯定发达。
”他说话,那嘴里像炒了油泼辣子,临了还讲了个土匪割肉给他吃的故事来唬人。
说是土匪割一块,他吃一块,生吃,还蘸着料。
厂开起来了,生意红火,他更是火爆上线,古怪执拗。
试水温时,他说洋人的温度计不好使,最好就是用以前师傅教的“鱿鱼试温法”。
自家亲戚拿着工资谈恋爱睡懒觉,活却让别人干了,他看见了,立即解雇了亲戚。
对待工人就更厉害了。
有一次,他转头一看,大盆没封盖的硫酸正在一个工人脚边晃荡。
一个健步冲过去,推开工人,硫酸还没洒尽,他便抽下白布,照着工人身上就是一顿暴打。
一个人,一边要花大力气盯着厂里,一边要和商业对手周旋,还要和捣乱市场的日本人厮杀,放在现在就是“男版魏璎珞”。
但如此商业奇才,什么样的结局才适合他?
剧里安排的是心力交瘁,过劳而死。
很多人觉得突然。
但我认为这才符合陈寿亭的范儿:人生太狂野,不能退隐江湖的开挂英雄,唯有过劳死才能服人。
陈寿亭的扮演者是侯勇,现在提起侯勇,观众的记忆会自动拨到《人民的名义》里小官大贪,像看农村麦浪一样欣赏钞票的赵德汉。
他在剧中畏缩,讨巧,理直气壮,瞻前顾后,人狗两副模样。
第一集播出后,观众就被他的演技震得一愣一愣的。
《人民的名义》坏人要演得让人恨,做尽坏事就可以。
好人要演得让人心服口服,不让观众嗅出白莲花味,那就难了。
但看得出,《大染坊》里的侯勇很是过瘾,他不演好人和坏人,陈寿亭一角就是他的终极目标。
他疯魔,他神经,他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就够了。
丰满立体的配角人物这样的时代大剧,一个人唱不了独角戏。
需要有人衬托,把他的完美衬托出接地气的瑕疵,把他的古今通吃的开挂衬托出饱满时代的背景。
反派先按下不说,说说那些丰满立体最不好演的身边人。
正是他们,赋予《大染坊》不同的魅力,因为他们自身与陈寿亭不同的故事线,才降低了陈寿亭不断向上的压迫感,让观众知道,不是主人公的选择才是对的。
第一个,赵东初(刘奕君 饰)。
《大染坊》里,卢家驹应该算是第一男配,但用赵东初作例子,更合适。
他和卢家驹都是读书人,卢家驹被陈寿亭压着一截,赵东初却有自己的判断。
在人物塑造上,卢家驹太过顺从,温柔,好似《甄嬛传》的十七爷,爱情很美,但人,实在顺遂清淡了点。
赵东初这个人上过大学,娶的新潮媳妇,与哥哥整天窝里斗不同,他更具开放性。
刚与陈寿亭结识,赵东初第一个反应是:提防。
不仅自己提防,还要提醒地方染坊界都提防着。
他一心帮着哥哥,甘心居于人下,但随着与陈寿亭接触多了,他从一开始任何事都顺着哥哥,慢慢有了自己的主见。
他与陈寿亭是一体两面的同一种人,只是方向不同。
可以说,一个是酱香味,一个是东北大葱味。
陈寿亭成了观众的掌中宝,赵东初的扮演者刘奕君呢?
