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雪》——Be my last“这是个毫不出奇、闲静明朗的庭园。
像数念珠般的蝉鸣占领了整个庭院。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声音,寂寞到了极点。
这庭院什么都没有。
本多觉得,自己来到了既无记忆也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的地方。
” ——《丰饶之海》的结局先看《丰饶之海》的结局,那个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的庭院,再来看《春之雪》,寻找疑似转世几回的,一个也许不存在的人,那个发生过许多爱恨情仇的庭院。
幸亏我总是容易被瞬间打动,不够好看的电影,也总有心动的瞬间。
《丰饶之海》前后分四部曲——《春之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
《春之雪》,将三岛美学的浪漫、唯美与古典主义发挥到了尽美之境。
置之死地的爱如果痴恋而不禁忌,是否不能铭记一生?
像三岛由纪夫《春之雪》笔下的松枝清显和绫仓聪子。
做为《丰饶之海》第一部的《春之雪》,他们的爱情是后三部关于禅修和轮回的缘起,但是影片只截取的爱情的枝叶,凸显了禁忌绝恋的刻骨铭心。
松枝清显不是不知道青梅竹马的聪子的心意,却任由自己倔强的个性,那么可怜的逃避、误解、拒绝,他总是说:“我要的比这个更好。
”他说的并非聪子不够好,而是常态下自由生长的爱情不够好,至于他想像中更好的,该是如何形态的爱情,他自己也不知道。
结果,本来可以顺顺当当嫁给他的聪子,在他一再回避、误解、拒绝的态度中,被天皇特赦与洞院宫治典王子成婚。
这时候,清显才说,他必须和聪子在一起,于是,偷情开始了,禁忌之恋终于难分难舍如火如荼,同时“盲人骑瞎马,夜半临神池”般的茫然、纠结和危险。
清显说:“如果我们正大光明,就不会做出如此大胆的行径”。
聪子低下头欣然嗔到:“你真过分。
”此二人居然把世俗当成了飞蛾扑火的必须道具,走在绝路而沉溺其中。
所以,结局必须是彻骨的惨痛,这是他们禁忌而极致的爱情所要的圆寂。
因为清显坚信,这样的爱情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
假如松枝清显和聪子之间没有误解,而是顺利的完婚,或许也是夫妻一世恩爱的典范,也能郎情妾意如火如荼,但假如是没机会假如了。
若不是文学创作为这爱情故事续上的禅意和转世之类的梦幻色彩,在现实中,对清显这样的,我只能说一句:自作孽,不可活。
蝴蝶与俳句三岛由纪夫诞生在官僚家庭,自幼在日本贵族学校接受教育,有一个出身武士之家的祖母,这构成了他的贵族情结,这种贵族情结又深深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
《春之雪》有着日本大正时期的贵族风貌。
但是影片中精致的和服女子、古色古香的日式建筑就像日本贵族情节的外衣,蝴蝶与俳句才是其精神内核。
对于痴迷俳句的三岛由纪夫来说,当然要用古典、高雅的俳句来做故事的点睛之语。
“急流遭遇岩石阻挠,一分为二,无论相隔多远,迟早会再重逢。
”影片几次响起年幼的聪子在吟唱她最喜欢的诗句,偈语般的预示她和清显多舛的情路。
在遥远和神秘感的俳句中,洁白轻盈的春雪飘洒而至,影片画面意境极美。
蝴蝶更是多次出现。
聪子在树林里摘花朵祭祀路上遇到的死去的狗,在花丛中捧起一只死去的蝴蝶。
清显梦到聪子躺在河边的棺木里,醒来发现手中握着一只断翅的蝴蝶。
清显病入膏肓的时候,梦到自己和聪子变成春天的瀑布边飞舞相随的两只蝴蝶。
蝴蝶美丽蹁跹的生与断翅之死,与俳句精髓的“风雅之寂”相契合,与三岛骨子里忧郁高雅的贵族情结相契合,也与影片暗指的禅修、转世相契合。
日本有个徘圣的名字真好玩:松尾芭蕉。
芭蕉崇尚中国老庄的风骨,在俳句诗作中学而实习之,而“庄周晓梦迷蝴蝶”是个无人不晓的佳话,看来,这只蝴蝶,在三岛由纪夫的助力下,飞到松枝清显的梦里去了。
小说《丰饶之海》的最后,聪子否认了世上曾有清显的存在。
那么留下一本《梦日记》的清显,究竟是一只蝴蝶,还是蝴蝶的一个梦?
