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梗概其实完全就是围绕一个许久未厘清上一段婚姻的女人以及周边关联的层层人物展开。
电影时间小长,看下来觉得浑身糖分流失,无力。
没有看过导演之前的《一次别离》,但还是赞叹导演在节奏不急的时间里,让人物不安其份的不停变化,并且摆明了作为创作者的非主观立场,没有硬性给每个人统一风格的结局。
前夫Ahmad身上的标记似乎就是“雨” 从第一次露面,找寻非亲身女儿露西,还有因尴尬搬出。
人的气势很容易在雨中被稀释,整个人的状态就显得诺诺无力。
在前妻面前是一个温和,冷静,大度的明辨是非的人,实际上所谓的公平公正,只是将一个个待办的事情放缓,铺平,只是一根悠悠长长的火捻。
倘若前半场的男人是Ahmad,那么后半段的重心就到了现任男友 Samir身上,与Ahmad的相对主动优势不同, Samir处在一个无法回避的两难处境,一方面作为第三者无论怎样的胆大,都不会理直气壮的与Ahmad他们三人对峙,但是植物人状态的妻子,尚幼的儿子都是他实实在在身心俱疲的源头,正如后来玛丽所质疑的,是否只是为了填补妻子的空缺而聚合。
其中复杂,不说,你懂得。
正如Samir的儿子不明白的那样,“你们一会叫我上来,一会又叫我下来”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不是难懂,而是自以为所有的问题在自己 的掌控之中。
其实反倒是所有的清晰皆是混沌。
所有正常的坚持竟被一个小小的误解和恶作剧粉碎。
我能从影片中感受到的是导演的严谨和温暖。
以及很好的节奏分配。
观影是一个双“观”齐下的分享过程。
影像和声响都帮助很好的推进叙事,和理解内容。
导演利用每一次“门”的闭合,不仅将空间锁定或排斥在一定的区域中,还利用声音的隔离完美的的视线自然的转移到 重点人物的活动上,可是光是一个 未闻其声 就足以吊大家胃口,加强快进的紧张。
即便是在如此错乱的故事中。
还是将每一个人物放在即便是是非判读不清,但仍旧内核坚挺的位置,也试图给每一个人完成一个结局。
前夫Ahmad是一个如此体贴温存的男人,为何会将事情进展到如此挠头的地方,因为他是消极和怯懦的,那拖延的4年,实在就叫人不能原谅,因为玛丽实际上对他还有依恋,这个男人自己将其拖拽丢失。
玛丽是一个站在原地,面对一个有一个爱人离开的女人,Samir其实是中了妻子圈套的男人。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抑郁病人”正如Ahmad向露西解释的,这种人,非常敏感,遇到那么一点事就有想死的脆弱。
所以他们犯错。
但实际上,不曾拥有那么一种解药缓解所有生活的苦痛。
影片最后的落点有点意外,一个孤立的镜头跟随着得到病情无转还迹象的通知的Samir。
空无旁人的走廊中,就紧紧盯着Samir一人,等他远走不了几步,等他转身若有所悟,摆明要从他身上等出什么解答,等他在此返回妻子病房,不敷衍的在自己的脖颈两侧喷上香水,等待妻子回应时,妻子留个镜头一行泪水和相握的两人的手的特写。
生活真是可叹可笑,越用劲的人反倒等待无望人的救解
追过法哈蒂电影的很多人和我说这部电影拍的有失法哈蒂水准,第一遍看下来也觉得有些不知所云,不知这是否是法哈蒂准备将伊朗与西方生活方式冲突推广到更国际化层次的一个不大成功的尝试。
但是作为喜欢从简单剧情中抽离出社会现实问题的观众,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很多情节的设定背后有着法哈蒂尝试反映法国多种族现状和无意识冲突的意图和些许思考。
主角Ahmad是在法国生活过的伊朗人,而Samir则应该是北非的移民或移民后代,最开始的两对夫妻Ahmad和Marie以及Samir和Celine其实都是异族人+法国人的搭配。
(其实从演员表上看演Samir妻子Celine的演员是波兰人,但电影中有交代Celine是法国人,于是暂且这样认为)婚姻关系中的猜忌和所信奉的生活方式的差异是不同种族背景和社会阶层都存在的问题,但显然在不同背景人的爱情中则显得更为激烈。
片中没有直接交代四年前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Ahmad甚至没来得及扯清自己的婚姻便回到了伊朗,但Ahmad短暂的一段自述透露出了他当时的绝望状态,这之中想必有一个异族人在法国社会底层的生活压力,否则他为什么不重新换一个城市生活而一定要回到祖国?
