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2014年1月3日)朗·霍华德的作品常常有着严谨的风格,架构精致,叙事规整,起承转合大都合乎逻辑,此次他执导的影片《极速风流(Rush)》也是一部相当程式化的影片,不过,虽然程式化,却也足够好看,堪称制造出了影史上最激动人心的F1竞赛场景,惟妙惟肖地再现了车手在直面死亡竞速时的激情与刺激。
且影片在尽量接近上世纪七十年代F1黄金时代真实故事的情况下,技巧地放大了两位主角个性的反差,增加了影片的戏剧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让懂和不懂F1的人都看得尽兴。
拍一部反映两位业内传奇车手的传记,不仅要像其他传记片那样塑造出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还需有很高的再现赛场风云变幻的能力,这两点,朗·霍华德都做到了,片中对比赛视角的迅捷切换堪称经典。
而且通常一部反映业内人物的影片,外行或许会看得兴趣盎然,内行则会看不下去,但《极速风流》打破了这种惯常,尽管片中存在着一些与事实不符的艺术加工,但它还是得到了F1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在由真实的车手、领队和车队老板组成的“评审团”中得到了起立喝彩的高待遇。
影片所再现的FI赛道比赛画面,炫目凌厉,令人叹为观止,比如亨特和劳达在比赛时的相互胶着、斗狠比速,再如在劳达出事故的纽伯格林赛道上的比赛,还如大雨磅礴中富士赛道上的比赛。
在马达的轰鸣声中、在争分夺秒的激战中、在一场场的速度与激情中,观众看到F1赛车史上性格截然相反的两大冠军的传奇故事,从一开始的互看不顺眼,到成长中的彼此叫阵,再到最后的惺惺相惜,只有一个顶级赛车手才能理解另一个顶级赛车手,和死神擦肩而过的他们在心理层面上达到了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现实中的劳达在后来接受访问时曾说:“我们从心灵上照顾对方。
”这似乎是对“对手”最好的注解。
必须一提的是,饰演尼基·劳达的丹尼尔·布鲁赫表演十分出色,特别在劳达对幸福产生困惑时和出事故烧伤后的表演,让观众隐约感到,他已经触及了一个传奇赛车手独特的内心世界,并为之倾注了严丝合缝的孤独而倔强的灵魂。
(杂志约稿)
本片主要刻画两个势均力敌的赛车手的故事,但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抛去惊喜动魄的赛车场面不谈(即使影片中驾驶的并非是真正的一级方程式赛车,而是三级方程式赛车,但在车身上加以伪装,改头换面。
),在于两位主角的个性的迥异。
“锤哥”克里斯·海姆斯沃斯(Chris Hemsworth)扮演的是英国赛车手詹姆斯·亨特(James Hunt),这个赛车手不修边幅,一头飘逸的金色长发,长相英俊,私生活一团糟。
做事不考虑后果,就连面对记者的采访,都能脏话连篇。
但他对于赛车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
丹尼尔·布鲁赫(Daniel Brühl)则演绎的是奥地利车手尼基·劳达(Niki Lauda),修着短发,其貌不扬。
他是一位熠熠生辉的天才赛车手,并且对于修改赛车他有自己独特的感觉。
他很理智,赛场外开车小心翼翼,竟被当时的女友嘲笑开车像老年人,他对F1的追求则非常纯粹。
●通过影片中遇到的一个共同的抉择还可以对比出两人对于赛车的理解不同:雷大锤(詹姆斯·亨特)在赞助商签约日期结束的时候陷入了苦恼,他忍受不了没有车开的日子,为了此事,他不仅一口回绝很长时间见不了几面的妻子滑雪的要求,而且在用尖酸刻薄的话将其讽刺了一番,这也导致了最后二人的分道扬镳。
在赛车与爱情上面,他认为爱情不值一谈。
尼基·劳达在最后一场富士站的比赛中,由于下雨,路面湿滑,他在跑了几圈后毅然选择了退赛,他把完好的法拉利1号开到了维修站,在场的技师、主持人和现场的观众都充满了疑问。
他下了车,来到了在现场观看比赛的妻子身边,两人四目对视。
我知道,他在赢得冠军和爱情当中,他的选择是后者。
●而对于赛车的风险可能导致死亡的问题上,他们也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我能接受每次当我坐进车内会有20%的几率会死,我能接受这个但多一个百分点都不行。
”尼基·劳达在之前的纽约格林赛道比赛之前就召开了一个全体赛车手的会议,由于天气原因,地面湿滑可能导致赛场事故的发生,他提议取消比赛,但由于一旁的雷大锤干预,此提议被取消。
他的赛车理论更单纯,是出于本能的真真正正的酷爱,但他仍能客观的看待风险,这是难能可贵的。
20%是他的底线。
“那天,我为了击败你已准备付出生命这就是你在我身上起到的作用,你把我逼成那样,而且感觉很不错!
这难道不就是我们开赛车的意义吗?
