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白头神探:智斗灭世狂人

The Naked Gun,新白头神探,脱线神探(台),神探零零甩(港),白头神探重启版,白头神探4,笑弹龙虎榜4

主演:连姆·尼森,帕米拉·安德森,保罗·沃尔特·豪泽,希·庞德,丹尼·赫斯顿,凯文·杜兰,科迪·罗兹,莱莎·寇希,大卫·伦格尔,巴斯塔·莱姆斯,迈克尔·比斯利,维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5

《白头神探:智斗灭世狂人》剧照

《白头神探:智斗灭世狂人》长篇影评

 1 ) 我观赏完首映认真投票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有我的一票 好爱这部

好喜欢这部啊 我的东京电影节最佳 这个电影很轻盈像是邀请你去精致老牌教授独居的家 一日生活vlog 你跟着男主一起做饭煮咖啡 然后又一起陷入光怪陆离的梦境或者真实 内核想讲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问题(这届东京电影节很多电影都围绕着老龄化 不得不承认真的是全世界面临的问题了)敵可以是主角身体走向崩塌 钱也不够 精神崩塌的具象化 在崩塌的情况下 我们人类会趋向于依旧依赖某种stable的精神支柱 包括主角有个很漂亮的传统日本庭园 他自己住和打理很费劲费钱 他也依然坚持丧又可爱 一点光怪陆离又奇妙腐朽 是之前极少有过的观影体验 看得很开心 映后也很开心 见到了79岁的演员中塚京三说今年是他演员从业第五十年了 时隔十一年主演 导演说也许主角最后可没有死哦 结合最后一个镜头 那太好了☺️现实意义的参考是 要让自己有钱有钱有钱决不要老了没钱只靠政府和公司的养老金 保持健康重视健康生活认真规律体检 和外界保持平和积极的关系多出去走走

 2 ) 短评写不下

日本新片展。

还可以的,最吸引人的就是梦中梦。

不过就像观众所说的,此片中“梦境”和“现实”的界限还是比较明确的,没有今敏那么难懂。

这场导演映后还挺真诚的,也给我一种启发,就是有时候也许真的是我们过度解读,也不是所有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是有意义的。

其中一位观众问道关于遗书前后不一致,是不是暗示主角对死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转变?

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好,因为我看电影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个转变,而我想的是这也许暗示其中一个场景是梦境。

但是导演的回答是前后遗书并没有不一致,只是前面读了前半段,后面读了后半段…… 原来咱拼命解读的东西是如此轻巧… 还有不知道是不是翻译不太准确,感觉导演很多回答没有答到点子上,比如这个电影看完我第一个想到必然是黑泽清式的“人的异化”,但听导演的意思他是围绕这座古宅呈现的一代代人生活过的痕迹,关于“敌”的隐喻大家也不用过多去解读,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也许什么都不是……还有一个难民跑上来的镜头,让我想起了也是今年看的山下敦弘的搞笑恐怖片《告白》,突然感觉这种带点搞笑的恐怖情节最近是在日本很流行吗哈哈哈

 3 ) 虚拟的同一空间下失序开始膨胀

终于看到了在东京电影节初登场就口碑爆棚的这部作品,也是尽量没有带着过高期待,所以整部电影看下来还是有意料之外的精彩。

这次把《敌》当作日本新片展的开幕电影真是太过正确的选择。

最大的惊喜其实是来自原作筒井康隆。

大名鼎鼎的《红辣椒》和《穿越时空的少女》原作,也引出之前的评论中我没看到的一个关于《敌》的很重要的特征——科幻。

筒井康隆的书我看的不多,但《敌》依然延续了《红辣椒》和《穿越时空的少女》中贯穿的科幻主题:时空穿越与失序。

需要辨明的是,筒井对时空的定义似乎有着非常的强烈的物质性,最明显的特征大概就是【反复】这件事。

当一个日常由一系列的事物(或者routine,一个习惯性的行动列)组成时,这个系列中的事物一旦出现失序,那也就代表了时空的失序。

所以,我不太赞成《敌》的主题是老年处境这一看法。

主角渡边之所以是老者, 是因为《敌》中的失序基本都可以认为发生在渡边的内部。

他需要足够长时间的个人【历史】去承担这种失序。

这也是《敌》看上去并不那么科幻的原因,毕竟真正魔法版的时空倒流和穿越可能并没有发生,一切都可以归结为渡边的臆症。

那么渡边身上的失序该如何解释?

筒井康隆自己说这部作品是不可能影像化,吉田大八也承认尽量对照原作去还原。

所以我们看到和《穿越时空的少女》一样的整体结构,前半是不断的排序以营造出的日常,包括起床,做饭,写作,垃圾邮件,与学生的交谈,等等等等。

当然这些日常中也有突然出现的异常征兆,比如一次早饭中,渡边吃完火腿煎蛋后,又吃了一份茶泡饭(一个东亚人对米饭的归属心的梗)。

更多的还是为之后失序而再次登场的这些事物的伏笔。

后半的失序不断升级膨胀,直到最后的爆发。

这些事物的失序是需要整理的,因为就像《红辣椒》一样,它们近乎混乱地随机出现,与相隔甚远的前镜头形成呼应,这类呼应关系又交杂一起,而且主题似乎并不统一。

因为手头没有拉片材料,这里我也只能按照印象,提出《敌》中的这类失序大致有三个主题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事物的失序可能同时有三个主题的指向——最值得一提就是吃饭做饭这件事——这类多义性也是物质性影像的魅力之处。

第一是作为法国文学教授的社会性问题。

这是渡边赖以生存的自我虚像,一个社会成功人士的标签(用电影中的台词就是【一个年轻英俊的教授】),最后的崩坏应该是对精英主义的讽刺吧。

电影中也借助经济学出身的年轻编剧之口,质问了渡边这个问题:现实和文学到底哪个更重要,我真的不懂啊!