而从整个剧情的发展中,我们也能看到Ahmad和Marie迥异的性格,Ahmad有着东方式的谦卑和忍让,这一点尤其体现于他对待三个孩子们的友善中,因而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他不是这三个孩子中任何一个的生父却取得了三个孩子的信任。
而面对误解,他的第一选择也是原谅,小到孩子偷拿礼物一直到妻子隐瞒了Samir的存在这件事,他永远冷静而沉默,与之形成对比的自然是Marie典型法国女人般的冲动,随性和极端。
片中有一个细节是Ahmad在Marie家做传统的伊朗菜,而Marie还是习惯性地要拿刀叉吃,也可见从根本上其实两个人并没有完全接纳对方的文化。
两个人一见面就吵架不断,也因而变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而这第一个家庭故事中的另外一个插曲则是另外一个不可忽略的小配角-伊朗裔餐馆老板Shahryar,从他收留Lucie的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这也是一个充满智慧善于理解的波斯人角色,不过影片中交代他有一个前妻(前女友?)Mitra,而目前与一个叫做Valeria的意大利女厨师在一起,也颇有一些生活艰辛而与同样在异国打拼的人相依为命的悲凉感。
(说起来Valeria说到那句“我们至少有个共同点就是国旗颜色一样”的时候我还是笑了一下,不过后来思考觉得这句话很有自嘲意味)影片发展的主线还是在于Celine的自杀之谜,因而Samir与Celine这一对的故事就有着更显著的可关注点。
首先Samir的设定是一个普通的洗衣店老板,他的洗衣店拥挤破败不堪,而自己也大概是买不起房子只能和妻子住在洗衣店二楼一间永远看不到阳光的小屋子里,在Marie家还被送货员当成过油漆工人(送货员送皮箱这段也非常有意思,皮箱损坏了应该是可以索赔,但是Samir什么都没说,能看出他也是一个尽量忍让的角色)。
但片尾Samir在寻找妻子用过的香水的时候一个妻子摆满了化妆品的梳妆台的长镜头,与陋室的背景相映衬,暗示出法国妻子的虚荣和现实的矛盾可能是导致这段婚姻最初出现裂痕和妻子最初出现抑郁症倾向的原因。
这段故事中关键的角色却不是这两个人,而是洗衣店非法雇佣的非洲裔劳工Naima。
在Celine从怀疑Naima到最终自杀的过程之中,很难说这两个女人谁对谁错。
但为何Celine从来没怀疑过Marie却先会怀疑Naima?
不难想象其中的原因-Naima在Celine的心中一定只是一个下层人物,又有充分的做小三的理由(通过婚姻取得法国的合法居留身份),这之中毫无疑问有着无意识的种族歧视成分在里面,而这种疑心最终达到了试图嫁祸Naima的程度,于是导致了Naima最终借着Lucie的机会澄清真相+复仇,“我受够了无限的猜疑”。
但是最后,Celine还是在Naima的面前灌下了洗衣液,到死都没有原谅这个无辜的女人。
如果说Celine是被人心之间的不信任所害,那么Naima孤独地离去的背影,又何尝不是又一个人性自私面的牺牲品?
