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是想写短评,但是我发现我的表达能力无法清晰阐述我的想法,而别人已经很完善清晰流畅的表达出来,我只能说“俺也一样。
”所以决定搬运一段别人的算是影评也好更像是跟自己的对话的一段文字,算是一个保存,我怕网络上一个错身,我就找不到“俺也一样”的内容了。
我真的超级认同那句“万因在我不在外”,为什么我没有这么强的总结能力,是我还不够透彻清醒和没文化吧(擦眼泪.gif这个片剧本写得真好,所有事都发生和铺垫的非常合理流畅,擅长做阅读理解的观众肯定都能分析出“中年危机”、“内向人格”、“个体孤独”之类的方向写个一千字,因为这个电影写得内容很多,所以怎么写都可以,我这种不会表达的人就不抓着一个点去表达了。
不如借着别人谈点电影给我的别的感受。
为了区分我和摘录,以下内容均来自B站用户“高脚杯喝茶”: 被我喜欢的麦叔吸引来的,评分看着也不错。
片名叫酒精计划,于是决定端一杯酒来看。
麦叔喝一段,我就抿一口。
正好开心的把一杯酒喝完,影片也迎来了剧情的转折。
也不能说正好,应该是我感觉到要转折了,就把剩的一口喝完了。
很难评分,只能说我觉得挺好的。
代入感很不错,拍的也不花哨,我可以共情。
通过酒精确实可以跃扬我们的精神状态,让我们更有勇气来面对困难,突破来自习惯和他人的束缚,我喜欢这种状态,但我不愿意接受这种方式。
我认为我应该可以自己改变或者说调整我的精神状态,来达成我的所需,而不是借助外来化学物质。
面对存在的虚无性和悲剧的必然性,我赞同尼采的酒神精神和庄子的逍遥游,但我不愿意简单的通过喝酒来达成。
我为什么会对酒精和其他致幻剂如此抗拒?
这似乎并不符合我对挣脱束缚的意趣。
再挖掘下去,我对它们是抱有恐惧的,这种恐惧恰来源于我对“自由”的强烈向往。
我们出生在世界上,已经不得不受到很多原因的“捆缚”。
而这些致幻剂虽然可以跃扬我的精神,但却会剥夺我的控制,长期而言更会成瘾,成为新的捆缚我的“枷锁”。
这是我恐惧他们,不愿接受他们的原因。
若我仅能保留最后一样东西,我希望是自由的思考。
所以,我宁愿于清醒中接受痛苦也不该为了幸福而陷于模糊。
我更相信所谓的“痛苦”与“幸福”其决定因素并不是外部客观条件,而是精神的认知状态。
既然烟酒乃至毒可以让一个身处悲惨境地的人感受到欢愉和幸福,那对自身精神的调整应该也能做到,虽然困难,但代价要小的多。
这也回到了我一直以来的观点“万因在我不在外”。
另外,看着片中对中年人生状态的描述,我还有一点小想法:“当我们拒绝错误,我们也就拒绝了进步。
”
总结:试试酒精的魅力吧 主旨很有意思的一部电影,四位中年高中教师用自己作为例子去探讨如果酒精含量达到某个浓度下人是如何生活的。
本人也特爱喝酒,所以题材非常吸引我,其次北欧的那种景色美丽,人少,自由,兴趣作为生活主导的生活我也特别憧憬。
本片演员演技也太好了,把喝完酒的各种状态饰演得非常不错,让人怀疑演的时候是不是也喝了点。
电影里的酒精试验是从低至高,我们也像实验的研究人员一般,看着他们四人从学校发布禁酒通知开始谋划酒精计划,到保持一定酒精摄入后所带来的生活愉悦、表现自信以及表达通畅,再到酒精摄入过多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观众真的很像一个在观察试验的研究员,如果再多点酒精会怎么样呢?
