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在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当时就感动的很,并且流泪过好几次,当然,看的不是特别顺利,就是说电影语言的运用,没有让我100%理解,但是,我是喜欢它的.今天,CCTV6重播,我还是忍不住再看一遍,这次是彻底,100%看明白了,尽管已经大致知道结构,步骤,发展过程,我还是忍不住一次次跟着电影的情节发展来流泪,因为这次我是纯粹为了这2个人的爱情而流泪,我不用再管电影语言,看了豆瓣上的大部分评论,都写的很好,转一段如下,写出了我的感想:爱的本质不会叫人痛苦,而爱的事实是消磨。
坐在河边的爽然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名字,就不用负很多责任了。
”“比如呢?
”,宁静满怀期待等待下文,爽然欲言又止。
爱里的灵犀走到尽头,那爱也要消亡了。
“没什么好说的。
”爽然就这么心事重重的样子,任凭梦想的幸福在遥不可及的彼岸。
于是,宁静在没有承诺,没有希望的情况下,自以为是对爱人好的决定,自己先选择了放弃对方,她喃喃说:“这样你也可以不用左右为难了。
”她可以等,可她害怕爱情的消磨,害怕相爱的人在沉默中摧毁她,她该怎样唤醒这个节节退缩的男人啊!
女人的力量实在太小,爱情中的以退为进是万不得已,是经不起推敲的幌子,是千百年来女人拼尽力气的孤注一掷,可男人却总是会深陷这个圈套,深信于自以为是的事实,头也不回便放弃了。
无结果的爱情大概是这样的:在我不想走的时候,你要我走,在你不想走的时候,我没有叫你留下,两个人的缘份就在走与不走间燃尽消磨耗费了。
宁静在下雨天,因为爽然的守口如瓶,爽然的隐忍,爽然不坦白,爽然从不承诺,也从不对自己说心里话,气愤之余,感觉有些无望,把深夜守候在自己家门口(估计是小静的父亲不欢迎爽然)的爽然推倒在水塘,他们在黑夜里沉没;爽然的厂房被烧,大病初愈后鼓起勇气找到宁静想求婚,还未出口就看见了爱人指间的戒指,于是爱便再没有机会,更没有勇气说出口了,因为爽然说如果小静拒绝了,那他就要死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对应的是影片结尾处小静收到的信,信上说10年前自己就死了,说的就是这一幕,他以为小静是会拒绝了他的,可是,他们两个当事人是完全误会了对方,并因此耽误了一生!!!!!!!我们这些读者,这些看客,都忍不住想要替爽然说出来了,可是,他们就是没有对上。
他们年轻时的最后一面实在太过潦草。
说不出口的爱最是惨白,生活的残忍莫过于此。
自己一定要把握自己........误会和误解害人杀人于无形
今天看了张信哲和周迅主演的《烟雨红颜》。
两个人经历了很多悲欢离合,最终还是没在一起。
周迅选择了嫁给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但她始终忘不了他,她尽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和他在一起的机会,并把离婚作为他们重获幸福的手段。
而他却以各种理由不支持她的离婚。
他说,你不要和他离婚,你跟着我不会幸福的。
我在十年前(十年前,他遭了一场变故)就已经死了,这十年我是多活的。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沉,但我想一个人沉,我不愿你跟着我一起沉。
周迅说,我对你的感情本来就是自暴自弃的,我要和你一起沉。
最后结尾的时候,周迅收到一封信,内容还是一样的,充满了悲观色彩,特别是“我们的情充满了悲伤”。
周迅穿着旗袍,推开窗子。
手轻轻地接住空中飘着的雪花,心里叹道,十年前我妈死的时候,我觉得不管在何处,始终是异乡,你是我唯一的希望。
我真的没骗你,我活者完全是为了你,原来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
这样的男人何必去爱,爱情需要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一个自暴自弃的人,一个在感情方面软软弱弱的人,不值得拥有爱情。
很喜欢它梦境般的名字,张信哲的演技虽然比不上唱功,但也让我看到弥补了以往的遗憾。
很久以前的那首《从开始到现在》是一直喜欢的歌。
片子前部分看的很认真,但是到了后面,看到分开多年后小静从车窗看到爽然憔悴苍老的背影时,失声痛苦的不只是小静,还有我!