直视死亡,并戏弄它。
”詹姆斯·亨特认为这是一种高尚的骑士精神,在富士站最后由于他近于玩命的癫狂状态,不顾一切拿到积分超过劳达,最后拿到了冠军。
他完全没有风险的概念,他只有融入血液,深入骨髓的对于赛车的热爱、对于冠军的追逐。
“不疯魔不成活”对他是最贴切的形容。
20%的风险理论对他而言扼杀了赛车的精髓,扼杀了运动的精髓。
劳达在最后的传记中写道:对詹姆斯来说,一个世界冠军的头衔就足够了。
他已经证明了他所需要证明的,给他自己,也给所有质疑他的人。
两年之后,他退役了。
当七年后我再一次在伦敦见到他时,我又成为了世界冠军,他是广播播报员,光脚骑着自行车,车胎还是扁的。
仍然把每天当做人生的最后一天过着。
当我听说他45岁时因心脏病去世,我并不吃惊,只感到悲伤。
人们总认为我们俩是对手,但他是我喜欢的很少数的人之一,更是极少我尊重的人之一,更是我唯一嫉妒过的人。
观之至此,人生在世,得一对手,夫复何求?
我不想再去吐槽电影名字的恶俗,这部电影是2013年最好的剧情电影之一,后面统统的没有之一:是众多剧情片中最好的传记类电影;是传记类电影中最优秀的赛车电影。
用电影中结尾点睛的句子结尾:别把生命中的敌人当成为一种诅咒,这也是上天的恩赐,智者从敌人身上学到的,比愚者从朋友身上学到的还要多。
影片一开始,就从一个配角的口中给出了这样一个概念:有些男人爱车甚于爱女人。
两个性格迥异的主角在荧屏上演绎一段精彩车坛往事的同时,也给出了他们认同这个概念的共同原因:因为这个行当可以接近死亡,也就是说可以挑战死神……Niki Lauda:奥地利人,传统的日耳曼性格,冷静到冷血,可以在赛场上坦然接受20%的死亡风险,但是平时谨小慎微。
所以他选择以精通调整赛车等方式来控制风险,以稳定发挥和技术上的精益求精统治车坛多年,显然是舒马赫的先驱者。
但是他结婚之后也发现了温柔乡是英雄冢,“happiness is enemy”,不得不在关键时刻选择退赛,不再敢搏命,因此十分羡慕另一个主角。
James Hunt:英国人,电影的花花公子,乔治贝斯特的车坛版本,追求风流享乐,但是敢于拼命斗狠,因为心中有一颗冠军的心,不过“one title is enough for him”,惊险的拿了一个世界冠军就心满意足的达成人生目标,然后早早退役,在享乐中英年早逝。
这也是一般车手性格的一种极致。
我看过几千部电影,却从来没有写过一篇超过50字的影评,而今天我却不得不写下几行文字来记录下我的所看所想。
-- 观电影《极速风流》有感而发。
导演满分,故事满分,镜头满分,演员满分。
再配上一抹汉斯季末裂人心肺的大提琴,完美的可以做教学片。
绝对称得上2013年度最佳影片。
两个主角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
尼基严肃认真,亨特放纵不羁。
不同的性格,同样的赛场,同样值得尊重的人生。
比赛有输赢,但是人生没有,只要你喜欢,只要你忠于内心,无论你选择了怎样活着你都是对的。
剧情少谈,谈感想,詹姆斯亨特深邃的眼神让我想起了《海上钢琴师》里的蒂姆罗斯,《燃情岁月》里的布拉德皮特。
当你明白1990不能离开的并不是那艘游轮,而是养育了他的精神家园,燃情岁月中的皮特始终在无人注目的黑暗中那不肯安歇的灵魂同样燃烧的狂纵不羁,你就会冻得詹姆斯亨特面对人生时的奔放。
相比下,詹姆斯亨特少了一丝悲壮,却同样让人热泪盈眶。
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人生,每一种都值得尊重。
有人说,总有一天你会变成你讨厌的人。
也有人说一个人如果主宰了自己的内心就是自己的国王,在自己的世界里横行霸道跋扈嚣张。
有太多的人把自己交给了世俗和欲望。
内心的声音或许在懂得谄媚和伪装之时就消失殆尽,又或者,永远在耳变孤独的回响。
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忠于内心你就可以活的很纯粹。
你永远都可以做你自己。
《极速风流》这个劣质的片名真是令人生厌,因为此片内在的厚重与力量又岂是这个肤浅浮躁的片名可以概括的。
朗霍华德这几年缺乏足够分量的作品来延续以往的辉煌,但是毫无疑问今年的《Rush》为他的创作生涯又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速度、激情、勇敢、毁灭、梦想、荣誉、尊重,在《rush》中均化作赛车一阵厚重的轰鸣声,一骑绝尘。