《大染坊》播出时,他帅气,年轻,但就是这张脸总有种不愿显露的老练和狠辣。
这种老练和狠辣,在12年后的《琅琊榜》大反派谢玉那里,得到了最纯粹的爆发。
而在《大染坊》里,他知道他的聪明就像卢家驹一样,只能挂靠在别人这里。
亲兄弟之间,出头内讧是小人做派。
所以他赵东初再瞧不起哥哥做派,也尽力劝和,周全,大家一起有钱赚,共同走下去,比什么都强。
《大染坊》是关于时代的故事,人讲究的是“活下去”,而比平常老百姓更体面地活着,应是最大的讲究了。
说到时代,就不得不提窑子。
同样上过大学,沈远宜(孙俪 饰)就倒霉得多。
她远道而来找寻男友,男友没找到,反倒弄丢了伙食钱。
走投无路时,只好跪在海滩里,满心想着自杀。
就在此时,她遇见了来海滩散步的陈寿亭。
孙俪饰演沈远宜时,不过20岁,正好是大学生年龄,与陈寿亭这种社会哥一接触,震撼很大。
她发现除了学习,人生还有另一条路走,就看你敢不敢走。
海暂且不跳了,沈远宜去了济南投奔姨母。
按照剧设,她成了济南风月场里的头牌,远近驰名的夜明妃。
但她是与众不同,她卖学识,卖陪伴,所有能营造的梦幻都卖了,却不卖身。
有限的时代条件里,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不容易。
陈寿亭将人生的选择交给了天赋与运气,赵东初则在不断权衡中栖居于家族,沈远宜则跨出了很多女学生不耻的那一步。
哪一个更对呢?
这也是《大染坊》里,最迷人的疑问。
老戏骨的绿叶时代2003年《大染坊》火了,但不像是今天的剧,能让新人成为爆款,能让老戏骨再度翻红。
它的红,是作为一部好剧本身红了,演员反倒没沾光。
侯勇作为此剧中最具个性的主线,靠角色拿到了飞天奖最佳男主角。
之后转战大银幕,然而《八月一日》里演了贺龙将军之后,便沉寂了。
没人找他演吗?
当你搜索他的消息时,又会发现其实他每年都有新剧,他似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戏路——与陈寿亭相似,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
像是《白银谷》里的康三爷,《开创盛世》的大臣魏征,《陈赓大将》和《上将许世友》里的陈赓。
但无论是当时还是如今,这些令人着迷的正派人物都不算是风头最强劲的。
2011年时代变了,《大染坊》里那种乡土味被另一个剧种代替。
当年的大学生孙俪,接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剧《甄嬛传》。
与节奏超快,一集一个主意,两集打趴一个对手的《大染坊》相比,《甄嬛传》在感情和事业方面的刻画,完全脱去了过去宫廷剧粗制滥造的习惯。
这在当时让观众耳目一新:各位小主没了一般老百姓谋生的需求,一出场便分了带院子的套房,吃穿用度全看争宠能耐和母家势力。
他们说话用词繁复,吃穿不愁,整日为了争风吃醋,围着首饰打转。
《甄嬛传》主角的选择少了,配角除了死路一条,根本没得选。
除了《刘老根》和《乡村爱情故事》之外,一种精致开始引领潮流,席卷各种剧集。
大女主剧渐渐成为主流,大男主剧走得更远,不仅赏剧,还要赏男色。
肉眼可见的,是流量偶像成了主角,侯勇和刘奕君便是继陈道明、倪大红、吴刚、丁岱勇、王劲松之后新一代入局的“老戏骨”。
去年的新剧《庆余年》,有人吐槽浪费老戏骨。
然而,作为老戏骨们,却早已明白,这三个字早就不是港片里专门形容在娱乐圈耕耘多年,德高望重并且演技深厚的人。
相反,更像是给流量偶像做配角的专用词汇。
《庆余年》要说这现象是中年男演员的独一份,也不是。
孙俪在《甄嬛传》之后一路顶着“娘娘”这顶高帽,不论怎样都摘不下。
同款宫斗剧《芈月传》,同款商战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都没激起水花。
《辣妈正传》和《安家》更不用提了,前者昙花一现,后者热搜不断,但始终悬浮表面。
关于《大染坊》,观众最认同的一点是从这部剧里走出的人,无论年龄大小,都是演员。
言下之意,能适应不同的角色,能演得让你觉得,就是那个味儿,就是那人。
怎么现在都演不到点子上了?
其实,《大染坊》这种捧红了自己,捧不红演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它属于自己的时代,属于那一代的观众。
但正因为它捧不红演员,才能让真正想当演员的人有机会或是求之不得或是迫不得已留在娱乐圈慢慢耕耘。
但他们的机会不多了,新一代流量上岸,IP,脸谱化,幼齿化。
2016年,《大染坊续》开播,题材早已不合适了,于是半点水花没有,连豆瓣评分都没上。
默默耕耘显得更像是反抗,又像是躲在一处角落里保持沉默。
他们甘心吗?