第二主题可以看作是第一个主题的反面,那就是情欲的道德问题。

吉田大八很坏心思地请了只要笑起来就色气十足的泷内公美来演教授女学生,还有这两年口碑直线上升的河合优实来演渡边的对手戏。

这种高质量女性也倾心于自己的自大感,也与整部电影可能不过是渡边的自我臆想的可能性相印证。

所以,后半亡妻登场时的恐怖氛围就完全不突兀了,这类懦弱又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形象是《敌》中最现实的批判了。

第三个主题,可能有些大胆,是战争的反思。

与前两个主题相比,战争相关的事物显得过于琐碎和稀少,但无论是作品标题是《敌》,而且具体表现为造谣北方来敌的事实,甚至最后的大爆发不仅是真实来敌的幻想恐惧,更可以幻视为空袭这一点,都让人隐约感受到了作者(主要可能是还是筒井)对于这类知识分子埋头于所谓文学却无视现实的讽刺。

甚至最后继承渡边房产的侄子,也与照片中渡边爷爷一样,所以渡边希望继续让侄子住在这里的动机,也就变得值得吟味很多:是让侄子继承他对于没有反思战争而带来的恐惧,还是希望他去埋葬去忘记?

这一切我们无从知晓,筒井和吉田大八也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立场。

所以,指向以上主题的失序是如何发生的?

这是《敌》中最接近梦镜的结构的基础,也需要更严谨的拉片。

影像上吉田大八依然是的有功力,费里尼也好,小津也好,Jhorror也好,甚至还有当初出现在美式恐怖片里的移动跟随的面部特写。

风格不太统一这件事,其实有点遗憾。

举个例子就是拍摄日式家居的日本电影中最常出现的楼梯,《敌》中有成濑的《女人步上楼梯时》同款的仰角楼梯镜头,也有小津电影中对于攀爬楼梯的省略。

也可惜,梦境对于现实的侵蚀没有很好的利用日式建筑的空间。

但是瑕不掩瑜,关于吃饭这一点在全片中的呈现,就值得好好就研究一番剧本了。

 4 ) 一个笨蛋的碎碎念

#日本新片展#我很努力地在看,但真的看不懂……(以下纯属个人碎碎念)电影一开始,导演用细腻平实的语言切入一个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时不时夹杂着冷幽默,和一些对人生的看法。

就这样持续了很久,说实话看得昏昏欲睡。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电影竟然慢慢地变成了老人的梦境,虚虚实实,分不清真假。

比如,主角到底有没有被骗钱呢?

我真的分不清梦境与现实。

电影里对女性的塑造,我真的很不喜欢,完全就是男性凝视的极致体现。

两位女学生,一个清纯,一个艳丽,无不都是女性形象符号化的呈现。

她们还都与主角保持着一种若有似无的暧昧氛围。

男性意淫在这一刻放到了最大。

但看到了后面,我有点懂了。

因为这就是主角的意淫。

他在自己的梦境里,幻想着自己仍受到女性的欢迎。

两位女学生对他的态度,其实就是他欲望的投射。

正如前面看得昏昏欲睡的日常生活,主角也希望自己无聊透顶的生活能有一丝波澜。

老年人也是有欲望的。

而到了梦境的后面,也相当于主角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他的幻想破碎,逐渐演变为对自我的剖析。

有不忠诚于妻子的愧疚,有性骚扰女学生的不堪。

就像女学生最后说的,他不过就是一个可悲的人。

但我觉得,有关意淫的桥段,导演有更好的处理方式,确保女性观众不被恶心。

虽有不适,但也有共鸣。

主角曾经是一个法国文学教授,他最开始研究莫里哀等法国剧作家。

身为一个剧女,只要有法语音乐剧过来巡演,就会心甘情愿被割,因此很难不对法国、剧作家这类词语产生亲近感。

吉田大八在映后见面会上透露,拍这部电影的灵感起源于疫情期间,那段时候所有人都行动不便,像极了影片里的老人,于是他就产生了拍摄这部电影的想法。

这段话有打动我,因为虽然看不懂这部电影,但在看的过程中,我因为主角的遭遇生出兔死狐悲之感。

等我老了,会不会比他更无聊、更不堪、更可怜啊。

其实不用等变老,现在的我已经有无所事事地过完每一天的迹象了。

但至少我还能出去走走、看看,强迫自己把每一天过得充实。

但老了之后……映后见面会里,印象最深的谈话,还是导演有关黑白电影的看法。

他说,黑白能无限丰富人的想象力。

确实如此,明明电影没有任何色彩,但看到主角变着花样地做美食,我就很好奇美食到底长什么样,然后根据我的想象填补它的色彩。

所以,这部电影到底在讲什么呢……

 5 ) 【试译】《敌》:“人的两面性”(吉田大八・长塚京三・河合优实3人对谈)