这种感动难以表达,单纯的爱情是不是有同样美丽的结局呢?
后来的故事我就不知道了,没有再看下去,每个看过的人想必都有自己的答案。
--- 电影《烟雨红颜》,原名《停车暂借问》原著:台湾作家钟晓阳,我喜欢的作家。
本来只是看周迅去的,没想到感触多多。。。
赵宁静站在戏院大堂,对着镜子开始检视妆容。
那一刻我相信每个人都预感到了爽然的出现,因为"镜子"的意图实在是太明显了。
上的戏是"婉君表妹" 。
也是用意昭彰的搀和进赵宁静和林爽然的这一段戏梦人生。
戏就是梦,梦在戏里寻,戏里又有梦。
从东北到上海,从香港到美国,婉君表妹的故事演了又演,人物关系始终简单,然而确是此恨绵绵的悠长。
这芸芸众生永恒不休的,百看不厌,百战不殆的爱情主题,却又讲得份外老实,几乎是没什么花招的,平白的,朴实的,一句一句的讲来,就象"婉君表妹" 这戏名,意蕴都在题外。
赵宁静寻寻觅觅十年,其间辗转数地,委身为人妻,落脚在香江,学会打麻将,不动声色地应酬,谈笑有度,举止合范,竟似成其为一个淑女。
当年"妾住长城外" ,手举开春的梨花,语笑彦彦的天真姿态,统统收进箱底。
淑女的感情是需要严加控制的,所以乍一重逢爽然,赵宁静隔着车窗玻璃的那一场大恸,想必是无声的。
有泪而无声,兼且身畔是夫婿,隔着十年的生死茫茫,再看爽然落魄得,与贩夫走足相争而落败,颓然缩在街边的模样,赵宁静是如何的五内沸腾,永无人能得知,所见亦只有清泪两行,稍微有些扭曲的脸容一张。
十年前订了婚的赵宁静与夫婿闹翻,用的是干脆利落的一巴掌以及头也不回地离去。
年少气盛的时代,最见不得的是阴谋诡计,哪里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这些东西。
赵宁静听壁角听来了未婚夫陷害心上人的事实,第一个反应是冲到街上一通狂走。
那一刻心里必定是茫然的,以前怎么怎么样,现在怎么怎么样,将来怎么怎么样,统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怎生硬起这把骨头,争回个公道正义,以及给爱人一个"对得起" 。
赵宁静一通狂走,终于在那著名的"王家沙" 坐定,吃下满满一碗爽然推介过的拌面,也算遂了来上海的一个心愿,放下筷子的时候,表情是那么地笃定。
耳光和离去,应该是在这之后的第二天吧,年轻,就是这样地肆无忌惮,痛快淋漓。
火车上扔掉戒指的那几个手部动作,与其说带着几分思量,不如说是种预支的嘲讽。
对命运和"别人怎么说" 的那份蔑视,就在中指弹出,轻描淡写弹落戒指的那一瞬间轻松完成了。
十年以后赵宁静却颇费思量。
车窗后的遇见,无疑问地是了,是那个朝朝暮暮想的人了。
赵宁静坐在车窗后面痛哭,却终究没有跳下车去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相认。
再怎么不爱,对"既嫁" 的体认却是清楚的。
这一回赵宁静没有摔门而去,而是在过后独自到戏院徘徊,等待那场重遇。
这个举动里无限沧桑,既是隐忍也是不甘,既是追寻又是妥协,既是成全也是破坏,说是世故圆滑,却又天真烂漫。
十年。
十年能做些什么?
真的没有概念。
对赵宁静来说,活着就是等待,等待"再见爽然一面" ,对林爽然来说,十年可能似一个无穷无尽的泥潭或深渊,而他一直"沉下去" 。
赵宁静或许有机会成为他攀援上去的着力点,但或许,是赵宁静逼得太近令他只想逃避,或许,他只是"无法面对" 。
但这个"无法面对" 的男子,却又一场一场地去看"婉君表妹" ,在夸张文艺的对白腔调里,追忆抚顺皑皑的白雪,他和宁静在元宵夜的街头怄气,未婚妻手上抓着刚买的糖葫芦追在后面。
赵宁静在香港出场的第一个镜头,脸容就徒地沉静了下来。
有了年纪的人都是这副表情,平淡,麻木,目光深远,或者混浊,或者令人不知就里。
两只浅浅的眼圈,一身规矩典雅的旗袍,梳起的髻,不紧不慢的动作,温柔婉转的声线,高跟鞋走出来的笃定,女人就这样疲倦地老去。
笑得越来越少,哭过了也能表情镇静,晚归有合理的借口,谎可以不慌不忙的撒,同时手上做着其他事情。
男人也是一样,想挽留,先拉住右手,放开,再拉住左手,还是放开。
两个人在黑下去的屋子里对峙片刻,彼此心如明镜。
纵使相逢,纵使相逢又如何。
即使不是尘满面,鬓如霜,也是互不相识了。
却遗枕函泪。
爽然一走了之是对的。
他又能期待什么?
