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之旅>是我期待了很久的电影,我所感兴趣的并不是影片里大片大片黄得耀眼的油菜花地;也不是因为这个电影里的主角是演艺大腕范伟和张静初.而是电影所讲述的年代,和那个年代里一个平凡女子的爱情,以及她的一生.七十年代,我刚出生.那时中国的物质平乏,领袖人物是那个年代的明星,全中国人民都是他一个人的粉丝.所以在大家的精神世界里,领袖就是信仰,就是生命,就是惟一.那是一个没有个性、压抑人性的年代,大家都盲目快乐的活着,穿着款式、颜色一样的衣服;张口闭口说的都是同一位领袖的语录,连思想也是同一位领袖的思想。
那个时代是听党的话,跟党走的红色年代;人人都争当先进,争着为社会主义多拉快跑.那个时期的爱情呢,自然也要听党的话,党让你嫁给谁你就要满心欢喜地跟着谁一辈子. 片子里的春芬是名售票员,因为表现好,被领导派给曾受过毛主席接见的劳模司机当徒弟.她青春、美丽、热情、能干。
后来她与经常坐车的下放改造的医生彼此产生好感。
那个年代,一个根红苗正的人爱上一个思想有问题的人是需要有很大勇气,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再加上,那个雨夜,他俩的亲昵又暴露在广大工人阶级的面前,这场爱情便以失败收场。
医生被带走,春芬差点也因此失去工作,更残忍的是春芬的爱情变成是一生的伤痛记忆。
此后,领导充满关切地让春芬嫁给了师傅,师傅成了自己的丈夫。
再后来,丈夫因车祸变成了植物人,春芬一直照顾着他的生活,直到他死去。
而春芬已人近中年,一个女人的青春和幸福就这样随着那个年代逝去。
做为女人,我从心里替春芬难过;做为女人,我真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
片子为什么取名叫芳香之旅呢,是不是说女人像是花朵,她的一生就是花朵开落的一个过程,春风过春雨落时,她含苞欲放;然后花开绚烂,之后凋落,化做泥土。
那些曾经的香气只留在时间的过往里。
周日,早晨8点准时醒来,有阳光轻轻透过窗帘。
约了女友去看早场电影。
小V见到排片表上的《芳香之旅》,就说要看。
售票员伸出五个手指,含混不清的说了两个词,“五十”?
“五块”!
她含混不清地强调。
再三确认后,花了15块钱,我们进了影院。
五块钱的电影!
上一次看五块钱的电影,应该是高中时溜出去看的那场片名都忘了的电影吧。
一辆长途汽车,一个驾驶员老崔,一个懵懂少女春芬,故事就这样开始。
直到最后,车还是那部车,老崔成了植物人,终于去了,春芬57岁了,背景里有“酸酸甜甜就是我”了。
整个故事,哀而不伤。
脸上总是乐呵呵一说话还有点害羞和木讷,范伟把一个外貌又老又矬而且因职业病而身体不足的男人形象演得不仅不让人反感,反而令人感动。
青春年少而又相互有意的春芬和刘医生在潮湿的雨夜控制不住的拥吻时,老崔忐忑不安地坐在车上为自己第一次违反党规,私自同意春芬脱岗而难过地自我批评;在春芬因所谓的生活作风问题遇到困难时,老崔动用劳模身份保护她,之后在电影院里尴尬地用幕布上打出的毛主席语录委婉地示爱;若干年后春芬把“刘医生”从上海寄来没有拆看的信扔进了垃圾桶时,老崔悄悄把它们找出来粘好并秘密地完成了另一个男人对春芬未做到的心愿:给她买她最喜欢的红色围巾,带她坐火车去看遥远的地方…… 不能和心上人结合,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甚至不能拥有一个生理健康的丈夫,后来丈夫成为植物人,一辈子奔波劳碌,老来孤苦伶仃,寂寞度日。
一个女人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
可那真的只是悲剧么?
