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影坛上刮起了一阵怀旧意味浓郁的自传电影风潮,从阿方索·卡隆的《罗马》到去年威尼斯评审团大奖片《上帝之手》、奥斯卡热门片《贝尔法斯特》和《甘草披萨》,再到今年初的《阿波罗10 1/2号:太空时代的童年》,这股风潮愈演愈烈。
这批功成名就的大导演纷纷借助私人影像与叙事来缅怀逝去的美好年代。
而以《迷失Z城》《星际探索》出名的美国导演詹姆斯·格雷也不甘人后,惊喜地奉上了一部《世界末日》,再次入围今年戛纳竞赛单元。
熟悉格雷的影迷一定会对他此前以纽约为背景的作品印象深刻,从《家族情仇》到《我们拥有夜晚》《两个情人》,都给观众展现了纽约类型化与浪漫的一面。
而在这部新片里,格雷摒除了强类型的框架和元素,回到最平易近人的青春成长故事。
透过一个 10 岁小学生的天真视角,建构于各种漫不经心的日常事件、学校和家庭的细节,以及风格化的摄影美学,重现了上世纪 80 年代的环境氛围。
不论是主人公与黑人小伙伴在学校的叛逆行为,还是他在家中遭到父母斥责或体罚的情节,都描绘得相当细腻真实,还有他与霍普金斯饰演的外公的对话,更是催人泪下。
也许是我自己小时候有类似的经历,这部影片很多时刻都让我感触良多。
然而,有别于其他导演过分沉溺于梦幻的时代氛围,或过分纠缠于私人叙事,格雷并不止于打造一个细腻伤感的个人成长故事,而是借此重新审视了 80 年代初美国的阶级、种族、政治问题,其贯穿的核心莫过于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现实,白人凌驾于黑人的优越感,再由此引出美国梦的幻灭。
这分明只是一个童年故事,导演为什么要冠上一个科幻大片的片名?
这句出自美国政客的口头禅、里根总统在竞选中所提到的说法,实则指向当年美苏争霸时期一触即发的核战争。
不过,在这个孩子眼中,他根本不懂那些复杂的政治纷争,他接触到的社会现实才真正令他体会到“世界末日”的感觉。
他在原本的学校可以和黑人小伙伴融洽相处,而到了新学校上学,却随处听到侮辱黑人的语言;他去听特朗普小姐演讲,被告知没有人会有特权,但之后几件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件(学校厕所里吸毒被发现,半夜翻进教室偷电脑等),却让他领悟到:白人总比黑人有其优越之处;白人孩子犯错了总有获得原谅的机会,但是黑人小孩就没这么幸运了,很可能赔上了自己的前途命运。
关于种族歧视这种老生常谈的话题并不新鲜,而导演将叙事视角置于一个犹太移民的孩子身上,则难掩几分自我反思的意味。
他在家庭中接受到的教育,不断被提醒知道犹太人的受害者身份,却与此同时被告知要远离黑人伙伴。
其实,犹太人和黑人一样,在社会上或多或少饱受歧视,尤其在 80 年代反犹主义盛行之时。
犹太移民后代却没有与黑人联合起来反抗这种不公。
由此,影片透露出之所以有针对黑人的这种不平等现象,并不只是种族的原因,还存在着既得利益者默认了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从而暗中助长了这种现象的蔓延。
这才是影片最发人深省的一点,在私人化成长故事的层面上有更突出的现实考量。
这应是近两年怀旧自传题材里相当出色的一部,导演不急于去探讨宏大的话题,而是透过一系列琐碎的友情与亲情故事,一边让人沉浸体验特殊年代的环境氛围,一边让人体验到尖锐而难以忽视的社会现实,影片在本届戛纳空手而归颇为可惜。
少年成长与社会裂痕——《世界末日》
今天聊聊美国 / 巴西电影《世界末日》。
片名Armageddon Time (2022),别名世界末日的时刻。
电影《世界末日》是詹姆斯·格雷的自传式成长故事,讲述的并非宏大灾难故事,而是一个孩子眼中的“末日”。
它带我们回到1980年代的纽约皇后区,探索一个犹太家庭的日常生活,以及那时社会的种种裂痕。
影片的核心是年轻的保罗·格拉夫和他的黑人朋友约翰尼·戴维斯之间的深厚友谊。
通过这段关系,电影揭示了种族歧视与社会不公的阴影,呈现出一个充满冲突与不安的时代。
在格雷的视角下,世界的崩塌并不总是大规模的灾难,而是由种种微小却深刻的偏见。
小主人公保罗是个11岁的梦想家,心中怀揣着艺术家的梦想。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犹太家庭,父母却对他的艺术天赋保持怀疑,既期望他能有个光明的未来,又担忧他走上不安全的道路。
祖父亚伦是他生命中的智慧灯塔,总是鼓励他勇敢追求梦想,将自己移民美国、对抗压迫的故事讲给保罗听,给了他无尽的支持和力量。
在学校,保罗遇到了黑人男孩约翰尼。
约翰尼因留级比同班同学年纪更大。
两个因反叛精神和共同兴趣走到一起,成为了朋友。
通过他们的友谊,电影深入探讨了种族、阶级和社会不平等的议题。
约翰尼总是比保罗承受更多的惩罚,作为一个黑人学生,不管是不是他犯错,或者犯错有多么微小,他总是受到指责。
尽管保罗也会遭遇歧视,他仍然能享受白人特权带来的种种便利。
这种明显的不公平让保罗既困惑又愤怒,也让观众反思那个时代。
