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抚养还未到来,我在plan 75里看到了社会性遗弃。
虽然是一个科幻的世界,但是整个影片里塑造了一个非常疏离、冷漠的世界。
镜头总体上是冷色调,偏保持着距离。
muchi作为一个78岁的老人,无儿无女。
整个社会你在75岁之后,就没有任何用人单位雇佣你了。
你没有经济来源,你的生活无法实现可持续。
周围接触到人,也只是老人。
没有其他人跟你交流,听你的故事。
你的小伙伴,还很容易因为其他因素而远离你。
muchi是被孤立的存在。
面对眼前一个活生生忽然在家死亡,尸体发臭的例子,muchi原本想要继续努力生活的动力和信心也被打得七零八碎。
整个社会唯一给你导向的就是去plan 75计划。
有人给你发钱,有人给你陪聊,有人请你吃大餐。
影片最让人感到恐怖的事情是:它是如此的贴近现实。
唯一几处温暖有亮点的画面,老实说,我也觉得挺悲凉的。
有muchi看小孩玩耍,muchi看到日出,侄儿给muchi一碗汤。
看过采访,导演说不希望大家在疫情期间看了觉得太过压抑。
但是实际上非常的苍白,没有更多的交流和改变。
muchi走出安乐死的阴影,面对它的还有非常沉重的社会现实。
她到底该如何存活?
影片中有三条线。
我觉得吸引人的只有muchi这条线。
另一条叔叔线,叔叔夜里站在路灯下,看着侄儿离开的那一幕也非常打动人心。
整个画面很干净,叔叔站在灯光下。
侄儿犹豫的慢慢走了。
没有回头,大概也是害怕回头吧。
整个镜头给我一种回头了就走不了的感觉。
我觉得除了muchi这条线之外的两条线的意义就在于塑造了一个社会的总体环境。
这个环境包括这么几个现象:1 堵住75+老人的生存空间,包括流浪在公园的长椅上。
2有人反对plan 75计划,镜头给到了背影和几个扔海报的结果。
但是这种声音在整个影片下看起来非常的微弱。
这种抗争好像除了情绪的排解,并掀不起社会的变化。
3。
榨干死掉老人的价值:包括骨灰;影片中让我感觉处理很不符合逻辑的就是遗物的处理。
我觉得这个可以发展出一个产业链。
甚至这应该是政府可以覆盖安乐死成本的一环。
当然,这可能是为了导演展现菲律宾女人和女儿面对生存的渴望。
整个影片除了展示这样一个社会的总体环境,还提出了很多潜在的问题:比如年轻人活着干啥?
影片里关于年轻人的叙事实在太少了。
我看着的时候总感觉一些悲凉。
年轻的时候,帮助老人安乐死。
等自己老了,自己安乐死。
活着有啥意义呢?
从提出问题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这个影片达到了目的。
虽然我非常想要吐槽它的结尾。
就在我内心看到侄子带着叔叔的尸体在去往火葬场的路上被交警拦住,muchi逃出来看到日出的时候,我就在想结尾不会就停在这吧。
结果还真是。
他们生活的世界还是一个一样的世界。
一个一样残酷的世界。
即使叔叔没有死,侄子也不太可能带叔叔回家,赡养他或者和他有任何更多的交流。
我是否该说幸好剧情这么安排,要不然如何收场。
很多的愤怒,词不达意。
但是暂停下来,这就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世界。
你要如何珍惜活着这件事情,你要如何对待你年迈的父母,你要如何面对即将年迈的你。
不止你,还有你你你。
p.s muchi在安乐死执行到一半跑出来,能否继续健康安全的存活下去 这个问题感到好奇。
就去查询了一下安乐死的药物。
发现真正执行安乐死的药物,挺多都是针对病人的,所以用药方案不一。
反而是执行死刑的药物配方可以参考,可能是plan 75的方案。
执行死刑的药物里面包括苯巴比妥,肌肉松弛剂,氯化钾。
应该是要用苯巴比妥和肌肉松弛剂,muchi才可能存活下来。
肌肉松弛剂应该是第一次服药的时候用了,让人放松。
苯巴比妥就是神经中枢的镇静麻醉剂。
所以muchi最后挣脱的时候,显得用尽了毕生的力气。