少女时的笑靥如花,婚后的平淡生活,我开始怀疑,生活里让两个人携手走下去的那种感情,不一定叫做爱情;而爱情,不一定要变成那种携手走完人生的感情。
我们每个人,都软弱,我们,需要一个好人,做伴人生。
电影的最后年老的春芬恍惚中又坐在了向阳号车上:老崔憨厚,刘医生热情,春芬的笑容醇美如花……他们都很年轻,歌声清脆,谁都不曾离去,这真是段芳香之旅。
两个小时的片长不足以涵盖整个影片的内容,或许导演想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观众.整部片子主要人物并不很多,基本上是由张静初饰演的春芬和范伟饰演的老崔所贯穿的,而张静初将春芬这一角色从一个妙龄少女演到一个花甲老太太,时代的跨度很大,除去化妆部分,我个人认为中年时期的春芬最令我印象深刻,那一身破旧的工作服,那一辆自行车,加上一条旧围巾让人一下子就进入了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张静初和范伟的表演都很出色,整部戏前半部分节奏很紧凑,后半部分相对有些走过场.看完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很多,那个年代,那个我不曾经历过,却是父辈们全部青春岁月的年代,广播里的革命歌曲,毛主席万岁的口号,还有电影开场前的毛主席指示让我真的很好奇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可能有些人现在看到这些会觉得有些可笑:怎么那个时代的人那么傻?甚至有些愚昧,正如老罗所说那个时代人们虽然长得不一样,但表情都是一样的,都是面带笑容,神情刚毅,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期,精神上的寄托就成了生活的全部.影片开头里那个活波可爱,热情真诚的春芬,那些坐在公共车上奔向四面八方的乡亲们,那个善良淳朴的老崔,那一幅画面真的让我有些羡慕,对那个时代人们能如此互相热情真诚有些向往.虽然从那个时代走过来每个人都经历了苦难,挫折,但这样丰富的精神生活是现在这个时代所无法给予的,人们在苦难中成长,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或许有人从此倒下,但撑过来的人正是建设我们现在美好家园的栋梁.对于父一辈的人,可能体会更多的是苦难,是贫穷,是挫折,但更多的是那个时代所造就的一种性格,和对那个时代的追忆.影片最后有个镜头,春芬对着满墙的奖状和毛主席像的镜头给我很深的触动,或许现在很少有人家里还挂着奖状,更少挂毛主席像了,人们更喜欢更实际的东西了,哪怕供着关二爷的像也好保佑招财进宝.影片的结尾春芬去祭拜老崔,坐在豪华客车上想起了自己以前做乘务员的画面,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而车内的电视上却正放着周星驰的<功夫>,春芬笑了,是啊,一个时代就这么过去了.
有一些情感和故事总不能一语道破,就像这旅程.字幕出现的时候,我开始看sex and the city.不一定的一些人出现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就会衍生无限可能的故事。
而这故事不会被其他人触碰,也许只是一时一刻一秒钟,便定了一生。
对于我,总是无法控制住自己把信用卡刷爆。
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目前也总是为了自己时间紧迫,金钱更紧迫而变得暴躁。
断背山上的美景让两个年轻人走到一起,完成了二十个年头的苦恋,在天人相隔时却无法将这场爱恋尽诉,是的,没有生活却只有情感的故事也只会尽现在美丽的山景和银幕之上。
芳香之旅的老崔也用自己的勇气证明了这个男人的一片真挚。
可不得不叹的是,让人生缠蔓无尽苦楚也只缘于一次、一时的不解和误会。
生活就是这样,两个电影就是调节生活的五味,让我得到满足。
杂志上写: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
我想,不论是谁的,呈现出来都会一样的美。
不论我们的生活怎样。
不论我们曾经怎样纠结。
都会把自己的故事留下来,不带走,不带走。
就像那辆向阳号汽车走过的开满黄花的芬芳路途,就像那断背山顶永存的白雪蓝天。
是的,刚看完张静初、范伟的《芳香之旅》。
我想先说说其他。
给我一双翅膀,我会飞向那里,飞向阿尔卑斯山麓和宫崎骏的世界。
一直以来,我都神往于那种景色,记得小学六年级暑假,央视每天上午9点都会准时播放暑假少儿节目,动画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便是其一。
女孩海基的经历让我惊奇,而她的阿尔卑斯山麓上外公的木屋更激发了我无限幻想。
每天去山上放羊,大片的草地和心醉的湖水让我难忘。
若真有乌托邦,对我来说这部动画片里的场景便是。
宫崎骏的世界里,似乎永远都是这些令我心动的地方,恍惚间,我觉得真实的地球上不再有,神州大地上不会有,倘若时光倒退从前,我的言论肯定会结束我的人生,呵呵。
我错了,我才明白。
上周无意间买了本2006第二期《中国国家地理》,策划主题是青海。
图文并茂的修正了我的幻想——青海,就连青海,也是我儿时乌托邦的全部景象!