正是这种内外的冲突,使得保罗在道德上产生了深刻的困惑。
保罗因与约翰尼的搞恶作剧被家里送到了私立学校,生活瞬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充满了浓厚的精英主义氛围,师生们都坚守着保守的价值观,对种族问题视而不见。
祖父鼓励他去这所学校,但祖父并不知道这里隐藏着的反犹太主义和种族歧视。
在这座象牙塔里,保罗不仅面临全新的挑战,还被迫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与立场。
家庭的期望也成了他无法忽视的重压。
水管工父亲欧文对保罗有着完全不同的期待。
他希望儿子能过上像自己一样稳定、平凡的生活,而对保罗的艺术梦想毫无支持。
这种父子的价值观冲突,让保罗感到挣扎。
影片通过保罗和约翰尼的视角,呈现了1980年代美国社会的复杂性。
从里根当选到特朗普家族的崛起,都为电影构建了深刻的政治和社会背景。
电影穿插了里根关于“世界末日”的言论,以及那个时代弥漫的核战争恐惧,为影片增添了一抹时代色彩。
导演格雷的叙事手法直接而真实,没有过多装饰。
简洁的镜头语言捕捉了时代风貌和人物内心。
《世界末日》不仅仅是一部导演的成长自传,它还探讨了种族、阶级和权力等社会议题。
通过保罗的经历,影片揭示了这些复杂问题如何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命运。
每个角色都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种族,他们之间的互动揭示了社会结构与固有偏见对日常生活的深远影响。
保罗的父母虽然看似同情弱势群体,但他们的行动却往往与他们的价值观相悖。
尽管他们宣扬自由主义,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却很难与之匹配。
尤其是在对保罗教育的决策上,他们的做法无意中暴露了他们对“成功”这一概念的固守与偏见。
保罗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是格雷对自己少年时代的回顾。
电影里的细节,比如保罗在学校的恶作剧、和家人的争执、以及他对艺术的热爱,几乎都带有格雷的个人印记。
这些小片段像是他记忆里的碎片,拼凑出一个既真实又带有情感色彩的过去。
詹姆斯·格雷曾透露,保罗和约翰尼策划偷电脑的情节,实际上来源于他自己的童年经历。
那时,他和朋友曾计划偷走在布鲁明戴尔百货公司展出的《星际迷航:电影》(1979)蓝图。
两人最终被保安抓住,格雷被父亲从困境中救出,但之后再也没见过那个朋友。
格雷回忆说他的朋友在 1986 年左右死于毒品交易。
保罗渴望理解社会的不公,却始终感到力不从心。
约翰尼的遭遇,更是让他直面了种族与阶级的巨大鸿沟。
这道鸿沟不仅横亘在他们两人之间,更深深镶嵌在整个社会的结构中。
面对父母的期望和社会的压力,保罗经历了道德挣扎。
他的祖父教导他要为弱者发声,但保罗在实际行动中却未能做到。
影片的高潮是他面对内心冲突的时刻。
当他被迫与约翰尼分开时,内心的挣扎暴露无遗。
这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随着故事推进,保罗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特权,他和约翰尼的友谊在社会的残酷现实面前显得那么脆弱。
真正的成长,不仅仅是能力的提升或梦想的追逐。
它更关乎我们对社会现实的觉察与反思。
只有勇敢地面对这些问题,并积极寻求改变,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詹姆斯·格雷和他的哥哥艾德·格雷(Ed Gray)曾经相互打闹,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变得愈发亲密。
如今,他说他们“每周至少交谈三到四次”。
艾德·格雷看到这部电影后说很喜欢,认为它与他自己记忆中的故事非常吻合。
詹姆斯透露,他希望将更多家族故事搬上银幕,尤其是他母亲的故事,她在父亲事业取得成功后,因脑癌病倒并去世。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暗示了母亲的病痛,展示了她的一次头痛发作。
少年成长的代价,不公时代的裂痕。
53岁导演詹姆斯·格雷的童年回忆录,85岁霍普金斯出演外公,跟特朗普还是校友。
以点概面的反应出1980年代美国时期的政治背景,美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天壤之别,并且点出精英教育,还有同为歧视链中犹太人和黑人之间的另外一层芥蒂。
在种种社会现实事件的刺激之下,开始发奋学习。
不怎么深刻,但足够诚恳。
影片全球赢得两个奖项10项提名,被美国国家评论协会评为2022年独立电影十佳之一。
人是如何一步一步丢掉道德的?
