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蹭热度,但是对JD·万斯怎么描写他的故土和其所来自的阶层发生了兴趣,就搜了电影来看。
小说还没有看,只翻看了引言,觉得说得非常清楚,他的立场怎么来的,其实也都能落在实处。
当然,看电影是更快的,也更形象,本着好奇和“求知”之心,看完了,心情却很复杂,就有了下面的几句话。
看完的直感,必须承认,是心痛,由此感受到每一种 political spectrum 都有其自身的根源和理由。
电影呈现的问题很具有症候性,其出发点和解决之道都在“个人”——基于个人动机的逃离故土,或如影片中的母亲那样没有逃离故土的能力而被故土摧毁、陷入挣脱不开的泥淖;个人奋斗和阶级跃升(“向上流动”);这两者成为影片里整个“成长”叙事的核心。
100年前的穷小子盖茨比的追求,如果是纯粹的虚浮、幻梦的话,JD的追求就是朴素、切实的,而正因同一种逻辑褪去浮夸后,在2024年的当下变得自然化、降格到普通人可以开始考虑改变,这条道路就变得可实现、可共享、可参照、“在手边”,它就变成了一种可行动、迎来了时机的 political realism,客观来说包蕴着很大的潜能,尽管这种潜能长年处在被压抑、被冻结的冰封状态之中。
JD当然提供了一条改变的叙事,而这一套叙事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以来也并不会令人陌生。
但盖茨比写出了那种幻灭,因现实和理想的落差,因盖茨比终究是一个浪漫英雄式的人物而不能落实在一个具体可操作、可模仿的行动的层面,而《乡下人的悲歌》(姑且使用这个其实不太对味的译名)没有幻灭,因它所描述的是一个普通人的历程,就变得更可以被征用。
没有幻灭就没有批判,电影叙事的保守处也在此呈现,但没有批判视野的这种“改变”,依赖“个人”或更多“个人”的出走、成为纽约或西海岸上层社会中的 somebody 式的个人筹划,然后彻底告别故乡,是否能够带来真正的解放?
我的疑惑恰恰在此。
美国叙事终究缺乏一个革命的维度,缺乏一个从社会内部结构审视自身的维度。
JD的叙事虽看到铁锈地带白人劳工阶层的结构性困境,却把造成这些困境、拖垮他们生活的根源,要么推到小家庭或家族自身的原生问题上,要么不断归咎于外部,诸如“全球化”带来的恶果(“全球化”的确是不平等的,也是一个梦)施加在这些“山民”们身上的暴力,褫夺了他们生存的质量和权利,毁坏了他们原有的生活惯性;自由派 political elite 的虚伪和对“山民”们的无视;political correctness 的局面及其所伴随的,因外来移民的涌入而带来的“坏东西”“坏价值”等破坏了“白人的道德”,而同样引入的竞争力,也在撕碎和瓦解这一社群(阶层)朴素的勤恳,使得堕落的结果可以被自然地归咎于外部。
这个视角有些“一叶障目”之嫌,没有审视其所身处的社会“内部”的结构性问题,或许出于彼岸强大的 political inertia 也没法加以结构性改变,而最后只能推及于一种 politics of anger 而已。
当下的 politics 或许都是基于愤怒和厌憎的,以识别出“我”的对立方而有广泛的民意支持,全球都在 politics of anger 的运行轨道之中,方兴未艾,东西皆然。
这当然只是我的一点看法,可能不符合美国的实际,不在美国的“现实”之中。
我也不想冒犯任何人,politics is hard,姑且表达一下自己的观后感而已。
拍得比较蜻蜓点水,不知原著如何,当然作为电影可能也只能这样了(貌似原著有提到外婆的重要性,但电影可做得不够好)。
只能说,也许是看过太多励志片了,放到十年前,或者五年前或许还会觉得很励志,但是现在却觉得这种幸存者偏差、小概率事件实在很难激励到人,他如何摆脱困境和他个人经历有关,然而其他和他属于同样群体的人其实很难借鉴他的生活模板,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别搞得好像多背背单词、认真克服自己某某弊病就可以脱胎换骨了,谁不想脱胎换骨呢,关键是如何正确地脱胎换骨?
有方法可寻吗,对于那些东撞西撞一辈子也找不到的人,你把这案例放他面前,不觉得是在讽刺他吗?