从结尾反观而看,这两对都是相爱的,Lucie说Marie和Samir在一起仅仅是因为Samir和Ahmad长的相似或许有些夸张,但如果不爱,就没有四年后平静的报复,没有离婚那一刻才告诉丈夫自己怀了别人的孩子,没有无穷无解的家庭和孩子的问题。
而Samir和Celine的爱情自然已经非常明显地呈现了出来。
而Samir和Marie,究竟只是填补互相生命中的那个缺失的位置,还是有更多复杂的情愫在里面,我们无从得知,但不管最终两个人能否顺利地结婚生下孩子,想必依然会面临一样的问题,使人分离的原因往往不是感情的淡漠,而在于不同背景的人与人间的误解和不信任。
不过法哈蒂毕竟本人也是异族,比起多如牛毛的反映法国边缘人的电影来说,这部电影还是没能走出异族的视角,有一些旁观者的色彩,很多可以铺展开来讨论的点也只是一笔带过。
但或许,本身法哈蒂还是希望站在一个伊朗人的角度来讲故事。
伊斯兰革命之前,法国一直都是伊朗人留学和工作的第一目的地,主角Ahmad从法国回到伊朗多年再返回法国,却发现西方世界无穷的复杂性和问题瞬间砸在自己的头上,不知道是不是代表了整个当代伊朗人的心态——从开放回到封闭,再重新审视西方世界,却发现自己的传统和包容早已不能提供复杂的人类社会以任何实质的解决措施。
不要用单一的价值标准去评价他人,那怕他只是个孩子。
剧中没有坏人,但每个人却都因为某种动因犯下了不同的错误。
一贯写实的伊朗电影只要稍有耐心,还是非常经观景而且耐人寻味。
对于我这个70年代的人而言,通过镜头下的伊朗还经常能找寻回自己孩时的生活影子。
再婚,特别是对于那些有了孩子的再婚,永远无法回避的要去面对自己种种的过往。
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不自然的去特别地记住那些于自己而言没有答案的纠结,而这些纠结又会一直不停的在脑子里反复盘旋,催使你去努力去寻找答案,并不在关键时刻出来影响你的决定。
带给再婚带来纠结的不光是当事人,还有前任、家人以及朋友。
本剧人物不多(女主、男一、男二、三个孩子、非法务工、开餐馆的好友夫妻、男二妻子),每个人都卷入到了在三个主人公的婚姻更替中,于是乎心中那个只属于自己的纠结让他们都犯下了无法收回的错误,结剧看似开放,实则无奈,问题需要重视但生活还得继续。
《一次别离》导演拍摄的法国片,一如既往的生活悬念,只是缺少了伊朗文化背景,于是改于关注走出过往这个命题。
电影《过往》讲述了一位想要开始新生活的女性请他的前夫来离婚,意外发现现在男朋友的妻子之所以自杀,是因为她和前夫的女儿报复性的发了邮件。
这部作品比导演其他的电影要做作很多,也可能是作为中国观众,和法国人的生活有文化隔阂。
但无论如何,如此多的巧合,如此多的过往都堆积在一起,还是会让人觉得刻意。
导演一如既往的擅长铺垫,让悬疑揭示时更合理,也一如既往的擅长通过孩子去烘托表达,更是一入既往的擅长给情绪留白出空间,让观众自己去思考感受,所以观赏性的确很高。
几个角色介有过往,也都能对应上表达,过往始终都要放下的,人总要开始新的生活,但是放下不代表没有感情。
所以女主对前夫有报复的小心理,前夫对女主有所愧疚,现在的男朋友选择完成婚姻但在片尾握住昏迷的妻子不放手。
一个男人离家四年,被要求回来办理离婚,结果发现前妻的生活在鸡飞狗跳中度日,于一个带着男孩有妇之夫同居同时又抚养着前几任丈夫的两个女儿,因为办理离婚后想再次走入婚姻中,此时因肚子已怀有四个月的身孕,而与之同居男人老婆因抑郁症自杀成为植物人现正躺在医院里。
青春期的大女儿为了阻止母亲再婚,不想她重蹈上几段婚姻的覆辙,而做出告密掀露母亲与情人关系,导致外遇妻子自杀,成为植物人至今躺在医院里,母女俩关系的一度恶化也间接使母亲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而回国办理离婚的前夫被妻子肯求调节母女感情时一点点剥开这段复杂关系背后真相……影片导演高明之处只是再用镜头影像陈述故事情节,没有说教与批判,影片结尾处理更是点晴之笔,让人浮想涟涟……生活中太多的无奈,每个人都有其多面性,强烈性格的背后拉锯着人性的张力,无法苟同的同时,你能说这一切都是错误的吗?
需要改正吗?
人生境况到底由谁主导与决定呢?