本片最让我感动的角色是托米。
酒精对他来说似乎是一种解脱,让他逃离抑郁一般的现实生活,以至于其他朋友都终止了酒精试验时,他还是离不开酒,最后酒精也无法帮他消愁,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最爱的一个情节:托米最关注的小男孩在托米葬礼上哽咽,送上送别的玫瑰,带头唱歌,与托尼告别,让我落泪了。
当生活变得平淡无奇,日复一日的重复让人心生厌倦,我们或许会渴望一种改变,一种能够重新点燃内心激情的火花。
《酒精计划》正是这样一部电影,它以一种大胆而独特的方式探讨了中年危机、个人自由与存在的意义。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关于四个中年教师的酒精实验,更是一次对现代生活深层次的反思和探索。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四位主角,他们的生活似乎被日常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们尝试通过酒精来寻找生活的新意义,试图在微醺中找回失去的激情和活力。
然而,正如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所言,生活是一场不断的选择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酒精计划》则将这一哲学思考融入了电影的每一个细节。
这部电影的导演,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将一个关于中年危机的故事转化为一场关于人性、自由和存在的哲学探讨。
它不仅仅是一杯丹麦风味的鸡尾酒,更是一杯让人深思的烈酒,让人在品味之余,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正如影片中的男孩们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少年们在考场上紧张应对,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对于影片中的四位男主人公来说,他们的生活似乎已经固定,他们的青春似乎已经远去。
但《酒精计划》告诉我们,无论年龄如何,我们都有能力去改变,去追求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1、用酒精书写中年危机表面上看,这是一部讲述几个男人酗酒的影片,但实际上,男性酗酒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他们平淡无奇、一成不变的生活,以及他们急需摆脱现状的中年危机。
影片围绕着四位高中老师展开。
主人公马丁与妻子关系紧张,他是体制内的清闲老师,而他的妻子却十分忙碌,总是在加班而不常回家,使马丁的生活陷入了一种无聊的状态。
另一方面,马丁在教学上也陷入了困顿,他的课程总是无聊,学生们成绩不佳,这让他遭受了来自家庭和事业的双重打击。
尼克莱是哲学老师,他有三个总是随地大小便的儿子。
他夜晚负责哄孩子们睡觉,这样她的妻子能够睡一个踏实的好觉,但是儿子总是半夜尿床让他头疼不已,本就焦头烂额,却还要避免打扰妻子休息,否则又会被劈头盖脸挨顿骂。
提议大家开始酒精计划的正是尼克莱,他努力寻找着不少名人都是爱喝酒的,并且试图用理论佐证,好给他们一个正当喝酒的理由。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有电影把学术研究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这些老师甚至直接在屏幕面前写起了论文,让人忍不住想往下探究,他们这个离谱的实验到底成功了没有。
另一个主人公汤米是体育老师,他在事业上也遭受到了瓶颈期。
而且他是独居男性,只有一条狗陪伴着自己。
年纪的增长使他的孤独感加剧,他的生活似乎缺乏温暖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音乐老师皮特在事业上也仍旧不顺心,面对五音不全的学生,皮特感到束手无策。
他的中年危机更多体现在职业上的挫败和不满。
四位主人公分别面临了不同的中年窘境,这部电影通过四个中年男性教师的视角,深刻探讨了中年危机与酒精之间的关系。