而且到底什么样是「成功脱胎换骨」呢,这种提供的难道不会刻板印象吗?
好吧,可能大多数人追求的还是体面阶层……也确实很难去逾越回避这点,这可能就是人类的局限性之一。
不过当然了,片中的一些话也还是会激励到:
「但我们每天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前半句关于身份的不是重点,这句是。
「我不能替她辩解,但我努力去谅解她,如果你做不到,你就永远别想摆脱你想摆脱的这一切」是这么个理儿,所谓一代更比一代强吧,如果人类确实是在进化的话,不原谅不试着站在更高一层去看问题,永远被情绪主导,那就永远深陷泥潭,确实如此。
「但这里的生活击垮了她,她直接放弃了,她停止努力了」咱就是说,你想去做到,但可能做不到,但还是要朝着去啊,不然要咋整呢……确实是这样,只能一直挖,挖不出水也要挖,重点是调整挖时的心态吧
好的电影是看完了以后再开始思考,在那之前只是感受。
这部电影做到了。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中国电影《万箭穿心》,我把那部片子看成为女性版的《活着》,其实这部《乡下人的悲歌》也可以被称作美国版的《活着》。
这两部电影都是用白描般的手法描写了人生的不易,当然,底层人的活着就更是不易了。
整部电影最打动我的是情感。
这部电影表现出来的家庭情感比《万箭穿心》更充分。
而电影《活着》里面,基本看不到情感,只忙着怨天怨地怨社会了。
人生的意义,无怪乎两点:一要活的完整,二要活的超越。
电影里表现出来的主人公家庭里的那浓浓的情感,给主人公后来的超越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而要想超越现实的生活,首先就要接受和理解现实的生活,这一点电影也做到了。
剩下的呢?
靠考上耶鲁吗?
或许是一条路。
良好的教育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但也并不是唯一的一条路。
主人公很幸运,祝贺和祝福他。
今天聊聊电影《乡下人的悲歌》。
片名Hillbilly Elegy (2020),别名绝望者之歌(台) / 乡巴佬的哀歌 / 山乡挽歌。
电影《乡下人的悲歌》根据2016年的同名畅销书改编,自传小说作者J.D.万斯(J.D. Vance)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当前美国社会,描绘了祖孙三代被所在阶级禁锢的悲惨情况,以及自己持续实现向上层流动的努力。
影片阵容堪称豪华,奥斯卡最佳导演朗·霍华德执导,6次冲击奥斯卡最佳女主女配未果的艾米·亚当斯和7次冲击奥斯卡最佳女主女配的格伦·克洛斯分别饰演J.D.万斯的母亲和外婆。
原著小说2016年11月在美国出版,正是懂王当选的第二天。
那些精英阶层被称为乡巴佬(hillbilliy)、红脖子(redneck)、白垃圾(white trash)的人,用一张张选票,狠狠地抽了建制派的脸。
而满心惊讶的精英们则开始购买《乡下人的悲歌》,试图通过这样一位成功实现阶级跨越作者的经历,去理解那些把懂王送入白宫的乡下人。
《乡下人的悲歌》表现了J.D.万斯祖孙三人,在所属阶层的泥泞中打拼几十年的生活经历。
他们都曾经为改变所在阶层而努力过,有的人努力了一段时间失败了放弃了,有的人努力了一段时间失败了并没有放弃。
阶级性的局限是造成他们生活悲剧的最重要原因,阶级性的淳朴也是给他们前进动力的最大源泉。
原著小说着重表现的是对美国梦的批判,一个空洞的美梦丝毫无法弥补穷困生活带来的局限。
电影则将侧重点放在表现同家庭之爱、同阶级之爱,原本批判现实生活的作品变成比较常见的亲情影片。
J.D.万斯的祖辈,当年从肯塔基州阿巴拉契亚地区向北迁居到俄亥俄州,希望逃离贫穷困苦,试图通过努力跻身中产阶层。
J.D.万斯的外公外婆在16岁、13岁的时候奉子成婚。
外婆最终生下几名孩子,一生多次流产。
两人婚后争吵不断,直至互殴,家暴不断升级。
最严重的一次,外婆浇上汽油点燃了外公,幸亏女儿及时把火扑灭,外公才没死。
他们试图改善生活,最终却唱响了一曲悲歌。
