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
我并不是很了解这位美国的女性诗人,所以并没有将这部电影视为传记而是从故事的角度去观看的。
电影的镜头虽然没有过多技巧上的炫耀但无疑在美学上是极为出色的,油画一般的质感,与《燃烧女子肖像》在风格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多处空镜以及古典女声咏叹调配乐穿插在电影中,十九世纪美国上层阶级的生活画就此展开。
而这样的美学给我带来了一种静谧、缓和带着一丝神性的心理体验,但结合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却有一种祥和下的破碎、压抑之感,这些衣食无忧的“幸福”女人的眼睛像一汪色泽忧郁的镜湖,只要风一吹就能无声无息地打破其间的宁静,透出似有若无的哀伤的波澜。
《时时刻刻》想要表达却没有传达给我的那种压抑感,我在这部电影里感受到了。
电影中最光彩夺目的角色大抵不是主角艾米莉,而是她不时妙语连珠的挚友布范小姐。
她读勃朗特姐妹,能将男人问得哑口无言,无人不感知到她的机敏,她在不受世人想法的桎梏这一点上甚至远坚定于艾米莉。
与其他女性相比她是最与脆弱和哀怜沾不上边的。
她不带一点女性受环境压抑而被男人赋予的“神经质”,她与自己亲自挑选的数学教授结婚,去了一个她喜欢的有喜剧电影的城市。
这部电影的女人大抵都不会面临过于惨烈的命运,但她也能算得上其中最自在幸福的一个。
“将这份叛逆保密吧,让顺从覆盖于表面而保持一颗革命的心。
这也许是一种虚伪,但没有人会混淆外在与内在的虔诚。
”她向艾米莉说道,她比艾米莉坚韧亦或说老于世故,她为在这个与自己不羁灵魂格格不入的逼仄世界生存创设了一套天才般的行为系统,她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法,我却可悲她像绝世美丽的中东女孩将面庞藏于黑纱之下。
狄金森夫人的戏份很少,起初最令我不耐,她与布范小姐是电影中的两极,她在镜头中总是沉默的、哀伤的,或怔怔地出神或卧床不起,带着比林黛玉更消沉的哀愁。
她在才思敏捷的狄金森家族中如此不起眼。
而镜头中那晚她坐于沙发上,依旧是那份怔愣、迟钝,如同被艾米莉狄金森不屑的同时代最佳女人,我甚至在镜头外拿起了手机想要消磨这段冗长的情节。
她闪着泪光喃喃自语:“我的人生像梦一样逝去了,我却好像没有参与过一样。
自温妮出生之后,一种忧郁缠绕上了我,而我却以为是满足。
”她在变成老妇人前,也曾经有过朝阳晨露一样的少女时代,曾经人生的画卷还待徐徐展开,她被时代所为女人设计的道路推着前行,她没被教导过或者被赋予过思考自我的能力无论是志趣还是抱负,她跟那个一起参加毕业舞会的男人结婚了,然后开始生儿育女,从此她成为了全美无数个一模一样的母亲之一,守着屋子自少到死,她甚至永远都不会明白自己在无言悲伤什么,坐落在如此美满幸福的屋宇家庭内,她到底从未得到什么。
看完这个电影我的心情是少有的沉重。
艾米莉受困于那个时代,幸运地依靠家族避世拒绝同流合污以创造出不朽的诗篇,布范小姐带着准备好的虚伪入世,以求俗世与灵魂的勉强平衡。
而大多数女人垂着泪,疑惑哀伤甚至疯癫的走过这一生。
我为之焦虑,我所处的时代真的较于当年有更好吗?
我的灵魂该安放于何处?
我不愿做艾米莉,那我只能效法布范小姐的不真诚吗?
我会想清楚。
该如何过这一生吗?