但是觉得不符合逻辑的点是居然没有用氯化钾,快速无痛的结束老人的生命,不符合这个政府和75计划的调性。
最符合逻辑的结局就是muchi想要活,挣扎,但是75计划执行之好,之快,让她没有了生的希望。
在未来的日本,这个人口高度老龄化的国家,国会通过了这项法案,任何年满75岁的老人都可以自愿参加一个名为Plan75的计划,也就是由专业机构负责免费安乐死的实施以及身后事(比如集体火葬)的处理。
这样的故事设定非常新奇和吸引人。
电影的主人公是78岁的失业独居老奶奶,本来她和老姐妹们有一份在酒店当清洁工的工作,但是有客人投诉说不愿看到这么老的老人还在工作,心里很不自在,于是四个老姐妹被解雇了。
没有了工作,也没有积蓄,租房子也困难重重,社会对老人并不友好...走投无路的老奶奶决定加入Plan75。
话题虽然沉重,但是电影拍得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起伏,也没有煽情。
到底是勇敢地选择安乐死,还是坚强地活下去,仍旧没有答案。
软科幻近未来的设定下,日本因为人口老龄化问题制定了“75计划”,指75岁以上的老人可以选择主动死亡,为年轻人提供生存空间。
这个计划甚至被冠以“为国而死”的宣传,激励大龄老人主动的选择死亡。
片子聚焦在四个角色身上:想活下去,却因无法工作养活自己最终绝望的老奶奶;推销75计划的但最终难以面对叔叔死亡的男推销员;提供临终陪伴服务并需要劝导签约老人的女接线员;来自菲律宾的火葬场遗物整理师。
每个人都代表了这个计划中的一环,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这个计划。
电影关注的点和设定无疑是打动人的。
每个人都有长辈处于这个年龄段,我们也终会成长到这个年龄段去面对生活和死亡,那么当这个计划落到每个个体上的时候,社会在引导什么呢?
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老人和生命的消逝讷?
当每一次交谈的时间被框定,当“老人就该死”的概念被渗透,当交谈和情感交流带来了对个体情绪的影响时,人性该如何定义?
年轻人是否逐渐拥有了处死老年人的权利?
即使是主动选择死亡的计划,社会的暗示宣传和推动就不是刽子手了吗?
这些尖锐的,现实的问题藏在了温柔的日式讲述的背后。
没有艳丽的颜色和灯光,没有矛盾冲突,温和的颜色和柔和配乐,配合大量的空镜,像是温水煮青蛙,一点点代人进入这个绝望的社会。
遗憾的点也有,比如菲律宾女性的故事线单薄链接感又弱;结尾最后的10分钟感觉有一些刻意的文艺感,让人的感情没有得到升华。
私以为在医院两位老人的对视已经足够精彩,后面的故事反而显得有些累赘,打散了情绪,也给整个电影减了分。
如此好哭的故事在结尾没有强烈共情有点遗憾,但这个关注的视角和事件依然令人深刻,发人深思。
当死亡来临时,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坦然面对?
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百丽宫影城(微信号:szblhyc)11月25日,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联合广州百丽宫影城,在影片《岁月自珍》展映后,特邀本片编剧、导演早川千绘以网络连线的方式参与映后交流,与我们分享她的创作缘起,以及她对「失落的一代」、安乐死、老龄歧视等电影相关主题的看法。
嘉宾 早川千绘(导演、编剧)主持人钟秋梦现场统筹 梁诗蔚现场交传 燕子日语校审 阮璐现场统筹/执行:梁诗蔚/周玥/张嘉怡活动摄影/编辑:储伊阳/周玥你对社会毫无价值吗?
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岁月自珍》探讨的是社会老龄化问题。
在大部分观众的印象当中,日本是一个非常关心老龄化问题的国家。
那么老龄化社会离我们中国观众又有多近呢?