影片中,他们尝试用持续的轻度醉酒来打破日常生活的单调和乏味,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重新找回生活的热情和活力。
起初,酒精似乎给了他们所渴望的改变,让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得更加自信和开放。
然而,随着酒精摄入量的不断增加,他们逐渐意识到酒精带来的只是一种短暂的逃避,而非真正的解决之道。
2、一场失败的酒精实验酒精在最初的确带给了他们生活的活力和刺激,让他们得到了短暂的“馈赠”。
也就是说,事业不顺心的马丁在喝酒之后能够侃侃而谈,用一种十分诙谐的方式让同学们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
五音不全的同学们在喝了酒精之后也能够发挥超常,踢球不行的少年在喝酒之后也激发了身体的潜能,总之,微醺的确让他们得到了一些好处。
尼克莱还研究,人体内的酒精含量不能超过0.5%,当达到0.1%的时候,他们就能够激发出自身的潜能。
但是,欲望总是无限的。
这帮男性在得到了好处之后就想要在危险的边缘试探试探,于是,他们在尝试寻咋后血液中酒精含量的最大值。
直到……喝醉。
醉酒的确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最讨厌孩子尿床的尼克莱也在床上画了地图,而他被妻子斥责后差点被赶出家门。
马丁醉酒后遭到了妻子的嫌弃,妻子与他离婚,即便他再苦苦挽留也无济于事。
最惨的是汤米,他本就是独居男性,生活在河边,在醉酒后坠河溺亡。
汤米代表了那些在中年时期面临孤独和失落感的角色,这种孤独感让他沉溺于酒精,最后溺水而亡,他的死亡反映了中年危机中可能遇到的绝望和无助,同时也给其他人物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酒精计划以失败而告终,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首先是个体危机的加剧,汤米之死无疑是让他们意识到了,酒精的刺激并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反而会把他们推向深渊,加深了他们生活本来的矛盾。
其次是家庭关系的破裂,马丁与妻子的关系、尼克莱与家庭的关系都受到了重创。
再者就是事业的危机,过度饮酒有损老师的形象,也让他们的课堂变得失控。
感觉上,这像是一部饮酒科教片,奉劝各位饮酒适度,不要过量饮酒。
导演将自身对酒精和人生的哲理性思考融入其中,借用克尔凯郭尔的名言,将存在主义哲学融入到剧情中,指出人生的虚无和寻找生活热情的重要性。
影片以马丁的最后一跃作为结尾,无比荒诞。
影片的结尾也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思考:在面对生活的虚无和荒谬时,我们应如何寻找到真正的自我救赎之路?
是否应该继续在酒精的麻醉下逃避现实,还是勇敢地面对挑战,寻找到内心深处的力量和热情?
《酒精计划》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将这个问题抛给了每一位观众。
它告诉我们,生活不会因酒精而改变,真正的改变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
也许,正如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所言,我们需要的不是逃避现实的工具,而是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对生活的热爱。
最终,电影中的“一跃”不仅是马丁个人的救赎,也是对所有观众的启示。
它鼓励我们去拥抱生活的不确定性,去接受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并在其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酒精计划》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提醒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找到光明的希望。
在这个混沌的时代,让我们举杯,不为忘却,而为庆祝生活本身——无论它带来的是痛苦还是快乐。
因为生活,终究是我们自己的,它的丰富多彩,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一直觉得“四十不惑”是一个伪命题。