赛车这项激烈的运动,代表了人类竞技速度的极限,这种极致也伴随着一种自我毁灭的倾向,影片《rush》选择了经典的双雄模式来演绎一段F1往事,朗霍华德的独到便是在激烈夺目的视觉表象之下,能给你非常工整的揭开表象之下心灵的真实状态,不论是《阿波罗十三号》还是《美丽心灵》均是经典的朗霍华德电影范本,《rush》继承了朗霍华德作品的精髓,一方面非常完美规范得完成了叙事,一方面非常工整细致得完成了内在的升华,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电影,这样的电影工匠级别的作品,完美得几乎无可挑剔。
说到朗霍华德,他的电影比较像《rush》中Niki给我的感觉,首先是精密理性的头脑,然后是持之以恒的完美主义追求,稳扎稳打,中规中矩,但是几乎让人无懈可击。
影片双雄之二James完全是Niki的反面,花花公子、浪荡儿..都可以成为他的称号,他不爱守规矩,用你能看得到的炽热与冲劲去生活,去比赛,相对于Niki的理性和稳重,James显示出的是火一样高调夺目,这两种性格本该是水火不容,但是最终他们形成为了超越友谊的一种纽带互存关系,他们永远是对手,但也是超越生死的一种知己。
本片说是两人在赛道上的竞争,不如说是两人心灵的斗争,虽然表象上我们看到的是两人在赛道上你追我赶的搏斗,但是在感知上,本片给人的感觉是两种人生态度和处事精神之间的对比与博弈。
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两人的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勇敢、坚持和对胜利傲人的信念,所以在最后一起面对生死与毁灭的时候,他们能够做到惺惺相惜。
充满激情的极速竞技加上两个真男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此片没有任何 理由不让人心绪澎湃,它不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男子间亲密无间的作战精神,它应该是那种“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之后又均深谙“冯唐易老李广难留”而惺惺相惜的两段完全不同的生命轴线。
对于这两种人生态度与处事精神的比较和博弈,本片的聪明之处便是没有给出高下之判,而是以一种宽慰欣赏的态度告诉大家正视这两种生命轴线是无高下的,是并存的,是一样绚烂夺目的精彩。
这样价值观和生命相悖的双雄,最终相敬,相惜,让人认识到生命的多样与可贵,也为他们那种超越的友谊的相知而感到由衷的动容。
整部影片的叙事和节奏处理均非常的工整细致,不落俗套的用最具娱乐性和观赏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比较主流但是又不那么平常的传奇故事。
按郎霍华德以往的作品,应该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经营剧本,本片的剧本应该算得上优秀,基于真实故事的改编,没有把叙事停留在表面,在深层次的挖掘出了故事背后真真令人动容的内涵所在,这是最难得的。
影片叙事没有拖泥带水的地方,也没有轻易的放过任何可以加强剧力的铺垫和细节,虽然是类似于传记的七十年代故事,但是本片的剪辑和镜头表现手段却非常的锐利和现代,让这个四十多年前的故事焕然一新,在今天仍旧可以让人大呼精神,大感动容。
影片最后不是以下结论的形式做道德评价,而是以宽容平和的方式一起呈现(赞美)了这两种完全相悖的生命轴线,让人看到不同生命之间的精彩与可贵、可敬。
此外难能可贵的事,此片男人戏之间的激烈与硬派,让此片看不到太多的主流价值说教的痕迹(朗霍华德之前电影的惯例)。
朗霍华德的深厚的电影功力得到再一次的展现,不论是叙事、节奏还是电影内核,他均体现了一个好莱坞工匠级别导演的严谨、规范和认真,从演员选角上与真人的相似度极高这些细枝末节,到整部影片的叙事上的酣畅淋漓、节奏上的稳扎稳打,他对《rush》工整的打磨,细致严谨的经营,体现的正是一种传统老式好莱坞电影的精良与圆润。
在极限的速度之上,在死神的视线之中,两个迥然不同的勇士由年轻时互相的傲慢转为互相的惺惺相惜,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生命轴线由互斥转为并存,影片便完成了它最终极的使命。
君子之交淡如水,英雄与英雄之间不需要虚假的友谊,互相的尊敬欣赏,便是对互相之间最大的褒奖,从James为Niki暴打记者时起,从Niki对James去世表示出伤心时期,两人身上的传奇故事体现的便不仅仅是伟大的竞技精神了,而是一种在人类漫长历史中从未消逝过的精神。
