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看到程耳导演那句话:“尊重观众,观众不应该被低估。
”冲着这句话我走进了电影院。
因为感觉他应该是一个有追求,有梦想。
注重品质精益求精的好导演。
我真的起的好早,来看第一场电影,真得没让我失望,我真的好多年没看到这么有质感的电影了,感觉场景的布置选择很有讲究,服装道具化妆也特别精致,男的都挺帅女的都好漂亮啊。
之前看预告片和一些宣传说此部电影是用阿莱65摄像机拍摄的,虽然不懂,但是确实让人看起来跟其他片子不一样,很有质感特别高级不像是粗制滥造糊弄观众的。
这部电影主线就是那些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们,是致敬也是缅怀。
这部电影精彩又刺激,你不看到最后你无法琢磨每个人的情感纠葛及内心状态,而且其中还有很强烈的对比,有明有暗可能是导演运用的一种手法,我也不懂啦,但是能感觉到。
还有每个人每个角色都很有特点,里面打人镜头杀人镜头真刺激啊,让人印象深刻。
艾玛,才疏学浅,感兴趣大家自己走进电影院,相信你们的观后感比我有水平
动静相宜,一直是程耳电影的一大特色。
记得我第一次看罗曼,发出的最多的叹词是“啊”,不仅因他的非线性叙事,打乱线索,常常令人意想不到,还在于突如其来的冲突打破思维定势。
本来好好的一场谈判,突然拔枪,由静而动,而在激烈的交火中,尚有陆先生从容不迫的步履、有老五身染鲜血却凄美的面孔,再配上歌剧一般的背景音乐,高级的电影画面便呈现于眼前。
无名延续了这一特色,甚至更为登峰造极。
几场打戏,不论时长、动作的复杂性、场面的宏大,都较罗曼上了好几个台阶,极大地满足了我这等喜爱快节奏交锋的观众,肾上腺素激增。
因谍战的刺激和演员精彩的演出,暗流涌动中又有高潮迭起,整部电影张弛有度,简直没有一分钟可以浪费。
转自微博@无谓2328
看完了,这部电影是真的不错。
那个何先生和叶先生的打戏真的好激烈,在大荧幕上看真的好震撼。
无名里面吃饭的戏拍的好讲究,细节做的真的很不错。
王一博这次的表演也让我很惊喜,演的真的很不错。
叶先生和日本人的打戏让我看的好过瘾。
这两个多小时看了这么一部好的电影,很满足。
这部电影真的很值得二刷三刷,程耳的电影美学是真的很优秀。
通过这部电影了解到好的演员和导演很开心。
本来想着疫情好不容易放开,好长时间没去影院了,其它都是动画片之类的,这个看着是谍战,应该还可以。
结果……真对不起自己花的钱。
哎……剧情稀里糊涂,演员演的也就那样,没啥吸引人的看点。
电影院那空气也是闷的要死,戴着口罩难受死了,提前跑路了。
不过,女演员倒是都挺美的,旗袍穿着真好看。
我觉得好的作品是需要用心去发现,首先可以通过镜头展现,这部作品导演用镜头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无名者,在那个时代,像影片中展现出的无名者太多了,真的,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他们一直在负重前行,致敬!
接着是演员的演技,来说说眼神,眼神可以传递出人的感情,心情,等等,学会捕捉眼神戏,会发现不一样的天地,程耳的作品很细腻,慢慢观察,仔细体会,程耳的片子具有很强的好莱坞经典黑色电影、甚至CULT片的形式与风格,在国内真的是独树一帜。
属于是一种平淡中潜藏着巨大爆发力。
最后说一下,我们作为被尊重的观众,也要尊重好的电影。
相比《边境风云》的略显稚嫩和《罗曼蒂克消亡史》在叙事上的略有不足,程耳七年磨一剑的《无名》保留了这位导演所有的优点:唯美却冲突的画面、对复杂人性的探讨、服道化精细到每一根头发丝的精良制作……此外风格更纯熟、每一处细节和伏笔更经得起推敲。
梁生和迅哥的表演依然很稳,黄老师大鹏哥王传君江疏影张静仪都展示了不同的一面。
值得提到的是另一位男主演王一博,这位流量明星第一部走进观众视野的电影,真的让人刮目相看,表演节奏掌握得非常好,每一个微表情、每一个眼神都很到位并且出人意料,观看影片的时候会忘了他是一个“爱豆”,他就是那个时代下蓬勃但压抑的人物,角色魅力爆棚。
其实看完《无名》就明白,程耳本次一改以往低调的宣传风格,不仅高调宣传,更不吝于赞美自己的电影和自己一手调教出的新人演员,完全是因为《无名》值得,“不好的电影我是不会向大家推荐的”;“尊重观众”、“恭喜王一博转型成功”……这位话不多甚至有点社恐的导演真诚得可爱。
我缓缓儿,看的我当时我差点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如芒刺背,坐立难安,而且最可怕的是我们这里电影院特别特别冷,真的很想走,很想走,而且我穿的还是袄子,但是我心疼我的58块钱。
我的58能买多少东西?