为什么当初爱的死去活来的两人会分崩离析,走上另一条归路呢?
别人的人生值得你去救赎吗?
你的选择就是正确的吗?
你可以决定一个人生还是死吗?
即使又结婚了会幸福吗?
看后太多让人感同身受的念头随之浮起……我认为,这就是一部好电影的诞生之路!
首先我觉得这是一部很棒的电影,但首先你需要平静你自己的心,因为你跟着导演的步伐你会发现你非常的投入到每一个角色的内心,每个人的感觉你都能去感同身受这非常之棒!
当然,如果现在的你很浮躁,那你放弃吧,因为我记得两年前我点开没看半小时就关了,而现在突然再打开看前一段的时候我就感觉似曾相识,应该是看过,原来还真看过,在两年前,因为我的浮躁而错过了这部好电影,很惭愧,庆幸的是我这个机会我重新打开并看完了,这种感觉很棒。
接下来我说一下电影,看见很多影评都在剧透那我就不说那些有的没的了。
我觉得最让我感到揪心和难受的是露西,女主的大女儿,可以说她是这部戏的高潮的导火索了,因为随着剧情走我能深有体会到露西的感受,我还记得小时候犯错总是道歉,向父母向家人,并得到原谅。
而在每一次作出道歉的决定之前我的心总是难受的,因为我害怕,害怕不被原谅,也害怕会被挨打,也害怕会被抛弃。
这种感觉非常不堪,却也只能是唯一的办法去解决,因为获得原谅你将会感受到人生无比的轻松,就算只是孩童时候都感受到被原谅的快感。
可是长大后你是否还有继续道歉和乞讨原谅,你是否在每一次犯过错的时候选择逃避而不是去面对,你是否因为一个自己的错误而选择失去一个朋友甚至家人,我想这些都会有吧,那些标一个2星的朋友你是否能看见这部电影所诉说的主题是什么,你是否能体会到电影告诉你的真谛。
电影最后一幕的眼泪让我哽咽,但是没有太多的想法,就是觉得心很难受,但是很美,最后的配乐真的是恰到好处,总之,请你静下心来去体会一次道歉和原谅吧。
《过往》是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一部被笼罩在浓厚的沉重和压抑色彩下的影片。
讲述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纠葛,集中讨论婚姻与情感本身,真实细腻。
剧中每个角色都面临着不同的境遇,有着不同的心理现实,它们彼此衔接,将故事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
讲述了一对夫妻经过四年分居生活后,丈夫阿曼德在法国妻子玛丽的要求下,从德黑兰来到巴黎正式办理离婚。
从短暂的巴黎之行中,阿曼德看到了妻子与女儿露西之间冲突不断。
还是家庭成员的他便开始处理这两人之间的关系。
可是随着他对妻子和女儿关系认识的加深,他了解到一段他之前并不在意的一段过往,更为复杂的家庭纠纷原来玛丽急着要离婚是因为已有两个月的身孕。
女儿露西之所以那么讨厌母亲的新男友萨米尔并非是因为她不希望母亲再嫁,而是因为自己做过对不起他们的事。
萨米尔妻子因自杀未遂变成了植物人,而她的自杀原因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越来越蹊跷……一封邮件成了贯穿整部影片的线索。
阿斯哈·法哈蒂的影像风格“极端写实,注重生活细节。
自然,自觉地回避曲折的情节”,相对于前作《离别》,本片在影像风格上的有着明显改变。
在《离别》中,曾与包括阿巴斯等多位著名伊朗导演合作过的摄影师迈哈穆德·卡拉里采用手提摄影机成为了完美的选择。
在水平视角的二人、三人和过肩镜头组成的构图里,似乎就发生在眼前,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镜头的角度依保持在水平视线,但摄影机不再随着人物游走,无论是在外景还是内景。