首先需要知道个赛车背景,劳达跑F1是70-80年代,也就是塞纳普罗斯特的前一个时代,也就是那个时代LOTUS给F1装了鼻翼和尾翼,那时F1不像现在是序列是变速箱,用拨片换挡,那时候是纯手动挡,而且也没有像现在有那么复杂的电子辅助,没有KERS,没有DRS,没有TR告诉你策略,顶多一个指示板,所以那时上古方程式是很纯粹的,也意味着驾驶难度非常高,看F1早的都知道,以前是没有HALO保护车手的,也没有碳纤维单体车身,1000马的本田都有过,所以低容错率导致失控后容易出人命。
以前的赛车手真的玩命,真的很勇敢。
劳达的前两冠是75和77年,76年是亨特,亨特差点进不了迈凯伦,迈凯伦原本的人选是Jacky Ickx,电影中提到了,当时亨特正在急着打电话找车手席位。
Jacky Ickx这老爷子很传奇,70年法拉利亚军,83年开280G拿了达喀尔冠军,参加15次勒芒拿了6个冠军,可惜就差个F1冠军就能大满贯了,在上海赛车场的保时捷活动见过老爷子,很和蔼。
那时候的赛车手基本都是阿隆索这样的,勒芒,F1,印地500,Targa Florio,纽博格林1000英里,达喀尔各种耐力赛都跑,真的强。
上海赛车场保时捷活动,老爷子和新旧935
280G
1976 Porsche936
1970 法拉利F312B回到劳达,讲讲电影里没说的故事,78年劳达去了布拉汉姆,老板就是后来的F1老板伯尼,那年布拉汉姆的BT46独一无二,得名于那个大风扇,设计者Gordon,也就是他后来设计了迈凯伦F1(三座超跑),衍生一下,迈凯伦F1在95年拿下勒芒冠军,碾压原型车组,也碾压法拉利F40LM。
BT46
黑色59号夺冠
两辆F1LM和F40LM亨特很强也很浪,跟张伯伦差不多,很喜欢这种放荡不羁,一头金发,天哪。
这也是为啥,我也喜欢莱科宁。
KIMI开完WRC回F1开用着雷诺引擎的路特斯,也就是现在雷诺的前身。
去年周冠宇在上海新天地画甜甜圈路演开的就是他当年那辆V8(我也在现场)。
摩纳哥站,KIMI戴着亨特的头盔比赛,劳达说: ‘I must say,Kimi,you are more like James Hunt than James Hunt ever was.’
Lotus
我08年开始看F1,中草汉密尔顿,10-13年Vettel开着红牛垄断四连冠。
然而14年,舒马赫从奔驰退役,奔驰原本想选海菲尔德跟罗斯伯格搭档,但劳达慧眼识人,做了个创造F1历史的决定,作为奔驰车队非执行CEO,他选了汉密尔顿,于是就有了接下来6冠王的故事,并且有望今年平舒马赫纪录,8冠我觉得都可以。
汉密尔顿我就不多讲了,去看看他07/08和前几年德国站15位起步夺冠还有今年的比赛就知道当年劳达的绝定是多么的明智。
这是部好电影,我不会从各种专业角度分析,我很主观得说这是最好的赛车电影(不和纪录片比较),BGM影响深刻,营造很好的氛围,我很喜欢电影能拍出两位车手专注赛车,心无旁骛得拿命比赛,因为冠军只有一个,历史通常只会铭记住第一。
就像Ford VS Ferrari(这部影评也写了,我主页里有),要不是这电影,很多人都不知道肯迈尔斯,大部分人只知道迈凯轮和谢尔比。
若要比较两部电影,Rush一定是拍得更好的,但福特法拉利的历史影响力更大,毕竟不是车迷也知道这俩牌子,但知道这两位车手的故事还是少数。
72年的纽博格林第二圈的事故没有让劳达退缩,42天后重回赛场,那场蒙扎代表法拉利竟然跑了第四,绝对是最勇敢的赛车手。
(纽博格林F1那年后取消了,纽博格林24小时还是每年举办的)2019年5月20日,劳达去世了,享年70,他一定是去找亨特了。
Rush和Ford V Ferrari 只是人类赛车历史上两个比较有名的故事,讲述着人类对速度的渴望。
速度就像MDMA会上瘾。
Speed is everything. Power is justice。
赛车不仅仅是汽车工业在第三产业的娱乐广告项目。
赛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上百年汽车工业的发展,良性竞争催化了很多新技术,我在福V法的影评里也提到了。
赛车很小重但却是个很伟大的运动。
(可以去看看NETFLIX的纪录片)R.I.P Niki Lauda(劳达和亨特也有纪录片)
极速一生 (2013)8.32013 / 美国 / 纪录片 / 鲍尔·克劳德尔 / 迈克尔·法斯宾德 尼基·劳达
亨特 VS 劳达:F1赛车最伟大的竞争对手 (2013)9.02013 / 英国 / 纪录片 / Matthew Whiteman / 尼基·劳达 詹姆斯·亨特
一级方程式:疾速争胜 第一季 (2019)9.52019 / 英国 / 纪录片 运动 / Martin Webb Nick Hardie James Routh Nonuk Walter / 费尔南多·阿隆索 基米·莱科宁
一级方程式:疾速争胜 第二季 (2020)9.22020 / 英国 / 纪录片 运动