我也查了一组数据,2023年,日本超过65周岁的老年人口为3620万人,已经接近总人口的30%。
截至2021年末,中国超过65周岁的人口亦有2亿人之多,占总人口14.2%。
老龄化社会已经是我们当下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影片当中,除了在宏观角度探讨了社会老龄化的问题,同时也关注了,个体如何去面对「人生是无尽的孤单」这一个永恒话题。
这部长片其实是延伸自由是枝裕和监制的短片集《十年日本》中的短片,导演亦是本片的编剧。
那第一个问题,其实想问导演,这个故事的契机是什么? 影片中少数有着非常明亮色彩的镜头则是女主角最后看到日出的那个场景,还有一些少数的可能展示年轻人的那些场景,请问是什么让导演认为人在即使面对人生中的孤独与痛苦,依然拥有活下去的欲望?
早川千惠2016年夏天,日本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
一名男子闯入残疾人居住的设施,杀死了19名残疾人,这是一起非常令人震惊的事件。
犯罪嫌疑人说「残疾人在社会中毫无用处,生存毫无价值」,我对此深感震惊。
我觉得这种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或者社会氛围在日本社会一直存在,这起事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不可避免,也确实真实发生了。
我感觉当今社会有一种趋势,就是用「对社会有没有用」「能赚多少钱」来衡量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在出于对这种趋势感到的极大危机感中,我制作了这部电影。
最开始我制作了这个电影的短片版本。
在2018年,我制作了《岁月自珍》的18分钟版本,作为《十年日本》这个短篇集电影的一部分。
2018年,《十年》日本版项目计划就是《岁月自珍》诞生的契机。
十年日本 (2018)6.22018 / 日本 / 剧情 / 石川庆 早川千绘 木下雄介 津野爱 藤村明世 / 国村隼 杉咲花关于电影的最后一幕,我一开始认为这部电影本身会变得沉重、悲伤和阴暗。
但最后我仍然希望在这个电影的结尾能够给观众带来一些希望的感觉。
电影一开始时,女主角美智觉得自己依然年轻,喜欢生活,从未考虑过死亡。
但渐渐地,「75计划」的系统被引入,她被迫做出选择。
但最终,她选择了按照自己的意愿活下去。
我认为这是这部电影的希望之一。
对我个人而言,生活的力量并不在于有钱或有工作,更重要的是与人建立联系。
哪怕只有一个人,与他的牵绊,以及他希望你能活下去的祈祷,我认为这就是人们生活力量的源泉。
可怕的是,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可能会感受到社会氛围的影响,即使没有直接的言语表达,也可能感受到一种来自社会的「你活着没有价值」的压力。
我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能反映出这一点。
「互相帮助」,还是「给别人添麻烦」?
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近几年,日本在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政府也准备放宽条例以引入更多的劳工。
影片中的菲律宾劳工因为生存问题而加入了将长者带向死亡的工作中,在影片中形成了某种讽刺和反差。
请导演谈谈菲律宾劳工这个角色的设定和想法。
早川千惠之所以在电影中加入菲律宾护理员玛丽亚这个角色,是因为在现今的日本社会,护理行业的人才短缺,因此日本接收了来自东南亚包括菲律宾在内的国家的护理员。
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情况。
在这部电影中描绘的菲律宾人,他们非常注重家庭和人际关系,无论是家人还是陌生人,都有一种互相帮助的精神。
我认为这种关系在现今的日本社会中是非常缺失的,因此我想通过对比来描绘这一点,这也是我创造这个角色的原因。
然后我还想表达的另一点是,这部电影中几乎所有角色都是听话的,遵循规则的。
这部电影里描绘的日本人都极其遵守规则。
他们不是根据自己的信仰行事,而是根据社会和其他人的想法行事。
然而,菲律宾人玛丽亚却是个例外,她忠于自己的信仰并付诸行动。
在这一点上,与日本人形成鲜明对比。
深圳观众关于这个电影有三个问题想问一下。
第一个问题是,我感觉这个电影和《楢山节考》有点像,这部电影是否是受到《楢山节考》的影响?