能买多少炮?
我以为真的能看到周迅跟梁朝伟的对手戏呢,他们俩演完之后我就想说没了??
真的看了个寂寞,而且感觉周迅在这个戏里面特别疲惫,梁朝伟还是那种深情款款的气氛和眼睛,不过感觉整个人状态还挺好,就是体态特别棒,一拳可以锤十个王一博,我不仅身体上冷,我心也冷,心寒,其实我看过他的风起洛阳,我是冲着那个女主去看的,每次男主跟女主两个人一块儿的时候,都想把屏幕抠掉一半。
就是他的眼睛是肿的,脸是肿的,嘴是肿的,整个人没有一处是肿的,就感觉他其实现实生活中可能脸没有那么长,但是他上了屏幕以后,就凸显的脸特别长,但是我感觉上了电影可能会跟电视不太一样,然后我发现我错了,主要是这部电影黑的特别浓郁,就这部电影的色彩,使得一个脸上非常饱满的人就凸显不了一点的那种有点人气的那种纹理感。
《无名》几乎是近来最让人有讨论欲望的电影了吧,不说超质感画面,成功的故事框架,布局独特的故事线索,只是其中隐喻那一部分,就够我们分析很久,沉浸很久。
比如关于食物的隐喻,影片中出现了蒸排骨、呛虾、拿破仑。
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象征情节,便是分享食物,尤其是分享同一个(份)食物,代表着分享和和平,好像是一种结盟的默契——我们掰开了同一个面包,就不会掰开对方的脑袋。
但是这部一开始,王一博和王传君吃早餐,王传君点了蒸排骨,被王一博吃掉了大半,后来的车上,王传君一直在抱怨这件事,并且说“你知道什么是早餐吗?
早餐就是自己点自己的”,不愿分享的意愿非常明显,这也预示了两人立场不同和最终对决的那一幕。
有人问为什么王传君扮演的角色S了,其实,他必须死,他和王一博的角色,一同杀戮,一同休闲,一同吃饭,偶尔聊天,他们的不同结局,才能给观众看不同选择者的不同出路,也是导演和观众一起探讨主角出路的一种方式。
而影片中多次吃饭的情节,且多以森博之为主,也在呼应汪伪和日方试图在缔造“和平”,但是这和平是虚假的,当你不想演下去,就可以提前离席,所以梁朝伟提前离席。
也在表明他彻底自掀身份。
几人吃饭,森博之永远是吃得最多最自如的一个,他觉得自己是这桌的主人,用虚假的“和平”做借口,没有心理压力的和这些人勾结,欺负他们的同胞,和这部戏的其他情节一起表明他们的嚣张。
王一博多次和森博之单独吃饭,而在多人饭桌上吃得很少,给森博之传递的感觉便是可以和他达成私下的投诚和交易,这也是他最后成功的原因。
饭桌上多次出现呛虾,有没有人觉得,呛虾和井下的劳工很像?