J.D.万斯的母亲、姨妈、舅舅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生长,耳濡目染的都是些堕落之事。
以她母亲贝芙为例,贝芙高中怀孕生子,在家暴中离婚,独自拉扯孩子,不断更换男伴,从事护士职业时,偷病人的止痛药而被开除,随后又染上毒瘾,吸毒过量被丈夫扫地出门。
可当年贝芙也是全年级成绩最好的孩子,也有过机会进入顶尖高等学府深造,但她没有家庭的支持也没有社会的资助,只能选择最简单最轻松的堕落之路。
贝芙的悲歌即是原生家庭造成的,也是自身原因造成的。
J.D.万斯有很多身份,生长于“铁锈地带”的穷小子、留守儿童、前海军陆战队队员、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生、硅谷投资公司管理人员。
从他的标签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轨迹,小伙子一路从最底层的乡下人摸爬滚打,成为社会精英。
J.D.万斯历经堕落、努力等多个阶段。
一开始他跟着母亲四处漂泊,似乎认为这样的生活就是生活常态。
后来他接收“美国梦”的价值观,知道了只要努力就还有希望。
其实一个人向上的最大阻力,并不是来自上层阶级,而是来自同一个阶级。
就像在本片中的表现一样,阻碍J.D.万斯向上的最大阻力并不是来自精英人士的鄙夷,而是来自原生家庭、亲生母亲。
原生家庭非但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反而是不断诱惑他往深渊堕落。
好不容易有了一个阶级跃升的机会,母亲却适逢其时地吸毒过量。
作者J.D.万斯的自述说得非常好:“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并不是因为我取得了什么不平凡的成就 ,而是因为我做的事虽然非常平凡 ,但大多数像我那样长大的孩子都做不到。
”国家层面营造出的“美国梦”同样也是如此,让普通人努力的目的是让老板更快地实现美国梦,而不是让打工人实现美国梦。
“这就是我所处的世界,一个真正充满了非理性行为的世界。
我们无度的消费,最后不得不住进救济院。
”就像段子所说,“我奋斗了20年,还是只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而已”。
今天没有这个J.D.万斯,明天还会有另外一个J.D.万斯,每天努力的人那么多,成功的名额却十分有限。
老板选择打工人的时候,用谁都没啥大区别,选人用人只不过是Excel表格里的点来点去,而对被选择的人来说,被选择和不被选择的区别可就大了去了。
如果律所没有给J.D.万斯一个实习名额,那么他将无法完成学业,无法结婚,更无法完成阶级跨越,只能重新回到那个泥潭。
畅销书或许还会出现,但作者就不会是J.D.万斯,而是另外一个人。
电影《乡下人的悲歌》去掉了对美国社会的批判内容,或者说没有能够表现出批判。
在流于常规的家庭亲情戏中,用娴熟的拍摄技巧催人泪下,而本片的主要看点是两位女演员的精彩表现。
美艳无比的艾米·亚当斯在片中自毁形象,增肥扮丑,将一位被困在底层沼泽的潦倒女人表现得淋漓尽致。
金球奖影后格伦·克洛斯在后半段的表现力量十足,一次次被生活击倒又一次次爬起来反抗,正是她的当面怒喝才让J.D.万斯有了爬出泥坑的可能。
爬出泥沼泽的乡下人,空洞美国梦的幸存者。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这个不就是美国版枫师么,作为一个备受屈辱的底层做题家,他本该痛斥“系统性不公”,却“意外”谄媚权力,从大骂川普是***,到回归新保守主义,这不就是枫师的回路吗?
诚然,对手里无论是产业资本还是政治资本都有限,只能通过被收买来实现资本置换与翻身的底层做题青年来说,指望势单力薄的他与体制性问题对抗是苛刻的。
但每一个走出小镇的人,在现有系统性罪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和清算之前,尽管可以理解你为生存而努力,可这不就是实际上的“作弊”与“背叛”?
你说他被老鼠咬过,所以就说无孩爱猫女害了美国,你说他心态有毛病,怎么转向那么快?
我倒想问问,谁心态没毛病?
