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影余像

Powidoki,残影(港/台),Afterimages

主演:博古斯瓦夫·林达,亚历克桑德拉·贾斯塔,布洛妮斯拉娃·扎马洲斯基,索非娅·维赫瓦奇,克日什托夫·皮耶钦斯基,马里斯兹·博纳泽斯基,斯齐蒙·博布鲁夫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语言:波兰语年份:2016

《残影余像》剧照

残影余像 剧照 NO.1残影余像 剧照 NO.2残影余像 剧照 NO.3残影余像 剧照 NO.4残影余像 剧照 NO.5残影余像 剧照 NO.6残影余像 剧照 NO.13残影余像 剧照 NO.14残影余像 剧照 NO.15残影余像 剧照 NO.16残影余像 剧照 NO.17残影余像 剧照 NO.18残影余像 剧照 NO.19残影余像 剧照 NO.20

《残影余像》剧情介绍

残影余像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弗拉迪斯瓦夫·斯特泽敏斯基(Władysław Strzemiński)原是备受爱戴的大学教授与知名的前卫派画家。当斯大林提出“社会主义式的写实主义”,且被波兰当局奉为圭臬,要求上行下效时,他站在异议的那方,结果不但被撤销教职、剥夺艺术家身份,甚至连餬口饭吃的生存权也尽遭践踏。而自诩为小螺丝钉的人们,成了国家机器的暴力帮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紫薇飘香杀婴少女两季令人毛骨悚然的同居露西亚之后丧尸之城19号消防局第二季海鳝催魂黑胶情爱画廊落花洞新娘五号大楼利益情人雷神3:诸神黄昏弓元特攻队圣诞绅士夜酒精计划半老徐娘又见一帘幽梦喂,看见耳朵啦终极面试机界战队全开者企鹅布鲁姆青春密语第四季感染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战锋·尖峰对决他们已不再变老红衣女鬼观鸟者指导大全

《残影余像》长篇影评

 1 ) 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只是历史的一阵风

波兰艺术家streminski,因坚守艺术而被迫害潦倒至死。

影片开始于草地上的欢乐,少了一条腿一只手也无法妨碍streminski的乐观,他带头从山坡上滚落,搞得初来乍到的女学生不知所措,女学生却无疑在那一刻被艺术家的创造力和为人折服。

斯大林的超大红色宣传画遮蔽了一切,艺术家的房间瞬间被红色淹没,画家是要做画的啊,艺术家愤怒地划破了领袖庄严的画像,引得大惊失色的卫兵上门。

艺术家可以换个地方画画吗?

当然可以。

艺术家不知道这样做会被抓吗?

当然知道。

但他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下意识的反抗,对自由的遏制就是在谋杀艺术,艺术是形式的战争。

我个人还是蛮赞同streminski的艺术观,一切艺术即发掘形式,你可以画画,但不能画得太像康定斯基,甚至康定斯基自己也不应该画得像康定斯基,艺术家应该永远有突破和创造的能力,去拥抱各种可能性。

当streminski和学生们在暗房分析梵高风景画里的聚焦点时,他的世界再次被暴力入侵,电灯毫无预警地照亮了一张张惊愕的脸,甚至我们这些观众也很想知道streminski接下来的精妙讲座此刻却被无情地打断了。

影片的后半段几乎是各种意料之外的困境的总和,先是被学校开除,著作被禁,接着作品被毁被撤,甚至艺术家资格也被取消,他甚至无法购买颜料。

在那个需要粮票的时代,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竟然要面临饿死的窘迫。

早熟的女儿小小年纪已知世事多艰,她特意借了同学的鞋帽来看爸爸,谎称是儿童之家的馈赠。

她穿着大红色的大衣去给母亲送葬,在被指指点点后依然把大衣翻过来穿。

和父亲不同,女儿是活在现世的,一件新衣服,哪怕用完要还回去,也是值得开心的,她可以毫无抗拒地去背宣传资料,因为她其实根本毫不在乎这些东西。

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刻,streminski垂死病中惊坐起,他在染料里把白花染为蓝色,因为她有着蓝色的眼睛,他也是,她也是。