停下笔,我带着芜杂的心绪静默不语。
《宁静的热情》(2016)一部关于美国传奇女诗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的传记电影。
看过这样的电影,再想起之前看过的《掬水月在手》,只觉得脸一阵阵发烫。
为什么,《宁静的热情》拍得就像狄金森的诗一样美好充满艺术气息,而《掬水月在手》徒有其名,拍得狗屎一般(说是狗屎已然也是太客气了。
)虽然没吃过狗屎,但是踩上狗屎的感觉也是令人作呕。
如果不是足够安静的观赏《宁静的热情》,大概会觉得太过无聊,整部影片都在展示艾米莉的叛逆与愤怒,以及她的道德批判与精神洁癖。
影片从艾米莉对别人让她皈依上帝的叛逆中开始,用每首诗的创作背景拼凑出她或许快乐却不幸福的一生。
可怜的艾米莉啊,她叛逆不顺从,保持着灵魂的独立,可是又无法规避作为人的弱点,她终其一生也都在不屑中追求普世的认同与赞赏与爱!
只是她不知道,大部分世人本就无趣,那些恶意的揣测和冒犯的评价不过是平庸之辈的妒忌。
写在最后:信仰这个东西,你自己信就行了,千万不要试图去说服别人信仰你的信仰。
因为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精病!
受过教育的表现之一就是对任何人的想法和态度持包容与理解的姿态:我不认同你,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与诗意相对的是琐碎的生活吧,为金钱,为人与人之间不太确定的关系。
人类总是不安于现状,这是好处与坏处。
很难达到中庸的状态,当你得到,便想得到更多。
不止是在金钱上,而是个人的追求中。
写诗也好,生活也好。
总想过得更好,更自在开心。
这部影片中大部分都是在争吵,或许是为了还原一个平凡的狄金森,而不是被神化的狄金森。
一开始以一场狄金森反对宗教学校的教化而开场,导演似乎想借这种观点来贯穿狄金森的一生。
她一直为了心中某种崇高的理念与特殊的想法来看待他人,而对其他人较为苛刻,甚至是自己的弟弟。
导演所展示的只是她生活中的一角。
我实在无法相信,写出那种诗歌的人,应该是会可以忍受孤独的人。
导演的表达是她非常渴求异性,这在那个没有网络的时代,在那个结婚要靠跳交际舞的时代并不是不可以理解。
但似乎有一些过激,让整个人物不真实。
整部影片里面藉由她生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画外音的诗句。
表明一种态度诗歌从来都不单单是语言的高级运用,而是用高级的语言来表达深层次的内心情感。
最后附上两年前非常喜欢狄金森的一首诗。
总有一天,我们会与曾经爱过的人重逢。
他们在死亡里有了安全,我们也必须跨越死亡才能再次见到他们。
想到这里,也就感到了些许的安慰。
亲爱的人啊,没有死亡,坟墓只是我们为他们悲叹的地方。
如果这是最后的一天“最后”,又是何等的无限——我们所没有猜到的是我们最终的会面(我居然没记诗名,艹!