不是黑化了,压根实力对比不在一个档次啊,现在小镇做题家指望对神宣战还是有点过于天方夜谭了。
JD万斯,2024被川建国选为副手,因为这来看的这部电影。
在面试关键阶段被家里亲姐的电话召唤回去处理因吸食脏东西入院的母亲,回家的长途路上回顾了自己从小的生活环境以及母亲外婆三代间的辛酸底层生活。
再回到家乡,发现自己并不会给这里带来太多改变,同时外婆的家族责任意思觉醒后,以及母亲的放手后,驱使男主在夜晚出发,驶过风雨,迎来朝阳,出现在陪伴自己一路的女友家门口。
为更有希望的未来奋斗。
感谢母亲,感谢亲姐,感谢外婆。
让小镇做题家,能够有机会走上一条拥有更多选择的道路。
但是随着所谓阶级的跃升,那些曾经或许帮过自己也或许在阻碍自己的人,她们还在原来的地方,怎样处理好她们和自己的平衡,这决定了男主的价值取向。
虽然有着血缘纽带,但已是两个世界。
需要说明的是,我并没有读过原著,所以以下文字我不确定是在单纯地写这部影片,还是包含了其原著。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真实的电影,也是一部平庸的作品。
真实,是因为即便这是个美国故事,我们依然能从中体会到所谓“穷人”的挣扎,JD所经历的每一个令人沮丧的瞬间都能够引起共鸣(或者说,能一眼看透编剧或导演的意图)。
同时,这可能也是一部非常平庸的作品,因为前述的每一个瞬间,导演或编剧都通过非常直白的方式让观众体会JD所处的泥沼,比如:不会用刀叉、信用卡刷爆、因原生家庭的自卑等。
毋庸置疑,这些细节可以直接体现JD的困境,但我还是忍不住想问,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不是过于偷懒。
作为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身份,既【美国乡村穷白人】,仅从我有限的想象力出发,这是一个“比上不足比下又有余”的尴尬身份,可讲的故事应该不应止于【贫穷所带来的痛苦】。
尽管导演或编剧在片中背景体现了美国的工业落寞、青年出走、阶级等问题,但都是被一笔带过。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整部电影沦为了JD个人的成长故事,其成长非常“迅速”且表面。
说来也是奇怪,在整个观看过程中,情感戏部分虽然真实,但处处体现着刻板和敷衍。
唯一一场令人动容的戏,是JD在motel拉着母亲的手说,“我不能留在这里”,随后母亲便慢慢放开JD的手,整场戏虽然简洁,却充分体现了一个穷白人家庭为了实现阶级跨越所要付出的代价。
乡下人的悲歌中描述的美国社会底层更多的是中产陷落后的底层,伴随着他们的工作、信仰和美国梦的陷落,是零元购和毒品。
这是经济全球化分工发展的结果,但他们的问题不只是贫穷,更多是社区治理秩序的缺乏。
他们的问题更像曾经重工业繁荣的东北所遇到的问题。
回到中国农村,我们的情况是广泛散布各处从没富裕过的真正贫穷的乡村城镇和亿万农民,伴随着农业和乡村生活的老龄化空心化,是家庭和家族秩序的衰败和失去希望。
回到中国城市,是第一代大规模迁入城市的务工和接受教育的还没有积累和富裕的亿万中青年,伴随着行业企业和自身状况的变动,是一个个孤独的个体和小组织的焦虑困顿和无望。
美国人的问题是怎样再次伟大,而中国人的问题是如何伟大起来,中美双方各有各的挑战,考虑到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阶段,我们的社会治理的问题和挑战相比美国只多不少。
在持续衰败的乡村城镇和资源城市地区,怎样建立底线秩序和基础保障是问题所在。
在逐渐发展的城市和生态小镇乡村,怎样建立持续繁荣的经济和公平合作竞争的秩序,以及让青年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和创新试错的基础保障,以及更多由陌生流动人口聚集的社区治理,这是我们的问题和挑战。
趁着热度,看了根据《乡下人的悲歌》改编的电影,还是蛮励志的。
关于书名,Hillbilly is a term for people who dwell inrural,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United States, primarily in the Appalachian region. As people migrated out of the region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term spread northward and westward with them.The usage of the term hillbilly as a descriptor receives mixed perceptions, often in part due to the nature in which it is used. It may be used in-groups as a point of pride, while others consider its usage derogatory, especially when used as an insult.“我们什么都不信,无法有效参与社会运作。
社会心理学家证明,群体的信仰是影响群体表现的强大动力。
当群体认为努力工作取得成就对他们自身有利时,该群体的成员就会表现得比不在群体制内遇到类似情况的个体更好。
所以很明显:如果你相信天道酬勤,你就会努力;如果你认为即使你尝试了也很难取得进步,那么你会觉得干嘛还要尝试呢?