第二个问题是,针对中国和日本老龄化现象以及日本对于老年人的态度,我们可以往哪些方向进行探索或者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
第三,关于菲律宾劳工和日本人的不同,她和周围人有更多的连结,导演您认为这个问题的探索方向和解决方法是什么?
早川千惠谢谢,你提出了非常好的问题。
接下来我会逐步回答。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当然了我有看过《楢山节考》这个电影,而且我认为这次的电影《岁月自珍》是现代版的《楢山节考》。
我相信看过《楢山节考》的人应该能理解,在日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自我牺牲」,尤其是有一种以自我牺牲为美德的思想。
正是因为这种思想根深蒂固,类似「75计划」这样的系统更容易产生。
楢山节考 (1983)9.01983 / 日本 / 剧情 家庭 / 今村昌平 / 绪形拳 坂本澄子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日本面临的严重老龄化问题,以及伴随着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感受到社会传达出的「老年人的存在是一种麻烦」的讯息。
例如,近几年创造出了「老害」这样的用语。
过去人们对老年人都是持尊敬的态度,长寿被认为是一件很值得庆贺的事情。
我小时候确实是这样的看法,但现在却出现了一种认为长寿就等于给他人添麻烦的说法,我对此深感担忧。
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受媒体非常大的影响。
媒体放大老年人变老带来的困扰麻烦,国家即将面临的诸多老龄化问题,这种负面形象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政府找不到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方案的情况下,人们的不满并没有指向政府,而更多地是指向了老年人,开始责备老年人,质疑他们的存在,社会的氛围也开始围绕这种思维而形成。
我对此感到担忧。
第三个问题,我想你已经注意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认为这确实是老龄化问题的症结所在,或者说是最重要的一点。
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情况,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人需要自己,有人关心自己,这些都能成为活下去的动力。
尽管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并不容易,但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每个人都会老去,变成老年人。
老年人也是人,年老并不是变成了其他的人种,而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阶段。
因此,我认为理解和共情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点,在日本,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不要给别人添麻烦,长大后也会觉得不能给别人添麻烦,我感觉这个观念把我束缚得很紧。
同时,这样的观念会让人变得很难相处。
我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变得更加容易相处,而不是让人害怕给别人带来麻烦。
我希望我们能够建立一个互相帮助、互相理解的社会,而不是因为怕给别人带来麻烦而无法寻求帮助。
「老龄化」问题的形成原因与解决措施广州观众中国老龄人也会像影片中的老人一样面对贫穷困境,日本的老年人和外国的老年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日本政府对于老龄化社会的政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
早川千惠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因为我只了解日本的情况,对于其他国家的状况以及他们采取的政策一无所知。
所以回答起来有点困难。
以我了解的日本人的角度来看,也许日本人更注重不给别人添麻烦,不想被别人讨厌或认为是麻烦,以及更强烈的自我牺牲的心态。
因此,我觉得未来社会可能变得老年人越来越难以融入。
很抱歉我不能给你一个好的答案。
关于日本政府的对策,老龄化问题不仅仅是老龄化本身,还包括育儿、出生等相关问题,我认为必须应该采取综合对策。
然而,政府在这方面的应对措施也相当滞后且进展缓慢,许多国民对政府的行动速度感到不满。
近年来,我们从政府那里感受到的信息是:「我们的政府和国家不会提供帮助,你们国民必须自己解决问题。
」
深圳观众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不想婚育的人越来越多,日本在鼓励外来人口务工和老年人重返职场上的政策也越来越多,导演作为女性,认为形成这个局面是什么原因?
早川千惠因为我是电影制作人,不是政治专家,也不是社会问题专家,所以我只能以普通人、一般人的身份回答,这样可以吗?