孤注一掷挑战当代的观剧习惯:成为一个演员,而不是与角色捆绑销售的产品。
但现在他们已经从个性丰富,层次分明的老剧中永久退役,随着时代潮流合并成为新生代剧集捆绑销售的一部分:老戏骨。
或许你会认为,这种做法很无奈,但这不像极了武侠世界里见招拆招的侠士吗?
只不过,他现在有点苍老。
本文作者 |木森田 @文化咖孵化工场成员本文由文化咖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投稿或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文小咖”(ID:cultureca)
从来没有那么酣畅淋漓地看完一出电视剧~看了这集,就会想紧接着下去,根本不想停。
或许这就是剧中卢家驹所说的“人格魅力”吧~生命中有许多的人物,有的是真实的,有的是虚构的。
作为陈六子这个角色,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人~只是可惜适逢乱世,糟蹋了这个英雄,只能被命运最终停住了脚步,怎能不叫人惋惜?!
在剧中的每一个正面人物,都有各自的特点,性格都很鲜明。
可以看到许多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的痕迹。
比如说三元的老板,其实他很像我,会嫉妒那些比自己强大的人,会想办法打压六子,但是,最终还是会被六子给感动得一踏糊涂。
有时我会想,嫉妒,其实一把试刀石,如果你运用得当,能够看清你对手的真正面目。
如果对手是陈六子,有那样的实力,那样的胸怀,对于我们这种有点实力,又不那么会把握大局的人来说,自然应该紧跟他的脚步,并从中获益不少。
但是如果只是表面的辉煌,我们的嫉妒似乎可以激发出对方的内在本质。
一个内心阴暗的人,不配做对手。
至于剧中的六子,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好男人,好丈夫,好父亲。
虽然导演在他教子的笔墨实在少得可怜,但是从他在和他老婆说,要让孩子多多地闯一下,看看周围的世界。
就看得出他并非是那种一味地溺爱的父亲。
可能因为他早年坎坷的经历,让他很早地看透了人生的那些几个基本的道理,最终他守住自己的原则,并得到了成功。
所以,他希望他的儿子也能够早些接触到社会中的那些现实,不要总是幼稚地想当然,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之中。
进入社会之后的确感觉到,很多东西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很多都是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父母亲戚对自己的宠爱,甚至是学校的刻意保护,营造了一个貌似安全,充满温馨,只有少数争斗和矛盾的环境。
事实上,这个世界的残酷,并不是我们想像中那样简单,变化来得比计划快。
适者生存,这句话永远都是正确的。
我们要怜悯弱者,只有当我们是强者的时候才可以有资格去帮助她们。
但是当我们处于弱势的时候,就不要奢望有人来搭救了。
想想陈六子,那种在危机前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还有在和各种商人周旋的时候,他平时所听的报纸,他所掌握的信息,就是他的筹码所在。
他了解的信息越多,他可能想出解决办法的可能就越大。
而我欣赏陈六子,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他不会出狠招,逼得人山穷水尽。
他总是会给自己的对手留个余地。
无论是对当初的青岛对手孙掌柜,还是日本人藤井,甚至是上海的商人,他总是会手下留情。
人有时还真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免得日后难相见。
陈六子佩服的人中有卢家的卢老爷,说他的造诣很深,总是深藏不露,能容常人所不能忍。
他也学习人家上海商人的巡河炮,同时和帮助过他的苗瀚东保持一种很微妙的 联系。
他总是能见缝插针地打开自己的市场,年轻时喜欢实干,到了一定的年龄,还是能和自己的老伙计甘苦与共。
这样的一个人实在难得。
最后还是要讲一下他和他老婆。
本来以为他会和那个小女青年有个什么插曲什么的。
幸好导演并未落入俗套,并且勾画出男女之间真的有纯真的友谊、亲谊存在。
只可惜身边似乎没有像六子这样的人。
不过身边每个人都会有六子这样那样的影子,凑齐了,就是一个六子。
看完《大染坊》已经有一阵子了,但一直没来得及写点什么。
今早看《新周刊》主编封新城对吴晓波的一篇采访后,觉得用“男三号”来形容清末至改革开放前的那些商人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文学创作也好,影视作品也罢,描述这段时期时总是围绕着政治,商人连配角都算不上,企业家的提法更是无从说起。
还记得历史书里说过,资本主义在中国是萌芽过的,只是被扼杀在了摇篮状态。
既然有资本主义,那就一定有商业,有商人啊,他们跑哪儿去了?