实在是喜欢的电影,但一时还要整整思绪,先做一点儿试译换换脑子(说起来之前写过一篇导演《听说桐岛要退部》的评论:可以戳这里

听说桐岛要退部 (2012)7.92012 / 日本 / 剧情 / 吉田大八 / 神木隆之介 桥本爱《敌》:“人的两面性”(吉田大八・長塚京三・河合优实3人对谈)原载:https://www.pen-online.jp/article/017830.html2025.01.20文:SYO电影《敌》根据筒井康隆(《穿越时空的少女》《红辣椒》)的小说改编,由著名导演吉田大八(《听说桐岛要退部》)执导,将于(25年)1月17日公映。

妻子过世后,曾为大学教授的仪助在日本家屋(注:传统日式住宅)里独自过着安静的生活。

每天按时起床,慢条斯理地做饭,到熟悉的高级酒吧和朋友一起品酒聊天,惬意悠然地度过余生。

直到有一天,仪助收到一封不祥的邮件:“敌人来了!

”从那日起,一成不变的生活开始崩坏——在第3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这部电影一举获得东京京都知事、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三项大奖。

以下,刊载吉田导演、时隔12年再次主演电影的长塚京三、出演在酒吧与仪助相识的神秘女大学生的扮演者河合优实三人的对谈。

黑白片描述的精致生活与隐秘妄想——这部电影是黑白片。

这种风格是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吗?

吉田: 和原作一样,我决定将故事的舞台设定在日本家屋中。

自然而然就想回顾“迄今为止的电影都是如何拍摄日本家屋的”,那自然就要回看小津(安二郎)和成濑(巳喜男)的作品,他们的作品自然多是黑白片,于是自然而然地就受到了影响。

我提出拍黑白片的方案时,完全没有人阻止我,这反而让我觉得很不安。

我和摄影师四宫秀俊商量:“我觉得黑白片比较好,不过如果你觉得彩色更好的话,我就用彩色。

到底怎么选呢?

”大概一周以后,我们敲定了这个方案。

说到黑白片的氛围感,我也喜欢《双峰·归来》。

河合: 电影里有很多用餐的场景,所以我很好奇黑白片拍出来的食物是怎样的。

我在拍摄期间还问过四宫先生,他回答说:“完全意料之外,看起来特别美味!

”吉田: 我也没想到会这样。

我与食品造型师饭岛奈美碰头时,我们都同意“如果没办法拍出‘美味’的感觉也没关系”,但我们试拍时却发现情况恰恰相反。

实际上,我们收到了很多观众的反馈,他们都说:“食物看起来好好吃啊!

”。

我想,黑白片这种形式,或许可以提高观众的敏感度,当观众无意识地感知颜色时,或许就会开始想象香气和味道,甚至会让人感到饥饿。

不过,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我采用黑白片拍摄的原因并没有多复杂,我更没有在事先做任何评估。

说起来实在有些不好意思,我是拍完之后才感受到“这样的沉浸感实在是好特别啊!

”——虽然有仪助有类似亲手烹饪精致饭菜这样认真生活的一面,但也有慢慢陷入困境的悬疑元素存在。

长塚先生您是如何捕捉并演绎仪助这样的两面性的?

长塚: 人们常说:“年纪大了,语言也支离破碎了。

”我却感觉,我从小时候起,就一直隐约在妄想和现实两个世界间徘徊。

我和仪助的区别在于,我尽量避免流露妄想与现实生活间的龃龉,避免与现实生活形成冲突——换句话说,演绎仪助,只不过是我是否要把自己的开关打开而已,所以这对我而言并不是特别困难。

尤其是作为演员出演这个角色的时候,类似“这是妄想,这是现实”之间的切换,是被我的理性整理和确认过的。

——法国文学也是解读仪助乃至整部作品的关键。

长塚: 仪助的“老残零落”(注:喜欢这个词,不翻了),让我想起了法国剧作家埃德蒙·罗斯丹的戏剧《西哈诺·德·贝热拉克》(注:通称《大鼻子情圣》)。

日版的《白野弁十郎》也很有名。

虽然原著中没有写过,但我猜想仪助可能在研修课上给他的学生朗诵过剧本。

我认为这个假想应该毫无悬念。

吉田: 我同意。

原著中其实也很少提及《西哈诺·德·贝热拉克》。

在曾去法国留学的长塚先生面前说这些实在是有些班门弄斧,不过我之前也稍微临阵磨枪补习了一下背景。

日本人自明治时代以来,就一直对法国文化很是着迷。

自然而然,仪助的自尊有一个支柱是 “自己非常了解法国文学、思潮”,而这也是理解这个人物——特别是他的脆弱性——的一个线索。

ⓒ1998 筒井康隆/新潮社 ⓒ2023 TEKINOMIKATA现在这个时代,所谓“敌”是?

——这部小说出版于 1998 年,令人惊讶的是电影却展现出了极强的现代感。

在拍摄时付出了很多努力吧?