我成长在80年代,那时日本经济呈上升趋势,未来充满了希望。
然而,之后日本经济急转直下。
我感觉日本一直被困在那段成功的经历中,在改变社会、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一直在以那个过去辉煌时代的体制运作,一直没有转变的迹象。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终于开始意识到,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日本社会几乎30年、40年来几乎没有变化,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原因。
从不相信到相信——创作时间前后观众的态度转变广州观众我刚开始觉得「75计划」是一个友好的政策,会先给老年人一笔钱,会善后,还会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
现实中有一些国家也开始实施「安乐死」政策。
「75计划」如果在现实中实施起来或许会更残酷,可能不会给老年人发钱也没有情绪安抚,导演为什么没有把「75计划」设计得更残酷呢?
早川千惠我的想法是如果提出这样的政策,一定会遭到强烈的反对。
比如,国家是否应该拥有涉及个体生死的权限,这可能成为一个问题。
为了平息反对势力,我认为会采取更友善、更体贴的方式来让人们觉得这个系统并不可怕。
所以,如果这成为现实,我认为会采取这样的方式,会更加耐心,更加友好。
挖空心思通过友好的方式,减弱人们的抗拒感。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愚弄人的方式。
在一开始展示这个可怕的、涉及到杀人的系统时,哄骗大家说「这不是真的」。
如果一开始采取更残酷的方式,国家肯定明白这种方式是无法被国民接受的,所以从一开始就不会这样做。
如果现实中真的实施这类计划,我想会采取类似电影中描绘的方式。
这里稍微谈谈日本观众的反应,2018年短片版的《岁月自珍》上映时,很多人都觉得这种事情绝对不可能发生,但在随后新冠大流行,尤其是在去年长片版上映后,很多人开始觉得这种事情是可能发生的。
在过去的短短几年里,我感受到了大家看法上的变化。
影展/映后谈/会员福利/电影推介将至请持续关注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文章
早川千绘(Chie Hayakawa)的这部安静的电影想象了一项应对人口迅速老龄化的国家计划,影响会相当惊人。
低科技含量的科幻电影《岁月自珍》(Plan 75)假设在不久的将来,在针对老年人的仇恨犯罪激增之后,日本为其公民提供了一种激烈的方式来应对其迅速老龄化的人口。
电影名字中的计划是为75岁及以上自愿接受无痛安乐死的人建立政府支持系统。
作为回报,日本政府会给他们10万日元(约合740美元),让他们随心所欲地享用最后一顿奢华的晚餐,或者安排一个更合心意的葬礼。
当然有些人可能会选择火化,与朋友或家人一起埋葬,部分原因是这样更便宜,部分原因是有些人认为这样会“不那么孤独”。
这一概念与1973年的经典未来冲击电影《绿色食品》没什么不同,但没有查尔顿·赫斯顿歇斯底里地大喊所有尸体的遭遇。
事实上,这是一个安静而尊重的研究,研究了这样一个项目对一系列不同的人意味着什么,从孤独的、被迫退休的潜在用户米基(资深演员白正千惠子的表演令人心碎)到处理招生和客户服务的政府工作人员,如宏木(Hayato Isomura饰)和阳子(河合由美饰)。
当宏木年迈的叔叔有一天走进他的中心时,“75计划”的平稳实用主义突然变得不那么容易动摇了。
与此同时,阳子通过电话倾听米基的生活故事,与她越来越亲近,这是该计划包括的治疗性死亡前过程的一部分。
最后是菲律宾移民玛丽亚(斯蒂芬妮·阿里安饰),她在幕后整理留下的财物,试图为她生病的孩子筹集资金。
编剧兼导演早川千绘的这部多线剧最初是一部选集电影《十年日本》(decade Japan)中的一个片段,该片描绘了未来十年日本的样子。
不难看出她为什么想要进一步丰富这一片段,因为基本的幻想是如此丰富,也许比大多数科幻小说的想象更可信。
她的方向是庄严而深思熟虑的,留出了空间来品味“沿途”的小细节,比如米基如何把手伸向灯光,或者玛丽亚如何在教堂唱歌。
作曲家雷米·布巴尔以弦乐为主导的配乐提供了一种舒缓的慰藉,但又不会变得过于甜蜜,帮助影片达到了一种安静的超越。
安乐死是否是一种自由的死,是一种选择?