在红酒或是水泥中,还有活气,但是死是必然结局,虾还在挣扎,可是那些劳工只是静默着,其中一个人还捻着佛珠,真的很悲怆,而另一方面,呛虾和汪精卫死后的特务部也很像,只是他们比劳工挣扎得更剧烈,有人还在侥幸,森博之觉得自己无论去哪,哪怕是战俘都会被优待;有人布局,比如大鹏知道这个组织迟早取消,怕人多口杂的泄密,于是安排王传君和王一博自相残杀;梁朝伟迫不得已暴露后,把自己做成一张弓,射出最利的箭,最利的箭完成了任务,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所以影片最后王一博在香港吃呛虾的时候,真的让人触动,他和他的同胞不再任人鱼肉,不再是挣扎在死局里的呛虾,他们独立、自由,这时候咔哧咔哧的吃掉那些虾子,是解脱、是自由,也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我很喜欢拿破仑,很甜蜜的食物,充足的糖分和美好的口感,可以给人以最大的慰藉,影片中的真夫妻梁朝伟和周迅,用拿破仑传递消息,感觉有充足的信任和沉重的浪漫,而梁朝伟为了保护周迅和其他秘密,被迫暴露,和王一博凶狠缠斗,非常有魅力。
梁影帝鲜少有这么“正”的角色吧,这些道具和情节结合一起,会让人自然而然的把斗争、牺牲和牺牲后换来的美好,联系到个人身上,更加感人。
关于土地的隐喻。
说这个之前说一下梁朝伟和王一博的形象转换。
在片子开头广州被轰炸的时候,梁朝伟是劳工的身份和面庞,在防空洞中沉郁凝视外边,然后镜头一转他衣冠楚楚的去斡旋于特务之间。
而王一博出场便是衣冠楚楚的特务,但是一切结束后的香港,他穿着夹克,是很普通的市民装束。
这可以看做是,战争让普通人离开他们普通的生活投入战斗,而无数人希望的战争结束不过是回归普通人的生活,也在昭示山河破碎必然身世浮沉,而梁朝伟和王一博都不是软弱的人,所以有着投入战斗的决绝,也有着回归普通的幸运。
但是有的人没有办法回归,比如软弱的张先生,凶残的森博之。
有趣的是,黄磊和森博之都提到过自己的土地,他们对自己的土地充满向往,但是一个是需要他人付出惨重代价才可以回归,一个是双手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想要隐匿到自己的土地上,必然有人不会允许这种事情的发生!
梁朝伟对黄磊的提问,和最后王一博对森博之的对话有某种相似之处,两人都非常的淡定,梁朝伟微笑着,循循善诱,王一博说你让我想一想,然后点燃一支烟,虽然两人心中都是坚定的锄奸念头,又有些不同,梁朝伟是淡定的,甚至会让人临死都如沐春风,一击得手。
王一博是邪气的,他青筋暴起,他说等等的时候,你会觉得,经年压抑的仇恨在他的心中冲撞而出,当他不再伪装,对于森博之来说,他就是恶魔。
同样的锄奸行动,梁朝伟演得更像“我是来度你的”,而森博之没有被度的价值和必要,所以他必须死得恐惧而狼狈,死后也要谢罪的姿势。
他们多次提及自己家乡的土地,无论是被伤害的和给予伤害的,综合影片中多次的俯视这片土地的视角,有人在保护这片土地,有人在造下满身罪孽后想要无辜的隐匿到自己的土地,这两者必然不可共存,影片的这一段,尤其王一博对森博之说的话,我真的是血液凝固,不先透露了,大家自己去看吧。
影片中还有一点关键道具:报纸、旗帜、领带周迅和梁朝伟潜伏多年,他们送出的情报当然不止一次,但是在影片中有迹可循的,我感觉是森博之说出德对俄宣战后,梁朝伟的眼神,和后来的拿破仑蛋糕,可以看出这里梁朝伟赶在第一时间送出了这份情报,因为当时延安和苏联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所以这份情报至关重要。
然后多日后,镜头一转,拍到报纸上刊登出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的消息,这个镜头语言应该就是在呼应前边的拿破仑传递吧。
报纸的另一个关键作用,是王传君杀害了张婧仪后,故意把报纸扔到王一博可以看到的地方,于是开始了他们二人的试探和拉扯。
报纸第三次关键性出现,是刊登了大鹏的死讯,明示了这位骑墙派的结局。
关于大鹏的画面,有一个非常的有象征意义,就是大鹏站在两面旗帜中间,画面简洁而有冲突感,站在旗帜接缝处的大鹏,骑墙的身份呼之欲出。
王一博的领带多次出现,这里抱歉一下,我暂时没有二刷的条件,所以需要稍后写一写。
最后说一下关于片名的隐喻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早早的注意到,整部片子,中国人大部分是没有名字的,而日本人,比如森博之这种重要角色,是有名字的。
我觉得这代表导演的一种思想,无名者,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是这片土地上无数的被伤害被践踏的人,也是无数的反抗着的牺牲着的人,他们痛苦 、悲伤、沉默、反抗、狠戾,作为个人他们可以是无名的,无名的他们在创造历史。
但是加害者,必须有姓名,必须不可隐匿!