这可能是现代社会的未解之谜,并没有人能明确的告诉别人,道德沦丧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是我们却能切身体会到道德沦丧已经慢慢的滋生到社会的角角落落。
当然,并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一种沦丧,反倒是我们越来越月切身体会到这个社会逐渐的变得冰冷起来,或者说对于所有人来说,社会的天平开始越来越倾斜。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世界末日》讲述的就是这种道德沦丧的开端,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以国家为单位就变得不负责任起来,这种国家式的不负责任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我们就能看到一种新的人群越聚越多,什么样的人群呢?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世界末日》讲述了两个小孩子之间的友谊的变换,以及两个小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逐渐发生变化的世界。
本片的大环境聚焦在里根总统上台前,一个白人家庭的小孩子原本在公立学校上学,他被父母寄托了希望,然而却没有办法将这种希望很好的延续下去,小孩并不愿意成为父母实现梦想的工具,然而自己却无法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被聆听的权力。
唯一理解自己的就是外公,然而外公并不能时时刻刻地跟自己呆在一起。
班上的一个黑人小孩与白人小孩很快的结下了友谊,这种小孩子之间的友谊是肆无忌惮的,然而白人小孩的父母们对于这样的跨越了阶级的友谊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很快,这种排斥有了一个正当的理由,两个小孩在学校里尝试了大麻。
于是,白人小孩被迫转校,他与黑人小孩之间的友谊也被拉远了。
在新的贵族学校,白人小孩看到自己的同班同学们虽然表面上很客气,实际上却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他们看不上底层的民众,更加排斥黑人,在这样的氛围当中,白人小孩虽然内心中渴望与自己的朋友联系,但现实中却无法理直气壮地站出来,然而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当他意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时候,他最终勇敢了一次。
《世界末日》看似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孩子之间的故事,实际上依旧是为我们解释了上文的主题,人是如何一步一步的丢掉道德的。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里根总统,这个美国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总统之所以留下了“名声”,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上台后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总结为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的核心就是美国放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达成的协议,让美元与黄金脱钩。
此后,美国可以无限制的印制美元来收割全球的韭菜,这就是以国家为单位的道德沦丧。
而国家道德沦丧了,民众呢?
民众自然是会将这种沦丧贯穿至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
因此,我们看到的这个美国家庭对于自己的孩子有着怎样的期望?
这种期望本身是建立在一种自私自利价值观之上的,他们并不在意小孩子该不该有一个良好的道德为基础,并以此在成长过程城中发挥作用。
他们更加在意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不能变成一个被社会定义的优秀的人。
而要成为这样优秀的人,必然要具备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什么?
白人小孩后来所在的贵族学校已经通过很多角色的口中提及到了。
我们不是一般人,因此,我们要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为自己打拼,且保持我们的形象。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认为,这个世界一切的规则和约束或者是道德都应该为自己让步的,如果不能为自己让步,那么这些框架都应该被打破,至于说打破之后该怎么办?