是否是死得真的自由?
人是否完全属于自己,又或者说完全属于清醒的自己,是否完全属于过去做出决定的自己?
我们都有过上学、上班、失恋、失去亲人等等时候,也真有过死了一了百了的心情,但是当这真的成为一种可选项的时候,人类又会怎样?
加拿大的安乐死已经开始有这个趋势了。
集群自杀、不当宣传、要求线的滑坡、圈层隐舆论、道德风险、刻意引导,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和自由?
好的电影会引人思考而不是一味输出,《plan75》做到了。
岁月自珍 (2022)7.32022 / 日本 法国 菲律宾 / 剧情 / 早川千绘 / 倍赏千惠子 矶村勇斗
当知道金鸡百花奖电影节仍在厦门后翻看展映的所有影片,《岁月自珍》是我最想看的。
影片的立意,虽未真的发生,但40年后,也许将会成为真实的存在。
Plan 75 裹上十万日元的生前补助,将嫌弃那么明晃晃的拿到台面上。
最终将老人视如垃圾,一同掩入填埋场。
1. 有人忙着活,有人忙着去死。
女主78岁被退休,找不到短工维持生计,她选择不得不去死;菲律宾护工的女儿先天心脏病。
为解决医药费,加入了Plan75助死计划,为了女儿能活着,她在“帮助”别人死;2. 再多的新生命都能应付过来,再少的老人都是多余的。
菲律宾护工的老乡因为骑特殊的单车可以一同载着自己三个孩子而雀跃;老人们却纷纷被不同的途径告知去死有多么好。
影片的配乐以及剪辑之间的声音切换、多次时长并不短的虚焦,觉得有些生理不适,我甚至捂上了耳朵。
火车呼啸而过,护工梦中的场景,话务员最后的凝视……好几个场景。
个人理解是导演故意为之,用声音和虚化间接去描述人物内心的挣扎。
最后各种渲染的夕阳、耶稣光以及那首歌谣,并未能触碰泪点。
反倒是女主搬离住处的前一夜,那一夜一定很长。
看完电影反观自己,对于三四十年是否依旧如同今日一样感到潇洒快乐我并不能笃定。
不得不说脆弱的人始终是脆弱的,这一点很惭愧。
看过不少独居类的影片,给自己一次又一次打预防针,也在试图让自己对孤独终老进行提前脱敏吧。
看完,心情沉重!
直面75+的老人,归宿,死亡,如何安放即将离开人世的肉身,如何让最后的时光能稍稍有些温暖。
75+的老人怎样生活?
自珍,如何自珍?
在这个主导要遗弃你的世界?
当美智子这样虽然78岁,还能在酒店当服务员,身体还不错的老人,当宣的叔叔那样曾经为建设这个国家辛苦努力工作的老人,在75+岁以后,难道只能独自在家孤独终老,连死亡多日都没人察觉,只能让75+的老人选择尽快安乐吗?
看的人心痛!
我们都将老去,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当我们不在作为建设者做出贡献时,难道只有安乐一条路吗?
能否有一个让75+的老人发挥自身作用的简单工作?
能否为75+的老人有个真正的养老院敬老院。
电影看的真让人心寒啊!
那些安乐的老人,有很多并没有被妥善埋葬,而是如垃圾处理一般被处理了。
这多么残忍啊?
难道都不能给老人一个安放肉身和灵魂的所在吗?
那些帮助老人安乐的那些工作着的年轻人,他们做着这样的工作,他们的未来他们的老年,是不是也一眼可见呢?
唉……倍赏千惠子实在是太棒了!
80岁的老人了,本色演出,一丝一缕都是泣血,一点一滴都是悲伤!
没有孩子没有丈夫,难道就要接受这个社会对她的抛弃吗?
她那么珍惜生活,做事那么仔细,总是在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但是生活并没有报以温柔,社会依然还是冰冷的遗弃,甚至就是在指明只剩下一条安乐的路。
宣将自己已经安乐的叔叔偷偷接出来,但是竟然没有火葬场可以火葬。
人啊人!
在做什么孽啊?