Be my last个人以为《春之雪》中的竹内结子不够柔美,妻夫木聪不够高大英俊,纯爱故事有点乏味,而不打算记住导演行定勋的名字。
行定勋是《情书》、《四月物语》和《燕尾蝶》的副导演,而一直排在岩井俊二的后面。
这不是没道理的,单从《春之雪》来看,一样的纯爱电影,枉费三岛由纪夫那么强劲绮丽的《丰饶之海》,行定勋只拍出十之五六,远不如《情书》的婉约细腻。
但是在听到片尾曲的刹那,我还是被打动了,忽然在旋律里一再想起影片中如梦似幻的情景,引人遐思的俳句和蝴蝶,刹那间那些动人的画面融入到歌曲中,那歌声很熟悉,一看演唱者,原来是宇多田光。
尽管是日本流行天后的歌声,听上去就很流行,和影片古典优美的调调完全不沾边,可还是听到了许多的徘徊不定和莫可奈何,就像后人用自己的方式哀悼故事里春雪一样短暂飘逝的爱情。
Be my last!
Be my last!
Be my last!
清显和聪子从不会大声的表白心迹,可是他们的眼神、肢体语言,与所做的一切,都要死要活只说了这句话,请做我的唯一!
好吧,不论过去多少年,古典和流行多么谬以千里,其中人类情感的部分,喜乐怨怒离痴恨始终是相融的。
前面已经有非常专业的影评了,我就不再多说什么。
这部电影还是非常不错的。
日本的川端康成的小说给人也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余华也曾说过,川端就是他踏入文坛初期一直在模仿的风格。
伤痕文学的感觉,就是在细节上的处理,在一个不是很大的场景内,渲染一种细腻伤感的气氛。
春雪的故事情节相信也不是什么旷世奇爱,不过是一段很普通的感情。
但是经过了电影语言的叙述,表达出的那种日本民族独有的伤感细腻哀婉格调,很成功。
妻夫木聪演过不少日剧,感觉是那种唇红齿白的小生,这个角色还是比较适合他的气质的吧。
女的也还行。
片中有一段在坟墓中的清显的戏,看的不是很明白。
结尾收的很美,蝴蝶翻飞,是不是有化蝶的寓意在里面
我要写一个故事,故事的女主角是个日裔,骄傲而自卑,在中国战争的年代。
她还有一个同样血脉的哥哥,因为曾经想要投身这战争的行列而被父亲惩罚失去了右耳的听力,而现在以着经商的名义在世间游走。
他有个朋友,姓了一个中国特别的姓,他成为女孩子的偶像,女孩子对一切都十分好奇,于是开始生活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
当然这故事不会有好的结局,没有美丽的结局。
同样,没有好的结局的故事,是今年的冬天下了许少的雪。
还不够堆起来喜欢的雪人,所以我不能够和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也许一开始就注定了只是一个梦想。
为什么女人会那么喜欢雪,喜欢得几近于变态。
变态得几近于发疯,却没有几人能够描摹出雪最美丽的姿态。
也许就像桃花,大俗即大雅,明艳灼灼,太明艳就伤了太多人,太明艳可以有许多人喜欢,却辨不清哪一个是真心的喜欢。
就像大家都喜欢你,你喜欢大家,每个人都那么好,谁都看不清你喜欢的是哪一个,谁都不知道,你心里面埋藏的到底是什么。
连身为当事人的我也都不知道这暗示。
可是我已经知道我要离开了,我再这样地下去已经是毫无意义。
当我喜欢你的时候,你在爱着别人;当我爱上你的时候,你刚刚有点喜欢我;当我离开你的时候,你却开始爱上我。