无所谓,有所谓的就是被打破。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不认为道德的存在是对于自己的一种提升,而认为道德也是一种约束。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实际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才是他们的本质。
片中有一个细节对比,在公办学校,当两个小孩抽大麻的时候,白人小孩的父亲对自己的孩子拳脚相加,然而在私立学校偷电脑被捕之后,白人小孩的父亲却没有任何的责罚。
因为偷电脑事件已经明确的昭示了白人小孩现在接受的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人情关系,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便能为自己达成一种方便的事宜。
这才是白人小孩父母所期待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白人小孩的将来的命运便已经被注定了。
然而结尾的时候,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改变的力量,或许这是创作者面对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表达出来的不满,或许这是创作者呼唤重新建立起来道德所怀揣的一种憧憬。
我们看到随着里根总统当选的希望越来越大,白人小孩最终冲出了校园,也许在“世界末日”之前,他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你好,再见
这不是又一部白人小孩的come of age电影。
这也不是功成名就的导演回望自己少年岁月的深情(或矫情)的memoir。
它是导演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审视成人的残酷世界,是自省,是救赎,是对这不公世界的呐喊。
看前半段时,会猜这是部典型的回忆录式电影,年少时的buddy,慈爱的外公,少不更事的我和焦虑的父母,自己的喜爱与家人期待的错位……追忆似水年华;看到换学校时,猜是青春期方向,讲对新环境的失落与惶恐,对严父的反抗,叛逆少年想逃离想出走;直到最后1/4,看到导演真正想表达的,然后悟到前面那么多铺垫都是为了这个主题。
作者想探讨,白人是否生活在一个privileged的世界?
黑人是否遭遇体制性的不公,系统性的压迫?
共和党对self-made, self-reliance的信仰是否牢靠?
美国是否真的是一个机会平等,靠自己努力都可以出人头地的社会?
听上去都是白左的议题,是国人觉得陈词滥调、过度炒作的话题。
但作者回忆的,是40年前的美国,是在他年少时困惑他,让他到如今都难以释怀的问题。
所以回过头,理解了为什么一直出现里根,“美国是一个观念”;理解了为什么出现特朗普小姐,you earned your way there. 最后还以老特朗普的话结束,you are the elite.理解了为什么要讲外公那边的犹太人背景,乌克兰,Ellis Island, 为什么外公对歧视黑人的言论那么气愤,为什么父亲那么讨厌里根,喜欢外公。
为什么中间要插一段黑人在地铁上看不惯Johnny的段落。
为什么有空军、NASA, Johnny爱听the Sugarhill Gang, 而Paul家听的是the Beatles……当然,最点题,最敲打Paul内心的,还是父亲的那番话:Some people get a raw deal,and I hate that. It's the worst thing in the world.父亲讨厌这不公平的,势利眼的世界,讨厌依赖岳父母的力量让孩子进私立学校,但还是得为了孩子,向自己最厌恶的事低头,谁又能说成年人不难呢?
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总能给我们成人很多反思的机会:大人们以为的“好”的学校,孩子看来可能完全不是那样,大人们认为的“不好”的小孩,可能是孩子最好的朋友,大人们认为的触犯底线的事情(如抽大麻),可能小孩的出发点并没那么糟,大人们认为的“为你好”,可能小孩并不领情,而大人们认为无可厚非的事(如为了保护自己背叛朋友),在小孩那儿却是触犯原则、不可饶恕……因为最后的事情,Paul终于领悟到,并非白人小孩不犯错,而是犯了错总有股力量保护他们,让他们有机会再回到suit and tie中,而黑人小孩连第二次犯错的机会都没有。
他年少无知时的一段stray away,可能就是黑人玩伴的不归路。
当他领悟到这些时,他就“长大”了。
我们离童年太久了,可能都忘了,旧的世界的崩塌,新的系统在废墟中一点点建立,往往只是经过一件事,一番话。
大人们常常惊讶于孩子怎么突然间这么世故了,气急败坏于他们童真的过早丧失,殊不知,正是他们在孩子面前说的一些话,做的一些事,让孩子们忽然看明白了。