摄影的运动方式更多,机位的变化也更加丰富了。
相对于《离别》中正在发生的纠葛,《过往》中充斥着太多关于过去的故事。
电影的剪辑自然而平缓,导演很少加以暗示或提醒,做到了最大的圆融。
在电影配乐上阿斯哈·法哈蒂,追求极简,几乎摒弃。
阿斯哈向来重视演员的表演。
他镜头下的角色都是褪去了修饰,极具生活化。
在拍摄 《离别》时,他会要求女演员萨瑞·巴亚特每天按时做礼拜,每周参加妇女查经班《古兰经》,就是要展现出一位十分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形象。
贝热尼丝·贝乔在《过往》出色表次为她赢得了戛纳电影节的奖杯。
两位男主阿里·摩沙法和塔哈·拉希姆的表现也同样出色。
此外,在阿斯哈的电影中,总是缺少不了孩子,那种天然不加修饰的表演是他着重表现的元素之一。
阿斯哈像其他伊朗导演一样,在苛刻专横的电影审查制度多年的高压下,学会了用无言来表达干言万语。
在《离别》中,故事发生在伊朗,看似像是讲述了一个关于婚姻生活的纠纷,就像导演不反对人们把纳德和西敏看做是“一个国家里持两种政治观点的人”,他们就像是这个国家里的男人和女人。
而这个老朽的国家就像年迈并患老年痴呆的父亲,而在过往》的地点被搬到了法国,政治上的敏感性少了许多。
阿斯哈更关注与对婚姻、亲情、宗教、信仰、忠诚的探讨。
不过在他的镜头下婚姻从来都跟幸福美满沾不上多大关系……最本质的生活,在当人们遇到生活中的变故时,人们如何对待,如何逃避。
当然,他也同其他具有人文关怀的导演一样,虽然提出了不止一个问题,但却把答案留在每一位观影者的心里。
每个人都被困在了过去里。
大狗血,太狗血,血。
但无疑翻转过多用力过猛了,且狗血得很含蓄不适合法国人,感觉法哈蒂水土不服。
目前为止观感最差的一部,但仍在及格线水平。
技术层面还是好,开头前夫回家,镜头先给到院里的小孩,再带到栏杆前的前夫的全身到半身。
好久没看到这么舒畅又有异物进入感的镜头运动了。
环境音做的特别好,用了几次玻璃门隔绝声音的小技巧。
还有一些重要情节镜头切给主要人物后一秒就切给次要人物,可以这很法哈蒂。
最奇怪的是女主来洗衣店和现任说是大女儿把信转给自杀的前妻,镜头跟了现任一秒就转给了女主,这种“观察”的状态镜头捕捉得很微妙但感觉这场两个演员都没演出来?
(搜了下采访,法哈蒂还真对贝乔说过从屏幕里能看出你和塔哈不熟,眼睛真毒)前任和现任坐一起,前任快秃了,现任发量充足,男人最重要的果然是头发。
P.S.这伊朗演员厉害,说口音奇怪的法语但重音都对,还能演得这么好。
《过往》(Le Passe, The Past),今年嘎纳的大热电影,《一次别离》的伊朗导演Asghar Farhadi的再接再励之作。
电影充满对普通人命运的深切关注,对人物内心与情感的捕捉和表达到了秋毫之末,的确是欧洲现实主义和人文类型电影的新的高度。
但同时,这又是一部考验你的耐性的絮叨、缓慢而平淡的电影。
一个女人,两个男人,周围的三个孩子。
破败的巴黎郊区。
两个多小时的对话,对话和对话。
电影带着你走进这些人的琐碎、平凡甚至无趣的生活。
但如果你有足够的耐性,渐渐地你会发现,平淡后面却是大有暗流涌动。
电影开头,一个女人接她的丈夫;之后你发现原来他是来离婚的;然后你发现女人身边的三个孩子又不都是他们的孩子;然后你发现小儿子的原来是女人现任男友的孩子;然后你又发现原来大女儿又是第三个男人的孩子;然后女人现在的男友出现,与她正要离婚的前夫共处一室。
就在平淡絮叨中,你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婚姻和家庭关系。
电影缓慢地铺陈这些复杂的关系和背景(其实就是他们的“过往”),到了中段开始接近那个秘密:新任男友的植物人妻子为何自杀?