我都不知道我们已经过了九年,你给我一个暗合的标志作为起始,然后用这个标志来结尾,圆满了九九归一。
这世界多悲观,原来那并不是编撰出来用来哄人眼泪的谎话。
1.由三岛由纪夫的小说改编的当代作品,没有读过原作,电影主要是以妻夫木聪饰演的少爷与竹内结子饰演的小姐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上流社会的权力斗争为背景,基于爱情与道德的冲突,最终完成少爷的成长,小姐则是通过遁入佛门来求得救赎。
“雪”和“樱花”是典型的日本文化的能指,象征着纯洁却短暂的美。
男主由于幼稚和清高错过了与小姐的姻缘,后不得不通过对于社会道德的反抗来追求爱情。
这样的爱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注定是一场悲剧,但那份对于纯粹性的执着追求甚至能超越时间。
2.流动的镜头,现实与超现实的交织,梦境与心理的视觉表达:影片从头至尾镜头始终保持运动状态,既暗合了永不停止流动的情感主题,又营造了诗意的美学风格。
除了主体叙事部分的现实推进之外,超现实段落主要用来表现男主角的梦境,即其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
蝴蝶象征着性欲,多次出现在梦境与现实中的蝴蝶暗示着男主与女主后面肉体的结合。
男主第一次梦见女主躺在棺材里,按照精神分析理论,男主此时处于青春期叛逆阶段,而此阶段女主明显比男主更加沉稳和成熟,男主很有可能在潜意识里将女主当成自己的母亲,“俄狄浦斯情结”让他仍然对女主充满依恋,可是此时他的自我意识逐渐萌发,同时他又想脱离母体与他的联系,因此躺在棺材里的女主成了“弑母以此获得独立人格”的隐喻。
而在第二次梦境里,男主看见躺在棺材里的人变成了自己,这代表着他进入到下一个成长阶段。
他不断否认和压抑自己对于女主的感情,自己的生活似乎也总是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于是这一次的“弑己”暗示着他对于过去那个幼年体状态的彻底抛弃,即将步入象征界正视自我的欲望,并逐渐学会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责任。
很华丽,大正年代的流光溢彩无可挑剔,电影的威力展现无遗,表演也中规中矩。
可惜只是这样表现三岛的电影是不够的。
里面演比丘尼就是我以前推荐过那个杀夫的若尾文子,当年的“熟”现在已经幽幽了。
梦日记我也想记过,可惜每次都记得特别混乱,作罢:)男主角是让这部电影崩坏的重要因素,他的父亲,他的朋友都演的不错,本多君原来就是这个模样啊。
不知道《天人五衰》如果拍成电影会如何呢,曾几何时我最喜欢的日本小说啊。
说起来我喜欢三岛什么呢,这个魔鬼:)
有人说这是东方小酌式的蝴蝶梦,有人说这是咏物伤怀的纠结之恋。
对于一个没看过原著,打算看原著的人,这是我第二遍看这部电影。
如果说这故事有几分真实,那言过其实了。
真作假时假亦真,这故事确有几分借鉴了红楼梦,不过不管是小7的演技,还是整部电影的氛围,都透着一个字“空!
”可能给我震撼最大的还是,在无可奈何面对生死离别之后,小7饰演的清显,低眉看信,越攥越紧的手边,眼角那一滴泪!