孩子们不说话,他们只是在静静观察。
从此他们将把破碎一地的东西扫起,重新出发,对大人们台面上的那些美丽词藻嗤之以鼻。
他们把这叫“长大”,而导演把这称为他的Armageddon Time。
不是自我感动,唏嘘于忽然一夜的长大,而是多年以后,回首来路的一些人、一些事,内心越发感到内疚。
推己及人及社会,反侧自消,不可谓不真诚。
类似的片子,我想到台湾的一一,新加坡的《爸妈不在家》,阿富汗的《追风筝的人》。
所幸,在世界末日中,父母、外公都不是不公社会秩序的捍卫者,而是无奈的适应者,而这也让Paul没完全认同这套体系,没成为那种认为自己理所应当值得这一切的elite。
当在警局里,Paul坦白了是自己的主意,其实是呼应了前面外公教他的you’re gonna to be a mensch. (当然,如果他出于怯懦而什么都没说,效果会更好)而这些经历也让导演一直没放弃思考这些不公,就像父亲说的,you got to be thankful,when you're given a leg up.这也是导演想跟我们说的,我们也许无法改变这些不公,但我们得心存清醒,意识到我们是很多不公的既得利益者。
很多人没我们混的好,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是因为他在起点时就输了。
当我们有能力speak up时,多为他们发声。
别活成当初自己讨厌的那种人,得了便宜还卖乖。
富裕的白人家庭,为上什么学校而争论。
家庭里有欢笑,也有泪水。
外公讲述了犹太家族的血泪史,从难民追逐梦想来到这片新大陆终于扎下根来开枝散叶。
男孩保罗在博物馆里看见一幅名作,从此有了投身艺术的梦想,他的梦想和外公的梦想一样灿烂而自由。
保罗和黑人同学穿越纽约,黑人同学有一个航天梦,但地铁里的底层黑人提醒他的身份,这是痴人说梦。
保罗和同学在学校里捣乱,碰到一个差劲的老师,只有转学。
他不想与黑人同学分离,但外公做通了他的工作。
于是他来到贵族学校,头一天就被唯我独尊的冷酷成功学洗脑。
别的同学说黑人小孩的坏话,但外公叫他做一个正直和勇敢的人,面对压迫要去反击。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富家子弟的无病呻吟,但其实这是善恶两个梦想在一个孩子心灵中的较量。
对孩子来说,梦想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
他有了什么样的梦想,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而这个梦想究竟是爱与奋斗的梦想?
还是金钱和地位的梦想?
是追随良知去爱别人?
还是自私无情地博取名利?
在男孩保罗身上,我们看见了在幼小单纯的心灵中,这两个梦想的较量。
外公的坚毅和父亲的忍让,到底谁才是他的榜样?
保罗和黑人同学偷了学校的电脑,准备换了钱去佛罗里达实现各自的梦想,一个当画家,一个当航天员。
当他俩被警察抓走的时候,明明的保罗是主犯,但警察放走了白人,让黑人顶罪。
这就是美国残酷的种族现实。
父亲说,现实就是不公平的,你得学会活下去。
扭曲,甚至放弃自己的良知,然后成为所谓社会的精英,金融大鳄,CEO,政客,商界领袖等等,这些贵族学校里冷血的说教在经历了痛苦看清了真相的保罗看来已经显得苍白而可笑,甚至邪恶。
此片以一个小男孩保罗的经历昭示了美国梦幻灭的过程。
他的祖父辈因为美国梦的吸引而从故乡来到这片新大陆艰苦创业,繁衍生息。
但是世事变迁,到了小男孩的时代,这个美国梦已经彻底变味。
变成了对弱小的压迫,对不公的容忍,对良知的摧残,变成了自私自利不择手段往上爬的梦想。
种族歧视,贫富分化,冷漠残酷更加使得这个扭曲的美国梦渐渐幻灭成一股令人窒息的缥缈烟雾。
此片获第7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1. Armageddon Time翻译成世界末日似乎有点偏了,善恶时刻,决战时刻,是不是更贴近电影主题一些?
2. 呼吁有黑人演员的电影能不能别把色调做那么暗,已经被迫从客厅投影转移到书房电视上,拉上窗帘都还是看的很吃力,这对演员太不友好了,我看了一刻钟才发现妈妈是安妮海瑟薇演的。
3. 虽然但是,演员的水准真的高,从小演员到老演员,都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劳模姐那几十秒的半张脸的speech将那个时代(其实现在也一样)的价值观用一张强势的女性脸谱完美呈现了出来。
安东尼霍普金斯就更不用说了。
这么看来,安妮海瑟薇又弱掉了。
4. 如果只看到导演想表达政治态度,那确实比较cliche。
但能看到导演从中产视角对这个社会本质的纠结与无奈,就会产生深深的共鸣。
我们看到孩子视角的善良与正义,但也看到为人父母的焦虑与崩溃,我们想像敬重的长辈那样与命运的不公抗争,但我们同时又庆幸不是弱肉强食世界里的弱者,而我们又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弱者的加害者。
这不就是我们的生存现状么?