这个从未在影片中露面的女雕塑家形象被成功塑造了出来,仅仅通过她的作品和他人,人们不再关心他们为何成为怨偶,只知他心中的她依然是一片蓝。

时间过去了,尽管streminski故人已辞,但是他的不少作品还是被完好保存了下来,历史的风刮过,带走了画家,却没有带走他留下的那片璀璨。

 2 ) 余像

史特斯明史奇原是备受爱戴的大学教授与知名的前卫派画家。

当史达林提出「社会主义式的写实主义」,且被波兰当局奉为圭臬,要求上行下效时,他站在异议的那方,结果不但被撤销教职、剥夺艺术家身份,甚至连餬口饭吃的生存权也尽遭践踏。

而自诩为小螺丝钉的人们,成了国家机器的暴力帮凶。

 影片的后半段几乎是各种意料之外的困境的总和,先是被学校开除,著作被禁,接着作品被毁被撤,甚至艺术家资格也被取消,他甚至无法购买颜料。

在那个需要粮票的时代,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竟然要面临饿死的窘迫。

早熟的女儿小小年纪已知世事多艰,她特意借了同学的鞋帽来看爸爸,谎称是儿童之家的馈赠。

 3 ) 为了热爱倾尽所有

默念着“对于爱与艺术,最多也只能倾己所有”这句话哭了一整场。

他画着先锋的作品,却放置在了倒退的时代。

这明明是个崭新的国家,却充斥着陈旧的霉斑。

当画布被斯大林的旗帜染红,正昭示着政治染指艺术。

而他用拐杖撕裂了一道口子,便踏上忤逆的不归之途。

一个显赫的艺术家被辞退工作开除艺籍,没资质买颜料没余钱买粮食,艺术的式微令人心痛,制度的冰冷让人心寒。

瓦伊达遗作,再现宁折不弯的先锋画家的最后岁月。

沉稳克制的叙事掩不住厚重的历史感与“个体是历史的人质”的悲凉底色。

男主和双女主的表演无可挑剔。

精妙色彩调配:斯大林海报的红色魔影,红衣女儿vs灰冷环境,被刷白的展厅彩墙,亡妻坟前的蓝花。

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只是历史上的一阵风。

 4 ) 要尊重艺术,要相信艺术家

电影讲述的是波兰艺术家斯特热敏斯基生前最后的那几年。

电影让我看到了艺术家在狂热的社会主义环境中生存是怎样的艰难。

工作被强行辞退、作品被毁掉、不让他有工作,我看到这位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过得如此惨不忍睹。

电影里提到了多次关于艺术与政治。

电影里的艺术协会会长在一次讲座中声称人民需要的艺术就是好艺术,但电影中却并没有表现人民的需要到底是什么,所谓他们的艺术仅仅是那么多斯大林的画像、那么多展现列宁的雕塑和绘画。

斯特热敏斯基认为艺术要表现艺术家的心境。

他想做中立的艺术,但是当时的社会要求他必须站队。

坚持自我的艺术家最终败给了这个社会,只能说肺结核也许是上天给予他的恩赐吧。

死于肺结核总是比死于饥饿要来的体面一些。

当这部电影在讨论艺术与政治的时候,随着斯特热敏斯基的生活逐渐变得糟糕,我也一直在考虑这个。

斯特热敏斯基是一名画家,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接触到的更多的可能不是传统的艺术,而是文学、电影、音乐、戏剧等。

电影中当时的社会背景要求艺术家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服务,而当今社会的我们已经比那个时候自由的多。

现在的作家或者艺术家能够自由的表达想表达的东西。

我想纯粹的艺术是很美的,美的艺术能够吸引人随着前往。

当艺术家在表达纯粹的艺术的时候他表达就是艺术家的心境,就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手、自己的脑所二次创作出来的现实。

