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几十年的执著,令人感动之余,也引发了思考。
画面的色调处理得很棒。
厚重的历史,凄怆的人生,悲壮的故事。
你去县里,或者去拉萨,都行。
你要是来玉堆,爸爸更高兴。
这是父亲对格桑说的话。
他的眼里有闪烁的星芒,却并不哀伤。
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是他的荣光。
女儿卓玛的离开,是他的隐痛。
在家与国之间,他听从了内心的声音。
从2017年10月策划,历时两年时间筹划制作。
为汲取真实力量,《我的喜马拉雅》编剧团队在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协助下,在2017年冬季克服冰雪封山的恶劣路况,艰难深入玉麦乡实地考察并收集采访素材。
在行程长达近2000公里的实地采风后,摄制组确定了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巴宜区、波密县等地拍摄场景,并于去年冬季开机拍摄,取景地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最高达到5100米。
最终,120余名剧组成员克服高原缺氧和大雪严寒天气,以严肃敬业的创作态度圆满完成拍摄工作。
我之前觉得这种类型片又飘又空,离自己很远,这次却深深感动于这部电影主人公的执著与坚守。
桑杰曲巴一家,独自驻守玉麦的生活,充满着艰辛、孤苦和危险。
桑杰曲巴的妻子,因为长期艰苦的生活和没有医疗条件,早早去世;两个年幼的女儿,在父亲去巡山的夜里,听着狼嚎,恐惧地相拥取暖,哭着睡着。
桑杰曲巴带着油漆桶,把能走到的地方,都刷上了国旗。
他的心思很简单:家就是国,国就是家,保卫祖国的国土,就是保护自己的家。
在守护家园的过程中,桑杰曲巴碰到过涂抹国旗的不法分子,还因此身负重伤。
即使这样,他也没有丝毫动摇,面对女儿“为什么别人不来玉麦”的质问,桑杰曲巴只求自己问心无愧。
随着女儿渐渐长大,桑杰曲巴说出了坚持下去的原因:是解放军给了他自由,帮助他成家,他用一生的坚守来回报,无怨无悔。
没有从旧社会走过,就不会理解对新生活的感恩。
现在的大多数人,几乎没有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记忆和经历,所以应该很难理解桑杰曲巴一家两代人的执著。
在一切向钱看的现在,底线变得几乎不可见,似乎什么都可以为了“钱”而让路。
桑杰曲巴一家知恩图报的简单信念,单纯而质朴,就像一块稀缺的璞玉,散发着微弱却恒久的光,照进了每一个受触动的人的心中。
每天一部电影 陪伴你的闲暇时光
真人真事改编,父女、姐妹之情表现得还行,不是传统的主旋律流水账,但说教的味道依然太浓。
突兀的是电影采用藏语对白,却让女主用汉语旁白叙事。
另外,国产片爱滥用旁白,而这是导演编剧无能的表现。
国旗这个情节显得突然而生硬,且不说他们那么困顿的一家如何来颜料(或者油漆),他们又是如何把国旗画得那么工整的?
要你前面有铺垫其中一个女孩从小爱画画还好。
不然你让一个没有接触过画画的孩子在石头等上面画一幅国旗看看出来是什么效果。
这家人很厉害了,还识字读报,那个年代,西藏玉堆这么偏远的地方,基本都是文盲吧?
卓玛的汉语说得那么好,汉语歌唱得那么纯正,谁教的啊?