《世界末日》这个片名部分取自1979年罗纳德·里根在电视上发表的言论,他说:“我们可能是看到世界末日的那一代人“,他所指的并非是极小可能会爆发的全球核战争,而是思考着这个世界可能会变成一个极恶之地——“if we let this be another Sodom and Gomorrah.” (所多玛和蛾摩拉是圣经中两个传说中的城市,因为其邪恶而被上帝摧毁)。
这是一部非常情绪化与个人化的作品,导演说这个影片在某种程度上讲的就是他自己的故事。
但我们从中感知到的却并非追忆与怀旧,或者仅仅认为这是一次感情的抒发更为合适。
看该片的过程就像喝下气泡水,充满了密集的细节,每一口下去都是有滋味的,但是影片的叙述又特别平静和自然,如同气泡消失的过程,淡淡地弥合了一些明显的裂痕。
我们可以窥探到80年代美国顽固的社会结构,特权、种族、教育,抑或是同理心、愤怒和无奈,里面有以纳粹迫害为代价的笑声,有对土耳其人老师的刻板印象刻画,有“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这类成功学演讲(当然事实验证,特朗普就是最好的案例),也有家庭动态关系的层层展开,无论是温情、暴力还是了解生活不公真相后的成长,如此种种都拼凑出一副当时的时代画像。
当然片中也充满了奇怪的省略,比如两个学生在游学日逃学在曼哈顿逍遥玩逛或者是主角的偷钱行为,我们都没能在片中看到本来“应有”的后果,而片尾也是戛然而止,可能这些省略就是作者刻意而为的。
该片本来就是半自传的作品,当要追溯自己的往事的时候,线索可能并非完整的,而是按照自己心中的排序一点一点摆出来再点缀删减的,所以这些内容的缺失或许就是因为它们并不重要。
导演詹姆斯·格雷可能就是那个小时候班级中的调皮鬼、家里的麻烦制造者、幻想成为康定斯基那样的艺术家的梦想家。
不必浓墨重染,也无需刻意引导观众,毕竟过去的已是尘埃,历史也可以重演,但总会有人反思,“世界末日”在每个人心里都自有评判,我想他已经做到很好地表达了吧。
「演员都演得太好了,我真的听到霍普金斯的声音就有点想哭
世界末日是一种隐忧,包含有精神的麻痹和信念的崩塌,那些经由物质造成的灾难,来自于意识的反作用……故事的道理可以轻松窥出,我却很害怕说出这样的真相:那是因为,总有人在承受不公,也总有人在拾取好运。
那些被苦难折磨的同类,习惯了受伤、习惯不被人尊重。
他们不是傻子,不是自作自受,更不是厌弃幸运的眷顾。
而是,条件剥夺导致发展的限制和自我创造能力的缺乏……未来由强者缔造,但并非那些个不食烟火、趾高气昂的家伙,而是明白每一份享受资料的汲取,都是踩在了某些弱势的身上,只有怀揣这种感激之情并发奋图强,才能逐渐缝合生活中的不公……果然,又开始难受了。
很难不把《世界末日》与《阿玛柯德》联系起来,甚至于两部电影的片名都有相似之处:Armageddon&Amarcord。
两者都是导演对各自童年生活的追忆,尤其侧重校园生活,一个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意大利法西斯盛行时期禁锢的少年,一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面临各种危机的美国里根执政时期。
两部电影都以童年友谊为重心,涉及宗教氛围浓郁的家庭生活,以及突出表现的当时的政治环境。
在情节的设计上,两者也有诸多相似之处:餐桌上家人谈天,学校集体合影,“我”与同伙在厕所吸烟(毒品),与《阿玛柯德》如出一辙,尤其《世界末日》里,我在校董会特朗普演讲时浮想联翩,如《阿玛柯德》墨索里尼检阅时,幻想与梦中女孩结连理。
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很难说格雷没有从费里尼身上偷师。
当然《阿玛柯德》要远远丰富多,小镇生活如同一个切片,映射出那个特殊年代意大利社会状况和家庭生活方方面面。
虽说《世界末日》无法企及《阿玛柯德》,但比较同时期斯皮尔伯格追忆少年往事的《造梦之家》,还是明显看出格雷过人的才华。