有时候,沉沦也是一种快乐,舒舒服服地躺在烂泥堆一样的生活里,完全放弃,完全听天由命,未尝不是种幸福。
诺大把年纪了,落泊了十年,你叫他如何从头拾起,你叫他怎么振作。
励志的话都是别人说着玩的,他岂是不知道自己。
走吧,走吧,不带走一片云彩,最起码他是有骨气的,沉下去就沉下去吧,但是,"我不要你跟我一起沉下去" 。
其实赵宁静恐怕也老早已经"沉下去" 了,只是女人的"沉下去" 和男人毕竟不同。
但终究,他们只是"沉下去" ,就象所有的人一样,疲了,绝望了,但还是生活着,一直过下去。
既不会毁灭别人,也不会毁灭自己,因为毁灭需要太多热血。
有热血的年代,过去了。
十年,一切都老了,包括春天的梨花,宁静的容颜,包括抚顺的大雪,和深夜雪地上旋转的小小风车。
烟雨红颜 老电影 画质一般还没字幕 冲着周公子看的 最后却被爽然和宁静的爱情感动 两个人明明相爱 却一直在错过 最后一别却是永远 命运 真的是来不及挣扎的东西 雪地中爽然拿走雪人上的围巾那一幕 还有最后宁静在雪天的阳台上远眺 有心跳的地方 就是故乡 周公子成名后第一部上映的电影 停车暂借问
旗袍
远眺
这片子教会我要懂得珍惜,拥有就要紧紧抓住,逝去的情感,就好比散碎的米粒,想要再团捏起来,回味就不是那个滋味了影片最后的处理有些潦草,根本莫名所以,看了原著介绍才知,这有点像川端康成的小说,根本是个“无头案”,等于是编剧导演们“再创作”了,需要观众们“发散思维”看了原著的几段文字,感觉影片离文学的意境尚有段距离,但作为影像的表达还是不错的遗憾:台湾人口音太重,一点都没有吾乡吾土的感觉,就好比是来大陆旅游的,导演也专业点好不?
其实是读了对电影《烟雨红颜》的评论后才知道有《停车暂借问》这样一本书的。
才知道自己是那么孤陋寡闻,竟然不知道钟晓阳这个才女和她这部17岁时出版的影响香港一代年轻人的爱情小说。
小说分作三部:妾住长城外、停车暂借问,却遗枕函泪,从东北写到上海、香港,从四十年代写到六十年代,从主人公宁静的十八岁写到三十几岁,女人一生最美好的年龄就那么在三段情中流逝掉了。
第一部《妾住长城外》徐徐地向读者展开了大富人家千金宁静的初恋故事。
那是一段发生在不恰当的时间、不恰当的地点的故事。
两位二八少女在街上边吃东西边闲聊同龄人的爱情故事,突遇日军袭击的警报拉响,仓促间逃入防空洞的那一刻被日本男孩千重绊倒,男孩来不及道歉就拉着他们把防空洞跑。
冥冥中,这一段爱情故事注定与家仇国恨联系在一起,注定没有结果。
而日后在宁静的老家三家子村的与东关军通译管的儿子千重相遇,与千重在田野游玩时,家里的佃农听说千重的身份后的一句“当心才好”,父亲在得知女儿与千重的交往后提醒女儿的话“不要忘记平顶山的浩劫”,更注定了宁静的初恋就是一段没有结果的故事。
可不管怎样,犹犹豫豫间,那种感情还是在蔓延。
而最后,一国的胜利自然意味着一国的失败,异国爱人的身影最终渐行渐远,消失在夜的尽头。
如果说宁静与千重的没有结果的爱情多少与时世有关的话,那么宁静与爽然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与人的性格息息相关的。
彼此都是那么深深地期盼着,爱着,却总是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东西的存在,使这段爱情最终无果而终。
因为两家的特别的关系,因为爽然的未婚妻陈素云的存在,宁静和爽然之间的感情总是那么的虚无缥缈,那么的不确定。
只有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宁静才觉得是深深地爱着的,而在人群中时,却感觉爽然总是好像与自己不相干。
任性的宁静离家独住抚顺时,冬夜的抚顺街头,宁静坐在爽然自行车后座上,闻着男孩身上的味道,感觉就像一生一世。
可是,该说的话总是没说出来,不该出现的人却注定出现在宁静的生活中。