想我们乡下小学以致初中都没有推行普通话教学的年代,很多人到了大学普通话还是烂得不行。
藏族歌曲是真的好听,天籁之音。
编剧吴孟璋,名字很熟悉,因为当年参加华语电影青年论坛接触过,那时候他是组委会人员,类似编辑(初期的审稿者)。
总监制唐科,央六的,曾经在八一厂见过。
电影《我的喜马拉雅》岁月如歌,此生无悔《我的喜马拉雅》是根据玉麦乡时代楷模卓嘎和央宗事迹改编的电影。
做为时代楷模,她们的事迹经历了时代的考验,值得被讴歌和颂赞。
做为改编电影,只需要做到最大程度的还原事迹,即算成功。
平淡真实是《我的喜马拉雅》最大的特点。
主角一家在广袤无垠的雪山下默默生活,方圆几百公里再无人烟,平均海拔3650米。
白雪、乱石和星空,是目之所及能看到的全部。
如果要去县里,需要徒步翻越雪山,耗时四天以上。
急病的母亲就是因为无法及时就医,而永远地留在了雪山上。
但他们始终相信,有人民的地方就有政府,有政府的地方就有人民,坚守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是人民最大的骄傲。
岁月如歌,此生无悔。
在《我的喜马拉雅》中,即使出现了武装盗猎者,也没有出现激烈的打戏和一打十的场面。
这也是真实的一种反应。
现实中,要么你吼一嗓子,对面给吓跑了,要么你吼一嗓子,对面直接给你来了一枪。
普通百姓没受过什么专业训练,遇事不讲什么战术肉搏,手里有武器当然直接用武器。
主角当时力单势薄,多次受伤,死里逃生。
主角既怕遇上武装盗猎者而受伤,更怕遇不上武装盗猎者让他们愈加为所欲为。
几十年间,不安和恐惧如影随形,但主角还是一遍又一遍地坚持巡山,义无反顾。
让热爱的力量,以玉麦为源,奔涌向前,生生不息,永远照亮着祖国的每一寸山河。
个人评分:7.5分(四星)以下内容来自网络: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玉麦乡,离隆子县城不过200公里,但却隔着日拉山等3座海拔超5000米的大山,几成边陲孤岛,被称为“三人乡”的大部分时间里,只有桑杰曲巴和女儿卓嘎、央宗生活在这里,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
通过放牧,父女三人守护着祖国的疆土。
“这里有苍莽林海和无边的草场,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听我父亲讲,乡里原有20多户近300人,1959年,很多玉麦居民迁往内地,因此到1990年,就只有我们一家三口住这里。
”央宗说。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这是身为共产党员的桑杰曲巴给孩子最刻骨铭心的教育。
他一针一线地缝制了三面五星红旗,插到村口。
他告诉孩子:“这是我们中国的国旗,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
”从那时起,卓嘎和央宗记住了,“守护好祖先留下来的这片牧场,就是守卫了国家。
”1987年,年老体弱的桑杰曲巴从乡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卓嘎当了乡长,央宗当副乡长。
1996年,两户人家从扎日乡回迁到玉麦,隆子县也是第一次向这里派了两名干部,玉麦由此彻底告别了“三人乡”。
这一年,卓嘎、央宗姐妹入了党,玉麦因此有了乡党支部。
1997年,有媒体报道了玉麦“三人乡”的情况,桑杰曲巴一家人放牧守边的事迹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
来自祖国内地的信件也第一次翻越崇山峻岭,来到卓嘎、央宗的面前。
央宗笑着说,那一年姐姐竟然收到了很多求爱信。
“当时阿爸说,我们姐妹要是嫁出玉麦,那么谁来放牧守边?
于是我们都嫁在玉麦,向阿爸发誓,一生守在玉麦,让五星红旗永远在我们祖祖辈辈放牧的土地上飘扬。
”回忆起那段往事,55岁的央宗仍有些激动,“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一点,无论面对多大的挫折或者诱惑,我们姐妹俩从来没有动摇过。
”也因此,卓嘎35岁、央宗27岁才结婚成家,这在当时的边境牧区,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晚婚了。
山上的杜鹃花谢了又开,山下的竹子长了一茬又一茬。
随着国家日渐强大,玉麦的喜事也多起来了。
2001年9月,老阿爸最大的心愿实现了,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了。
当第一辆汽车开进玉麦的时候,老阿爸给这个“铁牦牛”献了哈达。