《造梦之家》拍成了“ 无作者”的流水账,有损于这位好莱坞无冕之王的声誉,若不是贴着斯皮标签人们都要确信,这肯定是又一部批量生产的网飞大电影了。
最后的转身离开还是有点勉强
当孩子的世界观和信念崩塌的那一刻,对他来说就是世界末日。这部片子从编导到表演都非常私人,共鸣体现在我们小时候都有可能经历过的,诸如亲人离开、三观重建,又或者是长大后可能会面临的身份认同、艰难地融入或者脱离社会,当这些真实痛苦被导演James Gray轻松撕开时,并不会觉得电影枯燥冗长。我格外喜欢Jeremy Strong的表演,两场在车上的戏,一下子将一个本来扁平的暴躁父亲立体化了
说实话我已经不记得上一部情感层面称得上“动人”、细腻流畅毫无矫饰夸张的原创美国电影是什么了(第一头牛?),但这部绝对属于此列,而且安东尼·霍普金斯也应该因为他不动声色已入化境的表演再拿一次奥斯卡小金人。詹姆斯·格雷始终是美国的异乡人,《世界末日》像他的《美国往事》:得到,但失去得更多,哪怕美国梦还没来得及开始。种族阶层移民选举诸种政治议题在孩童视角下恰到好处,反而引起注目,再多就假了。
上周刚看完安托万五部曲再来看这种充满中产white guilt的拙劣模仿,实在是对格雷的不公平。另外对于一部少年成长题材,从小演员到父母都带着太强的表演痕迹,让人无法入戏
我们一边说着永不对那可恨的不公现实屈服,一边可耻地屈服着。
4.5,没有一点《四百击》,几乎像是《小索朗日》。
一部电影怎么能如此无聊。。。。
还能看到几次霍普金斯
选我当美国总统,我将立法禁止白男把自己的童年经历搬上荧幕。
非末日片,讲述青少年懵懂成长的心灵历程
#Cannes75 美国梦和移民和种族议题实在是太cliche,这种“看我们讨论了很多问题但其实一个都没有深入”的调性实在是不太喜欢。爷爷这条线还是喜欢的,特别是火箭发射那场戏。感觉有在致敬四百击,但跟四百击比,纯属登月碰瓷了哈。ps.再也不要相信场刊评分了 和各位critic的口味差太多
与无谓的社会反思都无关,格雷拍下了一种敏感,以一个孩子出发,看到敏感如何从抽象变成形状,发展成听觉、颜色和话语,所以直到最后,我们才看到格雷的标志性蓝色从男孩的画笔中溢出到影片本身,笼罩天空,这是脆弱的逃逸线。
太喜欢老霍和小瑟的组合。。。
霍普金斯和海瑟薇也挽救不了这个片子的平庸……
无聊至极,也没有了格雷昔日的影像魅力。
逃离“为了成为议员、金融家而成立的贵族学校”的叛逆少年因懦弱背叛自己的黑人朋友之旅,这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中产父母困于资本主义社会昂贵的学费、对儿童变态极端的期望和打压甚至家庭暴力等畸形逐利的表现,中国家庭社会中比此惨无人道的现象更极端,在这个基础上外祖父的贤明正义和幽默变得无比和蔼可亲。这样一个故事被理解为美国梦的丧失,也真的是够牵强。因为没有人能看见第三国家的世界有多黑暗,他们只顾自恋去了。
很像是电影学院毕业作业,元素都有了但什么也没说好。
86/100 关于一个人目睹他身处的政治环境越来越差,并必然眼睁睁看着环境慢慢影响他自己的悲剧性,润都无法润,这不只是美国的困境。关于一个人想要对抗他父亲的失败、想要成为斗士的失败,他看到了自己观念、意识的逐渐苏醒,但无法改变什么,离成为一位反抗者还很远,计算机与太空只是虚空的幻想:一种试图起飞而发现困局与徒劳的末日心理。关于美国梦的暗面、个人史与美国史之间的蒙太奇、美国历史与当代的对话与重复。并且,电影更想说的远不是简单指出种族分裂等不公平的社会环境,而重点在于男孩具体的心理症候,其中情绪意味极其复杂。最好的21世纪导演自传电影之一。
如果抛去自传性质,则更加平平无奇
我不知道是什么让我对它有了高期待,是精美的海报?是一众再熟悉不过的演员?还是不时出现的时代符号?一切都显得很临时,很初级,像是赶工却又像是雕琢了很久。温吞寡淡,索然无味,是不是每个知识分子都会讨厌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