今晚在电脑上看完我下载的《芳香之旅》,又是一记耳光。
不说景色了,换角度。
这部影片的镜头的取舍和叙事风格乃至情感的推进,我很是怀疑其幕后班底,说实话,很日本的。
当然不是不好,相反,而是很不平常的细腻。
这一点上在配乐中已有证明,梅林茂和他的团队,受累了。
特别是影片最后,让我想起了《岁月的童话》,很温馨、令人动容。
第六代导演所作的《芳香之旅》,其实是用我们年轻人的心境去努力探寻父辈们成长、躁动、成熟的脉络之旅。
完全还原或者全部正确绝不可能,但寻求理解和相互交流的尝试却已然成功。
曾经我们一味地用“遭遇”一词幼稚地帮爸妈总结过去,其实对于他们而言,“春芬”和“老崔”的故事更像一段难忘的芳香之旅,珍藏于心间。
对我而言,曾经深烙下来的“阿尔卑斯山麓”似的乌托邦,也慢慢的和稚嫩一起褪去了……
这部电影拍摄于2006年,讲的是几个平凡人从20世纪六十年代到21世纪的故事。
主演张静初在这么大的时间跨度下演的比想象中的好,基本入戏。
不过60年代时候装天真犯傻过度。
70年代以后后半段化妆师很牛,把张静初塑造成了一个五大三粗的劳动妇女,但是还能从脸上看出曾有几分姿色。
范伟喜剧色彩过重,尤其是后半段,神态太有喜感易让人出戏。
和老妈一起看的,老妈基本就是在做时代背景顾问。
总体评价是细节比较属实(个别的例如过去没有红富士苹果除外),但是有的事情是在当时是不会那样发生的。
首先我就能看出采石场那段激情戏,张静初和聂远明显用的是21世纪的动作在60年代偷情,实在是太前卫了。
而且这种事情在当时要是曝光,一辈子就毁了,破鞋怎么可能还会嫁给受过毛主席接见的全国劳模呢。
毛主席芒果的故事字幕居然写“南国”。
不纠缠这些背景逻辑的话,本片讲的大概是女主角的人生道路。
在时代背景下无奈的人生。
人生只有一次,本片带给我的感触是一个人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实在是可惜。
不过这也就是无数中国人的经历。
然而作为一部剧情片,本片的剧情略显平淡,戏剧冲突不强,看的时候让人觉得乏味,观看之后可回忆的内容也不多。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从源头上说,公路电影是跟美国西部题材影片极其相似的一种类型片,多讲述发生在旅途中的故事,注重矛盾冲突的激烈和场面的紧张刺激、悬念迭出,往往靠暴力血腥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但另外一条线索——人物命运的悄然改变以及对造成这种改变的原因的探索则是这类电影的精神内核,带有一种质问的力量,与热闹紧张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视觉享受之外,总是让人不自觉地思考某些严肃的生存命题,或者至少通过电影对某些不合理的制度、成规有了更深入一点的认识,由此开始产生一种抵制的情绪,因此有人认为,公路电影在催生愤青上也是“功”不可没。
其实,我们大可以把“旅行”推而广之,因为每个人的生命轨迹,就是一场旅行,诸如英国电影《红色之路》、韩国电影《路》、中国内地电影《芳香之旅》便是对“公路电影”含义的一种拓展,它们更多地将镜头对准了一个平凡人的一生(或者是一生中的某个短小片段),多了一种人性的温情,少了偏激的控诉,艺术性也由此得到了提升。
《红色之路》曾一度让我产生错觉,一开始便是长镜头和特写交替,并无台词,画面中心也只出现一个女人,法国电影的味道很浓。
再加上女主角的表演所传达出来的那种压抑、隐忍,又特别契合大多数从银幕上看到的法国女人的性格特征,所以当杰姬开口第一句台词用英语讲出来的时候,我感到很奇怪。
后来注意到影片的相关资料说,这是英国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执导的第一部长片,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没有更多的功利目的,对纯粹的电影艺术尚且有执着的追求,自然能拍出有内涵的作品来。
在《红色之路》的观影过程中,有一段会感到有些厌烦。