与爽然的故事还没开始多久,宁静回到老家三家子村,偶遇停车问路的青年医生熊应生,这一段“停车暂借问”的插曲就为宁静和爽然的故事结局打下了伏笔。
最终,熊应生与堂弟一把大火烧掉了爽然创业的梦想,也最终烧掉了他的爱情。
丝绸店着火后的第二天,失魂落魄的爽然跑道宁静身边,呆呆的,一句话都未说,娇弱的女孩正为熊应生的求婚和是否离开病后的父亲独住抚顺而烦恼,却没有注意到男孩遭受的重创。
而陈素云的一席话最终让她决定放弃,因为陈素云说,爽然苦心经营他的事业是为了日后让他的妻子过得舒舒服服,对于陈来说“妻子”的所指是准确的,对宁静而言,所指虽然有些模糊解,但事实是:陈素云最终还是爽然的未婚妻。
最终,还是放弃。
接受了熊应生的求婚,还是给自己留了退路,先订婚,或许还是心存希望,虽然一切都已成了定局。
消失了一段时间的爽然来求婚了,可是已经来不及开口, 也再不用开口。
爱,最终没有说出来。
一段本来可以促成的姻缘,就这样没了。
“每个人都有过快乐的日子,属于他和宁静的,已经完结了。
“ 非常冷静的结论,刺痛的,不仅仅是宁静和爽然的心,还有读者的心。
等到一切真相大白,斯人已到了地球的另一端,对时局的忧虑还是使宁静选择与熊应生南下上海,与烧掉了她和爽然未来的男人一起生活。
很残忍的安排,仅仅是因为她想留着自己的命见爽然。
或许,这是没有选择的事。
第三部宁静和爽然的重逢和再次错过,进一步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感。
十五年的分离,已经物是人非。
虽然这么些年,宁静依然固守着那份爱情,依然希望有一天能面对爽然。
真正见面时,真正在一起时,宁静却一直没有提当年的种种,一直没有告诉他自己是爱着他的。。
宁静还是宁静,可爽然已经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爽然,谁也不知道他经历了多少生活的磨难。
“我老了”。
这句话他重复了很多次。
在爽然看来,稳定的生活是自己需要的,而宁静的生活,在爽然看来是稳定的。
自己已经沉了下去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两个人一起沉。
虽然宁静想追随他,但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补偿心理,补偿当初她的嫁予他人。
十五年前的错过的东西,竟然还是没有能够回来,十五年前没有开口说出的话,竟然还是说不出来。
爽然最终还是决定离开,临行前的一夜,最终挤到了一张床上,算是做了一夜夫妻。
“宁静侧过脸来吻他,吻他的嘴角,吻他的颊,他的额,他的眼角,唇间涩涩咸咸的,是他的泪。
“ 爽然去了十五年前去的地球的另一端,向十五年前一样,宁静以为他会回来,最终会相守,孰料一场爱情就这样结束,这一次,是永永远远了。
或许十五年前,这一场爱情就已经过去了。
有一种东西叫做命运,等不及人挣扎,它已经安排好了一切。
很多年前,熊应生的“停车暂借问”已经注定了宁静与爽然的爱情的结局。
人生既然如此,自然不能抱怨,只有静静地等待它过去。
正如小说的结尾,爽然走了,宁静痴痴地在他家的阳台上看着外面的风光。
一个瘦小老妇伛着身子一件一件地从屋里拿衣服出来晾,风会很快地把衣服晾干,也会很快把泪吹干。
一生,也将很快过去。
从影院出来,只想说,我是林爽然我也逃跑,而且永远不会回来,赵宁静紧迫逼人。。
一追一躲,一留一走。
然后完整错过一辈子的两个人。
多年后都记得那句“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
”还有余秋雨为电影写的那段话,“从一开始就知道风筝是纸做的,但它竟转的那么专注,那么美丽,直到连最后的一丝风也停了的时候,还会有风吗?