”这就是我所处的世界:一个充满了真正非理性行为的世界。
我们无度地消费,最后不得不住进救济院。
我们购买大屏幕电视和iPad。
我们的孩子穿着高档的衣服。
但这一切都是靠着高利息的信用卡和发薪日贷款。
我们花钱去买根本就不需要的房屋,然后再把房屋抵押掉换钱,最后宣布破产,等到我们清醒过来时,已经不得不离开住得满是垃圾的房屋。
节俭不能满足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花起钱来大手大脚,假装自己属于上流阶层。
等到尘埃散尽之时——遭到破产打击或是在亲戚的帮助下走出困境后一什么都没有剩下。
我们没给孩子留出大学的学费,没有增加财富的投资。
没有失业时可以用上的应急钱。
我们知道自己不应该这样花钱。
有时候们还因此深深自责,但我们还是继续这样大手大脚。
by JD 万斯 《乡下人的悲歌》
两年前我看了一部美国电影《 乡下人的悲歌 / 绝望者之歌 / Hillbilly Elegy (2020) 》 *Hillbilly:“乡下人”或“乡巴佬”,尤其是指那些来自偏远地区、生活方式相对传统且可能不太受教育的白人 *Elegy:在文学上,它指的是一种严肃反思的诗歌,通常是对逝去之物的哀歌或挽歌 J.D. 万斯 J.D. Vance(James David Vance ) 一个铁锈州穷小子,某些人口中的红脖子粗人家庭,一路靠着超乎常人想象的自律、努力、贵人——当上了参议员,美国副总统,这真的很美国梦,为他感到开心!
ദ്ദി˶•̀֊<)✧ 这就像是一个新疆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小努力,未来长大后某一天当上了核心政治圈的二把手;有多少人敢想?
有多少人敢一直为自己的理想目标持之以恒付出?
—— 被人嘲笑质疑也没关系,但永远也不要怀疑自己和支持你的人他们是真的爱你,家人,朋友,妈妈,外婆,姐姐,妻子... :) 我虽然没有政治能力和意向,但也想在这个世界上干一番大事,为人们提供价值,加油!
(*^▽^*)
直至全片结束你都难以断定故事究竟意欲何为。基于真实人物回忆录改编,少年的内心创伤,母亲、外婆各自的悲苦命运,可以展开的角度很多,可在编剧层面完全没有摆清侧重点。硬说成逆天改命的励志戏码,又支线旁出,混乱无序之感比情节本身更生猛。艾米·亚当斯、格伦·克洛斯,甚至海莉·贝内特的优质演绎都被系统性拖累,更不必说亚当斯与贝内特从岁月痕迹上实在不适合做母女。
观影前没有事先了解原著,只看了看影片简介,故而完全没想到是这样的故事走向,一时间以为看的是二十一世纪初的好莱坞电影,又像是过了快二十年重温了一遍《风雨哈佛路》。朗·霍华德如此沉稳而老派的处理俄亥俄州一个破碎家庭的往事,聚焦于孩子如何努力地试图跨越阶级——或许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像朗·霍华德这样拍了。“我不能为她辩解,但我在试图原谅她,如果你不这么做,你永远都想摆脱这个宿命。”
无聊,压根没有霍华德以往电影的张力,汉斯季默的配乐也很多在重复极速风流,其实压根不是乡下人的悲歌,而是空洞言之无物
不太有看书时对红脖世界的直观感觉,也不知道红脖自己买不买这一套
「Why do you even care what I do? → I ain&#39;t gonna live forever. Who&#39;s gonna take care of this family when I&#39;m gone?」
一个(截止到20240721)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从前言就难掩右翼政治倾向的自传居然被拍的这么“中立”…
感性叙事而非理性叙事,也是最细腻稳重的朗·霍华德,相信原著同他自身是存在强烈共鸣的,即使并非是现实基础的。在两个时空徐徐展开的浓烈的对故乡的爱以及对朴实小镇精神与家族传统的歌颂,并于不同历史时期主角家人不同境遇的对比递进向着最古典的美国梦回归,然而当下真的如此吗。正片在男主的面试开始时结束,男主的深情自白与片尾原作者真实照片给出的美好结局看似顺接,却又同样如来自两个时空一般,电影中弥漫的乡愁,不仅是对土地血缘的,还有对过往时代的。