与近期上映的类似题材影片相比,本片没有《速度与激情》里劲爆的犯罪故事,也没有《极速蜗牛》里逗趣的卡通形象,本片引人入胜之处在于把F1赛车这项运动本身的魅力在大银幕上展示的淋漓尽致。
作为一个对F1这项运动知之甚少的孤陋寡闻之辈,我姑且大言不惭的概括一下这运动的特点——它本身就如同这部传记片的两位传主一样,可以称得上“风流”二字。
风流倒不见得要如亨特一样御女无数,一丝不苟的劳达一样是风流人物。
赛车手的风流,是戴上头盔、握住方向盘的一刻,人车合一,在赛道上风驰电掣,把速度之美发挥到极致;而男人的风流,除了赢得美人的仰慕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有一个男人,让自己既嫉妒他又暗自为他叫好,并且知道他对自己的感觉也是如此。
电影能将无论是否F1赛车手的观众都一网打尽的诀窍,就在于其十分到位的刻画了这种男人之间的羁绊。
我个人觉得最燃的一部分是劳达重回赛场那一节,尤其是亨特出手教训那个多嘴的记者时,此人形象显得无比伟岸。
而片尾闪回的短短几个二位本尊的珍贵画面,则让人眼泪几乎要夺眶而出。
这两年锤哥接片的品味,加上本导演之前抱着丹布朗的几本书整出来的平庸之作,导致了我最开始看到本片在豆瓣上过9的高分感到惊诧不已。
实际看过之后,才觉得实至名归。
结尾处虽然只有短短数秒,但交替出现的演员与本尊的形象,让人不由得不佩服还原度之高。
走出影院之后,脑海里莫名其妙冒出这么一个小故事,还望诸位不要见笑:汉末时期的两位青年才俊周瑜和诸葛亮,在赤壁联手击败曹操,二人一方面互相佩服彼此的才华,一方面又存了一较高下之心。
两位年轻人把荆州作为了一争长短的舞台,要比比看究竟谁能帮自己的主公拿下这块兵家必争之地。
周瑜在关键性的南郡争夺战中不慎中了毒箭,危在旦夕。
后来他凭借着顽强的求生欲望勉强保住了性命,却被告知继续行军会激发体内潜藏的毒质而使自己丧命。
周瑜为自己的荣誉而战,带伤上阵,硬是拿下了南郡。
虽然在荆州的争夺中失了先机,但他的竞争对手诸葛亮还是为周瑜的死里逃生而暗暗庆幸。
接下来,两人又把目光都锁定到了更远的益州。
再次出征之前,周瑜却犹豫了,他思绪万千,经历一番死里逃生,他对很多事的看法在悄悄发生改变,他脑海中不停出现自己的妻子小乔盼望自己回家的身影。
在即将踏入地形复杂且多瘴疠之气的益州之前,周瑜最终决定放弃冒险,他要为自己的家庭负责。
于是这一年,东吴的大都督以健康原因为由辞去了军职。
回归家庭生活,陪在妻子身边的周瑜仍然在默默的关注着诸葛亮的发展,对于诸葛亮最终拿下了荆益二州,他一方面心有不甘,一方面却有点暗自为诸葛亮感到高兴,因为在他内心深处始终觉得,除了自己之外,也只有那家伙配得上这份荣耀。
若干年后,已是花甲之年的周瑜享受着含饴弄孙的乐趣,远方却传来了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的消息。
怅然若失的周瑜缓缓抚摸着琴弦,用琴声来遥祭那一位他平生最大的劲敌与最重要的知己。
导语:每个赛季,F1中有25名车手出赛,每年我们中有两人死去,什么样的人会做这种工作?
肯定不是正常人,神经病、反叛者、怀揣梦想的人。
迫不及待要名垂青史的人,不惜为此付出生命。
——尼基·劳达其实这部电影早在2013年的时候就已经在国外上映了,自己也一直想看,但是奈何”快播“早已不在,自己也不是什么“种子达人”(别笑,我很纯洁的),所以无奈的等了两年,终于盼到在国内上映的日子!
于是乎在周末的下午,飞奔到电影院,静静的看完这部时常123分钟的电影.......如果有人问我看完后《极速风流》后对这部电影有什么评价,我会毫不吝啬的赞扬它,因为的确,它是我迄今为止最好看的F1电影!
文章内容剧透,慎入!!!
重温F1历史上的那段光辉岁月这其是一部记录两位F1世界冠军——詹姆斯·亨特和尼基·劳达在上世纪70年代赛道角逐的电影,既有香车美女,又有赛车竞速!
而且如果你热爱F1,我想詹姆斯·亨特和尼基·劳达这两个名字在你的心目中绝对的与众不同!
詹姆斯·亨特——狂放不羁的浪子<图片2>F1是个花花世界,这点堪比娱乐圈。
俊男、美女、赛车加上大把金钱与名望,风月故事简直水到渠成。
不过,金发帅气的詹姆斯·亨特,在这点上可谓独领风骚,他算得上是F1史上最放荡形骸的车手,没有之一。
但不可否认,这位浪子拥有卓越的赛车天赋,他的驾驶风格激进而凶狠,从福特方程式与F3开始,他就屡屡用强悍的走线把对手逼向绝路,并丝毫不惧怕各种事故。
而单从职业成绩而言,亨特只是众多F1冠军中的一名,他甚至没有成功卫冕过冠军。
在1976赛季的巅峰之后,其成绩便不断下滑,最终在1978年末,结束了自己五年的F1生涯。
与F1战绩相比,亨特另一个引以为傲的纪录是其性伴侣数,他给出的答案是5000!!!