也曾听说盛宣怀、胡雪岩的名字,但太少了一点,而且他们的被人所知还是沾了政治的边。
官商官商,就没有民商吗?
陈寿亭无疑是个杜撰的人,哪怕有原型,也相去甚远。
但至少,在那充满了动荡的年代,有这么一撮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商人。
你说陈寿亭爱国吧,是,他会给游行学生免费送布、送水、送干粮。
但你若说他是大善人吧,他给的布是堆积无用成本少的,他也不是给你白用,条幅上要打他的logo。
在那个年代,广告都还不是一个独立概念时,大字不识的陈寿亭,这一手,绝!
而我就从这个细节里,得出陈寿亭首先是一个商人,其他的都是辅,商人才是根深蒂固的主。
推而广之,如今的企业家,当他们做什么时,我不是小人之心用最坏的歹意去揣度他们,但是,他们也是贴着商人标签的,也免不了俗。
我是一个俗人,所以我一直是在乎文凭并以之为手段之一来界分人与人的。
但越来越发现事情好像不那么简单。
陈寿亭是个文盲,但他就能将留洋的高材生一一打败并让他们对之心服口服,个个“六哥六哥”地叫还以之为主心骨。
原来,有没有能力,是否让人心悦诚服用的不是文凭等虚幻的东西。
“穷寇莫追”,陈寿亭与人作战,到最后,总是会给人留一条退路,不将之完全往绝路上推。
一则是他心慈仁厚不赶尽杀绝,一则是避免了败兵之将的绝望反扑。
既落得个好名声又侧面维护了自家安全,一石二鸟之计。
“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
”很多曾经敌对的,到后来化干戈为玉帛,相互帮衬,但前提是有共同的利益。
但在困难时候,本来是朋友的,也会相互算计,以己为上。
商场不是过家家,没有那么多温情与仁慈。
尤其当今社会,前者少见,后者更多。
说到底,剧中的陈寿亭是没有与他旗鼓相当的对手的。
那些本不将他放在眼里可后来又被他打得落花流水的敌手,跟他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这样也会寂寞并缺乏挑战的吧。
人嘛,总要有压力才更有动力,太过厉害,完全高高在上,不能发挥全部智慧的人,会高处不胜寒的呢。
一个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对他的成长发挥太重要了,陈寿亭本想将他的飞虎牌卖向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而且凭他的商业才能,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嘛。
可惜,他生不逢时,战争以及当时政府的政策,毁灭了一切。
中国商业不是不发达,中国商人不是不智慧,但被剥夺了平台的人,再厉害也没法表演。
中国民族工业是萌芽过的,但被强制性地终止了,于是有了中国那个时代企业家连“男二号”都混不上只能屈居“男三号”的尴尬。
剧中很多场景没有直接表演而是通过人物的口头阐述一带而过。
这是一个好主意,是小成本制作可以参照学习的——既节省了拍摄成本,又防止剧情像裹脚布般冗长。
不过,偶尔也会觉得跳跃太快有点衔接不上。
首先我想谈谈卢家驹,家驹在陈六子面前,是个只会摆弄染织概念的纨绔子弟,我一开始以为陈六子会把他击垮的落花流水,可没想到,家驹一呆就呆到了结尾,和六子的感情也很动人。
陈六子评价家驹,说家驹最大的优点就是知道自己不能干什么,他不争,正因为是他的不争,才能让身为合伙人的陈六子大展拳脚,不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情况。
跟着陈六子,家驹挣了很多钱,也一直保持着自我本色,自己的长处也都得到了充分发挥,比如会讲外文,有文化,喜欢女人,和很多印染界的朋友的友谊也都因为有陈六子这条线牵着而一直保持着,可以说是命很好了。