不知道,但已经没有了那个纸风轮。
”后来看了小说,原著里的宁静相对可爱,爽然也不全然是欲语还休。
电影中抽掉了好多重要桥段,比如,爽然陪宁静去菜市场买菜,被商家问“陪太太来买菜”,赵宁静一生执念不就是嫁给他表哥么?!
lp说要去看烟雨红颜,本不太想去。
以前很喜欢张信哲的歌,不过他和孟庭苇一样都是看过真人就感觉大打折扣的歌者。
看过张信哲的舞台形象,一直以为他根本就应该躲在音乐的背后,不应该抛头露面。
各种普通话在电影中出现,张信哲的国语根本就跟整个故事的东北背景不搭调,一开始就感觉不适应,加上整个片子都没有字幕,只有原音,听着忒辛苦。
很多情节上听不清楚对白,只能根据前因后果猜猜。
故事很简单,虽然很多对白没有听清楚。
但是觉得很闷,简单的爱情故事很多,好看的也很多,而且大多数好看的爱情都不是以情节取胜,而是人物承载的逼人代入角色的魅力,可是烟雨红颜中的周迅和张信哲都没有这种魅力,苍白。
浪费时间,看这么一出电影。
不过据说这个电影是一部曾经非常出名的小说改编的,有空看看那篇小说吧,因为片子越是不好看,说明原著的小说的魔力大到让眷恋它的人无法控制。
相信导演太着迷于这个故事了,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完全陷入自己的世界,无论拍成怎样,他都满足了自己对一个梦的追逐,就是苦了我们这些观影人。
情节简单,相爱而不能在一起,有一些可惜,有一丝委婉。
不停地寻找这部片子,只为高中时期的追星情结,总想看看情歌王子的表演功力,总想看看在《人间四月天》里婉约的女子如何表现。
以现在他们的表现来看当初的那部戏,自然是青涩,而表现出的认真却是毋庸置疑的。
最近才知道这部电影的出处,假如是学生时代看的书,铁定会内伤很久。幸亏是这把年纪才看到,一个晚上就扛过去了。究竟忍不住好奇,想看看电影能拍成什么样。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地把故事讲完了,可原著里那些着力甚深的意境描写,却不剩些什么。惘然。
情节已经很模糊
没印象了
爆赞周迅演技
到底还是小说好看……
我都笑了。
特别喜欢原著小说,电影尽力还原了它的氛围感,可惜影视作品终究在想象和代入感上会输给文学。ps:导演真是那个费云帆吗?!他的镜头语言很有想法呀,印象很深。
周迅在车里看见爽然后,无声的哭戏那段让人印象深刻
又能是白糟了演员和剧本的电影。小说里那让人心的和心醉的种种都没拍出来,一个解放初期的故事搞得跟改革开放80年代末的乡土片,我真无语。
钟晓阳《停车暂借问》电影版。迅哥美。
都快忘了我还是去影院看的这个。
跟书的感觉是不太一样。为了周迅,我铁杆支持这部电影。也为了这部电影,我真去吃了王家沙的拌面……
無助的愛情,無奈的命運
传统的爱情悲剧的套路,张信哲有点囧
昨天读了小说,今天刷了电影,不知道是爱奇艺的原因还是片子的原因,明明已经会员蓝光,这画质吧…感觉像是1962的片子。故事情节散乱没个线索,哎,好好的一部小说,有点糟蹋了。全片靠着迅哥撑着,张信哲也没个配音,港台腔在整部以东北话为主的片子里…实在突兀…
埋在爱情下世界快要变作碎花。出乎意料的好看
情节太跳脱了,东北话很没有必要
改编失败,叙事无能
我就是看阿哲的,苏就一个字
阿哲演的林爽然弱爆了,刘大导演就这么吝啬不给找个配音吗。三宝的配乐很出彩,迅哥儿是演什么灵什么