只有那一刻,我想我看懂了点什么。。。
故事半实半虚,其实不外乎想传达一点思绪,就是关于人生的最后那一点放不下的辩论,多半是作者自问自答的一种思辨。
正如影片刚出来就笼罩的那种宿命式的悲剧氛围,其实作者包括影片一开始都已经传达给观众了。
所谓爱情的命运,还是命运的爱情,清显一开始已经知晓结局了。
他只是要逃避,视而不见,戏谑,片子里的聪子说他有些幼稚,其实不是,也有观众说他作,可能有点。
作者没说透,清显也没说透的那点话就是,一直以来,他选择闭目塞听地活着,正如一个没有生命的纸片一样,因为他在一无所有和平静如水中,选择了一无所有,当然,这个一无所有和平静如水是有本质区别的。
这个一无所有代表着某时某刻他可能从梦中醒来,为了一件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忘了哪位诗人说过,人一生都在追求一个意想不到的东西,非常珍贵,然而当找到的时候,那件东西可能已经支离破粹。。。
我想作者并不是想讲一个悲剧故事,只是借这个故事为大家讲一个“空”字。
正如焚心即阅的爱情,正如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故事一样,刹那之间遇到的可能是最灿烂,但永远不能拥有的之最。
我想清显和聪子的爱情并不能用普世价值衡量,如果那样,就变成了一个实质性的故事,然而这确实一个虚空中的故事。
如果说作者说的实质性的观点的话,那就是人往往寻找到支离破碎的梦之后,才知道它化在手里变成了血。
这就是人,而能够找到,其实清显已经很满足了。
相比于竹内结子的温润,玉一般的皎洁感。
小7的清显是分外美的,美到好像棱角分明的一块雪,空是整个人的特色,在燃烧的时候用尽全力,并不沾染尘世之气,这个点上来说,清显确有点像宝玉。
只是红楼梦的美,博大汇集成了一个空字,而春之雪这个故事的美,则是用“灵秀”展现了一个空字,这是细腻,细致,过分哀伤,过分执着之后的空。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确是这样,看这电影第二遍的时候,我几乎从小7 ,一开始就如静止一般的眼神中看到了他的心思。
他对聪子是挚爱的,不管是多年之前,还是最后缠绕于蝴蝶梦之中。
这个人物身上集合了太多作者避世的思想。
然而又余留了难以散去的那片深情,就那么一个时刻,就能理解这是个太过于爱,所以太觉得无言哀伤的一个作品。
小7演的太好了,就像导演行定勋说的那样,他就好像自然身处于世界中一样,就是风的一部分,雨的一部分,雪的一部分,的确如此,清显这个人物,感受到比任何人对自然界更强烈的呼应感。
他仿佛一直没在看那些自然之物,不管是风,雨还是雪,但其实他没有一刻不看,他的“看”在心里,感应到越多美好,越觉得悲伤。
他对聪子的爱,一半是被人 戏虐命运一样的作弄拆散,一半是他希望如此,垂垂老矣面面相觑,平静如水的一生不是他想要的。
火花般燃烧片刻到极致,是他想要的。
不过这都是他以为的,失去爱人仍然是一样的痛不欲生。
相比于某些朋友说的小7 好像把清显的忧郁,演成了绝情和冷酷。
我个人觉得不是的,他把忧郁刻在了心里,那份忧郁就好像风透过他身体一样,他更像是书中的一笺纸蝴蝶,或是春日里的一片雪花,那种悲伤不光是因为爱人,仿佛从一开始,就跟他如影随形,凉风一般刺骨。
春之雪,仿佛没存在过一样用尽全力的绽放过的世界,太过于爱所以不知如何是好。
最后赞一下李屏宾的摄影,真的太美好了!