昨天坐在影院里,听王一博对森博之的那段台词,我的心里响起一个声音“反抗者可以无名,加害者不可隐匿”,后来我把这句话作为我上一篇影评的题目,我觉得这是我们可以听到的历史的回响,是我们的不可或忘。
谢谢程耳。
也希望作为导演的他,和作为演员的他们,无名可以成全名,功成可居。
我爱所有认真对待历史和电影的人们。
电影专业在读学生 简单讲讲我的看法:总结放在前面:这绝对不是一部烂片,但总感觉这部影片少了些真情实感,导演在玩一些电影语言,没有讲好故事。
如果满分是五星,我打三星,一星打给完成度,一星打给其考究的画面,一星打给其对于道具的绝佳利用。
一星扣在剧本,一星扣在人物。
丑话说前头。
1.故事的核非常简单,复杂的其实是剪辑。
个人认为如果一个剧本需要靠剪辑来填补可看性,起码这并不是一个好剧本。
2.虽说是一部群像戏,但影片并没有呈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还是上面那句话,这并不是一个好剧本。
影片中太多的笔墨落在人物之间的博弈上,对于人物本身的塑造只是浅浅带过,这部影片没有给予这些孤胆英雄独特的人物弧光,他们似乎从一开始便各有各的目标,没有人真正地反水,也没有人真正地临时背叛。
王传君的角色从一开始吃早餐那里的台词就能看出他不是一个好人,王一博饰演的叶先生从始至终都没有动摇过立场……看完电影以后甚至无法概括何与叶他们具体的、独特的人物形象。
如果非要圆回来的话,可能是身为间谍的他们只能隐姓埋名,个性也只能包裹在重重伪装之下吧。
由于人物形象不够鲜活,这部电影便失去了直击人心的能力,它的可看性不在于使观众共情,而在于它本身呈现的就是一块块被打乱的拼图碎片,有些人享受拼图的过程,有些人喜欢直接欣赏拼图,而这也是评论两极分化的症结所在。
3.这个片子的镜头语言在我看来是无可挑剔的,构图、灯光、色调、焦点的控制、空气中的烟尘、摄像机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都非常考究,也极具美学价值,值得回头一帧一帧拉片研究与学习。
但因为这个片子没有特别真诚的主题(或者说,比起想借电影表达什么,导演更想用这个剧本拍出什么),于是这些精妙的技法无法落在实处,很容易被批为炫技。
4.关于演员的演技,其实专业影评不会点评演员,但这部电影大咖云集,也有流量明星,很多人都把目光放在了演员身上,或是恶意,或是期待。
我个人很不喜欢看到人们评论演员多于作品本身,演员只是剧本呈现的载体,我也想引用一下我们老师说过的话:“没有差演员,只有差导演。
”当一个导演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他会把控好演员的表现。
我也希望大家给电影打分、评论的时候不要带上“粉籍”、真假“路人籍”。
在一部全新的电影面前,人人都是路人,别把对演员的偏爱揉进影评里,也别把对演员的厌恶刺向作品。
迫不及待的赶了早场去看,看完真的感觉这部电影让我意犹未尽,还想再看一遍。
首先,片子果然是超级商业片,不会艰涩难懂。
但需要一点智商和耐心。
全片的质感超级高级,唯美但又对比鲜明。
不去大屏幕看,绝对亏了。
人物的对白台词真的太好看了,因为耳导说了不要剧透。
所以只能点到为止,但是梁生的原声台词真的好听,一博的多种方言好溜啊,上海话,日本话,国语,粤语无缝衔接,牛逼。
让我最难忘的一个场景是叶先生(王一博)与日本人(森博之)在更衣间的那一段,叶先生真的把亦正亦邪演绎的太到位了。
绝了。
已经订了下午,我要继续去看一遍。