)
在一生中,或许会有在恰当的时间出现拯救你的人,或许惨到并没有人递出救命稻草,拯救自己的也只有自己。
电影平静缓和而又穿插着一些具有戏剧效果的冲突来描述着迪金森的一生,同时也描述了平凡人的一生,对于生死镜头的着重描写,观影之中你仿佛隐约能触摸到人生的真相。
女主善良,尖锐,温柔,智慧,并极致的保存住了自己的领土,不断地面对生活最真实面的打击和斗争,然却未屈服。
而关于观影的我们,时间带给我们更多认知,更多恍惚,更多更深的错愕。
我们无法自救,在矛盾中或多或少的选择退让和顺应,最终将会被世俗腐蚀掉了我们的纯粹。
寧靜中飽含隨時迸發的烈火熱情,順從中深藏始終革命的抗爭之心。
好喜歡溫妮,溫柔如水,溢滿笑意的臉,光彩照人,像是天使,聖母瑪利亞的化身。
似乎天才身邊大多有這樣一個人,上帝一邊讓他們承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苦難,一邊派去天使般的存在,或是同樣出類拔萃惺惺相惜的天才同類守護左右相互扶持不離不棄,守護其天賦,守護其超凡絕塵的心靈,聊以慰藉,從中獲得哪怕片刻的平靜。
對愛情,艾米莉又渴望又害怕。
如此感同身受。
唯有拒絕愛情,心靈才能真正自由。
但正如那天賦不是人人都有的,那窮盡一生的勇氣和堅持,也是一樣。
所以她們才會成為偉大的女子,被世世代代所銘記。
一直愛看人物雜誌人物節目人物傳記片,對不同的人生經歷好奇,對人這一物種所能達到的種種“極限”好奇,也能反觀自身,在了解別人的過程中更加了解自己。
雖不能至,至少得以知曉,心嚮往之。
潛移默化中悄然改變,也未可知。
即便現實不盡如人意,但能有更好的念想本身就是何其有幸。
讀進靈魂的書不一定許妳如意的物質生活,但能讓你的心靈去塵甦醒,讓你得以擁有另一種隱秘生活隱秘快樂,並窺見方方面面更多的可能性。
即使身邊人不理解輕視甚至鄙視謾罵你,但有什麼關係呢?
木心說要敢於和偉大的人認親戚交朋友,哪怕只是一點點走在靠近的路上。
能在自己營造出的隱秘世界里自由遨遊,飽嘗喜悅,還有什麼不滿足呢?
美妙如斯
影片展现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 影片一开始便是老师让即将毕业的女学生在“上帝”和自我之间做选择,和所有的同学不同,艾米莉独自选择了自己,同时也选择了孤独,她像一个与世俗抗争的斗士,锋芒毕露:“我根本就没有被唤醒,又怎么去忏悔呢?
”一出场就预示着她此生的叛逆与独立。
艾米莉的父亲是镇上最权威的律师,姑妈是一位诗人,但无论是在剧院听音乐会还是在家里谈论诗歌,艾米莉都没有附和长辈的观点。
她由衷地赞赏歌剧女演员的艺术天赋,与父亲和姑妈就女人在舞台上的表现激烈争论;与姑妈讨论诗歌时也毫不掩饰自己的艺术主张;面对编辑的偏见“恐怕女人无法创造出具有永久价值的作品”时,她还击“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弥尔顿”,显然是编辑被米尔顿建立了审美标准,缺乏自我鉴赏的能力;她拒绝编辑修改她的文稿,哪怕是标点符号。
艾米莉与家人一起到教堂祈福,家里所有的人都被牧师要求跪下祈祷,唯独她拒绝下跪,她顶着牧师的威严与父亲的谴责的目光维护着自己的自主性:“我的灵魂属于我自己”,她对牧师说,如果必须要下地狱她可以忍耐,既然有上帝,她宁愿坐着请求上帝原谅她的不虔诚。
父亲对她的失礼生气,她反抗道:“不会因为强迫而虔诚。
我知道你的精神支柱更加完全,我看起来有些顽强反抗,但是我的灵魂是属于我自己的。
”而父亲强调:“你的灵魂属于上帝,你这是在忽视危险。
”
艾米莉拒绝再次去教堂:“上帝知道我在想什么?