但是当一名艺术家在进行艺术表达之前就有了自己的立场,那么他所有的表达就会都从这个立场出发。

这也让我联想到了现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我们的文宣工作。

当我们看到很多表达致敬一线医生护士和工作人员的作品、表达理解并同时鼓舞封闭在家中的人们的作品,我们会感到感动、感到欣慰。

我们会为我们祖国强大的动员能力感叹的同时更加做好自己能够做的事情。

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像方方那样“屁股决定脑袋”的人不停的传递负面情绪,甚至传递谣言。

这些表达出来的东西都是表达者眼中的“残影余像”,只不过有的是美好纯粹的,有的是丑陋不堪的。

在这个时候那些鼓舞人民的“艺术”就是人民需要的“艺术”,它或许不高雅也不先锋,但是它表达了人们心里最热忱的情感、最浓烈的期盼。

有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只不过是为了她或者他心中另一个在大洋彼岸的信仰服务罢了。

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去搜了一下斯特热敏斯基,蹦出来的第一个链接是罗兹斯特热敏斯基美术学院。

我想这就是现代对这位伟大艺术家的贡献的肯定吧。

这又让我想到了老舍。

我们不应该强迫艺术家去虚伪的表达,我相信有中立的艺术存在。

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都是值得尊重的,他们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的美好。

我也相信好的艺术家都是真实的,他们的作品会忠于他们自己的感受。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当时在中国美术馆看到的一幅黄果树瀑布的画,站在画的前面我仿佛就能听到奔腾的流水发出的惊雷声,这是艺术带给我的震撼。

我在电影里“正确的艺术作品”中看不到艺术家自己,艺术家们仿佛成为了工匠。

我想艺术的蓬勃发展需要我们给艺术家们表达的空间,同时我也希望无论是绘画、文学、音乐、戏剧中能够没有那种夹带私货的东西。

最后想说电影给我感受比较深的一点是:还是得少吸烟。

斯特热敏斯基的女儿不停的劝告他少抽烟他都没听过,电影的最后他死于肺结核。

 5 ) 《残影余像》观影笔记 2017/06/03

这是波兰导演安杰依.瓦依达留给世界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果说每个人都有一个终其一生都在思考的命题,那么瓦依达的命题就是作为独立的个体,究竟如何存活于民族国家的大叙事中。

电影的开篇美得让人屏息,一片绿油油的田野上,零星开着朵朵白花,几个年轻人撑着画板写生,不一会儿,他们跟着老师一起抱着双臂自由自在地从山坡上滚下来,嬉笑玩耍,与自然融为了一体。

在这儿,年轻的姑娘汉娜第一次见到这个对她一生产生至深影响的男人,美术学校艺术史的讲师Strzemiński ,他是赫赫有名的先锋派画家,倡导绘画中的形式主义,也是余像理论的开创者。

与大自然的无忧无虑形成强烈对比的,是Strzemiński的独腿独臂,虽然电影并没有交代他身残的原因,但是结合时代背景不难猜出来这是一战在他身上留下的罪孽。

而这片田野的视角构图其实也是一道隐喻,似乎从一开始就预示了他的命运。

Strzemiński接过汉娜带给他的一束白花,轻描淡写地说出了整部电影最重要的一段话,他说,“图像必须被你吸收,当我们凝视一个物体,眼中会形成映像,待我们将眼光投向别处,眼中会留有那个物体的余像,它留下了痕迹,形状相同,但颜色相反,是一个残影余像。

而人真正看到的,只能是他所感知到的。

”初听以为是一段无关痛痒的艺术理论,可当我看完整个故事,再回头去听开头这一席话,才觉得鼻尖酸楚。

苏联占领了波兰,斯大林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写实主义”理论被奉为圭臬,Strzemiński的领导告诉他,你现在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可惜这里不能久留,无论你选择哪一条路走下去,都是你最终决定了你自己的命运。

不出意外,作为一个崇尚形式主义的先锋艺术家,Strzemiński选择了他的艺术,当文化部长召集师生大谈促进生产的写实主义是唯一正确的艺术形式时,Strzemiński打断了他洋洋自得的演讲,告诉他艺术是形式的实验室,新的艺术形式理应得到尊重,不是因为他们的实用性,而是因其优越性。