还是在平淡的对话中,剧情一点点抽丝剥茧,直至秘密揭晓,你才发现,靠,这完全可以拍一部惊悚电影了。
这部平淡而同时惊悚的电影,技术上可说炉火纯青。
学院派会给它崇高的赞誉,但作为普通观众,却往往有一种沉重而烦躁的观感。
很少有电影里的人物,像《过往》里这样,每一个人都是不快乐的,于是观影也成了一件不快乐的事。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电影里的这些人,尽管每个人的刻画可谓细腻饱满,而在理性上你也可能真的会同情他们的命运。
电影进行到中段的时候,还真是让人有从故事中抽离出来的冲动。
女主角的表演,真实到你会对她产生愤慨:好好的日子不过瞎折腾什么?!
但很快,你开始接近所有人不快乐的后面的那个结,那个藏着的秘密。
你跟着电影走向漩涡的中心,又重新被导演带到他的缓慢而高度隐忍的叙事中去了。
法哈蒂之前的《一次别离》,是我去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之一。
在那部电影里,我们为什么会去关心一个普通的伊朗女人,她的老公和老公公,她家的保姆,以及所有人平淡而困顿的生活?
回想起来,不仅仅是因为电影创作者抱持的抽象意义上的人文关怀,而是人与人在平淡的生活中以各种关系相连相关的那种琐碎而深刻的Connectedness. 在那部讲述善意的电影里,伦理不是空洞的说教,它被放在一种貌似平常而蕴含深意的人际关系里,而变得并不是那么的黑白分明对错立现。
生活、世界与人心大概就是这样,平淡但并不简单。
在这部《过往》中,法哈蒂又向前走了一步。
人物的关系更加复杂,隐藏的戏剧冲突更加强烈,人在与自已心灵的阴暗面纠结得更加密实。
人与人还是以一种复杂而古怪的方式联结着,每个人的命运也许都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每个人似乎都逃脱不了“过往”的纠缠。
The Past这个片名是点睛之处。
电影最后一部份,人物在困顿纠缠中都在疲惫地说“忘记吧”。
他们的“过往”,在心灵深处投下太深重的阴影,除了“忘记”还能如何自救?
尽管整个两个小时的电影让人看得很累,但我还是很喜欢电影的结尾。
两个女人之间傍惶的男人,他可以将植物人的妻子抛在身后,与新的女人走向未来;但他沉重的脚步停了下来,重新走回昏迷的女人身边,喷上她曾经喜欢的香水试图唤起她的反应。
镜头缓缓地摇向女人的手,这时我知道这正是电影的“文眼”所在,不由得紧张地惴度:她的手,会动还是不会动?
动与不动都将决定男人的命运,也将决定与他相关的一系列人的命运。
他的妻子醒来会怎样?
继续沉睡又会怎样….. 然而电影定格在两只手上,片尾字幕出现。
下面的故事,由你自已去续写吧。
这是法哈蒂的高明之处,我见过的最漂亮的电影结尾之一。
有这样的结尾,我几乎完全原谅了导演之前在电影中过于自我的慢节奏。
如果他前面如此缓慢、絮叨而貌似平淡地讲这么多,是要引到这一刻的话,那好吧,我认了。
============================欢迎关注我的自媒体公众号“李骥-Josh"努力隔三差五写一些影评、书评、商评、时评或者其他管他什么的心得。
请在“订阅号”中搜索“李骥-Josh" 或微信号"joshli0805"
#影评#《过往》。
情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之一,它没有对错。
正是如此,由它产生的麻烦数不胜数。
一个离了三次婚的女人,跟生命中的两男人,还有自己的女儿,最后该如此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电影最后也没有给我们答案。
不同情感价值观的观众,会有自己的答案。
#长微博#The Past很多人拿这部电影跟导演前作《一次别离》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就是没有《一次》好,于是各方言论就把这部电影批评的一无是处一样,居然还有“高冷”网友说看了没多久就看不下去了,你的口味是有多刁钻啊?