他不需要我坐在长椅上提醒他。
”父亲提醒她:“我希望你的言语听起来不要那么轻率,你的灵魂并不是轻率的。
”艾米莉明确地回答:“是的,爸爸,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小心地守护着自己的自主性。
”
艾米莉本来就桀骜不驯,在遇到了一个“不怕死亡但害怕天堂”的女孩魏若琳·布范后进一步强化了她的自主性。
容智慧与美丽于一身的布范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女孩,但她拒绝去教会,她说教会历史就像天堂一样无聊。
“她认为去教堂的人是“可怜的被拷问的灵魂”。
和艾米莉一样,布范认为所有的女人和男人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因为受过良好的教育,艾米莉和布范都不能容忍男人的肤浅,更看不起男人在独立的女人面前为自己的愚蠢护短:“肤浅的东西总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如果这是故意的话就有一些虚伪了,我们可能有些肤浅但并不愚蠢。
”“男人无所畏惧,他们可以上战场,但却害怕女人受教育并不能习惯她的独立性。
”男人更愿意接受一个顺从的甚至无知的女人;而女人则很难接受男人的无知和肤浅,当布范发现她的舞伴没有听说过《呼啸山庄》时,她声讨一部他没有看过的作品,就像去罪恶之地和罪恶之都一样令人失望,因为这两个地方都不是费城,他变得沉默,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亵渎”。
趋炎附势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巨大的牵引力也是对生命巨大的破坏力,可悲的是很多人对自己盲目的随波逐流浑然不觉。
就像电影一开始那些站在“需要救赎”一边的女孩那一双双茫然的眼睛一样,与其说是她们在做选择,还不如说她们在做服从。
一旦信仰成为一种工具而不是内心的自觉,人们就会为了利益或某种目的去祈祷。
布范说:“有人告诉我,我应该为自己的罪孽忏悔,不然我将被恶魔追赶。
”她当时反问到:“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公交车站吗?
”她形容对方的反应“突然安静下来,就像在纪念杯前忍耐一样,震惊却装聋作哑。
”艾米莉认为能够拯救自己灵魂的人不是上帝而是自己,是知识构建的独立思想,那些没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都是失落的灵魂:“对于那些失落的灵魂来说是没有明天的,对于失落的灵魂来说今天就已经足够了。
”
她曾经对沃兹沃思先生说:“当没有人想要你所付出的东西是你很容易就恬淡寡欲了,而且我想子孙后代都是这样的,但子孙后代就和上帝一样不自由。
这是一种苦难,除非,死后名声只对那些活着的时候不值得被铭记的人所用,而且一直被成功所折磨。
”但她自己希望是那个死后值得铭记的,因为她的灵魂没有失落。
战争爆发了,艾米莉的弟弟奥斯丁为上前线的事情与父亲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父亲不允许自己的唯一的儿子上战场,而奥斯丁却不想逃避一个男人和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
最终奥斯丁还是屈从了父亲的权威。
那场战争死了10万多人,其中葛底斯堡伤亡人数51112,斯伯奇尔维尼亚31086,安蒂特姆河23134。
那是一个男人战死疆场才光荣的年代,但在艾米莉看来,生命的意义不是如何受到外界的嘉奖,而是内在的良知,每个忠于自己生命自主性的个体的都是胜利者。
为了表面上的荣耀而战,不如内心搏斗的“骑兵”更加英勇,她赞美那些为内心的自由战斗的灵魂。
到最后我们都会成为我们自身最害怕的东西艾米莉孤独地守护着她的自主性,她同僚一个个离她而去。
她含着眼泪看见曾经拒绝世俗的好朋友布范在“适当的时候”因为“事实和经验”走进了婚姻。
布范为自己的妥协找到了理由:“过于严肃的生活就像通向毁灭的最短路程。
到最后我们都会成为我们自身最害怕的东西,那么我会排斥这个世界,不会履行那个诺言,那么你就是在犯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否认你精神上需求的东西。
”而且提醒艾米莉,如果不服从于事实和经验,应该对自身的美德更加小心谨慎。
她也看到了艾米莉的“缺点”,并提醒她不要抵制自己的缺点,而艾米莉认为所谓“美德”只是用来伪装自己的缺点。
艾米莉以为她终于遇见了懂她的人,因为听一次演讲她爱上了沃兹沃思,他理解她的诗,她也曾触及到他炙烈的目光,并且深信自己比他呆滞傲慢的太太更接近他的灵魂,但他欣赏她的诗却没有接受她的爱情。
因为,他表面的慷慨激扬的演讲并不能脱离真实的世界,他的心灵依然遵从于秩序,爱情也必然让位于伦理。
更可怕的是,他的弟弟奥斯丁居然背叛贤惠的妻子与布范偷情,而且坦诚自己不能允许妻子出轨,认为这自己崇拜一个有思想的人和感情出轨是两回事,这让艾米莉非常失望,在她看来身边最近的人面对现实的种种妥协是对她或者说是灵魂自主性的背叛。
奥斯丁与艾米莉产生了对抗,他刺激她说:你看过斯普林菲尔德共和党这本书吗?