在顶撞文化部长前不久,他还在给他的学生们讲梵高,瓦依达选择了梵高的《麦田》,仔细看来,你会发现这幅画的构图的意像与影片开头的自然景观有几分相似,这幅画是梵高的遗作,而这堂课也是Strzemiński人生中的最后一课。

他告诉他的学生们,梵高的画作来自于活生生的人,不是精神层面的臆想,而是真实的观察。

失去教职的Strzemiński很快就被艺术家协会驱逐,在极权社会主义的国度里,他逐渐失去了作为一个艺术家、甚至是作为一个人活着的权力。

没有证件不可以买颜料,不可以再作画,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他甚至无法为自己挣到一张粮票,贫困和饥饿几乎将他吞噬,当他的邻居因为欠债而拒绝给他提供食物,甚至侮辱性地将已经倒出来的汤原封不动倒了回去,Strzemiński只能无奈地低下头去舔舐盘中仅剩的残羹。

村上春树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如果一颗脆弱的蛋冲向体制的墙,他会永远选择站在蛋的这一面。

而Strzemiński却是面对这堵高墙,将自己活成了这颗支离破碎的蛋。

当初,Strzemiński因为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遭到学生开除时,学生们依依不舍地送他下楼说要退学继续跟着他学画画,那时他云淡风轻地笑了一下,说“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只是历史上的一阵风。

总会停歇,重归平静。

”学生们觉得他们的老师像一个先知,而他说得也没错,70年后再回首那段历史,曾经志得意满的弄潮儿们早已经消失地无影无踪,却是这样真实而鲜活的生命活在了图形之中,活在了影像之间,最终被人们所铭记。

我想,如果有选择,Strzemiński大概也是不愿意让自己的生活被人们记住的,不是羞于启齿而是没有必要。

除艺术之外,他的感情显得克制隐忍,甚至于淡漠。

女儿每次来画室看他,都会在他的额头上亲亲一吻,而他鲜有回应,虽然影片没有着重叙事,我们也能看到他和同为艺术家的夫人已经分道扬镳,甚至在她临终的时候都没能再见一面。

得知妻子已经去世,Strzemiński眼眶渐红,喃喃地说他应该去她的坟上献祭一束蓝色的花朵,女儿问为什么是蓝色的,他说你妈妈的眼睛是多么蓝啊。

影片最后,当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逃出医院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将汉娜送给自己的白花用仅剩的蓝色颜料染蓝,轻轻地放到了亡妻的坟头。

这一幕,是整个影片唯一让我控制不住泪点的一幕,他对他的学生说,在艺术与爱中,我们只能给予我们所拥有的。

在艺术里,他给许多年轻人打开了认识世界和自我的另一扇窗户,然而在俗世的爱中,他能给的何其有限,而一世的爱恨纠葛都化于一束蓝花。

因为你的眼睛是那么蓝,像天空的颜色。

一束白花染蓝,一场无疾而终的爱慕和有缘无份的相伴,色调的改变是这部影片最精彩的叙事。

除此之外,还有葬礼上女儿的红外套反穿变成黑外套,斯大林巨幅的红色画像将白色的画板染红,当我们结束凝视将目光移开,眼中会留有物体的余像,它留下了痕迹,形状相同,但颜色相反,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我们所感知到的。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在Strzemiński的故事中,极权主义的叙事只是画布上的白色背景,将他一生的爱与遗憾映衬其上,最终我们记得的或许不是一个先锋派画家,而仅仅是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个画过、爱过、真实地活过的人。

 6 ) 两个问题

1.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都大力推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

a.必要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根基。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社会主义国家如不大力推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巩固其根本,必将受到其他艺术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对于本国政治的反噬。

b.必然性:二战之后,凡苏联阵营国家,其社会、其历史,都具有产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的必然条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不是空穴来风,是有其必然土壤的。

c.斗争性:凡一国之建政,皆须团结、扶持一帮人,打倒、专政一帮人。

文化艺术领域亦然如是。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不但既备有政治上的优点,又具备产生发展之环境,更重要一点是,它对于艺术家艺术水准的要求比较低。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所倡之文艺理论,主要围绕“现实”展开。

现实嘛,太多的艺术想法就脱离现实、脱离群众了嘛。

从这点上来说,社会主义国家往往可以培植一大批体制内艺术家。

在一般意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都是被打压的对象,从这点上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其的斗争结果。

2.艺术家和文化官员是什么关系?