台词极少,画面又直接对准粗砺的生活场景,空旷湿润的街道、废弃的建筑工地、杂乱地涂着石灰和某些意义不明的字母的围墙……,找不到留白,没有机会在镜头游移的间隙停下来喘息;但又不是被画面拖着走,因为悬念足够,故事线索和场景都相对很单一,会让你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下一秒到底将发生什么。
杰姬的生活细节填满了电影画面,我们逐渐进入她的生活:她是一个闭路电视监控器操作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在主控室看着几十个电视监控画面。
有一天,监控器里出现的一名男子引起了她的注意,她把关于这名男子的监控录象带悄悄地带回自己家,很认真地回放,好像非要从中找到什么线索;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她一个人生活,丈夫、孩子因为一场变故而不在了,她和父母的关系有些紧张,虽然自己也希望努力地维系这唯一的亲属关系,但紧绷的神经使得她与父母老是矛盾不断;那名引起她特别注意的男子叫托尼·克莱恩,确实就是她要找的人,她跟他有仇,她要寻找一个报复的机会;她也出现在了监控器镜头下,成为被监控的对象,但是她很清楚,即便在监控器镜头下面,也同样可以制造假象,并且由此将克莱恩投入牢房。
这就是杰姬的复仇,在那栋“红色之路”公寓里与克莱恩发生性关系后,她将避孕套里的精液涂进自己的阴道,再用从路边拣来原本打算袭击克莱恩的石头在自己的额头上砸出一个窟窿,扯破自己的衣服,从公寓里冲出来,像逃命一样从那只监控镜头下跑过……。
报复的念头占据了她的全部,怎样的代价对她来说都不算什么。
我们在看杰姬极端的报复方式的同时,也看到一个弱者的生存哲学——对他们来说,怎样的痛苦都可以承受,怎样卑微的诉求都不会讲出来,一切靠自己设计,靠自己完成。
他们从来不会考虑无谓的求助和可耻的怜悯,而是通过“自力更生”式的复仇来完成自我救赎。
但他们并没有失去底线,报复之后常常是宽恕,从来不会真的把对方置于死地。
所以杰姬在最后一刻放弃了起诉克莱恩,而仅仅是上前向他要了一个已经毫无意义的回答。
种种痛苦她都已经尝试过了,生活的各种状态对她来说都不过是在困难中再坚持一下而已,有自己遭受过这一切就够了,何必再把痛苦加到别人头上去?
如果说《红色之路》尚且带些残忍地撕破美好事物的悲剧色彩的话,那么韩国影片《路》则显得温情许多。
《路》是曾拍摄著名的《贫民窟的人们》、《捕鲸》等影片的导演裴昶浩在2004年完成的一部“公路电影”,但直到2006年末才在韩国本土上映。
影片从一爿嘈杂的集市进入,不同角度的掠影,最后在铁匠泰石的身上停顿下来,只三两分钟,泰石那大嗓门、脾气粗暴但执着地喜欢打铁这门古老手艺的形象已经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在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中,泰石的一段辛酸苦涩的生活经历通过一条条不同的路连接起来。
他被最好的朋友德洙欺骗,又因自己的一时冲动而在监狱里度过了四年,出狱的那天,没有人到监狱门口接他,从监狱回到家的那一刻,却看见德洙正和自己的妻子偷情,他转过身走开,瘫软地跪在家门前那条泥泞的路上掩面流泪……一场接一场的打击没有令他感到绝望,他总会坚强地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背着自己打铁的工具从一个集市到另一个集市,打铁从此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最能让他借以忘记过去的事情。
一个从汉城返回乡下的女工申英与他相遇,原本不相识的两个人,一起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路程。
看上去不太明白人情世故的申英,好像跟他有着同样不堪回首的过去,出于习惯性,他觉得自己应该帮助她。
办理申英父亲的丧事时他才知道,申英竟是那个骗光自己钱的德洙的女儿。
德洙在遗信中向他道歉和澄清那些被误解的片段,但其实在看到那些信以前,泰石就已经原谅他了。