这一年,桑杰曲巴坐着“铁牦牛”去了梦寐以求的拉萨,卓嘎则去了湖南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
2001年底,玉麦乡已经有了5户人家25人,有了边防派出所,有了小学和卫生院。
这年冬天,77岁的桑杰曲巴老人过世了。
卓嘎、央宗姐妹清楚地记得,父亲临终时把乡亲们叫到屋里,叮嘱道:“你们不能因为玉麦穷就离开这里。
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是我们中国的土地,一草一木都要守护好!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
送病重的妻子去县城看病,在路上妻子就在牦牛的背上走了。
这时的他,不知向前还是往回走,苍茫大地,皑皑白雪,狂风大作,天地之大顿生短促之感,是人走得以致快过了时间,还是人渺小的好像一片雪尘,敬畏之余,空灵神圣,笃定的心在洗涤。
三人乡,阿爸乡长,姐姐妇女主任,妹妹是唯一的群众,守护着这1987平方公里的土地,确实很伟大,但困难可想而知。
从之前条件艰苦无人肯进来,离最近的一户人家都要翻过雪山,县城得走四天,这种恶劣人力很难做到,阿妈牺牲了,妹妹一开始也是受不了苦而选择离开这里去县城工作。
精神绝对是值得尊敬的,其实也是应了那句话“未必就天下太平,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这种连公路都没接到的地方,信息闭塞,但也因此他们的信仰日久弥坚,不过确实需要政府的力量,才能让更多人到此,守护这一方。
写信这事,在边远的地区,或许很长很长。
一封信,从这里到那里,只有邮车和翻山越岭的邮递员,《那山那人那狗》中邮差的活,虽然清贫,虽然困苦,但那些人的意志,是最坚定的,最爱国的,当然也是最无私的,他们在这样艰辛的现实条件下,硬是用自己的精神和脊梁骨撑起了浪漫的理想主义的光芒。
或许现在通信发达了,有了网络传媒,信息一发一收之间就已经瞬息到达,也正因为信息的泛滥,而显得廉价而无感,越来越多同质化,因为信息多即使精也只能眼前一亮而很少再三品读。
想起如果是写信,从写到寄,写的时候的踌躇与情感的喷发,寄的时候思绪万千以及亲手投递的踏实,再到时间很长很长的等待,越珍贵就越回味,思念也就越沉醉,而且因为旁边接收的信息也就是自己生活的这个小圈子的日常不怎么太多信息冲击。
当收到回信的时候,拆开信封的激动无以言表,读了一遍又一遍得如获珍宝,这种才是能真正让感情凝实的纽带,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虽然物质上在外人看起来是短缺,但他们的眼中总是有光。
写给阿姐信中的情郎,毕业之后就自愿报名来到这个三人乡的前头进行开路工作,没想一次滑坡事故就阴阳两隔,而阿姐和她的情郎,只有一次通信(情郎写给阿姐的信,而阿姐的回信情郎是没收到的,因为毕业之后不在原来的地方就被退信了),从没见过一次面,这种滋味,然而又在援助三人乡这一宏大背景下(情郎在开路工作,阿姐在三人乡跟随阿爸巡山保护中国边界),很苦,但也很值得,因为有同样的人跟他们一起坚持同样的梦想,这就是理想主义的热枕,任何时代都不会褪色的抱负。
这是背景,他们守护的是边境
无意间看到这部电影,当电影镜头从那广袤的天地间切换到那个普普通通的仁青身上,他说:不要拿走羊子!
一个人面对那么多凶神恶煞的人,他却一点也不退缩!
自家的狗被打死了,他也被打的鼻青脸肿。
但是,他说,我不走,这是我的家!
这份执着和坚持,瞬间就让我潸然泪下!
现在社会上已经缺少了像他这份坚持!
这份执着。
妻子因为这片土地的贫瘠,被夺走了生命!
也没有动摇仁青一丝一毫,他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坚守着他的信仰!
他说我们就是政府,他就在家里竖起来五星红旗!
在所有的地方,用所有的力量去刷上五星红旗,以此宣告领土的归属权!
一做就是10几年!
他的一生不为名利,带着女儿在这片贫瘠的土地,坚守这份信仰!
家国天下!
女儿曾经挣扎过,但是慢慢理解这份责任之后,依然选择留下来,陪着爸爸一直坚守!
就这样34年,凭借一己之力捍卫了国家不容侵犯的领土!
这一份信仰,这一份坚持,这一份选择,这一份敬畏,就是我们生命里欠缺的那些光!
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坎坷的剧情。
就是这样原汁原味的一部电影,1个多小时的时间,我几乎是哭着看完的!
给这样的电影点赞!
新冠肺炎时,在老家中央6台看的。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大赞!