家驹对自己的认识也很清醒,他说什么是走运,碰到对的人就是走运了。
我很慕强,看到厉害的人我首先会特别喜欢甚至于崇拜他的强大,进而自卑,我总是会拿别人的长处跟自己的短处相比较,别人有的优点我必须有才可以。
这一点我就比不上卢家驹,家驹从来都不会产生这种内耗的情绪,厉害的人,你只要站在他的身边就可以了,没必要一定要超过他,厉害的人也有自身的短板,正因为有你的长处在,你们之间才能1+1>2,以平等的高效的方式大杀四方。
其次我想谈谈陈六子的做人之道。
在青岛时,陈六子将计就计摆了孙明组一道,可他见好就收并没有置人于死地。
在济南时,藤井用低价逼的几个厂子连连亏损,这时陈六子查明了东北实施管制价格的情况,用走私捏住了藤井的命门,他也没有置人于死地。
上海的另一纨绔子弟在报纸上说陈六子是要饭的骗走了8000米布,陈六子又绝处逢生低价销售虞美人,把飞虎牌打入上海周边城市,他也没有置人于死地。
陈六子都能在这些惊险时刻化险为夷,但又把握好分寸,饶别人一命,让别人对他死心塌地,这可是太高级的拉拢人心的方式。
两个字,服气,格局大。
再其次,我想谈一下所有人最终的命运,在国家都朝不保夕的情况下,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家太弱个人太强是没有好下场的,我们所有人都终究是蝼蚁,形势比人强,个人的力量终归是薄弱的。
这些年反反复复看了七八遍,每当剧荒就翻出来看,每次看到陈六子办那些人都感觉特别痛快。
一共24集,把商战拍的特别简单易懂,一点都不故弄玄虚,节奏感也特别棒。
每次看完都感叹个人再牛如果国家太弱,也只能像六子最后那样悲剧结尾,感谢我们生在和平年代,真希望现在多出几个陈六子这样既聪明又大气的商业奇才。
真正的爽剧,必须五星!
我是特意注册来评价这部电视剧的,评级不多,这是我看过的所有商战片里最经典,最出彩的一部,至今我已经一集不拉的看了16遍了,可见我的喜爱程度...
学会感恩,多做善事。
谁都会有困难的时候,能帮忙的就帮忙。
都说是好人有好报,因为大家都喜欢好人。
但是大家都恨坏人,好像坏人是有点势力,一般人办不了他们,那就只能靠国家机关了。
陈六子发财后不忘锁子叔的恩情,为两位老人养老送终,传为佳话。
这是为自己做了极好的宣传。
这可比现在的多数企业强多了啊,他们只会作铺天盖地的广告而不会做公关。
4、不要把事情做绝了。
虽然陈六子说是狠,但是他做事的火候把握的非常准,决不把事情做绝,俗话说狗急了跳墙,兔子急了咬人,给别人留后路就是给自己留后路啊。
对付上海的林家,他没有把那些破布卖到上海,给林家留了条后路,换来了一段珍贵的友谊。
对藤井也留了后路,间接的保护了自己。
孙子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对于对手要尽量给他们留条退路,这才是大智慧啊!
这部电视剧我看了不下三遍,总体评价是“非常好”。
一是剧情好,节奏紧凑、不拖沓;二是演员的演技绝属一流。
陈六子是一个以乞讨为生的流浪儿,大雪天冻倒在周村通和染坊周掌柜的门前……从此,他就如凤凰涅盘,凭着自己的努力、机智、坚毅,一步步成为了民族企业家。
但是,当时是处在日本侵略中国的大背景下,最终他因国仇家恨,郁疾内结,吐血而亡。
因全剧以主人公的兴衰为主旋律来铺陈,有人会把该剧归结为一部商战片,认为机遇环境很重要,加之自身的天分,一定会事业有成。
但我认为这是片面的,可以说,在主人公的身上体现了典型的中国人性格:知恩图报,不唯利是图,足智多谋,智勇双全,爱惜人才,奖惩分明,却又不做守财奴……像陈寿亭一样的人,时时处处都有,为什么在今天那些人能够叱咤风云,而陈寿亭的人生结局却不尽如人意呢?
从这个角度看,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商战片,更是一部属于中国人的史诗!