尼基·劳达——严谨刻板的车手<图片3>亨特的故事之所以有趣,很大一部分得归功于他的对手尼基·劳达。
上帝很调皮地做了这样的安排——令两位性格迥异的车手同处一个时代,并让他们相互竞争,火花四溅。
劳达几乎是亨特的反面,这位满怀赛车梦想的奥地利人,不顾家人反对而投身赛车运动。
通过向银行贷款的冒险方式,自己购买车手席位来参加方程式比赛,从F2开始挣扎着向F1进发,并最终在1974年得到法拉利老板恩佐·法拉利的认可,加盟法拉利车队。
而且与亨特的昙花一现不同,面部被毁容的劳达继续着高水平的表演,他在1977年与1984年又分别拿下两个世界冠军。
如今,尼基·劳达依然活跃在F1车坛中,成为了德高望重的F1传奇人物。
完美演绎的赛车传奇而《极速风流》则是根据这两位F1传奇赛车手真实传奇故事改编,完美的角色性格塑造、演绎和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性剧本使得本片在赛车题材的电影类型打造上无限趋于完美。
首先两位主角不但从外貌和神态上努力向原型靠拢,在服装、造型方面也进行了精心的模仿,以求还原真实人物的外表。
比如锤哥(雷神扮演者:克里斯·海姆斯沃斯)扮演的詹姆斯·亨特,减肥14公斤才把自己塞进赛车,丹尼尔(《美队三》中邪恶男爵扮演者)所诠释的尼基在遭遇赛场事故后,面部大面积烧伤的妆容,更是令丹尼尔无限接近尼基。
除了演员的完美演绎,整部电影的制作也是业界良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高速摄影和特效团队,做出了惊艳的视觉效果。
<图片4>在最后一站富士赛道的比赛,大雨倾盆而下、引擎轰鸣、轮胎飞转的发车画面,仿佛将观众带到了比赛现场。
特别最后一站富士赛道的比赛,大雨倾盆而下、引擎轰鸣、轮胎飞转的发车画面,仿佛将观众带到了比赛现场。
无上荣誉的背后是无限的接近死亡在《极速风流》中,我们也真正的感受和了解职业赛车手的疯狂和激情!
他们游走在死亡线上,像劳达说的那样,20%的死亡概率。
这里是死神的前往地狱的通道,也是速度与激情铺就而成、代表无上荣誉的红地毯。
<图片7>电影其中一个片段:在德国大奖赛上的纽伯格林赛道的赛车事故中,传奇车手尼基劳达在800度的烈焰中被困达1分钟,在死神的镰刀边缘捡回一条命,但却因此毁容。
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仅仅过了42天后,劳达不顾医生的劝阻坚持在蒙扎出赛!
或许在医院苏醒之后的劳达,忍受痛苦试着将赛车头盔戴上,为重返赛场做准备的那一刻起,他闷声的嘶吼和来自胸腔痛苦的低鸣就已经告诉了我们:带上头盔,重回赛场,才是一名职业赛车手应有的尊严!
视听、心灵双重震撼F1赛场是一个梦想燃烧的地方,也是英雄辈出的地方。
正是在这样一个极速世界里,让无数怀揣梦想的人甘愿为他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
我喜欢这部影片,他告诉我们人生不仅仅是输与赢,而在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人生至少要有一次赌上自己一切和够格的对手分高下才称得上完整,不最后不得不感慨,影片如此精彩,恐怕很久我们都不会再看到如此出色的赛车电影了。
看的123min的。
看似F1方程式赛车电影,实际上是两个世界冠军的缠绵故事。
说真的你们两个别太爱,用俩字评价就是般配,James Hunt和Nikki Lauda,我天呢,性格就像阴和阳一样截然不同,James是party boy,而Nikki是lone wolf,他们对赢的观念也不同,虽然Nikki和James的比拼从许多年前的F3比赛就开始了。
梦幻热烈的70年代,冠军赛车手在那个年代就像摇滚巨星一样。
Nikki对自己的技术及其自信,不惜花重金把自己买进车队然后开始大放光彩,很聪明,聪明人才能做到的聪明。
James喜欢赌,他也知道方程式赛车的车座就像个小棺材一样,更别说油箱就放在车座下面,没法移位因为会破坏赛车的平衡,但还是在下雨的天气(部分也是为了挑衅因为下雨想取消比赛的Nikki)决定照常比赛,Nikki跟着赌了一把结果非常倒霉,后果极其惨重,脸和肺严重烧伤在医院里住了五个周,但是他真的非常强,就这一个多月没参加比赛,回去他还在第一名,如果不是这个意外情况他百分百是那年的世界冠军,最后一战又是雨天,这小子学乖了,挺意外的不过照他的性格也挺意料之中,而之前下雨硬上场看起来才是意料之外的事件,这次他开了一圈就下车了,不比了,比起名次还是命重要,超了20%的死亡率就打死不上场了。
James理所当然的得到了世界冠军。
不过我看,这俩人其实都是世界冠军。
私下里交情其实很好,还互相叫champ,我还记得Nikki回归的时候有个记者问了非常可恶的问题,记者会结束就被James拖进小屋揍了一顿。
他们的性格如黑白一般的反差,和同样想争取世界冠军位置的目标,太戏剧性了,太有故事了,宿敌,宿敌怎么能是妻子呢,感觉这俩人眼里就只有对方了,实际上整个比赛大家关注点也都成了这俩人争斗的结局,虽然他们是对手,却是一种我都不懂怎么说的互相尊重,“能和你做势均力敌的对手是我的荣幸”这种感觉,比爱更长久的东西。
好吧但我还是想说一句你俩别太爱了!!!