本多总是问清显,除此之外你还想要什么。
而清显要的就是除此之外。
他一直在等待一样不可能的东西。
也许清显是关注聪子的,在聪子每一次的示爱时暗暗欢欣。
只是这情愫来的太容易,太顺理成章。
只有聪子变成一个不可能的人,她才是清显的所求。
一切成为定局的时候,清显才爱上了聪子。
明白两个人此生不会再相见的时刻,清显是微笑的。
那几乎是他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
清显终于确信,这便是他此生的等待。
更好的是,他为它生,为它死。
只不过对于所有人,包括聪子,这样的结局都再悲哀不过了。
在那么多的言语里,清显从来没有说过后悔。
即使从前的他们青梅竹马,锦衣玉食。
即使他本能给聪子期盼的一切。
可是那样的话,他永远都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了。
聪子是如此智慧的人。
她甚至比清显更了解他自己。
她只是爱着他。
无论清显的期盼是怎样的,她都会成就他。
不圆满的故事,最满意的结局。
冬雪融化,变成飘落的樱花。
还是和从前一样的春天。
卡片上写着,河流被大石阻隔,最终还会合而为一。
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我不清楚这两个角色原本要怎么定位,就主观来说,我真的很喜欢看这种节奏慢到寂静无声的电影。
而且我都不忍心评3颗星,可想这部神奇的电影究竟可取之处在哪里?
首先,我是一个看字幕会落字眼的人,而故事从一开始竟然就嚷嚷了一大篇关于聪子以后要如何如何的复仇,于是我落掉了这个伏笔是一个什么描述。
松枝拒绝聪子的态度和行为虽倍感怪异,但告诉自己这是个日本电影,有些什么奇特的心理应该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每当看到松枝静静的站在某处,爱慕、生气、愤怒一言不发,又似乎被感染了。
也许是妻夫木聪的个人魅力吧...........在看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真是部神奇的古董电影!
高清高质的画面里竟然播放着七八十年代的电影内容。
于是又想起这是个日本电影,这样的电影在这个国度诞生也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春之雪日本是一个相当奇特的民族,专门出产奇异而偏执的产品。
川端康成是含着煤气管自杀的,三岛由纪夫是切腹自杀的,都是那么歇斯底里的人,唯有偏执狂才能有流传后世的作品。
春之雪,日本最唯美古典派纯爱电影代表作之一,三岛由纪夫代表作。
讲它之前,我先诌几句我对东瀛文字的认识。
======================其实我一直不喜东瀛流派的文字,哪怕是川端康成,哪怕是大江健三郎,哪怕是三岛由纪夫,当然,更不能忘记一度甚嚣尘上的村上。
我对村上不熟悉,因为他开始走红的90年代后期,我已经不看日本的文字,更何况自从大大小小头头脑脑的小资张口闭口把村上作为招牌挂在嘴上之后我更是避之不及。
我对东瀛文字的印象,依然还停留在家里故纸堆的几陀《古都雪国》或者《丰饶之海》(日本侦探推理小说不在范围内,那玩意儿我喜欢得紧)。
川端康成把彻头彻尾的唯美献给了女性;三岛却把不那么纯粹的唯美献给了男性,因为他的唯美里总有很多邪欲,总是欠扁。
========================其实诺贝尔奖是很受用日本这些唯美文字的,看川端康成能获奖就知道了,看三岛能获两次诺贝尔提名就知道了,要不是三岛死得早,获奖看来也是迟早的事。
他喜欢玩政治,可惜政治玩得远不如他的文字出色。
=====================春之雪是《丰饶之海》的第一部,也是三岛由纪夫最有名的代表作,说实话自从我小时候囫囵吞枣看过那本《丰饶之海》十多年之后我依然还能回忆起情节的只是“春雪”,至于其它几部甚至连名称都记不太清,只好像是讲了春雪里面几个主人公转世轮回的故事,似乎有一部名字叫啥很衰很衰的……春雪,光字形、发音和意象就已经很令人神往的文字。
日本民族总是很喜欢炮制唯美到死的东西,难怪他们变态疯狂地迷恋樱花。
=================春雪的男主角是一位叫松枝清显的少年。
清显如雪,一般白净,一般纤细,一般雅致;可是如雪一般的皮相里奔涌的是叛逆和受虐的因子。
他有着十八岁幼稚的高傲,人生太完美了,什么都不缺,如果要问是什么能让清少爷感到欣喜?