这部电视剧,不仅体现了中国商人自勉、自强的奋斗历程,更适合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观看,以作爱国主义教材,提醒孩子,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大染坊看到第十一集,被感动哭了。
初只感觉到剧中的正义、谋略、勇气 ...... 都是些关乎事业、成败、财富的种种,看到后面,愈发感受到一种温暖的、细腻的、成熟的爱。
这么多年,寿亭在厂房里上蹿下跳,从周村的一家小染坊,到青岛鼎鼎有名的“飞虎牌”,在家陪着采芹的时间太少太少。
可是他们的感情没有一点被岁月稀释的痕迹,反而愈加浓烈,就像久酿的美酒。
最最欣赏的是采芹,她年轻时姿色并不美,不识字,更不用提什么才华。
但越是到后面,越觉得她美!
傻乎乎没见识的村姑娘,终成为仪容大方、贤良淑德的贵太太。
采芹贤惠、安分,寿亭让她在周村带孩子,她就全心全意地照顾孩子和老人,再无他。
没有闹也没有怨言,这样一别一年多。
到了青岛,寿亭也常驻厂子,晚上才回家,在家吃不了几顿饭。
采芹从没计较,还是一样炽热得爱着寿亭,帮他打理家事,照顾孩子。
就这样,过了大半辈子。
所以寿亭的家事井井有条,从没有乱子,他能够安心地在前方商战中拼杀,无畏无惧。
所谓家和,万事兴。
采芹信任她的男人,完全地。
寿亭长时间不回家也好,遇见漂亮妹子也好,采芹都平和处之,根本不会多想。
寿亭也当得起这份信任,这么多年,从来没想娶别的女人,一想漂亮妹子,总会想起采芹的好,念头也就没了,他不舍得给采芹一点委屈。
采芹宽容有肚量。
寿亭脾气急,说几句话就开始骂人了,与他打交道的合作伙伴都知道。
采芹和他从小一起长大,了解他的性子,每次寿亭脾气又上来了,她从不计较,总是一笑而过。
这真的难能可贵,念他的好,也把他当孩子不计较他的脾气。
所以从未见过他俩争吵。
与此同时,家驹的二太太天不怕地不怕,年轻时吵得天翻地覆,还有东俊的太太,这也许是新式女人初获新生的释放。
女人和男人呢,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互相信任,就是信得过;第二重,互相理解,就是互相体谅;第三重,互相欣赏,就是我看着你好,你看着我也好。
这是对两个人的考验,少了任何一方都不行。
寿亭和采芹都不识字,却达到了两个人在一起的和谐美满,也达到了事业的昌盛发展,并不代表无知就可以幸福。
所谓的知识,学了就会了,谁也不比谁聪明太多。
可是寿亭的洞察力,判断力是智慧,采芹的贤良淑德,温婉大度也是智慧。
拥有大智慧的人,能到达的终点更高,看到的风景也只有站在那里才懂。
或许,你让我改变了对人生的追求;忘记看过多少次,但是你是唯一一部无论看多少次都不会觉得枯燥的作品,更胜最爱周星驰。
好剧。真希望生活中也能认识象陈六子这样的人。有实力,有胸襟,有气魄,讲感情,而且知道手下留情。
太猛了,一路开挂
haokan
依旧不记得剧情了...
好喜欢的电视剧(* ̄︶ ̄)y
山影确实有意思。
看的解说
朋友推荐说这本书很值得一看,可以作为“商战”看看,书还没看,电视剧先看完了。如果要细究陈六子的成功之道,还是要看看书的,除了说他特别努力,专业知识过硬,还有哪一点呢?
做人要学陈六爷
弃了弃了 瞎激霸编
看得畅快淋漓,意犹未尽。
表现主角光辉的手法让人觉得有点儿幼稚且讨厌。
沒錯…我爸就是喜歡這種三個字片名的電視劇
看过最最最好看的连续剧
一般般,侯勇演任何人物都套路了
好像演话剧一般刻意,主角光环太盛
说话挺有意思的。
小学的时候看过,当时特别入迷,故事太好看了,今年研一,再重温了一次,还是觉得很好看,比现在那些国产无脑剧不知道强了多少倍,就是每集节奏太快,集数太少了不够看
国家太弱 终逃不过一个悲剧 结局有点惨
两集弃,印染技术方面的东西挺多挺真实的了,但是台词合理性方面距离大宅门闯关东差了不是一星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