他相信只要自己的双手尚可劳动,便没有理由怪罪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他坚持要帮助申英,只是因为自己生就一副菩萨心肠没办法改变。
当泰石又踏上熟悉的山路,去赶下一个集市的时候,那些自己年轻时每次赶集和妻子儿子道别的温情画面又在他的脑海里浮现,他于是面带微笑,踏着大步走向前去。
影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不同道路的镜头,并不借助语言的表达作为补充,仅画面的美感就足以抓住每个观众。
泰石这个角色所代表的那类坚强面对苦难、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改变生活状态的人们,用最朴实的情感和最安静的生存方式给我们以感动。
《芳香之旅》因为年代跨度更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司机和售票员的大半辈子光阴,带给我们的感慨也更多。
但这片子嫁接的成分有点多,春芬(张静初饰)去石灰场见刘奋斗的那一段,很容易就让人想起了《美人草》,就算是拿整部片子来看,“刘奋斗”跟《美人草》里刘烨的那一角色也都如出一辙;到后半段,人到中年的春芬在公交车上教训售票员英子、训斥在“向阳号”里钻来钻去的孩子们、把报废的“向阳号”公交车从废品站里开出来的这些情节,又不由得不让人想到《长恨歌》里的程仕路(梁家辉饰),沧桑感太重了点,反而有些冲淡了主题。
不过不管怎么说,范伟和张静初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确实都很出色,范伟的驾轻就熟尚不足为奇,张静初能掌控好年代跨度这么大的一个角色,就很是难得了,与郑秀文在《长恨歌》里的表现相比,张要优秀得多。
耗在一条路、一辆车上的一辈子,有着怎样一种平淡的美好在里边呢,又有着怎样一种悲凉?
春芬坐在公交车最后一排去给崔师傅上坟,想起自己当售票员的那段时光,不觉就笑起来了。
就是那笑容,把我弄哭了。
2007-7-18 星期三(Wednesday) 晴《首席市场官》2007年第7期。
对于《芳香之旅》,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把关注点集中在范伟如何与张静初演感情戏。
也难怪,非得让一个一贯都是傻傻木木的娱乐众生相、最近出镜又是以表情极认真、又略带口吃的说着“蹲位幸福观”的人去谈一些风花雪月、讲一些儿女情长,是很有些古怪。
不过看完《芳》后,所有的问题也就释然了。
感情戏是各个时代都存在、人人都能演,放在压抑的60年代、放在小品式的范伟身上,不过就是少说句话,多用几个眼神。
好就好在范伟演的是一个带着和毛主席握过手的荣耀、寡言少语的中年男子,能说出“我从来没有向组织上要求什么,春芬的事情能不能再考虑一下”这般的话,就算是落地有声的感情宣言了。
只是突破个人的大众形象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直到最后因出车祸变成植物人的老崔睁着空白的双眼无知无觉的躺在床上的时候,那个被大家所熟悉的范伟似乎才回来了。
少女时代的春芬,满怀憧憬一如《孔雀》里的姐姐,张静初把握的四平八稳;中年以后的春芬反而演得更为出色一些。
从笑容灿烂内心甜美的少女,到风尘仆仆的中年司机,从蹦蹦跳跳的似水流年,到日复一日的自行车轱辘碾过的日子,世事的变迁拿走了春芬身上所有的青春与梦想。
向阳号的退役正式宣告了老崔时代的结束,并不私密的公交车里的欢爱又怎么比的过漫天油菜花地的浪漫,天翻地覆的变化之间,唯一不变的是依旧风尘仆仆的春芬和躺在床上依旧无知无觉的老崔。
现在已经没有人再用“加领子”来掩盖买不起衬衫的拮据了,也只在那个时代,人们拘谨地维系着最后的华丽,心里怀揣着最甜美的芳香之旅。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情窦初开的少女春芬在长途车上屡屡遇见一个让她心仪的男人刘奋斗,旅途因此变得美好……,当两人终在一个滂沱雨夜得以亲近彼此,命运却将这段可能修成正果的情愫戛然掐灭。