吉田: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我30多岁时。

三四年前,也就是新冠疫情期间,我又重读了这本书时,我感觉我们自身的处境和仪助很相似:开始关注死亡这件事,无法出门,见不到想见的人……正当我为这部20多年前的小说有如此远见卓识惊叹时,我接到了制片人的电话,于是,这个项目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

为了将舞台搬到现代,我们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比如补充了70多岁老人的经济状况以增强现实感,并将计算机通信(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流行的会员制邮件形式)改为电子邮件,但也就仅此而已。

长塚: 拍摄的时候,我和吉田导演开玩笑说:“这是一个关于‘被复仇’的故事,被‘年轻的时候,使对方误解的人’报复的故事。

”有一个场景是,主角自以为对学生表示亲切感的行为,但却被告知“那是性骚扰”,你可以在电影中感受到#MeToo运动的存在。

虽然这并不是故事的核心,但质疑“旧时代的道德”的部分是有助于理解仪助这个人的。

河合: 从一开始读剧本的时候,我就一直思考:“敌人到底是什么?

是我这辈子一定会遇到的东西吗?

”刚刚听了您两位的话,我完全理解了。

同时,我也想说,这是一部即使不去考虑“谁是敌人”的问题,也可以愉快欣赏的作品。

我就特别喜欢近乎戒律一般地经营自己的日常生活的部分。

吉田: 说起这部电影中的“敌人”,可能立刻会想到的是衰老、死亡、孤独这些话题。

然而,看到长塚先生本人每天来到片场饰演仪助,在如此辛苦的拍摄过程中依然充满活力的姿态,让我不禁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到头来,‘敌人’或许只是眼前一个必须追赶的目标吧。

”我意识到,敌人并非只是来杀死你,因着他们的存在,或许还可以让你活下去。

長塚: 就好像是“好对手”这个词啊。

吉田: 说不定,这种“即使可能会失败,我也要与敌人相遇;没有设定敌人,我就无法前进”的想法,是一种非常男性化的联想(笑)。

河合: 确实如此。

我内心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感觉(笑)。

ⓒ1998 筒井康隆/新潮社 ⓒ2023 TEKINOMIKATA

 6 ) “敌”到底是什么?《桐岛》十年后,影展再看吉田大八

有电影节的夜晚让人觉得是有魔力、有光芒的夜晚,看完电影走在路上的时候,会觉得空气很冷很新鲜,街道很透亮,“一条发光的公路,两边都是梧桐树”。

非常有幸买到“日本新片展”杭州站开幕影片《敌》(感谢豆瓣前瞻评价的友邻们),然后有吉田大八导演现场映后Q&A!

在映后问答中,吉田导演谈起创作《敌》的因缘,说筒井康隆的原著,他在30代左右时就读过,当时无甚感觉,近年重读,年过半百的导演对生命和死亡也有了更多体验,因而产生了改编成电影的想法。

这次影展的问答环节挺不错,对于这样一部有着丰富解读空间的电影作品,大家都充满了想要表达交流的欲望,虽然有着语言的隔阂,但在词句的缝隙里,大家依然拼命地攀爬着,尝试探讨值得讨论的问题,吉田导演说会记住这次影展宣传期间的氛围,我也有些为了这样的时刻而感动,毕竟一转眼,我也来到了我的30代,距离我看《桐岛》已经过去十余年了……对于世界、我们、日影、日娱来说,这十年的变幻都足以称道了。

下面谈谈关于《敌》,一些观看时流淌在脑内的想法。

一、色彩。

这两年看了不少特意做成黑白的电影,近的有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一些洪常秀新作,又如同样是日影的《世界的阿菊》。

对于为何采用黑白片来拍摄《敌》,导演的说法是,在接触到作为场景的百年建筑之后,又加上看了许多日本老电影做参考,因而觉得把影片以黑白的形式呈现是最为合适的。

还说自己有位朋友看完问他,是不是把其中有些画面处理为彩色了?

导演很诧异,明明全片都是黑白呀,看来是朋友看得太投入,把其中的一些段落自动脑补上色了。

我在想友人脑补出颜色的画面是在哪里呢?

是血液和肠壁那段吗?

继而也又思考为什么那一刻我们仿佛能看出那些散射液体的颜色,以及这些段落为何让我产生了flesh的实感。

这也让人想到《世界的阿菊》,每个篇章最后的一帧上色画面,让人感到黑白世界也有其缤纷所在。

吉田导演反问观众,对黑白电影是什么印象和观感?

有观众说会觉得老旧,也有观众说觉得严肃。

而导演认为黑白电影会让人更为专注沉浸地进入电影世界。

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一部被刻意做成黑白的电影,不会让我觉得是在偷懒图省事,往往让我觉得想要挺直背脊更加细细地打量作者的用意,黑白电影的场景设置,也常常给我更为精细的感觉(黑白经不起太繁复的堆叠,其实更加考验功力?

),在这种情况下,明明是被压缩了的信息量反而得到了更大的充盈。

黑白摄影与电影,真的是人类误打误撞产生的具有阶段局限性的永恒艺术。

另外有趣的一点是,片中有许多食物呈现和料理制作的画面。

所谓食物,讲究一个“色香味”,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明明去掉了“色”,不知道是什么仍在发挥作用——精细真实的制作步骤?

还是长塚先生令人信服的表演?