每个人都会老去啊?
你所见的所做的,就是自己的未来啊!
浮躁而现实的社会,已经无法安抚苍老的生命,这是最大的不幸啊!
想起几年前看的一本书《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那本书中反映了英国的很多老人在家死亡之后,很多天都不能被发现,那些孤独终老的老人,死亡的时间和状态都不相同,但是都是一样的背景,孤独老死。
为何没有合适的社会机构来关心这些老人呢?
为何养老机构要资本化?
要企业化?
要盈利化?
难道善待这些曾经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努力工作过的人,不是天经地义吗?
不也是每个少年青年更愿意为国家做贡献的无后顾之忧吗?
养老,其实不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事,是这个现实社会的事。
想到自己也已经年老,在不远的将来,我也终将如美智子那样生活,心中不由的凄然!
是该好好想想了,等我退休后,是不是可以去福利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呢?
希望能为我们这个社会的老人能做点事情吧!
岁月自珍,说的很好,但是纵然再想自珍,可是那些衰老和无能为力的告别,终将会到来,唯望老人们能愉快安详面带微笑的离开!
我无法选择我的出生,但我希望可以选择我的死亡。
我很需要这项75计划,不是为了减轻国家、家人巴拉巴拉之类的负担,完全觉得人的一生毫无意义。
但不妨碍我为那些被迫使用75计划的人难过。
大概是因为老龄化比较严重,日本很喜欢拍这种讲述死亡的片子,出生和死亡,确实应该是同等重要的事情。
电影里多次拍到和小孩的互动,小孩代表着希望和朝气,人们通常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老年人却是可以被随便抛弃、随便解决的“东西”。
在我看来,结婚生子使得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的理论,是国家这个机构或者说是一个民族需要的,而不是我作为一个人需要的。
我需要从生到死都能被好好对待,都能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选择,不用在少年时期拼命地读书,在中年时期拼命地工作,在老年时期拼命地寻医问药。
但现实是从生到死,无形中你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如果这条大多数人都走的路你不走,恭喜你将永远需要解决问题。
不想买房,老了以后不会有人租房子给你。
不想像一个陀螺一样旋转到死,社保交不满,老了以后(在这里可能指35岁)找不到工作。
不想结婚生子,被催婚被异类被迫孤僻,死了以后没人收尸。
片中的主角阿姨,在这个年纪,她已经足够健康、足够精致、足够体面了,但是老了这件事情,在残酷的自然规律面前,身体也好脑子也好不行就是不行。
结局选择退出75计划,完全理解,人始终本能的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很难眼睁睁地看着生命在自己眼前流逝却无动于衷,这也是很多人不敢自戮的原因吧。
但是那然后呢,生活怎么改变?
本质问题没有解决,怎么活下去?
安乐死如果只是用来消除老年人给社会带来的负担,那未免也太过悲惨了。
活一辈子,最后却成为所有人想要甩掉的包袱,意义到底在哪?
在现在这种条件下,我要如何才能优雅地选择死去。
Cannes/什么都想说的人 说出来就会像什么都没说
译成《七五计划》也不一定那么多人关注,《岁月自珍》更有韵味,每一段人生都值得珍惜,被大时代抛弃是孤独的,自我抗争也是很无力。等我老了我要在我们村里安度晚年,耕一片菜园,坐在摇椅上享受夕阳。话说过了人口红利的我国,同样面临着老龄化趋势,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以孝为本的大国,我们的政策是什么。后口罩时代的做法着实不妥,也许是我片面了。现在有砖家喊着延长退休,多交医保,努力的榨着,可见这窟窿深不见底!