他们应该是什么关系?

艺术家不喜欢文化官员,文化官员更讨厌艺术家。

影片中,波兰的文化官员不遗余力捣毁本国之先进文艺,不遗余力迫害说真话的艺术家。

这不仅是该官员个人的愚蠢,更是该国文化政策的大失败。

借用政府、市场、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来看文化官员、艺术家、观众的关系,我们可以提出“计划艺术”与“作者艺术”“市场艺术”三个概念。

和经济问题有所类似,我们总是强调“市场的活力”,那么文化官员对艺术家的创作也不能管得太死。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这个方针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7 ) 红色笼罩下的幽灵,不自由 毋宁死

残影余像,看完之后先是觉得这部传记所拍摄的还不够直击我的内心,仍然不够深刻,有点太流水的叙述了斯特热敏斯基被红色笼罩的画布。

但是细品之后却又觉得颇有意思。

觉得女儿这个角色非常微妙,想要浅谈女儿这个角色我的理解。

女儿这个角色的如影随形,穿插出入有点不真实的,类似一个幽灵试点。

先从她代表的部分谈起,她在父亲那里扮演母亲残象的角色,提醒其过去。

在父亲母亲的房间里,她红色的衣服无形中是房子,父亲母亲构成主义画作中的一部分,她的红衣服。

她的红色衣服在学校,女孩之家里,五一劳动节游行上都扮演着红色政权的一部分。

在很多时刻扮演的是热敏斯基自己的一部分,比方说她问:你以前不是很喜欢看电影吗?

女儿这个角色更像是一个杂糅的交界点,一个矛盾点,她被赋予上一个构成主义的身份,去构成了自己父母的画作和生活的部分,但是那不是她真正的选择和部分。

反而她所投入的集体,红色集体是她选择的,也许这一部分的红色才是她真正的红色。

而热敏斯基看到自己女儿对政治,红色的热情,在她女儿唯一一次为全片的人换上一套新的衣服(全片好像大家都没换衣服)象征着新时代,新压迫时代的来临之时,他备受打击,这也是一切结束的开始。

女儿这个角色的综合性包含了不只是她一个人的部分,可以说孩子本来就是父母的反映,但是有意思的是这里的女儿的形象非常的不写实,她的各个部分是和构成主义相仿的,爱父亲的部分,爱父母的部分,红色的部分,不满的部分,痛苦的部分,尤其是爱的那一部分,分的分明,她更像是一个融合的影像,体现出的是暗处的涌动和纠结,也可以把她看作一个影子/镜子角色。

为了保护女儿热敏斯基什么都不多说,也就只能心痛的看着女儿投身到红色里去,他没办法做任何多余的干扰,也只有在人群中她更能安全。

女儿也是非常可怜的一个角色,某种层面上她是热敏斯基的一面镜子,没有一个人帮助的残影,甚至连宗教立场都是杂糅的,她就生来是一个矛盾点,她的拉扯,她的无助很像其父亲的处境,也许只是让我们看到了投身红色会得到保护的状态。

遗作充斥着全片,最后一堂课,梵高的遗作,可能女学生的遗作,导演自己的遗作,这是一部遗作,一部个人的,明了自己的最大懦弱性体现在自己的屈服,于是毅然决然坚守自己的艺术的,不自由 毋宁死的传记,不了解导演的一生,也许这就是他想要留给观众的———保持你生命里最纯粹的部分,不自由 毋宁死。

 8 ) 豆瓣春日影展Day1 残影余像

豆瓣这次活动很不错,让我能有机会看完整部电影,从而大致了解自己在(业余,划掉)学习电影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什么。