看完电影后感到明显的饥饿,出了影院和彼氏赶到最近的日料店,在关单前点了热荞麦面一碗和一大碟筑前煮大快朵颐。

在那一刻,感受到了虚构与真实,黑白与色彩,在我的味蕾上不可置否地交相辉映着。

二、男性、老年、法国文学教授。

上一次看到类似的配置,是田中泯、桥本爱2019年的电视剧《长闲之庭》(吉田导演的《桐岛》也是我看的桥本爱的第二部电影,第一部是《告白》),一部漫改之作,讲述女学生与德语老教授,充满分寸感的洁净的精神爱。

同样的作品“残影”,还能想到很多:《偶然与想象》的第二个故事,《如沐爱河》(酒吧、睡去的年轻女子、爆破的玻璃……),甚至伯格曼(《野草莓》),《敌》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男主角渡边教授并不是道德无瑕的、毫无邪念的,面对在《如沐》、《野草莓》中都有的年轻的具有生命力的女子形象时,《敌》的男主角渡边的假面摇摇欲坠,在梦境中展示出了最丑陋的自我,在现实中也表现出了生理上失控的遗迹,泷内公美的演绎也让这一切颇为令人信服,梦中借女学生之口说出来的“可悲”,让影片在这方面的呈现又真实、又进步,在那一刻,男性梦境中的女性产生了仿若有自我意识般可以反诘男性的主体性。

三、创作的意识。

吉田导演谈创作,给人一种很坦诚谦逊的感觉,不夸夸其谈、顾弄玄虚,也不刻意上价值,脚本来源于念头,创作来源于碰撞和打磨。

让人愿意相信创作出这样一部魔幻现实作品因由于导演难以为人道也的才华,以及合理严谨的工序,而非他刻意想要玩弄隐喻,激发观众过度解读。

映后问答中一个有趣的点是,有一位观众问导演,片尾第二次“春”,是筒井康隆原著中就有,还是导演电影脚本的原创?

导演答是原创,反而颇有兴致地反问观众,为何感觉这段是原创?

观众答自己并没有觉得一定是原创,只是觉得如果不是原创,问导演相关设计的问题也没有意义,但如果是电影原创,就可以问问导演安排的用意。

我倒不觉得这位观众对于自己的答案不确定,反而讶异于他的敏锐,他一定是从镜头的拼贴中感受到特殊的蛛丝马迹,否则不会敏锐地提出这样的问题。

观众所问未必是导演所思,有时方向不同,有时候程度有异。

但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对于镜头语言敏锐的触感,尽管产生感觉的人本身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种感觉的确切与宝贵。

因而总的来说,我愿称《敌》为一种艺术,即作者并没有故意设置谜面,读者观众却有了千百种解答。

四、Routine。

与《完美的日子》的相似之处,是影片对于“routine”的呈现,只是两部片子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因而《完美的日子》的当下很纯粹,真的让我感觉“完美”,《敌》的当下却不得不顾忌明天,并非变奏,而是产生了某种变异。

这也让人产生了一种毫无意义的杞人忧天,再过若干年,《完美的日子》会不会比《敌》更糟糕?

更残破?

(人类真的是很容易焦虑的动物。

也许作为一个30代人更好活下去的方法是,像30代的吉田导演一样,去做30代该做的事,而不要过早地对衰老产生共鸣,把“衰老”作为一个条件和概念,不忘却和忽视它存在的必然性,但不要为了它而活。

五、“敌”到底是什么?

在映后会中,导演的回答是,“敌”没有确切的答案,但可以理解生命中的为“高山”、“屏障”,如果跨越了,就能获得新生,那些杀不死我们的将使我们更强大。

美好的夜晚,遗憾是昨晚专门找出了我的《桐岛》中文版,想请导演签字,但是出门太匆忙忘记带了hh,希望今后有机会能与吉田导演,以及更多喜欢的日影导演演员再见面,这样的周六夜晚会让我觉得,我辛勤地工作生活,就是为了这样的时刻而存在的。

这样想来,我和《完美的日子》《敌》中的主角,真的没有什么不同。

(笑)

看完电影吃的筑前煮

看完电影吃的荞麦面

 7 ) 空巢老人生活,與自己共處。

#直面晚年,內心恐懼深刻剖析。

2024年備受矚目,日本電影《敵》(Teki),由知名導演吉田大八執導,改編自日本科幻小說巨匠,筒井康隆同名著作。

本片不僅在第37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上大放異彩,一舉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及最佳男主角三項大獎,更以其深沉的心理描寫,和獨特視覺風格,引發觀眾對於老年、孤獨與內在心魔深刻反思。