人到中年明明是上有老人体弱多病,下有小孩升学叛逆,婚姻丧失激情,工作陷入瓶颈,责任最大,变故最多,人生充满困惑的危机时节啊。
男主在哥们进入不惑之年生日宴上,攥着酒杯眼泪就突然掉下来,问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真是把中年男人的失意和尴尬演绎得入木三分。
清醒的世界看上去那么残酷,一些中年人便就此投入酒精的怀抱寻找慰借。
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效(但是依然可耻)。
我对主角团“血液中酒精浓度达0.05%时人最幸福”的研究课题深有同感。
两杯黄汤下肚,周身暖洋洋很放松,精神恰到好处得亢奋,写报告都文思泉涌。
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平时沉闷寡言,被家长诘问两句都不知所措的中年老师,突然间放飞自我,在课堂上神采飞扬,在酒吧里爬上桌子,甚至在床上都神勇起来。
这个称为酒精计划的“研究课题”,其实是导演对“不惑之年”的困惑男人逐渐沉溺于酒精之过程的夸张演绎。
晃动的镜头和迷幻的音乐都把这种沉醉走向失控具象化到了视听层面。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在拿捏“为酒精代言”的尺度时精准地划定了底线:一是喝酒不开车/船;一是过度饮酒会给家庭带来伤害。
男主演Mads Mikkelsen精湛的表演是整部电影得以成立的一个条件。
很难把握的醉态被丹麦影帝演绎出了不同的层次,纤毫之处尽显功力。
遗憾的是剧本没能为他的演技给足发挥空间,主角团四人分散了戏份,使得男主的心理刻画缺少铺垫,孩子的疏离、妻子的冷淡、头上的一点绿意,都有些流于表面,导致后面的爆发和最终的和解不是那么让人信服。
影片的另外一个问题在于三段式叙事过于明显:低潮&问题——实验的喜剧转向失控的悲剧——和解&出路。
导演在处理这种三幕结构的时候略显生硬,情节发展皆可预料,以及2020年还在讲罗斯福、丘吉尔和希特勒的上古老梗,实在有些拾人牙慧。
观影过程中我一直担心故事最终会落入煽情和说教的窠臼。
好在主角团“不思悔改”,没有硬凹一个彻底戒酒重新做人的标准结局,而是给了影片一个摆脱匠气的轻盈尾声。
电影的开头是一群高中生的酒精派对,他们在公共交通的车厢里互相分享啤酒、亲吻陌生乘客、对列车员肆无忌惮地恶作剧。
电影的中段则是老师们的酒精派对,他们在格调高雅的餐厅里品尝产地和年份皆有来头的法国红酒,或是在家用名贵的伏特加调制鸡尾酒。
相较之下,青年人饮酒是纯粹的享乐、冒险和一丝叛逆;而中年人饮酒,却总是带有些许故作姿态的矫情,或是借酒消愁的无奈,让观众看上去也轻松不起来。
结尾处师生一同开怀畅饮、纵情狂欢的设计,与片头遥相呼应,可谓神来之笔。
一直拒绝展示舞蹈技能的男主抛开一切包袱,以一段大开大合、藏族舞+自由体操(不是)式的独舞,跳出了少年般的潇洒豪情。
(Mikkelsen整段舞蹈一气呵成,帅出新高度,《狩猎》PTSD患者一定要看)人类不需要匍匐在酒神的脚下,也不必对原始的欲望弃绝和远离,何不像男主在故事的最后那样,有尊严地接受狄俄尼索斯的祝福。
人生失意也须尽欢。
skål, min ven!
这是丹麦、瑞典和荷兰共同出品的电影,于是我难得在伦敦的电影院看字幕电影。
四个中年老友都在某小镇的学校当老师,日复一日过着了无生趣的教学生活。
一次生日聚会聊到某挪威心理学家的新理论:当人体内的酒精含量到达0.5%的时候,人是最放松最有创造力最开放的时候,所以人就应该喝酒。
(妈呀这真的不是大英帝国的论文吗!!!!
)于是……四个人开始了他们严谨的实验:带酒精和酒精测试仪(查酒驾那种)去上课,看看什么酒精水平下课上得最好。
四个人还很认真的写了论文……………(这可能是北欧精神……)从低于0.5%的效果到1.2%的状态到“极大值”(也就是……喝到醉倒在路边那种)的“测试”。
怎么说,非常,Hmm,难以界定的一类片子吧。
里面包含了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友情爱情、中年危机、葬礼和毕业典礼。
就好像每个人的生活,你总不知道什么会先来,你可能无法掌握,也不想随波逐流,更不想失去控制。
或许就是有那么一个奇怪的界限。
人生什么样的调味料都要有个度。
Mads Mikkelsen真的太奇妙了,他这张冷峻的脸,居然可以从细微处窥见他内心的斑纹。
最后的爵士芭蕾太赞啦!
大叔跳得太有力量了!