只有“不可能”。
相对于不费吹灰之力地获得,非要奉献一切牺牲一切才是清显追求的极致。
顺利完成一件事情不开心,非要痛苦卓绝地完成一件事情才开心;就好像如今上海的小资群一样,吃到一口美食不开心,非要人家羡慕她吃到一口美食才开心。
恩,这个比喻是我在大源塘一时灵感激发对sparkle说的,现在看起来这个灵感也是相当妥切的比喻。
他和女主角聪子青梅竹马两无猜,但是当进入青春期后,他的天性却作贱了聪子的示爱。
影片开场聪子就单刀直入地问:清少爷您是怎么看待我的?
清显幼稚、高傲的小孩脾气,让他轻蔑而冷酷地对待了聪子的爱情。
明知她爱,却故意做一些气她的事情来使其伤心。
他装作毫不在乎她的样子,热心撮合爱慕聪子的自己好友本多和聪子,只为看到聪子又急又恼的样子;等到聪子被治典王子看上,被天皇赐婚,真正要离开他了,清显终于感到自己内心的不开心。
在和风煦日里可以简单获得的爱情无趣,清显非要等到事情都已经万劫不复的时候,再触犯重重禁忌去为自己争取幸福,因为这样的过程和行为能为自己变态的心理带来愉悦和快感。
于是这个叛逆又幼稚的孩子又不计较后果地与被天皇赐婚的女人发生了肉体关系,一如里面奶奶骂他的台词所说:“你有种!
”给你的时候你不要,要被别人拿走的时候你又去抢回来,抢得那么辛苦,付出生命的代价,活脱脱受虐狂倾向,在显著而强烈的痛苦中感受隐隐的快感。
他不断地写下《梦日记》,只是寻找一种可以让他优雅完美地过渡到死亡的方式。
“我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更作贱别人对我的爱情。
”清显就是春之雪,晶莹剔透,只为自我放纵而生,只为别人的欣赏和爱慕而生,需要别人呵护的美的凝聚。
===================电影对原著的改动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我印象中的清少爷是一个春雪一样晶莹洁净的少年,但是抛弃原著观点看完全片之后只感觉这个清少爷是一个吃饱了不珍惜的受虐狂少年,让人恨不得冲上去扁他。
纵然150分钟片长,但是大量时间消耗在慢节奏的进展中,人物内心思想的激烈转变还是交代不够,因而显得很牵强,直接导致了清少爷人物形象的不够丰满。
画面相当美轮美奂,清新雅致,无论是俯拾即是的日本园林,白雪、秋景、溪流、梦境,还是元禄花见舞,考究的人物服饰,都感到日本古典气质袭人,而且出现得很自然,不露声色。
与之相比的陈凯歌的追求的所谓唯美,就陷入做作,一看就是假的不行。
这样的电影能够在宽银幕上欣赏实在是难得的享受,可惜如今条件有限只能电脑放放,等咱以后有了钱,把拷贝买过来,包个电影场子,爱看几遍看几遍。
唯美派日本电影的一大特征:节奏缓慢,但是美轮美奂的画面让你丝毫感受不到片子的冗长,于是整整150分钟之后,我发现整个人陷在沙发里似乎全身骨骼都定位了,挪一挪还会发出吱吱咯咯的声音。
“被岩石阻挡的河流,即使不得不在一时之间分叉,但最终还是会走到一起。
”会吗?