导演善于制造悬疑,线索之间的衔接非常紧密。

小到一些具体的故事情节,大到整部电影的政治批判。

影片认为,热老本人的现代主义风格深受康定斯基影响。

学过艺术史的友邻也许会立刻想起康定斯基那幅著名的《点线面》。

但从视觉上而言,我认为马列维奇和蒙德里安的痕迹更深。

美术馆墙的颜色分布,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了蒙德里安那幅《油画红黄蓝》。

斯特泽敏斯基是苏联公民,他因为未知的原因丢了一条胳膊和一条腿,他曾经在1934年提出“治疗波兰的政治身体”这一主张,这些细节根据影片的推进展开,让观众对于斯特泽敏斯基的经历有了一个模糊的猜测。

我觉得有一点很有意思,他出生在明斯克,后来又去了维尔纽斯,但却说自己是波兰公民,波兰立陶宛联邦1795年可就被瓜分了,那这个“波兰公民”的认同是怎么来的呢?

艺术家本人和当局最主要的矛盾,在于艺术的原则。

艺术是应该为某种意识形态服务,变成一种“扁平的现实主义”,还是遵循具体的形式,和尊重个性化的创造?

这是一个深刻的命题。

在德国电影《无主之作》中,导演最后给出的答案是,“艺术有一种人生来就有的东西”,他将自由转化为人性,上升到了一种不言而喻的层面,像是一种话语。

但《残影余像》更多强调作画的技法,将终极价值的拷问分布在每一个细节中。

这部电影的场景设置,也可圈可点。

导演运用不同颜色,烘托人物心态和环境的对比。

当斯特泽敏斯基作画时,铺天盖地的红色斯大林画像将他的画纸染红,其实是在映射政治审查无处不在。

整个电影是暗色调,暗绿色,灰色,在东欧电影中这些色彩不是第一次见到,我记得之前看到的罗马尼亚电影《四月两周三天》也是类似的色调。

除了颜色,光线的使用也恰到好处。

斯特泽敏斯基和学生们在光线很暗的地下室上课,却在审查者到来的时候,光线一下子变亮。

艺术生长在阴暗的角落,因为光明被某些势力所掠夺。

老大哥是无处不在的。

他的画作被毁坏,他的艺术品被监视,他的会员证被迫作废,只因没有一纸印章这种权利符号。

权力机关甚至对他进行了经济封锁,“在社会主义国家,不劳动的人就没有粮票”,斯特泽敏斯基不遵守当局的原则进行创作,他将会没饭吃。

导演将这种控制网络和监视网络分布在一个一个细节中,层层推进,将斯特泽敏斯基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困难,作品被毁,丢掉工作,被迫与女儿分离,最后甚至没有粮票,没饭吃,基本的生存权利也要丧失了,更过分的是,没有会员证买不了颜料,最后的精神食粮也要让人剥夺,令人欲哭无泪。

这种情节设置吸引观众看下去,也让影片的一个层面变得更为清晰。

虽然导演不止一次对媒体讲过,电影要展现对抗,但情节的丰富性,让电影避免了脸谱化的二元对立。

行政人员和女儿这种配角,都对斯特泽敏斯基表现出来了应该有的同情。

妮卡不敢发声,被迫顺从,但却从不主动压制,行政人员无法给他发粮票,但却表达出对艺术的崇拜,甚至羡慕地问他:“你真的见过夏加尔吗?

”这些无力发声的人,这些体制的螺丝钉,心也是柔软的啊。

那么,who is to blame?

影片结局的一幕非常地行为艺术。

他暴力地拆解了提线木偶,自己也倒下了,透过窗户,大街上人来人往,偶尔有人看他几眼,也是冷漠的。

我无法通过影片知道斯特泽敏斯基在历史上的结局是如何的,导演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

但他通过最后的肢体暴力,无限渲染了无力感。

我甚至不知道那束沾满了颜料的花是送给谁的,我希望是送给他的女学生的。

别人说:“你太爱他了,对世界视而不见。

“女学生说:”他刚帮我打开看世界的眼睛。

”不过电影还有拓展的空间,斯特泽敏斯基的语言可以涉及更多社会,政治,自由意志等深刻的方面,而不一定完全要局限于艺术。

 9 ) 一块画板的死亡

全片最明亮的构图是片头写生的草地和片终滚动的名单吧。

其实不喜欢看这样的电影,因为看它比看烧脑片想得还多,而且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