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国,在三人村,家是国,国是家的特点更突出。
为了守卫这个边远,艰苦的地方,男主,一直坚守。
不畏强权,不畏艰辛。
这是我们平凡的中国人,这也是英雄的中国人。
英雄来自平凡。
疫情期间我们又涌现出很多这样的平凡英雄。
一直比较反感过于表现爱国的电影,这电影在真实事件的背景下,故事情节自然,画面感也不错。
值得一看,有机会也去下西藏,感受大祖国下的异样风情
作为一名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生,我时常想,我的专业,除了在思维上知识上对我有明显提升外,还有什么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地方呢。
看了这部电影,我突然明白了,理论学扎实,论文质量高,绝不能是为了所谓评职成,谋个好差事或者为自己的前途添一点砝码而已。
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有多不容易,学习历史的人都能明白,从积贫积弱,到独立自主已然是不易,如今日之日韩,虽然是发达国家,但其军事外交极大程度都无法自主抉择(参考美日安保条约),我们用了这么多年站了起来,又遇上邓公富了起来,中华民族面对着一个又一个挑战,走到今日,着实不易。
在物质丰富,重商主义盛行的今天,在社会精英崇尚历史虚无主义,广大中青年生活重压之下开始佛系的今天,看这样一部电影,对于我这个学习马哲与历史的青年来说,是一次受教育,也是一种点拨。
思想宣传,精神传承,理论研究都不是高高在上的,试想一下,名校博士闭门造车的边区社会的论文,和电影中妇女三人在边区生活几十年的事迹报告,我想所有人都会选择去倾听后者的故事。
没有切身经历,没有在生活中付出与磨砺,只有知识的堆积和研究的技巧,哪怕再加上无数的聪慧过人的大脑,也永远产生不了伟大的事业。
就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后没俩月,新闻上就爆出某知名高校教授性骚扰女学生,某名媛花钱进入常青藤装X人设破裂。
面对一个浮躁的社会,面对一群精致的温室里待久了的利己主义者(我也不排斥我个人有时也很利己),我们该如何找寻自我?
如何保持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与良知,这部电影给了我答案———去做,不要害怕前方的黑暗,不要害怕道路的崎岖,不要在乎旁人的麻木,亦不必担忧未来的自己是否可以获取世俗意义的成功,只管循着一条有意义的路去走,想好你能承担的后果,然后默默地走,只管向前,这便是武器的批判,是你我追求一个完整健全的自我的勇气。
最好的宣传和教育,都是以身作则。
向这故事中的主人公鞠躬,并且向他们学习。
在未来的日子里,扎实学习,踏实工作,若有余力,为这个时代与社会,发一点光
真实。
外景,日常,建筑都是记忆中的模样。
难忘的有用的牛粪,第一次见到用雪,烧热的石头和干草做出高温蒸汽急救,杂乱的房间,主席的海报,土黑的墙面和焦黑的家具,因为人少跟动物絮絮叨叨,佝偻着腰捡柴抱柴,平静的湖面在山谷间蔓延。
剧情流畅不生硬。
视角很好,拍出了建设者的初心和付出。
为什么赞颂这个陌生人?
因人历经艰险而伟大,要赞颂这伟大。
大女儿在山间受伤,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挣扎,煎熬。
结尾三人为了留下居民,主动选择去更边远地区,吃更多的苦。
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想象它的危险和艰难。
虽是主旋律,没有强行吹捧,看完能理解。
比起金钱,自由,远方,为什么守护家乡不能是一个人归宿和命运呢,不管家乡有多偏远贫困。
热爱和建设家乡,这责任需要很多人的付出,青春,生命,艰苦环境里的咬牙坚持。
责任很重,只有负重前行
西藏版守岛人
保家卫国
cctv6
前30分钟一直让我觉得这是部好电影 三十分钟后思想一揭出来(这思想我真是不敢苟同) 后面一小时开1.5倍速看完的
从头哭到尾眼废了原来守玉堆的不止我们三个人(镜头里工作证被水波越推越远)
都是藏人还要手足相残…
守卫边疆的三人,经历多少艰难又漫长的岁月。难以想象。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202010,愛奇藝。真實故事改編,堅守邊疆34年,闊以的!信念,是認知和情感的昇華,嗯嗯!
国就是家就是国
风景很美,镜头很美,不过看剧情,戍边不靠军人靠百姓,这不是打脸政府吗?
还是缺了一点,胜在题材吧
故事是好故事,可就是没可可西里来得震撼
我们的国,是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我们的国,也是无数平凡人的默默坚守;我们的国,更是这样的无名英雄们可歌可泣的付出~
真实事件改编,但是只是觉得不够强大不够好,说太多肯定也会被删,所以一个边疆让一个老百姓来守?无论他的初衷是什么
主旋律,用心十分险恶,歌颂个人牺牲。
又是看不清现实的理想主义。先有家再有国,家都没了,谁来守国?靠你一个人的意志吗?
2020.3.3 知道有人这样生活,对待现有的生活我总会态度更谦卑,要求更简单些。 有时需要沉重的片子清洗浮华不堪一击的灵魂
难以想象戍边34年经历的一切,电影简单质朴,人物胸怀大爱。致敬。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