斯科尔德鲁德的理论,人出生时酒精含量低于0.05%实验内容:时刻保持酒精含量0.05%,能否提升事业、家庭幸福度。
结论:0.05%,效果甚微。
0.10%,幸福饱满。
0.18%,瓦解崩溃。
总结:适度,有效;但其第二属性——成瘾性必然引向崩溃。
以下来自二刷和朋友讨论:1.结尾部分出现了两艘船。
那艘有丹麦国旗的属于丹麦学生,每年这艘船会免费搭载80名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旅行,我的朋友曾是船上的一员。
另一艘(拔叔凝视海面时)属于丹麦皇室。
2.酒精计划的高潮,他们酩酊大醉的那个pub,尽管看上去只是个普通酒吧,却有一种丹麦人会辨认出的独特的“brown bodegas”氛围。
同时,这个酒吧靠近丹麦一所历史悠久的戏剧剧院,上世纪60、70年代,演员们工作结束会去那里大醉。
而这些人此后多半死于饮酒和相关疾病。
3.(此条在imdb上有)本片着眼的酒精问题来自温特伯格19岁的女儿,而她在影片开拍后不幸意外去世。
影片中的中学和学生正是她生前所在的学校和同学们。
在这个意义上,影片恐怕是一场真正的to be or not to be的拷问,而最终的醉酒狂欢,最终的ecstatic rapture,又是何等的宣泄!
正是在死亡面前我们呼吸到生的甜美。
生是一场醉,死是一场梦。
4.Martin激励学生们,你们可以像海明威一样举枪自尽,也可以像丘吉尔一样领导D-DAY,领导一场战争的伟大胜利。
导演温特伯格曾和拉斯·冯·提尔等人拍过一部D-DAY.这个如“奥斯特里茨的太阳”般的隐喻,或许正是温特伯格自身的习惯?
5.尽管丹麦的高中生活在中国人看来可能已经很轻松了,这仍是丹麦国内争论的一个焦点:年轻人的精神问题似乎越来越普遍。
一些声音要求降低对年轻人的社会期待。
(尽管这类促进平等的举措已经很普遍,如在公立小学学生回家后是不可以学习的。
如果中国家长多讲了一道题,会被老师打电话批评,因为这对其他孩子是不公平的。
)影片结尾处满载学生的巴士上有条标语——高中生活满是痛苦,还好我们精于酩酊大醉。
6.我的朋友,一位并不像我这么“感性”的丹麦人,在首映时,随着“what a life”旋律响起开始无法自制地大哭。
映后,人们起立给温特伯格送上了掌声。
片子里的四个男人都有各自的问题,家庭工作上的压力让他们好像被榨干了一样(就这?
不够天朝人民的万分之一就顶不住了?
)然后他们想着通过酒精能不能激发自己不一样的一面,对压力麻木一些。
事实上酒精还真的是有这个作用,能麻痹神经,让人不用清醒地面对这狗屎一样的生活,但是总归这是不清醒的状态。
其实我平时也喝酒,但是不会喝多,喝到飘飘然的感觉,可能就是原来说的0.5%,确实好像人都能更从容地面对一切,而且好像感官放大,反应灵敏了,确实会不一样,但是说再多这也是不清醒的状态。
他们不知道为啥实验着就想酗酒了,我也理解想要了解自己的极限到底是能喝多少,但是也不会到每天都喝这么多的程度。
然后就是从大醉一场醒过来,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压力也不会自动解决,而且他们的行为还把问题恶化了,最后每个家庭都受到了程度不一的伤害,无一幸免。
这时的酒精就好像恶魔一样,然后直到学生们毕业,他们也喝酒作乐,这个时候酒精是一个让人更高兴的物质而已,和之前致人死亡的好像不是同一种东西。