鲍尔斯先生写的,他出版过一些你的诗,我想就是你爱慕的人,而且他还结婚了。
他说鲍尔斯渴求读者们的同情心却没有展现出他本身的主题,应该是文学中的悲剧了,作者都是女人,也许是有天赋的女人吧,充满了想法、感情和幻想,但却贫乏孤独而且沮丧,这种苦难都不太健康,这也许到最后会成为珍贵的训导,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变得阴沉、枯萎和扭曲,通过模糊不清的眼泪来看清事物确实很难,这种梗概和诗歌……,“他甚至说她“你就像你的诗歌一样丑陋。
”
电影到最后,不仅是弟弟背叛了她,而且一向最呵护她、疼爱她的妹妹温妮也劝她不要太苛求,她跟艾米莉说布范出轨是因为先生得了性病,认为“你猛烈的抨击是对这件事的生气,这样生气我认识这是你对这个世界的一种防御。
”艾米莉说降低标准是对一切恶行的借口。
而温妮说:“保持一个高标准是你无法容忍时最后的避难所。
我们只是凡人,不要这样嘲笑我们。
”艾米莉终于承认她也变成了自己惧怕的东西,她对温妮说:“你没错,我希望我也有你这样温柔的心,谴责奥斯丁是因为我有同样失败的感觉,我们变成了我们惧怕的东西,而我也非常痛苦。
”而在在艾米莉骄傲的内心里,她无法忍受“为什么世界变得这样丑陋?
”
第一次知道艾米莉.狄金森是大学选修课上,英美文学里面讲到她。
讲授英美文学的老师是个其貌不扬,看着还有些内向的文艺男青年,还有些许大龄。
打下这些话,我并无恶意,我目前也是三十二岁的大龄女青年,只是很自然地把我的英美文学老师和艾米莉.狄金森联想在一起。
他们有一些相似的地方,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最直接的感受。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与书信选集8.1[美]艾米莉·狄金森 / 2010 / 译林出版社写作的人,内心翻滚这波涛,她却把这波涛,折叠起来,夹在她书本的扉页上。
每次打开,她都能看见那个自己,在幻想的现实世界里飞翔。
他很喜欢艾米莉.狄金森,他给我们阅读她的诗,深沉而又深情,讲解时的神情和语气无不在透漏出对她的才华被埋没的惋惜和遗憾,他说,如果她晚生些时候,必定是声名斐然的女诗人,因为女诗人不多。
可是,天生敏感,又多愁善感,对外界表现出及其内向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抱着必然孤身一人的态度和坦然。
这样的他们,怎么会害怕孤独呢!
孤独从来都是与才华并肩而行。
只有常人与我,才会对孤独避而不及。
本片是美国诗人艾米莉·迪金森的传记电影,展现了传奇诗人的传奇一生。
她的才华、固执、虔诚、矛盾、热情尽在特伦斯戴维斯流畅的镜头和平缓的节奏下完美的诠释出来。
既安静又激情,尽管一天写一首诗,但却只输出一小部分发表她的一生。
从懵懂无知,到成为一位传奇诗人,她的一生平淡而又富有激情,她的生活是安静的尊严。
正是如此,成就了她的一生。
而这也是许多人的倒影,平淡而又伟大,辛西娅尼克松完美的演绎并诠释了这伟大的诗人。
这部影片平淡的介绍了诗人艾米莉的一生,作品依旧按照导演一贯的作品风格,很形象的描述,细致的描写,很平淡但是很令人感动,有非常的舒缓方面,让人感觉到很舒心,很平缓的度过。
主人的诗句贯穿在剧情各个地方,给人深刻印象,让人感觉在诗情画意中体验,主人公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人形象深入人心,充满独特的形象,清淡,优雅而且具有独特的魅力,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可以让人感觉到很舒服而且使人的内心具有不同的体验。
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激情高亢的节奏,有的只是如细水长流般的宁静。
平静地叙述了诗人艾米丽的一生,从诞生后的牙牙学语,到晚年的沧桑迟暮,本片的基调就同她的人生一般宁静。
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片宁静地让人感觉无聊,艾米丽对自由的向往,对世俗的不屈,都是本片的看点。
而结尾的诗句正体现出狄金森独有的生死观。
“我的灵魂是我自己的!