这几天没事就把《春之雪》翻来重看,那些画面在我眼前重复出现,没有厌倦的意思。
清显和聪子,这两个角色被刻画的很完美。
聪子暗恋,清显却漫不经心;聪子想爱,清显却冷漠傲慢:聪子表白,清显却爱答不理;聪子在爱,清显却绝然又绝情。
这样的错位已然让聪子心碎,可是它却并不是狼狈的结局,反而,它只是一个马虎的开端。
清显,自负的表情下隐匿着巨大的自卑。
一切已经画上句号时,他却横出一刀,生生地把句号割破。
他瞬间变得自信,那么信任自己的爱,不顾一切的接近聪子,只是这草率的自信此时却显得残忍。
它回答了聪子痴情的等待,却把她带入月修寺,除了忘却红尘别无选择。
它证实了清显迟到的直觉,却也让他身不由己,除了为爱而死毫无退路。
在唯美的画面里,在温婉的音乐中,纯爱不期而至。
影片的结尾,《梦日记》里残翅的蝴蝶在风中微微颤动,而后蹁跹飞起,清显的旁白让这悲恋有了些许温暖的味道。
原著里清显郁郁而死,哪怕三岛由纪夫让他轮回转世。
影片没有在意这个镜头,没有死亡,只留梦境,竟有了化蝶的美好。
他们的爱恋犹如春雪姗姗来迟 这份爱始终有着让人难以捉摸的优雅 仿佛是站在时间罅隙中的一场相遇, 他们没有别离。
在三岛由纪夫的原著《春雪》里,清显说过: “我们太相爱了,早就打幸福的身边走过去了。
”
虽然没读三岛,72岁的文子也不再惊艳,但抛开所有期待仅作为爱情电影来看倒也显得中规中矩。遗憾的是片尾曲的选择简直可以用瞠目结舌来形容。
松枝清显怎么那么幼稚不堪啊,倒是本多演的很棒。原来小时候是志田未来演的==
不知道该如何评论,本来男女主角都不够忠于原著,妻夫木聪的美不够纤细忧郁,竹内结子的确优雅,却又少了些灵气,但看到最后还是被感动了,仿佛他们真的是清显和聪子,并真的那么相爱。片中的雪景尤其值得赞叹,每一片雪花都是真实的,那么澄净,那么隽永,那么凄美,那么易逝,宛若爱情……
结尾几分钟的些许感动也掩盖不了之前两个小时的平庸和无趣~~~
形似神不似
拍得有点儿对不起三岛的原著。 摄影保持了一贯水准,布景重现了和风之美;演员不入戏,导演功力亦不够。
人美景美
7.0 / 算是我见过最“自欺欺人”的爱情
无趣的片...难看难看难看..女的也不漂亮..男的还凑合...
而又是为什么,人年少时,一定要让深爱的人受伤。。行定勋果然最擅长拍爱情片,唯美浪漫悲哀,雨中私会那段最美。唯一缺点是,太长了。。
好多摇摄的镜头啊,摄影还是李屏宾老师,为了营造出两人纠缠致死的不肯放手的情感。虐恋的书写和表演,大正时代虽已进入西方开放文化,但日本传统的长辈制度阶级分化仍旧禁锢和迫害了两位年轻人。柄本佑演的啥,怎么没印象了?片尾曲来自宇多田光《Be My Last》,辨识度太高了,一听就知道。
看睡着了。
改编的很差!两星全给演员和美工
典型的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不是这俩主演,我肯定不会看。花了2个晚上才看完,第一天居然看着看着睡着了。。。没读过原著小说,但坚信电影一定没能拍出小说的精髓~竹内JJ的和服和洋装打扮都不好看啊,真心不觉得好看啊。。。呃,说了偶像的偶像的坏话。。。哎,小7还是去演阳光少年吧~
理智一点的话就不该看完原著看电影,落差太大。
动人的电影。终有一日我会看原著去的。最喜欢其中与情欲有关的镜头,虽是与情欲有关,却丝毫不有令人羞耻之感,反而有让人向往的美丽。动人的姿态,恍如一桩春水的眼神,很美,而又太美。
制作厚道的大作。
未来妹妹原来是一开始就出来的~小得我认不出来了……妻夫木聪是真的很帅诶~~虽然风景如画,音乐如水,但还是一贯地受不了日本电影的价值观……
哎画面很美,还有啥呢,以及我居然看出了松枝X本多的CP,记得最后清显说我们定会再见是对本多君说的嘛,怎么感觉剧里是指聪子呢,结尾感觉好蛇足,不过那个庭院真好看呀
又美又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