所以能看出来酒精一直就只是一种物质,情绪放大器,还是要看人们是怎么利用他的。
主题虚实关系处理失调。
理论上说,酒精是虚,中年危机是实,酒精只是导火线,对生活的倦怠和不满才是真正内因。
但酒在本片过于喧宾夺主,甚至取代了其他元素成了剧情发展的主要动力。
本该是重头戏的婚姻事业两条主线反而都讲得支离破碎,体育老师之死也因为缺少前文铺垫,煽情效果大打折扣。
而且导演对“喝酒误事”的想象实在贫瘠,只脱衣裳撒酒疯就完事,要我说,四位规规矩矩的老师如果不像《热天午后》那样组团去抢个银行,也未免太暴殄天物。
整片看下来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一瓶95度的烈性伏特加活生生被拍成了香槟起泡酒。
结尾一舞收束得还算精彩。
马丁醉醺醺靠在长椅上,身后是狂欢的毕业生,他看了下复合短信又抬起头,一艘白船自眼前缓缓驶过,好似载着老友的孤魂向他招手,他起身,跃下,生活的悲喜就凝结在这一幕中,What a life!P.S.想了想复合那段还可以更简洁,一条Miss you其实就够了
《Druk》用酒后狂欢唤醒人生酒过已过三巡,人到已到中年,欲喝又止,将死未死。
喝多少可以控制,醉几分无法把控,酒精是否能扫清眼神里的黯淡无光是个迷因,似乎浓度达到0.05%能让灵魂归位,但是突破0.1%生活濒临崩溃。
故事的主角不是酒,人的态度才是,生活允许主角们微醺,也给他们机会烂醉,但用腿走出来的生活,不是用几瓶酒就能麻痹,更不是用几次疯就能刷新,只有态度发生改变,未来才能随之而来。
强烈的酒精刺激,带来勇气再做决定;纵情的舞蹈旋转,赠与生命一跃而起的美丽。
改变Blur的经典歌曲《Tender》 的主语:Come on! Come on! Come on!Get Through it!Wine is the greatest thing!Lord I need to findSome wine which can heal my life.不只中年,整个人生都是场悲剧,喝点美酒疗愈生命,或许没有意义,但一定是场值得述说的经历。
醉卧不知阴阳间,一人未醒一人又新醉。
这一部温特伯格很明显的平庸,不太敢相信这是《家宴》的导演,难道也和片中的四个中年男人一样也失去前行的动力了吗?以喝酒为情绪输出口并不新鲜,幸好按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科研计划”还比较可爱,顶着“研究”的帽子以逃避现实,短暂获得的欢愉和清醒终究只是酒精刺激的作用,他们到最后也没明白到底要追求什么,哪怕拍迷茫也只是拍迷茫,老夫聊发少年狂化为纵情一舞,大银幕看麦叔舞姿是最大回馈。
全程尬演尬看,喝酒提高教学水平那几个小段儿太扯淡,太尴尬,真是让人看不下去。西北欧的中产生活,恰如他们的国家,自己无能又无趣,但是占着天时地利,日子过得太舒服,一切得到的太容易,闲极无聊就得瞎折腾。于是爱玩政治正确的人就都去搞环保搞和平谴责这个谴责那个,就是不反省自己;不爱玩政治的人,就只好自己作,可是中产身份,又怎么都不敢作过火儿,最后搞个小温情,还迷之自恋地自我赞颂一把。西北欧小白左们是真的穷途末路了。我还是再去看一遍费雷里的《极乐大餐》吧我。
垃圾电影。饮酒、酒后狂喜与酒神精神,就这么被压扁成了直男中年危机的灵药,女性形象刻板到死,这种陈腐幼稚老套到让人作呕的电影拿这么高分,太让人惶惑了,多元社会的观众到底要褒奖什么样的作品?