”影片前半部,是艾米莉•狄金森与宗教的抗争。
在曼荷莲女子学院,她选择孤独地站在中央,不肯往右,也不愿往左,因为她没有也无法感受到自己的罪,面对教师严厉的批评与指责,她坦承自己将是个“毫无出息的人”。
当新来的牧师要求全家跪下听他布道,连父亲都服从了,她却庄严地坐着,绝不肯违背自己的内心。
当父亲对她大发雷霆,她嘴上顺从,却在父亲嫌餐盘脏时将盘子用力摔碎,然后平静地告诉他这样就不脏了……一个自尊,独立,智慧,顽强的女性形象已经树立。
“我看世界——诗人当列第一,第二,太阳——”影片后半部,是艾米莉诗与爱的世界,也有病与痛的折磨。
每天半夜三点至凌晨,是她独自享受宁静与诗歌的时刻,她喃喃自语,她若有所思,她呕心沥血,哪怕只发表了几首,她依然孜孜不倦地写作,因为那是她最自在也最富有的时刻。
她爱过神父沃兹沃斯,那是难得的能欣赏她诗作的人;她珍惜过与魏若琳的友情,那是个风趣与智慧并存的女友;她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哪怕他们都不是完人;她欣喜地看到哥哥奥斯汀的新婚妻子竟是自己的儿时好友,向往着大家成为勃朗特那样的姐妹……然而,神父后来离开了,好友也嫁作他人妇,父亲病逝,母亲去世,连哥哥都被肤浅的美貌所吸引背叛自己的妻子……幻灭太多,痛苦太多,而真正的爱情,却从未到来。
她变得更加激烈,尖刻,锐利,而病痛也在变本加厉地折磨着她。
留下一千七百多首诗作,她终于离开了人世。
那半夜就着油灯写诗的时刻,那与好友在花园中散步闲谈的时刻,那和姐姐温妮开心大笑或抱头痛哭的时刻,那一家人闲闲坐着各干各事的时刻,那些所有或含笑或带泪的时刻,留在了她的诗作里,留在后世所有读者心里,留在被这部舒缓,优美,宁静的电影感动的观众心里。
我啜饮过生活的芳醇付出了什么,告诉你吧不多不少,整整一生他们说,这是市价。
他们称了我的分量锱铢比计,毫厘不爽,然后给了我我的生命所值一滴,幸福的琼浆!