影片的运镜让我觉得单调得像在看静止的油画,但又有那么几个镜头是油画里灵动的细节。

主角不是画这幅油画的人,也不是画中的角色,他更像是承载这副画的一片静默的画板。

他固执己见,又不懂收敛,尖利的棱角能划破摘画的手;但他无法抗拒被涂上悲剧的色彩,可是电影体现的又不是在他这画板上作画的过程。

而是一幅都画好的油画,摆在那里一个小时四十分钟,人人都知道画板没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可是画笔落上去的瞬间,原本的画板就成了人们眼里的残影余像而已。

以及不写标题好像还不行,只好随便起一个和我的想法一样没道理的题目。

 10 ) 一部沉重的电影

用了两个晚上看完的电影,太沉重的题材总是无法让我一次性看完,就像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当情绪到达一个点时我需要用暂时的转移让它渐渐消散这是瓦依达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画面干静的仿佛不管再加上什么都是多余的去掉什么又不完整一样,我很少去看特别悲伤沉重的电影而且还是纪实性的,那种对于现实的无力感会影响我很久,就像这部电影说的是苏联统治波兰后的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故事,就像故事的主角斯特热敏斯基说“一切都会过去,这只是历史中的一阵风而已。

”但是因为政治背景的相同所以不免想到曾经一些发生在自己国家的历史故事,也可能不仅仅是相同的背景关乎于政治的题材总是冷血而残酷的,这部电影也不例外,前期越热闹后期就越凄凉,而身体的残疾对与精神的坚持行成了强烈的对比,不管是老艺术在人来人往的工厂门口倒下却无人问津,唯一一个伸出援手的还是一个信教徒,还是最后倒在那些残破的“提线木偶”中,而橱窗外冷漠行走的路人无人侧目,都让人心生悲痛又不忍责怪他当初的选择。

我喜欢的片段是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而坚持起身把白色花染成蓝色去看望了连最后一眼也没看上的逝去的妻子,他说因为她眼睛是蓝色的看这类电影不如看快餐电影,吃过爆米花感受了震撼时间就过去了,看的时候总是希望时间再快点好让主人公的苦难能少受些,以前人们总说一切都会过去的新时代会到来的,不过是角度不同何来感同身受

《残影余像》短评

很无趣的电影,最感动的地方是艺术家本身,但不是导演带给我的

7分钟前
  • 内田洋行
  • 较差

影像表达上温吞地呈现了一个与政权思想对立的先锋艺术家之死。与之对立的国家的奇观现状是女儿受阶级庇佑可以安饱着生存。于是整部灰色影调的电影中,唯独女儿穿着红色大衣在建筑中穿梭。另一处明亮的部分是艳丽的画作与黄蓝的展馆。

9分钟前
  • 刘浪
  • 较差

“对于爱与艺术,最多也只能倾己所有。”

13分钟前
  • 罌至
  • 还行

现在发生的一切,不过是历史的一阵风。

15分钟前
  • zang兮兮
  • 推荐

不喜欢这个拍法

16分钟前
  • 苏娃
  • 还行

影翳重,不成画,身心残,不成活。

18分钟前
  • 夏目吾冬
  • 还行

安杰依·瓦伊达遗作,再次聚焦斯大林极权时代下一代画家的悲剧人生,惺惺相惜不得志的愤懑。

19分钟前
  • 最幻想
  • 还行

很闷

24分钟前
  • 夕阳武士
  • 较差

波蘭名導安德烈華依達的遺作,探討時代變遷下藝術家所遭受的苦難,也飽含對蘇共政權的批判,揭露與控訴。“現在所發生的一切,只是歷史上的一陣風”,只是一陣風並不可怕,怕的是這陣風隨時又會刮回來。