不太懂外媒一致超低评的原因,个人甚至觉得比奥斯卡提的某些最佳影片还要好。虽然整体较温吞缺乏聚焦的点,延展的维度略散乱,但能完成这种宏观的叙述已经算很好了吧。最感动的还是最后男孩开夜车赶回面试时女友煲了一整夜的电话。家庭的不幸和城乡冲突的矛盾其实不只是美利坚,我们也存在,只是不同的面貌和方式而已。期待同时提了金酸梅最差女配和奥斯卡最佳女配的格伦奶奶能拿个小金人吧。
没意思,因为万斯当了副总统才想了解一下
作为电影完整性太差了。剧情都是一截一截的,毫无逻辑连贯性,人物情绪的转变没有铺垫,一会儿不愿同流合污转眼就一块儿打砸抢看到外婆问别人讨个吃的就立刻觉醒了。感觉是个粗制滥造为了塞下原著的内容硬拍的玩意儿。美式的歇斯底里的惨远不及东亚文化中平静的绝望。
作为电影来说实属一般,内容有些单调乏味,冗长。
音乐6 画面8 导演7 故事7 表演8 印象7 平均7.2/10 男版《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故事,但有更深的家族牵绊。人物还原神似。《The Big C》当年的儿子长大了,惊现《Monday Mornings》中的Park。
AA竟然连个提名都没捞着
他恨他母親,就像他愛他母親一樣,就像他母親對她父母一樣。是逃避,是迎接,還是無視,在問題來臨時,都不失為一種解決辦法,區別不過是解決一時或是長久罷了。好可惜,情緒轉變、心理變化都顯得那麼突然,整個故事的講述顯得急躁有倉促,尤其到了電影收尾階段時尤其明顯,而116分鐘的時長明明已經不短了。
现实主义题材,透过一个家庭故事折射一个阶级,可惜的是没有深入铁锈带美国社会的构成机理,稍显表面了些。但是在一片白左的精英自恋电影和陈词滥调的商业类型片里,这部电影直面现实的气质至少值得四星。在美国出身俄亥俄底层的小镇青年,进入华盛顿高级律所实习的难度,相当于我们这里东北废旧工业小城里的普通家庭孩子进入北京几大律所里实习的难度的N倍。我们这里比美帝还是相对有上升通道的。两大女主演,AA和格伦克洛斯表演分别值得一个小金人。
导演在拍片的时候是不是没睡醒?
00年代电视电影风,仿佛一下回到了英语课被老师逼着看《风雨哈佛路》的高中时代。道理我都懂,但拍这么稀碎真的很难共情。(AA和格伦的表演,也就那样吧…)
用极端手段消灭敌人,真能奏效吗?反正川普遭暗杀后,他的“英雄”形象反而被确立了,以及,哪怕暗杀真的成功,也总会有下个川普站出来继承遗产,比如本片的原著作者万斯。因为土壤仍在,而本片拍的就是那片土壤的成分。如果不结合现实政治,电影本身没太多可说,但结合现实,本片就成了一幅面目清晰的群像,入不敷出的工薪阶层,被毒品和遗传厄运不断拖垮的人生,美国梦的无望和依稀的希望,印度裔妻子起到的粘合左右的微妙功用,以及最最重要的,“这些人从来都不怪罪自己,而是埋怨别人”,都在丰满着川普支持者的形象。万斯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著名川黑到头号川粉,也可见端倪。他太明白成功的不易了,这促使他成了机会主义者。除了成功,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背叛的。
感触很深……尤其是最后那段台词:That where we come from is who we are, but we choose every day who we become. My family is not perfect, but them made me who I am and gave me chances that they never had. My future, whatever it is, is our shared legacy.
拜登在竞选辩论中的惨败并不完全因为年迈迟钝,而是因为民主党精英阵营习惯于诉诸数据、规律、理性的分析,而共和党一贯站在底层民众视角,从最浅显的价值逻辑中输出强烈的共情和情境支持,此点恐将在这个时代为共和党带来前所未有的胜利。当一位副总统的提名者都有这样的故事和起点的时候,那些在困境中挣扎、且没有能力自我拯救的美国人,怎么能不信任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