我一直期待着这首诗在影片中恰到好处的出现,可惜,直至最后,导演也未曾安排它的露面。
就让我再次引用这首至爱的小诗吧,某种程度上,我也是那个孤独终老的女子,“跳着舞过黯淡的日子,使我飞翔的是一本书。
”还有一部可以静静沉醉的电影。
看十分钟就需要站起来喘口气干点别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基本就没什么正常的沟通,不是在打机锋就是在斗聪明要不然就是在直抒主题思想。所有冲突都跟山区暴雨似的,说来就来,一来就猛。我中途吃不消了。全程诗朗诵得再好也吃不消。
发病演的太好了,里面的台词也直戳人心,怎么能有这么真挚的人
poetic
被女主角病情发作时的演技折服。
安静下来看第二遍,台词演技和摄影都太棒了。唯一缺陷是讨厌的哥哥,只有一张僵硬的脸和瞪大的眼睛。「You have poetry. While you have life. I have routine」还有很多现在想不起来可当时啧啧称奇的对话。哪里有卖剧本的哦。
很宁静,很热情
你怎么能做到清心寡欲?当没有人在意你所付出的东西时,自然就清心寡欲了。
照相馆里老去
我在詩歌裡讀到的狄金森,與影片中日常狀態下的狄金森,判若兩人。溫妮的存在,緩和了狄金森對這個並不美好的世界的敵意。高的標準只能用來要求自己,卻無法推及世界,可真讓人惱火。而這也正是狄金森要面對的問題。她用堅定「上帝一定可以理解自己」的信念來拒絕敬拜上帝,拒絕去教會。她拒絕哪怕絲毫的偽裝,不能抑制自己那一顆渴望愛與被愛的心,卻又無法逾越給自己設定的標準。她唾棄男女不等,厭惡男性的雙標,痛斥至親弟弟在感情上的偽善與自私。她與世界作對,也在與自我爭戰。她痛苦,難過,孤獨,渴慕與能夠讀懂自己文字與心靈的人作伴,而那样的人很可能只是假象。⋯影片把狄金森庸俗化了,這不是真正的狄金森,或者說,寧願这不是。導演怕是對純真的人有什麼誤會,堅持自我不等於性格古怪為人刻薄,這部片子裡的狄金森簡直讓人無愛。
哈哈哈基本和艾米丽狄金森关系不大。
哦,温妮,温妮!为何这个世界变得如此丑陋!
分了几天多次才看完,过程都在熬,努力抑制拉快进度条的念头。人物塑造又空、又作、冲突来得又莫名,立不起来,大概真素材太少,单凭精致画面+两小时诗朗诵,是无法撑起一部丰满传记片的。特伦斯.戴维斯《蔚蓝深海》中是用“诗的方式”讲故事,而这部,是试图直接用诗讲人物。絮絮叨叨闷坏我。
比较难懂尤其是对白,外在的与其说是宁静不如说是压抑,但内在的热情和固守却表现得很好,直接用诗句来读白的和照相老去的方式很好,不经意间看到了伊丽莎白,美人老去真是不忍看啊啊啊啊!PS.我不会告诉你,我是冲着服装和美景去的。。
琴声总是恰到好处地出现,叩击你的心灵,古典气息浓厚的台词,让你忍不住听了又想听,看的时候竟然总会想起简爱,因为她俩的魂魄非常相似吧,一部富有诗意的电影
6.0 无法称得上是诗电影,不过仍是够格的“文本—情境”嵌合的影像。Davis大概认为诗歌的创作没那么超脱反而是诗人经验在具体情境中的诚实流露,所以片中的诗句并不脱开情境呈现,而是多数时候取代配乐的位置(只有在遭遇Emily具有转折意义的经历时,诗句才插入配乐)——情境产生诗歌,诗歌同时托举情境。
宁静是Emily在人生大部分时期的深居简出更是对生死独特的领悟,也是她清晨做诗时周遭的安静。热情却是她对自由,女性,道德和信仰有着自己独到而又诚挚的理解。穿插着的诗篇搭配着细致的处理,让人对Emily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的五颗星全部送给生涯以来最佳发挥的Cynthia。
无聊
整体布景 服装 画面感受不到质感 选角也大多不讨喜 感觉故事有努力在结合她的诗 但打动不了人 总是很情绪化地在争执 对于她本人的魅力似乎无甚展现 前面跟父亲征求晚上写作的许可是少有的比较可爱的场景 和妹妹争执兄弟出轨 他是你一直喜爱的兄弟 但他也不是个完人 男人对女人再好 终归是上对下的多少含施舍意味 是他愿意让着你已经很不错了 被刺到痛处就全不顾地暴露出来 照相背景前的人物变化和等心上人上楼梯进入自己的世界确实是唯二惊喜
近几个月看过的最无聊的片子。
海报真的超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