Stop thinking of it as acurse to have been given an enemy in life.It can be blessing too.A wise man gets more from his enemies than a fool from his friends.不过也很遗憾,James 45岁的时候就死了,而Nikki一直都在,我操。
炸裂的是Nikki的演员在口音方面属实人才,听见Nikki本人说话的时候我都惊了,这口音这说话方式简直就是一模一样啊,而且我都没注意这是被烧伤过的脸,电影还是本人都是,看起来还行其实。
如果要拍James Hunt和Niki Lauda的电影,谁合适?
至少是个车迷吧,不然怎么懂F1?
Ron Howard接手这部Rush的时候,很多车迷恐怕都有这个疑问,他懂F1吗?
他不懂。
他不是一个车迷,对70年代F1的历史所知也不比普通人多。
他还是个美国人。
作客Top Gear,他只跑出了1分49秒9,位列倒数第二。
他和车最紧密的关系可能是他最小的孩子,他妻子在一辆沃尔沃里怀上的他。
天晓得好莱坞会不会把事情搞糟,譬如用纳斯卡的赛道来糊弄?
不过制片方显然不是为了糊弄,他们想要一部好电影,而且他们有充分的理由请Howard来导演。
Ron Howard,凭借《美丽心灵》拿下两座小金人,此外还指导了《福斯特对话尼克松》、《阿波罗13号》。
如果想让这对F1历史上最伟大对手的故事变得抓人心魄,Howard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而导演也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Rush受到了所有人的好评,不论是普通观众还是F1车迷,甚至还有Niki Lauda本人。
他是如何做到的?
关键可能在于,导演抓住了那个时代F1让人癫狂的本质,而这种本质越发难在现在的比赛中找到。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Rush能让人High并感动,而对于F1爱好者来说,观看本片就像是一个乏味的中年人回望青春,这是无法不让人感怀的。
这种本质源于不确定性。
那时的F1还在野蛮生长。
一方面,赛车的速度已经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日常经验,F1已经成为了最有天赋者的运动;而另一方面,车队、运营方、安全规范、车队都还远不成熟,神奇逆转、惨烈事故经常出现,比赛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很强。
就像片中James所说,赛车手如此接近死亡,所以才能如此强烈地感受到活着。
而这正是最能让人肾上腺素狂飙的东西。
电影里,可以看到暴雨中苦等的日本车迷、抓着话筒大吼的解说员、趴在草地上不要命的摄影师和在赛道上挥舞的格子旗。
与现在的F1相比是那么粗糙,这项运动的所有人都在干傻事。
就像每个人年轻时一样。
而那两个人的对决无疑是这段疯狂青春的最核心主题。
现在的F1,虽然大家都知道围场里没朋友,但表面上总是说着和气的片汤话。
而那时的竞争是外露的,电影很忠实地体现了这一点,在真实的历史中,不论是James还是Niki都从不避讳竞争,他们都公开表示过战胜对方的强烈欲望。
而这种欲望里从来没有嫉妒,有的是愤怒,更多的是享受。
他们都享受被对方逼到绝境,然后超越的感觉。
超车、领先、夺冠。
这是他们终生的最高追求。
与此相比,其他任何都是次要的,三观、生活方式,这都不重要,这都是可能模糊并削弱最高追求的东西。
Niki意识到持久的安逸幸福是一个敌人,James何尝没有意识到?