#當日常秩序,被未知打破。

電影圍繞著,退休大學教授渡邊展開。

在妻子離世後,他過著規律而體面獨居生活,每日料理三餐、治學寫作,偶爾與昔日學生相聚,維持著一種,精心構築晚年尊嚴。

然而,這種平靜被一則,突如其來網路訊息打破:——敵人正從北方來起初,渡邊將其視為無稽之談,但隨著這則詭異訊息反覆出現,一股不安的陰影,開始在他心中滋長。

他開始,聽到來自敵人警告,現實與幻覺邊界逐漸模糊。

曾經井然有序生活,被這股看不見威脅步步緊逼,迫使他直面內心深處,壓抑已久回憶、遺憾與渴望。

#直視名為衰老與自我敵人《敵》一片不僅僅,是懸疑或驚悚故事,其核心在於對人類,晚年心境的深刻剖析,與哲學思辨。

對衰老與死亡的恐懼:電影中敵人,可以被視為衰老、疾病、記憶衰退、乃至死亡本身擬人化。

這個從北方來的威脅,象徵著一種不可抗拒、步步進逼自然力量,它威脅著要摧毀渡邊,賴以維生尊嚴與秩序。

電影透過黑白影像,冷靜而近乎殘酷地,呈現了主角在面對,身體機能與社會角色,雙重衰退時脆弱與掙扎。

內在心魔與自我審視:敵人更深層意涵,指向主角內心世界。

它可能是被壓抑慾望、過去悔恨,或是對自身存在價值質疑。

隨著外部威脅的加劇,渡邊被迫進行一場,痛苦自我對話與審視。

電影引導觀眾思考,我們最大敵人,或許並非來自外界,而是潛藏於內,另一個自己。

導演吉田大八在訪談中提到,電影試圖探討,人的兩面性。

現代社會孤獨與疏離:渡邊獨居生活,反映了現代社會中,許多老年人面臨孤獨景況。

電影細膩地描繪了,他如何用日常的儀式感,來填補生活空虛,但當這份秩序受到挑戰時,其內心孤寂,便暴露無遺。

記憶與真實界線:影片巧妙地,在現實與主角幻想、夢境之間穿梭,挑戰觀眾對真實定義。

那些縈繞不去的回憶與聲音,究竟是敵人騷擾,還是主角潛意識投射?

這種模糊性,加強了影片心理懸疑感,也讓觀眾更深地代入了主角混亂而恐懼精神狀態。

電影《敵》,透過一位老年知識分子晚年危機,提出了一個普世性問題:——當我們賴以建立自我認同一切(事業、家庭、健康)逐漸剝離時,我們該如何面對,那個赤裸、脆弱且充滿恐懼自己?

導演吉田大八,以其凌厲的影像風格和對文學文本的深刻理解,將一部被原作者認為極難影像化小說,成功轉化為一場,直擊人心心靈探索之旅,迫使觀眾與主角一同,直面生命終章前,那無可迴避敵人。

敌 (2024)7.82024 / 日本 / 剧情 / 吉田大八 / 长塚京三 泷内公美

 8 ) 37th #TIFF TOHO日比谷11.4

我本来确实是想打三颗星的,因为我本人很讨厌jump scary,但是确实觉得这部电影挺好玩的,值得推荐没看过的朋友看一下还是多打一颗星吧。

第一个直观感受就是:啊,标准现代日语真好听啊,因为我前两场分别是古日语,近代飞弹方言日语,听得我是痛不欲生,所以第三场中塚一开口我就舒服了看了下短评原来昨天同场这么多同胞…想纠正一个朋友说的:Q&A环节导演并没有明确说男主死了,他只是说有这种可能性,让大家带着这种模糊朦胧的感觉去思考电影罢了。

我觉得导演反映的就是不同的人在不同年纪都有自己的“敌人”(他说30岁第一次读原作和接近60岁再读感受完全不同),并且详细展示了男主的这个过程(是否是临终的一系列进程还有待商榷,但我还是比较倾向于没死,因为在结束的滚动时有明显的做菜声打字声)我说一个比较偏的点:食物从开始夏章煎三文鱼、ham煎鸡蛋茶盖饭、烤串鸡肉葱肝、凉拌荞麦面;到秋章水煮蛋切片凉面+辣白菜、凉拌soba(入秋了还在吃夏季料理);再到后面红酒配零食、素食面包、泡面。

从开始的合理管理自己的生活到随便吃东西,也从侧面反映出男主的精神变化:他开始渐渐失控。

我又想到最近看的《迷宫饭》了,吃饭看似简单,但好好吃饭保持运动健康生活是很难(尤其是对当下的人们来说极难)的一件事。

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吃饭健康生活,战胜每个年龄段的我们自己的“敌人”PS:早场七武士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一起吃午饭的时候互相推荐立马能想起来的电影,我说了希胖的后窗,结果在这个片子就被男主Q到了,总觉得有一种莫名的缘分,也算一个加分项吧:)

 9 ) 《敌》杂记

一部非常意识流的电影,成功地将心理的恐惧和压抑的情绪描绘地非常细腻;同时兼具了浓厚的日本味道和法国风格。

1️⃣这部电影美妙就美妙在它将社会学和文学进行了一次非常完美的融合。

同时社会议题也文学化了。

通篇讲述的其实是丧偶老人的高质量生存困境(直接命中我的本科专业常议话题,好亲切)。

这是对国家福利制度的追问(以本国为例,高谈阔论的是以民为本,实际上考察的是人的可利用价值而已。

国家是不存在个体的)〖碎碎念:因此我校我院我专业近期在宣扬孝文化,真的好垃圾好无耻好恶心 还记得几年前还提出第三代养老 中国社工 发展的真的很牛 难以下咽 好一个西方理论 中国实践〗2️⃣男主人公作为退休的法国文学教授,退休后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反倒产生了生存危机。

连文学出版社现在也不喜欢招募文学生了(而更青睐学经济的学生,真的等同于中国现在搞电影的学院更青睐招募工科生了(文学生态真的恶臭到我一刻都没办法容忍的地步,傻逼到我没办法释怀到一点)。

这是这部电影对社会的另一个追问:文学的生存空间在今天已经恶劣无比。

如果连日本也这样,何况于中国呢?