都骂就是政治正确吗?被打了流量标签的人怎样都翻不了身吗。和妈妈一起在影院看完,老太太说,小王演的可以了。凭良心说,剧情非常一般,但,电影镜头很讲究,不少画面很有美感。小王与梁朝伟打斗段落和投降后阴笑俯视的演的很不错。日语和上海话台词说得好。用功了。合格。
故弄玄虚不知所云
程耳不是以镜头语音出名的吗?这部电影剧情混乱就不说了,连镜头都莫名其妙,观众没有感觉到美,只感觉到迷糊……
江疏影那个角色起到什么作用
那么多高赞的一星差评只能说这电影不适合放在春节档,王一博的脸还是差点意思,没有一丝岁月的痕迹,就演不出该有的味道。Hidden blade翻译得好
节奏乱,叙事叙的也一般,对白不知道在讲什么鬼东西。直观的第一感受就是:好装*啊!!两星给梁朝伟周迅的见面拥抱,全电影最佳了。另外评论里说猜不到反转的是认真的吗???真的猜不到吗????(真诚发问)
哥们这部真是生怕人看不懂了这个也要解释一遍那个也要解释一遍,王一博张婧仪那场仿佛程耳教完很多遍根本教不好了爱咋咋地吧于是有了这样的成果。
太直白了,点到为止就好了。天上的狗地上的狗,真的是小学生作文一样。导演审美极好,但手法不高级。和满江红一样,一群演戏的给及格小年轻做绿叶。
本来想说应该枪毙剪辑,或者枪毙导演也行,后来发现是一个人,省事儿了。更新:剪辑和导演都拿金鸡奖了耶,中国电影可真棒👍
好难看啊,有的人真的没演技,影帝也救不了场,还有那一大段方言真的有必要吗,也不加个字幕,亏我还期待了那么久
故事略简单,剪辑故弄玄虚。
无比委屈的大师作品 处处妥协阉割 但是内核依旧亮眼 多赚点吧……
很有程耳风格的一部电影,被上海话、普通话和日语区隔开的战时上海,很有点驾驶我的车里面万尼亚舅舅的感觉。王一博演得蛮好的!胜利了,但仍有挚爱死去,她厌恶我衣冠楚楚的样子。印象最深的是那句重复了两遍的“我是个软弱的人。无法适应巨变的时代”。
没怎么念过书的人,不会演戏是意料之中的。没想到专业院校学过四年的也不太行……
程耳导演腔调还在,这个剪辑风格可能还要细品,但注定是不适合春节档了。
无名在我心里的演技排名:1梁朝伟2周迅(和梁生拥抱那里脸部表情绝了)3日本军官4王一博5黄磊6王传一7江疏影8大鹏9张婧仪
看的早上第一场,程耳果然不让人失望,超好看,特别是后半部分,相当精彩,王一博太令人眼前一亮了,演技不错,年轻演员中算是很不错的了,这部电影值得二刷。
万万没想到,拉胯的居然不是演技而是……故事!!!真的震惊了,这么无聊老套的桥段居然绕了这么大个圈子再抖出来,极度的失望,到中间基本猜到了,但一回想就会发现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很多东西就做得很刻意、很过,如果硬要算说得通,只能说设太中二了;而且完全没有必要用这样散乱的叙事,故意打乱结构,看似“烧脑”,其实节奏乱得稀里糊涂,交代得还算明白,但丝毫没有韵味。王一博还挺适合这个角色的,尤其是投靠日本老爷子的那段,真的很软。原本精致和调性都是程耳的强项,这次却没有做出亮点,完全靠演员们的颜值在撑。原来江小姐是江疏影,真好看啊,说上海话时的嗲感太糯了,整个人听酥了。语言亮点,我们讨论什么时候会有三个人说着粤语、东北话、日本话互相都听得懂还各说各的这种情况,结果是“只有电影里”,反正这种从容感中二到太好了。
这个导演真是绝了,每次都能集齐一众大牌明星拍烂片,我服,今天两张票算我老公脑子抽抽,非要看梁朝伟,还不给我和他分开看
也有影帝扛不住的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