25分钟前
  • Bloody Mary
  • 推荐

明明是崭新的国家,却有着旧式的制度。可怜的艺术家

26分钟前
  • 山那边,还是山
  • 力荐

伤痕电影,色彩太鲜亮了吧。万物皆周期,可能是句混账话,不过盛世莫骄纵,乱世也不必太悲观

27分钟前
  • 喝水只喝万岁山
  • 还行

他画着先锋的作品,却放置在了倒退的时代。这明明是个崭新的国家,却充斥着陈旧的霉斑。当画布被斯大林的旗帜染红,正昭示着政治染指艺术。而他用拐杖撕裂了一道口子,便踏上忤逆的不归之途。一个显赫的艺术家被辞退工作开除艺籍,没资质买颜料没余钱买粮食,艺术的式微令人心痛,制度的冰冷让人心寒。

3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的出现”艺术是自由与创造,极端政权是剥削与专制,斯特泽敏斯基在死亡的时刻倒在一堆假人之中,象征着被政治剥削掉创作自由的艺术家也只能被迫沦为行尸走肉,即使倾尽所有也难以对抗恐怖的极权力量,活在今时今日的我们应当有所警醒

33分钟前
  • 顗礼
  • 推荐

片头,一个残疾老头带领一群学生欢快地从山坡上滚下,这居然是全片唯一能够让人愉快的场景。尽管年代略有不同,但本片与《天鹅绒监狱》里的描述一致,当政治染指艺术,当严苛的审查制度成立,当艺术家们成为政府当局的口舌和帮凶,在必须遵守新规则的背景下,顺从就能从容地生活下去,而违背则意味着被社会抛弃并终将孤独地死去。片中,斯特热敏斯基选择了做真实的自己,成了政府眼中的忤逆之人。从失业到断粮再到最后的病重身亡,如同事先写好的剧本般一步步迎来死亡,最终倒在了模特假人之间,孤独地在医院死去,与片头氛围形成强烈对比,讽刺、唏嘘。假人身上的那些绳子就好比政府操控傀儡那无形的线,操控了人心,操控了生死。浅尝辄止的剧情、平铺直述的推进加上大量不必要的留白,使得影片观感下降,显得平庸。6.6/10

38分钟前
  • 茕茕孑立
  • 还行

感同身受,太痛苦了。

43分钟前
  • 连环杀手
  • 较差

房间里被红色巨幅画像吞没的自然光线,人体模特垂下的假手

48分钟前
  • Marty McFly
  • 推荐

在学校遇到好老师是多么美好的事,开眼看世界的兴奋也要有压制的力量才能保全。是啊,历史的一阵风足以毁灭一个又一个家族,万家灯火中总有道不尽的心酸,命运如此,周而复始。

50分钟前
  • Orchid
  • 力荐

4.5 勃库斯洛·林达表演绝了,少条腿穷得叮当仍一股霸气收不住,不似有些传记片演技虽好却易沦为个人秀,林达则是完全服务于导演意图与整体风格的,作为遗作,戏里西外都是瓦伊达的一个十分卓越的句号,无论于历史于电影,凛然正气,胸怀恢廓,免滥情去赘语,方为王道,狭隘扭曲都终将被证明只是一阵风

52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对爱与艺术,唯倾己所有。”

53分钟前
  • 蘇捌
  • 力荐

瓦伊达生前遗作,用其熟悉语法和风格完成对极权制度的批判,借用艺术家在极权统治下失去学术表达的自由,并且因其对权力的挑从被打压、被排挤、被剥夺身份、被社会边缘化,因而在国家掌管一切的社会里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无法保证,形成了对政治戕害艺术的控诉和批判,同样的故事在我们的历史里不能再熟悉。各种具有象征性的场景段落对于瓦伊达来说驾轻就熟,开篇覆盖公寓楼的慈父巨旗将整个公寓房间笼罩在红色之中,为了阳光戳破红旗进了警察局已经埋下了悲剧的种子,是一部完成度高、叙事流畅、人物鲜活的佳作,只是依旧在极高的下限上仍在窠臼里。

58分钟前
  • 洛梦蝶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