并非就“75计划”的内容和冲突展开探讨,而是表现受其影响最直接的几类人的行为与互动,由此带入更深层的情感投射和生命思考。对“75计划”来说,好像面向少了点,但本片的主旨并非在此。演员不错,尤其倍赏千惠子和鹰尾鹰两位老演员,贡献不少动人瞬间。
导演能力是有的,但剧本的多线叙事不太成功,中间有一段真的看得人犯困。要是没有倍赏千惠子,这片子怎么办真是不好说。
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主题很好,但群像的人物选取不太好,有一条线没太大必要加进来,主线的力度反而被削弱了
2022金攝影機獎。分數給倍賞千惠子。開頭吞槍的年輕人的驚艷是曇花一現,與接下來的劇情毫無相關,劇本稀爛、鏡頭無意義。
当自己安排自己跨进终点站的时候,不知道心情是绝望之余的希望,还是希望破灭之后的绝望。。。。。。当年的樱花妹妹,如今已是耄耋奶奶了啊。
《楢山节考》之回响
现代版的《楢山节考》,与其说他们选择这个计划,倒不如说除了这个计划他们别无选择。早川千绘这部拍得蛮精致。#HKIFF
旬报No.8。倍赏千惠子撑起整部戏,除此以外毫无亮点。开局赢一半的题材,被导演当成噱头来用,那么多可以挖掘探究的点愣是一个都拍不到,也是奇迹。三线叙事更是败笔中的败笔,且不说叙事的零碎与剪辑的杂乱,单是另外两条线有没有必要存在就是一个问题,尤其是菲律宾看护的这条线,还占了那么大的篇幅。另外,部分镜头过于矫揉造作,毫无意义。像这样触及到这种题材的片子,却又用这样草率、不诚恳的态度去讲述,真的有点不负责任。
切记,这不是纪录片,是编的虚构故事。导演没做过统计,75太早
这个七五政策简直是国家发起的大型日式合法杀人……还是日本人狠。无论形式包装得多完美,多人性化,多有温度,本质上都是冷酷残忍的。就很像日本一面环保做得面面俱到,另一面却堂而皇之地将核废料排入太平洋。
是很近的未来
#22金鸡 人和故事,能好好拍完其中一样么
题材是好的,演的也到位,拍的也很稳,但编剧差了点,很多东西没有包裹着反而失去了某种聚焦,散了。看的过程挺唏嘘的,这些无儿无女或者有孩子但无人照顾的老人可能是你和我以后的缩影。如何体面的活着,如何有选择的死去,这永远是一个讨论不完的话题。
#云戛纳# 剖开日本老龄化社会,并以一种纠结且暧昧的视角阐释某种日本式的社会心态。视听调度颇显功力,好几场戏都做得非常漂亮,但剧本实在过于臃肿无趣,推销员线更像是在刻意补充世界观,而菲律宾护士线完全没有写的必要,只有倍赏千惠子这条线是完整的。以及,到底是谁想出来的“岁月自珍”这个名字?直译成“75计划”不好吗?
金摄影机特别提及。5/10
以我孱弱的接受能力,這部電影應該歸類為恐怖片。它的情節太奇特,在驚悚中已經無須台詞或演員表演來調動感情,反而是貌似無關的鏡頭(比如車窗上落雪被雨刷掃去,結尾的霞光)增添了難以言表的愁緒。日本人的自嘲,真大膽。《楢山節考》中的情節雖然與此片有相似之處,但以政府力量來推動75計劃,太邪惡了吧?我估計這種弒老計劃在哪國都不會出現,它是反人類的行為。
在电影频道看到的,喜欢这个片名《岁月自珍》,之前的《PLAN75》显得过于真白,会让不了解影片背景的人不知道是跟老年人相关的。倍赏千惠子因为机器故障最后离开“死亡中心”用背影欣赏日落的那个长镜头很美,人在要告别这个世界的那一刻终归还是不舍的,虽然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美好,但活着就意味着一切。这是一部很安静的电影,几乎没有背景音乐存在,又是在探讨很沉重的老龄化、伦理等命题~值得正视。谁有权利决定一个人该什么时候离开这个世界呢?
#Reprise Un Certain Regard# 影片刚开场就能感受到导演对是枝裕和毫不掩饰的欣赏,可是那些过于僵化的场景和镜头就既让人感受不到是枝那样的日常感,又感受不到电影感…老奶奶在最后一晚给女孩打电话的场景有一些感动,但其他时候真的只觉得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