但是我们必须要拥有西西弗的精神。

搞文学的,真的难以容忍低质量生存,因此连自杀前奏都井井有条、严肃与浪漫。

3️⃣性困境:从某种程度上,东亚共享着同一种文化:儒家文化。

不可避免的是,整个东亚都弥漫着性压抑。

在社会道德的极致追求下,在自我和本我的极端挤压下,我们无法与自身的生理需求和解。

记得以前学老年社工的时候,老师就和我们谈到过老年群体的性困境。

理所当然的,这部电影的主人公被视为了龌龊老头(是这样吗?

我反倒认为,他就是太关注自己的身份和道德了。

否则为什么只是在梦境里出现他的欲望或自慰呢?

 10 ) 在窺視中的自省

如果说《完美的日子》是陽光浪漫的,《敵》就是暗黑寫實的。

四季由夏天開始,就好像人生的下半場盛極而衰。

獨居老人在面對晚年時需要思考的幾個問題:每天吃什麼?

要吃的健康吃的有儀式感,偶爾還能和好友喝點小酒。

自己的財政狀況夠支撐到什麼時候?

要防止被詐騙包括網路上的、現實中的。

如何讓自己過得體面且有尊嚴?

盡量去除自己身上的“老人味”,盡量保持前法語教授身份帶來的體面與矜持,也是吸引年轻女子的最大杀手锏。

秋天是萬物開始走向枯萎與腐爛的過程,身體的機能不再允許自己維持正常狀態,從生理上到心理上:對亡妻留下的壓抑,對新歡的性幻想,對自己和友人的健康,所有的生活節奏在不知不覺間被打亂,無法被重塑的秩序交織折磨著精神,開始醞釀的遺囑是迎接死亡前最後的理智。

被死亡充斥著的冬日,直接走向癲狂。

躲不開的“敵人”還是來了,屠殺,毀滅,紛雜的幻覺被交織被打破,直至解脫。

一筆帶過的春天,是結局,是重生,也是延續。

全片黑白,高對比度的黑白,讓老人臉上的每一條皺紋隨時都清晰可見,光線明暗之間更多了份生死的思考。

中間一段配著重金屬的屏幕字幕混剪非常帶感。

整片劇情從現實逐步走向幻覺,幻覺再推翻所有現實,最後定格在望遠鏡里的幻覺與現實之間,節奏毫無拖沓。

到底誰是“敵”?

死亡?

疾病?

還是人性中的黑暗與可恥?

#BJIFF

《白头神探:智斗灭世狂人》短评

学习了~

9分钟前
  • Freeman Ng
  • 还行

有spoiler:本来以为是Ozu或是枝裕和或文德斯的(日本)岁月静好,但没想到是Eugene Thacker所说的dark media。Thacker的例子之一包括伊藤润二的“长梦”,那里面主人公做梦的世界覆盖并淹没了清醒的时间与生活体验。这种virtuality未尝没有包括某种性别批判……中岛步略变丑!制作委员会居然叫做「敵の味方」😂😹

11分钟前
  • aRaRaR
  • 推荐

老男人版让娜迪尔曼式日常生活的崩塌,还在体会日常生活的美妙之时开始梦境塌缩;因为看了太多爱滥用超现实的国产新片...后面反复切还是有点难get#SIFF日本新片展上海影城

12分钟前
  • 船续前行
  • 推荐

#15BJIFF# 看完确实被折服了,东京节给这几个大奖的确是很实至名归的。吉田大八的作品一向不乏丰富的文学性,同时在影像空间的建构上也很有想法,这次这个故事虽然并不是很新鲜,前半程退休教授的日常到了后半程逐渐走向一个梦境跟现实交织的境界,一方面展现了主角步入老年后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跟主角这个身份形成互文。“敌”究竟是什么?其实不重要,更多的似乎是在指代人物对于衰老状态恐惧的具象化呈现。用肥皂反复清洗身上的老年味,自发给女生付钱上学结果被骗,面对内心背德的欲望和亡妻幽灵的拷问…越是想证明自己自己仍有价值就越是力不从心。敌人不是慢慢逼近,都是突然袭来的,就像恐惧也不是慢慢滋生的,而是突然降临的。当你连最后一丝的体面都难以维系下去的时候,夏秋冬春,三餐四季,又与自己何干呢?

13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抽象归抽象,但并非是让人去相信的电影

17分钟前
  • 本位
  • 还行

大概能理解“敌”是对“不会慢慢靠近,而是会突然出现”的死亡的恐惧,但为什么要用这么奇怪的叙事手法?为啥要塞战争、难民这些内容?表达自己是空袭“受害国”的创伤吗?

18分钟前
  • Cary
  • 较差

开始居家日常典型美食番,冬天就开始怪诞了,回光返照?临终关怀?黑白看久了好催眠啊

21分钟前
  • 陈精病
  • 还行

同样是刻画老年男性,与充满中产趣味和想象、洁身自好的文德斯不同,吉田大八真正做到把身体机能与社会角色同时加速衰老直至死亡当成一种当代普遍的经验看待。在前半段通过轻快的剪辑表现出老教授艰难维持的体面日常后,不断走向癫狂的后半则预示着电影与人生一样没有回头路:当金钱见底、体面不再、背德的欲望与孤独感同时袭来、甚至连唯一能仰仗的理性与智识也失去,“老人”本身便成为一种阶级体现。

26分钟前
  • Methy
  • 推荐

长冢京三说不定要拿影帝了……老年生活真的不太戳我,看到中间两次犯困,还好梦境与现实的交错变得有意思起来了!看前面同样是知识分子的“完美的日子”,但本片多了一层欲望的自白,看似无懈可击的主角却有着并不美满的过去,最终他是抱着什么情感结束的呢?留给观众想象吧。本届tiff看了两部日影主竞赛,都是虚实结合的手法,但各有不同,是最近的趋势吗?