只不过他没有Niki那样的自觉,而是需要最对手的刺激下觉醒。
虽然电影花了很多笔墨对比两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但这都是为了烘托,烘托赛场上如此相似的拼杀,和这种拼杀背后的惺惺相惜。
有些观众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把赛场对决看成是两种人生态度比拼的延伸,但电影从一开始就告诉大家,竞争就是竞争,这是赛车手的天性,无关对人的喜恶。
事实上,James和Hunt从未讨厌过对方,更多的是尊重。
电影的结尾这样告诉我们。
而现实中,Niki也说过这段话:“……because I liked him, and we were not buddies but we were at least sympatico. We took care of each other from the heart in a very nice way, which in these days the heart was never shown in Formula One.”他们显然都清晰地意识到,对方和自己一样,都是缔造那个F1狂飙历史的人,他们都是最快的。
而现在的F1赛场,车手或许仍然流淌着这种骑士般的血液,但他们却发觉自己的盔甲似乎比自己的剑术更重要。
快,并不一定那么直接地展现出来,它会被雄厚财力和奇怪规则下产生的技术优势所扭曲,快与更快的对决也无法传递给车迷们,人们看到的是精确计算后的按部就班,像是一个没有bug的程序,不可阻挡地运行着,重复着过去的自己。
让人不禁想起罗曼·罗兰的话:“许多人过了二三十岁就死了。
”也因此,活着的样子才特别有魅力。
感谢本片兢兢业业地展现了这种魅力。
片中的许多镜头都几乎还原了历史影像。
不少台词都映射着现实(比如Lauda在现实中还是和第一任夫人离婚了)。
选角更是如此。
片中有些人物都与原型有过交流。
具体可以参看此http://www.historyvshollywood.com/reelfaces/rush.php 而该美化的地方,也通过好莱坞的娴熟技巧加以美化,气缸、悬挂、头盔的特写,让人血脉贲张的生效,都使得普通人也能感受F1的魅力。
最终,这位以传记片见长的导演,完成了一部史诗。
当被问道Niki Lauda如何看待本片时,Howard导演如此回答:“他说他被感动了。
我想这是因为他第一次从这个角度回望那段历史。
他已经不记得那次事故了,他只记得自己当时很愤怒,人们都谈论他不能回来比赛了,所以他屏蔽一切,一心只想回到赛道上。
当他看到当时原来还发生了那么多事,他感触良多。
”
两枚真汉子
很一般
一个永远及时行乐,一个永远在向前看努力着,两个车手的斗争不就是生活的斗争吗?最后他们也没真正接受对方的生活方式,却成为了互相心里最嫉妒的那个人,就是因为对自己所相信的一切的坚持吧,谢谢2013年有这么一部动人的杰作收尾,不仅是给F1迷,更是给所有心怀梦想却不敢坚持的人的信仰
朗霍华德拍传记片真是没得说,两个水火不容的男主角能双双让观众爱上,这就是本事。“别把生命中的敌人当诅咒,他们是上天的恩赐。智者从敌人身上学到的,比愚者从朋友身上学到的多。人们把我们当对手,但他是我喜欢的少数人之一,我唯一嫉妒的人。T T破风该学人家怎么删繁就简,感情戏几个节点就够了
工整老套但又散发着工整老套的魅力,朗霍华德还是最拿手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表达自己想说的东西,也拿手台词心灵鸡汤。另外,海报实在太渣,扣一星!!
我看过 而我忘记我看过了 肯定不是好片啊!
入戏太慢,同时混杂着美式爆米花电影和欧式文艺范儿,有点不伦不类的。
就算不是赛车,别的比赛甚至人生中这两个人的经典性格也是可以照搬的,选择哪种人生就负责任的向前吧,不要回头看。
翻译片名的家伙应该拉去活埋掉。在同类题材里很少见到抛却对运动专业性/行业内部的展现和角色突破自我取得/没能取得胜利的老套价值,而完全以人物性格(对比)作为核心的剧作方式,讨论性格截然相反人对职业的不同定位,运动本身不再是稳固而单一不变的价值客体。叙事效率极高,视听完美匹配。
性格如此不同的两个人都爱上了同一种事业,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登上顶峰。难得两位演员和本人都还挺像的。
全片充斥着没来由的活塞运动和刻意血腥的疼痛煽情 所有人讲话都阴阳怪气漂亮话一堆 一到关键时刻剪辑就掉链子 弯道超车给我蒙太奇 Niki退赛的立场恍惚 James不赢这个人物就废了
真没看出来那儿好看!
“你离死亡越近,就越能感到自己是活着的”。应该算看过的最好的运动题材电影吧,完全超越了比赛的输赢,上升到人生态度与人物性格的对峙,最后交给观众自己判断。
节奏拿捏的很好,虽然有123分钟长,但是丝毫没有拖沓感。看过最好看的体育类电影。
这是一部被完美演绎的赛车传奇,男人可以从nikk身上找到荣誉感和责任感,男孩可以从james身上感到无限激情,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学,对赛车同样的爱…
69/100
每個人帶著各自人生的背景和目的來追求某項事業或夢想,最終也將體現在對這個事業的態度和價值觀,是人生觀的撞擊
欣赏不动. 男主的脸实在纵欲过度...
赞配乐,赞音效,赞rivalry和obsession,赞两款男主,以及锤哥您终于靠谱了!TAT 从此远离Red Dawn吧,前途一定光明无边TAT
有些情节略刻意,但是好燃啊啊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