惶惑、落寞之下,春芬脸上青春的颜色黯淡了,但内心依然对情爱有着隐秘的憧憬。
长途车在崇山峻岭间蜿蜒依旧,春芬的一颗女人心虽然怦怦跃动,但命运再次翻覆,她最后选择嫁给了年长自己许多的师傅老崔。
有了婚姻的春芬,身体却如花苞,从未绽放,直到不能给她肌肤之亲的老崔去世,春芬才恍然明了,肉体上做不到男人的老崔,曾经穷其所能证明,在春芬面前,他精神上是个完完全全的男人……寂寥一生之后,春芬最后释然,每一个年代,每一段经历的情感,都无异令人感怀万千的“芳香之旅”……老崔和春芬一生都在追求表面的完美,诸如:六十万公里无事故、比如和谐的婚姻。
实质上这样的生活早就畸变成一种病态,总有一天会因微小的变故而土崩瓦解。
有时候,人物会因执拗而可爱,也会因顺从而面目可憎。
老崔和春芬便是这种小心翼翼、善良懦弱却让人怒其不争的角色。
而刘奋斗恰因为他的自私、卑琐而生动鲜活,他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努力抗争,只可惜这个人物的戏份太少,而聂远的表演太过僵硬,刘奋斗只能给观众浮光掠影之感。
对春芬而言,刘奋斗也是浮光掠影,再美好的记忆也只是生命中一次意外的惊喜。
刘奋斗是她人生之旅上短暂同行的乘客,老崔则是她命定的旅伴。
刘奋斗让春芬有了梦想,老崔则帮春芬实现梦想。
老崔让春芬戴上了红围巾,也让春芬坐了一次火车。
只要是春芬想要的,老崔都尽力满足。
刘奋斗只是沿途的风景,崔师傅才是春芬的归宿。
无论这归宿春芬是否想要,无论这归宿对于春芬是悲是喜,既然和老崔一路走来,那么来路即是归途,她也注定要和老崔携手归去。
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在慨叹命运的无常和无奈,只不过在这部影片里,这种无奈表现得更加明显罢了。
“向阳号”之旅更是时代之旅。
导演并不满足于故事本身的深度和广度。
在影片中他明确表达了反思时代的野心。
那是一个极度压抑个性的时代。
人们以喊口号的方式释放激情,以领袖的名义检讨自责和责难他人。
整个时代集体的心灵压抑在片中夸张而戏剧性地表现为性压抑,而性压抑又反过来成为整个时代心灵压抑的显著表征。
更为可悲的是,主人公春芬习惯于这种压抑,直到心灵麻木,直到她也去压制和她当年极为相似的英子。
英子是春芬这一生的转世和投影,她压制英子其实依然是压抑自己。
张静初成就了《孔雀》,却无力托起《芳香之旅》的长途跋涉,剧情、表演、语言、镜头都缺乏张力的电影,符号化的时代分割,最后只能流于平庸和苍白。
末了,车身上大大的“废”字暗示着被时代遗弃的不仅是汽车,还有开汽车的春芬——那个依然活在对领袖崇拜中、依然活在刘奋斗给她带来的梦境中的春芬。
在《芳香之旅》放映的中途,主人公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文化大革命中观看了一部影片,该影片放映了一部令人泪流满面的朝鲜情节剧。
观众以最不受控制的方式哭泣和尖叫。
这一幕似乎强化了导演章家瑞将自己的电影拍成情节剧(melodrama)的意图。
但是这种类型是极其困难的,很少有电影人能够在不越过导致过度操纵观众情绪的细线中掌握极限,从而引起像电影中的(那部朝鲜)电影一样的夸张,不成比例的大惊小怪和歇斯底里。
从《芳香之旅》中可以了解到,张家瑞肯定不在这支电影人的队伍中。
影片从1960年代初开始,讲述了一辆公共汽车在中国农村的道路上行驶的旅程。
它的司机,现在已经成熟的崔师傅,和还是个少年的售票员春芬将是主角,他们的生活将被描绘出此后的三十多年。
导演一开始就明确了用简单的资源来吸引观众的意图:巴士穿行在色彩鲜艳的田园风光中,春芬被呈现为一个开朗、友好、微笑的人。
问题是,这种夸张的同情很快就让人感到不舒服,让人想起最近电影中描绘的最大怪物:Amélie Poulain(天使爱美丽)。
影片的另一条指导线也具有特点:毛泽东政权固有的笔墨肖像,几乎融入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旅途中,春芬开始对年轻的医生产生了浪漫的兴趣,但文革来了,他被带到了再教育营。