人生是开心酒馆,也是伤心旅店。
以酒为话题探讨中年生活这种本子,你搞几个没喝过酒的年轻人为背景写还差不多,但又不能表现中年人的无奈。谁没喝过酒,还在这做实验?本子感觉就不成立。麦叔最后一舞还算值回一点点时间。
喝醉了中年危机就过去了?全世界的直男都一个样。
借酒浇愁,愁更愁
最后癫狂的舞蹈全片最爱。人们似乎喜欢癫狂状态下的自己,因为那样比较自信,所以的错误可以归结于酒精,糊弄自己也能糊弄一些人,但是离酗酒只差一步,危害性太大了
男主很牛,眼含热泪的几处都可以让我成功带入,以及结尾那一段舞成功让我加了一颗星。其实整个电影想表达的,在男主第一次微醺讲课的时候就表达了,“这世界从来不是你期待的样子”,以及还有电影片头出现的那一首诗。所以啊,酗酒的人宁愿醉生梦死活在梦里也不愿意清醒着面对糟糕的世界。不断逃避但最终又还是要睁开眼去面对,唉,成年人的世界真的好麻烦。所以究竟要不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浑浑噩噩粉饰太平地度过一生,还是保持清醒去面对一切糟糕,又或者直接选择紧闭双眼活在梦中,好像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只是与喝酒有关。我要考虑一下…关于网友讨论的更深层次的哲理性,我大脑转不动了,等复看的时候再考虑。
呃……后半段醉完酒瞬间纷纷妻离子散然后断片式叙事真的略垮……用酒精实验尝试解释中年危机的困境,酒精不是害人精、生活也不是害人精……结果结论似乎是自己才是害人精?而结论究竟要讲什么?感觉编剧和导演自己也没考虑好。麦叔这个角色应当是这片的“女主角”,一直微笑克制阴暗地看着三个男人来去,最后又好像无须承担罪责的站在高位上,我像是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稍有些令人不爽,但通过妻子和自身带出来的几句金句也挺好的,最后的艳舞也不错。总之3.5归3吧。
简而言之就是四个中年男发大癫,所谓的什么计划看起来蛮好笑的,毕竟多少男的在无所顾忌的酗酒啊
Mads一定要挺
一群失意的中年男人做了一个无聊的酒精实验。当你因为饮酒觉得生活更加美好所以无法面对清醒的自己时,你已经沦为酒精的奴隶了。电影和实验一样无聊,不要酗酒的道理我们从小就知道,不需要通过影片顿悟。弹幕一直在对男主发花痴,演《狩猎》的时候也没这个人气啊,他是干啥了么?
酒是中年男人的回春妙药,可惜我一喝就很浪,还是不碰比较好….
8.7/10 2020补标 试验状态下逐层推进的结构中,温特伯格对准的是每一个数据关键点和分布临界值,而不是传统的对每一段起承转合完整的叙述。影像数次与酒精的反应形成互文:机体内部的渗透和传导,被无限强化的低音波,手持下微弱的晃动。抛开中年危机的个体问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借指,实则展露的是在当代语境下失败的英雄主义,来反面证实一种社群和公平性力量。第三阶段无节制酗酒时窗外的眨眼白光正如无意识的环境一般,外界环境和心理环境形成对应。
米叔演得很不错。情节还是很多意料之中/转折略硬的地方。从前面的喜剧逐渐落到最终一个heavier note的过程还是挺自然的。然而段位和ruben ostlund差的还是挺明显的,从剧作到风格各方面都弱一些。
看的过程想喝一杯,看完想干一瓶。酒精能带来短暂的麻醉与兴奋,只要能缓解一时的焦虑或带来短暂的快感就可以无限续杯。片中人物遇上中年危机,为了拥有更好的状态尝试保持让血液含有0.5%的酒精,后来逐渐失控,从控制酒精走向被酒精控制,问题更是无解。没有醉酒计划,只希望自己的每一杯酒都是因为开心消遣而喝。
moderate drinking这么简单的道理,还要拍一片子讲一讲一群白男的中年危机
开篇环湖以为是《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的明快节奏。通篇看下来之后发现整个故事相当矛盾,一直自己在打自己。既然要论述适量这个概念,那何不一开始就让主角处于过量的状态。酒片还是要飞一点会比较畅快。若是我来处理,更希望一开始死板的僵局用更多固定镜头,酒后用更多呼吸镜头,然后通过色彩区别两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