承接上文,还是先说一下这部电影和《一次别离》相比的不足之处吧。
一样的运用小细节为后文做各种铺垫,《一次》做的精致且刁钻,往往有种一针见血的作用,对电影接下来的道德伦理冲突有着不可抹面的积极作用。
《过往》也有小细节,也有小铺垫,但是不明不白。
导演是不是想让观众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效果我不清楚,但是感觉效果不是很好。。。
电影节奏《一次》循序渐进张力有秩,一波接一波的矛盾,高潮迭起,最后直至道德碰撞顶峰。
《过往》的矛盾让人摸不着头脑,主次不分明,最后的矛盾真相让人无语,升华的境界不及《一次》。
本片女主角荣获2013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其实这个结果在当时算一个冷门。
就我个人审美,我更偏爱Adele。
电影中的群戏表演很抓眼球,男主角和长女的交流很抓观众的心思,倒是女主角在我看来有点不分情况无理取闹。
后面一场男主告知女主邮件是由女儿转发给原配的戏,那个争吵的天翻地覆看的着实过瘾。
电影配乐挺舒缓,与情节相辅相成。
这部电影中,儿童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展示情感的窗口。
有童言无忌的直接表明自己不喜欢,也有一言不发隐忍自己情绪的作态。
这两个小人物看点十足。
尤其是长女。
她的角色一直牵着我的心。
可能是年龄一般大,能够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她的情感吧。
和《一次》一样,《过往》最后也是留有悬念,也是以让电影中的人物做出选择来结尾。
这个结尾对我的精神刺激比较大。
我很吃那种有点人神相同那种情感的套,所以结尾他的前妻眼角一抹泪留下来,我整个人感觉都不好了。
有点虐心。
这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别让对比错过了它。
法哈蒂2013新作,很像一次别离,但进入情节有点慢,有点闷,整体有差距。
还好
贝乔的影后太水了,还不如给《阿黛尔的生活》里面的两个姑娘。
还行,就是全篇话唠慢节奏太沉闷了,好在故事的真相慢慢的出现,层次感不错,演员表演也很上乘
依然是对婚姻家庭的一次剖析,相比前作一次离别 本片内容上的冲击力被弱化 利用小格局的设定放大生活中琐碎的冲突矛盾,前段还不错 脉络清晰情绪代入感很强 到后来就开始感觉越来越无力 突兀 甚至大部分时间有些显得沉闷。
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织成了一个破碎而又庞大的网。那些关于爱情,关于生活的思考都附着在这张网上。尽管相较《一次别离》,这一回想要探讨的主题并不宏大,但依旧处理地十分精细。
导演擅长的罗生门。只是节奏没把握好,前半部分明显无聊,但仍是一部佳片。
一个带着孩子结婚离婚结婚的故事
结构精致、内容丰富、主题空洞......
实在受不了这种文艺加啰嗦,最后还弄个无结尾的烂片
预计不会再看法哈蒂执导的电影了,经过《一次别离》的巅峰,而后的作品多数在重复,抓着获奖法门死磕,很是无趣。本片就连法哈蒂导演最擅长的道德困境营造都变弱了,琐碎又跳戏,沉闷且无聊,看完全片需要极大的耐力。
北京国际电影节第六场。没有看《一次别离》时的震憾和感动,故事有点散,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那些秘密上,给予观众的回味空间少了一点。但导演的讲故事方式还是很不错的,可以抓住观众的眼球,让人饶有兴趣的看下去,最后的一个长镜头更是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还蛮喜欢那几场撕逼戏的。
开头结尾算带标之外通篇给人not my concern的感觉,戛纳影后怎么拿的???
太杂乱了,每条线都想发展下去,形散神也散,差点整成一部悬疑片,女主的表演过头了,没有说服力,几个孩子倒是演的很好。总之比较失望,比一次别离差远了!
三星半,法哈蒂对婚姻生活的触感非常细微精准,可是这一部在大体把握上总是觉得过于狗血拖沓。
过于沉闷了,相比一次别离没有那么有冲击力了,可能是这个故事太普通了?设置的太平凡了?
这么乱这么杂... 那件衣服明显就是小男孩弄脏的,但最关键的还是男主偷情,剩下的都是无关的借口... 出现了几次人离开徘徊后回来说出真实想法.想了半天难道导演是要告诉我们你犹豫就犹豫千万别真走了!
恋爱结婚生子都太累太复杂了
能加个标签是#不如一次别离#吗
生活的症结,没有确诊之前依然会有多种可能性,过往以不同的记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依旧是导演擅长的家庭冲突故事,多视角带动戏剧悬念和观众情绪。总觉得贝乔的角色让年轻时的阿佳妮来演会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