31分钟前
  • モノノ怪
  • 还行

生肉。

35分钟前
  • 孤寂的欢愉
  • 还行

当下的日本导演似乎有将一切类型题材向着喜剧和恐怖电影方向延伸的志趣与能力。开篇还是《完美的日子》,一度山田洋次,后段彻底黑泽清化。关于一个高知独居老人的骄傲与渺小、忧虑与恐惧,将所有微观的起居细节拼凑成一幅幅末日图景。上半身已经放弃,下半身仍在留恋、仍在呼救、仍在释出恶气以维持呼吸,道德抵不过欲望,而生命终将休止。惊人的创作能量,无疑年度必看日影了。(男主也太像老年版杨皓宇了

3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How i will be aging病痛 想到死亡 见到死去的爱人 对不该有的欲望的执着和最后的反省 对敌人的想象 世代延续的创伤 对挖井人持续的印象 莫名其妙的讨厌的人的死亡 对解脱与继承的想象Aging 现实 怀疑 内心深处的愧疚 幻象 与执念Even though how much you prepared, you never know what kind of enemies will come

41分钟前
  • wholittleone
  • 还行

6/10秋之章節開始便有些不明所以,這個時候怎麼辦,切一個驚醒的鏡頭就好啦

43分钟前
  • Osion
  • 还行

还以为是吉田大八和长冢京三版的高知分子《完美的日子》。结果随着慢慢灰暗与破碎的画面刻画出将死之人的衰老、恐惧和追悔。孤独老人没有诗意的生活,只有随着死亡而变得愈加支离破碎的黑洞

46分钟前
  • 商狗
  • 力荐

黑白片,大量封闭空间影像,一个对死亡或者衰老的隐喻。又或者,一个老男精英知识分子非典型性阿尔兹海默症荒谬残酷的人生最后阶段。集合了现实、大量梦境和恐怖幻想,越到后面界限越模糊。上半段叙事和主人公的生活有多井然,下半段就有多混乱。像是一种形式与人物的互文,但观众难免审混乱疲劳。主人公是退休十年丧偶四年的大学法国文学教授,事业正在完全成为过去式,残生却有着至死不熄的欲望:对妻子的怀念,对女学生的渴望,对酒吧老板“侄女”的梦想(夺智夺命的最后一根稻草)。有知识分子的反思、自嘲和自省,甚至包括女性主义立场的质问:您约我(女学生)长谈文学、吃饭喝酒,这是借职务之便的性骚扰吧?自我的苍白辩解是:可是你也说你学到了很多呀。(大光明“2024年日本新片展”首场影片,导演吉田大八出席开幕活动和映后谈。)

48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推荐

【2024日本新片展杭州站】影片呈现了“衰老”从假想敌逐渐成真的过程,它让秩序井然的生活反复受到梦境的侵扰,它让过去的错误一遍遍地找上门来,它让未来只能被虚妄的意淫所填充。大多数人面对衰老,最终都会像影片最后一个镜头里的主角那样,被牢牢困在原地,或许这就是我们感动于“翩然”的原因。

50分钟前
  • 一级特工
  • 推荐

最大的敌人是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退化的身体机能。在上某堂课的时候,老师提到人有「生本能」,而到了老年则变成「死本能」。所以我不喜欢《完美的日子》式的知识分子想象的岁月静好,反而喜欢《敌》这部某些指向不明又略带惊悚的老年生活呈现——开篇一直刻画着退休的法语教授多么体面的生活日常,但在一层层梦境里把这些体面全部撕碎。这些惊悚的梦境,可能更像《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那样对阿尔兹海默症/大脑机能退化后主观的影像呈现。我们跟随摄影机,得以体验一个老人生命中的最后一年。

51分钟前
  • 宁止水
  • 推荐

这是独处傲娇阿兹海默教授的晚年生活吗?从夏到冬预示凋谢?春天留给后人祭奠?身边人从真实的帮助自己打理院子和身边事的学生,优秀设计师会带礼物的老酒友,暧昧的女学生,帮助自己接活的男学生,义愤填膺老邻居,以及酒吧女骗子,虚实纠缠的已故亡妻,幻想女医生,垃圾邮件的中奖,北方敌人,以及想象中的敌人来了……看不懂。为啥是黑白片?(小k说因为老年生活没有亮色)但一些细节还蛮搞笑的,以及前半场认真生活,好好做饭吃的样子还蛮好看的(解锁了可以自己在家烤烧鸟,做冷面)虽然看的导演见面场,依然只能给三分。导演说敌是破坏自己的也是让自己重生的,这个解读蛮好。

52分钟前
  • 晃悠
  • 还行

所以敌人是什么呢?是压抑的欲望,是冷清的生活,是衰老的身心,是价值的丧失,是沉默,是愧疚,是矛盾和煎熬。我喜欢用镜头来讲故事的电影,但黑白片果然还是太费眼了。#siff2024日本新片展

55分钟前
  • Dsora
  • 还行

有意思!“敌”是一种处境

58分钟前
  • 撄宁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