电影继续,这种对政权的反思性观点的最初方面,带有幽默的浅色调,设法对角色所服从的公认的一系列的轨迹保持了一些兴趣。
令人好奇的是,在这方面,这部电影仍然保留了相关手法的痕迹,因为屈服于政权预定的套路会导致角色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的感知太慢。
几年过去了,浪漫的吸引力被认为是这样的。
就这样,经过十多年的合作,崔师傅和春芬走到了他们的婚礼上。
这段婚姻发生在电影的中段,之前和之后是电影的两个最佳序列,其中讽刺和幽默克服了大惊小怪。
其中之一是已经评论的电影院的那段对话。
另一个是新婚之夜。
在其中,我们看到新娘被带到司机家,总是被党奉为模范公民。
房子里摆满了毛的图像和小雕像,这些都是崔师傅多年来获得的奖项,即使是在做爱的时候,它们仍然困扰着这对夫妇。
在那一刻,这部电影沐浴在一种撕裂的喜剧基调中,暗示着它通往新的方向。
之后,《芳香之旅》就像一辆失控的公共汽车,开始下坡。
失望和悲剧开始在主角的生活中爆发,从与文革结束相吻合的历史时刻开始,这部电影以格洛里娅·佩雷斯(巴西的一个电视剧编剧,豆瓣上唯一有评分的条目是《双面身份》)的模式呈现出一部糟糕的肥皂剧。
章家瑞的叙述速度太快了,岁月一眨眼就过去了。
因此,跟上电影的剧情成为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要么是因为剧情省略在没有太多解释的情况下开始相互接续的方式,要么是因为剧本中呈现的情况所施加的吸引人的悲剧基调。
导演肯定会失去对电影的控制,甚至对他的提议感到困惑或犹豫不决,因为如果电影开始公开暗示对党强加的生活模式的批评,它将以苍老、悲伤和幻想破灭的春芬告终,在一个坦率地说,她不认识自己的当代世界里。
矛盾的是,《芳香之旅》最后提出了在共产主义政权下重视生活的积极的建议——有点像德国的《再见,列宁》——进入了一种“我很快乐,但我不知道”的气氛。
这只会在电影结束时导致人们对电影负面方面的记忆永久存在,而那些可以被描述为其少数快乐时刻的内容会被短暂遗忘。
翻译自letterboxd的一则影评,巴西的一个杂志的评论,署名是Gilberto Silva Jr.https://letterboxd.com/film/the-road-2006/不懂葡萄牙语,主要靠机器翻译,勉强做了一些矫正。
没新意。
内涵片必须五星啊
DVD
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俗到平庸,角色情感太单薄,重点全放在尴尬生硬的情欲上,不思进取的鸡肋片
张静初一说话就把她是福建人这事儿给暴露了。
一部适合张静初的文艺年代片。
影帝影后的演出。导演不行
垃圾,浪费我的时间。
两个极其优秀的演员加上一个不算太烂的本子怎么就等于一部俗不可耐的片子啊
这个组合~很叫人崩溃
张静初长的有点像丹丹
在零几年那会儿最可惜的就是这类电影了,台子都给你搭好了,最后还是只能唱一台老戏。电影的野心不小,从60年代一直写到21世纪初,想用公交车上的来来往往表现时代变迁的意图是有了,但就像整部电影体现出的最大问题一样,细节太过欠缺。人物细节的欠缺,让老崔最后的反转显得突兀,车内细节的欠缺让时代元素流于表面,最后把形式的枝蔓撤去,这还是一部传统三角狗血恋的故事,着重塑造的还是90年代甚至再往前倒国产电视剧最爱塑造的苦命女,由于细节的缺失,最后把一个本应承载更多厚重感的故事拍成了轻飘飘的电视情节剧,着实可惜。影片真正表达的内核,其实在二十年前属于当时文化圈的“少数派”,通过老崔这个人物前后的命运对比体现出来,这种表达上的自成一体,倒是全片最大的优点,放到今天,也许反而能迎来一波掌声吧。
看是看过了,讲啥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张静初做作的方言。
范伟确实还是有天赋的,终于迎来了第二春
范伟比赵本山高出不止两个档次了。
只是想看 张静初
电视剧的镜头语言和视听剪辑观感。
真是不错,范伟的戏好
张静初适合演这种有点不安份的女人
好题材好演员 可惜章导这次的剧本还是有硬伤 结尾硬是被煽出了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